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2 15:24:4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孔雀东南飞(并序)

教学目标:

1、理清故事线索,把握人物性格特点。

2、加深理解赋、比、兴和浪漫主义手法在抒情上的艺术效果。

3、落实实词,侧重于一词多义、偏义复词、古今异义。 教学重点:

1、疏通文意,把握故事发展过程,学习本诗通过人物对话及在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曲折的情节发展中塑造人物性格的特点。

2、掌握诗中“相”、字的不同用法以及“信”、“适”、“令”等实词,掌握偏义复词。 教学难点:

1、通过人物对话分析理解男女主人公的真挚感情。

2、把握作品深刻的思想内容,理解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 教学课时:3个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中华民族是一个浪漫的民族,她有很多流传久远、深入人心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而且大多以爱情为主题,表现的是“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种最朴素的愿望,如果生不能结为夫妇,死后也要同坟台。这样的故事实在是太多了,如“白蛇传”、“梁祝化蝶”、“牛郎与织女”、“董永与七仙女”等。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孔雀东南飞》,讲的同样是一个断人心肠的凄美爱情故事。

二、介绍乐府相关知识

原是西汉武帝刘彻设立的专管音乐的官署,兼及创作、收集民间歌谣,以供朝廷制礼作乐之用,这些采集得来的歌辞,称为“乐府歌辞”、“乐府诗”或简称“乐府”。属于古体诗中的一种。

乐府诗体裁以五言为主,兼有七言和杂言。句式灵活自由,语言自然流畅,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生活气息比较浓厚。

《孔雀东南飞》是保存下来的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首长篇叙事诗,也是古乐府民歌的代表作之一,与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 选自南朝徐陵编的《玉台新咏》,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它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代表了汉代乐府民歌发展的高峰。

为什么不用回原题?本文的标题“孔雀东南飞”有什么字面意义和比喻意义?

三、矫正字音

徘徊 箜篌 公姥 姥姥 槌 伶俜 腰襦 葳蕤 奁 玳瑁 自缢 纨素 拊掌 否极泰来 与府吏要 鹄舫 踯躅 踟蹰 賫 鲑 磐石 冥冥 摧藏 奄奄 仕宦 哽咽 窈窕 便言 络绎不绝

三、梳理诗意

(一)序言

1、序言是介绍或评述一部著作或一篇文章的文字

2、交代时间、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奠定了故事的感情基调

(二)由学生看图复述故事梗概。

东汉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兰芝多才多艺,婚后与焦仲卿聚少离多,悉心服侍婆婆,早起晚睡勤快料理家务,可婆婆焦母因种种原因对兰芝百般刁难,兰芝毅然请归,仲卿向母求情无效,只得让刘兰芝先回娘家。刘兰芝在被遣回当天精心打扮,拜别了婆婆,话别了小姑,坐车回娘家,夫妻两人双双“誓天不相负”。

兰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来,先是县令替子求婚,后是太守谴丞为媒。兰芝因与仲卿有约,断然拒绝。然而其兄恶言相向,兰芝不得已应允太守家婚事。仲卿闻变赶来,夫妻约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兰芝出嫁的喜庆之日,刘焦二人双双命赴黄泉,成千古绝唱。

(三)概括故事情节发展。 开 端(1~2): 兰芝自诉 发 展(3~12): 遭遣盟誓 (仲卿乞母—着装遣归—辞母别姑—夫妻誓别) 再发展(13~22):刘家逼婚 (践约拒婚—刘兄逼嫁) 高 潮(23~32): 双双殉情 尾 声(33): 合葬化鸟

发展线索:全诗是按仲卿、兰芝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线索来叙述的。

四、“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的作用 用的是什么手法?起什么作用?

1、首先借鸟起兴,引出故事,这是我国古代民歌传统手法;

2、以孔雀失偶,徘徊反顾,喻夫妻离散并用以兴起刘兰芝、焦仲卿彼此顾恋之情,为全文奠定深沉悲哀的悲剧基调,形成一种笼罩全篇的凄楚气氛,起着提纲挈领,暗示全篇的作用。

3、在结构上,开头的这一句也和结尾的鸳鸯双飞构成呼应关系,体现了构思的匠心和用心的良苦。

五、分析第二自然段

1、看图找诗句

十三能织素 十四学裁衣

十五弹箜篌 十六诵诗书 鸡鸣入机织 夜夜不得息

2、思考:兰芝在自请遣归的陈辞中自述闺中的生活经历用了什么手法?其意何在?

此处使用了铺陈排比的手法。 意在表明:

1、一方面兰芝有着良好的家教 和文化修养,是个多才多艺的女子。

2、兰芝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这另一方面证明“女行无偏斜”,婆婆对她的责难毫无道理。

“十三能织素„„”什么修辞?排比。可以看出她这个人怎样?可以看出她多才多艺、聪明。她是一个多才多艺的女子,那她是不是整天只顾自我欣赏,不会赚钱,只会花钱?不是。

“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她是一个勤劳贤慧的女子。“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中的“故”字,既显示兰母的故意挑剔,也显示了兰芝洞察世情的聪慧。

“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为什么要自请遣归?中国古代的女子地位很低,在娘家听父母的,到了婆家听丈夫的,自己没有真正的自由,出嫁后没有婆家的许可,是不得擅自回娘家的。而她们也很看重自己的贞洁,所以“休”对一个女子意味着什么,大家应当清楚了。为什么要自己主动提出遣归呢?自请遣归,一则因不堪焦母虐待,再则因深知遣归之势不能挽回,既然不可避免,还不如自己提出来,保住最后的颜面,有尊严地离开。

六、读3至6段思考:兰芝遣归前,仲卿是如何替她求情的?这段描写有什么作用?

先是婉“启”,企图以情动人,以理相劝。继是“跪告”威胁不再娶,等到母亲“槌床便大怒”,他就“默无声”地退出来。 作用有三:

其一,通过他之口,证实兰芝是无辜被遣,并表现了兰卿二人的深厚感情; 其二,展示了他懦弱的性格。他虽然很爱兰芝,对爱情忠贞不二,但在他母亲的逼迫下,只好休了兰芝,对未来还抱有一丝幻想;

其三,塑造了一个专断蛮横、顽固而有心计的封建家长形象。

七、分析第9自然段

1、看图找诗句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珠丹。

2、写兰芝严妆,在离开焦家前精心打扮有何作用?

严妆打扮,一方面,说明她自尊,嫁入焦家时,是精心打扮的,现在离开,也要离开得有尊严。另一方面,“女为悦己者容”说明她是为焦仲卿而严妆,为了留给焦仲卿最后的最好的印象,用自己的美向仲卿表达自己的爱。她故意精心修饰,也是在用自己的美丽,良好教养,向焦母进行无言的抗议与示威。同时也表现了她从容镇定,外柔内刚的性格。极言她的美丽,也为下文太守为儿子求婚做了有力的铺垫。

八、分析第10自然段

1、看图找诗句

上堂拜阿母 阿母怒不止

却与小姑别 泪落连珠子

2、刘兰芝与婆婆、小姑告别的情景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

和婆婆告别:表现她的从容镇定、不卑不亢,知书达礼,与婆婆的性格形成鲜明对比。

和小姑告别:“泪落连珠子”,既有与小姑朝夕相伴的深情,也有对自己无端被遣的归的悲愤。与小姑关系融洽,可见刘兰芝是个很好相处的人,与焦母的不容形成对照。同时也表现了她的善良和有教养。

九、分析第

11、12自然段

1、看图找诗句

府吏马在前 新妇车在前 隐隐何甸甸 俱会大道口 下马入车中 低头共耳语

2、“夫妻誓别”这一情节刘兰芝对焦仲卿说了什么,说的话有几方面的意思?这一情节在全诗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感谢“感君区区怀” 憧憬“不久望君来”

决心“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

担忧“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 看清现实的同时,又因被焦仲卿感动,再加上对焦仲卿的爱,对未来还抱有幻想。 结构作用:

再次强调他们感情上互相理解,相互眷恋,他们的分别情非得已,这为后面写他们双双殉情做好必要的铺垫。

在分别时,兰芝既表白了对爱情的忠贞,也表露了对前途的担忧,这为后面兄长逼婚、兰芝抗婚等情节提供了一种必然,埋下了伏笔。因此从情节发展来看,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过渡段落。

十、刘兰芝回到娘家,兰芝母亲在此重复兰芝开头的话有没有必要?为什么? 这几句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强调和加深。

它出自不同人之口,再次强调了刘兰芝的多才多艺,知书达理,再次反映了兰芝婆婆的专横无理,当然也表现了母亲的关心和爱护。

十一、通过兰芝兄长的几句话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

刘兄只有七句话,但这七句话写得极有个性。其中有质问:“作事何不量”;有利诱:“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也有威胁:“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

刘兰芝的哥哥在听说了媒人说媒的事之后,他有什么态度?他是不是首先考虑妹妹的感情?不是。他首先考虑的是这来说媒的男方的地位和身份。接下来他考虑的是如果妹妹不乘机嫁掉的话可能以后要在娘家赖着不走。

短短几句,十分深刻而逼真地刻画出刘兄的冷酷、势利。性情暴戾,趋炎附势,丑态毕露,是封建家长制和封建礼教摧残青年的帮凶。

十二、封建社会妇女被休一般被视为奇耻大辱,会遭人鄙弃,看到刘兰芝被遣回家,为什么刘兰芝被休后求婚的人接踵而来?

(旧时代的妇女,恪(kè)守“嫁鸡随鸡,嫁狗随狗”、“从一而终”的古训,不仅是被丈夫遗弃的女子不能再嫁,就是丈夫亡故了的,也要为之守节。如果再嫁,便被认为是不守节操,至少要受到舆论的遣责,体面人家当然不会轻易为之。《孔雀东南飞》中,《孔雀东南飞》兰芝再嫁,看起来与旧社会的传统悖理,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因为将守节作为衡量女人品质好歹的主要内容并使之宗教化,歧视再嫁者,都是宋朝开始出现,明朝以后才逐步走向极端的。在汉魏时期,再婚行为依然普遍存在,尤其是那些人品才貌出众者。西汉有名的才女卓文君丈夫刚死去,大文豪司马相如作为卓文君的父亲的客人参加了卓府的宴会,宴会上,司马相如弹奏一曲古琴曲《凤求凰》(凤是雄性的凤凰,凰是雌性的凤凰鸟),引来了卓文君的注意。而卓文君对司马相如也是仰慕已久。两人一见如

故。于是当天晚上卓文君背着父亲卓王孙,随司马相如私奔了。)

但无论怎么说,刘兰芝出身门第不高,还被夫家休弃。如果县令太守想为自己的儿子物色妻子,他们的选择空间还是相当辽阔的,他们的地位、所受的文化熏陶以及社会舆论,决定了这些封建官员不可能为自己的儿子选择一个被别家扫地出门的弃妇作妻子,无论她是何等美丽灵巧贤惠善良。

既然这种可能微乎其微,为什么诗中出现了那样的情节?

1、刘兰芝是无辜被遣的,他的素养和品行是有口皆碑的,反衬出焦母的专断和无知,替刘兰芝鸣不平。使读者从心底长长地出口恶气,从侧面衬托兰芝的美丽外貌和美好心灵,不为富贵所动的节操。

2、县令太守为子求婚的情节,尤其是兰芝再嫁热闹隆重的场面描写,这个场面的设置,除了表现太守对此事的重视外,更是传唱者特意用这个\"隆重\"场面与刘兰芝被焦母驱遣回家的\"冷落\"形成鲜明的对比,用太守家的喜来反衬兰芝仲卿两人的悲,强化了悲剧性。

3、以真人真事为原型,又在传唱过程中加以再创造,融入了人们善良和美好的愿望。这样的例子在中国文学史上屡见不鲜,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化蝶,孟姜女哭倒万里长城等。

十三、分析第30~32自然段

1、看图找诗句

奄奄黄昏后 寂寂人定初 我命绝今日 魂去尸长留

揽裙脱丝履 举身赴清池 府吏闻此事

心知长别离

徘徊庭树下

自挂东南枝

2、兰芝和焦仲卿相约“黄泉下相见”,兰芝死时毫不犹豫,仲卿却“上堂拜阿母”“徘徊庭树下”之后才“自挂东南枝”,为什么?

二人的行为都符合他们的性格发展。兰芝早已看透封建家长制的本质,这是她那坚强的性格所不能忍受的,所以她去的决绝,毫不犹豫。仲卿出身于官宦世家,是家中独子,生性懦弱,而且又孝顺母亲,所以他要有一个彷徨的过程,但是对爱情忠贞却使他也富有叛逆精神的,敢于违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礼数,这是大不孝,可见在绝望的爱情面前,他由软弱变得坚强。

十四、分析第33自然段

1、理解下列互文句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

(坟墓四周种植上松柏、梧桐树。树枝枝叶互相覆盖,互相沟通。)

互文是古汉语中特有的修辞格之一,它是在结构相同或相近的两个或几个并列词组或语句中,相应位置上的词语互相补充、互相渗透、互相隐含的修辞手法。运用互文可以使文章的内容更加丰富,使文章表达得更加深刻。

“朝成绣夹裙,晚成单罗衫 ”: “朝”与“晚”成互文,意为一天之中就做成了绣夹裙和单罗衫;

“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东西”与“左右”互相补充,意为四面八方都种植了松柏梧桐

2、分析最后一段的浪漫主义写法

最后这一段,在刘、焦合葬的墓地,松柏、梧桐枝枝叶叶覆盖相交,鸳鸯在其中双双日夕和鸣,通宵达旦。这既象征了刘焦夫妇爱情的不朽,又象征了他们永恒的悲愤与控告。由现实的双双合葬的形象,到象征永恒的爱情与幸福的松柏、

鸳鸯的形象,表现了人民群众对未来自由幸福的向往,这是刘焦形象的浪漫主义发展。诗中以鸳鸯照应开头的孔雀,以一鸟独飞开始,以双鸟和鸣终结,使诗意更加浓郁。

十五、兰芝是一位勤劳、善良、美丽的女性,与焦仲卿夫妻感情又极为深厚,但却遭到了焦母的虐待乃至驱逐,最后不得不与仲卿双双殉情。焦母驱逐兰芝的原因是什么? (妇德?无子?门第?恋子?)

1.兰芝没有遵从封建礼教的妇德要求,“本自无教训”,“举动自专由”,虽然温顺,能干,但骨子里有倔劲,因而为焦母所不容。

2.兰芝多年不育,焦母为传宗接代考虑,找借口驱逐兰芝。

3.焦刘两家贵贱悬殊,门第不对,焦母见异思迁,为娶进罗敷而逼走兰芝。 4.焦母无法理解也不能容忍仲卿与兰芝间真挚热烈的爱情。(焦母丈夫早逝,恋子情结)

《礼记·本命》中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焦母迫害刘兰芝用的是第一条。《礼记》中还规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焦母压制焦仲卿用的就是孝顺这一条。刘兰芝回娘家后,也受到家长制的威压。那么刘兰芝、焦仲卿是不是从根本上反对这些封建教条呢? 不是。刘、焦两人所反复辩解的是他们并没有违反这些封建规范,而不是这些封建教条本身的不合情理,这才是悲剧中的悲剧。

十六、人物形象 刘兰芝

坚强、温柔、持重、善良、勤劳,知书达理,才貌双全。对爱情忠贞不渝,不为威迫所屈,不为荣华所动; 焦仲卿

忠于爱情,孝敬母亲,懦弱无助,忍辱负重,委曲求全 焦母

蛮横专治,冷酷无情 刘兄

自私横暴,趋炎附势

附:相关文言基础知识,在课文讲解过程中穿插讲解。

一、“相”字的用法

“相”是一个会意字,《说文》:“相审视也。从目以木。”本意是闭“目”看“木”,即察看。后来引申出其他义。

(1)副词:用在动词前,表一方对另一方有所动作,有称代功能。据句义代“我”、“你”、“她”、“他”、“它”。

P96.11.会不相从许,当然不会依从你(指仲卿,可译作“你”。) P95.9.及时相遣归,趁早把我遣送回娘家(指代兰芝,可译作“我”。) P96.15还必相迎取,回来后必定接你回来(指代兰芝,可译作“你”。) P97.5.好自相扶将,好好地照料自己(指代焦母,可译作“老人家”。) P97.6.嬉戏莫相忘,你在嬉戏的时候不要忘记我(指代“小姑”,可译为“你”。) P97.9.誓天不相负,我发誓决不辜负你(指代兰芝,可译作“你”。) P98.1.不得便相许,我们不能答应你(指代媒人,可译作“你”。)

P98.11.登即相许和,立即答应他们这门亲事吧(指代媒人,可译作“他”。) P99.3.蹑履相逢迎,轻步快走去迎接仲卿(指代中卿,可译作“他”。) P99.3.怅然遥相望,她怀着怅惘的心情远远望着(指仲卿,可译作“他”。) P97.8.誓不相隔卿,我发誓不同你分离(表示一方队另一方有所动作,是偏指一方,可不译出。)

P96.21.久久莫相忘,永远不要忘记我(互相)

(2)副词:用在动词前,表双向动作。互相,彼此。

P95.7.相见常日稀,夫妻相见的日子非常稀少(副词,互相,表示双方互相对待的关系。)

P98.14.六合正相应,因为“六合”正好相应(互相) P99.23.叶叶相交通,片片树叶互相交错连接(互相) P99.22.枝枝相覆盖,条条树枝交相覆压遮盖(互相) P99.23.仰头相向鸣(互相) P99.8.黄泉下相见(互相)

(3)名词:具有一般名词功能。相貌,宰相。

P95.10.儿已薄禄相,我本来就没有高官厚禄的福相(名词,相貌。)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宰相)

(4)动词:具有一般动词功能。审察,仔细看,帮助。 伯乐相马(审察) 无物相之(帮助)

二、偏义复词:指由两个今义词或反义词作词素构成一个词,其中的一个词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词素只作陪衬,不表示意义,这样的词称为偏义复词。

三、适:A出嫁(17始适还家门);B依靠(21处分适兄意);C刚才(23适得府君书)

四、谢:A辞别;B告诉;C道歉;D感谢;E推辞,F衰亡,凋落(阿母谢媒人,多谢后世人,谢家事夫婿)

五、见:A看见,会见,拜见;B同“现”;C表示被动,被,受;D副词,放在动词前指动作对象。(相见常日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府吏见叮咛)。

六、迎:A迎接;B迎娶;C逢迎(迎合别人的心意)。(还必相迎取。明日来迎汝。不足迎后人)

词类活用

(1)名词作状语(从句法关系看,谓语动词在句中总是出现在主语、状语后,所以,如果名词出现在动词前,而句子已经有明确的主语时,即可判断名词活用了状语。)

(2)名词、形容词用作动词(因为能愿动词只能修饰动词,所以,如果名词前紧接能愿动词时,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因为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果两个名词连用,二者之间既非并列关系,也非修饰关系,其中必有一个活用成了动词。)(按一般语法,形容词不能带宾语,所以,如果形容词出现在代词前面,就可以判断它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果形容词出现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而它和后面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间又构不成偏正关系,那么这个形容词就活用成了动词。)

(3)使动用法、意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是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

的意思。它是用动宾结构表达使令式的内容。)(意动用法一般涉及的是形容词和名词。形容词、名词带宾语用作意动,就是“觉得宾语怎么样”,是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作意动的形容词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或者成为用作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经常可以翻译成“以„„为„„”或“认为„„是„„”或“把„„当做„„”)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案

孔雀东南飞(并序)诗歌赏析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学设计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学设计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学设计

《孔雀东南飞 并序》教学设计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学设计

6 孔雀东南飞 并序 教学设计 教案

孔雀东南飞(并序)(3课时)..教学教案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学设计_3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案
《孔雀东南飞(并序)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