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扩展资料

发布时间:2020-03-03 15:21:3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华佗

华佗,一名旉,字元化,沛国谯(今安徽毫县)人,我国古代杰出的医学家,被称为“神医”。

《后汉书》、《三国志》都载入了《方技传》,反映了统治阶级对科技的轻视。华佗不慕爵禄,潜心研究学习医药,所以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反映了我国公元2世纪的医学水平。华佗不仅医术高超,而且医德高尚。据《后汉书》、《三国志》等书记载,曹操“亲理”朝政时曾因头风病不时发作而欲“使佗专视”,但华佗却“恃能厌食事”,不愿专门服侍曹操。他借故归家不返,“太祖累书呼,又敕郡县发遣”,华佗“犹不上道”。

最终被曹操处死。这单就华佗不贪利禄不慕荣华富贵这一点,也说明华佗的道德高尚。华佗从小就很机敏。传说他7岁死了父亲,家中贫困,母亲让他去求父亲生前好友蔡医生学医。华佗到城里见了蔡医生,说明了来意。蔡医生心里想:华佗父亲是我的好朋友,若不答应,乡邻会骂我“人死绝交,对友不义”,答应吧,还不知他是不是块学医的材料,最好考考他。蔡医生见几个徒弟正在院子里采桑叶,最高的枝条够不着,也爬不上去,便向华信说:“你能想法把这最高的枝条上的桑叶采下来吗?”华信说:“这还不容易!”于是,他叫人取了根绳子,拴块小石头,只一抛,绳子抛过枝条,树枝被压下来,就把桑叶采到手里。蔡医生又看见两只羊斗架,眼都斗红了,谁也拉不开,就又说:“华佗,你能把这两只羊拉开吗?”,华佗马上说:“这好办。”只见他抓来两把鲜草,放在羊的两侧,斗架的羊早饿了,看见身边的鲜草,忙抢着吃,就自然散开不斗了。蔡医生见华佗如此聪明,就收他为徒。

后来他刻苦学习,注重实践,成为东汉名医。成名后的华佗为人治病不分对象,不论场所,这也反映了他专以治病救人为己任的高尚情操。他,一生行医,对外科、内科、妇科、针灸、寄生虫病和医疗体育保健等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和精湛的医术。他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医学家。 华佗擅长外科手术,他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个施行剖腹手术的外科医生。为了减轻病人的痛苦,他发明了一种能全身麻醉的药物即麻沸散。而欧美使用全身麻醉术是十九世纪初的事,比我国推迟了一千六百多年。

有一次,华佗看见一个面色焦黄、呼吸紧促、病势很重的推车人,一问,才知他肚内绞痛。华佗断定这人得的是肠痈(即阑尾炎)。于是华佗让病人喝了麻沸散,很快就麻醉过去。他用刀子切开腹部,割去肠子溃烂部分,洗涤内部,然后缝和起来,又涂上消炎生肌的药膏。过了几天,病人的伤口很快就愈合了。这一手术的成功,不仅说明了麻沸散的效力,而且也说明了华佗在人体解剖上有丰富的知识。在妇产科方面,华佗也有精湛的医术。在后汉书中记载:李将军的妻子有病,请华佗诊治。华佗经过诊脉后说,是由于怀孕期间身体受伤而胎儿未掉造成的病。李将军说,孕期确实受过伤,但胎儿已经坠落。华佗说,依脉相看,胎儿并没有坠落。李将军不以为然。过了一百天后,李妻病势转重,再次请华佗看病。诊脉后,华佗说,脉相如前,原是双胎先流产的使母体流血过多,后一个不能产出。现在这胎儿已死,燥缩附在母脊背上。于是华佗先给李妻扎针,然后进汤药。一会,妇人觉得要产但又不下。

华佗说,这是死胎枯萎,不能自生,必须由人探取。他告诉一妇人探取之法,果然得出死胎。

资料来源:云南省富源县中医院

蔡伦对造纸法的贡献

我们在前面讲过,造纸法不是蔡伦最早发明的。那么,蔡伦是个什么人?他跟造纸法究竟有什么关系呢?

这里,我们就来讲讲蔡伦的故事。

蔡伦生活在东汉和帝时候,他是桂阳人,桂阳就是现在的湖南来阳一带。在蔡伦出生的几十年前,我国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次起义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统治,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从东汉初年到汉和帝时期,农业和手工业都不断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对纸张的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蔡伦从小就到皇官里去当太监,担任职位较低的职务——小黄门,后来得到汉和帝信任,被提升为中常侍,参与国家的机密大事。他还做过管理宫廷用品的官——尚方令,监督工匠为皇室制造宝剑和其他各种器械,因而经常和工匠们接触。劳动人民的精湛技术和创造精神,给了他很大的影响。

当时,蔡伦看到大家写字很不方便,竹简和木简太笨重,丝帛大贵,丝绵纸不可能大量生产,都有缺点。于是,他就研究改进造纸的方法。

蔡伦总结了前人造纸的经验,带领工匠们用树皮麻头、破布和破鱼网等原料来造纸。他们先把树皮、麻头、破布和破鱼网等东西剪碎或切断,放在水里浸渍相当时间,再捣烂成浆状物,还可能经过蒸煮,然后在席子上摊成薄片,放在太阳底下晒干,这样就变成纸了。

用这种方法造出来的纸,体轻质薄,很适合写字,受到了人们的欢迎。东汉元兴元年(公元一0五年),蔡伦把这个重大的成就报告了汉和帝,汉和帝赞扬了他一番。从此,全国各地都开始用这样的方法造纸。

造纸技术很复杂,不可能是某一个人凭空想出来的;事实上,在蔡伦之前,劳动人民已经用植物纤维来造纸了。所以我们不能说纸是蔡伦发明的,但是也应该肯定蔡伦对改进造纸技术是有很大贡献的。

蔡伦带领工匠改进造纸方法,造出了质量较高的纸。他提出用树皮、麻头、破布、破鱼网来做原料,也是造纸技术的一大进步。这些原料来源广泛,价钱便宜,有的还是废物利用,因此可以大量生产。至于用树皮做原料,更是一个新的发现。后代人用木浆造纸,就是蔡伦用树皮造纸的启发。

蔡伦改进造纸方法成功,这是人类文化史上一件大事。从此,纸才有可能大量生产,给以后书芨的印刷创造了物质条件。

在蔡伦以后,别人又不断把他的方法加以改进。蔡伦死后大约八十年(东汉末年)又出了一位造纸能手,名叫左伯。他造出来的纸厚薄均匀,质地细密,色泽鲜明。当时人们称这种纸为“左伯纸”。可惜历史上没有把左伯所用的原料和制造方法记载下来。

资料来源:青少年信息网

世界最古的草药书——《神农本草经》

要讲中国的药物,40岁左右的人也许还记得,过去药材店的招牌上常有一位身上长着毛,腰里围着树叶做的裙子,头的两边向上突起,象两个山峰的奇怪人。这位就是中国医药的始祖,叫神农氏。他把每味草药都尝一尝,即传说中的“神农尝百草,一日中毒七十”,但都一一解脱。这个人谁也没有见过,可是《神农本草经》确有其书,这是古代劳动人民的集体创作,托名神农氏所写,约成书于秦汉时期(公元1世纪到2世纪之间)。它是我国,也是世界第一部药物学专著。据考证欧洲直至16世纪尚无与之比美的药学著作。

全书收录药物365种,分—上、中、下三品,分别记载了各药的异名、性味、产地和主治等。上、中、下三品药的分类标准是根据药物的性能而来。书中说:上品药120种为君,主要适宜养生;无毒,多服,久服,对人不伤,可以身轻气壮,延年益寿。中品药120种为臣(辅助药),主养人性情;有的有毒,有的无毒,根据不同情况而用,可以除病补虚。下品药125种为使药,主治疾病,大多有毒,不可久服,治疗寒热邪气,腹内积块。

经过长期实践证明,书中所说的许多药物效能是正确的,至今仍有一定购实用价值,所以成书后沿用500余年,至北宋初散失,但其基本内容被保存在历代的本草书中。现存的《神农本草经》是清代学者孙星衍、顾观光等人的辑本。

《神农本草经》还概括地论述了“君臣佐使”、“七情”、“四气五味”等药物学的基本理论,以及药物的采集时间、炮制、贮藏,乃至剂型、用药原则、服药方法等有关药物知识的问题。如书中写着“若毒药治病,先起黍粟,病去即止”。就是说用有毒的药物治疗疾病,初服时剂量要小,好象黍粒粟粒那样大小。疾病去除则立即停服。书中还提到治病要“依端绪而取之”,即是找出病的变化头绪来治疗,体现了治病必求予本的原则。这些理论一直作为中医治病的指导思想。因此人们把《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成为后世医师学习之规范。

张衡

字平子,公元78年出生于我国河南南阳西鄂。幼年时,家境比较贫寒,靠亲友接济维持生活。艰苦的生活使张衡磨砺出朴素而坚强的品格,他从小好学不倦,博览群书,为后来从事科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张衡喜欢独立思考,虽然熟读经书,但并没有被这些经书束缚住思想。他不满足于只读经卷典籍,认为参观游览可以增长知识、风闻。他善于把书本知识和实际见闻对照起来学习。为了获取更广博的学识,公元95年,17岁的张衡开始离家外游,踏上了求师问业的旅途。

游学期间张衡先到了汉朝故都,时称西京的长安。主要是游览名胜古迹,考察山川地势,谙习风土人情。后来,他来到当时的都城洛阳,进入了最高学府--太学。张衡在这所学校里,勤奋学习,广泛阅读各家各派著作,学问大有长进。人们称他“通五经、贯六艺”,认为他比那些只知死读经书的太学生们高明多了。

从洛阳游学归来后,张衡应邀在南阳郡守鲍德手下做了几年主簿。公元108年,鲍德调任京师,在他的推荐提携之下,两年后,张衡也被召入京城担任郎中,后来担任太史令,主持观测天象工作。公元112年,34岁的张衡从《太玄经》中开始接触数学和天文学,对此发生了浓厚兴趣,以后的二十余年,他几乎将全部精力都集中于自然科学,潜心钻研天文历算,终于在这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为后人留下了丰实的天文遗产。

张衡最先正确地解释了月食的成因,认为月食是由于月球进到地球的阴影里的缘故;他还首先指出了月球本身不发光,月光是太阳光照到月球上后反射所形成的;他根据太阳在天空中的运行规律,解释了冬天昼短夜长和夏天昼长夜短的道理。张衡总结了当时的天文知识和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了《灵宪》一书。书中记录了二千五百多颗恒星,并且画出我国第一张完备的星图。在书中他明确提出了“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的宇宙无限的思想。此外他还提出了行星运动的快慢与距离地球远近有关的论点。

张衡在天文学上重大贡献之一是他发展了浑天说,设计并制造了世界上最早的利用水力转动的演示天象的仪器--浑天仪。

“浑天说”是当时相较“盖天说”与“宣夜说”比较先进的天文学说。浑天说认为天是浑圆的。天像蛋壳,地象蛋黄,在天的中间,日月星辰都在“蛋黄”上不停地转动。张衡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浑天说。他认为是一个卵形的球体,直经为200万里,南北向比东西向短1000里;地在天之中,天似蛋壳而地似蛋黄;地靠水浮着,天靠气支撑,半边天在地上,半边天在地下,日月辰则附于天壳之上,随天周日旋转。后来张衡又把地浮于水上的说法改为地悬于气中。张衡的浑天说奠定了我国天文理论的基础。

为了进一步形象地说明自己的学说,张衡发明制造了水运浑天仪。这台仪器的主体是一个大球,用一根铁轴贯穿球心,这根铁轴就相当于地球的自转轴。轴与球的两个交点则相当于地球的南北极。大球的最外圈圆周长一丈四尺六寸一分,镶上一道铜,相当于赤道。大球表面分别刻有黄道、南北极。二十四个节气。二十八星宿和日月星辰等。仪器靠漏壶流水的力量推动齿轮,带动大球缓慢地旋转,一天转一圈。到了晚上,人们从仪器上可以看到星星的起落,和实际天象几乎完全吻合。浑天议的展出引起了许多人的极大兴趣,它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第一台能比较准确的表示天象的仪器。

当然,张衡最大的成就还是在于他对地震的测定。

东汉时期,我国地震比较频繁。为了掌握全国各地的地震动态,张衡经过长期努力,坚持不懈地进行研究,于公元132年,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候风地动仪”。这台仪器是用青铜制造的,形状象个大酒坛,圆周直径八尺。仪器顶上有一个凸形的盖子,周围镶有八条龙,龙头分别朝着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八个方面。每条龙嘴里都含有一颗铜球,龙头的正下方各蹲着一个青铜铸造张着嘴的蟾蜍。仪器的中央,竖立一根很重的铜柱,铜柱底尖、头大,称为“都柱”。在它的四周装有八根曲杆,分别和龙头相连接。如果在某一方向发生地震,震波传到都柱,都柱就倒向某个方向的曲杆上,杆推动含有铜球的龙嘴,球便落入蟾蜍嘴中。

张衡所发明的地动仪的测震灵敏度是比较高的,可以测出的最低震级为三度左右。公元138年二月初二甘肃地震那天,张衡正和一些人在一起渴酒,突然“当啷”一声,地动仪朝西那条龙嘴里的铜球落了下来,掉在蹲着的蟾蜍口中,报告西方发生了地震。可是当时洛阳城里毫无地震感觉,连酒杯里的酒也没有晃。一些不相信“地动仪”的人借此攻击张衡。但张衡却坚定地回答:“咱们还是等事实来说话吧。”过了几天,骑马送信的驿官,果然从地动仪指示的方向--千里之外的陇西,送来了发生地震的消息。在铁的事实面前,那些讥笑张衡的人只好哑口无言了。

公元139年,这位令人景仰的科学家在洛阳病逝,终年61年。

(韩

帛书和帛画

大约在春秋战国之际,人们在使用竹木简的同时,又发明了另外一种办法,丝织品来写字、画图。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饲养家蚕和织造丝绸的国家。养蚕从什么时候开始的,现在还不能确定。据古书记载,在殷商时代,我国蚕丝业已经相当发达,在甲骨文中,已经有“丝”、“帛”和“桑”等字;另外,还有祭祀蚕神的记载。当时,人们不但有丝绸可以做衣服,甚至连用的东西也用绢帛包起来了。考古工作者曾经发现一些粘附在殷代铜器上面的丝绸残片,有的织成了菱形花纹,有的还有刺绣的图案。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丝织品的生产也更加普遍。大约在西周时候,人们就开始用帛写字。到了春秋战国时候,用帛写字的人就越来越多了。古人写的书里,“竹帛”两个字相当于我们今天的“稿纸“战国初年有个思想家墨子,曾在他的书里不止一次地说到“著于竹帛”,就是写在竹简和帛上的意思。这说明帛和竹简木简一样,当时都用来做书写的材料。

那时候,人们不但用帛写字,还用帛画图。

从一九七一年底到一九七四年春天,我国考古工作者发掘了湖南长沙马王堆的三坐汉墓,除了发现一具两千多年没有腐烂的女尸,还获得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在这些文物中,尤其重要和罕见的是两幅采绘帛画、两幅画在帛上的地图以及一大批帛书,同时出土的,还有六百多根竹简。这说明当时竹木简和帛是并用的。

帛很轻便,便于携带和书写,看起来也很清楚。可是,帛的生产毕竟不是那么容易,价钱也太贵了,一般人用不起。所以在我国古代。帛书不及竹简和木简那样普遍。

竹简木简太笨重,帛又太贵,用这些东西写字,都有缺点,还得想出更好的方法来。于是,随着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纸终于被发明了。

资料来源:青少年信

扩展资料.DOC

爱宝贝摄影创业计划书扩展资料

扩展题

扩展心得

扩展企业

扩展语句

扩展心得!!

语段扩展

中学生扩展积累

扩展训练心得体会

扩展资料
《扩展资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