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1.1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0-03-02 03:00:0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作用:本课是全书的开篇,起着引领和导入作用,必须高度重视。首先,从日常生活体验中感悟经济道理,透过经济现象把握经济规律是经济学科的核心能力之一,是培养学科思想的重要环节;而第一堂课能否在这方面有所突破至关重要。其次,商品、货币是现代市场经济非常活跃而不可或缺的 要素,是深刻认识各种经济现象、进行后续学习的基础。

(二)教材特点: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注意了从生活现象入手,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发现知识。知识含量大,且高度抽象概括,理论色彩浓厚。知识跨度大,相互之间的衔接不流畅。

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对于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使用具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具有较高的自主探究的热情。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生活知识,具备了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能够通过经济现象形成一定的规律性的知识,但是还不能上升到理论高度。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的知识: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即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2、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的知识:物物交换的困难与货币产生的必然性;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商品流通与物物交换的区别。

3、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初步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的问题:联系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货币的看法,从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来说明应当如何正确看待金钱。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从一个具体材料入手,通过简要概括商品交换的长期发展过程中货币出现的必然性,以及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培养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出对货币含义的理性认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逐步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既要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四、教学重难点:

(一)难点:

1、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2、纸币是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二)重点:货币的基本职能。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看看你身上和你周围,除了用钱买来的东西,我们还剩下什么?(教师展示100元的人民币)这就非常奇怪了,一张薄薄的纸片,造价不超过3角钱,竟然能购买各种商品,它为什么具有这么大的魔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神奇的货币,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教学过程 合作探究

从现实生活来看,我们拥有货币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购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因此,要解开货币的神秘面纱,就必须把货币放到商品交换过程中进行研究。

一、从商品交换说起 ── 从货币产生的过程探究货币的本质

1、依据生活感悟,确定商品交换比例──探究价值与等价物

简要说明早期的商品交换是物物交换。引出问题:怎样确定不同商品之间的交换比例?

多媒体展示案例情境:

在学生回答和充分的辩论之后,最终学生会根据相同的劳动量确定两种商品的交换比例(1把石斧=2只野兔),并能直观感受两种商品价值的大小。

教师在此基础上,将探究引向深入:

(1)石斧和野兔价值的大小是由什么决定的?

(2)1把石斧价值多少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在这个交换关系中野兔起到了什么作用?

使学生在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之后,得出结论: (1)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形成了商品的价值。

(2)在这个交换过程中,2只野兔充当了1把石斧的等价物,能够比较直观地反映与之相交换的商品的价值。

2、感受物物交换的困难,合作探究解决办法──探究一般等价物的产生 利用动漫演示物物交换,创设教学情境。

演示结束以后,让学生谈谈他对这种交换的感受,并想办法提高交易成功的概率。

最终找到解决办法:寻找大家相对比较乐意接受的商品。 多媒体逐步展示:

3、分析比例货币与其他一般等价物──揭示货币的产生和本质

(1)多媒体展示牛羊、贝壳、布匹等一般等价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它们的缺陷。

(2)展示金银的课件,说明金银的优点,揭示货币的产生:由金银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

(3)引导学生比较货币与其他商品的不同点与相同点,得出:是否充当一般等价物,是货币与其他商品的本质区别,货币所起的作用就是一般等价物的作用,因此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二、观察体验生活,探寻货币的作用──探究货币的基本职能

1、模拟问价场景,感受货币的作用──货币价值尺度职能 创设教学情境:

表演结束后,设置问题,由学生交流讨论,教师适当进行引导:

(1)哪种衣服价值更大?你是根据什么判断出来的?货币在这里起到了什么作用?为什么货币能起到这种作用?

(2)卖衣服的人说出来的和标价牌上写的“每件衣服××白银?表现的是什么?

(3)在这个过程中你有没有看到真实的货币?这表明什么? 通过这些问题,使学生得出以下结论:

结论1:货币具有价值尺度职能,原因在于它本身作为商品,具有价值。 结论2: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在此,教师要简单介绍我国货币单位的变化,使学生的认识和现实接轨。(我国最初主要用“两”作为货币单位;1914年的“国币条例”中把货币单位名称改为“圆”,每圆的纯银量为23.977克,银圆由此而来。再后来货币单位又改用了“元”,一直延续到现在。)

结论3:充当价值尺度的货币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想象中的或观念上的货币。

2、模拟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对比分析──货币流通手段职能 创设教学情境

表演结束后,设置问题,由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只在必要时进行适当引导。 (1)木匠用桌椅换取货币,是最终目的还是一种手段?货币在这里起到了什么作用?

(2)与物物交换相比较,货币的出现对商品交换过程产生了什么影响? (3)如果木匠卖不掉桌椅,对他会有什么影响?他会不会接受观念上的货币?

通过交流讨论,使学生逐渐得出以下结论:

结论1:是一种手段,这里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结论2:与物物交换相比较,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使商品交换更加通畅,就像奔流的河水一样畅通无阻,对于这种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我们形象地称之为“商品流通”。用公式表示就是:商品──货币──商品。

货币出现以后,卖和买可以分离,异时异地进行,因此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的更多的形式是:“商品──货币”或“货币──商品”。

结论3:商品所有者能否顺利卖出商品,关系到商品生产者的生存竞争。货币具有流通手段职能,充当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3、简单说明货币──产生就具有了货币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职能,因此它们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在此基础上,又派生出来货币的其他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三、回溯历史,探究货币的进一步演变──探究纸币的产生、发行与使用 教师简单介绍铸币的出现,然后进行下一环节的探究。

1、剖析案例,探究交子的奥秘──探究纸币的产生和本质 多媒体播放

(1)从交子发行和使用过程探究纸币的本质。

问题1:从交子的产生过程来看,它为什么能够购买商品?

引导学生得出:交子能够用来购买商品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凭借纸币可以随时兑换货币,在这里纸币作为货币的象征、符号,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纸币的本质是一种价值符号。

(在这里,要向学生讲清楚:第一,纸币只是一种价值符号,即代表着一定数量的价值。这是纸币与金属货币的最大区别。金属货币本身具有内在价值,而纸币本身的价值可以忽略不计。纸币的面额只是代表着一定数量的价值,因而称为价值符号。第二,由于纸币只是价值符号,它的流通必须以发行者强大的信誉或强制为基础,否则就无人使用。因此,后来纸币都由国家垄断发行权,因为国家信誉高,具有强制力。)

问题2:由私人发行交子存在什么问题?怎样解决这一问题?

得出:私人发行不能保证兑换,信誉缺乏保证。所以后来纸币就改为由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

引导学生结合上述两点得出纸币的内涵:纸币就是由国家发行、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2)比较交子与金属货币,明确纸币的优点。

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明确:纸币制作成本低,更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使商品交换更加便捷,也有效避免了金属货币在流通中的磨损。正是由于这种优点,纸币现在已经被世界各国普遍使用。

2、剖析案例,探究“法币”贬值的原因及危害──探究纸币发行量 1935年,国民政府推行“法币改革”,宣布以中央、中国、交通银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币”。从1937年6月至1948年8月21日法币崩溃为止,法币发行量上升到四十七万倍。

最初的100元法币可以买两头牛,到了1949年五月仅可以买到一粒大米的2.45%。“大街过三道,物价跳三跳”。由于物价疯狂上涨造成的恐慌心理驱使,人们疯狂地抢购各种物资。

思考讨论:100元法币最初能买两头牛,最后连一粒米都买不到,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经济现象?这种现象有哪些危害?

在学生回答完上述问题之后,逆向设问:如果纸币发行过少行不行,为什么? 在师生交流讨论中,最终由学生得出结论:

纸币发行的如果过多,就会导致物价上涨,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如果过少,就会导致商品销售困难,商品流通受阻。因此,国家不能任意发行纸币,必须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相等。

3、辨识社会现象──规范人民币的使用

(1)调查班内有多少学生收到过假币,并请他们谈谈他们收到假币后的想法和做法。

最后明确:有一些不法之徒利欲熏心,通过制贩假币获取不义之财。制贩假币既给我们造成了经济损失,干扰了国家金融秩序,其本人最终也难以逃脱法律的惩罚。 对于这种行为,除了国家加大打击力度之外,作为我们消费者,也要增强防范意识,学习一些辨识假币的知识。

(2)多媒体播放图片:

①“纸币帆船”;②“流动广告”;③“儿童纸币”。

教师说明这些做法的危害:货币的整洁程度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精神文明水平。故意毁损人民币,严重损害了人民币的形象,缩短了人民币的使用周期,而且扰乱了人民币流通秩序。

作为我们中学生,自己要爱护人民币,也要教育周围的人爱护人民币。

【走进生活、判断运用】 【自我发展、开拓视野】

(1)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阅货币发展史,了解货币发展的有关知识。并尝试说明:作为比黄金更贵重的“白金”为什么没有成为货币。

(2)向银行工作人员或财会人员了解如何鉴别假币

六、教学反思:

(一)优点、对教材内容的处理。依据课标要求、知识跨度、学生认知水平,对教材内容有增有减:减去了商品概念,增加了对价值和等价物内容的处理,但是并不把它作为知识要求,只是为了让学生在理解货币本质时减少难度。

(二)有待进步处:

1、运用模拟活动,强化学生生活体验。这部分知识所对应的经济现象,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体验(或者是有些学生并没有体验──比如确定交换比例,但是它能够和学生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实现很好的结 合,是可以体验的。),但是缺乏对这种体验的深入思考。因此进一步强化这种体验,在体验过程中进行思考和认知,使知识从学生的生活体验中来,从学生的思考 探究中来。

2、让学生经历探究知识并形成知识的过程。从学生身边的社会现象和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运用案例、模拟等形式创设情境呈现问题,由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问题的分析与解决中主动构建知识,引导和鼓励学生思考、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1.1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1.1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学案

1.1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学案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学设计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学设计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的教学设计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学设计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教学设计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学设计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学设计

《1.1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学设计
《《1.1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