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教案模板

政治教案模板揭开货币神秘面纱(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0-07-21 08:36:50 来源:教案模板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教案

高中思想政治

[必修(1)政治生活第一单元 :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 神奇的货 币]

第一框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案

一、教材分析

依据课程标准的解读,教材的基本理念主要表现在:

1、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把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与把握时代特征统一起来。

2、针对高中学生成长阶段的特点,遵循高中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循循善诱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3、以新的课程观、教材观和学生观来统领教材的编写。

4、构建以经济生活为基础,以经济学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模块,突出课程实施的实践性和开放性

5、除政治教科书一贯必须坚持的原则以外,本次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三贴近”——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

1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商品的含义,货币的本质。理解物物交换的困难和货币产生的必然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

本课通过提问法、举例法、讨论法,等方法使学生明白货币的含义与其基本职能,让学生理解商品及其商品的含义,以及纸币含义和对市场经济的作用,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3、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逐步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既要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三、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重点——商品的含义及及其基本属性,货币的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 难点——物物交换的困难、货币在商品交换过程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

提问法,举例法、讨论法,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看图片然后告诉我这些是什么?钱! 2

同学们在生活中都喜欢买东西吧 ,买东西要用钱这是人人都知道的常识,日常生活中所讲的钱,在经济学中我们称之为货币。商品和货币有着密切的关系,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体会得到,要想得到商品就必须付出货币,二者似乎是一对孪生兄弟。那么历史上货币和商品是同时出现的吗?货币的本质又是什么呢?要弄清这些问题,就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二)新课教学

一、货币的本质(板书)

1、商品及其基本属性(板书)

思考:开学前你们都买什么商品了?这些商品有什么共同点? 判断:母亲亲手为自己织的毛衣是不是商品?空气是不是商品?学手中的笔是不是商品?废品收购站里的废品是不是商品? 总结:商品的概念就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板书) 思考:你为什么要买商品?

总结: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叫做使用价值。

思考:在最初的商品交换中,不是像现在以货币为媒介,而是商品与商品的交换,简单的物物交换,为什么不同的商品能够交换成功?例如:一只羊=三把斧头

总结: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这两个属性是商品的基本属性。

商品的使用价值决定了商品需要进行交换,商品的价值决定了商品能够交换成功。任何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3

2、货币的产生(板书)

商品交换最初是以物物交换的形式,今天是以货币为媒介,货币是怎么产生的呢?中国是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商朝——见币;周朝——刀币、环钱和蚊鼻钱;秦朝——半两钱;汉朝——五铢钱;唐朝——开元通宝;清朝——机制铜元、银元„„据文献记载和文物考证,中国货币的起源至少已有4000年的历史。 (1)物物交换的困难(板书)

在原始社会末期人们的交易活动主要是一种物物交换,也就是用自己的劳动产品和别人的劳动产品相交换。假设我们现在就处在原始社会时期,我们在进行物物交换的过程中会遇到什么困难呢? 教材探究二:思考并回答书上问题 (2)一般等价物的产生(板书)

为了克服物物交换的困难,人们找到了一个解决的方法,就是先把自己的东西换成市场上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比如动物皮毛、布匹、象牙等等),然后再用这种商品去换回自己所需的东西,人们把这种商品称为“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可以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在各种商品交换中充当媒介的作用。在历史上,由于各个地区各个种族在生存环境和生活习惯上存在不同,因此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商品作为一般等价物。就中国而言,历史上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就有贝壳、龟壳、皮革、布帛、牲畜等等。在唐代,粮食、布帛均为法定货币。如白居易的《卖炭翁》,卖炭翁的一车炭,被宫中派出的宦官夺走,换来的就只有半匹红纱和一丈绫。美洲人把可可和烟草等作为一

4

般等价物,而非洲人和印度人则把象牙作为一般等价物。

(3)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板书)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又出现了困难。比如粮食作为一般等价物,缺点很多:不耐久藏,体积笨重,难于携带,粮食的长途运输尤为不便。同时由于各地的一般等价物不同,进行跨区域交换就出现困难,只有找一个大家都喜欢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金银。当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上,金银就成为货币。

思考:金银有什么资格最终脱颖而出代替了其他的一般等价物,成为了货币呢?

归纳:因为金银具有体积小、价值大、易分割、不易磨损等特点。货币出现之后商品交换就成了“商品——货币——商品”。

马克思曾说: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如何理解? 归纳:货币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这个意义上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贵金属金银具有价值大、体积小、易分割、不易磨损、便于保存和携带等特点,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贵金属金银的材质天然适合作为货币的材料。 思考:请同学们概括货币产生过程?

物物交换(等价物)———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商品交换——货币产生

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货币?根本原因是什么?货币的本质?

归纳: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发展,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5

货币在生活中有什么用呢?在经济学中把货币在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叫做货币职能。

二、货币的基本职能(板书)

货币职能与货币本质的关系?货币职能是货币本质的体现。 货币有两个基本职能,分别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1、价值尺度(板书)

请学生看课本虚框思考:它们体现了货币的哪种职能?为什么货币具有这种职能?这里的数量单位表示的是什么?

归纳:体现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也就是货币作为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因为它本身是商品,是有价值的,所以能够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这里的数量单位表示的是商品的价格。

当我们用货币衡量一件商品的价值多少时,必须给货币本身确定一定的计量单位。比如看古装戏,当臣子杀敌有功,皇帝就会给予一定的赏赐,比如赏良田百顷,黄金万两。“两”就是货币单位,除了“两”还有“锭”(一锭银)、“文”(一文钱)、“贯”(一贯铜钱)。我们现在是“元”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叫做价格。注意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时,就是把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一定的价格。

思考: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特点?

归纳:它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6

2、流通手段(板书)

请学生看课本第五个虚框思考:它们体现了货币的哪种职能? 归纳:货币的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商品交换有两种形式,分别是:物物交换和商品流通,用公式表示分别为:商品—商品(W—W),商品—货币—商品(W—G—W)。两者区别:商品流通有货币作为媒介,物物交换没有(物物交换在货币产生前就存在;商品流通则是在货币产生后出现);物物交换买卖时空一致(买和卖同时进行,双方满意就可成交),商品流通买卖时空不一致(买和卖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分离的)。

思考:从商品流通的过程来看,从商品到货币的跳跃,马克思把它称为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不成功,摔坏的一定是商品生产者。为什么这么说?也就是商品所有者没有将自己的产品出售,劳动白费,产品积压,最终将导致商品生产者破产倒闭。那么如何能让自己生产的产品能够卖的出去,实现惊险的跳跃呢?(讨论)

课本提到两个途径,一是生产适销对路的商品,二是生产质量上乘的商品。

思考: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特点?现实的货币。货币是不是越多越好? 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受一定规律支配的,它主要由商品的价格总额和货币的流通速度所决定的。价格总额不变,货币流通次数越多,利用率约高,所需的货币量就越少。

7

3、其他职能(板书)

货币除了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外,还具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贮藏手段:比如你在乡下田间挖到一坛子黄金,这些黄金就执行了贮藏手段的职能。支付手段:比如银行付存款利息给你。世界货币:比如你在国外购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

三、纸币(板书)

1、纸币的产生(板书)

思考:纸币是如何产生的?概括货币的发展历史?纸币优点? 货币的发展历史:金银条块——金属铸币——纸币——电子货币(信用货币)(板书)

纸币印刷成本比金属货币铸造成本低得多;纸币避免了铸币在流通中的磨损,可以防止贵金属的无形流失;纸币比金属货币更容易保管、携带和运输。

2、纸币的含义(板书)

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强调:必须是国家或者某些地区发行的,地区主要是指欧盟发行的欧元。个人或非法单位不能发行。

强制使用。不用不行。用与不用,用什么币,面值多大都是国家强制的。 价值符号:没有价值,不是货币,不是商品,只是代表有价值的货币。但是纸币代替金属货币后,人们习惯把流通中的纸币称为货币。

8

3、纸币的发行(板书)

国家有权发行纸币,发多少都行吗?今年我国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国家为什么不能多印些钱呢?

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数量为限度,如果不相符,则可能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经济现象,势必会影响人们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

通货膨胀,是指全面的、持续的物价上涨的现象。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的实际需要量,是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货膨胀的产生原因很多,不仅仅与纸币的发行量太多有关,也与其他因素有关(如成本上升、总需求太大)。

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相反的一种经济现象。它表现为社会需求不足、物价水平疲软或下跌,通常伴随经济衰退出现。流通中货币相对不足会引发通货紧缩现象,导致商品零售价格出现持续负增长,从而导致企业生产能力过剩,生产经营者

不敢贷款等现象,整个经济处于长期萧条的状况。 出现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国家该怎么办?

每个国家的纸币都是用先进的技术和特制的纸张制造出来的,国家为什么要费那么多力气制造这些纸片呢?主要是为了防止假币的流行。对国家而言,假币会扰乱市场经济秩序,造成通货膨胀,物价飞涨,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对个人而言,会使自身利益受到损害。鉴别假币要一摸二看三听四验。摸——就是感觉纸张的质量,真币采用凹版印刷,从背面摸上去特定位置有凸起感。看——就是看水

9

印,印刷质量等,假币的水印往往是后期强行印上去的,容易模糊和变形,而真币的水印早在图案印刷前就嵌在了纸张里,所以看起来清晰,有立体感。听——就是把钞票拿在手里轻轻甩打,真币的纸张非常好,有清脆的声音,而假币根本无法模仿。验——市民可到银行柜台去,那里有专门的设备来识别真伪。

六、板书设计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一、货币的本质

1、商品及其基本属性(板书) ①含义 ②基本属性

2、货币的产生

①产生过程: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货币产生 ②货币含义 ③货币本质

二、货币的基本职能

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其他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三、纸币

①产生:金银条块——金属铸币——纸币——电子货币(信用货币)

10

②含义 ③发行

七、课堂练习

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把所选答案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下列属于商品的选项是( ) A.信用卡

B.超市里买一送一的赠品 C.朋友送的生日礼物 D.纸币

2.关于商品、货币和一般等价物三者之间关系描述正确的是( ) A.货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货币的本质是商品 B.货币是唯一能够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C.一般等价物能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 D.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

3.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就是价格,所以( ) A.价值决定价格,价格的上升意味着 价值量的增加

B.价格是观念上的货币

C.商品的使用价值越大,价格越高 D.商品的价格以价值为基础,但是受

11

使用价值的影响

4.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居民收

入也在增加。去年,小张的工资从5 000元涨到了6 000元,其中2 000元用于付房租,1 500元用于购买一款原价为2 500元的手机。在这里6 000元、2 000元、1 500元、2 500元分别体现了货币的( ) A.支付手段 流通手段 支付手段 价值 尺度

B.支付手段 支付手段 流通手段 价值 尺度

C.贮藏手段 流通手段 流通手段 价值 尺度

D.流通手段 价值尺度 支付手段 流通 手段

中国人民银行于2008年9月12日发行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金银纪念币一套。该套纪念币共2枚,其中1/4盎司金币1枚,1盎司银币1枚,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货币。据此回答

5、6题: 5.金银作为货币,其本质是

A.一般等价物 B.纸币 C.铸币 D.商品 6.材料中纪念币的价值

A.是由国家规定的,因为它是由国家发行的 B.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因为它对人们有用 C.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因为它是商品

12

D.是由其职能决定的,因为它有收藏价值

7.在某地粮油批发市场,2009年3月份的色拉油价格为6.35元/500克。这里货币执行的职能与下列选项中货币执行的职能一致的是 A.李某缴纳税款400元 B.小李用68元买了一件衬衣 C.某企业付给小张2000元薪金 D.某款手机的价格是1880元

8.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前,北京市政府在四大城区以财政补贴方式推广500万只节能灯,以“7角”或“1元”的超低价格向居民出售。这里的“7角”或“1元”

A.是节能灯的价格,但不是节能灯价值的货币表现 B.属于财政资金,是社会总需求的一部分 C.是观念中的货币,执行着价值尺度的职能

D.是现实中的货币,执行着流通手段的职能

13

高中思想政治

[必修(1)政治生活第一单元 :生活与消费

第一课 神奇的货 币]

第一框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学案

一、货币的本质 1.商品的基本属性

14

(1) (2) 2.货币的产生和本质 (1) (2)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3) 3.货币的基本职能 (1) (2) (3)其他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4.纸币

(1)纸币的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2) (3)(待售商品量×价格水平)/货币流通速度。

(4)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 (5)伴随着经济衰退出现。

二、货币的种类与形式 1.货币与财富 (1)货币是财富的象征。 (2) 2.结算与信用工具 (1)

(2)信用工具:信用卡和支票。 信用卡是一种信用凭证,其优点是: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 支票分为转账支票和现金支票。 【训练1】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作为商品的食品,是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必须保证其质量,这是因为( ) A.食品质量与价值互为前提 B.食品质量越好,生命安全越有保障 C.食品的有用性决定其价值 D.食品的有用性取决于个人生活需要

【训练2】著名学者宋鸿兵的《货币战争》一书引起了网上热议,它揭示了对金钱的角逐如何主导着西方历史的发展与国家财富的分配,也从一个侧面展示了货币的神奇魔力。从根本上说,货币的神奇之处在于( ) A.它是社会财富的代表 B.它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C.它和商品是一对孪生兄弟 D.它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训练3】王先生在家电超市看中了一台标价5999元的液晶电视,经过讨价还价,最终支付了5000元人民币。这里的“5999”和“5000”分别体现的货币职能是( ) A.贮藏手段 价值尺度 B.价值尺度 支付手段 C.流通手段 价值尺度 D.价值尺度 流通手段

【训练4】在下列选项中,对增加纸币的发行量、物价上涨与通货膨胀三者关系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增加纸币发行量,必然引起通货膨胀,导致物价上涨 B.物价上涨总是由纸币发行量过多引起的,其本质是通货膨胀 C.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必然会引起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 D.物价上涨必然导致纸币发行量的增加和通货膨胀

推荐第2篇:《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案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案

【教材分析】

(一)地位作用

本课从学生具有一定生活体验的\"钱\"入手,是全书的开篇,起着引领和导入作用,必须高度重视。首先,从日常生活体验中感悟经济道理,透过经济现象把握经济规律是经济学科的核心能力之一,是培养学科思想的重要环节;而第一堂课能否在这方面有所突破至关重要。其次,商品、货币是现代市场经济非常活跃而不可或缺的要素,是深刻认识各种经济现象、进行后续学习的基础。

(二)教材特点

1.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注意了从生活现象入手,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发现知识。

2.知识含量大,且高度抽象概括,理论色彩浓厚。

3.知识跨度大,相互之间的衔接不流畅。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货币的本质、基本职能、价格、纸币等概念。

2、理解货币产生的必然性、两种基本职能的原因与区别、商品流通的含义、纸币与货币的关系、纸币发行规律。

3、运用货币知识说明如何正确对待金钱。

(二)能力目标

1、从具体材料入手,逐步学会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的能力。

2、用纸币知识认识假币的违法性,提高辨别假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树立正确地金钱观,正确地认识金钱、使用金钱。

教学重点

理解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纸币。

教学难点

纸币。

【学生分析】

高一学生对于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使用具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具有较高的自主探究的热情。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生活知识,具备了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能够通过经济现象形成一定的规律性的知识,但是还不能上升到理论高度。

【教学方法】

1.教法:情境教学法。创设教学情境,学生自主探究。

2.学法:探究式学习,合作交流式学习,体验式学习。

【提前学习】

课前分两组,分别探究货币的产生过程,上课向同学展示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问题: 我们日常生活中最需要的是什么? 学生活动:钱(钱是好东西) 教师活动:现在人们把钱作为财富的象征,有钱能使鬼推磨,有钱能使磨推鬼,钱变得十分的神秘。那么钱到底是怎么来的呢?今天我们就探讨这一问题 (板书: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教授新课】 教师活动:钱我们所说的货币,我们这节课学习货币,那我们首先知道什么是货币?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找出货币的概念: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教师活动:布置任务:要想了解什么是货币我们必须探究三个问题: 探究一:什么是商品 探究二:什么是一般等价物 探究三:货币的产生(探究

二、探究三合在货币的产生一同探究) 【探究知识】什么是商品

教师活动:出示教学案例,创设情景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到农贸市场购买粮食、蔬菜、水果、到商店购买油、盐、酱、醋,衣服、鞋帽、文化用品。这些需要购买的物品都是商品。

\" 上述不同种类的商品有什么共同特征? \" 母亲亲手为你织的毛衣是不是商品?为什么? 学生活动:归纳不同种类商品的特点,总结商品的概念: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用商品的概念来界定毛衣是不是商品。

教师活动:点评:要想确定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校准:一是劳动产品,二是必须用来交换的。

【思考】

中秋节快到了,小李同学在**大酒店里买了一盒月饼,送给了爷爷。这盒月饼是不是商品呢?

学生活动:用商品的概念来探究问题

【问题深化】

问题:那么商品、劳动产品和物品到底是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探究三者的关系

教师活动:图示

【课堂巩固】判定下面那些是商品

? 空气、阳光/ ? 书店里卖的书籍/ ? 中国政府对美国灾区人民提供一批救灾急需物资援助/ ? 居民使用的自来水/ ? 医院里的各种药品/ ? 未经开采的矿泉水/ ? 百货店里尚未卖出的物品

【思维拓展】商品的基本属性

教师活动:你作为一个消费者购买商品是为了什么? 加入你是商品的生产者,你生产商品是为了什么? 学生活动:探究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师活动:总结学生的回答,把学生的回答分为两个方面: 使用价值--消费者 价值--生产者

【总结】

商品具有两个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使用价值是商品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上产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的价值是看不见,摸不到的,只能用其他商品或货币来衡量。作为一个商品生产者,看重的是如何实现商品的价值,作为一个购买者看重的是商品到底能否满足自己的需要。所以商品的生产必须要注重质量。

【链接现实】

结合商品的基本属性,你能为本地某个企业发展出谋划策吗? 学生活动:阐明自己的点子

【探究】货币的产生

教师活动:问题:货币产生和商品的产生是统一过程吗?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探究货币的产生过程(课前分小组探究,现在展示探究结果) 【学生展示】

甲组:组织了课堂表演《商品的交换》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货币怎么产生和产生的原因

乙组:制作课件《货币的产生》向学生展示 【总结】

货币不是从来就有的,他是商品交换发展的产物,有其历史必然性。从简单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出现一般等价物的物物交换--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我们看出货币的产生需要一个过程,这一过程发展趋势是:使商品交换日趋简单化

【深化问题】请同学们探究一下:商品、一般等价物和货币的关系

学生活动:合作探究

教师活动:点明探究 要点。区别:注重概念 。联系:共同点:都是商品,都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图示展示) 【课堂思考】

出示教学案例 一位美国人的忧虑

一位美国人到非洲原始丛林旅游,看到水天一色,便想租用部落的独木舟泛游湖上。当他拿出美元去租船时,船的主人拒绝了,提出要用象牙交换。这位美国人于是来到另外一个有象牙的部落用美元购买象牙,不料又遭到拒绝,主人提出要用纱布交换。于是他又来到一个有纱布的部落,用美元购买纱布,不想也遭到拒绝,主人提出用针来交换。他猛然想起帽子上别了几根针,于是他用针换回了纱布,又用纱布换回了象牙。当他拿着象牙来找船主时,船主已经回家了。这位美国人十分沮丧。

问题;1.在故事中,象牙、纱布、针这几种东西的共同点是什么? 2.号称\"世界货币\"的美元为什么在非洲的原始部落里却\"寸步难行\"? 3.如果你打算在这个不接受美元的原始部落开发旅游业,你认为首先要解决什么问题? 学生活动:结合材料,利用所学的知识,探究问题

【请你欣赏】

播放《行云流水》音乐,展示自古至今的货币演化史

【知识探究】货币的职能

教师活动:问题

1、什么是货币的职能

2、货币的职能有哪些、基本职能有哪些

3、怎样判定货币的职能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合作探究问题

【价值尺度】

问题;

1、什么是价值尺度

2、货币为什么能够执行价值尺度职能

3、货币怎样执行这一职能

【点睛】

货币有价值所以能够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执行这一智能时只需要观念中的货币就行了。即把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一定的价格。

【流通手段】

问题:

1、什么是流通手段

2、怎样执行流通手段

【点睛】执行流通手段时必须是现实的货币,就是我们所说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深化探讨】

教师活动:问题:在\"商品--货币--商品\"的流通过程中,\"商品--货币\"阶段的变化既重要又困难,\"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而是商品所有者。

请问:

1、为什么说这个跳跃不成功,摔坏的就一定是商品所有者?

2、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能不能是观念上货币? 学生活动:探究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明确货币出现后在商品经济中的巨大作用) 【思维对接】对接学生的见解

※ 如果这个跳跃不成功,也就不能实现由商品到货币的转变,意味着生产的商品卖不出去,造成产品积压,导致商品生产者破产倒闭.商品生产者只有把商品卖出去,并且卖出好价钱,才能生存发展下去.所以商品生产者必需生产适销对路、质量上乘的商品.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必须用现实的货币,不能用观念上的货币. 教师活动:问题:货币能够与一切商品相交换,是否意味着流通中的货币量越多越好? 学生活动:探究问题(发掘流通中需要货币量公式) 教师活动:货币除去基本职能外,还有那些职能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展示课文】货币的其他智能

【课堂巩固】

一辆汽车价值80万元人民币,小王首付60万元把车开会了家,五年后付清了其他20万元。可是这时小王的企业破产了。他不得不把汽车卖给了一位美国人。美国人在中国花了10万美元买了这辆车。这是黄金价格上涨,于是小王用10美元兑换的人民币买了黄金,存入了银行。

问题;这一过程中,货币执行了那些职能

【过渡】

我们现在通常使用的真实的货币吗?(不是)纸币,那纸币怎来的? 【知识探究】 纸币

问题;

1、什么是纸币

2、纸币怎么诞生的

3、纸币的发行量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探究问题

【深化问题】

教师活动:问题:纸币能否代替货币执行各项职能? 学生活动:结合货币的职能探究问题

【点睛】

纸币只是一种价值符号,本身没有价值,职能代替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不具备价值尺度职能

教师活动:问题:是否任何人都可以发行纸币?纸币的数量是否可以随意发行?过多或过少会导致什么结果? 学生活动:合作探究

【知识总结】

纸币必须由国家发行,强制使用,个人不能随意发行。国家有权发行纸币,并规定纸币的面值,但不可以任意发行纸币。纸币的发行量要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不能决定纸币的购买力。如果纸币发行过多,会导致通货膨胀,如果纸币发行过少,会导致通货紧缩。

【知识探究】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表现 原因 实质 共同点 措施

通货

膨胀

通货

紧缩

【请你预测】

今天我们学习了货币的发展史,知道了什么是货币,根据货币的发展历程,你认为商品交换的中间媒介会向何种方向发展? 学生活动:依据货币发展史,探究货币发展方向(电子货币) 【课堂小结】

展示本课的知识框

【巩固练习】

1、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之后,在商品交换中,作为商品流通的工具或手段的是

A.货币 B.一般等价物

C.价格 D.交换价值

答案:A

2、关于商品和货币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①商品和货币是一对孪生兄弟②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③货币是一个历史范畴,商品是一个永恒的概念④先有商品后才有货币⑤货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

A.①③⑤ B.①②⑤ C.②④⑤ D.②③⑤

答案:C 6月1日《市场报》发布致富信息称:农民若种丰收2号西瓜,中秋节至国庆节即可上市,时逢西瓜短缺空档,商品价格较高,市场售价可达0.9元/公斤左右。据此回答:

3、如果1公斤西瓜=0.9元是等价交换,对这一公式的理解错误的是

A.它表明任何商品的价值都要通过货币来表现B.它表明商品价值是不能自我表现出来的

C.0.9元是一公斤西瓜的货币表现

D.它表明西瓜的价格与价值相符合

答案:A

4、0.9元货币在上述材料中行使的是货币的______职能。

A.支付手段 B.贮藏手段

C.流通手段 D.价值尺度

答案:D 5.为纪念澳门回归5周年,澳门金融管理局在海内外首次发行了2000元、1000元、500元、200元和100元5种面额的银质纪念币。其中部分纪念币 于2004年12月20日在内地各大城市上销售。对上叙纪念币认识正确的是 ( ) A.它们有使用价值但无价值

B.和其他商品一样,没有区别

C.有使用价值和价值,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能够流通

D.是国家法定货币,主要是为了收藏,不能流通; 答案:C 6.货币作为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它们的相同点是 ( ) A.流通手段是商品交换的媒介

B.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都是货币本质的体现

C.价值尺度用来衡量一切商品价值的大小 D.价值尺度产生在前,流通手段产生在后

答案:B 7.一定时期,流通中实际需要货币量3000亿元,纸币的发行量为6000亿元。纸币在一定时期内平均流通2.5次,则1元纸币的购买力相当于货币的 ( ) A.2元 B.1元 C.0.2元 D.0.25元

答案:C 8.当前国家利用各种手段平抑房价,某市商品房每平方米售价2800元。这里 ( ) A.人民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

B.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C.人民币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D.只是一种观念上的货币

答案:D 9.下列对通货膨胀认识正确的是 ( ) A.对经济发展起刺激作用,导致物价上涨,纸币贬值

B.在商品可供量不变的前提下,纸币发行量过快增长,会造成物价上涨

C.国家依据价值规律调整部分商品价格,造成物价总水平上升 D.物价上涨就是通货膨胀

答案:B 10.《国际金融报)2005年2月28日:上周,亚洲13国的央行和财政部官员在曼谷签署了一份协议,拟建立一名为Asian Bellagio Group(ABG)的组织,向建立一个地区金融货币组织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对于亚洲货币一体化进程而言,人民币永远是最敏感、最具决定性的因素。随着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人民币将向着新的更灵活的阶段发展。这对于加强地区金融货币合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人民币为什么能购买其他商品? (2)人民币作用这么大,国家为什么不多印发一些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参考答案: (1)人民币是由国家(或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它代替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在商品交换中起媒介作用,所以持有人民币就能购买自己需要的商品,它的这种职能是受国家法律保护的。

(2)国家有权发行人民币,但不能任意发行。它的发行量受货币发行规律制约,在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同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如果人民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就会引起人民币贬值,引发通货膨胀,影响人民生活和国家经济发展。

【教学体会】

1、本课理论性比较强,按照普通教学方式很难调动学生兴趣,我们设计了物物交换的游戏,第一节课就吸引了学生。

2、货币的职能这个知识点经常考,应当适时地通过练习来巩固,今天没有落实好。

3、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是个难点,但并未纳入考试范围,此处花费了过多的时间,以后需要尽可能简短一些。

4、纸币发行量属于重点,如果将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放置在这个知识点之后再讲解,学生更容易理解。我们大胆地对课本顺序进行调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推荐第3篇:《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案

高中政治必修四大版块逻辑结构解析

《经济生活》

主要介绍我国公民经济生活的基本知识,按照“消费——生产——分配——市场经济”的逻辑展开,分为四个单元。

核心问题:政府与市场(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一)货币的本质

1.商品的含义和基本属性

(1)商品的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①构成商品必须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劳动产品;二是用于交换。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但劳动产品不一定是商品,还必须用于交换。

下列四种情况不是商品:A、本身不是劳动产品,如自然界的空气;B、是劳动产品,但没有用于交换,如农民自产自用的粮食;C、没有使用价值,或失去了相应的使用价值,如:假冒伪劣产品,没有该种商品应当具有的使用价值,也就不具有相应的价值;D、已经退出流通领域,进入消费领域,如我们正在使用的学习用品。

②本质:商品交换,表面上体现的是物与物的交换,实质上是商品生产者之间互相交换自己的劳动,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特别提醒】判断一种物品是否属于商品的方法(商品与废品、次品、假冒伪劣产品的不同。物品>劳动产品>商品)

A、定义法。商品具有两个条件:用来交换、劳动产品; B、属性法。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基本属性; C、领域法。商品只存在于流通领域。

注意:A商品有有形商品和无形商品之分,服务商品属于无形商品。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服务、无形的技术也可以成为商品;B商品的身份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商品与非商品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商品一旦离开了流通领域进入消费领域,也就不再是商品了。

(2)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与价值(对立统一的关系)

①对立(区别):

A、含义不同。使用价值是指商品的有用性(质量);价值是指生产商品所消耗的人类劳动(成本)。劳动创造价值理论,即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

B、属性不同。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商品与其他物品的共有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本质属性、特有属性)。

C、意义不同。不同的商品之所以需要交换,是因为它们分别属于不同的所有者,并且使用价值不同;之所以能够交换,是因为它们都是劳动产品,生产它们都耗费了人的体力和脑力,都有价值,可以进行量的比较。

D、反映的关系不同,使用价值体现的是人与物的关系;价值反映的是人与人的关系。

E、占有不同。二者不可同时兼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不可兼得。商品生产者要想实现商品的价值,必须把使用价值让渡给消费者;消费者要想得到使用价值。也必须让出商品的价值给生产者。

②统一(联系):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重视商品的质量的理论依据之一)

【特别提醒】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关系:①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有价值(其他物品也有使用价值)。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一定没有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一定不是商品,因而没有价值。) ②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是商品)。没有价值的东西,不一定没有使用价值。其他劳动产品也有使用价值。 2.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1)货币的产生: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产生的过程为:

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商品交换——货币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即货币的产生)

(2)货币的含义。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3)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特别提醒】理解货币的本质

①从货币的产生看,货币本身就是商品,最后才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

②从货币的定义看,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也是一种商品,但不是一般的商品,货币是可以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的商品。)

③从货币的作用看,货币同一般等价物一样,能够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就是说,货币实质上起一般等价物的作用,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综上所述,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注意】货币与一般等价物的关系: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商品;一般等价物是可以与一切商品相交换,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的商品。它们的主要区别是固定还是不固定。

(二)货币的基本职能(作用)

货币的职能就是货币的作用。货币职能与货币本质的关系:货币的本质决定货币的职能,货币的职能体现货币的本质。货币有五种职能,货币从产生时起,就具有两种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商品还没有进行交换(货主没有发生变化) (1)含义:„„ 略 (2)单位:货币执行计价单位的功能

(3)表现:①货币产生以前为交换价值;②货币产生以后为价格。价值与价格的关系:价值决定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一般情况下,商品价格与商品价值成正比。

货币产生之前:商品——商品(等价物、交换价值) W——W 货币生产之后:商品——货币(价格) W——G 【关键词】:标价、卖价、价格、价格标签、值多少钱

2、流通手段(购买手段)——商品交换正在进行(钱货两清) (1)含义:……略

(2)表现: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做商品流通。

【特别提醒】①流通手段不等于商品流通。 区别:流通手段与商品流通是两种不同的概念。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一种基本职能,而商品流通则是商品交换的一种形式。

联系:流通手段和商品流通又是不可分割的流通手段强调的是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而商品流通强调的是商品如何进行交换。 ②商品流通不等于商品交换。商品交换包括物物交换和商品流通。货币产生前为物物交换:W——W,时空是统一的;货币产生后为商品流通:W——G——W,时空是分离的。 这时,商品与货币的交换是否能够成功的问题就出现了。 (3)要求:商品生产者要生产适销对路、质量上乘的商品。 ABCD 【特别提醒】“适销对路”是指要面向市场进行生产。“高质量”是指确保商品具有较好的使用价值,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具体要求包括:A、根据市场需要优化产品结构;B、采用先进工艺和高的质量标准,提高产品质量;C、采用先进技术和管理,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性价比;D、加强自主品牌的培育和推广等等。

【关键词】:购买、买卖、现场交易、网购等。

【相关链接】现实货币、观念货币、纪念币、Q币、金银饰品 现实货币:就是实实在在的货币,包括金银货币、纸币等。 观念货币:就是语言表达的货币、想象中的货币。

虚拟货币:就是非真实的货币。包括游戏币、Q币、Q点、比特币等。网络中的Q币,不是真实的货币,它只能在特定的网络环境中使用,不能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流通和使用。

纪念币:包括纪念钞和金银纪念币,是国家发行的法定货币,与流通中的人民币等值流通,其面额计入市场现金流通量,成为货币供应量的一部分。

纪念钞(纸币):从性质来看,不是商品,它与人民币一样只有使用价值而没有价值;从本质来看,它是一种价值符号;从职能来看,它除了与流通中的人民币职能相同外,还具有收藏价值(不是储藏价值)。

金银纪念币:从性质看,它是商品,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从本质看,它是一般等价物;从职能看,除了具有五种职能外,还具有收藏价值,具有升值的空间。

金银饰品:佩戴在身体上的饰物,如金银首饰、项链等。 金银饰品不可以成为货币。

3、货币的其他职能

(1)贮藏手段。就是储藏财富。货币退出流通领域,作为社会财富被保存起来,必须是足值的货币。

(关键词:保存、存储、退出流通领域等词汇)

(2)支付手段。清场或支付债务、赋税、利息、工资等。支付手段是随赊账买卖出现的,是买卖交割的延期或不同步。

(标志词:赊销赊购、支付地租、利息、税款、工资等。) 【特别提醒】流通手段与支付手段的区别

流通手段是现货交易、钱货两清。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商品交换在时空上是不能分割的;支付手段是赊账买卖、非钱货两清。商品交换时钱货脱节,拿钱不拿货、拿货不拿钱(先给货,后付款或先付款,后给货),商品交换在时空上是分离的。

(3)世界货币。指货币越出国内市场,在世界市场上充当3个手段的职能。一般来说,只有贵金属才能充当世界货币,现在某些纸币也具有了这个职能。(三个手段:国际购买手段、国际支付手段、财富的国际转移手段。)

典例:针对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为了减少损失,在境外的消费者常以信用卡美元账户支付,到还款日则以人民币还款,在此过程中

B A.消费者支付的是观念上的货币

B.人民币充当了世界货币在使用

C.人民币的本质仍是一般等价物

D.人民币执行了支付手段的职能

【特别提醒】 网购时货币的职能:网购的交易方式主要有

一种是电子现金;一种是电子钱包。特点:以电子计算机技术为依托,进行储存,支付和流通; 集金融储蓄、信贷和非现金结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电子货币具有使用简便、安全、迅速、可靠的特征;现阶段电子货币的使用通常以银行卡(磁卡、智能卡)为媒体。

(3)职能:执行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某些)等职能。

2、纸币的含义和发行

(1)纸币的含义——纸币是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并强制使用的。

A、发行主体:国家或地区;国家对纸币的发行“三有一无”,即有权发行、有权决定发行量、有权决定纸币的面额、无权规定购买力。纸币的实际购买力由市场形成。纸币的实际购买力取决于纸币的发行量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比例,取决于它所代表的金属货币的价值。

B、使用方式:现在正在强制使用。点明了纸币的强制性,纸币本身没有价值,所以在纸币使用之初需要国家以强制力来保证施行。

(2)发行规律

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纸币的供应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数量为限度,如果不相符,则可能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的经济现象,势必会影响人们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发行过多,会引起通货膨胀;发行过少,会引起通货紧缩。

纸币代替金属货币以后,人们通常把流通中的纸币称之为货币。人民币是我国的法定货币。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人们接触到的货币,主要是纸币,因此,掌握有关纸币的知识,才能更好地参与经济生活。

(3)货币流通规律: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受一定规律支配的,它主要由商品的价格总额和货币的流通速度所决定。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3、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

(1)通货膨胀:

①含义:是指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的现象(表现:纸币贬值、物价上涨) 【特别提醒】物价上涨不一定就是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一定表现为物价上涨,但物价上涨未必就是通货膨胀。影响物价上涨的因素有很多。除通货膨胀会引起物价上涨外,下列因素也会引起物价上涨:价值决定价格,商品价值量增加,商品价格上涨;商品价格与货币价值成反比,货币价值降低,商品价格就会上涨;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就会上涨;此外,国家政策性调价、消费心理、季节等,也会使部分商品价格上涨。

②实质: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W﹤G ③原因: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主要原因;社会需求膨胀;纸币的流通速度加快;经济结构不可理;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导致生产资料价格大幅上涨等。

【知识拓展】通货膨胀有三种类型:需求拉动型、成本推动型、结构型。纸币的发行量过多导致的通货膨胀属于需求拉动型。

④利弊(影响):A适度的物价上涨对企业生产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可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推动经济发展。B严重的通货膨胀直接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如果人民的实际收入没有增长,生活水平就会下降,影响人民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个人、企业、社会)

通货膨胀对债务人、不动产所有者有利,而对债权人、储蓄者等会产生不利影响。一般来说,CPI在经济学上称零售价指数,又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它是衡量通货膨胀的主要指标之一。当CPI>3%的增幅时就是通货膨胀;当CPI>5%的增幅时,就是严重的通货膨胀。

⑤对策(解决办法):

A根本方法:大力发展生产力,增加有效供给,抑制不合理需求。

B宏观政策:采取紧缩性的财政政策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运用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手段进行调控。

C具体措施:a、提高银行存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利率;b、适度控制货币发行量;

c、适当减少国债的发行;d、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

(2)通货紧缩:

①含义: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物价总水平持续下跌的经济现象。(表现:经济衰退……) ②实质: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

W﹥G ③主要原因:A商品相对过剩;B货币供应增长乏力;C金融危机等。

④利弊(影响):A物价下降,在短期内对人民生活有好处,适度的通货紧缩对经济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B但物价总水平长时间、大范围下降,导致利润降低,会影响企业生产和投资的积极性,影响就业;导致市场销售不振,对经济的长远发展和人民的长远利益不利。(个人、企业、社会)

⑤对策(措施):

A根本办法: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内需,平衡生产与供求。

B宏观政策: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运用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手段进行调控。

C具体措施:a、调低银行存贷款利率和降低银行准备金率;b、适度扩大信贷规模;c、增发国债,加大对生产的投资;d、增加财政支出,减少税收等。

二者的联系:都是由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不平衡引起的;都会影响正常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都需要国家宏观调控加以克服。 (3)计算公式

★★

①纸币购买力=货币需要量/实际发行量

②纸币贬值率=物价上涨部分/现在物价=超发量/发行量=1-购买力 ③通货膨胀率(物价涨幅)=物价上涨部分/原来物价=超发量/需要量

通货膨胀率通常用物价涨幅来表示。通货膨胀率是指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多少(比率),所以是超发量除以需要量。物价上涨率是从低到高,所以要以原来物价为基数;贬值率是从高到低,因此要以现在物价为基数。

货币贬值率是指由于货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从而引起货币贬值,货币贬值后和贬值前相比所存在的比率。货币贬值率是指货币现在的价值和原来价值的比较。 ④纸币贬值和增值后,商品价格的计算。假如纸币贬值x%,那么商品价格=原价÷(1-x%)。如果纸币升值x%,那么商品价格=原价÷(1+x%)。 比如:原10元,贬值2%,则10÷(1-2%)

推荐第4篇: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教案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教案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的知识: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即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的知识:

○物物交换的困难与货币产生的必然性。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商品流通及其公式。

○商品流通与物物交换的区别

通过教学使学生能初步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的问题:

○联系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货币的看法,从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来说明应当如何正确看待金钱。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从一个具体材料入手,通过简要概括商品交换的长期发展过程中货币出现的必然性,以及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培养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出对货币含义的理性认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逐步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既要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二、教学重点:

、商品的含义

2、货币的两种基本职能

三、教学难点:

货币的本质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买东西要用钱这是三岁小孩都知道的常识,日常生活中所讲的钱,在经济学中我们称之为货币。商品和货币有着密切的关系,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体会得到,要想得到商品就必须付出货币,二者似乎是一对孪生兄弟。那么,历史上货币和商品是同时出现的吗?货币及其本质又是什么呢?要弄清这些问题,我们就必来“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新课教学]

一、货币的本质

、什么是商品

[讲解]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P2楷体练习加以巩固)

2、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P3楷体插图与练习)

3、货币的含义与本质

[讲解]货币是指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二、货币的基本职能

、价值尺度

含义:货币作为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价格的含义:通过一定的数量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特点: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提问]教材P4“这里含有单位的数量表现的是什么?”

[解答]表现的是各种商品的价格。

[提问]同学们看P4的插图,思考一下,这里的货币发挥了什么作用?仍是价值尺度职能吗?

2、流通手段

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商品流通及其公式

含义: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公式:w--G--w

[提问]同学们看P5的材料,回答:为什么说这个跳跃不成功,摔坏的就一定是商品所有者?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能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特点:只能用现实的货币,不能用观念上的货币。

[简单介绍货币的另外三种职能,让学生看教材P5—6的相关链接](货币除了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之外,还具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

[课堂总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商品的含义、货币的含义及本质、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重点要掌握商品的含义,货币的本质和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

六、课堂练习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组有

①商品和货币是一对孪生兄弟

②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③货币是一个历史范畴,商品是一个永恒概念④先有商品,然后才有货币

⑤货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

A①③⑤

B①②③

c②④⑤

D①②⑤

推荐第5篇:《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案

第一课时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商品的含义。

(2)知道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商品的基本属性。 (3)理解货币的本质。 (4)理解货币的基本职能。 (5)理解纸币的含义及其优点。 (6)了解纸币的发行量。 2.能力目标

(1)从商品、货币、价格等生活现象入手,提高透过现象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 (2)了解商品交换、货币产生和发展过程,学会辩证地看问题的思维方法。 (3)提高判断、识别不同金钱观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在了解货币作用的基础上,增强发展生产、增加财富的认同感。 (2)确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教学重点

商品的含义和基本属性、货币的本质。 教学难点

货币的职能、纸币的发行。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方法

情景导入法;问题探究法;分组讨论法;多媒体课件演示法。

教学设计 ●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师:常言道:“钱不是万能的,可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这里的钱,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货币。请同学们告诉我,如果你手里有了好多钱,你准备用它干什么?

(自由讨论、发言)生:可以买自己喜欢的食品、衣服,可以买心仪已久的iPad、iPhone,可以买文具、书籍,可以去世界各地旅游……

教师概括:货币可以买来自己想买的商品。那么,货币为什么能购买商品呢?看来,我们要想揭开货币的面纱,就需要从商品入手了。

(设计意图:用生活中关于钱的俗语、典故等引出问题,由学生熟悉的“钱”和“买东西”,引入经济学的“货币”与“商品”,这样设计,学生易于接受。) 讲授新课

探究一:“商品”是什么? 展示课件:下列“东西”是商品吗?

(1)自然状态的空气、阳光,医院里氧气瓶中的氧。

(2)农民将自己生产的蔬菜拿到市场上出售,卖掉了2/3,剩下的1/3一部分留作自己用,一部分送给了亲戚。

(设计意图:用身边的例子,让学生去直观地感受。) (学生讨论、判断、说明理由。)

教师点评:生活中我们离不开很多“东西”,如阳光、空气、水、食物等,这些都是我们所需要的。但有些“东西”,如空气,是大自然对我们的恩赐,是“免费的”,没有人花钱去购买空气,也就是说它不是人的劳动创造的,因而不是商品。但是,医院氧气瓶里的氧气是人们加工生产的,属于劳动产品,患者如果需要它,则需要花钱购买才能使用。由此可以得出:

商品,首先必须是劳动产品。

教师提问:那么,劳动产品就一定是商品吗?如上面的例子中,那位农民的蔬菜既有卖掉的,也有留作自己用的,也有送给亲戚的,这些都是商品吗?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进一步明确:卖掉的蔬菜一定是商品,因为这部分劳动产品用来交换;留作自己用的和送给亲戚的不是商品,因为这部分没有用于交换。(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可能会出现分歧,可以争论、讨论)看来,并不是所有的劳动产品都是商品。劳动产品只有用于交换的时候,才能称作商品。由此可以得出结论: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设计意图:通过不同例子的相互对照比较,准确把握商品的含义。这是《经济生活》基础学习的第一步。)

展示课件: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因为在新课标下此知识点不是重要知识点,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作延伸介绍)

探究二:商品与货币是“孪生兄弟”吗?

教师: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说“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仿佛“钱”与“货”天生就是一对孪生兄弟,仿佛同时出现在我们面前。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点评:货币出现得比商品晚,最初的商品交换是物与物直接交换。物物交换虽然看起来简单、直接、便捷,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的发展,这种交换方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越来越不能满足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学生模拟表演)山村里的“物物交换”的过程

19世纪,非洲某集市上曾上演过这样一幕:卖牛奶的人喊:“买牛奶的人拿盐来换!”卖盐的人喊:“买盐的人拿矛来换!”而卖咖啡的人喊:“买便宜的咖啡拿红珍珠来换!”

根据教材的图文问题,组织五位同学,让他们分别扮演:拥有牛奶者、拥有盐者、拥有矛者、拥有咖啡者、拥有红珍珠者。

(设计意图:分角色扮演,体会复杂物物交换的困难和一般等价物出现的必要性。) 思考:1.如果拥有红珍珠的人需要的是咖啡,谁能成交? 2.如果这几个人都能成交,需要什么条件? 3.你能设想出让更多的人都成交的方法吗? (学生探讨、回答。)

教师总结:要想都能成交,必须相互需要对方的商品,这是很难实现的。这就客观上要求大家普遍乐意接受的商品即“一般等价物”的出现。

(进而要求学生在书中找出一般等价物的含义,并朗读。) 一般等价物能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充当商品交换媒介。 多媒体展示:【百度新闻】美国青年曲别针换公寓

26岁的麦克唐纳是一家快餐公司的送货工,和女友居住在加拿大的蒙特利尔。和美国千千万万的普通小青年一样,麦克唐纳买不起房子,不过他有更富创意的办法:学习原始居民,物物交换。麦克唐纳的交换故事开始于2005年7月。麦克唐纳有一枚特大号的红色曲

别针,是一件难得的艺术品。为了通过这枚曲别针交换些更大更好的东西,他在当地的物品交换网站上贴出了广告。很快两名妇女用一支鱼形钢笔换走了他的红色曲别针。之后艺术家安妮·罗宾斯用一只绘有笑脸的陶瓷门把手换走了他的鱼形钢笔。接下来他换到的东西的价值越来越大。发电机、百威啤酒的啤酒桶、一辆旧的雪上汽车、一次旅游机会……最后,麦克唐纳从一位音乐家处得到了去工作室录制唱片的一份合同。麦克唐纳把这个机会“给”了凤凰城一名落魄的歌手,歌手感激涕零地“给”了他一套双层公寓。

(设计意图:以上知识用于帮助学生了解当今社会也存在物物交换,只不过它不是商品交换的常态,只是个案。)

教师展示:“早期出现的一般等价物”

教师:这些商品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都曾经充当过一般等价物的角色。但是,它们都不是“最佳人选”。为什么它们都不是“最佳人选”呢?那么,这个“最佳人选”是谁呢?

(学生讨论各种一般等价物的缺点,发现金银的优势。) 教师:马克思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比一比:贵金属金银与其他一般等价物比较有哪些优点?

想一想:货币如何产生的,是神灵创造的还是圣贤发明的,还是历史的选择? 教师小结:贵金属金银具有其他一般等价物所不具备的优点,因而,一般等价物逐渐固定在金银上,当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时候,就产生了一个全新的概念——“货币”。

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教师提问:那么,这“来之不易”的货币都能够发挥什么作用呢? (设计意图:创设教学情景。) 探究三:课堂情景剧(价值尺度)

课堂情景剧:让学生来表演顾客和商家,设置“商家标价”“顾客砍价”等系列环节。 思考问题:

1.哪种衣服价值更大?你是根据什么判断出来的?货币在这里起到了什么作用?为什么货币能起到这种作用?

2.卖衣服的人说出来的“价”和标价牌上写的“每件衣服××白银”表现的是什么? 3.在这个过程中你有没有看到真实的货币?这表明什么?

(活动操作过程中问题的解决:在活动中学生很容易就可判断3两白银的衣服是价值最大的,很明显3两白银表现了衣服的价值,从而引出价值尺度这个职能,并明确这是因为它自身有价值。用白银表现这些衣服的价值称之为价格,通过“1件衣服=3两白银”这个公

式来分析衣服的价值与白银的量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学生明确价值与价格的关系,为以后讲这个知识点作一个铺垫,使学生对此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师生共同总结:

1.货币具有价值尺度职能,原因在于它本身作为商品,具有价值。 2.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一般情况下,价格与价值成正比。 3.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需观念中的货币,不需要现实的货币。 (在此,教师要简单介绍我国货币单位的变化,使学生的认知和现实接轨。) (设计意图:创设教学情景。) 探究四:课堂情景剧(流通手段)

情景一:木匠将自己生产的桌椅卖出去,然后购买木材回家。

情景二:木匠将自己生产的桌椅卖出去,然后说:“暂时没有什么买的。”将钱带回家,过了几个月之后,他才到集市上购买粮食。

探究问题:

1.木匠用桌椅换取货币,是最终目的还是一种手段?货币在这里起到了什么作用? 2.与物物交换相比较,货币的出现对商品交换过程产生了什么影响? 3.如果木匠卖不掉桌椅,对他会有什么影响?他会不会接受观念上的货币? (在以上情景中学生可以明白,木匠用桌椅换取货币是为了买到自己再生产和生活消费所需的商品,因此货币在此起到一种媒介的作用,这就是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而这种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称之为商品流通。由两个情景和探究问题二,明确商品流通与物物交换的不同,从而感知到货币的产生方便了商品交换,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由探究问题三结合教材关于“惊险跳跃”的探究题,让学生明确生产者要顺利实现商品的价值,否则无法进行再生产和生活。让学生了解作为现代企业要有竞争意识、市场意识、质量意识、品牌意识等。)

其间呈现以下知识点:

1.货币具有充当媒介的作用,即流通手段。

2.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称为商品流通。商品流通中买与卖的行为可在时空上分离。 3.流通手段强调的是货币的作用,而商品流通强调的是商品交换的形式。 4.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需要现实的货币。

教师(展示课件并补充讲解):货币除了这两个基本职能,还有如下三个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特别是支付手段,它是伴随着赊账买卖的产生而出现的,不同于

流通手段。(由于这三个职能不是主干知识,只需让学生了解即可)

课中小结:展示知识点及结构。

教师提问:(讲解货币演进的过程,并要求学生同步性思考)金银条块在流通中出现了哪些缺点呢?这些缺点人们是如何想办法克服的?为什么不足值的铸币还可以流通呢?铸币“不足值”又给了人们什么启示?

探究五:从货币到纸币

教师展示情景材料:《水浒传》中的人物用什么购物?

教师补充讲解:宋代商业发达,原有的金属货币都笨重不便,极大阻碍了地区商品交易的发展,这就为要求有大量轻便货币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宋真宗年间,成都16家信誉较好、实力雄厚的商号制作了一种“纸券”,名曰“交子”,代替金属货币进行交易,16家商号保证随时按面额兑换金属货币,这就是最初的纸币的雏形。但是“交子”在使用过程中也出现了不能兑现的情况,引起诉讼和民众的不满。1023年,宋朝统治者禁止私人发行“交子”,改由国家发行,并储备大量的金属货币以备兑换,这是最早的纸币。

探究问题:

1.从“交子”的产生过程来看,它为什么能够购买商品? 2.私人发行“交子”存在什么问题?怎样解决这一问题? (设计意图:识记和理解纸币的含义。)

(“交子”之所以能购买商品,因为它能保证随时兑换金属货币,代替金属货币购买到所需商品,它是“价值符号”。私人发行不能保证兑换,信誉缺乏保证。所以,后来纸币就改为由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

课件展示:世界各国的纸币

教师:对于纸币的含义需讲解三点:发行权属于国家;国家授权于国家的中央银行发行;其他单位与个人无权发行。

随手练:展示课件

议一议:有同学说,为了使人们生活宽裕起来,我们可以要求国家多印些钞票,使人们腰包鼓起来,生活富起来,这样做行吗?

(学生讨论、发言。)

教师讲解:金银开采不容易,印钱的成本可小多了,简单便捷。但如果市场的钱太多了,钱也就“不值钱”了。这就涉及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纸币的发行量到底应当以什么为限度标准?

展示课件:

一、国民党统治时期的通货膨胀;

二、津巴布韦的通货膨胀。小结:展示课件并简要讲解。

教师: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过多地发行纸币,有可能导致通货膨胀;而纸币的供应量过少,则有可能导致通货紧缩。这两种情况都会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的经济秩序。

(设计意图:由货币自然过渡到纸币,符合货币发展的现实规律,也顺理成章地引出中学生心中的疑问:纸币的制造成本那么低,是不是可以随意发行纸币来解决贫困问题?从而把通货膨胀的概念介绍给学生。) 课堂辩论

著名笑星巩汉林在小品《鞋钉》中有一句名言:“有人认为,有钱能使鬼推磨,可是我却认为,有钱能使磨推鬼!”对于这种金钱万能论,我们该如何看待?请大家展开辩论。

正方:金钱是万能的。 反方:金钱不是万能的。

在学生充分辩论并发表见解的基础上,教师总结:

①货币并不神秘,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是商品交换的媒介,其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②市场经济条件下,金钱确实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它是我们日常工作和生活所必需的,谁都离不开它。

③正确对待金钱,就要“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④我们要树立正确的金钱观,要做金钱的主人,不能成为金钱的奴隶,不盲目崇拜金钱,不见利忘义,不能把金钱作为人生追求的最大目标,应该有更高的人生追求。 课堂小结

课件展示:知识结构与重要结论。 体验践行

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口头采访、问卷调查、上网查询等方式和途径,对家乡的货币发展历史进行研究,并积极撰写小论文,在课堂上进行交流。 课后作业

收集有关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历史和现实案例,分析背后的原因,明了国家发行纸币的规律。

板书设计

,,,)

教学反思

本框题是《经济生活》的入门课,涉及的概念、原理较多,知识容量较大,学生理解起来有比较大的难度。在学习中应该结合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感性材料去理解这些知识,把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培养学生分析经济问题的能力及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

根据新课程目标要求,本课要紧紧抓住货币的产生、本质、基本职能、纸币这一主线,引导学生思考、理解。涉及的其他相关链接知识让学生了解即可,不必展开。一旦展开,可能引发负面影响:一是冲淡主体知识学习,使学生越学越深,越不能理解;二是影响教学进度。教学中注意双向互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中,自主探索、领会有关生活现象中蕴含的经济学道理,学会独立思考与分析,切忌机械记忆。

材料一:中国货币的历史沿革

备课资料 ●

货币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春秋时期,黄金已作为货币而出现,如子贡“家累千金”,越大夫范蠡“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都说明黄金已作为衡量财富的尺度、作为一般等价物而出现了。此外,春秋时出现了铜铸币。

春秋时期黄金与铜铸币虽已出现,但在实际生活中似乎普遍使用得还不够。李剑农先生统计了《左传》中记载:“赏赐、馈赠、献纳、犒聘者二十九,或以器饰,或以车马牲畜,或以璧玉,或以帛锦,或以衣服,以生金者一,无以钱刀者”“言掳掠盗窃夺者十四,或禾麦米粟,或木材,或璧玉,或实用之兵器,或马,或钟,夺币者一,不言为钱,刀之币。”因此,对春秋时期货币的使用情况不能估计过高。

战国时期,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普遍使用,但当时处于金属铸币、贵金属货币和实物货币并用时期。到战国时期,除了黄金是各国的通用货币外,铜铸币是各国民间的通用货币。

古代中国的货币体系以铜币为基础。更早的货币形式目前尚未被发现。最初的铜币形状多种多样,有刀币、布币、蚁鼻钱等很多形式。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下令全国的铜币以秦国的铜钱为标准。由于浇注铜币使用砂模,铸造好的铜币带有毛边,所以在其中央留有方孔,

以便用木棍串联起来打磨修锉。这种特殊的形状使它被赋予很多象征性的神秘主义解释,有人认为铜币的圆形代表“天”,中央的方孔代表“地”。铜币上面通常带有铸造时的皇帝年号。

金币在古代中国很罕见。春秋和战国时期,中国南方长江流域的楚国曾经使用过金饼和金片。但是在其他的地区和朝代里,黄金主要用于装饰和保值用途。公元前二世纪,西汉的汉武帝曾经发行过白色的鹿皮货币,用于赏赐贵族和军事将领。除了铜币以外,棉布、丝绸、大米等生活物资也曾经作为货币的计算单位(而不是实际的货币)用来支付官僚和军队的薪饷。唐朝以后,白银货币逐渐得到广泛流通。虽然国库和官方银库里的白银按照统一的成色与重量铸造成元宝以便存放,但是流通的白银却不是铸币,而是以零碎的块状流通,在市场上使用时要经过计算成色、称量重量这些烦琐的手续。大块的银锭要用夹剪切割,零碎的小块银锭需要在银匠那里重新铸造成更大的银锭。中国不使用白银铸币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政治的不稳定性,官方无法为发行的银币提供担保,同时由于战乱频繁,民众经常将白银窖藏起来,导致市场流通额不足以支持银本位货币系统。

由于携带大量的铜币极其不便,在经济高度发达的北宋时期,出现了称为“交子”的纸币。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之一。但是比起现代意义上的纸币来,它更像一种汇票。蒙古人建立的元朝沿用了纸币,并将其视为解决经济困难的妙法之一。他们不顾实际的货币流通额和经济水平,发行了大量没有保证的纸币,造成了最早的通货膨胀。元朝被由汉族人建立的明朝取代。其开国皇帝朱元璋是一位保守的农本主义者。他认为纸币是异族的东西,应该加以摒弃。但是明朝自己也发行了名为“大明宝钞”的纸币。这种纸币在民间很少使用。明朝中后期,白银开始大量流入中国,成为和铜钱一样普遍的金属货币。清朝时期,白银已经成为国家的主要货币单位(“两”)。清朝末年,墨西哥的银元开始在中国大量流通。光绪皇帝在位时期,中国铸造了自己的银币,并设立了户部银行,发行正规的纸币。1935年,中国实行法币制度,正式废除银本位。根据1936年《中美白银协定》,法币一圆等于0.265美元。

中国大陆的现行法定货币叫人民币,由国家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人民币的单位是元,辅币是角和分。一元为十角,一角为十分。元、角和分有纸币,元和五角及分也有铸币。元的票面有

1、

2、

5、

10、20、50、100元,角的票面有

1、

2、5角,分的面额有

1、

2、5分。人民币元的缩写符号是¥。

材料二: 【第一套人民币】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并发行第一套人民币,共12种面额、62种版别,

其中1元券2种、5元券4种、10元券4种、20元券7种、50元券7种、100元券10种、200元券5种、500元券6种、1 000元券6种、5 000元券5种、10 000元券4种、50 000元券2种。第一套人民币于1955年5月15日起停止流通。

【第二套人民币】

第二套人民币于1955年3月1日开始发行,同时收回第一套人民币。第二套人民币和第一套人民币折合比率为1∶10 000。第二套人民币共有1分、2分、5分、1角、2角、5角、1元、2元、3元、5元、10元11种面额,其中1元券有2种,5元券有2种,1分、2分和5分券分别有纸币、硬币2种。为便于流通,自1957年12月1日起发行1分、2分、5分三种硬币,与纸分币等值流通。1961年3月25日和1962年4月20日分别发行了黑色1元券和棕色5元券,分别对票面图案、花纹进行了调整和更换。由于大面额钞票技术要求很高,在当时情况下3元、5元、10元由苏联代印,该三种券种于1964年5月15日起停止流通,其余券种于1998年12月31日起停止流通,其中纸分币于2007年4月1日起停止流通。

【第三套人民币】

第三套人民币于1962年4月20日发行,共有1角、2角、5角、1元、2元、5元、10元7种面额、13种版别,其中1角券分别有4种(包括1种硬币),2角、5角、1元有纸币、硬币2种。1966年和1967年,又先后两次对1角纸币进行改版,主要是增加满版水印,调整背面颜色。

【第四套人民币】

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健全中国的货币制度,方便流通使用和交易核算,中国人民银行自1987年4月27日,发行第四套人民币。共有1角、2角、5角、1元、2元、5元、10元、50元、100元9种面额,其中1角、5角、1元有纸币、硬币2种。与第三套人民币相比,增加了50元、100元大面额人民币。为适应反假人民币工作需要,1992年8月20日,又发行了改版后的1990年版50元、100元券,增加了安全线。

【第五套人民币】

1999年10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陆续发行第五套人民币,共有1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8种面额,其中1角、5角为硬币,1元有纸币、硬币2种。第五套人民币根据市场流通需要,增加了20元面额,取消了2元面额,使面额结构更加合理。

推荐第6篇: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教案

第一章 神奇的货币

全章概述

本章从学生最熟悉的商品、货币入手,让学生初步认识货币的产生、本质、基本职能、纸币、信用工具、外汇等经济现象及相关经济知识。让学生通过感受生活提高认识、分析经济现象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注意学习和领会政治学研究问题的思想和方法,这对今后的学习是十分重要和有益的。 新课标要求

分析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及其基本职能;解释几种常见的信用工具的用途;理解金钱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意义。 新课程学习

1.1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目标

1、识记货币的本质、基本职能、价格、纸币等概念。

2、理解货币产生的必然性、两种基本职能的原因与区别、商品流通的含义、纸币与货币的关系、纸币发行规律。

3、运用货币知识说明如何正确对待金钱。

(二)能力目标

1、从具体材料入手,逐步学会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的能力。

2、用纸币知识认识假币的违法性,提高辨别假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树立正确地金钱观,正确地认识金钱、使用金钱。 ★教学重点: 理解货币的本质及其基本职能、纸币。 ★教学难点: 纸币。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教学建议: 本框题是经济生活的入口课,涉及的新概念、新原理较多,知识容量较大,学生理解起来有比较大的难度,建议用2课时时间学习。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拿出人民币问:“同学们,这是什么?”——(钱)。好,在经济学上被称为纸币,是货币的符号,具有流通职能。大家都很清楚“钱”可以买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一张印刷精美的纸片为何会有如此神奇的力量?我们应当如何理性地认识和对待它呢?

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这神奇的货币的神秘面纱吧。(阅读P2~3的第四自然段)首先思考:P2探究活动1:货币究竟是怎样产生的?

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板书)

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板书)

1、货币的本质(板书)

1 从现实生活来看,我们拥有货币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购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因此,要解开货币的神秘面纱,就必须把货币放到商品交换过程中进行研究。

我们要理解好货币,就要先懂得什么是商品。 (1)商品 (板书)

说起商品,大家都不陌生,我们每天都在和商品打交道,在座的每一位都见过商品,那么什么是商品,哪些东西属于商品呢?

(提问)请同学们举例说明什么是商品?

(学生答)人们从商店或农贸市场买来的粮食、蔬菜、鸡蛋和肉;从百货商店买来的电视机、录音机、书和本;工人买来的机器、设备和原材料;农民买来的化肥、农药和拖拉机„„总之,凡是用钱买来东西都是商品。

(教师)“凡是用钱买来的东西就是商品”, 这只是从我们的生活经验出发,从现象上看问题,我们要求的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给商品下个科学的定义。换句话说,商品必须具备什么条件?讨论思考P2探究活动2 (同学甲答)凡是商品都必须是劳动产品。如我们买来的粮食、蔬菜、衣服、鞋帽,农民购买化肥、农药,工厂购买机器、设备,都是工人或农民的劳动产品。

(教师讲解)同学甲说的对,凡是商品都必须是劳动产品,但劳动产品就一定是商品吗?

(同学乙答)劳动产品也不都是商品。劳动产品必须用于交换才是商品,母亲为你织的毛衣,不是用于交换,所以不算。注意:如果母亲织的毛衣是为了拿去市场卖,则是属于商品。如农民种的粮食、蔬菜,留着自己用的部分就不是商品。

(教师讲解)通过讨论,我们可归纳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凡是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板书) 劳动产品必须用于交换才是商品(板书)

可见,商品的定义是:“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商品能够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食物可以充饥,衣服可以遮体、御寒。

(1)商品对我们的这种“有用性”,即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叫做商品的使用价值。(2)商品既然是劳动产品,它里面就消耗了人类劳动,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叫商品的价值。(板书)同学们请看课本P3的名词点击——商品的价值。

我们购买商品的时候需要支付货币,乍看起来商品和货币似乎是一对孪生兄弟,但实际上,货币的出现比商品晚得多。货币不是天神创造的,也不是圣贤发明的,也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货币 ①货币的产生

在原始社会的末期,就出现了最初的商品交换。由于当时的生产力的不发达,人们能够拿出来进行交换的商品不多,人们进行直接的物物交换就能够满足生活的需要了。这时候的交换只是一种偶然的物物交换。(副板书:偶然的物物交换)

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这样,物物交换扩大了,交换变得越来越频繁了,交换的范围越

2 来越大,交换的商品种类也越来越多(副板书:扩大的物物交换)

但这样就出现了新的问题了。同学们请看课本P3表格中的探究,思考其中的问题。请学生回答其中三个问题。再思考:如果卖矛的人想要喝牛奶,需要交换几次?(2次,用矛换盐,再换牛奶)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物物交换难度非常大,需要非常长的时间,过程很复杂。人们为了解决这些困难,找到了一个方法,就是先把自己的东西换成市场上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然后用这种商品换回自己需要的东西。这种大家都普遍愿意接受的商品便成为一般等价物,它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各种商品进行交换的媒介。(副板书: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物物交换)

在物物交换过程中,商品的流通过程可以表示为“商品——商品”(板书),在一般等价物出现以后,商品流通的过程应该怎样表示?(商品——一般等价物——商品)(板书)。

在历史上,充当过一般等价物的东西有很多,像贝壳、牲畜、珍珠等等。但我们可以想像一下,如果我们背着一大袋的贝壳去买东西,这就得小心翼翼的,因为说不定我们一不小心摔了一交,贝壳就全烂了;又或者我们在市场上去买东西,拉着一头牛去,我要买东西的时候就从牛身上割一块肉下来,那显然是不行的。诸如此类的问题不断地出现,人类在不断的总结下,最终一般等价物的重任就落在了贵金属金银的身上了,因为金银有着其他物品无法比拟的优点,使得它渐渐地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那么金银有什么优点使它能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呢?同学思考一下。正是因为金银具有体积小、价值大、易于分割、不易磨损、便于保存和携带等的特点,使得它在各种物品中脱颖而出,成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材料。当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它们就成为了货币。(副板书: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货币产生)

因此,货币就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②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

可以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并表现其他一切商品价值,正是它的本质的表现。货币的出现解决了商品交换的不便,有利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商品经济因货币的出现大大进步了。

(过渡)那么货币在人们的经济生活当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呢?也就是货币的职能是什么呢?下面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2、货币的基本职能(板书)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看教材第3-5页,看看货币有哪两种基本职能?分别是什么意思?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教师活动:总结讲评。货币有两种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1)价值尺度 ①价值尺度的含义

我们去商店买东西,待售的商品前都会标上一个价格标签,人们一看就知道这件商品值多少钱,那件商品值多少钱。(P4图)。货币的这种职能就是价值尺度(含义看课本P4)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叫价值尺度。

(过渡)那么为什么货币能充当价值尺度呢? ②货币为什么能够充当价值尺度

货币之所以能够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是因为货币本身是商品,也具有价值,因而就可以以自己的价

3 值作为尺度来衡量其它商品的价值。这就正如尺子能够衡量物品的长短,是因为尺子本身有长度一样。称陀之所以能称物品的重量,是因为它本身也有重量,是一个道理。

同学们买东西的时候,都会发现每一种商品的旁边都有一个说明商品价值大小的价目表,像上面说到的“名牌衬衫 120元/件”。还有自行车380元/辆,彩电2700元/台,电脑12500元/台等等,像这些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我们称之为价格。

③价格

我们把这句话换过来说,就是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就是把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现出来,像自行车380元/辆,彩电2700元/台等,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即价值决定价格。商品价格的高低一般与商品的价值的大小成正比,价值大,价格就高;价值小,价格就低。

当然,我们不能忽略的是商品价值的大小是由一定数量的货币来表现出来。因此我们必须给货币本身设定一定的计量单位,不然就会出现混乱了。像在我们中国,用的是人民币的元,美国则是美元,英国则是英镑。

(引导学生思考)那么同学们考虑一下,为什么在商店里,说明商品价值的大小只要摆放一个小小的价目表、写出它的单价即可,而不用摆放出它所值的货币呢?(略)这是因为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的时候,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它只是作为一种观念上的货币,只是让人们知道这件商品值多少钱,如果想购买这件商品得付出多少的现实货币而已。

④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特点

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比如,一台电脑价值5000元,商家卖电脑的时候不需要将5000元的现金放在电脑旁边,只需用数字表明即可)这就是货币的第一个基本职能——价值尺度。

(2)流通手段

在货币产生以前,人们进行的是直接的物物交换,它的公式是:商品——商品(W-W)。在这样的一种交换中,买与卖不论是在时间上还是空间上都是同时进行的,当某人在市场上卖掉自己的商品的同时,肯定也会得到与之进行交换的另一个商品所有者的商品,由此可见,商品交换在最初的物物交换阶段是否用不着什么媒介的。

这是货币产生之前的情况,那么在货币产生之后,一个商品生产者要想获得另一个商品生产者的商品要怎么办呢?

就拿我们身边的例子来说明问题吧:像我们下面的小卖部,他就是把商品买给别人换取一定数量的货币,然后再用换来的货币换自己需要的商品。

同学们看教材第4页,思考这种商品交换活动与直接的物物交换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找出问题。

教师活动:总结讲评。在直接的物物交换中,卖和买两个过程是同时进行的,不可以分开的。货币产生后,商品交换是以货币为中间媒介进行的,交换活动分成卖和买两个过程,卖和买在时间上、空间上都可以分开。想一想生活中的交换活动是不是这样?

这种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就叫做商品流通。

4 ①商品流通

用公式表示:商品――货币――商品。

教师点拨:在商品流通中,货币发挥了什么作用?

教师点评: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中间媒介,这种作用或者叫职能,叫做流通手段。 ②流通手段

人们日常从商品买卖中所看到的货币的作用,就是流通手段的职能。

商品流通和流通手段这两个概念,有联系,同时也容易搞混肴,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这二者的区别呢?“流通手段”是从货币的职能的角度上来讲的,强调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是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商品流通”是从商品交换的形式上来讲的,为的是区别于以物换物的直接交换,是以货币为媒介进行的商品交换。

③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特点

(过渡)那么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也是观念上的货币,这样子行吗?

很明显,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不能是观念上的货币,它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货币,因为任何一个商品所有者都决不会允许别人用一句空话拿走其商品。所以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它和作为价值尺度的货币刚好相反,它必须是实实在在的货币。

同学们看教材第5页一二自然段内容,思考:货币产生后的商品交换方式,给商品生产者带来什么样的威胁?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商品流通中,由于买卖是分开的,生产者只有卖出商品,付出的劳动才能得到补偿,否则,就会亏损,甚至破产倒闭。因此,生产者必须为购买者着想,生产适销对路、质量好的商品。

(联系实际,扩展学生知识,并作为过渡)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能够与一切的商品相交换。那么有的人就会说了,现在社会上财产两极分化,很多人都徘徊在贫穷线上,只要我们多印发些货币,那不就行了吗?是不是在流通中货币的量越多越好呢?其实,市场上流通的货币的量,既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受规律支配的。

我们可以假定市场上待售的商品有1000亿元,又假定每1元的货币只流通1次,那么,市场上就必须有1000亿元的货币量。如果只有700亿元的货币,那么就会有300亿元的商品不能成效。那么这1000亿元就是待售商品价格的总额了。在货币流通速度不变的情况下,待售商品价格总额越高,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也就越多,这说明商品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与待售商品价格总额是成正比例。而待售商品价格总额则是等于待售商品量与价格水平的乘积。

但在现实生活中,一张一定面额的货币,在市场是不会只流通一次就回到银行,从而退出流通领域的,它往往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流通多次。货币流通的次数越少,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就会越多;反之,货币流通的次数越多,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就越少。还是上面的例子,货币只流通1次的话,对货币的需求量是1000亿元;那么如果货币在一定的时期内能流通5次的话,那么实际上需要的货币量则只是200亿元了。所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是与成反比例的。

综合上面的两个方面,我们就可以得出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公式: ④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

5 (3)货币的其它职能

(过渡)我们通过学习都知道了货币有两个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除了这两个基本职能外,货币还具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的职能。这几个职能,我们只需要大概的了解一下就行了,同学们可以参照一下P5的相关链接看一下。

货币除了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外,还具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都是在两个基本职能基础上派生出来的。

货币退出流通领域,当作社会财富的代表而保存起来,这时货币执行着贮藏手段职能。一般说来,作为贮藏手段的货币应是足值的金属货币(如金银条块等)。

货币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是随着商品赊账买卖的产生而出现的。在赊销赊购中,货币被用来支付债务。后来,又被用来支付地租、利息、税款、工资等。

当货币越出国内市场,在世界市场上购买外国商品,支付国际收支差额,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在卧与国之间转移时,就具有了世界货币的职能。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只有贵金属金银充当世界货币。现在,某种纸币,例如美元,也具有了世界货币的职能。

教学过渡:货币是用金银充当的,但是,现实生活中,人们买卖商品却是使用的纸币,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下面我们就学习纸币的有关知识。

3、纸币

(1)纸币的产生

当作流通手段的货币,由最初的金银的自然条块发展到铸币,铸币在流通中不断磨损,减轻了重量,变成了不足值的货币,即铸币的名义含量和实际含量出现了分离,这预示着可以用某种东西代替足值的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而且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在商品交换者插足的作用稍纵即逝,人们只关心它是否能买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而不关心它是否足值。只要不足值的货币也能买回商品,何不用一种简易的东西来代替足值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于是,纸币产生了。纸币产生过程如图示:

金银条块→富商打上印记的金银条块 → 铸币 → 纸币 (2)纸币含义(板书)

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如香港,澳门)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对于纸币的含义,我们需要注意三点:

第一,纸币必须由国家发行。如果不是本国家发行的,就不是纸币,而是伪造的人民币,在市场上不能流通。制造假币的行为在各国都属于犯罪行为。对国家而言,假币会扰乱市场经济秩序,造成通货膨胀,物价飞涨,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对个人而言,会使自身利益受到损害。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6-7页,说明刑法中的这些规定对你有什么启示?

教师引导:通过学习这些规定,应该明确:制造假币是一种违法行为,应受到法律制裁

第二,是国家(或地区)正在强制使用的。以前强制使用而现在不再强制使用的,就不能在市场上流通(具有收藏价值,可到银行兑换)。我国现行流通的是第

四、五套人民币。

第三,纸币仅仅是代替金属货币行使职能,本身不是商品(价值量与所交换商品相比忽略不计)。 (3)纸币优点(板书)

第一,纸币印刷成本比金属货币铸造成本低得多;第二,纸币避免了铸币在流通中的磨损,可以防止

6 贵金属的无形流失;第三,纸币比金属货币更容易保管、携带和运输。所以,纸币被世界各国普遍使用。

既然国家有权发行货币,是否可以随意决定纸币的发行数量呢? (4)纸币的发行规律

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发行过多会引起物价上涨,;发行过少,阻碍流通。生活中出现的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现象,往往是与货币发行违反发行规律有重要关系。看P6名词点击

通货膨胀,是指纸币贬值、物价上涨的现象。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的实际需要量,是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一定要注意:通货膨胀的产生原因很多,不仅仅与纸币的发行量太多有关,也与其他因素有关(如,成本上升、总需求太大)。

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相反的一种经济现象。它表现为社会需求不足、物价水平疲软或下跌,通常伴随经济衰退出现。流通中货币相对不足会引发通货紧缩现象,导致商品零售价格出现持续负增长,从而导致企业生产能力过剩,生产经营者不敢投资,消费者不敢花钱,银行金融机构不敢贷款等现象,整个经济处于长期萧条的状况。

通货膨胀是一般物价水平的持续上涨。理解这一含义应特别注意两点:

①通货膨胀不是指一次性或短期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而是持续上涨。

②通货膨胀不是指个别商品价格或某个行业商品价格的上升。而是价格的总水平。

这两者产生原因主要是纸币发行量和实际需要量不符或是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不符造成的,结果对经济都不利。

人民币在我国经济和人民生活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爱护人民币是每个公民的责任;要提高鉴别假币的能力。

怎样鉴别假币?一摸二看三听四验

摸——就是感觉纸张的质量,真币采用凹版印刷,摸上去特定位置有凸起感;

看——就是看水印,印刷质量等,假币的水印往往是后期强行印上去的,容易模糊和变形,而真币的水印早在图案印刷前就嵌在了纸张里,所以看起来清晰,有立体感;

听——就是把钞票拿在手里轻轻甩打,真币的纸张非常好,有清脆的声音,而假币根本无法模仿;

验——市民可到银行柜台去,那里有专门的设备来识别真伪。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银行计算机网络化的实现,出现了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贮存、转帐、购买、支付的“电子货币”,人们越来越多地借助于银行的电子计算机系统完成自动转帐业务。

注意:从货币的介质来分,货币发展阶段为:实物货币——金属货币——纸币——电子货币。 【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内容讲述了货币的有关常识,主要知识框架如下:

商品交换 ――――→ 货币――――→ 一般等价物――――→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发展 ↓ 需要

本质

基本职能

纸币――――→含义、产生、发行规律、正确对待使用纸币 【实例探究】

[例1]下列说法正确地是( )

7 A.有了商品就有了货币 B.先有商品后有货币

C.先有货币后有商品 D.商品货币同时存在,同时产生 [例2] 货币的本质是( )

A.一种商品 B.纸币 C.一般等价物 D.流通手段

[例3] 某商店一件上衣标价150元,货币在这里执行的职能是 ( )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贮藏手段 D.支付手段 [例4] 下列对纸币的认识正确地有( ) A. 纸币是国家发行的,国家可随意决定发行数量 B. 纸币发行量过少会引起物价上涨

C. 制造假币是违法的,持有、使用假币不受法律制裁 D. 纸币在流通中代替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1、答案:B

2、答案:C

3、答案:A

4、答案 D ★课余作业:人们用1000千克大米交换一两黄金,这种交换活动是不是商品流通?为什么? ★教学体会

本节学习货币的有关知识,根据新课程目标要求,要紧紧抓住货币的产生、本质、基本职能、纸币这一主线,引导学生思考、理解。涉及的相关链接知识让学生了解即可,不可以展开,否则,一是冲淡主体知识学习,使学生越学越深,越不能理解,二是影响教学进度。教学中注意双相互动,让学生在积极思考中,自主探索、领会有关生活现象中包含的经济学道理,学会独立分析,切忌机械记忆。

推荐第7篇: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一、商品的含义

师:常言道“钱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这里的钱,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货币,关于货币,在央视拍的一个纪录片里,有这么一段描述。【出示PPT2-3】

货币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是欲望的载体,能让人变得贪婪。同样的,没有钱,在当下的生活中,也是不行的。那么,请问同学们,如果你拥有了很多钱,你准备用它干什么呢?(生:可以买自己喜欢的衣服、手机、书籍等……)

师:嗯,货币可以买来自己想买的商品!那么,货币为什么能购买商品呢?看来,我们要想揭开货币的面纱,就需要从商品入手了。 【PPT4】

师:那究竟什么是商品。让我们一探究竟吧。以下东西中是商品吗? (学生判断,是或不是,陈述理由) 师:生活中我们离不开很多“东西”,如阳光、空气、水、食物等,这些都是我们所需要的,这些东西里,如空气、阳光等是大自然对我们的馈赠,这些都是免费的,没有人花钱去购买空气、阳光等,因为这些东西不是通过人的劳动创造的,不是商品。但是,医院氧气瓶的氧气是通过人们的加工生产而成的,就属于劳动产品,医院里的患者如果需要它,则需要花钱购买。由此可以看出,

商品,首先必须是劳动产品。 那么,是劳动产品就一定是商品吗?在例子中,农民的蔬菜是不是属于劳动产品?农民的蔬菜既有卖掉的,也有送人的,也有留给自己用的,那这些劳动产品都是商品吗? (学生讨论)

师:卖掉的蔬菜一定是商品,因为这部分劳动产品用来交换,留作自己用的和送亲戚的则不是商品,因为这部分没有用于交换。(送人的物品不是商品,因为它们不村子经济学意义上的交换关系,一手交钱一手交物)

这样看来,并不是所有的劳动产品都是商品,而只有那部分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才能被称作为商品,由此,我们是不是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商品是必须用于交换。

师:好,我们知道了商品的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劳动产品,二是用于交换。那么,什么是商品,谁来给商品下定义。(学生举手、齐说) 【PPT5】(帮助学生们理清物品—劳动产品—商品)

【PPT6-7】出示例题,学生解答,并授予知识点小贴士。

二、商品的基本属性

师:OK,我们接着来问问自己,商品为什么要/能交换?【PPT8】 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这个深奥的问题。 【PPT8】这些都市商品吗? 那这些商品有什么共同特征吗?

母亲为你亲手织的毛衣是不是商品?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

师:嗯,是的。商品之所以要交换,那是因为它们对我们有用,为我们所用,如铅笔可以用来写字,汽车可以方便出行等。这些都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它能满足我们的某种需要。 而商品之所以能交换,那是因为它们都是通过生产劳动的而来的,耗费了人类劳动,这就是商品的价值,商品凝结了人类的劳动。【PPT9】

【PPT10】价值和使用价值就是商品的基本属性。我们来看一下,课本中对于这2个基本属性是怎么定义的,翻书P4页。虚框中。带领学生画线。

师:使用价值主要是强调商品的性能、质量、服务、实用性,对我们的有用性。那请同学们,想一想,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一定是商品吗?(生回答)不一定。如阳光、空气等无法完成交换这一过程也依然不可能成为商品。 解释“无差别劳动”。价值主要强调成本、价格、时间等。有价值的物品一定是商品吗?(学生回答)

好,使用价值强调的是使用性,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人与物的关系,如我购买一只笔,是因为笔对我有用,是我与笔之间的关系。

价值强调成本。时间,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也是商品的本质属性,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铅笔对人类有用,劳动者就生产铅笔,是我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

理清了使用价值和价值,我就有个疑问了,你们帮我解决一下:假冒伪劣产品是商品吗? (学生讨论、回答) 小练习:【PPT11-12】

师:总结归纳一下使用价值和价值两者的关系:对立统一。【PPT13】 商品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缺一不可。

统一: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对立:有使用价值的东西未必有价值,未必是商品。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如空气。阳光。水。这些都不是劳动产品,也无法进行交换。所以,它们没有价值。

另外,强调一点:对于生产者和消费者而言,使用价值和价值不可兼得,消费者是获取使用价值,生产者、销售者获取价值。怎么理解呢?【PPT 14】 举例:一只铅笔。

师:生产者因为这只铅笔有用,而去生产它,生产出来的是铅笔的使用价值。铅笔没有卖出去以前,没有完成交换过程,无法获取价值,于是,生产者需要价值,而把使用价值让渡出来。而消费者持有大量钱。也就是大量价值,需要铅笔去购买铅笔,购买的是铅笔的使用价值。所以,消费者需要使用价值,让渡价值。 小练习:【PPT15-18】

三、货币的产生

师:现实生活中,我们常说“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仿佛钱与货天生就是一对孪生兄弟,仿佛是同时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然我们一起去追朔货币的渊源,看看货币是如何产生的。

【PPT19-20】课堂探究活动,出示PPT。自学教材P4-P5。 师:讲解货币的产生过程。【PPT21】

【PPT22】展示充当过一般等价物的物品。

【PPT23】同学们思考问题:为什么羊、布等一般等价物无法坚持到现在社会,它们有什么不足,应该怎样去克服这些不足。 师讲解。金银出现。

并提示“货币天然是金银,金银天然不是货币。”如何理解这句话。【PPT24-25】 师:【PPT26】总结货币的产生。由此可见,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货币的出现是先于还是后于商品? (学生回答)

正是如此,货币的出现要比商品晚的多,货币既不是神造的,也不是圣贤发明的,而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PPT27】那么,货币的本质是什么?(学生回答:一般等价物) 教师补充,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这个商品也随之从商品世界中分离了出来。 我们可以试着给货币下个定义:【PPT27】

四、总结第一目,货币的本质

好,根据艾宾浩斯记忆曲线,我们现在来回忆一下刚才学的知识,有助于你们轻松记忆, 【PPT28】 小练习:【PPT29-30】 知识拓展:【PPT31-35】 第一课时结束

第二课时

一、货币的职能

师:带领学生回忆上节课的知识。(1-2分钟)以学生说为主,师负责引导。

回忆完上节课的内容,我们就趁火打劫(趁热打铁)迅速进入今天要学习的新内容中去。 货币的基本职能。

【PPT37】请同学看案例并讨论

师:标价为1850元一辆的电动车,这个1850元/辆是电动车这个商品的价格,代表了商品的价值,这个1850元/辆就衡量着电动车这个商品价值的大小,这种功能就叫做“价值尺度”。那我们说,价值尺度是什么?就是货币所具有的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一切商品价值大小!货币之所有有价值尺度这个职能,正是因为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货币本身就是商品,就有价值。商品的价值不能自我表现,只能由其他商品表现。如一千颗大米=2瓶香水,此时大米的价值是通过香水表现出来的,货币产生以后,商品的价值统一由货币表现,商品价值的大小就表现为货币的多少。货币的计量单位就有很多,如:元、磅。 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就是价格。如:案例中的1850元/辆。8元/杯等。 好。特点是:观念上的货币。【PPT38】 回到这个案例,【PPT39】

我给你1700元后,你把电动车给我,这样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形式就是货币的流通手段。【PPT40】

这时的货币充当了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实现了商品的流通。商品流通就是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商品交换是最初的物物交换或者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物-物-物的交换。而货币出现以后,就产生了商品流通,它的公式为:商品-货币-商品。特点就是“现实中的货币”。 好。货币的基本只能就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在这2个基本职能的基础上派生出了3个其他只能,我们来稍微了解一下。【PPT41】 师:重点解释区分“支付手段VS流通手段。” 小练习:【PPT42】 做题小贴士:【PPT43】

二、纸币

师: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穿越回到古代,古时,我们上街购物用什么来购买东西? (学生:银子、金子、铜钱……)

师:那这些货币都是金属制品,你们试着感受下,这些金属货币或是金属铸币搁在你口袋里沉不沉?(生:沉)

师:那如果你是古时候的人,想要上街买辆宝马,你就需要带大量的金属货币,交易起来特别不方便,要检查金银的成色,看看是否造假,还要核实重量,又需要超大号的秤砣,别说消费者辛苦,销售者也非常累。老话说的好,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金属货币既然这么重,我们就来改造它,【PPT44】于是到了宋代,当时的商业非常发达,就有那么16家资金雄厚。信誉度高的号就聚在一起开了个会,研究开发了一种新型的纸券来代替极不方便金属货币。【PPT45】

那么,我们来对比看看,纸币与以往的金属货币、金属铸币而言,有了哪些优点? 制作成本低、易于携带、保管、运输等。

同学们,纸币是随意的机构或者个人可以制造发行的吗?(生:不是)为什么?(生:产生问题)

对,很好,由此可见,纸币是国家发行的,或是某些地区,如港、奥、台、他们有权独立发行自己的货币。欧元区的众多国家则共同使用欧元。

国家发行了纸币之后,是不是你说你不想用就不用的?(生:不是)为什么? 如果纸币发行后,人们不使用那还不是时代的倒流? 所以,纸币是强制使用的,没商量。但是,国家虽然有权发行纸币,也不可以任意发行纸币,不能说今天领导人喜欢这个,造一种纸币,明天喜欢那个,造一种纸币。而是必须发行普罗大众所认可的,所信任的纸币。、

师:那是不是国家想发行多少纸币就发行多少?现在房价这么高,很多人成了房奴。纸币既然替代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能购买一切商品,那么为什么国家不多发行点纸币,这样就能让所有人买到房了?(生:不能……)

师:纸币发行超过了所需要的量/过多,会导致物价上涨,纸币不值钱,以前一块钱现在只能当5毛钱来用。这种现象就会导致通货膨胀。相反的,发行过少会导致通货紧缩。

所以,货币发行量不是越多越好,而应当是在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总额成正比。公式表现为:【PPT46】 举例说明【PPT47-48】 小练习【PPT49】

简单介绍通货膨胀与紧缩【PPT50-53】

师: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出现了电子银行、电子货币。【PPT54】 简单普及人民币常识【PPT55-58】 师带领学生总结回顾梳理整课内容。【PPT59】 小练习【PPT59-63】

推荐第8篇: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商品的含义;了解由物物交换到以货币为媒介交换的必然性;理解货币的本质;理解货币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知道货币还有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从一个具体材料入手,通过简要概括商品交换的长期发展过程中货币出现的必然性,以及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培养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出对货币含义的理性认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逐步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既要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二、教学重难点:

①重点:商品的含义;货币的基本职能 ②难点:货币的本质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3min 师:同学们,很高兴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开始全新的高中生活,和大家一起进行高中政治的学习。有这样一句俗语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好!那我们知道钱其实只是我们生活中的一种俗称,在经济学里我们把它称之为货币。你们有没有想过金钱为什么这么重要。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吧!(板书: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2课堂教学:

(板书:

一、货币的本质)

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用钱也就是货币买我们需要的东西,比如同学们需要的书本、衣服、电脑,等等。这些东西我们把它统称为商品。请同学们结合课本p4第一个探究活动想一想,这些商品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呢? 生:思考并回答

师:是的,刚刚这些同学回答的都是正确的。这些商品都是劳动产品;并且都是用于交换的。那同学们你们在想想:小时候妈妈给我们织的毛衣是商品吗?阳光是商品吗? 生:讨论并回答

师:的确是这样。这两样都不是商品。妈妈织的毛衣并没有用于交换,她们是无偿织给我们的,她们给我们毛衣的时候我们并没有给他们相应的报酬,所以不属于商品;而阳光就更不用说了,它既不是人们劳动的产物,也没有用于交换,所以它更不属于商品。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商品的含义:商品就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p4第一段第二行)(板书:1商品的含义)

同学们一定要注意,我们在判断一个物品是不是商品的时候一定要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下面我们就来仔细理解一下。所谓劳动产品:(副板书)是指经过人类劳动加工或人在它上面付出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物品。就像刚刚我们说的阳光它是自然赋予我们的,我们并没有付出什么所以阳光并不是劳动产品。而用于交换:并不难理解,通俗点说就是我用我手中的东西来换你手中我需要的东西。同学们想想:我们向灾区或者是一些贫困地区所捐赠的物品是不是商品。

师:没错,它不是商品,因为我们所说的捐赠是一种无偿的行为,并没有交换,所以也不属于商品。同学们我再问大家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去购买商品?(有用)以及我们在购买商品的时候要考虑哪些因素?(便宜质量好等)所有这些因素我们可以用哪个词给准确的概括出来? 生: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师:没错。我们在去购买一个商品是因为它对我们有用,在购买的时候我们还要货比三家。用一个词准确的概括就是我们希望买到的商品是物美价廉。这就涉及到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板书2商品的基本属性:①使用价值②价值)大家看到课本第五页的探究活动里。所谓使用价值就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我们去买一本书是因为这本书满足了我们阅读的需要。也就是说我们愿意去购买某种商品是因为这种商品满足了我们的某种需要。而各种商品能够进行交换是因为他们都是劳动产品,生产他们都耗费了人的体力和脑力。而商品交换实质上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劳动交换。我们花钱实际上是换取他的一种劳动成果。这也就是我们商品的第二个属性:价值即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价值和使用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在这里。老师就要问大家一个问题了:商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能不能同时占有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学生:

教师:同学们去购买商品,必须付给商人钱,他才会把商品卖给你们。同学们用钱来交换商品,其实就是让出商品的价值从而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相反,商人让出商品的使用价值从而获得商品的价值。所以,在这里,同学们要注意的是:商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不能同时占有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

师:谈到要用钱去购买商品时,在我们的印象中似乎从商品产生之时我们就是用货币去进行交换,二者好像是同时产生的一对双胞胎。同学们思考一下:“商品和货币似乎是一对孪生兄弟”,这句话是否正确。 生:思考回答(板书:3货币的产生)

师:购买商品需要货币,商品和货币似乎是一对孪生兄弟,但并不是从古到今人们都用货币购买商品,货币的出现其实要比商品晚得多,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货币产生的历史。(板书:(1)货币产生的过程) 生:

师:总结归纳;货币的产生大致经过了四个阶段:①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的交易活动主要是一种简单的物物交换,当时的交换非常偶然,因为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物品品种很少。所以只是一种简单的物物交换。我们可以用公式表示为:商品——商品

②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交换越来越频繁,交换范围越来越广,交换难度也越来越大,这时就出现扩大的物物交换。随之经常出现“教材P4探究活动二”所描述的情况。大家结合这一探究活动进行讨论我们应该怎样来克服这些困难。

生:积极讨论并回答

师:为了克服这些弊端,人们找到了解决的办法,那就是先把自己的物品换成市场上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然后再用这种商品去换回自己所需的东西,这些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被称作“一般等价物”。这就是第二个阶段:②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用公式表示为:商品——一般等价物——商品。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一般等价物:大家看到课本p5第一段我们可以知道一般等价物是大家普遍乐意接受的,它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在历史上,曾经有许多商品充当过一般等价物,如贝壳、龟壳、皮革、布帛、牲畜等。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等价物,大家想想我们用贝字做偏旁的字有哪些? 生:回答

师:对的。像大家所说的贵、贱、赔、赚等等,我们仔细看一下可以看出这些字都是和买卖交易有关,而且我们在河南安阳出土的遗物里有大量的贝壳。这一切说明在历史上贝壳充当过一般等价物,而这个一般等价物的出现也大大的方便了人们的商品交换。改善了我们像探究中说的这种情况,大大简化了我们的商品交换。

好。虽然说一般等价物的出现方便了我们的交换,但问题又出现了,如贝壳,比较小,容易碎,远途交易非常不方便;牲畜会老,会死亡;布帛容易污染破碎,携带不方便。人们就希望找到一种东西,能够最好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东西,那应该是什么东西呢?它应该具备哪些特点呢?大家快速阅读课本p5找出答案(板书③货币产生) 生:

师:具有体积小、价值大、易于分割、不易磨损、便于保存和携带等特点,如果具备这些特点的话它是最适合充当一般等价物也是最适合进行商品交换充当媒介的作用。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和实践中发现有样东西几乎具备了以上所有特点最适合充当一般等价物那就是金和银。马克思有句话说:金银天生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生就是金银。金和银具备了这些特点所以最适合充当一般等价物,因此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先后都把金银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当金银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时候就意味着货币就产生了。所以第三个阶段就是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这个时候如果用公式表示的话就是:商品——货币——商品。

好。刚刚我们了解了货币产生的三个阶段:简单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货币

接下来我们就来看一下什么叫货币呢?大家结合课本p5快速总结(板书:(2)含义) 生:阅读总结

师:正如这位同学所说的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那么它的本质是什么呢?(板书:(3)本质:一般等价物)它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大家还记得什么是一般等价物吗?在这里我们在一起来复习一遍。所谓一般等价物就是说它可以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并表现其他商品价值的大小,这样一种商品就叫一般等价物。而货币并不神秘,它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方便人们商品交换。

渡:货币的出现解决了商品交换的不便,有利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社会经济因货币的出现而大大进步了。那么,货币在人们的经济生活中有哪些作用呢?也就是货币的职能是什么呢?(板书:

二、货币的职能

1、含义) 首先我们看到课本p5最后一段了解货币的职能的含义。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它是货币本质的体现。

教师:同学们你们在书店看到的一本书20块,一支笔2块;在比如,我们去食堂吃饭阿姨说一份饭四块钱,那同学们想想在这里货币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

师:对,货币在这里的作用是衡量和表现商品的价值大小,这就是货币的职能之一,价值尺度。这也是基本职能之一(板书:2价值尺度)大家在观察价格的过程中,你们有没有看到真实的货币?比如阿姨说一份饭四块是不是旁边就放了四块钱? 学生:

师:那这表明什么?

学生:

师:不错。这说明充当价值尺度的货币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想象中的或观念上的货币。(板书(1)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师:同学们我们在商店买东西是怎样判断商品的贵贱的?也就是说判断哪种商品价值更大?

学生:

教师:对,价格(板书:(2)价格),通过一定数量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叫做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师:商人要将商品卖出去,再用盈利的钱,去购买自己需要的商品。大家想想,货币在这里起到了什么作用?

生:

师: 这里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使商品交换更加通畅,就像奔流的河水一样畅通无阻,对于这种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我们形象地称之为“商品流通”。用公式表示就是:商品──货币──商品。这就是货币的第二个职能:流通手段。(板书:

3、流通手段)

大家去购买商品时,商人会不会接受观念上的货币?

学生:

教师:所以,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时,需要现实的货币。如果商人卖不掉商品,对他会有什么影响?同学们看教材第6页方框里和下面的内容,思考:货币产生后的商品交换方式,给商品生产者带来什么样的威胁?

生: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师:商品流通中,由于买卖是分开的,生产者只有卖出商品,付出的劳动才能得到补偿,否则,就会亏损,甚至破产倒闭。因此,生产者必须为购买者着想,生产适销对路、质量好的商品。

师:同学们想想,货币可以交换一切商品,是不是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越多越好?10元在我小时候是一周的零花钱,现在我们吃个盒饭都要10来块,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经济现象?这种现象有哪些危害?

学生:

教师:这是因为在流通中的货币发行的过多,就会导致物价上涨,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所以流通中的货币并不是越多越好。商品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受货币流通规律支配的。大家可以看一下课本第七页的专家点评。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即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货币从一产生就具有了货币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职能,因此它们是货币的基本职能。在此基础上,又派生出来货币的其他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教师:同学们想一下货币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都是在交换当中进行支付的,那为什么不把这两个职能合并为一个职能呢?

学生: 教师:货币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可能是大家在理解货币的职能时容易混淆的地方,现在大家思考一下,它们到底有哪些区别呢?

学生:

教师:

1、含义不同: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叫做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货币被用来清偿债务或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就是货币支付手段的职能。

2、产生的背景不同:流通手段是在货币出现以后,货币成了商品交换的媒介;支付手段是随着赊帐买卖的产生而出现的,在赊销和赊购中,货币被用来支付债务的。

3、两者购买的对象不同: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购买的主要是实体的商品;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购买的主要是服务。

4、两者货币交付的时间和空间不同: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在购买商品是,一般都是一次性交付,即“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时,可以是分次交付的,在时间和空间上是可以分开的。或先交钱,后服务;或先服务,后交钱。

推荐第9篇: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第一单元 第一课:神气的货币

第一框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1.商品的基本属性

(1) 商品的含义: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1构成商品的必备条件 ○

A具有劳动价值

B用于交换

2区别物品,劳动产品和商品 ○ 是物品不一定是劳动产品和商品;是劳动产品一定是物品但不一定是商品;是商品一定是物品也一定是劳动产品

(2) 商品的形态:有形商品,无形商品→主要指服务业 (3) 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1含义

○2关系:总的来说是对立统一

○ A:统一: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承担者,作为商品必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者缺一不可/ B:对立

a,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本质属性和商品特有的属性,体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商品生产者和购买者对于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两者不可兼得.商品的生产者想要实现商品的价值,必须提高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让度给购买者,而购买者为了得到使用价值也必须支付出相应的价值给生产者.当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分离时,意味着交换实现.(4) 商品交换的实质: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劳动交换.

2.货币的产生及其本质

(1) 货币的产生: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 过程:最初的物物交换→出现了一般等价物→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

(3) 货币的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体现了一种社会关系)

3.货币的职能

(1) 含义: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2) 货币的职能与货币本质的关系:货币的本质决定货币的职能,货币的只能是货币的本质体现.(3) 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4) 其他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推荐第10篇: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

第一框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一、教学背景

1、面向学生:高一新生。

2、课时:1课时

3、学生课前准备:

阅读课文,自主学习,解答问题: ①什么是商品?其基本属性是什么?

②货币是怎么产生的?货币的含义及其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 ③纸币的产生及其含义?通胀和通缩的表现? ④正确的金钱观?

二、教学目标:

了解商品的含义及基本属性;了解货币的含义及本质;了解纸币的含义及发行规律;理解货币的基本职能;通过对货币的产生、发展过程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意识,用以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

三、教材分析:

本框是《经济生活》的第一课时,为了使高一新生能较好地适应高中思想政治的教学,教材从学生从最熟悉的生活消费现象入手,内容主要涉及消费的对象商品和消费中使用的媒介货币。

教材的重难点问题:①商品和货币是否是同时产生、同时消亡;如何判断是否是商品。②货币的产生和发展过程。③货币的本质;货币是不是商品。④货币的职能与基本职能。⑤金钱是不是万能的;如何正确的认识货币、对待货币。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自主学习法等方法相结合。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提出问题,共同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尽可能自己寻找到答案,

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演示文稿的展示,使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能力,更好地适应高中的教学活动。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由《天使、恶魔图》引出问题:金钱是天使还是恶魔?由学生来回答,暂不做评论。 那么正确答案到底是什么呢,通过本堂课的学习和探讨,我们将会找到答案。

(二)进行新课

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板书)

1、货币的本质

货币是在 过程中使用到的呢?——商品交换。因此要了解货币,首先要了解商品。 (1)商品及其基本属性 (板书)

预习提问:①商品的含义(板书)——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分组讨论:(第1-3组)是不是一切物品都是商品?请画出商品、劳动产品和物品的示意图。(第4-6组)什么样的东西才能成为商品?

总结:不是。

1 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不叫商品(如空气—除特殊情况外);劳动产品只有用来交换才是商品(如农民自己种植自己消费的蔬菜、母亲为你织的毛衣等)。

提问:你手中的笔是否是商品?

总结:推出商品流通领域后,就不再是商品。

[练一练](PPT展示)分析下列各种物品是否是商品,并说明原因。(自然界的空气/母亲为你织的毛衣„„) 思考:你当初为什么要买笔?用了多少钱买的?为什么?

书写——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5元——价格——商品的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

[练一练](2010年学业水平)2009年8月18日下午,价值248万元的第二批援台救灾物资搭乘国航货运专机直飞台湾省高雄市。这里的救灾物资( )

A.不是商品,因为它不是一般等价物 B.是商品,因为它具有使用份值 C.不是商品,因为它没有用于交换 D.是商品,因为它是用来消费的 ②商品的基本属性(板书):价值和使用价值。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5元——价格——价值的货币表现。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货币。 (2)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板书)

预习提问:购买商品是需要货币的,商品和货币是不是一起产生的(商品和货币是一对孪生兄弟)?货币是如何产生的?(针对学生的见解作点评,对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

总结:货币是在商品交换的长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货币的产生比商品晚的多。最初的商品交换是物物交换,随着交换的扩大,交换的难度越来越大。因为交换成功必须是交换双方都需要对方的商品。在交换中人们发现,某种商品大家都乐意接受,把自己的商品先换成它,在用它去换自己需要的商品,只要交换两次就成功了。于是,这种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就逐步从商品中分离出来,成为商品交换的中间媒介,我们把它叫做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能和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所以它也就让一些人产生了一种错觉:有钱能买到一切。在历史上,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很多,如 贝壳等 ?后来贵金属金银由于其优点,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这时我们就把金银这种商品叫做货币。(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商品流通)货币和商品不是同时产生,也不会同时消亡。 ①货币的含义(板书):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②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板书)

货币是不是商品?(是的)

货币产生之后,在经济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货币的职能。货币有哪些职能?哪些是基本职能?

2、货币的基本职能(板书)

货币在产生之时起,就具有两种基本职能,即 ? 。 (1)货币的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①价值尺度

提问:什么是价值尺度?为什么货币具有价值尺度的职能?平时我们说某种商品多少钱,就是指商品的?

总结:货币所具有的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叫价值尺度。因为它本身是商品,有价值,因此具有价值尺度的职能。用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就叫做商品的价格。

需要注意的是,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时,不需要现实货币,只需要观念上(标价牌)的货币即可。 ②流通手段。

货币产生后,商品交换是以货币为中间媒介进行的,交换活动分成卖和买两个过程,卖和买在时间上、空间上都可以分开。这种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就叫做 (商品流通)。用公式表示: (商品――货币――商品)。

提问:在商品流通中,货币发挥了什么作用?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可以用观念中的货币吗? 总结: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这种作用或者叫职能,叫做流通手段。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思考:货币产生后的商品交换方式,给商品生产者带来什么样的威胁?(书本第六页的探究活动)

总结:商品流通中,由于买卖是分开的,生产者只有卖出商品,付出的劳动才能得到补偿,否则,就会亏损,

2 甚至破产倒闭。因此,生产者必须为购买者着想,生产适销对路、质量好的商品,才能实现商品的价值。

[练一练] 1.商店里某品牌某型号的电冰箱标价是1850元,这1850元是:①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②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 ③观念形态的货币 ④现实的货币 ⑤电冰箱的价格

A、①②⑤ B、②③⑤ C、①②③ D、①④⑤

2.小明家购买了某品牌电冰箱,花去了1850元,这1850元是:①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②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 ③观念形态的货币 ④现实的货币 ⑤电冰箱的价格

A、①②⑤ B、②③⑤ C、①②③ D、①④⑤

同学们想想,货币可以交换一切商品,是不是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越多越好?——不是的。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公式)。

现代经济生活中,货币除了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外,还有其他职能吗? (2)货币的其他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

请大家一起朗读一下第七页的相关内容。 现实中我们购物时使用的是什么?

3、纸币 (板书)

思考提问:货币是用金银充当的,但是,现实生活中,人们买卖商品却是使用的纸币,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什么是纸币?纸币为什么能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总结: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因为金属货币有很多的不足,而在商品流通中,人们只关心货币能否带来价值相等的商品,不关心它本身是否足值,所以,可以用价值符号――纸币,代替它执行流通手段职能,这样就产生了纸币。

(1)纸币的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既然国家有权发行货币,是否可以随意决定纸币的发行数量呢? 总结: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发行过多会引起物价上涨;发行过少,阻碍流通。生活中出现的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现象,往往是与货币发行违反发行规律有重要关系。国家可以规定纸币的面值,但不能决定纸币的购买力。

(2)纸币的发行规律: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3)制造假币、明知是假币而使用都是违法行为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8页,说明刑法中的这些规定对你有什么启示?

总结:通过学习这些规定,应该明确:制造假币是一种违法行为,应受到法律制裁;人民币在我国经济和人民生活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爱护人民币是每个公民的责任;要提高鉴别假币的能力;不使用假币。

轻松一刻:人民币的发展史(图片展示)

4、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在未进行相关理论的学习之前,你是怎么看待货币的?通过上述有关货币的相关知识的学习,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的认识货币?如何正确的对待货币?(学生自由发言,老师不要立刻纠正,特别是学习相关理论后,还是不能正确对待货币的,可以先请其他学生来说服他,再进行补充。) (1)如何正确的认识货币?

从起源看,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本质上看,它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从职能上看,它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在一定意义上,货币是财富的象征。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存在着商品货币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种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货币。 (2)如何正确的对待货币?

要取之有道。用正当手段赚钱、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致富,是受国家法律保护的,是光荣的;不义之财终被夺,靠非法手段攫取钱财,决没有好下场。要用之有益、用之有度。要把钱用到有利于国家社会,有利于他人的地方,用到有利于全面发展自己、实现人生价值的地方。

货币本身并不神秘,它只能用于交换商品,人的情感等不是商品,所以金钱不是万能的。

钱可以买到钟表,但买不到时间。 钱可以买到娱乐,但买不到快乐。 钱可以买到朋友,但买不到友谊。

3

钱可以买到房屋,但买不到家; 钱可以买到珠宝,但买不到美; 钱可以买到药物,但买不到健康; 钱可以买到纸笔,但买不到文思; 钱可以买到书籍,但买不到智慧; 钱可以买到献媚,但买不到尊敬; 钱可以买到伙伴,但买不到朋友; 钱可以买到服从,但买不到忠诚; 钱可以买到权势,但买不到威望; 钱可以买到躯体,但买不到灵魂; 钱可以买到虚名,但买不到实学; 钱可以买到武器,但买不到和平;

播放动画:钱钱钱。在今后的生活中,望大家能在正确金钱观的指导之下,做出正确的选择。

(三)课堂总结

《知识网络体系》PPT展示。

六、随堂练习:《新学案》第一课 第一框

七、教学反思

教材从与学生密切相关的消费入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性认识,逐渐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体会到高中的思想政治课程与初中的思想品德课程有着很大的不同,但也不是抽象难懂的东西,它用经济学理论来解释说明了我们生活中的很多经济现象。高中的课程要求学生会自学,为此要突出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先让学生自己带着问题去自学,自己寻找答案,如不能解决,老师再给予指导,这是比较理想的状态,但高一新生习惯于初中的“听众”角色,可能不是很适应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为此要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根据学生的特点加以引导。对于货币知识的学习,不仅是要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经济学理论,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和对待货币,以正确的金钱观指导自己的人生。

4

第11篇: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学设计

刘子森 北京101中学

一、课标要求

○ 解析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及其基本职能 ○ 理解金钱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意义

二、教学内容分析

第一课“神奇的货币”是思想政治必修1《经济生活》的起始课,起着引领和导入作用。货币既是生活所离不开的,也是经济学中重要的基本概念。第一框“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从历史的角度,阐述了货币的起源,剖析了货币的本质,解释了货币的职能,引出了纸币及电子货币的相关知识。而货币与商品紧密联系在一起,讲货币就不能不涉及商品,因此本框还涉及到商品、商品的价格等内容。

三、教育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 知道商品的含义

○ 了解由物物交换到以货币为媒介交换的必然性 ○ 理解货币的本质

○ 理解货币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知道货币还有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

○ 理解纸币的含义及其优点

○ 知道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从一个具体材料入手,通过简要概括商品交换的长期发展过程中货币出现的必然性,以及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培养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出对货币含义的理性认识。

(2)通过简要说明纸币的含义和作用,懂得制造假币是违法行为,并了解爱护和正确使用人民币的相关知识,提高鉴别假钞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逐步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既要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2)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诚信、公平竞争等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货币的基本职能。 2.难点:

(1)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2)纸币是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五、教学方法 1.教法:情境教学法。创设教学情境,学生自主探究。 2.学法:探究式学习、合作交流式学习、体验式学习。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得买东西,我们拿什么买东西呢?钱。钱是俗称,在经济学里我们称之为货币(教师展示100元的人民币)。一张小小的纸片为什么竟有如此神奇的力量,可以购买各种商品呢?本节课我们就来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来了解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板书)

(一)货币的本质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用钱也就是货币买我们需要的东西,比如同学们需要的书、本、电脑,等等。这些东西都是商品。请同学们想一想,这些商品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呢?它们和母亲亲手为你织的毛衣有什么不同?(可参考“教材P4探究活动一”)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作为商品,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一是劳动产品;二要用于交换。

1.商品的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板书) 同学们思考一下,我们为什么要购买商品呢?(有用)我们买东西要考虑哪些因素呢?(便宜、质量好等)所有这些因素用可以用哪一个成语来概括?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物美价廉。这就涉及到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即价值和使用价值。(引导学生学习“教材P5探究活动一”)

在现代生活中,购买商品需要货币,商品和货币似乎是一对孪生兄弟,但并不是从古到今人们都用货币购买商品,货币的出现要比商品晚得多,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货币产生的历史。

2.货币的产生(板书)

引导学生讨论“教材P4探究活动二”。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货币产生的四个阶段

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的交易活动主要是一种物物交换,当时的交换非常偶然,因为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物品品种很少。

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交换越来越频繁,交换范围越来越广,交换难度也越来越大,经常出现“教材P4探究活动二”所描述的情况。

为了克服这些弊端,人们找到了解决的办法,先把自己的物品换成市场上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然后再用这种商品去换回自己所需的东西,这些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被称作“一般等价物”。在历史上,曾经有过许多商品充当过一般等价物,如贝壳、龟壳、皮革、布帛、牲畜等。 但问题又出现了,如贝壳,比较小,容易碎,大宗交易非常不方便;牲畜会老,会死亡;布帛容易污染破碎,携带不方便。后来,金银由于具有体积小、价值大、易于分割、不易磨损、便于保存和携带等优点,逐步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了一般等价物。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货币(副板书)

3.货币的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板书)

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货币为什么那么神奇,可以换回我们需要的任何商品呢?这就使我们有必要了解货币的职能,也就是货币的作用。我们通过设计一个情景解决这一问题:

【情景】七年后,你大学毕业参加工作,假设每个月工资2000元。201X年8月,在你努力工作了一个月后,你拿到了你人生的第一笔工资2000元,说说你的打算?

【学生答1】交给父母。

【师点评】这类同学是很典型的中国式孝顺子女,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相信他们一定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

【学生答2】自己放家里存起来,以备需要。 【师点评】这类同学应该是对生活很有计划的人,相信他们的人生道路会在平稳中前进,但要注意钱的安全性。

【学生答3】买一点股票,开始投资实战。

【师点评】这类同学很有投资头脑,相信在生活中能抓住属于你的机会。

(买股票的问题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酌情处理,也为第二单元《投资与理财》知识的教学做些铺垫。)

【学生答4】到市场享受用自己赚来的钱购物的乐趣(为家人和自己买礼物)。

【师点评】这类同学是生活的乐观派,也是拉动国家经济增长的动力之一。

【问题】 到市场买什么?大概花多少钱?

【学生答4续】300元给爸爸买一块手表,200元给妈妈买件衣服,100给自己买一件衣服,还剩1400元。

【问题】如果你在离开市场时,又发现了一个自己梦寐以求的笔记本电脑,标价3000元,你怎么办?

【学生答4续】下个月再买;如果有信用卡,现在就可以先透支1600元,下个月再还钱……

【师归纳】我们一起分析一下,在同学们的这些选择中货币分别发挥了它的什么职能:

(1)2000元存起来──退出流通领域,作为财富保存起来──贮藏手段。

(2)买一些股票,300元买手表,200元给妈妈买件衣服,100元给自己买一件衣服──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流通手段(实实在在的钱,即现实的货币)。

(3)标价3000元──标明笔记本电脑价值大小──价值尺度──观念中的货币。

(4)工资2000元、透支1600元──非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支付有时间差──支付手段。

【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商品交易范围越来越大,慢慢超出了国界,这时货币产生了另一种职能──世界货币。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教材P5-7相关内容,掌握板书

(二)所列知识。

(二)货币的职能(板书) 1.基本职能(板书)

(1)价值尺度 A.含义 B.价格 C.观念中的货币(板书)

(2)流通手段 A.含义 B.商品流通的含义及公式 C.现实的货币(板书)

在此引导学生讨论“教材P6探究活动二”。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商品→货币→商品”的流通过程中,“商品→货币”是卖的阶段,“货币→商品”是买的阶段,卖不出去,就没有买回来的实力。卖不出去的商品达到一定程度,商品所有者就会破产倒闭,因此,人们把卖称为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一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一定是商品所有者。这就意味着商品生产者只有生产适销对路、质量上乘的商品,才能够卖出去。这是市场的要求,商品生产者必须要有诚信意识,靠产品质量和服务在竞争中获胜,否则必被淘汰(例如三鹿集团)。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能够与一切商品相交换,是不是意味着流通中的货币量越多越好?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不是,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受一定规律支配的,它主要由商品的价格总额和货币的流通速度所决定的。(引导学生初步理解“适度原则”。)

(见教材P7“专家点评”) 用公式表示 商品价格总额

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 ——————— 货币流通次数

(3)货币的其他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板书)

随着经济的发展,商品流通越来越频繁,金属货币也出现了一些缺陷(引导学生讨论“教材P7探究活动一”。),于是代替金银行使流通手段职能的纸币出现了(经历由金银条块→足值的铸币→不足值的铸币→纸币的过程)。为什么小小一张纸币有这样的功用?这主要是因为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也就是说国家用强制力赋予纸币这样神奇的力量。

(三)纸币(板书)

1.含义: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板书) 国家用强制力赋予纸币这样神奇的力量,那么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能不能任意发行呢?我们已经知道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如果超过这个限度就会“钱不值钱”了,引起物价上涨,通货膨胀;相反如果小于这个限度会使商品销售发生困难,想买东西,可手上没钱,造成通货紧缩(见P8“名词点击”)。

而且每个国家的纸币都是用先进的技术和特制的纸张制造出来的,国家为什么要费那么多力气制造这些纸币呢?主要是为了防止假币的流行。

假币有什么危害?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对国家而言,假币会扰乱市场经济秩序,造成通货膨胀。(因为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而假币在市场上的流通会造成纸币过多,导致通货膨胀,物价飞涨。)物价飞涨,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影响人民币的声誉,制约了人民币进一步走向世界;对个人而言,会使自身利益受到严重损害。

犯罪分子为什么要制造假币呢?是希望有更多的钱,但俗话说得好,“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所以我们要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四)正确对待货币(板书)

我们现在处于市场经济的环境中,有许多人唯利是图,一切向“钱”看,认为有钱能使鬼推磨,金钱是万能的,能够买世界上所有的东西,但真的拥有了金钱就拥有一切吗?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快乐、健康、自由、亲情、友情、幸福等,都是用金钱无法真正买来的,如果这些都需要金钱来维系,那么人活在世界上真的太悲哀了。

那是不是“金钱就是万恶之源”,不断在引诱人们跳入邪恶的深渊,所以我们不应该拥有金钱呢?当然也不是,我们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金钱,有句话说得好,“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只是这些钱必须通过我们的诚实劳动依法取得。

当你有钱的时候,能不能任意的挥霍呢?刚才已经提到了,凡事要有“度”,要用钱做一些真正有意义的事。

所以我们要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如果我们到市场购买大宗东西,除了携带大量现金外,是否还有其他付款方式?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如信用卡、支票、汇票等。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银行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实现,出现了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储存、转账、购买、支付的电子货币,人们越来越多地借助于银行的电子计算机系统完成自动转账业务。

(五)电子货币(板书)

【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通过从货币的起源入手,共同探讨了货币的本质、职能及纸币、电子货币的相关知识,同时又涉及到商品、商品的价格等内容。通过以上对货币神秘面纱的逐步揭开,我们应该在正确认识货币的基础上,合法地获取它,合理地利用它,做金钱的主人。

第12篇: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案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 :三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是经济生活的开篇内容,也是学好经济生活模块的基础。本课题共有三目内容,第一目是货币的本质。围绕商品的含义、货币的产生、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进一步理解货币的本质。第二目是货币的基本职能。介绍货币的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同时介绍其他三种职能。第三目是纸币。本目从货币发展的角度讲纸币的含义、发行量和电子货币的问题。三目之间的内在逻辑是:由商品引出货币——由货币的起源、本质到货币的职能——由金属货币到纸币。

二、学情分析

升入高一的学生虽然认知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有所提高,但该框题理论性较强、比较抽象。学生理解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将这一框题分为两个课时来讲。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识记的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价格和纸币等概念。

(2)理解物物交换的困难与货币产生的必然性,货币的本质,商品流通的含义,纸币与金属货币的联系和区别。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从现象入手,体验商品交换的简单过程,理解货币出现的必然性,以及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培养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出对货币含义及本质的理性认识,使其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2)感受生活现象,使学生懂得制贩假币是违法行为,并了解爱护和正确使用人民币的相关知识,提高鉴别假钞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逐步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既要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钱,为树立科学的金钱观打下基础。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货币的本质、货币的两种基本职能、纸币和正确对待金钱

2、教学难点:货币的本质、纸币的发行规律、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

五、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体验和探究。 (2)谈话教学法:教师层层设疑,学生层层追疑,达到步步释疑。

六、学法指导

在整节课的教学设计中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疑引导学生使用自主学习法、分析归纳法,合作学习法等方式学习新知识,在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中,活跃了思维,拓展了视野,也增强了自信,使每一位学生认识到自己能学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群体提高。

七、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导入新课

一、货币的本质

1、商品 (1)含义

教师:(展示100元)这100元能买点什么? 学生回答,老师把学生的答案写到黑板上(副板) 教师:上面这些东西有什么共同点呢? 第二部分:讲解新课

学生回答,教师把学生的答案写到黑板上,并总结学生的回答,引出和解说商品的含义(两个必备条件)

教师:举例,比如废品、伪劣产品、次品、土地,让学生判断哪些是商品,哪些不是,并说出原因(让学生学会运用商品的两个条件进行判断,并发散他们的思维)

(2)基本属性

教师:总结学生刚才的回答,引出并解说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价值和使用价值) 教师:举例,如学生用的桌子,让学生判断有没有价值,并说出原因。 (让学生知道要判断一件物品有没有价值,首先要判断它是不是商品) 教师:为什么这一张薄薄的纸可以买这些东西,它到底有什么魔力?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知道纸币是怎么来的,要知道纸币是怎么来的,我

们就要知道货币是怎么来的,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货币的产生过程。同学们想一下,在纸币还没出现之前,人们是怎么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呢?

2、货币 (1)产生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引出货币产生的第一个阶段——原始社会末期的偶然的物物交换,并举例(两个部落之间的物物交换)说明。

例1:原始社会末期两个部落之间的商品交换,一袋米是换两只羊还是三只羊是偶然。

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到了第二个阶段——扩大的物物交换(举例说明扩大的物物交换的困难)。

例2:一位欧洲的旅行家在非洲野蛮部落想雇一条小船到其他地方去。给美元不要,船的主人要他用象牙来付账,经过打听,他得知有个叫沙里布的人有象牙,沙里布愿意用象牙交换呢料,他又打听到有呢料的人,想用呢料换针,幸亏这位旅行家带有铜针,于是他终于用铜针换来呢料,接着又用呢料换来沙里布的象牙,经过一番周折,最后再想把象牙付给船主时,船主已经走了。

为了交易便利,到了第三个阶段——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商品交换(讲解一般等价物的含义和充当过一般等价物的东西,举例说明一般等价物)。

例3:二战期间,国际红十字会向纳粹集中营里的战俘提供物品。战俘之间进行物品交换或劳务换取物品的行为经常发生,交换中,香烟逐渐成为大家乐意接受的物品,例如,一件衬衣值80支香烟,为他人洗一件衣服可换2支香烟。我国最早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之一是贝,因此许多与商品交换有关的汉字都有贝字作偏旁:贫、赔、赚、账、赊等。 (2)含义 (3)本质

在众多一般等价物中,金银脱颖而出,固定地充当了一般等价物,到了第四个阶段——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讲解货币的含义,列举其他一般等价物的缺点以突出货币的优点,讲解货币的本质)

(通过讲解货币产生的过程,让学生理解货币产生的必然性)

教师:同学们讨论一下“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应该怎么理解。 学生讨论并回答,教师总结

二、货币的职能

1、基本职能

2、其他职能

教师:不仅货币的产生和含义可以体现货币的本质,它的职能也可以体现它的本质,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它的职能,货币具有哪些职能啊?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教师:货币有五个职能,其中价值尺度职能和流通手段职能是基本职能,还有三个其他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讲解五个职能的含义、关键词,并举例说明,特别注意区分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然后让学生举例说明,检测学生理解了五种职能没有。在讲解价值尺度职能时讲解价格的含义,以及价值和价格的关系;在讲解流通手段职能时讲解商品流通和“惊险的跳跃”)以及对策

三、纸币

1、产生

教师:货币虽然有很多优点,但是它也有缺点,同学们说一下货币有什么缺点啊?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教师:代替货币的纸币有什么优点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2、含义

教师:正因为货币存在这些缺点,而纸币存在这些优点,并且能够满足人们获得自己想要东西的需求,纸币就代替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和支付手段职能。那么什么是纸币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讲解纸币的含义

3、发行规律

教师:纸币这么有用,是不是发行越多越好呢?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的

教师: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为限。(讲解求流通中所需的货

币量的公式,并出题让学生做,以熟悉和学会运用公式) 教师:如果纸币发行多了,会发生什么情况?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讲解通货膨胀 教师:如果发行少了呢,会发生什么情况?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讲解通货紧缩。

4、爱惜人民币

教师:现在浙江出现了很多高仿的假钞,我们该怎么辨别真假钞呢? 学生回答并演示,教师总结并教育学生要爱惜人民币,反对假钞。 教师:同学们觉得钱是魔鬼还是天使?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让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四、电子货币

教师: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出现了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贮存、转账、购买、支付的电子货币。同学们能举一个与电子货币有关的例子吗?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第三部分:板书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一、货币的本质

1、商品 (1)含义 (2)基本属性

2、货币 (1)产生 (2)含义 (3)本质

二、货币的职能

1、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观念上的) (2)流通手段(现实的)

2、其他职能

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三、纸币

1、产生

2、含义

3、发行规律:通货膨胀、通货紧缩

四、电子货币

八、课堂小结和课时作业

强调重难点,梳理并教会学生构建本课时的知识框架。出一些基础性的题目让学生一边做一边巩固知识,同时让学生知道自己还有哪些知识点没有过关。

九、教学反思

本来只是安排了两个课时的,可是足足用了三节课才把内容讲完,还花了半节课来讲练习,进度太慢。还有学生反映听不懂,从练习中也可以看出学生还没完全掌握书本的内容,在货币的职能这一块,学生经常把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弄混。鉴于学生刚刚升入高中,抽象思维还需加强,涉及的相关链接知识知识让学生简单了解了一下,没有展开讲。

第13篇:《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案2

1.1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我们知道,日常生活中许多的东西都是从市场上用钱买回来的,为什么小小的一张纸片竟有如此神奇的力量呢?如果现实生活中不存在货币,会出现什么问题?货币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另外,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对待货币?(持怎样的金钱观)在接下来学习中我们将对这些问题进行逐一地解答。

一、货币的本质

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个知识点,就是日常生活中许多的东西都是从市场上用钱买回来的,这些东西我们通常称之为\"商品\",商品这个名词对我们来说十分的熟悉,那商品的具体含义是什么呢? 师生讨论:什么是商品? 师:现实生活中,你接触的哪些东西属于商品? 生:笔、书、电视、电脑……

师:这些东西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生:都要用钱买。

师:那么用物去换的,算不算商品? 生:算。

师:那该作什么总结? 生:要用钱或物来交换的。

师:对了,那么是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可以用来交换? 生:可能是吧。

师:我这里有一大堆空气,你来买吗? 生:不要,我也有。

师:可见,不是所有的,只有劳动产品才能成为商品,所以我们给商品下了这样的定义: *商品就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从含义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一个物品要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什么条件呢? A、必须是劳动产品 B、必须用于交换

讨论:

农民种的菜是不是商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自己吃的不是,用于卖的是,送给人的、烂的喂猪的不是) 假冒伪劣、偷盗抢劫而来的是不是商品?(也凝结人类劳动,也为了交换,所以理论上是商品。但从法律角度看,不可成为商品) 练习: 2002年高考前夕,与补脑、健脑、增智等保健品市场的平淡相比,哈尔滨的\"氧气\"市场却很活跃。哈尔滨考生兴起\"补氧\"潮。材料中的\"氧气\"(C) A、是商品,因为它是有用物品 B、不是商品,因为它是自然界中存在的 C、是商品,因为它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D、不是商品,因为它没有经过劳动

我们都知道,到商场买商品一定要支付相应的金钱货币,那是不是从古到今人们都是用货币购买商品?不是,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1、商品和货币的密切联系,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在原始社会人们的交易活动主要是一种物物交换,也就是用自己的劳动产品和别人的劳动产品相交换。

假设我们现在就处在原始社会时期,我们在进行物物交换的过程中会遇到什么困难呢?比如,我牵着一头牛到市场上,想换回一些食品和工具,那我会碰到什么困难呢?(讨论) A、市场上可能恰好暂时没有我想要的商品;(市场上没有我想要的大米和斧头) B、市场上有我想要的商品,可是别人不要我的牛; C、市场上有我想要的不同商品,但持有不同商品的交换者都想要我的活牛,我无法将一头活牛进行分割;(比如市场上有我想要的大米和斧头,但卖大米的商人和卖斧头的商人都说只能用我的活牛来换,最后我只能是与一方进行交易) D、我想换的商品的价值低于一头牛的价值(比如市场上没有大米,而卖斧头的也只剩一把,这时用一头牛去换一把斧头就太不划算了) ……

除此之外,荔枝树的主人很难用荔枝去与柑树的主人换柑,因为这两种水果 2

的成熟季节不同,而且不易保存。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物物交换存在太多弊端了,但人是聪明的,为了克服物物交换的困难,人们找到了一个解决的方法,就是先把自己的东西换成市场上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比如动物皮毛、布匹、象牙等等),然后再用这种商品去换回自己所需的东西。人们把这种商品称为\"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可以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在各种商品交换中充当媒介的作用。

2、物物交换的困难和一般等价物的产生

在历史上,由于各个地区各个种族在生存环境和生活习惯上存在不同,因此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商品作为一般等价物,一些宏观经济学书籍把这些商品称之为\"实物货币\"。就中国而言,历史上充当实物货币的就有贝壳、龟壳、皮革、布帛、牲畜、农具、米粟等等。在唐代,粮食、布帛均为法定货币,交易值达到一定金额的,还要优先使用。如白居易的《卖炭翁》,卖炭翁的一车炭,被宫中派出的宦官夺走,换来的就只有半匹红纱和一丈绫。(古希腊人用牛羊作为实物货币,美洲人把可可和烟草等作为实物货币,而非洲人和印度人则把象牙作为实物货币) 随着生产力和交换的发展,实物货币也逐渐显露出其不足之处。比如,粮食和布帛作为货币,缺点很多:不耐久藏,质量不稳定;体积笨重,难于携带,粮食的长途运输尤为不便;布帛容易污染破裂,小额交易无法使用等。这时贵金属金银由于具有独特的优势特点,因此在各种商品中脱颖而出,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我们把金银也称之为\"金属货币\"。

3、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由此可以看出货币的本质其实就是一般等价物。

二、货币的基本职能

货币的职能就是指货币的作用。货币有两个基本职能,分别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1、价值尺度

(1)含义:货币作为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为什么货币能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因为它本身是商品,是有价值的。

当我们用货币衡量一件商品的价值多少时,必须给货币本身确定一定的计量单位。古时候在纸币没出现之前,货币的单位有哪些?比如看古装戏,当臣子杀敌 3

有功,皇帝就会给予一定的赏赐,比如赏良田百顷,黄金万两。\"两\"就是货币单位,除了\"两\"还有\"锭\"(一锭银)、\"文\"(一文钱)、\"贯\"(一贯铜钱)。

纸币出现以后,货币单位就更多了。

注意:\"货币名称\"不等于\"货币单位\"(比如,一美元,美元是货币名称,元才是货币单位) 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叫做价格。也就是说 (2)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注意: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比如,一台电脑价值5000元,商家卖电脑的时候不需要将5000元的现金放在电脑旁边,只需用数字表明即可)

2、流通手段

(1)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2)商品流通的含义和公式

含义: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公式:商品-货币-商品(W-G-W) 由两位学生上台表演物物交换与商品流通的区别

商品交换有两种形式,分别是:物物交换和商品流通,用公式表示分别为:商品-商品(W-W),商品-货币-商品(W-G-W)。两者区别:A、商品流通有货币作为媒介,物物交换没有(物物交换在货币产生前就存在;商品流通则是在货币产生后出现);B、物物交换买卖时空一致(买和卖同时进行,双方满意就可成交),商品流通买卖时空不一致(买和卖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分离的) 注意: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只能用现实的货币,不能用观念上的货币。(比如,你买电脑时必须支付5000元的现金,而不能只告诉商家一声) (3)流通中需要金属货币量的公式

提问:P5\"货币能够与一切商品相交换,是不是意味着流通中的货币量越多越好?\" 不是,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受一定规律支配的,它主要由商品的价格总额和货币的流通速度所决定的。

用公式表示: 4

价格总额不变,货币流通次数越多,利用率约高,所需的货币量就越少。(比如,我们有八门课,一般同学就会准备八本笔记本,但有些同学比较节俭,提高了笔记本的利用率,每本记两科,那他只需要四本笔记本可以了)

3、货币的其他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另外,货币除了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外,还具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

贮藏手段:比如你在乡下田间挖到一坛子黄金,这些黄金就执行了贮藏手段的职能。

支付手段:比如银行付存款利息给你。(学生探讨:支付手段与流通手段的区别) 世界货币:比如你在国外购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

随着经济的发展,商品流通越来越频繁,金属货币也出现了一些缺陷,于是代替金银行使流通手段职能的纸币出现了。为什么小小一张纸币有这样的功用?这主要是因为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也就是说国家用强制力赋予纸币这样神奇的力量。

三、纸币

1、含义: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每个国家的纸币都是用先进的技术和特制的纸张制造出来的,国家为什么要费那么多力气制造这些纸片呢?主要是为了防止假币的流行。假币有什么危害?对国家而言,假币会扰乱市场经济秩序,造成通货膨胀,物价飞涨,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对个人而言,会使自身利益受到损害(拿到假币,上缴银行吧,多冤啊;硬着心肠脱手,于心又不忍) 补充:怎样鉴别假币?一摸二看三听四验

摸--就是感觉纸张的质量,真币采用凹版印刷,摸上去特定位置有凸起感; 看--就是看水印,印刷质量等,假币的水印往往是后期强行印上去的,容易模糊和变形,而真币的水印早在图案印刷前就嵌在了纸张里,所以看起来清晰,有立体感; 听--就是把钞票拿在手里轻轻甩打,真币的纸张非常好,有清脆的声音,而假币根本无法模仿; 验--市民可到银行柜台去,那里有专门的设备来识别真伪。

为什么假币会造成通货膨胀?因为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而假币在市场上的流通会造成纸币过多,导致通货膨胀,物价飞涨。对于国家而言,虽然她有权发行纸币,但也不可以任意发行。

2、纸币发行量的限度

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3、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P6 补充:解放前夕,国民党不断滥发纸币,中国陷入了极其严重的恶性通货膨胀,法币100元可买的物品,1937年为2头牛,1938年为1头牛,1941年为1头猪,1943年为1只鸡,1945年为1条鱼,1946年为1只鸡蛋,1947年则为三分之一盒火柴了。

注意:通货紧缩不一定是流通中的纸币过少造成的,它一般表现为社会需求不足,物价下跌。

4、纸币与金属货币相比的优点

四、正确对待货币

我们应该具备怎样的金钱观? 我们现在处于市场经济的环境中,有许多人唯利是图,一切向\"钱\"看,认为有钱能使鬼推磨,金钱是万能的,能够买世界上所有的东西,但真的拥有了金钱就拥有一切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比如兄弟姐妹之情,朋友之间的友谊,能买得到吗?如果亲情、爱情、友情需要金钱来维系,那这些人活在世界上真的太悲哀了。

那是不是\"金钱就是万恶之源\",不断在引诱人们跳入邪恶的深渊,所以我们不应该拥有金钱呢?当然也不是,我们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金钱,有句话说得好,\"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只是这些钱必须通过你的诚实劳动依法取得。

当你有钱的时候,那能不能任意的挥霍呢?不能,有句俗话(潮汕俗语),\"出日积存落雨粮\",适当的存款也是必要的,因为我们现在的社会保障制度还不够完善,如果生病去医院很多时候还是需要自己花钱的。

所以我们要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

第14篇:揭开货币神秘的面纱原创教案

1.1揭开货币神秘的面纱

(一)商品

1.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2.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和价值。

商品是

使用价值

价值

的统一。

质量或性能

成本或价格

能够满足人的某种需要

需要耗费人类无差别的劳动

关系: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但两者不能相互决定。②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但反之不成立。 练习:下列哪些属于商品 1.自然状态的阳光、空气 2.废品收购站收购的废品 3.同学互相赠送的钢笔等礼物 4.农民自己种的用于自己消费的粮食 5.增城电视台推出的收费数字电视节目 注:退出流通领域的产品不是商品

2、货币的产生 货币产生的四个阶段

偶然的物物交换——〉扩大的物物交换——〉一般等价物——〉货币——〉货币 商品与货币不是同时产生的,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说明

一般等价物———能与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的商品 在历史上,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东西很多,比如: 牲畜,布匹,贝壳,金银

为什么金银会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而不是其他的商品?

这是由金银的自身特点决定的: 体积小,价值大,易于分割,不易磨损,便于保管和携带.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

3、货币的含义和本质

①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②本质:一般等价物

想一想:货币和一般等价物是不是商品?

1

练一练:选择 :货币与一般等价物的区别是: A 货币可以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一般等价物不可以 B 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而一般等价物不是 C 货币可以直接和一切商品相交换,一般等价物则不可以 D 货币是固定的,一般等价物是不固定的 二、货币的基本职能

1、基本职能一:价值尺度

①含义: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②为什么货币具有价值尺度的职能?本身是商品,本身有价值 ③货币本身应具有一定的计量单位,如元,镑等;

用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示的商品价值即为价格.价值与价格的关系: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 ④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而非现实货币

2、基本职能二:流通手段

①含义: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②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公式:商品---货币----商品

(W—G—W) ③商品流通对商品生产者的启示:生产适销对路,质量上乘的商品 ④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中的货币 1在商场柜台上,一支钢笔标价6元,这6元是(

) A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B货币在执行价值 尺度的职能

C现实的货币

D观念中的货币

E商品的价值

F商品的价格

2如果你花6元将这支钢笔买走,那么你所付的这6元是(

) A现实的货币

B观念中的货币

C货币在执行流 通手段的职能

D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

3、货币的其他职能 职能三

贮藏手段

职能四

支付手段

职能五

世界货币

说明

●基本职能是货币一出现就具有的职能

●其他职能是从基本职能中派生出来的

三﹑纸币

1、产生过程: 纸币的优点

2

2、纸币的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想一想:纸币和货币有什么区别?

纸币是价值符号,其本身的价值可以忽略不计,只代表一定数量的价值; 货币是商品,其本身具有内在的价值。

注意

3、纸币的发行量

必须以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

算一算:假设某国一定时期内商品价格总额是1000万元,货币流通次数是5次,请问该发行多少货币量?若发行400万元,1元纸币相当于多少元的货币购买力?

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符号,这就是说

①在一定时期内发行多少纸币是由国家决定的 ②纸币的面值(1元、10元、100元)是由国家决定的 ③每种面值的纸币各发行多少是由国家决定的 ④每种面值的纸币各代表多少价值(即纸币的购买力)是由国家决定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③

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能不能任意发行,为什么? 纸币发行太多,会引起物价上涨,纸币贬值。 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通货膨胀

纸币发行太少,使商品销售困难,阻碍商品流通。——通货紧缩(需求不足,物价下跌)

4、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3

通货膨胀:经济运行中全面持续的物价上涨现象.成因:纸币发行过多,本币贬

值,投资过热等.通货紧缩:经济运行中全面持续的物价下跌现象.成因:产业结构不合理,居民

对未来收入信心不足,出口困难等.

5、电子货币

第15篇:《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案4

1.1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教材分析】

一、地位作用

本课从学生具有一定生活体验的“钱”入手,是全书的开篇,起着引领和导入作用,必须高度重视。

二、教材特点

1.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注意了从生活现象入手,通过学生的探究活动发现知识。

2.知识含量大,且高度抽象概括,理论色彩浓厚。3.知识跨度大,相互之间的衔接不流畅。

三、教育教学目标

1.体验物物交换的困难,知道货币产生的必然性。2.对比货币与一般商品,揭示货币的本质。

3.感受利用货币进行交易的场景,理解货币的职能。4.理解纸币是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5.了解纸币发行量过多或过少的危害,知道纸币发行要遵循货币流通规律。

四、重点、难点

1.难点: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2.重点:货币的基本职能。

1 / 7

【学生分析】

高一学生对于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使用具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具有较高的自主探究的热情。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生活知识,具备了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能够通过经济现象形成一定的规律性的知识,但是还不能上升到理论高度。 【教学方法】

1.教法:情境教学法。创设教学情境,学生自主探究。 2.学法:探究式学习,合作交流式学习,体验式学习。 【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看看你身上和你周围,除了用钱买来的东西,我们还剩下什么?(教师展示100元的人民币)这就非常奇怪了,一张薄薄的纸片,造价不超过3角钱,竟然能购买各种商品,它为什么具有这么大的魔力?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神奇的货币,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教学过程】 【合作探究】

一、从商品交换说起 ── 从货币产生的过程探究货币的本质(15分钟)

1、依据生活感悟,确定商品交换比例──探究价值与等价物

简要说明早期的商品交换是物物交换。引出问题:怎样确定不同商品之间的交换比例?

多媒体展示案例情境:

在学生回答和充分的辩论之后,最终学生会根据相同的劳动量确定两种商品的交换比例(1把石斧=2只野兔),并能直观感受两种商品价值的大小。

2 / 7

教师在此基础上,将探究引向深入: (1)石斧和野兔价值的大小是由什么决定的?

(2)1把石斧价值多少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在这个交换关系中野兔起到了什么作用?

使学生在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思考之后,得出结论: (1)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形成了商品的价值。

(2)在这个交换过程中,2只野兔充当了1把石斧的等价物,能够比较直观地反映与之相交换的商品的价值。

2、感受物物交换的困难,合作探究解决办法──探究一般等价物的产生

利用动漫演示物物交换,创设教学情境。

演示结束以后,让学生谈谈他对这种交换的感受,并想办法提高交易成功的概率。

最终找到解决办法:寻找大家相对比较乐意接受的商品。 多媒体逐步展示:

3、分析比例货币与其他一般等价物──揭示货币的产生和本质

(1)多媒体展示牛羊、贝壳、布匹等一般等价物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它们的缺陷。

(2)展示金银的课件,说明金银的优点,揭示货币的产生:由金银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

3 / 7

(3)引导学生比较货币与其他商品的不同点与相同点,得出:是否充当一般等价物,是货币与其他商品的本质区别,货币所起的作用就是一般等价物的作用,因此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二、观察体验生活,探寻货币的作用──探究货币的基本职能(15分钟)

1、模拟问价场景,感受货币的作用──货币价值尺度职能

创设教学情境:

表演结束后,设置问题,由学生交流讨论,教师适当进行引导:

(1)哪种衣服价值更大?你是根据什么判断出来的?货币在这里起到了什么作用?为什么货币能起到这种作用?

(2)卖衣服的人说出来的和标价牌上写的“每件衣服××白银?表现的是什么?

(3)在这个过程中你有没有看到真实的货币?这表明什么? 通过这些问题,使学生得出以下结论:

结论1:货币具有价值尺度职能,原因在于它本身作为商品,具有价值。 结论2: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结论3:充当价值尺度的货币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想象中的或观念上的货币。

2、模拟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对比分析──货币流通手段职能 创设教学情境

表演结束后,设置问题,由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只在必要时进行适当引导。

4 / 7

(1)木匠用桌椅换取货币,是最终目的还是一种手段?货币在这里起到了什么作用?

(2)与物物交换相比较,货币的出现对商品交换过程产生了什么影响? (3)如果木匠卖不掉桌椅,对他会有什么影响?他会不会接受观念上的货币?

通过交流讨论,使学生逐渐得出以下结论:

结论1:是一种手段,这里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结论2:与物物交换相比较,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使商品交换更加通畅,用公式表示就是:商品──货币──商品。

货币出现以后,卖和买可以分离,异时异地进行,因此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的更多的形式是:“商品──货币”或“货币──商品”。

结论3:商品所有者能否顺利卖出商品,关系到商品生产者的生存竞争。货币具有流通手段职能,充当流通手段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

3、简单说明货币──产生就具有了货币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职能,因此它们是货币的基本职能

在此基础上,又派生出来货币的其他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三、回溯历史,探究货币的进一步演变──探究纸币的产生、发行与使用(10分钟)

教师简单介绍铸币的出现,然后进行下一环节的探究。

1、剖析案例,探究交子的奥秘──探究纸币的产生和本质 多媒体播放

5 / 7

(1)从交子发行和使用过程探究纸币的本质。

问题1:从交子的产生过程来看,它为什么能够购买商品?

引导学生得出:交子能够用来购买商品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凭借纸币可以随时兑换货币,在这里纸币作为货币的象征、符号,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纸币的本质是一种价值符号。

问题2:由私人发行交子存在什么问题?怎样解决这一问题?

得出:私人发行不能保证兑换,信誉缺乏保证。所以后来纸币就改为由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

引导学生结合上述两点得出纸币的内涵:纸币就是由国家发行、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2)比较交子与金属货币,明确纸币的优点。

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明确:纸币制作成本低,更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使商品交换更加便捷,也有效避免了金属货币在流通中的磨损。正是由于这种优点,纸币现在已经被世界各国普遍使用。

2、剖析案例,探究“法币”贬值的原因及危害──探究纸币发行量

1935年,国民政府推行“法币改革”,宣布以中央、中国、交通银行发行的纸币为“法币”。从1937年6月至1948年8月21日法币崩溃为止,法币发行量上升到四十七万倍。最初的100元法币可以买两头牛,到了1949年五月仅可以买到一粒大米的2.45%。“大街过三道,物价跳三跳”。由于物价疯狂上涨造成的恐慌心理驱使,人们疯狂地抢购各种物资。

思考讨论:100元法币最初能买两头牛,最后连一粒米都买不到,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经济现象?这种现象有哪些危害?

在学生回答完上述问题之后,逆向设问:如果纸币发行过少行不行,为什么?

6 / 7

在师生交流讨论中,最终由学生得出结论:

纸币发行的如果过多,就会导致物价上涨,影响人民的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如果过少,就会导致商品销售困难,商品流通受阻。因此,国家不能任意发行纸币,必须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相等。

3、辨识社会现象──规范人民币的使用

调查班内有多少学生收到过假币,并请他们谈谈他们收到假币后的想法和做法。

最后明确:有一些不法之徒利欲熏心,通过制贩假币获取不义之财。制贩假币既给我们造成了经济损失,干扰了国家金融秩序,其本人最终也难以逃脱法律的惩罚。对于这种行为,除了国家加大打击力度之外,作为我们消费者,也要增强防范意识,学习一些辨识假币的知识。

作为我们中学生,自己要爱护人民币,也要教育周围的人爱护人民币。 【自我发展、开拓视野】

(1)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阅货币发展史,了解货币发展的有关知识。并尝试说明:作为比黄金更贵重的“白金”为什么没有成为货币。

(2)向银行工作人员或财会人员了解如何鉴别假币。

7 / 7

第16篇: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确定教案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一、教材分析

(一)地位作用

本课从学生具有一定生活体验的“钱”入手,是全书的开篇,起着引领和导入作用。 全书共分 “ 生活与消费 ”、“ 投资与创业 ”、“ 收入与分配 ” 和 “ 面对市场经济 ” 四个单元,基本的逻辑顺序是:从消费出发,依次分析生产、分配,进而给出进行这些经济活动的基本背景──面向全球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样,从消费进入 “ 经济生活 ” 的学习,符合经济学的学科逻辑。 首先,从日常生活体验中感悟经济道理,透过经济现象把握经济规律是经济学科的核心能力之一,是培养学科思想的重要环节;而第一堂课能否在这方面有所突破至关重要。其次,商品、货币是现代市场经济非常活跃而不可或缺的要素,是深刻认识各种经济现象、进行后续学习的基础。

(二)教材内容

本框包括三个目题。

第一目:货币的本质。本目是这样展开的:由我们的生活需要商品入手,引出货币这一话题,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货币是如何产生的。在思考中让学生明了,货币是为了克服物物直接交换的困难得以出现的。因此货币的本质是充当一般等价物。面对神秘的货币,人们自然会追问它在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

第二目:货币的基本职能。本目分析了货币具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两大基本职能。同时让学生了解什么是价格。明晰了货币的基本职能,那么货币在执行其职能时以什么形式流通最合理呢?

第三目:纸币。本目通过叙述金属货币在流通中具有一些缺点,引出纸币,接着分析纸币的流通规律、纸币的优点。

(三)教材特点

教材强调生活逻辑,又强调理论逻辑,旨在从学生生活入手,通过学生的体验、归纳、形成学科知识,最后提升为理论逻辑。因此,教材从“生活——探究——理论——生活 „„ ”的编写思路,强调教学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的生活实践,鼓励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们乐于探究,使他们学会学习,进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四)教育教学目标

( 1 )知识目标

识记: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即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纸币是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理解:物物交换的困难与货币产生的必然性。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商品流通及其公式。商品流通与物物交换的区别。纸币与金属货币的联系和区别。 运用:联系现实生活中人们对货币的不同看法,从货币的本质和基本职能来说明应当如何正确地对待金钱。 ( 2 )能力目标

1、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运用基本原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立。

2、从一个具体材料入手,通过简要概括商品交换长期发展过程中货币出现的必然性,以及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出对货币含义的理性认识。

3、通过简要说明纸币的含义和作用,懂得制造假币是违法行为,并了解爱护和正确使用人民币的相关知识,提高鉴别假钞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逐步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既要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五)教学重、难点

1、重点:货币的基本职能。

2、难点:( 1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 2 )纸币是国家发行并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

二、学生分析

本课是《经济生活》的起始课,学生对经济学道理还未接触,所以,教材从学生最熟悉的商品入手,谈货币的知识,从而使学生由感性到理性地接受有关商品,货币的基本理论,学生应该比较容易接受和理解。高一学生对于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使用具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具有较高的自主探究的热情。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生活知识,具备了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能够通过经济现象形成一定的规律性的知识,但是还不能上升到理论高度。

三、教法

1、情境教学法。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自主探究货币的产生以及纸币产生。 2、讨论法:对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的产生以及影响可以采用讨论法。

3、讲授法:对商品,货币,纸币的概念,货币的本质以及职能可以直接采用讲授法。

四、学法

1、自学法:让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阅读教材。

2、探究法:设置探究活动并设问,让学生深入思考,在探究中形成认识。3、讨论法:结合重点,难点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在观点的碰撞中把握真理。

五、教学流程

【情景导入】 (导入)同学们,老师这里有几样的物品,请同学们猜猜看,它们各值多少钱的?(多媒体)从屏幕上的几样物品来看,都是人们经常用到的一些东西,像手机,是人们为了通讯方便而发明出来的高新产品,而这个可口可乐当然就是用来解口渴的了,这件真皮大衣在北风凛烈的冬天就最好不过了,可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我们需要着各种各样的物品,来满足我们吃、穿、住、行等的需要。这些东西,我们都是到商场里面去购买,而在买的过程中,我们都要付出货币,同时我们享受的各种的服务同样也要支付货币。那么,究竟货币是什么呢?为什么我们口袋里的一张张花花的纸片会有如此神奇的力量呢?下面我们就来“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板书】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1:货币的本质

探究一:商品的含义以及属性

指导学生仔细阅读第一段,同时提出:要了解货币,首先要了解商品。

教师:我们都知道,购买物品就得付钱,譬方说,我上课记笔记就需要笔记本,当我去买这笔记本的时候,老板总不会说“你喜欢呀?拿去,拿去”,我们买东西总得付钱,那为什么要付钱呢?

(以学生的笔记本为例,厂商生产出来不是自己用的,而是用来卖的,是用于交换的,从而导出商品的含义)

【板书】(1)商品及其价值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问题】是不是一切物品都是商品?什么样的东西才能成为商品?思考这个问题,并且小组讨论最后请找出代表陈述小组观点。

教师总结:(要注意讲清两点:一是劳动产品,二是用于交换。) 同学们还能举出些例子来吗?(引导学生思考礼品是不是商品)

那么初中毕业前夕,同学们互赠礼品,A同学把自己制作的礼品送给同学,而B同学从商店买来礼品送给同学,那么你们说这两种礼品都是商品吗?

(教师归纳)对待这个问题,我们就要分开来解释了:当老师到商场去买的时候,是用货币进行交换的,而这支钢笔能放在货架上等人选购,必然耗费了人们的劳动,因此,这时候这支钢笔就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了;而当老师作为奖品送给A同学的时候,它还是一个劳动产品,只不过这时候并不用于交换,而是作为一种赠送,所以这时候的钢笔就不是商品的。

教师: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就不叫商品;商品交换实质上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劳动交换。劳动产品只有用来交换才是商品。这里的交换包括交换前处于待售状态下的劳动产品已经交换中的劳动产品。赠品和进入消费领域的劳动产品不能称之为商品。我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商品,通常我们用手中的金钱也就是经济常识中提到的货币去换取,请阅读第5页虚框内的内容,并思考:

1:人们为什么需要各类商品,这说明商品具有什么属性? 2:价值是什么,其体现商品的什么属性? 3:两属性之间有怎样的联系?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种属性,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和特有属性,任何商品都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探究二: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板书】 (2)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问题】指导学生思考:购买商品是需要货币的,商品与货币是不是一起产生的? 【讨论】学生就所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并发表见解。

【总结】我们购买商品的时候需要支付货币,乍看起来商品和货币似乎是一对孪生兄弟,但实际上,货币的出现比商品晚得多。货币既不像孙悟空那样是由石头爆出来的,也不是上帝创造的,它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货币的产生比商品晚得多,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过渡】指导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货币的产生过程,并思考以下材料题

老师今天出去采野果,收获不错,采到了一篮子野果;而*A*今天则出去打野猪,很好运气地捉到了一只小野猪;而*B*家里祖传留下了一把石斧;最后*C*在家里织麻布,辛苦地织了一个上午,也织出了一匹布来。我们都把这些东西拿到市场上去交换,改善一下生活。老师这几天都没肉吃,想吃点野猪肉,于是我就找到了A,但A就说他打猎的时候石斧烂了,他急需一把石斧;石斧的拥有者B又想买匹布做件衣服,而C比较富裕,需要点饭后果来补充营养。那么,如果老师想要麻布的话,那可以直接和C交换,因为刚好C要需要野果,我们的交换便成功了,但现在如果老师想要的是野猪肉的话,那么同学们帮老师想一下办法,怎样才能换到老师需要的野猪肉呢?

学生讨论回答:我们要换得野猪肉,得先换麻布,再用麻布换石斧,最后才用石斧换野猪肉。原始人往往是费尽周折才能交换成功,有时几经周折都不能交换成功。久而久之,人们就会发现,只有当双方都需要对方的东西的时候,交换才能成功,否则交换无法进行下去。为了克服这样的一种困难,人们都会先将自己的东西换成市场上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再用这种商品来换取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像上面的例子,如果大家都需要野果,乐意接受野果,即野果能换取市场上的任何东西,那么野果就成为了一般等价物了,人们只要拿着野果到市场上去,就不会有交换困难的情况出现。

【总结】最初的商品交换是物物交换,随着交换的扩大,交换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因为交换成功必须是交换双方都需要对方的商品。在交换中人们发现,某种商品大家都乐意接受,把自己的商品先换成它,再用它去换自己需要的商品,只要交换两次就成功了。于是,这种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就逐步从商品中分离出来,成为商品交换的媒介,我们把它叫做一般等价物。

【问题】 在历史上,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很多,后来,一般等价物又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看教材提取相关信息。 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人们固定地用金银而不是其他商品来充当一般等价物。 【问题】人们固定地用金银而不是其他商品来充当一般等价物,这是为什么?(引导学生找出金银的优点)

【总结】:金银具有体积小、价值大、易于分割、不易磨损、便于保存和携带等的特点,使得它在各种物品中脱颖而出,成为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材料。当人们固定地用金银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时候,我们就把金银这种商品叫做货币。因此,货币就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问题】货币产生了,它是干什么的?在商品交换中起什么作用呢? 【板书】2.货币的基本职能

【引导】请同学们看教材第5-6页,看看货币有哪两种基本职能,分别是什么意思? 阅读教材,找出答案。 总结讲评

【板书】(1)价值尺度

货币所具有的变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叫做价值尺度。 【问题】金银为什么能成为价值尺度,衡量商品价值的大小?

【总结】因为金银是商品,本身有价值,可以与其他商品价值相比较。 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叫做价格。

需要说明的是,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即可。

【板书】(2)流通手段

【问题】同学们看教材第6页,思考这种商品交换活动与直接的物物交换有什么不同? 思考讨论,找出问题 总结讲评。

【总结】在直接的物物交换中,买和卖两个过程是同时进行的,不可以分开的。货币产生后,商品交换是以货币为媒介进行的,交换活动分成为买和卖两个过程,买和卖在时间,空间上都可以分开。想一想生活中的交换活动是不是这样?

这种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就叫做商品流通。用公式表示:商品-----货币-----商品。

【问题】在商品流通中,货币发挥了什么作用? 【讨论】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总结】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这种作用或只能,叫做流通手段。 【问题】在商品流通中,货币是否是观念上的货币,而不是现实的货币? 【讨论】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总结】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必须是现实的货币,因为它是财富的代表。 【问题】同学们看教材第6页内容,思考:货币产生后的商品交换方式,给商品生产者带来了什么样的威胁?

【讨论】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总结】商品流通中,由于买卖时分开的,生产者只有卖出商品,付出的劳动才能得到补偿,否则,就会亏损,甚至破产倒闭,因此,生产者必须为购买者着想,生产适销对路,质量好的商品。

【问题】同学们想想,货币可以交换一切商品,是不是流通中的货币越多越好? 【点评】不是的。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

【板书】(3)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

【过渡】同学们,现代经济生活中,货币除了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外,还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大家可以看教材第七页,了解一下。 总结:结合材料:小张用银行贷款的方式购买了一套售价为30万元的新房,首付现金8万元,然后在15年内付清银行贷款22万元及利息5万元,其中5元万利息,房子售价30万元,8万元首付现金分别体现了货币的那些职能,为什么? 【板书】3.纸币

【过渡】货币是用金银充当的,但是,现实生活中,人们买卖商品却是使用的纸币,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下面我们就学习纸币的相关知识。 【板书】(1)纸币的产生以及含义

【问题】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7-8页,思考下列问题:什么是纸币?纸币为什么能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阅读教材,找出问题。

【点评】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因为在商品流通中,人们只关心货币能否带来价值相等的商品,不关心它本身是否足值,所以,可以用货币符号------纸币,代替它执行流通手段职能。这样就产生了货币。 【问题】既然国家有权发行纸币,是否可以随意决定纸币的发行数量呢? 【板书】(2)纸币的发行规律

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发行过多,会引起物价上涨;发行过少,直接阻碍商品流通。生活中出现的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等现象,往往是与货币发行违反发行规律有重要关系。 【板书】(3)制造假币是违法行为 【问题】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8页,说明刑法中的这些规定对你有什么启示? 阅读教材,探索问题。

【总结】通过学习这些规定,应该明确:制造假币是一种违法行为,应受到法律制裁;人民币在我国经济和人民生活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爱护人民币是每个公民的责任;要提高鉴别假钞的能力。

板书设计

揭开货币的神秘棉纱 1.货币的本质 (1)商品以及价值 (2)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2.货币的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 (2)流通手段

(3)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 3.纸币

(1)纸币的产生以及含义 (2)纸币的发行规律 (3)制造假币是违法行为

课堂反思:本教案围绕货币这个中心,根据新课标要求,紧紧抓住货币的产生,本质,基本职能和纸币这一主线,引导学生思考,理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自主探索,积极思考,从而主动领会生活现象中所蕴含的经济学道理。

第17篇: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货币的本质 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识记:货币的定义。 理解:商品交换经过物物交换到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四个阶段;货币的发展形态。运用:运用所学原理分析货币产生的过程。

(二)能力目标

着重培养学生善于进行抽象思维的能力,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随着货币形态的发展,我们可以体验到,越是新的货币形态,越能方便人的交换,所以我们应该适应发展了的货币形态。

二、教学过程 课程导入

商品

师:前面一节我们学习了商品的有关知识,知道了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是用什么作为交换的媒介呢? 学生:钱。

师:对,下面我们就学习和探讨我们所说的钱,教科书上说的货币。

师:那么,了解钱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什么是商品,因为钱和商品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先了解什么商品来为我们进一步解开货币的面纱做一个铺垫。 师:首先,谁能告诉大家什么是商品? 生A:衣服、鞋帽、文化用品等…….生B:书包、玩具、买的粮食…….………

师:对!大家回答的都对!我们可以知道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一天都在和各种各样的商品在打交道,如我们经常到农贸市场购买粮食、蔬菜、水果、到商店购买油、盐、酱、醋,衣服、鞋帽、文化用品。这些需要购买的物品都是商品。(课件) 师:那么,冬天很冷的时候妈妈为你织的毛衣是商品吗?(课件) 生:不是。

师:对,不是是,因为它不拿到市场上去卖,那么由此我们就可以推出一种东西要成为商品的条件是: 1.是劳动产品 2.用于交换

师:那么我们来想一想,什么是商品?物品是不是商品?商品就是劳动产品吗?(课件)

师:下列属于商品的是?空气、阳光、氧吧的氧气、赈灾的帐篷、你现在使用的文具、未经开采的矿泉水、百货店里尚未卖出的物品。

生:空气、阳光、赈灾的帐篷、你现在使用的文具、未经开采的矿泉水等这几种不是商品。百货店里尚未卖出的物品是商品。

师:对!但是为什么呢?因为,空气、阳光、未经开采的矿泉水不是劳动产品;而赈灾的帐篷、和现在使用的文具它们已经完成了交换的使命了,也就是说它们已经不用来买卖了。百货店离的商品最终是用来卖的,就是用来换钱的劳动产品。 师: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什么是商品,及商品是:正在或将来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也就是说,商品交换以后则成为消费品。

师:我们就可以得出什么是商品:商品就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由商品的含义可以得出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

1、使用价值。

2、价值。(课件) 师:那么什么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即:使用价值,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比如,比用来写字。 (即商品的用途,其大小,异同由它自身的物理或化学性质决定的,是它的自然属性)

价值:耗费了人的心血和汗水,即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商品交换实质上是双方劳动成果的交换(特有的,本质的属性)。

师:我们来看看现实生活中我们会去买没用的东西吗?我们看到过一个没有价值的东西能在市场上流通吗?显然没有,我们就可以进一步得出一商品它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结合体,二者统一于商品,缺一不可!

货币

师:我们现在知道了什么是商品,和它的基本属性,那么接下来我们将要来探究货币的产生,因为货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我们来看下面这个图,看看它们的关系。(课件)

师:我们来看看这样几个问题

1.如果拥有红珍珠的人需要的是咖啡,谁能交换?他们的交换方式是什么?

2.如果这几个人都可以成交需要什么条件?

3.有什么办法可以使他们更加方便的进行交换?

师:我们可以想象得到,当上面的交换中,当拥有红珍珠的人需要咖啡时,他可以直接用珍珠与咖啡的进行交换,这几个人都成交的条件是每两两相连的人都需要对方的东西。如果超出这个范围要达成交易就需要很多环节。那么,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只要有一个东西能与它们之中的任何一个东西进行交换,那么他们几个人都想达成交易就会很容易。

师: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的交换活动就越来越频繁,正是基于这样一个容易、方便交换的原则,就迫切需要一种东西来充当媒介,能与很多商品进行交换。

师:也就是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交换有偶然的物物交换发展到需要以一种商品为媒介的一般等价物的交换,那么这种商品就叫货币,而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由此,我们就可以得出货币产生的三个阶段是: 第一阶段:偶然的物物交换 第二阶段:扩大了的物物交换

第三阶段: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 第四阶段: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师:接下来我们看下面的几个图分析货币产生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偶然的物物交换(课件)

当卖羊的人与卖斧头的人正好需要对方的东西时,他们就可以直接进行交换。这个不需要第三者的阶段就称之为偶然的物物交换。

第二阶段:扩大了的物物交换,这一阶段是由于交换的次数增多而产生的频繁的物物交换。

第三阶段:一般等价物物为媒介的交换(课件)

图中,如果,卖盐、卖羊、卖布的这三个人要想都达成交易,如果他们彼此都不需要对方的的产品,就很难达成交易。但是如果他们都需要斧子,他们就会把手中的东西换成斧子,用斧子再与自己需要的东西进行交换。这样就方便了,那么在这里,斧子就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角色。那么这个时候买和卖就分离开来。(课件)

第四阶段: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随着交易的频繁,人们觉得需要一个容易携带、方便的东需来充当一般等价物。那么这个时候,人们发现贝壳、布匹等较方便携带,因此就用他们来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角色,起货币的职能。

师:那么越往后人们越觉得贝壳、布匹还是不方便,这个时候金银充当货币的只能就应运而生了。人们就用金银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职能。这就标志货币的正式产生了。

师:为什么金银能固定充当一般等价呢?它有哪些特性?谁能告诉大家? 生A:体积小、价值大、便于携带、久藏不坏、质地均匀和容易分割等。

师:首先,是体积小、价值大。因为采掘金银要耗费巨大的劳动,所以金银的价值大。这样,人们可以携带少量的金银,就能买到大量的商品。

其次,金银不会腐烂,久藏不坏。黄金、白银极易保存,即使埋在地下,几千年后挖掘出来,仍完好无损。

再次,质地均匀、容易分割。金、银可以随便熔合,又可随便分割,其价值不会受到损失,而羊、布、贝壳等就不行。 正因为金银有这样多的优点,所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重任就自然落在了黄金、白银身上。金银一旦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它们也就成了货币。

师:那么至此,我们学习完了货币的本质的主要内容。那么这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商品的主要内容即:

商品:正在或将来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种属性。 货币: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本质:一般等价物。 货币的形成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偶然的物物交换

第二阶段: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 第三阶段: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 还有金银能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原因 师:这就是这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三、总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

一、什么是商品即,正在或将来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种属性。

二、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其本质一般等价物。

三、货币的形成经历三个阶段是:

1、偶然的物物交换;

2、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

3、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还有有金银能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原因。这对我们今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有助于我们在实际生活中通过所学习知识指导我们更好生活。

四、课后练习

1.金银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之后,在商品交换中,作为商品流通的工具或手段的是(A)

A.货币

B.一般等价物 C.价格

D.交换价值

2.关于商品和货币的关系,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C)

①商品和货币是一对孪生兄弟②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③货币是一个历史范畴,商品是一个永恒的概念④先有商品后才有货币⑤货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

A.①③⑤

B.①②⑤

C.②④⑤

D.②③⑤

五、板书设计

一、什么是商品

含义:正在或将来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基本特征:使用价值和价值

二、货币

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一般等价物 本质:一般等价物

三、金银充当货币的原因 首先,是体积小、价值大

其次,金银不会腐烂,久藏不坏 再次,质地均匀、容易分割

第18篇:高中政治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案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商品的含义,货币的本质。理解物物交换的困难和货币产生的必然性。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及参与经济生活的能力。从具体材料入手,引导学生在大量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总结出货币产生的必然性、货币的本质,实现对货币的科学认识,使学生逐步学会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逐步确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商品货币观念,既要认识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又不盲目崇拜金钱,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做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

二、教学重点

货币的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

三、教学难点

物物交换的困难、货币在商品交换过程的作用

四、教学方法

举例法、练习法、层层分析法、讨论法

五、教学课时 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买东西要用钱这是三岁小孩都知道的常识,日常生活中所讲的钱,在经济学中我们称之为货币。商品和货币有着密切的关系,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体会得到,要想得到商品就必须付出货币,二者似乎是一对孪生兄弟。那么历史上货币和商品是同时出现的吗?货币的本质又是什么呢?要弄清这些问题,我们就必须来“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二)新课教学

第一课第一框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第一目 货币的本质(板书)

1、商品及其基本属性(板书)

请学生看课本第

一、三个虚框思考:这些看到的物品有什么共同的特征?母亲亲手为自

专心

爱心

用心 1 己织的毛衣是不是商品?从第三个虚框你能体悟出商品的基本属性吗?教师提问并归纳:首先这些商品都是生产出来的,都是要人们耗费一定的劳动生产出来的。其次生产出来这些物品不是为了自己用,而是为了卖出去,为了交换。因此结合起来商品的概念就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毛衣不是为了交换,不是商品。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叫做使用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这两个属性是商品的基本属性。

2、货币的产生(板书)

中国是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之一。商朝——见币;周朝——刀币、环钱和蚊鼻钱;秦朝——半两钱;汉朝——五铢钱;唐朝——开元通宝;清朝——机制铜元、银元„„据文献记载和文物考证,中国货币的起源至少已有4000年的历史,那么,货币是怎样产生的呢? (1)物物交换的困难(板书)

在原始社会末期人们的交易活动主要是一种物物交换,也就是用自己的劳动产品和别人的劳动产品相交换。假设我们现在就处在原始社会时期,我们在进行物物交换的过程中会遇到什么困难呢?比如我牵着一头牛到市场上,想换回一些食品和工具,那我会碰到什么困难呢?市场上没有我想要的食品和工具;市场上有我想要的商品,可是别人不要我的牛;市场上有我想要的不同商品,但持有不同商品的交换者都想要我的牛,我无法将一头活牛进行分割,最后我只能是与一方进行交易;我想换的商品的价值低于一头牛的价值。又比如荔枝树的主人很难用荔枝去与柑树的主人换柑橘,因为这两种水果的成熟季节不同,而且不易保存。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物物交换存在太多弊端了。物物交换成功的前提是双方恰好都需对方的商品,这就限制了交换的发展。 (2)一般等价物的产生(板书)

为了克服物物交换的困难,人们找到了一个解决的方法,就是先把自己的东西换成市场上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比如动物皮毛、布匹、象牙等等),然后再用这种商品去换回自己所需的东西,人们把这种商品称为“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可以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在各种商品交换中充当媒介的作用。在历史上,由于各个地区各个种族在生存环境和生活习惯上存在不同,因此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商品作为一般等价物。就中国而言,历史上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就有贝壳、龟壳、皮革、布帛、牲畜等等。在唐代,粮食、布帛均为法定货币。如白居易的《卖炭翁》,卖炭翁的一车炭,被宫中派出的宦官夺走,换来的就只有半匹红纱和一丈绫。美洲人把可可和烟草等作为一般等价物,而非洲人和印度人则把象牙作为一般等价物。

(3)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板书)

专心

爱心

用心 2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交换又出现了困难。比如粮食作为一般等价物,缺点很多:不耐久藏,体积笨重,难于携带,粮食的长途运输尤为不便。同时由于各地的一般等价物不同,进行跨区域交换就出现困难,只有找一个大家都喜欢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金银。当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上,金银就成为货币。

金银有什么资格最终脱颖而出代替了其他林林总总的一般等价物,成为了货币呢?教师提问并归纳:因为金银具有体积小、价值大、易分割、不易磨损等特点。货币出现之后商品交换就成了“商品——货币——商品”。

第二目 货币的基本职能(板书)

货币的职能就是指货币在经济生活中起的作用。货币有两个基本职能,分别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1、价值尺度(板书)

请学生看课本第四个虚框思考:它们体现了货币的哪种职能?为什么货币具有这种职能?这里的数量单位表示的是什么?教师提问并归纳:体现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也就是货币作为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因为它本身是商品,是有价值的,所以能够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这里的数量单位表示的是商品的价格。

当我们用货币衡量一件商品的价值多少时,必须给货币本身确定一定的计量单位。比如看古装戏,当臣子杀敌有功,皇帝就会给予一定的赏赐,比如赏良田百顷,黄金万两。“两”就是货币单位,除了“两”还有“锭”(一锭银)、“文”(一文钱)、“贯”(一贯铜钱)。

通过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叫做价格。注意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时,就是把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一定的价格。同时它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2、流通手段(板书)

请学生看课本第五个虚框思考:它们体现了货币的哪种职能?教师提问并归纳:货币的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商品交换有两种形式,分别是:物物交换和商品流通,用公式表示分别为:商品—商品(W—W),商品—货币—商品(W—G—W)。两者区别:商品流通有货币作为媒介,物物交换没有(物物交换在货币产生前就存在;商品流通则是在货币产生后出现);物物交换买卖时空一致(买和卖同时进行,双方满意就可成交),商品流通买卖时空不一致(买和卖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分离的)。

从商品流通的过程来看,从商品到货币的跳跃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不成功,

专心

爱心

用心 3 也就是商品所有者没有将自己的产品出售,劳动白费,产品积压,最终将导致商品生产者破产倒闭。那么如何能让自己生产的产品能够卖的出去,实现惊险的跳跃呢?课本提到两个途径,一是生产适销对路的商品,二是生产质量上乘的商品。

货币能够与一切商品相交换不是意味着流通中的货币量越多越好。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受一定规律支配的,它主要由商品的价格总额和货币的流通速度所决定的。价格总额不变,货币流通次数越多,利用率约高,所需的货币量就越少。比如,我们有八门课,一般同学就会准备八本笔记本,但有些同学比较节俭,提高了笔记本的利用率,每本记两科,那他只需要四本笔记本可以。

3、其他职能(板书)

货币除了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外,还具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贮藏手段:比如你在乡下田间挖到一坛子黄金,这些黄金就执行了贮藏手段的职能。支付手段:比如银行付存款利息给你。世界货币:比如你在国外购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

第三目 纸币(板书)

1、纸币的含义(板书)

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必须是国家或者某些地区发行的,地区主要是指欧盟发行的欧元。个人或非法单位不能发行。一般是委托央行发行。

强制使用。不用不行。用与不用,用什么币,面值多大都是国家强制的。

价值符号,没有价值,不是货币,不是商品,只是代表有价值的货币。但是纸币代替金属货币后,人们习惯把流通中的纸币称为货币。

2、纸币的优点(板书)

货币的发展历史:金银条块——金属铸币——纸币——电子货币(信用货币)(板书) 为什么在金属铸币之后会出现纸币?教师提问并归纳:纸币印刷成本比金属货币铸造成本低得多;纸币避免了铸币在流通中的磨损,可以防止贵金属的无形流失;纸币比金属货币更容易保管、携带和运输。

3、纸币的发行(板书)

国家有权发行纸币,但不能任意发行纸币。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数量为限度,如果不相符,则可能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经济现象,势必会影响人们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经济秩序。

专心

爱心

用心 4 通货膨胀,是指全面的、持续的物价上涨的现象。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的实际需要量,是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通货膨胀的产生原因很多,不仅仅与纸币的发行量太多有关,也与其他因素有关(如成本上升、总需求太大)。

通货紧缩,是与通货膨胀相反的一种经济现象。它表现为社会需求不足、物价水平疲软或下跌,通常伴随经济衰退出现。流通中货币相对不足会引发通货紧缩现象,导致商品零售价格出现持续负增长,从而导致企业生产能力过剩,生产经营者不敢投资,消费者不敢花钱,银行金融机构不敢贷款等现象,整个经济处于长期萧条的状况。

每个国家的纸币都是用先进的技术和特制的纸张制造出来的,国家为什么要费那么多力气制造这些纸片呢?主要是为了防止假币的流行。对国家而言,假币会扰乱市场经济秩序,造成通货膨胀,物价飞涨,严重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对个人而言,会使自身利益受到损害。鉴别假币要一摸二看三听四验。摸——就是感觉纸张的质量,真币采用凹版印刷,从背面摸上去特定位置有凸起感。看——就是看水印,印刷质量等,假币的水印往往是后期强行印上去的,容易模糊和变形,而真币的水印早在图案印刷前就嵌在了纸张里,所以看起来清晰,有立体感。听——就是把钞票拿在手里轻轻甩打,真币的纸张非常好,有清脆的声音,而假币根本无法模仿。验——市民可到银行柜台去,那里有专门的设备来识别真伪。

(三)课后作业

一、简述题

如何理解“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参考答案:货币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从这个意义上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贵金属金银具有价值大、体积小、易分割、不易磨损、便于保存和携带等特点,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贵金属金银的材质天然适合作为货币的材料。

专心

爱心

用心 5

第19篇: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版)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一)教材分析

使用教材为人教版必修一教材。高中思想政治人教版教材《神奇的货币》在整体设计思路上,坚持以货币的产生、属性和功能为核心展示设计。这部分内容不仅对经济生活起到引入作用,而且能够为学好后面经济生活中相关的价格、消费、生产、劳动和经营、收入与分配等各块知识奠定基础。同时也与思想政治必修

二、必修三紧密联系。因此,上好这节课不仅有利于培养高一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兴趣爱好,而且也能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货币的产生和本质。

(2)理解货币的职能、价格、纸币。

(3)理解货币的发展过程。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货币产生的分析、推理、判断来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对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与货币关系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理解货币的本质和作用,使学生理性看待金钱的力量,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和消费观念,认识到人民币努力实现国际化的必然性,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

如何理解货币的本质、货币的基本职能以及纸币产生的必要性。

(四)教学难点

货币的本质,纸币和货币的区别,货币发行量的控制。

(五)教学方法

考虑到本节课知识都是通过现象看本质,因此考虑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并且前后具有内在逻辑性,配合思维导图教学帮助学生理清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

(六)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知识内容较多,而且知识有一定的难度,比如货币的本质,纸币与货币的区别,学生很难理解,再加上我们学校生源质量又特别差,所以在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课前认真预习,课上教师应多结合生活实例认真讲解,同时配合小组讨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课后认真辅导,为学生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思考在电视中看到古代人买东西用金银铜去买,今天的人用人民币去买,从而引出这节课的重要内容货币。这样,从简单的生活事例着手,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进行新课

1、货币的本质

因为货币购买的是商品,是伴随着商品的产生而产生的,因此,应该先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商品。

(1)商品和商品价值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P4上述购买到的东西具有什么特点。提问:母亲织的毛衣是不是商品?在学生讨论时老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引入到需要劳动和交换。

学生活动:让学生自由发言并归纳上述买到商品的特点,并与母亲织的毛衣对比,找出不同。

点评: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不叫商品;劳动产品只有用来交换才是商品。商品凝结了劳动,这种劳动构成了商品的价值。 (2)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教师活动:情景设计教学法,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一个古代原始部落时期,不同部落获取的物品不同。比如有获取较多肉的,有获取较多水果的,他们如何通过交易获取对方的物品呢?

学生活动:学生思考通过打仗、交换等形式。

点评:刚开始商品在小范围内实现的是物物交换。

教师活动:让学生思考P4山村居民遇到的问题及如何解决。

学生活动:学生就所提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感受到商品物物交换的困难。

点评:物物交换实现了商品交换,但是需要双方自愿才能进行。如何能够有一个大家都喜欢接受的商品就大大提升了交易成功率,这样的一个商品就相当于一个媒介,具体的名字叫一般等价物。

教师活动:情景设计,古代人纺织能力较弱,但是人们需要衣服御寒。具体列举牲畜等物品,让学生分析它们为什么成为一般等价物。

学生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布是每个古代人都喜欢的商品,因此可以充当一般等价物。

点评:一般等价物很多,它们功能都是实现物品交换。

教师活动:多媒体展示我国描述封建社会时期购买商品的情况,引导学生思考古人使用的一般等价物,思考为什么金银铜能够充当几千年的一般等价物。货币的本质是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通过判断和归纳提炼出金银铜充当了一般等价物。

点评:金银铜体积小、便于分割、耐磨等特点决定了它们作为固定的一般等价物,这种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称为货币,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2.货币的基本职能

货币产生了,那它具有什么功能呢?阅读P4-5,学习货币的基本职能。

(1)货币的价值尺度

教师活动:展示超声中各种商品的价格,引导学生理解货币的价值尺度。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这些价格表明货币可以衡量一个商品的价值。

点评:尺度是一个衡量工具,因此货币的价值尺度是指能够表示商品价值的大小。

教师活动:金银为什么具有价值尺度,能够衡量商品价值的大小呢?

学生活动:因为金银是商品,也具有价值,可以与商品价值进行等价交换。

点评:利用金银货币衡量商品的价值称为商品的价格。如果没有购买商品是不影响货币的,因此货币充当价值尺度时不需要支付。

(2)流通手段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P6,引导学生讨论买卖过程分开没有?其商品交换的流程是怎样的?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思考,第一个人卖东西获取了货币,它又可以拿着货币买东西。

点评:利用货币,实现了商品买卖的时空分离,从而提高了交换的便捷度。这种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就叫做商品流通,也就是商品——货币——商品。这种实现商品——货币——商品的交换媒介功能是货币的流通手段。

(3)货币的其它职能

教师活动:中国人民银行存储大量的黄金说明货币的什么功能?货币支付工人的工资,支付存款人的利息是货币的什么功能?黄金可以在不同国家之间进行交易体现了什么功能?

学生活动:学生结合课本进行思考讨论。

点评:总结出货币还具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

总结:货币的两个基本的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还具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

3、纸币

(1)纸币的产生

事物都有两面性,金属货币在当今已经不是主要的货币形式,日常生活中我们使用最多的是纸币。

教师活动:学生阅读P7页,探讨纸币诞生的必然性,尤其是以人民币为切入点。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从中寻找答案,寻找人民币的特点。 点评: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2)纸币的发行规律

教师活动:纸币能够买到东西,在物质财富一定的基础上,能否大量发行纸币呢?

学生活动:以物质财富作为基数,学生探讨多发行纸币和少发行纸币出现的问题。

点评:发行太多会引发物价上涨造成通货膨胀,发行太少会导致商品流通受阻,造成通货紧缩。

(3)认识假币

教师活动:通过法律案例分析制作假币的危害性和国家通过刑法对这些犯罪分子的惩罚,让学生认识到纸币的法定性和神圣性。

学生活动:让学生通过案例分析从内心认识到假币的社会危害性,从法律的角度认识到制售假币的违法性。

点评:制售假币都是违法行为,我们应该与制造、使用假币的行为作斗争,做到爱护人民币,不在人民币上乱揉、乱搓、乱刻、乱画,不贩卖、不使用假币,维护社会货币体系的安全。

(4)电子货币

教师活动:举例淘宝双11.11,在淘宝上购买东西直接支付纸币了吗?这是一种什么货币?

学生活动:让学生区别电子货币与纸币的不同,总结出电子货币的特点。

点评:借助于电子计算机实现的货币存储、支付等货币叫电子货币。

三、分析归纳升华主题

第20篇:1.1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第一课

神奇的货币

本课概述

本课从学生最熟悉的商品、货币入手,让学生初步认识货币的产生、本质、基本职能、纸币、信用工具、外汇等经济现象及相关经济知识。让学生通过感受生活提高认识、分析经济现象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注意学习和领会政治学研究问题的思想和方法,这对今后的学习是十分重要和有益的。

本章可分为2个框题

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二、信用工具和外汇 新课标要求

分析货币在商品交换中的作用及其基本职能;解释几种常见的信用工具的用途;理解金钱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的意义。 新课程学习

1.1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回顾、讨论,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等活动都离不开金钱,提出问题:金钱就是经济学中的货币,本节课将从货币的产生与本质、货币的职能、纸币等方面去了解货币,从而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学生活动:通过教师引导,回忆生活活动,感知生活离不开金钱,从而引发探究欲望和兴趣。

(二)进行新课

一、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1、货币的本质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仔细阅读第一段,同时提出问题:要了解货币,首先要了解商品。 (1)、商品及其价值

商品使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讨论,是不是一切物品都是商品?什么样的东西才能成为商品?

学生活动:思考P2两个问题,讨论后作出进行点评。

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不是劳动产品不叫商品;劳动产品只有用来交换才是商品。

教师活动:商品既然是劳动产品,它里面就消耗了人类劳动,凝结在商品中的人类劳动叫商品的价值。

(2)、货币的产生与本质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思考,购买商品是需要货币的,商品和货币是不是一起产生的?

学生活动:学生就所提问题展开讨论,并发表见解,

教师活动:针对学生的见解作点评,对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 货币的产生比商品晚的多,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课本,了解货币的产生过程,并思考P3三个思考题。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讨论问题。

教师点评:最初的商品交换是物物直接交换,随着交换的扩大,交换的难度越来越大。因为交换成功必须是交换双方都需要对方的商品。在交换中人们发现,某种商品大家都乐意接受,把自己的商品先换成它,在用它去换自己需要的商品,只要交换两次就成功了。于是,这种大家都乐意接受的商品,就逐步从商品中分离出来,成为商品交换的中间媒介,我们把它叫做一般等价物。

在历史上,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很多,后来,一般等价物又发生了变化呢?请看课本。

1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教师活动: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

人们固定的用金银而不是其他商品来充当一般等价物。这是为什么?(引导学生找出金银的特点)。 教师总结:当人们固定的用金银充当一般等价物的时候,我们就把金银这种商品叫做货币。因此,货币就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的本质就是一般等价物。

教学过渡:货币产生了,它是干什么的?在商品交换中起什么作用呢?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

教师活动:总结点评。这就是货币的职能问题。

2、货币的基本职能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看教材第3-5页,看看货币有哪两种基本职能?分别是什么意思?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教师活动:总结讲评。

(1)、货币有两种基本职能,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2)、价值尺度

价值尺度就是作为衡量商品价值大小的尺子,把商品的价值,也就是包含的人类劳动多少用金银表示出来。

提出问题:金银为什么成为价值尺度,衡量商品价值大小? 教师点评:因为金银是商品,有价值,可以与商品价值作比较。

用金银表示出来的商品价值大小,就叫做商品的价格。平时我们说某种商品多少钱,就是指商品的价格。

需要说明的是,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时,不需要现实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即可。 (3)、流通手段。

教师活动:同学们看教材第4页,思考这种商品交换活动与直接的无物交换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找出问题。 教师活动:总结讲评。

在直接的物物交换中,卖和买两个过程是同时进行的,不可以分开的。货币产生后,商品交换是以货币为中间媒介进行的,交换活动分成卖和买两个过程,卖和买在时间上、空间上都可以分开。想一想生活中的交换活动是不是这样?

这种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就叫做商品流通。用公式表示:商品――货币――商品。 教师点拨:在商品流通中,货币发挥了什么作用?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中间媒介,这种作用或者叫职能,叫做流通手段。 教师点拨:在商品流通中,货币能否是观念中的货币,而不用现实货币?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货币执行流通手段必须是现实货币,因为它是财富的代表。

教师活动:同学们看教材第5页一二自然段内容,思考:货币产生后的商品交换方式,给商品生产者带来什么样的威胁?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

教师点评:商品流通中,由于买卖是分开的,生产者只有卖出商品,付出的劳动才能得到补偿,否则,就会亏损,甚至破产倒闭。因此,生产者必须为购买者着想,生产适销对路、质量好的商品。

教师活动:同学们想想,货币可以交换一切商品,是不是流通中的货币数量越多越好? 教师点评:不是的。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 (4)、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

教师活动:同学们,现代经济生活中,货币除了价值尺度、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外,还有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等职能。大家可以看课本P5页,了解一下。

3、纸币

教学过渡:货币是用金银充当的,但是,现实生活中,人们买卖商品却是使用的纸币,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下面我们就学习纸币的有关知识。

(1)纸币的产生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6页第一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什么是纸币?纸币为什么能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找出问题。

教师点评: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货币符号。因为在商品流通中,人们只关心货币能否带来价值相等的商品,不关心它本身是否足值,所以,可以用货币符号――纸币,代替它执行流通手段职能。这样就产生了纸币。

教师活动:既然国家有权发行货币,是否可以随意决定纸币的发行数量呢? (2)纸币的发行规律

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发行过多会引起物价上涨,;发行过少,阻碍流通。生活中出现的通货膨胀、通货紧缩现象,往往是与货币发行违反发行规律有重要关系。

(3)制造假币是违法行为

教师活动: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6-7页,说明刑法中的这些规定对你有什么启示? 学生活动:阅读课本,探索问题。

教师引导:通过学习这些规定,应该明确:制造假币是一种违法行为,应受到法律制裁;人民币在我国经济和人民生活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爱护人民币是每个公民的责任;要提高鉴别假币的能力。

(三)课堂总结、点评

本节内容讲述了货币的有关常识,主要知识框架如下:

商品交换 ――――→货币――――→ 一般等价物――――→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本质 基本职能 需要

纸币――――→含义、产生、发行规律、正确对待使用纸币

(四)实例探究

[例1] 下列说法正确地是

(B )

A. 有了商品就有了货币

B. 先有商品后有货币

C. 先有货币后有商品

D. 商品货币同时存在,同时产生 [例2] 货币的本质是( C )

A.一种商品

B.纸币

C.一般等价物

D.流通手段

[例3] 某商店一件上衣标价150元,货币在这里执行的职能是 (A

)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贮藏手段

D.支付手段 [例4] 下列对纸币的认识正确地有(

D

) A. 纸币是国家发行的,国家可随意决定发行数量 B. 纸币发行量过少会引起物价上涨

C. 制造假币是违法的,持有、使用假币不受法律制裁 D. 纸币在流通中代替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 课余作业

人们用1000千克大米交换一两黄金,这种交换活动是不是商品流通?为什么?

政治教案模板揭开货币神秘面纱
《政治教案模板揭开货币神秘面纱.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