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江陵二中高二政治期中考试题_2

发布时间:2020-03-03 22:20:4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江陵二中2010-2011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政治试题

命题人:刘尚品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一、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共5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列属于人类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的是

①2010年上海世博会吉祥物“海宝” ②“南海一号”的打捞工作 ③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成功 ④粤西第一高峰大田顶的自然风光 ⑤第九届中国艺术节首次举办的中国(广州)艺术节优秀舞台艺术演出交易会成交金额超过1.1亿元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①③④

2. 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的造型融人了鱼、大熊猫、藏羚羊、燕子以及奥林匹克圣火的形象。这说明

A.文学、艺术源于灵感

B.文化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

C.文化生活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D.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3.漫画《精神大餐》形象地说明了

A.人们的精神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活动、物质载体 B.文化是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C.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D.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精神大餐》 2010年3月19日,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孟加拉加总理哈西娜,如图。回答4—5题。 4. 中国人见面会握手表示欢迎,而拥抱则是欧美人

常见的见面礼节。这是因为

A.社会交往一般带有阶级烙印

B.各种文化活动是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

C.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D.社会交往是文化活动的重要内容 5. 造成上述交往差异的文化因素有

①价值观念的不同 ②风俗习惯和文化程度的差异;

③不同的地区和地域 ④时代的差异;

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④

6.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诗:“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羊公碑字在,读罢泪沾襟。”该句诗可以体现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文化是由文人创造的 ③文化具有继承性 ④文化影响人的精神世界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7.京剧是中国三大国粹之一,南京、苏州等市纷纷开展京剧进中小学课堂的试点。开展京剧进中小学课堂活动的依据是

A.教育是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B.传统文化是健康积极有益的 C.京剧文化是文化发展的源泉

D.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8.在美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平均速度是整个经济增长率的近两倍;在日本,仅文化娱乐业的经济收入,就与其汽车工业的产值相当。这启示我们

①要大力调整经济结构,重点增加文化产品的出口份额

②要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③要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④要加大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抵制外来文化的影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④

9.美国妈妈希望孩子成为自由的人,中国妈妈希望孩子成为伟大的人。这一差异表明

A.文化环境决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 B.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只能产生一种思维方式

C.不同的文化教育环境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选择 D.美国人的思维方式比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优越

10.2010年广州亚运会会徽是“一只火凤凰顶着一个火红的太阳”,核心

理念是“五羊圣火”,会徽设计融入了中国文化特色和岭南文化元素,为广州、中国、亚洲乃至全世界贡献了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这表明

A、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B、要尊重和理解文化的差异和个性

C、不同区域的文化有各自的特色

D、世界各国的文化逐渐走向趋同

11.目前,在我国少数民族中,有22个民族的人口在10万以下,有的不足5000人。由于人口较少民族的核心文化区范围小,其文化传承的状况堪忧。面对这一现象,当务之急是

A、提高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的能力

B、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C、抢救和保护少数民族特色文化

D、加强与其他民族文化的融合

在谈到中国戏曲的发展目前面临困境时,戏剧家郭汉城指出,时代与环境变了。而戏曲的变化却没有跟上时代,因而生存受到很大的影响。但他断言,戏曲不会消失。据此回答12~13题。 12.戏曲的发展目前面临困境,说明

A、传统文化必将消失

B、传统文化阻碍社会和人的发展

C、传统文化要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

D、传统文化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 13.要让戏曲不消失,我们必须

①发展传统文化,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要

②“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

③“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④正确处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近年来,每当中国春节到来,瑞士的米格罗连锁超市就挂中文横幅和大红灯笼营造春节气氛,以此来介绍中国传统节日和饮食文化。春节文化在世界的传播

①可以展现中华文化魅力 ②是我国综合国力提升的体现 ③有利于消除世界文化的差异

④能促进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5.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红色是基本崇尚色,它象征着吉祥、喜庆,而在西方文化中,红色却有着相当强的贬义,它让人联想到“火”与“血”,象征着残暴、流血;白色在中国文化中与红色相反,是一个基本禁忌词,是枯竭而无血色、无生命的表现,象征着死亡、凶兆,而西方文化中的白色象征着高雅纯洁,它是西方文化中的崇尚色,象征纯真无邪。中西方文化中颜色意义的差别,主要说明

A、不同的地域,有地域文化的差异

B、不同的国家性质决定着颜色的文化内涵不同

C、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决定颜色的文化内涵不同

D、颜色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16.中国人喜欢喝茶,但各地的喝茶方式又有所不同,例如潮汕人喝功夫茶,茶具是很小的茶壶和精致的小瓷杯;而四川人则喝盖碗茶,茶具是细长嘴的茶壶和盖碗。这说明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②中华文化辉煌灿烂 ③中华文化有共性 ④中华文化有多样性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17.2010年3月14日,温家宝总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中外记者时说:“我讲一个故事,你可以告诉台湾同胞。在元朝有一个画家叫黄公望,他画了一幅著名的《富春山居图》,79岁完成,完成之后不久就去世了。几百年来,这幅画辗转流失,但现在我知道,一半放在杭州博物馆,一半放在台湾故宫院,我希望两幅画什么时候能合成一幅画。画是如此,人何以堪。”温总理之所以拿《富春山居图》之类的文化典籍来比喻两岸关系,是基于

①文化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②挖掘和保护传统文化 ③优秀的文化典籍可以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④阅读文化典籍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中华文化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论语》是名列世界十大历史名人之首的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门人记录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书于战国初期。作为一部优秀的语录体散文集,它以言简意赅、含蓄隽永的语言,记述了孔子的言论,是儒家学派的经典。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在《百家讲坛》栏目以其“大众口味、学者品位” 解读《论语》。据此回答18-19题。

18.《论语》,2500多年前的经典语录,至今影响着国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取向。因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

A.潜移默化的特点 B.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C.深远持久的特点 D.一成不变的特点 19.通过于丹的解读,更多老百姓了解了《论语》。这说明:

①电视文化比传统经典文化更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②最受人民大众欢迎的是传统经典文化 ③发展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化必须贴近群众,创新形式,创新手段 ④电视等现代传媒手段的发展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②③④

20.从孔子学院的设立到文化年的举办,从动画片《中华小子》的海外热播并获动画大奖到《于丹·论证心得》版权被韩国抢购,中华文化走出去的话题越来越热。假如围绕“中华文化走出去”写一篇演讲稿,你认为比较合适的文化理论视角是

①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②文化交流: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 ③文化与综合国力 ④经济全球化与文化价值的冲突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1.经济全球化极大地推动了世界各国的商品流通,而商品往往带有其自身的文化属性,如流行世界的牛仔裤和可口可乐,都被视为美国文化的代表,这说明

A.商品贸易是文化传播的最重要的途径 B.商品贸易与文化传播没关系

C.商品贸易必然会导致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侵略和吞并 D.商品贸易活动也是一种文化传播的途径

22.我们在电视上赞叹日本的“织巧节”和韩国的“孟兰盆节”保持了原汁原味的文化传统,却忽视了礼仪之邦的中国才是它们的起源之地;在艳羡西方载歌载舞数日不眠的狂欢节时,却不知“东风夜放花千树,一夜鱼龙舞”的元宵节恰恰是我国的狂欢节。这说明

A.民族节日传播的重要性

B.中国节日比外国节日更优秀更科学 C.我国民族传统节日继承的重要性 D.外国节日比中国节日更科学更优秀

23.2010年8月3日,中国丹霞被第三十四届世界遗产大会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

A.精神的火炬 B.情感的集中表达

C.消除文化的差异重要载体 D.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24.长期以来,台湾地区在海外的华文学校中使用的是繁体字、注音符号,而大陆使用简体字、汉语拼音。目前,台湾与大陆达成一致——提倡使用简体字,但也不反对使 用繁体字。台湾与大陆所达成的共识说明 ①中华文化是连接两岸人民的精神纽带 ②两岸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③汉字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④汉字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5.中央电视台开播《百家讲坛》以后,一些艰涩高深的传统经典经过现代诠释变得通俗易懂,富有时代气息,为大众所接受。这说明

A.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能够因时而变 B.传统文化对人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C.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具有认同感 D.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

二、综合题

26.简要说明文化传播和文化继承的区别。(6分)

27.2010年11月,广州将迎来属于自己的盛会——第十六届亚运会。“有朋自远方来”,广州,要让四方来客在宏大的国际机场里感受到广州人的热情,在比赛场馆里感受到广州人的真挚喝彩,在繁华的社区街道和公共场所感受到广州人的文明风范。媒体称赞,广州亚运将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广州印象,将给我们留下丰厚遗产。 请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亚运会将给我们带来哪些影响?(12分)

28.2010年8月8日凌晨,甘肃舟曲县因强降雨引发滑坡泥石流,堵塞嘉陵江上游支流白龙江,形成堰塞湖,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电力、交通、通讯中断。党和政府迅速采取措施,调集力量,实施抢险救灾。国际社会高度评价中国政府对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的救灾努力及全国哀悼日活动,认为中国政府的救灾行动卓有成效,盛赞中国团结不屈的民族精神。一位法国资深人士说,中国的哀悼日活动场面令人震惊,也令人感动。中国这么大一个国家就像一个家庭,一方有灾,全国救援,这体现了中国人灾难面前不低头,相互帮助,继续向前的精神,这也是中国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结合《文化生活》相关知识,谈谈你如何看待这位法国资深人士的评价?(12分)

三、探究题

29.情境一: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举行。某校高三(1)班同学以“走进世博,聚焦世博”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同学们通过查阅、上网等途径收集资料,组织课堂讨论,发表看法:

甲同学:上海世博会是文化世博。中国馆的建筑设计凸显汉字、京剧、中国红和水墨画等中国元素,政体布局体现了中华文化悠久的“和谐”思想;国家馆馆内用高科技手段向观众展示古代四大发明、《清明上河图》等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华;安徽馆--徽派建筑标志性元素“马头墙、小青瓦而为外墙装饰,馆内通过徽剧、黄梅戏,凤阳花鼓”等民间艺术的展示,让观众领略新安文化、皖江文化和淮河文化的质感。

(1)请你结合甲同学的发言,分析说明其中蕴含的中华文化特征。(6分)

情境二:上海世博会上,各国展馆纷纷展示本民族文化的独特风采,如丹麦的“小美人鱼”、卢森堡的“金色少女”像„„同时,许多外国展馆也都嵌入了中华文化元素,如意大利馆的“福”字、挪威馆的“中国红”„„ (2)结合材料,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分析为什么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6分)

情境三: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世博会历史上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办。世博会被誉为世界经济、科技、文化的“奥林匹克”盛会。从1851年英国伦敦的第一次世博会开始,人类找到了一种大规模文明交流的新形式。世博会成为多国文化融汇和最新科技展示的平台,也是一个国家文化软实力集中展示和提升的重要途径。

上海世博会对中国的意义,不仅在于向世界展示中国发展的巨大成就,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利用世博会的影响,大力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3)运用所学《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如何以世博会为契机进一步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8分)

江陵二中2010-2011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政治试题参考答案

1.A 2.B 3.A 4.C 5.B 6.C 7.D 8.C 9.C 10.A 11.C 12.C 13.D 14.B 15.A 16.D 17.A 18.C 19.C 20.B 21.D 22.C 23.D 24.A 25.A

26.①侧重点不同。文化传播侧重横向,即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文化继承侧重纵向,即同一国家的历史与现实之间。②原因不同。文化传播的原因是文化具有多样性;文化继承的原因是文化具有继承性。③态度不同。对文化传播的正确态度是洋为中用,对外推广;对文化继承的正确态度是古为中用,发扬光大。(每小点2分)

27.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会转化成物质力量,对社会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亚运盛会的举办,弘扬文明、竞争、拼搏等精神,能够激励国人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奋发图强,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3分) 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能反作用于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重大影响。特别是先进、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举办亚运会,将大大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并能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拉动消费;同时亚运也是一个提高国民文明素养的契机,能促进和谐社会氛围的营造。(3分)

③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举办亚运会,向世界展示中国形象、广州印象,能够大大激发民族文化凝聚力和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3分)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先进文化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筹备亚运会,在全社会培育文明风尚,有助于公民个人文明素养的提升,有助于塑造健全人格,激励人们创造美好生活,并促进个人全面发展。(3分)

(从文化交流与传播的角度回答酌情给分)

28.①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3分)

②中华民族精神永不泯灭。伟大的民族精神,熔炼与辉煌的古代中华文化之中,也玉成于近代中国人民救亡图强、前仆后继的奋勇抗争之中,更彰显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之中。并且,随着时代的变化,中华民族精神还在不断发展。(3分)

③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火炬。(3分)

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必须高举民族精神的火炬,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我们人人都应该自觉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3分)

29.(1) ①悠久的“和谐”思想、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华等,说明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一脉相承,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2分)

②丰富的中国元素,独特的徽派建筑,多样的民间艺术等,说明中华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体现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特征。(2分)

③各种文化和谐共处,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或“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2分)

(2)①各民族间的经济、政治、历史、地理等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上海世博会各展馆的文化特色反映了文化是民族的。(2分)

②世界各民族社会实践的共性和普遍规律,决定了不同民族文化具有共性和普遍规律。上海世博会不同民族文化的交融反映了文化是世界的。(2分)

③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内在要求、繁荣世界文化的必然要求。(2分)

(3) ①充分发挥世博会的产业引领功能,更好实现文化与经济、政治的交融发展,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2分) ②充分发挥世博会的文化交流与传播功能,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2分)

③充分利用世博会的文化融汇契机,既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又要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实现中华文化的创新;(2分) ④充分发挥世博会的文明推动功能,提高国民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培育既有民族性又有世界性的民族精神。(2分)

海拉尔二中高二文科政治期中试卷

高二政治(期中)

高二语文期中考试题

高二政治期中补救

高二期中政治试卷

高一政治期中考试题

高二政治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

高二上册历史期中考试题

下学期高二英语期中考试题

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学年高二期中考试题政治

江陵二中高二政治期中考试题_2
《江陵二中高二政治期中考试题_2.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