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产业结构调整微观论

发布时间:2020-03-01 16:22:3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产业结构调整微观论》读后感

人们在对产业结构理论的研究中,更多的侧重于宏观分析,而较少注意微观方面。尽管国内外一些学者在研究产业结构调整问题时也谈及企业微观基础的塑造,但目前从微观角度系统的、深入研究产业结构问题的人还不多。作者提法新意,里辟新径,因此,我觉得很有意思,所以读之。

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是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保持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客观要求和主要战略。建国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经过了数次大的调整,虽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时至今日,产业结构调整并没有到位,调整的效果还不够理想。一个根本的原因是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缺乏调整的动力,也就是说,它始终没有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体。一个产业是一组同类企业的总称,作为产业最基础的企业对产业结构调整如没有积极性和主动性,整个产业结构绝对不可能调整到位,必然还会出现新的矛盾。因此,作者提出了富有创新精神的产业结构调整微观论。

首先从理论上阐述了企业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微观主体,然后运用矛盾分析法重点分析了产业结构与企业制度、企业行为和企业生产要素状况的矛盾,最后提出了以企业制度创新推动结构调整并引入企业重组机制和投资倾斜机制的产业结构调整思路。本书共包括九章,其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章

作者首先引用了西蒙-库兹涅茨的《现代经济增长》里的一句话——必须强调的是,在任何时代,不仅仅限于整体上的变动,还应包括结构的转变。由此强调了经济增长中的结构效应。并通过比较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生产率两个方面实证考察了我国产业结构效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并得出我国产业结构效益不高的结论。并且最后在通过我国产业结构失衡的具体表现的分析基础上,提出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两个基本目标:产业结构协调化和高度化,其中以协调化为重,兼顾高度化。

第二章

作者首先提到了一个现象: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唯一主体,企业始终处于被调整的位置,由此导致的直接后果是结构调整过度或不足,使产业结构长期处于失衡的状况。由此,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设想——产业结构调整主体应该多元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下)。并且作者根据三个主体依据,即(1)企业的盈利性(2)企业的商品性(3)企业的社会性。得出了企业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微观主体这一结论。此外,作者进一步推断,由于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有相对优势,处于主导地位,因此,国有企业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中也应处于主导地位。最后,作者得出“一线”“二线”结论,即企业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处于第一线,政府则处于第二线。这种称谓可以清楚说明宏观主体和微观主体的关系。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一线主体确定滞后于二线主体确定。因此,加快确定企业一线主体是调整和优化我国产业结构的关键。

第三章

确立企业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主体地位,微观上取决于企业制度创新,宏观上则依赖于市场经济运行载体的健全、政府职能转变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着三个方面既是企业主体化的宏观前提,同时又是实现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宏观前提。首先,作者将市场经济基本载体概况为两个方面: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在市场体系中作者提出了三点要求:各类市场协调作用形成全国统

一、开放的市场市场具有充分竞争。此外,作者也提出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市场机制——经济主体以市场价格信号为导向,通过生产要素的重组和部门间的流动,使产业结构主动地适应需求结构变动。在这种机制中,最为经济主体的企业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微观主体和一线主体。其次,作者引用阿瑟-刘易斯的一句话“政府的失败可能是由

于他们做的太少,也可能是由于他们做得太多。”从而提出政府职能错位。要求政府有“矩阵管理模式”转向“分层管理模式”,即不直接管理企业,不要求上下对口,低层次的结构数量不多于高层次,政企分开。最后提出实行社会保障制度是企业主体化的客观需求。

第四章

本章分析的是产业结构调整与传统的企业制度的矛盾。首先作者提到人们对传统企业制度的两种不同的理解:一是指与公司制相对应的非公司制企业制度,即古典企业制度(业主制和合伙制);二是特指我国的传统国有企业制度。作者先用“团队生产假说”阐述了业主制的合理性和局限性——由于业主无法监管大企业,所以不适合规模大的企业,导致了产业结构高度化和协调化矛盾。而产业结构高度化和协调化需要一批规模企业的出现,获得规模经济。合伙制同样存在像业主制一样的问题。在中国特色的国有企业制度中,由于国有企业资产经济所有权模糊(源于政府部门集资产所有权、行政管理权和宏观调控权于一身),使得政府的经济目标、政治目标和社会目标时常发生冲突,经济所有权多个代理人的目标差异又使的不同代理人之间的利益冲突不可避免,难以在产业结构调整目标和战略上一致性通过,因而形成了对产业结构的掣肘。第二个方面国有企业资产的封闭性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矛盾。传统国有企业的资产是按照行政隶属关系投资形成的,这就出现了国有企业资产咋部门之间和地区之间的“条块分割”。“条条”和“块块”从自身的利益出发人为地阻止了国有企业资产的跨部门、跨地区流动。与之相联系的是,“条条”和“块块”人为地分割市场和垄断市场,使得国有企业生产的产品在地区之间的流通受到诸多限制。资产的封闭性和产品的封闭性共同形成了对产业结构调整的阻力。第三个方面国有企业的双重代理风险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矛盾。双重代理风险的存在降低了国有企业资产的经营效率,使得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低下。着一面使得国有企业没有能力主动地进行结构调整,另一方面也是的政府难以筹到足够的资金以落实产业政策和协调产业结构。由于双重代理风险的存在,所有者、政府和企业的目标经常发生偏差,他们对产业结构调整目标也时常存在分歧,因而不利于产业结构调整。

一句话,无论是古典企业制度还是国有企业制度都不适合产业结构调整。

第五章

在这章,作者论述了企业行为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矛盾。在传统国营制度下企业行为目标是人均活劳动支出极小化,因此就产生了三种倾向性企业行为方式:隐瞒生产能力过多的吸纳劳动力忽视要素配置效率。这些不合理的行为方式阻碍着产业结构调整:国营企业对生产要素的过度偏好使得企业的发展主要采取粗放的方式。政府分配给企业的生产要素是通过政府和企业讨价还价确定的,这种讨价还价的结果不一定甚至不可能使生产要素合理地分配置于个产业;另一方面,当政府为了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而改变生产要素的配给方向和定额时,因为这回影响到记得利益者势必受到企业的抵制,这回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产业结构调整。同时国营企业中的劳动力一般不能在企业和产业间自由流动同样也阻碍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在转换时期,企业有了双重目标:人均活劳动支出极小化和人均收入极大化。这使得企业行为必然短期化,也必然导致企业掠夺性使用物质生产要素。忽视设备的技术改造和维修等。一系列短期行为阻碍着产业结构调整。

第六章

这部分内容主要分析了产业结构调整与企业生产要素的状况的矛盾,其中重点研究了产业结构与企业的资本形成、技术和劳动力的矛盾。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质是各种生产要素在不同产业、不同企业间的重新配置,因而,企业生产要素的状况必然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

(1)资本形成不足

首先根据哈罗德--多马模型得出,发展中国家在实现工业化进程中资本形成的必要。然后指

出我国工业化过程中企业资金形成不足的三个原因:资金效益低下,效益贡献率职位20%,发达国家平均50%财政收入占GDP比例低,分配向个人倾斜,使得政府使用资源进行宏观调控能力和结构调整的能力下降金融机构的“反中介”效应。最后针对三种原因作者给出了三种具体的措施。

(2)低技术进步率

低技术进步率对产业结构调整的限制可以归纳四个方面:低技术进步率抑制需求结构变低技术进步率是劳动生产率低下和就业结构刚性化低技术进步率使新兴产业难以出现,产业结构难以向高度化调整④低技术进步率使一国在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3)企业劳动力要素

根据作者的研究,阻碍结构调整的企业劳动力重要有劳动力剩余、劳动力技术结构不适应和劳动力工资信号失真三个方面。

第七章

在第四章,作者分析了传统国有企业制度与结构调整的内在矛盾,指出我国的结构调整存在着严重的制度阻力。因此,在本章中作者提出了以制度创新推动结构调整的思路。首先提出了,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哪一个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对这个问题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一是以罗伯特-索洛为代表的技术决定论,二是以诺斯为代表的制度创新决定论。再根据我国具体情况后,作者基本上认同诺斯的观点,即制度创新在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中作用更大明显。

接着,作者概括了企业制度创新在我国三个阶段的实践,最后说明企业制度创新(国有企业制度创新)在三个方面有利于结构的调整: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的建立有利于消除结构调整的障碍国有中小企业退出国有经济为产业结构调整创造更为充分的条件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多元化改制将从多方面、多角度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第八章

上一章理论上阐述了制度创新的重要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在这一章,具体地给出产业结构调整机制:企业重组机制。

企业重组通过三种形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企业兼并。其实质是通过产权转让,增强微观企业活动力,改善宏观资源配置效率,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破产。经营绩效高的企业比例大将通过产值、利润的增加提高处于成长期的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地位;经营绩效低的企业比例大导致亏损的企业多,破产企业比例大,从而降低处于衰退期的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地位。因此,通过破产,产业结构将向合理化、高度化方向调整。

此外,作者也论述了企业集团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首先,企业集团占总资产、总产值比重很大,只要抓住了企业集团之间和企业集团内部的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基本上就可以达到。其次,企业集团的跨行业经营可以在产业政策的引导下,重点的发展某些产业,同时紧缩另一些产业,因而有助于产业结构调整。但是我国企业集团在结构调整中并不理想。

结束语:

简而言之,各个国家由于社会制度、经济体制,发展战略和资源禀赋等方面的差异选择了不同的产业结构调整思路。第一种思路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自由市场经济国家重视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和结构调整中的基础性作用,重视企业在结构调整中的主导位置,尽量减少国家干预,充分发挥产业结构的自组织功能。第二种思路是以德国、日本为代表的后起工业化国家为实现结构转变和经济“跳跃式”发展,在发挥市场基本作用和企业主体作用的同时,十分重视产业政策的作用。第三种思路是以前苏联为代表的中央计划经济,运用计划机制,通过指令性指标的分解和执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超常规”发展,市场机制基本上被排斥。前两者都取得了成功,后者则出现了严重的结构失衡。分析产业结构调整的可行思路,

不难看出,它们都重视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且企业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处于微观主体地位。企业的主体地位若不确定,产业结构失去自组织功能,产业政策也会失效。因此,作者提出的产业结构调整微观论具有现实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值得我们思考。

2011210449 贾磊

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调整

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

论税收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产业结构调整考察报告

产业结构调整考察报告

榆次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调整考察报告

产业结构调整材料

产业结构调整微观论
《产业结构调整微观论.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