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小议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审计——以银行理财产品为例

发布时间:2020-03-02 22:46:5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小议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审计

——以银行理财产品为例

[摘 要]近年来,央行逐步信贷紧缩与宏观经济形势复苏不乐观,这都对商业银行贷款业务造成了巨大的考验,为了维持盈利增长水平,银行一些监管程度较低的表外业务逐步发展壮大起来,本文主要使用计量经济的方法对近年来表外业务数据进行分析,提出了新的观点以及相应的审计手段。

[关键字] 表外业务 宏观经济 审计方法

一 引言

自2008年下半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央行一路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整体一年期上调0.25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及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相应调整。大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自2008年底的15.50%逐步上调至2012年的20.50%。此外,央行通过开展千亿级别的央票回购回笼增加的到期资金量来收紧流动性。与此同时,央行控制银行信贷规模,使通过银行信贷渠道获得资金的供需矛盾变得异常突出。各家银行受利益驱使,借道规避监管信贷额度限制的银信合作、理财业务、票据业务、人民币同业代付等业务进行吸收存款、委托贷款。由于不受表内控制,不易受到监管,融资很可能流入一些宏观调控领域和高风险领域,因此,金融审计应关注银行竞速表外业务潜在的风险。

二 表外业务内容与分析

表外业务,简称OBS(off-balance sheet activities)即“不列入资产负债表,而仅可能出现在财务报表脚注中的交易活动”。

(一) 定义及内容

国际通行的表外业务定义是巴塞尔委员提出的“商业银行从事的,按通行的会计准则不列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影响其资产负债总额,但能影响银行当期损益,改变银行资产报酬率的经营活动”。根据巴塞尔委员会规定,表外业务分成两大类:广义的表外业务和狭义的表外业务。

广义的表外业务指不构成银行或有债权/债务,不承担任何资金风险的业务,主要是传统的金融服务类表外业务,即客户资产管理的中介,包括银行结算、信托、委托存贷款、代理等业务。它给商业银行带来手续费收入。

狭义的表外业务包括或有债权/债务类表外业务,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表内资产或负债业务,这类业务主要包括贷款承诺、担保和金融衍生工具类表外业务。一般而言,表外业务多指狭义的表外业务。2000 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指引》中,表外业务被定义为“商业银行所从事的、按照现行的会计准则不计入资产负债表内、不形成现实资产负债,但能改变损益的业务。具体包括担保类、承诺类和金融衍生交易三种类型的业务。”即是我国对狭义表外业务定义的运用。

(二) 基本特征

表外业务发生时不改变资产负债总额,是一种在未来而非现在实现的或有资产和负债,其实质是在保持资产负债表良好外观条件下,扩大银行的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 增加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其特征有:

1.服务性强。商业银行从事的许多表外业务,主要是通过运用自身的信誉、机构、设备及人员,利用其非资金资源优势为客户提供服务,并收取一定的费用,如保函、信用证等,它满足的是顾客的非资金需求,如结算、规避风险等,表外业务的创新也往往从创新服务手段技术着手。

2.灵活度大。表外业务形式多样,具有很强的灵活性。既提供没有风险的金融中介服务,又可从事具有较高风险的金融衍生交易;既是金融市场的直接参与者,又可充当交易中间人;更可自由在无形市场和有形市场中进退经营。

3.透明度差。虽然巴塞尔委员会《有效银行监管的核心原则》对表外业务的信息披露、风险分类和折算进行了规范,但国际上对表外业务的会计记录方式差异比较大,标准不一,部分表外业务以脚注的形式体现在资产负债表上,而大部分表外业务是不能够在财务报表上体现出来的,使得不同报表使用主体难以全面了解银行业务的真实状况。

4.风险度高。这主要集中体现在股票、期货等高收益、高风险、交易高度集中、高杠杆作用的表外业务中,这些业务金额巨大,却不受资产规模限制,无须提高资本数额。由于金融市场的脆弱性和系统性作用,即使起初是规模较小、金额不大的风险个案,也可能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造成巨大的亏损。2008 年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就是例证。表外业务的风险正越来越被国际金融界广泛关注。表外业务的风险主要包括:(1)由于业务对象不履行合约而使银行在表外业务中遭受损失的信用风险;(2)由于市场利率、汇率的变动导致的市场风险(或价格风险);(3)由于表外金融工具不能以市场价格或接近市场价格迅速转让变现而导致的个别银行乃至银行整体的流动性风险;(4)由于银行内部经营管理及法规制度不健全、出现违规操作而导致的操作风险;(5)由于对国内外法律了解不足或认识上存在偏差、协调度不够而导致的法律风险;(6)由于现行会计准则无法真实、准确反映表外业务所包含的风险和收益,而导致银行管理者难以控制、管理表外业务的会计风险;(7)由于表外业务透明度差,债权人、金融监管当局、税务当局等难以全面准确评价银行经营结果导致的监管风险等。

三 理财产品及其相关业务模式

(一)理财产品

理财产品是由商业银行自行设计并发行,将募集到的资金根据产品合同约定投入相关金融市场及购买相关金融产品,并把投资收益按合同约定分配给投资人的一类产品。

在存款准备金率不断上调、资产业务受到制约的情况下,商业银行更加重视中间业务的开发,从简单的存贷利差盈利模式向存贷利差和中间业务收入并重转变,最大限度地降低资本占用。为应对存贷比不得高于75%的监管要求,各家银行大规模推出吸引社会闲散资金的短期理财产品,使得宏观调控政策实施以来,银行理财产品进入高速增长期。由于实际贷款需求旺盛,银行通过发行理财产品募集资金或以委托贷款的方式,“曲线”满足某些客户的融资需求,将资金的需求和供给放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外匹配。表外融资属于银行中间业务,不会影响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成本收益及风险权重,也不占用贷款额度。因此,当商业银行被要求控制贷款节奏时,其会将企业的贷款需求转移到信贷类理财产品上,使得监管部门的贷款额度控制失效,大量的信贷类理财产品资金投向市场。如某商业银行发行的信贷类理财产品投向国家调控的房地产行业占比超过10%,还有一部分发放给钢铁行业的表内贷款额度转移至表外理财产品,对国家宏观政策的落实产生一定抵消影响。审计应着眼于国家宏观政策,从发行理财产品的规模及增速、流动性缺口、理财资金投向结构的合规性来分析规模化发行理财产品对当前国家宏观政策落实产生的效果。

(三) 银信合作及信托业务

银信理财合作业务,指商业银行将客户理财资金委托给信托公司,由信托公司担任受托人并按照信托文件的约定进行管理、运用和处分的行为。

关于信托业务和银信理财业务,银监会先后下发了《关于加强信托公司结构化信托业务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加强信托公司房地产信托业务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和《中国银监会关于进一步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的通知》来对信托业及银信合作进行监管并引导其合理发展。通知的出台,使得本来银信合作的理财产品,以规避监管绕开银信合作的模式被悄然开发。如某信托公司为推进银信业务合作模式的“创新”,同商业银行合作,要其代为推介信托公司发行的信托产品。 稳健的货币政策和宏观调控背景下,一些“两高一剩”、房地产、政府融资平台等国家不鼓励或清理融资的企业,也会绕开银行通过信托公司,用理财产品的形式进行融资,如房地产商借道保障房信托融资来满足商业地产资金额度,或一些企业借道股权投资信托方式融资、绕过信托做信托收益权产品等规避监管部门考核的“创新”融资方式。

四 实证研究

各类原始数据如下表4-1所示, year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012BSQ500200040008190370004750070500169900247100M225.329.8834.5640.3447.5260.6272.5885.1697.42CPI*3.90%1.80%1.50%4.80%5.90%-0.70%3.30%5.40%2.60%GDP/per123361404015931182682267425353295243508338354CPI3.93.974.034.224.474.444.594.844.96r2.252.252.253.063.692.522.422.8753.5bad13.218.617.096.172.451.581.1410.95 表4-1 表4-1各数据解释如下:

year:年份,如图所示,收集的数据年份跨度为2004-2012年,其原因为2004年为我国理财产品元年;

BSQ:为我国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年发行规模,单位:亿元; M2:为我国广义货币发行总量,单位:万亿; CPI*:为我国历年消费者价格指数环比增长量; GDP/per:为我国人均生产总值,单位:元;

CPI:为调整过的CPI*,以2004年为基年计算得出2005-2012相对于2004年的增量; r:央行规定的商业银行一年期基准存款利率,单位:% bad:为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中的不良贷款率,单位:%

猜想1: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逐年增长,是否是因为我国广义货币总量发行逐年增长。 猜想证明:

很明显,BSQ为非平稳的时间序列,下面对时间序列(M2)进行滞后一阶的ADF检验,检验结果如图4-2所示

图4-2 检验结果表明,t统计量为-0.085243,其大于任何显著性水平下的t临界值,故拒绝原假设,M2时间序列与BSQ时间序列一样,均为非平稳的时间序列。

因为两者皆为非平稳序列,下一步对其进行协整检验,使用Durbin-Watson法,检验结果如图4-3所示

图4-3 图中DW统计量为0.748754

BSQ=-554476.9+158698.2M2 是伪回归。

对于猜想一,我们可以说,银行理财产品的增加与广义货币总量的增加没有直接因果关系,理财产品规模剧增并不是宏观经济运行的结果。 同理,可以证明GDP/per与M2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因此也不将其引入下面对BSQ的回归方程之中。(证明从略)

猜想2:BSQ与银行不良贷款率bad,调整以后的消费者价格指数增量CPI和央行规定的商业银行一年期基准存款利率r存在回归关系。

猜想证明:容易知,BSQ为非平稳时间序列,与宏观经济运行有关,而银行不良贷款率bad,调整以后的消费者价格指数增量CPI和央行规定的商业银行一年期基准存款利率r均为随机变量,因此对于四者不需要进行协整检验,不会产生伪回归现象。

因为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规模BSQ为纯数量关系,而bad,CPI,r三者为相对数量关系,故在进行回归时需对BSQ取对数,即ln(BSQ)。

使用OLS方法对变量进行回归,结果如图4-4所示,

如图4-4所示,bad,CPI的回归效果很好,但是利率r的回归效果很差,影响了整体的回归效果,可以考虑去除r之后再次进行回归,结果如图4-5所示。

图4-5 根据图4-5显示,整体回归效果非常好。可以得出回归方程:

lnBSQ=-1.43159+2.830821CPI-0.252971bad 综合以上两张图,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利率因素对于银行理财产品的增加没有解释作用,两者具有很强的独立性,根据现实经济理论来看,利率r是由人民银行制定的,与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并无相关关系。

2 CPI因素和理财产品规模BSQ呈正相关关系,与现实经济理论相一致,当CPI走高时,银行存款实际利率甚至会降为负值,今年来我国通货膨胀率持续增长,普通群众寻求新的理财方式的渴望增加,不再满足于只将钱存在银行中吃利息,如此以来,需求的增长必然会导致BSQ供给的增长。

3 不良贷款率和理财产品规模呈负相关关系。这一点应当引起审计机关的注意,在下文会详细论述。

对回归结果进行chow检验,检验结果如图4-6所示

图4-6 由图4-6知,2010年为一个拐点,证明2010年以后,BSQ发行量呈现剧增走势。这与现实经济状况也是相符合的。在2009-2010年信贷扩张之后,中国开始了货币政策紧缩,这在很大程度上恶化了中小企业的信贷环境。较低甚至为负的实际利率迫使存款者寻求更高的利率,这推动了中国商业银行的表外金融活动,理财产品等影子银行活动也开始流行起来。

五 对实证结果提出的审计建议

2009以后,国际的经济形势持续低迷,我国以出口为导向型的经济模式受到巨大的冲击,许多沿海地区的中小企业破产倒闭,在此种情况下,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不应持续走低,但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数据结果来看,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确实逐年下降。出于了银行经营业绩的考虑和为新贷款腾出空间,商业银行有理由利用表外业务变相放贷,在减少不良贷款率的同时,维持利润的增长。从第四部分回归方程来看:

lnBSQ=-1.43159+2.830821CPI-0.252971bad 不良贷款率每下降一个数量单位,商业银行的理财产品规模就上升25.3%。因此,有理由推断商业银行存在操纵表外业务,进行变相融资贷款活动。

对此,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审计建议:

1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符合银监会的规定,又因是表外业务,故不属于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范围,因此,国家审计机关今后在对国有商业银行进行审计时,应加强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审计力度,而不应仅仅局限于吸储放贷的合规性审计。

2 表外业务体量庞大,在审计工作中,应增加分析性复核手段的运用,银行—信托合作,银行—券商合作项目都应是审查的重点,对每一期理财计划资金的募集、使用和回收都应仔细审计,走访相关的关联方,查出“合理不合法”的变相贷款业务。

3 表外业务不仅数量庞大,而且形式多样,需要金融经济领域各个方面的人才,因此,强化审计机关内部人才建设,组建多学科背景的审计队伍,对于查处大案要案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本报记者 陈莹莹.银行理财欲刮监管风暴[N].中国证券报,2013-01-05007.[2]谭星.中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发展模式探究[J].华北金融,2011,06:27-29.[3]吴学文,郑静,蒋川.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的思考[J].浙江金融,2011,07:35-39.[4]杨舒同.对理财产品潜在风险的思考[J].内蒙古金融研究,2012,01:55-56.[5]徐爱军.浅谈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监管[J].金融经济,2012,08:13-15.[6]钟凌.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会计处理探讨[J].金融会计,2012,05:23-27.[7]国家信息中心 李若愚.表外融资成金融监管与调控重点[N].上海证券报,2011-09-08F11.[8]张静.金融审计应关注银行表外业务[N].中国审计报,2011-11-16002.[9]证券时报记者 唐曜华.大限临近数百亿银行理财产品表外游离[N].证券时报,2011-12-26A09.[10]赫凤杰.警惕银行理财产品表外风险[J].金融博览(财富),2011,10:16-18.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

商业银行第八章表外业务

第七章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会计处理

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研究

商业银行发展表外业务的分析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指引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表外业务管理研究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定义与分类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风险管理指引

小议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审计——以银行理财产品为例
《小议商业银行表外业务审计——以银行理财产品为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