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上海自贸区综合性新闻

发布时间:2020-03-02 09:37:1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上海自贸区成立一周年进出口值达7475亿元

2014-10-30 08:58:00 出处:东方网

据上海海关统计,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一周年来(自去年10月至今年9月的整月数据统计),累计实现进出口总值7475.3亿元,同比增长6.5%,高出同期上海市外贸进出口总体增速2个百分点,占同期上海市进出口总值的26.4%,占比相较于挂牌前一年提升0.5个百分点。

其中,出口1965亿元(占上海市出口总值15.4%),增长10.3%,高出同期上海市出口总体增速9.5个百分点;进口5510.3亿元(占上海市进口总值的35.5%),增长5.2%。

上海自贸区法庭成立一年受理商事案件397件

2014年11月20日09:23 法制日报

法制网天津11月19日电 记者袁定波 去年11月5日,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自由贸易区法庭正式成立,集中审理涉自贸区民商事案件。记者今天从第四次全国涉外商事海事审判工作会议上获悉,从通过一年来的审判工作实践,自贸区法庭在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

据统计,一年来,该法庭共受理涉自贸区商事案件397件,审结303件。案件特征体现为四个明显,集中反映了自贸区新政的影响。案件体量增长明显。案件数量较上一年度同一区域增长35.49%。诉讼标的总额超过人民币10.23亿元,较上一年度同比增长57.87%。案件结构转变明显。案件结构发生变化,服务贸易纠纷比重从上一年度10.58%上升为36.27%,货物贸易纠纷比重则从42.32%下降为40.30%。案件涉外特征明显。涉诉企业中,外商投资企业占72.60%,且多为境外企业在国内设立的独资子公司,纠纷所涉交易涉外因素多。协议管辖现象明显。超过40%的涉自贸区商事案件为当事人协议选择原告住所地或合同签订地法院管辖,从而指向上海市浦东新区。

相关新闻

9月26日,上海自贸区建立一周年新闻发布会召开,向公众交上了一份周年答卷。业界普遍认为该自贸区建立的意义不亚于深圳特区,其一年来创新的工商登记制度改革、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等多项措施已在全国各地得到推广,这实际上也是当初设立自贸区的初衷。面对下一步的走向和各地申报自贸区的热潮,受访专家更希望能在上海自贸区进行进一步改革试验,并最终将这些改革措施推广到全国。 1.2万余企业拥进自贸区

9月19日,淅淅沥沥的小雨中,位于上海外高桥的自贸区管委会大厅里井然有序,早已不复去年刚挂牌时人满为患的景象。

不过,在管委会大厅门口,依然聚集着不少兜售代理办证业务的“黄牛”,每当有人进出,这些黄牛都会迎上去招揽生意。

“现在虚拟注册地址已经降到8000元了,要不要注册一个?”一位“黄牛”问道。 根据规定,注册企业既可以到自贸区租赁实体办公场所经营,也可以租赁“虚拟注册地址 ”(注册地在自贸区,主要办公地址在区外),前者一年下来至少需要数十万的租房成本,后者仅需一年2万元租一个门牌号作为注册地址即可。

“那些8000元肯定是忽悠你的,现在虚拟注册地址价格虽然降了,但也要1.5万。”张宏飞(化名)告诉记者,他是上海一家企业登记代理有限公司的项目负责人。

这位自去年10月起专门负责自贸区企业登记代理的负责人经历过自贸区企业注册最疯狂的时候。

“一开始,前来自贸区注册企业的人非常多,别说大厅里,外面的广场上都挤满了人。每个人都热情高涨,跟打了鸡血似的。”张宏飞形容,他和同事曾经有过凌晨两点去自贸区管委会门口排队的经历。

由于前来注册企业的人太多,一度使得宣传中的“4个工作日完成注册登记”根本无法实现。

“有的说递交申请材料后4个工作日就能领到营业执照,但是根据实际情况,由于需要流转的部门很多,起码要10天。”张宏飞曾经和自贸区管委会的一位工作人员交流过,“自贸区管委会的工作人员每天都加班到七八点。”

根据官方数据统计,截至9月中旬,自贸区共新设各类企业 1.2万余户,新设企业注册资本(金)总量超过3400亿元,其中张宏飞的公司帮助了300多家企业完成注册,有内资也有外资,大部分企业都是贸易、金融、科技和服务公司四种类型,其中做国际贸易的占到一半多。

在张宏飞印象中,前来自贸区淘金的企业有两种,一种是本身就从事外贸生意,在自贸区注册公司为了货物流通便捷;另一种则是希望融资的小企业 ,以创业者为主,“他们更看重的是这里企业注册方便,企业的融资成本降低,以前中资企业如果想争取境外借款,需要通过层层审批,现在上海自贸区有人民币跨境借款业务,自贸区内企业可以从境外借款。” 不过也有企业把自贸区当成宣传的重要招牌。“比如深圳一家上市公司,他们跑来上海自贸区注册了一家企业 ,然后回去大肆宣传自贸区政策,然后股市大涨。”张宏飞告诉记者。

本报记者注意到,类似上市公司在上海自贸区内注册企业的投资现象并不少见,比如东风股份和上海绿新合资在自贸区注册了上海乐馨臻鉴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两家上市公司分别持股40%和51%。

青岛分享到了政策“红利”

注册成本降低是企业扎堆自贸区的动力之一。

按照自贸区企业准入规定,除了银行、证券、基金、保险、直销等行业以外,大部分企业注册时改实缴资本为认缴资本,并且取消最低出资规定,也就是说,企业可以自主决定注册资本的金额,以及在何时、以何种方式缴纳。这项规定在很多人眼里,等同于“零元注册”。很快,这项于2013年9月29日起已经在上海自贸试验区试行的注册制度也在其他地方开始复制。

今年2月18日,国务院公布《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注册资本由实缴登记制改为认缴登记制,放宽注册资本登记条件,可以“零首付”。

据了解,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也是上海自贸试验区首个向全国推广的成功经验。

“注册资本由‘实缴’改为‘认缴’,意味着企业可以自主决定其注册资本的首次出资比例、出资期限等,这不仅大大降低了企业设立时的资金门槛,同时也有助于提高企业资金的运转效率。”张宏飞举例说明,比如,以前有一家企业,注册资本是1000万,那么必须出具一个验资报告,证明你首次出资额不得低于注册资本的20%,现在不用了,这个注册资本是认缴制,只要在认缴期限内完成认缴出资额即可。

“工商注册更加便利,也降低了企业设立的资金成本。这大大减轻了那些初次创业者的负担。”张宏飞说。

上述改革的效果显而易见。根据公开数据,今年1月至8月,全国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同比增长15.75%;新增注册资本(金)同比增长66.7%。

在宽进的同时 ,严管也已经跟进。记者了解到,上海工商部门目前已扩大了信息公开的领域和范围,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可以由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系统查询企业的信用信息,形成“一处违法,处处受限”的局面,引导市场主体诚信经营,公平竞争。 9月23日,自贸区内企业 2013年度年报公示告一段落,自贸区内首批企业经营异常名录昨已挂上工商局网站,首批进入名单的企业有1467家,以中小企业为主。

除了政府管理制度改革的推广,另一个从自贸区走向全国的则是海关监管服务制度的复制。

在上海交通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主任潘英丽看来,自贸区的贸易便利化程度有明显提升。“前几年我去调研过海关,整个过程非常复杂,但在上海自贸区成立以后,海关在贸易便利化方面进行了很多改革。”潘英丽表示,上海自贸区的贸易和投资效率显著提高,诸如“先进区、后报关”等14项创新监管措施在覆盖全区的基础上,已经在全国推广。

如潘英丽所言,以青岛海关为例,自19日起,青岛海关将启动对上海自贸区14项海关监管创新制度复制推广,市民可以直接在家门口购买到价廉物美的进口保税展示商品;企业在货物进出特殊监管区域时可先不缴税,事后统一纳税„„这些原本只有上海自贸区独享的政策红利也走进了青岛。 是制度创新区而非优惠区

但不是所有企业都在自贸区混得风生水起。

来自山东济宁的孙先生在自贸区注册了一家从事煤炭贸易的企业 ,“既可以把国内的煤出口,又可以进口国外的优质煤。”但这家注册将近一年的企业业绩惨淡。“现在整个经济大环境不好,煤炭市场更别提了,所以整个公司都没怎么开展业务。”9月20日,孙先生在电话中告诉记者。孙先生原来在济宁从事煤炭设备相关的销售工作,本意是盼望自贸区内能有一些税收优惠,“最盼望的就是营业税的降低。”

实际上,自贸区内的不少注册企业都抱有同样的期望。 自去年9月29日上海自贸区挂牌以来,从各类媒体和自贸区官方网站上经常可以看到各种政策措施出台,但自贸区内的企业却有不同的感受,“除了一些行政审批效率提高外,并没有享受到太大的实惠。”

“其实一开始,很多企业的确都盼望的是营业税的改变,因为一直都传言说,自贸区的营业税将会降到15%,这比普通地区的25%来说优惠力度很大,这也一度成为了不少代理公司招揽客户的一个诱惑。”张宏飞告诉记者,但很明显,短期内营业税的优惠是不现实的。

“主要在于大家对自贸区的理解还是有些不一样。大部分企业进去就是想要得到一些政策优惠,比如减税、免税,或者更自由,但自贸区是个改革开放制度创新的试验区,不是政策优惠的试验区。”面对企业在自贸区里的实际感受和想象不一样的现状,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石良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解释道。

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刘胜军也有同样的感受,“自贸区出台了很多新政,看上去好像很热闹,但市场却感受不到。”

刘胜军认为,这是因为业内对自贸区改革期待过大,尤其体现在让业界和学界寄予厚望的自贸区金融体制改革上。“可能很多人一开始对上海自贸区的金融改革抱有太大的期望,其实金融体系的开放是有风险的,不一定越快越好。”刘胜军告诉记者。

“比如大家最关心的利率市场化问题 ,目前自贸区外币存款利率市场化将完成,但这跟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其实并无关系,不能把利率市场化改革寄托于自贸区。”刘胜军表示,利率市场化应该是全国统一实行,单纯在自贸区实行没有任何意义,“如果没有复制意义,那就没必要在自贸区里实行。”

中国整体改革的试验田

对于上海自贸区一年来的成绩,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专家、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石良平打80分,“上海自贸区在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和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方面表现比较突出,但服务业开放动作不大,法律法规进度太慢,需要改进。” 刘胜军坦言,他只能打60分。但因为在上海自贸区迎来一周年之际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到访,刘胜军愿意对自贸区抱有新的期望。“对于上海自贸区来说,好消息就是一周年时李克强总理来了,这说明总理对自贸区抱有很大的期望。”刘胜军说。 在今年7月1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的一次座谈会,刘胜军曾经亲自感受到了李克强总理对自贸区的重视。“总理知道我是上海来的,就要我多研究研究自贸区。他见到上海学者就想到自贸区,这说明自贸区在总理心中有分量。”作为民间智库的经济学者,刘胜军出席了7月15日的座谈会。

刘胜军认为,自贸区之所以在总理心中有分量,它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贸易的便利化,更在于是一个简政放权的试验田。上海自贸区从它的立意出发,它是为了给整个中国整体下一阶段的改革做一个试验田,为更深水区的改革趟路。“比如简政放权,并不是说放权之后就两眼一抹黑了,而是要建立一个信息平台,可以监控企业 ,如果企业有哪些失信行为,那就上黑名单,以前可能需要政府来处罚,现在交给市场来做。”刘胜军举例说明。

“从这个角度来讲,如果谈到对自贸区有什么观望,我觉得政府应该在管理体制方面有更大的突破,刚才很多人谈到了利益的问题 ,政府部门阻力的问题。”刘胜军表示其实自贸区改革中遇到的很大一部分难题是自贸区与中央各部委之间就具体改革措施进行的沟通和博弈, “自贸区里的简政放权,是各部委放权,地方政府获利,这当然会遇到一定的阻力。”

对于下一步改革,刘胜军建议,除了继续在“小政府大市场”上做文章,最重要的是在引进外资方面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能有实质性进展。“现在的负面清单实际上还是说得不够清楚,外资进入中国那些领域能做哪些领域不能做,过于模糊,比如说有些领域外资可以进入,但又规定了很多条件,这样就太繁琐了,跟以前区别不大。”刘胜军建议,新版负面清单应该避免这些上述不便,把可以开放的领域说得更透彻。而随着上海自贸区挂牌一年多来的改革实践,越来越多的地方开始申请上马自贸区。

长期关注自贸区改革的经济学家刘胜军认为,上海自贸区的可复制性并不是指在全国范围内掀起自贸区申请潮,而是将成熟的经验,尤其是制度上的创新成果向全国推广。

自贸区总体方案设计参与者、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室主任王新奎亦抱有同样的观点,“上海自贸区所有的改革措施和政策,最终都要以可复制、可推广为目的。”

文/记者 李杨(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韩正谈上海自贸区发展:如果只为自己发展无意义

2014-11-19 02:05:54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上海) 他表示,不太关心GDP却更关心环境数据,每天起床第一件事情就是看空气质量数据 [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蜗居的人有房住、生病能够找到好医院、孩子上学有好学校„„让这座城市里的市民有幸福感,是城市管理者最大的心愿]

本报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11月15日上午接受英国《金融时报》专访,就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沪港通”开通、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经济转型升级等国内外关注的热点话题回答了提问。

谈上海自贸区发展:如果只为自己发展无意义

采访中,韩正回答了英国《金融时报》副主编、FT中文网总编辑张力奋的提问。在谈到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时,韩正说,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的核心意义,是试验出一整套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更好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创新管理制度。现在政府职能转变还没有到位,我们要创新的这套制度,很大部分是对现有制度的颠覆性改革,难度就在于此。“上海自贸试验区要探索出一套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就是负面清单越来越短,不列入清单的内容完全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列入清单的,管理程序、办法和制度高度公开透明运行。政府不再干预企业和微观经济,而是在市场发展的过程中实施事中事后监管。”中央给上海三年时间试出一整套制度成果,全国人大法律授权也是三年,我们希望通过三年的努力使创新的成果制度化,形成一套成型的制度,三年内分批交出可复制可推广的试验成果。如果上海自贸试验区发展只是为了自己发展,这是无意义的,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制度体系、更好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才是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的根本任务。

韩正说,我们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然是市场经济体制就必须符合市场规律,很多审批是不符合市场规律的。我们的目标是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既然是决定性作用,政府现有的审批很多是阻碍了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以前置审批为主的政府管理模式,从计划经济时代延续下来,改革开放之后,已有了很大改变,但如今审批还是太多了,而且也不够透明,造成很多问题。这次上海自贸试验区改革,是向审批开刀、革审批的命,从某种意义上讲,革审批的命就是革政府自身的命,把政府不该管的还给市场、还给企业,对国资、外资、民资、所有企业一视同仁。

韩正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上海自贸试验区28平方公里是国家的试验田,要像袁隆平院士那样培育出良种,在全国范围播撒,我们现在就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去做。我们很希望试验的成果能够推广到全市、推广到全国更多地方,这样有利于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这才是改革的本意。

“我们很重视各方对上海自贸试验区运行一年的评估、评价和意见建议。”韩正说,运行一年来,自贸试验区内已经开展试点的工作进展,我们是比较满意的。“这好比一张工作单子,我们对进入单子的工作进展比较满意,但是依然觉得有些应该进入单子的还没有进入,而进入这个工作单子需要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就是我们2015年、2016年的任务。”2014年,我们对服务业、金融业开放度已进一步扩大,相信2015年还会再走一步。2015年版的负面清单,会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缩短。负面清单开始的时候缩短相对容易,越往后缩短越难,到一定时候,缩短不是主要的,而是列入负面清单管理的程序、办法、制度,特别是透明度要进一步增加。

谈沪港通:有信心不会出现颠覆性问题

在谈到11月17日正式启动的沪港通时,韩正表示,沪港通对上海、对香港、对国家意义重大,对全球资本市场也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这是内地资本市场开放的重大举措,将使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程度得到提高。我们很希望通过沪港通这个桥梁,推动两地市场发展。随着沪港通的进一步发展,相信还会有一系列制度创新。我们现在最关心沪港通开通之后,风险要有效防范、市场得到持续发展,这是最为关键的,中国证监会实行额度管理就是为了防止风险。实践中,可能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和挑战,只要循序渐进,我们有信心不会出现颠覆性的问题。

“中国资本市场要健康发展,唯一的出路在于改革。”韩正说,我们希望沪港通能够推动境内资本市场的改革。沪港通通了以后,我们会看到以前并不了解的情况,遇到以前没有遇到的问题,而这些情况和问题就会倒逼我们去改革,通过改革,中国的资本市场会越来越健康。

韩正表示,无论从发展环境、人才集聚、法治环境、市场成熟度各方面,上海和香港还不能比,香港比上海成熟得多,我们需要向香港学习。与成熟市场交流会带动上海快速发展,上海本着借鉴学习的心态来交流。

谈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当前最大的瓶颈是人才

在谈到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时,韩正说,上海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是中央确定的。我们的既定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上海自贸试验区的金融改革必将促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发展,进一步扩大开放,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能够进一步加快。上海自贸试验区内的金融改革创新,完全是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在“一行三会”具体领导下来推进的。我们下一步的工作目标之一,就是在风险可控的条件下,以渐进、有序的方式,允许自贸区内合格的个人开设资本账户。无序的开放会造成风险,我们不希望出现颠覆性的风险问题,因此就是开放一点、扩大一点,开放一点、扩大一点。2014年开放了一点是成功的,为2015年进一步开放奠定了基础。

韩正说,未来几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关键看制度创新的力度。如果上海自贸试验区各项制度创新,经过三年的持续努力能够有大的突破,那么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将在现有基础上实现很大的进步。他坦言:“我认为,当前最大的瓶颈是人才。”

谈经济转型:不太关心GDP更关心环境数据

在被问到上海是不是还关心GDP指标时,韩正说,上海在五六年前已经不再考核区县的GDP指标。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经济实现了多年快速增长,上海浦东开发开放24年以来曾经连续16年实现两位数增长,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和上海自身的特点告诉我们,上海当前和面向未来的发展,必须更加重视品质、结构和效益,必须更加重视对国家战略的贡献。

韩正说,上海下一步发展更重要的是依靠科技创新,我们现在根据中央的要求,提出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上海高校有68所,也是全国各类科研院所最集中的地区之一,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外资、国资、民资投资的产业类研发中心,在上海集聚是最多的。从这个方面来讲,上海建设科技创新中心,是我们的优势之一。

韩正表示,不太关心GDP数据了,却更关心环境数据,“每天早晨起床第一件事情,就是看空气质量数据,晚上睡觉前也一定要看一下。”上海首先是做好自己的事情,采取各类措施治理影响环境质量的因素,同时与江苏、浙江、安徽一起建立长三角三省一市联防联控机制。现在空气质量好与坏,还处于人努力但天要帮忙的阶段,等到今后,人努力、天帮忙都能维持好的空气,那才是我们努力的方向。作为城市的管理者,我们更关心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之后,社会如何能更公平。现在人们讲要有幸福感,幸福感是什么?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蜗居的人有房住、生病能够找到好医院、孩子上学有好学校„„每位市民的幸福感都不一样。让这座城市里的市民有幸福感,是城市管理者最大的心愿。

本文来源:第一财经日报

上海自贸区进行的不单是一场经济试验

2014年11月20日 中研网讯:

改革和法治,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中国梦的“两翼”,需要双轮驱动,释放双重“红利”。

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向一致,相辅相成,并行不悖。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336项深化改革目标到四中全会180多项依法治国举措,经济体制改革正呈现新动向。

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重大改革于法有据

大连市政府近日宣布,大连海关正在复制推广上海自贸区14项监管创新举措。此举将进一步减少通关手续,提高通关效率,降低相关企业通关成本,促进进出口的稳定增长。

“上海自贸区进行的不单是一场经济试验,更是一场法治试验。”全国政协常委、法学专家周汉民说。

可复制可推广背后是重大改革的立法先行。上海自贸区挂牌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就授权国务院在自贸区内暂时调整有关行政审批,今年8月1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又正式实施。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迫切需要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使改革蹄疾而步稳,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这意味着,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必须以保护产权、维护契约、统一市场、平等交换、公平竞争、有效监管为基本导向,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

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实现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要进一步重视发挥立法对改革的推动作用,变 政策引领 为 立法引领 ,在立足国情、借鉴国外经验基础上,适度超前谋划立法,使立法更具前瞻性。”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王利明说。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十八届四中全会展开了经济体制改革领域立法清晰的路线图:

健全以公平为核心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加强对各种所有制经济组织和自然人财产权的保护,清理有违公平的法律法规条款;

创新适应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的产权保护制度,加强对国有、集体资产所有权、经营权和各类企业法人财产权的保护。国家保护企业以法人财产权依法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企业有权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无法律依据的要求;

加强企业社会责任立法。完善激励创新的产权制度、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

加强市场法律制度建设,编纂民法典,制定和完善发展规划、投资管理、土地管理、能源和矿产资源、农业、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法律法规,促进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公平交易、平等使用;

依法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反对垄断,促进合理竞争,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穆虹指出:“在改革实施过程中,自觉践行法治原则,自觉维护法律尊严,不让部门利益和地方保护主义、利益集团或个人意志干扰影响改革举措的落实,这是对操作执行层面的基本要求。”

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

11月18日,《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2014年本)》向社会公布,共取消、下放38项核准权限,并提出坚持放管并重,加强后续监管。

“此次修订目录是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持续推进简政放权的重要措施,使中央层面核准的项目数量减少约76%,有利于更好地实现企业自主投资,为各类投资主体创新创业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国家发展改革委秘书长李朴民说。

去年以来,新一届中央政府开始了以“清权、减权、制权”为核心内容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实行负面清单管理,清单之外的审批一律取消,这是转变政府职能的一项重要举措。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实施,法律的权威也在于实施。政府既是行政执法的主体,又是改革的实施者和执行者,依法行政不仅关系依法治国能否实现,也关乎改革的成败。

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各级政府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在法治轨道上开展工作,创新执法体制,完善执法程序,推进综合执法,严格执法责任,建立权责统

一、权威高效的依法行政体制,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

“法治应成为政府与市场的平衡器 ,在政府与市场两者作用不可偏废的情况下,更需法治之脑去控制政府与市场之手,弥补它们的失灵现象。”中国政法大学教授李曙光说。

从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可以看出,未来我国推进依法行政将朝着多个方向齐头并进

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方面,完善行政组织和行政程序法律制度,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推进各级政府事权规范化、法律化;

健全依法决策机制方面,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确定为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积极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

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方面,根据不同层级政府的事权和职能,合理配置执法力量,推进综合执法,完善市县两级政府行政执法管理,加强统一领导和协调;

坚持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方面,依法惩处各类违法行为,加大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建立健全行政裁量权基准制度,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

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方面,努力形成科学有效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增强监督合力和实效,加强对政府内部权力的制约,完善审计制度,保障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

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方面,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依据权力清单,向社会全面公开政府职能、法律依据、实施主体、职责权限、管理流程、监督方式等事项。

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温宪元认为,“建设法治政府,要求政府履行任何职能都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从行为到程序、从内容到形式、从决策到执行都必须符合法律规定,让行政权力在法律和制度的框架内运行。”

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在良好法治氛围中推进改革

曾经为盖这些章,老百姓不知要跑多少腿。需要109枚审批公章办成的事,如今却只要1枚„„天津消除“公章旅行”改革几个月来,审批主体由“碎片化”变为“集中化”,行政大厅“分散式接件”变成“一体化办理”。

广大人民群众是改革的主体,也是依法治国的主体。改革实施不仅要求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依法办事,更需要每个社会组织和个人自觉维护、捍卫和践行社会主义法治。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国家治理所依据的法,并非来自人民之外的某个机构、组织的命令、强制,而是源自人民自己的意志。”中央党校教授张恒山说。

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坚持把全民普法和守法作为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健全普法宣传教育机制,牢固树立有权力就有责任、有权利就有义务观念;

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支持行业协会商会类社会组织发挥行业自律和专业服务功能,发挥社会组织对其成员的行为导引、规则约束、权益维护作用;

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发展律师、公证等法律服务业,统筹城乡、区域法律服务资源,发展涉外法律服务业;

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强化法律在维护群众权益、化解社会矛盾中的权威地位,构建对维护群众利益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体系,深入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健全落实领导责任制。

专家指出,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形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化解矛盾用法的良好社会环境,必将为改革顺利推进提供重要保障。

商务部官员谈上海自贸区:因高税率而缺乏竞争力

2014年10月21日 13:08 新浪财经 微博 收藏本文

新浪财经讯 2014年10月18日上午,第十三届全国高校国际贸易学科协作组会议暨2014年国际贸易学科发展论坛在中央财经大学召开。大会的主题是“中国对外开放新阶段与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

大会开幕式结束后,商务部驻上海特派员办事处特派员张国庆,全国高校国际贸易学科协作组副秘书长、南开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盛斌教授,全高校国际贸易学科协作组副秘书长、中央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院长唐宜红教授,辽宁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育部经济与贸易类教指委秘书长崔日明教授等分别进行了主题发言。

张国庆特派员的发言主题是“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建设进展与挑战——上海自贸区建设一周年回顾”。他从贸易政策角度对上海自由贸易区所面临的成效和挑战进行了全面阐述。一方面,他从四个角度对取得的成效进行了概括:从改革上看,上海自由贸易区的制度改革取得了全面成功,形成了更加开放、透明的以备案制为主的投资管理体制;从开放上看,服务业23项开放已全面实施,电信、金融、建筑等重点领域开放迈出了新步伐;从建设上看,借助制度创新上海自贸区通关速度大幅提高,五大功能平台(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平台、亚太分拨中心平台、专业物流平台、高端服务)正在加快建设,有关制度安排如社会信用体系、企业公示制度、信息共享办法、市场监督制度等建设正在迅速展开;从成效上看,中外各企业纷纷到投资自由贸易区,表现出了较高的热情。另一方面,他还阐述了上海自由贸易区所面临的问题,如空间发展面临问题;可复制、可推广以及高标准与世界接轨问题,因高税率而缺乏竞争力问题;金融领域的开放和制度改革问题;管理法律适用性问题;此外,上海自由贸易区在管理思路创新上也面临着挑战。

盛斌教授的发言主题是“全球价值链与出口竞争力:问题与方法”。他站在学术前沿,研究了全球价值链如何改变贸易竞争力。他具体从三方面进行了阐述,全球价值链如何改变贸易绩效评价、如何改变影响贸易竞争力的因素与作用机制、如何改变贸易政策,并将全球价值链分析框架与传统分析框架进行对比分析。然后重点介绍了贸易竞争力分析中的数据来源和核算方法。具体分为货物贸易流量与传统贸易政策数据、GVC与贸易增加值数据、企业数据、新一代贸易政策数据和FTAs/RTAs数据等可以利用的数据库来源,并重点解释了WITS、WTO[微博]和World Bank、Doing Busine Database、WEF等数据库。最后从理论方面、实证方面和政策方面提出了该领域有待研究的问题,并强调进行数据研究时要有问题导向,要明确利用这些数据的目的。

唐宜红教授对国际商务硕士学位培养标准(草案)进行了解读,指出国际商务硕士学位培养标准(草案)从培养水平上看是层次较高的标准,拟计划形成一个国际认证标准,实现国内外高校标准的对接;从培养内容上看是一个贯穿培养目标、学生要求、课程体系、课程、课外活动、基础设施和行政的全面标准,目的是使国际商务发展成以国际化为灵魂、以跨境货物和服务生产和服贸易为核心的特色学科;从培养目的上看是一个明确的标准,分别对国际商务硕士专业技能和国际商务管理过程环节问题进行了规范。此外,她还对国际商务专业学位基本要求(征求意见稿)的构架和内容进行了详细解读,明确了国际商务专业学位的合格标准,指出了国际商务专业学位硕士应该具备相应的基本的学术素质、知识储备和基本技能,应当掌握的相应的实践训练,并对毕业学位论文进行了明确规定。

崔日明教授就最新的经济与贸易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进行了解读。具体从标准的制定依据和目的、适用的专业范围、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与基本要求、课程体系、教学规范、师资队伍、教学条件、质量保障等各方面进行了详细介绍。崔日明教授重点强调了该标准的基础性特点,是全国经济与贸易类本科专业设置、专业建设指导和教学质量评估的基本遵循。各高校可对本标准的条目进行细化,但不得低于本标准的相关要求。同时强调了人才培养中注重应用型、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上海自贸区的难言之隐:中央放权

2014年10月23日 19:22 《小康》

整个进程就等于是上海自贸区和各部委在博弈,这很难很累。这么大的事,一方面应该有个中央部门协调,另一方面全国也应该多开几个自贸区,大家一起试验,分工探索,推进改革开放破题。只有上海一个,力量太单薄。

文|《小康财智》记者 刘彦华

上海自贸区即将迎来它的周年考,上海市政府决策咨询专家、上海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石良平在上海与记者分享了当下他的所思所想。

《小康财智》:自去年9月29日挂牌以来,人们从各类媒体和自贸区官方网站上经常可以看到各种政策措施出台,但据自贸区内的很多企业,除了一些行政审批效率提高外,并没有享受到太大的实惠,请问我们应该怎样理解这种落差?

石良平:进入自贸区,大家的实际感受和想象的不太一样,我认为原因主要在于大家对自贸区的理解还是有些不一样。大部分企业进去就是想要得到一些政策优惠,比如减税、免税,或者更自由,对自贸区有着很大期望。但有两点需要说明,第一,他们要求的那些更开放的条件,这是以后一定会慢慢摸索的事情,因为在现实改革过程中我们遇到了很多问题,探索的速度相对比较慢,与大家预期的要求有些差距;第二,这一次中央再三强调,自贸区是个改革开放制度创新的试验区,不是政策优惠的试验区,不能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的人,他们肯定会有些失望。

《小康财智》:那么,您如何评价这一年来它的整体表现?

石良平:评估自贸区运行一年表现的最重要依据是国务院通过的上海自贸区总体方案提出的五大任务,即深化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扩大投资领域开放、推进贸易发展方式转变、深化金融领域开放创新以及完善法制领域的制度保障。在我看来,第一年整个局面已经打开,这五个目标都有推进。

从进展上看,第一,政府管理体制改革方面我们做的比较多,之前自贸区管委会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有30多条,预计到9月底总结经验可能会达到50条左右,其中一半以上都是政府管理体制方面的改革,这方面的成果比较明显。

第二就是关于投资,这方面重点做了两条,即负面清单和服务业开放。今年7月份,上海自贸区刚刚公布了2014版负面清单,与2013版相比,取消了14条管理措施,放宽了19条管理措施。

《小康财智》:2014版负面清单公布后,也有很多人评价说开放步子太小,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石良平:其实,这张单子对自贸区来讲难度很大,因为它其实不只是一个自贸区的负面清单,还是一个国家的负面清单,让一个自贸区去做一个国家的负面清单,确实有些勉为其难。我们的目标重点放在如何与中美双边投资协定(BIT)谈判相衔接,应该说有了这个清单比没有这个清单好很多,因为有了之后人们的思维方式会随之发生变化。

《小康财智》:刚刚你也提到了服务业开放的问题,这一年来关于服务业开放有什么进展呢?

石良平:关于服务业开放的问题,我认为难度比较大,主要难在哪里呢?就是我们每开放一个领域就会涉及到与中央各部委以前的规定相矛盾冲突,每开放一项就需要国务院给自贸区一项权力,即明确批示之前规定的还没有废除的法律法规在自贸区内不适用。

《小康财智》:在去年自贸区正式运行前,全国人大常委会不是表决通过了关于授权国务院在自贸区暂时调整有关法律规定的行政审批决定吗?

石良平:那是人大的三个文件,主要涉及一些外商投资法等方面的调整,但是在这一年的具体运行中,遇到的问题都是一些细节问题,比如航运开放,从大层面讲,自贸区可以进行航运开放改革,但要落到实处的时候又会与交通部的一些法规发生冲突,我们还是需要和交通部进行沟通协调,这样一来速度就比较慢。这样的法规问题非常多,有人曾说目前中央各部委仍在执行尚未废除的文件,涉及外资以及民资开放的文件,加在一起大概有17万之多,这个沟通非常费时。

之前有人提出要在自贸区开一个文物交易所,从大的法律层面讲是可以的,但报上去后人家不同意,我们也没办法。我们没有这个权利,障碍就是当初自贸区条例制定的时候存在很多争论,自贸区条例是地方法规,小法规要服从大法规,所以现在自贸区条例看起来基本上和总体方案差不多,具体执行很困难。

《小康财智》:除了法律法规方面的障碍外,自贸区服务业开放过程中还遇到了哪些问题?

石良平:在服务业开放过程中,我们还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改革思维还是没有转变过来。服务业开放和货物贸易开放是不一样的,它是不能圈地的,它的服务范围也是难以限制的。比如医院,我们说区内可以设立外资医院,但问题是谁能来这里看病,28平方公里的区域里并没有多少居民。圈地做试验是我们在原有的货物贸易概念下提出的政策,但现在的目标是进行服务业开放,这样一来就出现了问题。上海圈的这块地儿实在太小了,我们需要打破地域限制。

《小康财智》:这是否就意味着要扩区了?

石良平:扩区太敏感,我认为现在需要的是尽快可复制可推广,以此打破地域限制。

《小康财智》:按您的说法,服务业开放受物理空间限制难以有效进行,但是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改革,总结经验,推广复制到其他区域,难道这样的经验就是成熟的经验吗?它推广出去后真的不会出现人们之前一直在担心的那些风险和问题吗?

石良平:这确实是个问题,我们现在还难以给出确切答案,我认为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扩大试验范围,是否可以考虑先扩大到浦东新区,浦东新区本来就是个改革开放的先行示范区,是领头兵,这是不矛盾的。物理面积扩大后才能看出效果。另外,我们还有六个国家级新区,服务业开放的一些试验也可以先在这六个新区里进行。

《小康财智》:现在很多地方都在积极申报自贸区,您觉得哪些地方比较适合?

石良平:现在最成熟的当然就是广东和天津,但是在我看来,自贸区的概念还可以慢慢扩大,比如舟山新区。全国有六个国家级新区,长三角地区放了两个,而且上海的洋山港就在舟山,那么这两个新区的联动就非常重要。另外,苏州有个新加坡工业园区,里面也实行了很多开放措施,今年6月下旬,央行[微博]已经批复了苏州工业园区开展跨境人民币(6.1195, -0.0018, -0.03%)创新业务试点,它也可以和上海产生联动,有所拓展。

《小康财智》:西部地区就没有适合的城市或区域吗?

石良平:我个人认为西部地区时间好像还没到。加入WTO[微博]第二轮的改革开放我认为就是服务业的开放,从西部地区的保税区来看,除了重庆,其他地区货物贸易并不十分发达,服务贸易所占比重就更低了,还不太适合开放。谨慎起见,还是应该放在下一批。

《小康财智》:中央给上海自贸区的时间是2~3年,据您估计,这个时间够吗?

石良平:要完成中央部署的这些任务,2~3年时间肯定不够。整个进程就等于是上海自贸区和各部委在博弈,这很难很累。有些部门很支持,但也有些部门不太支持,所以各项改革有快有慢。所以我认为,这么大的事,一方面应该有个中央部门协调,另一方面全国也应该多开几个自贸区,大家一起试验,分工探索,推进改革开放破题。只有上海一个是不够的,力量太单薄。

上海自贸区

上海自贸区虚拟地址

上海自贸区总结

上海自贸区总结

上海自贸区政策问答

上海自贸区总体方案(全文)

上海自贸区的钢铁机会

上海自贸区四大制度创新

上海自贸区版负面清单

上海自贸区9大金融业务最热

上海自贸区综合性新闻
《上海自贸区综合性新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