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高职院校班干部队伍培养三原则

发布时间:2020-03-02 11:15:4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基于 “90后”特点的高职院校班干部队伍建设策略

研究

张洪冲 唐继红 刘洪梅 钟世潋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重庆,400037)

摘 要:当前,“90后”大学生已成为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的主流,使得高职院校辅导员群体面临的学生管理工作日益丰富且趋于复杂化。根据“管理跨度原则”,重视和加强班干部队伍建设,是高效、有序推进学生管理工作的关键。因此,本文在准确把握 “90后”高职学生干部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抓好三个环节,坚持三项原则,树立五种观念”的班干部队伍建设策略,为高职院校学生教育工作创新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90后”学生;班干部;高职院校

当前,“供给侧”改革的深入推进和企业转型升级的加速,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由于历史原因,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在很大程度上受限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水平,因此,如何提升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水平是当前高职院校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重点。

随着90后学生成为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的“主流”,高职院校辅导员群体面临的学生管理工作日益丰富且趋于复杂化,而高职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重点是院系班级的管理。根据“管理跨度原则” (注:在企业管理理论中,管理跨度原则认为,下层管理最合理的跨度为8-15人,这个时候管理效果达到最佳。),重视和加强班干部队伍建设,是高效、有序推进学生管理工作的关键,基于此,笔者通过数年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在准确把握 “90后”高职学生干部的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抓好三个环节,坚持三项原则,树立五种观念”的班干部队伍建设策略,为高职院校学生教育工作创新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一、高职院校“90后”学生班干部的特点

当前,“90后”大学生已经成为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的主流,老式传统的管理模式与“90后”大学生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面临极大的挑战,因此,根据“管理适度原则”要求,创新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必须了解和掌握高职院校“90后”学生干部的特点,才能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的实效性,创新班级管理方式。 1.高职院校“90后”学生干部思想活跃,创新与决策能力强,但个人意识突出,易以自我为中心

由于高职院校“90后”学生干部从属于“90后”大学生这一群体,从整体上看,高职院校“90后”学生干部体现出“90后”大学生的特点,但也具有学生干部群体的特征:思想活跃、创新与决策能力意识较强,能积极配合辅导员或班主任的安排,成为辅导员或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中的良好助手。

创新与决策能力是学生干部的关键能力。在开展各项学生活动中,有许多事情固然有经验可循,有例子可效仿,但更多的时候要面对的是完全没有做过的工作,需要一种创造性思维把工作从无做到有,从有做到好。这就要求学生干部要发挥聪明才智、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有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敢于提出自己独立见解的勇气。特别是面对突发事件和困难时,需要学生干部发挥创新与决策能力,能够随机处理,以达到最佳效果。

但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当今的大学生群体,是与社会主流文化以及大学文化紧密相连,而主流文化和大学文化的发展又离不开社会转型和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时代背景将大学生的主体性进一步彰显,“个性化”成为人们评价当代大学生的文化特点之一。“90后”学生干部同样难以摆脱“90后”大学生作为独生子女,甚至是“独二代”的“个体意识强”的“通病”。 他们在参与班级管理过程中,突出个性特色彰显,弘扬自主精神,强化竞争意识,在创新和决策中,往往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固执己见,难以妥协和让步。

2.高职院校“90后”学生干部组织协调能力较强,但时间管理意识薄弱

笔者经过多年的参与式观察发现,高职院校“90后”学生干部热衷社会事务,组织活动能力较强,但时间管理的意识较为薄弱。

由于学生生干部在学生中起着领袖、组织者和榜样的作用,是学校各级组织、老师的助手,又是学校各级组织连接广大同学的桥梁和纽带,所以辅导员或班主任在选拔班干部的过程中,突出强调学生干部的组织管理能力。

不可否认,组织管理能力是学生干部的核心能力。高职院校经常开展各种校园文化活动,这些活动大都由学生干部来组织开展,这就要求学生干部要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组织活动要周密,在开展活动前进行论证,做好计划,在计划实施过程中要有针对性,使每个环节的工作落到实处,保证活动顺利进行。此外,在班级管理的工作中,学生干部按照集体的建设目标,充分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团结互助, 努力实现集体目标也需要学生干部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可以说,组织协调能力是学生干部能否顺利开展工作的前提条件。

但是笔者经过为期多年的观察,发现“90后”学生干部在组织协调能力迅速提高的背景下,时间管理的意识却较为薄弱,与其在学生中起着领袖、组织者和榜样的地位和作用并不相符。“90后”学生干部的时间管理意识薄弱表现在进入高职院校后,面对更加自由的生活空间和更加充裕的闲暇时间,“90后”学生干部往往在闲暇时间的分配上不能进行有效平衡,不能有效分清轻重缓急,如在现实生活中,“90后”学生干部往往把大部分闲暇时间用于组织协调班级活动和班级日常管理,导致使用在学习和社会实践的闲暇时间不足,而“90后”学生干部作为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的一部分,主要任务在于学习专业技术技能,组织协调和进行班级日常管理只是大学学习生活的一部分,所以,增强时间管理意识,培养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是“90后”学生干部亟需提高的一项能力。

3.高职院校“90后”学生干部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亲和力,但心理压力较大

在班级日常管理中,由于“90后”学生干部承担着“舆论领袖”的职能,要发表讲话、主持会议,经常与同学交流,他们对待自己的角色有了全新的认识。在他们眼中,工作中必须要具备亲和力,言谈举止要得体恰当,这有利于工作的顺利开展,所以,“90后”学生干部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亲和力。

然而,由于在高职院校系统内部,“90后”学生干部更多充当的是辅导员或班主任“助手”的角色,协助辅导员或班主任开展具有正面、积极社会影响力的活动,而这些活动对“90后”学生干部的要求,往往与他们当选学生干部的初衷有所背离,使得“90后”学生干部产生了“角色冲突”,缺乏服务意识。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笔者注意到,有些“90后”学生干部顾及“学生干部”头衔给自己带来的利益,在实际工作中却并未承担这一角色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而同学们却期望学生干部以“服务者”的角色活跃在同学之间,这一“角色期待”会使“90后”学生干部经常遭遇非学生干部的不理解、不认同,进而产生“角色困惑”,导致心理压力较大。

此外,在日常班级管理工作中,“90后”学生干部由于无法与辅导员或班主任的理念和意见达成一致,“在班级管理中难以全面施展自己的才能;而相对于学校层面,学生干部实际上处于“弱势”地位,即使有意见,也无法“申述”,导致“90后”学生干部的心理负担较大。

4.高职院校“90后”学生干部具有较高的自我期待,但动机较为复杂与功利

笔者曾针对所在学院的大一“90后”班干部群体进行了有关“班干部是否应当带领班级获得优秀成绩”的微调查,调查数据显示,87%的大一“90后”班干部非常看重自己在工作中的表现,认为担任班干部后,应该带领班级获得优秀成绩。由于在实际工作中,他们的个人魅力往往对活动的成功举办与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90后”班干部具有较高的自我期待。

值得指出的是,有部分新闻媒介对“90后”班干部的媒介形象塑造成“责任意识淡薄,功利主义色彩浓厚”,这种表述其实有失偏颇,在当前班级日常管理工作中,“90后”大学生承担班干部的这一角色,很大程度上来自于非干部同学的信任和推选,基于此,“90后”学生干部不负责任的后果很可能被组织淘汰,但大部分“90后”学生干部都迫切希望自己能够被别人认可,所以一开始就需要较高的自我期待,否则,将有可能面临角色失败的境遇。

但是,“90后”学生干部动机愈加复杂化和功利化,笔者对所带班级的学生干部进行了谈话式调查,发现了几种常见担任学生干部的动机,分别是“锻炼自己”、“丰富自己的简历”、“周围好多人都是,自己也想当”、“希望自己能够被同学认同”、“为了更好服务同学”、“学长学姐的建议”和“担任班干部能加分”等。当下,部分高职院校将担任学生干部纳入奖学金评定加分因素,以担任班级、学院、学校不同级别的学生干部给予不等的分数奖励,被列入“社会实践加分”中,无形中使得“90”后学生担任班干部的动机愈加复杂化、功利化。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90”后学生干部的以上特点导致“90后”学生对班干部的认同感不强,导致同学对班干部不能产生敬畏感,影响了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因此,有效破解这一当前高职院校班干部队伍建设的重点难点问题,是高职院校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创新的关键。

二、针对“90后”特点的高职院校班干部队伍建设策略

经过笔者在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进行的多年实践研究表明,高职院校班干部队伍建设不管采用哪种模式和方法,都要紧密结合90后班干部特点,重点抓好三个环节,即:选拔、培养,使用,三环节层层相扣,缺一不可。

1.选拔环节注重“一抓二定三考察”

“一抓”,即抓班干部队伍建设的关键时期。新生报道和新生入学教育是认识、物色、考察班干部的关键时期。在新学期开始,辅导员和兼职班主任亲自迎接新生到校,在办理入学手续的各个环节中将和学生进行亲密接触和交流,这个时候,辅导员和兼职班主任就可以留心观察每一个新生,为未来班干部队伍物色合适人选。然后通过入学教育和军训期间的表现考察预选人员的素质。

“二定”,即指定班级临时负责人和制定班干部选拔任命办法。这是管理班干部队伍的基础和关键,只有按章办事,才能在班干部队伍建设初期实现人员的稳定和优化,这将有利于整支队伍的快速成长。

“三考察”,即“听其言、观其行、查其所能”。可参考《贞观政要》中“六观”之术等方法,从以下方面决定人选:观察预选者在日常生活和学习管理方面的个人表现,通过生活细节查看其个人素养、情商水平和行为习惯;根据“人以群分,物以类聚”的原理,观察预选者的朋友圈子,通过观察其结交的朋友来判断其思想品质和品德修养;根据预选者在新生入学、军训和见面会上的表现,辨其组织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要在多场合、多问题上进行比较判断预选者的良莠,不能简单粗暴的决定班干部队伍的人选。总之,要善于挖掘人才,切忌“有贤而不知”。 2.培养环节坚持“二字、三原则”

“二字”:即“引诱”。“引”:一是要引导干部成员树立责任意识、团队意识和目标追求。通过引导,让班干部成员热情澎湃,干劲十足,渴望担当;二是引领其强化学习,掌握管理理念方法,提升工作能力素质。可通过定期组织理论业务培训、推荐文章书籍、高年级干部传帮带经验交流、鼓励参加各类会议和培训等来训练学生的组织能力和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班干部业务能力;三是指引其克服各种困难和障碍。班级事务繁杂琐碎,有时还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意外事件,为避免其畏难而退,要注意引导其直面困难,寻求问题的解决之道。鼓励其要在攻坚克难中成长进步。 “诱”:一是以阶段性的成就、专项活动的成功,诱其萌生持之以恒的工作支撑力和动力。担任班干部的经历好比马拉松比赛,要学会把最终目标转化成很多阶段性的目标。二是以成功的案例典范激励,诱其产生美好愿景。学生干部中能力提升、实习就业中干部优势、工作岗位上的实现可持续发展等典型案例都有很好的激励作用。三是以原则范围内的倾斜和考虑,诱其感受关怀和重视。在个人的量化考核中,明确担任干部加分;评优表彰中适当去倾斜,优先考虑;学习、培训、重大活动参与等作为奖励给予机遇倾斜等方式。

“三原则”,即在“引”和“诱”的过程中,坚持放手、激励和扶持三原则。 一是坚持“放手原则”,即充分信任,让其独立思考大胆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学生干部的潜力与主观能动性,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要注意放权,善于包容,但又绝不是撒手不管,辅导员和兼职班主任一定要掌握好一张一弛之间的度。二是坚持“激励原则”。法国教育家蒂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人在成长过程中最想得到的是别人的尊重和认同,渴望在群体中受到关注,得到重用,能够在某个领域成为关键人物并获得荣誉。大学校园是一个相对平衡的成长环境,大学生都是作为群体的一份子而存在,很大一部分的大学生非常愿意在集体中体现自我价值,因此他们很愿意参加班干部的竞选,希望通过班干部群体中的某一自己擅长且喜欢的职务获得锻炼自我的机会,得到同学和老师的肯定,以获得他人对自己能力的肯定和集体环境中的“地位”的确定,得到自我满足和别人赞赏的荣誉感。高职院校辅导员和兼职辅导员要根据班干部队伍中每一个成员的性格特点和成长环境,通过肯定、公开表扬或适时适度奖励等方式予以激励,特别是对品德正直,工作有激情且能力强,学习成绩好的班干部要及时予以肯定,但激励措施应公开、公正、公平。三是“扶持原则”,即学生干部需要及时的指导、评价和反馈。高职学生从宏观上来讲具有很多缺点,班干部队伍来自其中,虽较其他学生而言,他们是优秀的,但是在学习和工作中仍然会遇到很多困难和阻力,如不受班级部分学生支持和认可、学习遭遇困境、家庭遭遇变故等,因此,辅导员和兼职班主任更要关注班干部队伍的行为和心理变化,在其成长成熟的过程给予点拨、提携和扶持。

3.使用环节要树立“五种观念”

辅导员和兼职班主任应树立在培养中使用,在使用中培养班干部的意识。在班干部的使用过程中,强化五种观念:用是锻炼和培养;用是信任和支持;用是反馈与评价;用需要方法和艺术。树立五种观念,我们相信在班干部队伍的建设中,也一定能够收获学生干部的信任和支持配合,收获班级管理工作的成功,实现班集体的和谐健康发展。

结语

在长期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中,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初步构建了“科学管理强认识,准确把握显特色,针对特点提策略”的高职院校班干部队伍建设创新模式,针对辅导员和兼职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梳理和研究,通过系统的培训和指导,不断提升辅导员和兼职班主任的工作能力,努力实现班级管理的有效性。这种管理模式已经在实践中发挥作用,希望也能够为高职院校班级管理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也能为教育教学工作的科学发展贡献积极力量。

参考文献

[1] 张洪冲,何进.高职院校二级院系学生工作模式创新研究及实践探索[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5) [2] 刘名夫,王永波.对如何建设班干部队伍的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5) [3] 廖善光.大学新生班干部选拔机制的优化[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0(05) [4] 刘菊萍.选拔培养班干部是班级自主管理的关键[J].卫生职业教育.2009(03) [5] 全国首份“90 后”大学新生调查报告公布[N].中国青年报,2008-11-15.[6] 薛徐静,”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2:34 [7] 王俊.贵州省“90 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初探[D].贵州:遵义医学院,2010:25.[8] 王中秋.“90 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策与探索[D].北京:北京化工大学,2010:12 [9] 胡瑞年,何俊敏.“90 后”大学生的特点及其对高校教育教学的新挑战[J].中南论坛,2009(1).[10] 陈娜.“90 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3).

课题信息

项目来源: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项目名称:基于网络认证管理的高职院校学生素质拓展体系构建研究 项目编号: fdyzy2014010 项目研究时间:2014年 5月 5 日至 2017 年 5 月 5 日 项目负责人: 何 进

作者简介

张洪冲(1976-),女,四川叙永人,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宣传部部长,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思想政治教育;

唐继红(1966-),男,重庆万州人,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数学教学; 刘洪梅(1988-),女,重庆巫山,硕士,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宣传部宣传干事,助教,研究方向为新闻传播方向; 钟世潋(1983-),男,江西赣州,硕士,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宣传部宣传干事,助教,研究方向为新媒体传播。

通讯地址:重庆沙坪坝区凤天路凤天锦园速易递

张洪冲(收) 邮编:400037 联系电话:13657668911;QQ:77508320

高职院校班干部职责

浅谈如何培养班干部队伍

如何培养班干部这个队伍

班主任如何培养班干部队伍

高职院校政工队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专题

班主任应重视班干部队伍的培养

如何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班干部队伍

如何培养一支得力的班干部队伍

浅谈如何培养起始年级班干部队伍

如何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班干部队伍

高职院校班干部队伍培养三原则
《高职院校班干部队伍培养三原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