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20-03-03 15:25:1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调研报告

为了切实了解青少年的普遍性利益诉求,深入剖析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切实加强我区共青团的工作,团区委就我区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研。本次课题的调研范围涉及XX区11个乡、镇(街道)。调研方式主要采用问卷调研和走访调研相结合的方法,一是在公司企业发放问卷,充分考虑企业的经营规模和行业性质,二是在农民工聚集区随即发放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80份,问卷有效回收率96.67%。

一、新生代农民工基本特征

2010年1月31日,国务院发布的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首次使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提法。“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指80后、90后,相对于第一代农民工来说,他们对农业、农村、土地、农民等不是那么熟悉。另一方面,他们渴望进入、融入城市社会,而社会在很多方面还没有完全做好接纳工作。新生代农民工年龄18岁到25岁,以“三高一低”为特征: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

二、新生代农民工的现状

(一)受教育程度较高,政治面貌以团员为主。

XX区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明显高于第一代农民工,绝大部分都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文化和文盲比例低,受过小学教育的占4.65%,受过初中教育的占26.33%,受过高中(中专)教育的占45.61%,大专(本科)以上学历占23.41%。共青团员在所调查人员中占64.32%。

(二)法律意识加强,期待团组织的积极作用。

调研发现,新生代农民工的法律意识开始增强,对劳动法、民法、刑法等法律法规开始了解,在遇到劳动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新生代农民工维护自身权益的方式趋向理性化,75.46%的人会通过法律途径或有关组织解决问题。67.56%的新生代农民工比较了解团组织的基本职能,并认可团组织的积极作用。

(三)生活状况满意度高。

在新生代农民工中,工资收入范围较为集中,平均月收入达到1200-1600的占67.67%,1600-2400的占15.75%。由于本区多数农民工为附近地区农民,因此居住状况多为自家住房,23.74%居住在单位提供的宿舍,26.46%为与人合租房。78.64%的新生代农民工对工作生活现状“很满意”或“基本满意”,其中“基本满意”约占62.48%,“很满意”约占16.16%。只有21.36%的人对目前现状“不满意”。

(四)文化生活种类较丰富。

XX区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以外的业余生活形式多样,“上网”占77.32%,“参加文娱活动”占54.67%,“看电影、电视”占47.35%,“读书看报”占45.73%,“逛街”占37.58%,“其他”占24.55%。

三、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诉求

随着XX区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新生代农民工在各行各业中发挥着重大作用。调查表明,目前农民工的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服务业和建筑业两大领域。在这个经济社会转型阶段,新生代农民工经历的冲击使他们面临着生活和工作上的一系列问题。

(一)精神文化生活条件不成熟。

对于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来说,精神文化生活主要依靠单位组织和自娱自乐。调研中发现,很多新生代农民工的日常生活中下班以后都是直接休息,工作量和工作时间的限制致使他们没有过多的时间自行安排。而且受工资水平的限制,每个月用于精神文化的消费很少。单位方面,76.55%以上的单位没有文化设施,或者由于种种客观原因,大多数农民工也不能充分利用。

(二)精神文化生活方式单一。

用人单位组织的文化活动次数较少,调查显示,68.65%的农民工选择“从未举办过文化活动”,24.46%的人选择“一年两到三次”,6.89%选择“经常举办,每年三次以上”。下班后的闲暇时间,多数人选择上网、读书看报、看电影电

视等。多数农民工认为自己的生活很单调、没有生气,他们希望单位能多组织一些文娱活动,丰富精神文化生活。内心对城市的认同感和渴望融入的心理,促使他们希望参与城市种种公共活动,体现自己的价值。

(三)缺乏身份认同感。

面对身份的转换和认同的问题,新生代农民工比第一代农民工遇到更大的困惑。由于长时间离开家乡,甚至有些“80后”本身就是跟着打工的父母在城市上学,他们的思维方式以城市为坐标,对农村完全陌生。从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上看,他们完全离开了农村,对农民身份的认同变得模糊甚至不认同。在城市的生活圈中,对比城市居民,新生代农民工觉得自己的精神生活依然很贫乏。他们的追求开始向精神层面拓展:由单纯谋生向追求归宿感延伸;由忍耐坚持向追求权益平等延伸;由承担家庭经济责任向实现自我价值延伸。

四、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的建议

新生代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关系着整个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建设,需要政府、共青团组织和用人单位共同协作。

(一)政府的制度保障

促使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必须从农民工的特殊性出发,在教育、就业培训、住房保障和劳动待遇等关键环节下功夫,完善制度、体系,提高效率和效力,采取针对性措施。

农民工问题的解决办法都依赖于制度的完善和变革,只有完善了户籍管理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才能切实保障新生代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才能让农民工享有和城市居民一样的精神文化生活。

(二)发挥共青团的职能

调查中近一半的新生代农民工是共青团员,他们对共青团的信任感和认同感较强。对于新生代农民工来说,他们的心理年龄并不十分成熟,往往不清楚自己的未来在哪里,城乡的巨大差距让他们对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团组织的四项基本职能对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状况无疑能起到积极作用。

首先,要在农民工集中的用人单位建立团的组织,具备建团条件的做到全覆盖。调查中57.67%的用人单位尚未建立团组织,大部分都是非公企业。对于已建团组织的单位,加强对企业团组织的工作指导。

其次,组织开展符合青少年特点的活动并定期举办,整合各类资源,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技术培训和指导。

再次,联合工会、妇联等专业组织机构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侵权事件,增加其团组织归属感。

(三)用人单位的积极组织

对于用人单位,我们有以下两点建议:

一是积极组织开展适合新生代农民工特点的文体活动,有助于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满足精神文化需求。

二是做好制度上的保障,依法为农民工办理社会保险,并且做好解释和宣传工作。

本次调研活动的结果体现出,要实现新生代农民工体面劳动,融入城市,有尊严地生活,一定要做到丰富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精神生活,满足新生代农民工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团组织建设和团员管理工作,发挥团组织的积极作用。

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调研报告

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调研

兰溪市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调研报告

某市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调研报告

某县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现状调研报告

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研究

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

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调查报告

关心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1]

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

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调研报告
《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