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白鹿原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0-03-02 12:08:3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白鹿原》读后感

——探索小说背后的历史沉浮

“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正如陈忠实先生所言。小说确确实实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缩影。而读小说便是了解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最便捷的途径之一。作为陈忠实先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白鹿原》的创作周期长达六年,五十万字的宏大篇幅让人叹为观止,并荣获第四届茅盾文学奖。

《白鹿原》以陕西关中平原上素有“仁义村白鹿村”之称的白鹿村为叙述背景,生动,细腻地反映出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和家族的兴衰沉浮。这一部渭河平原50年变迁的雄奇史诗,情人反目……大革命,日寇入侵,三年内战,白鹿原翻云覆雨,王旗变幻,家仇国恨,交错缠结,冤冤相报代代不已……古老的土地在新生的阵痛中颤栗。全书有着深沉的民族历史内涵,有着令人震撼的真实感和厚重的史诗风格。

然而,读小说不能只停留在故事的表面,我们要深入故事的背后,探索那个时代的变幻,国家的命运,政治格局的变化,国家法律法规的进程,人文道德的发展……探索故事的背后,从故事回归到现实,以局外人的角度,以现实的眼光看待故事所要反馈的思想。或许,这才是陈忠实先生的写《白鹿原》的本意所在。

《白鹿原》用最质朴的手法叙述着中国最动荡的年代的陕北农村的变革。其实,它更是当时中国的缩影。每个人都不能脱离自己的国家而独立存在,每个人的命运都在被国家的命运左右,无一例外。《白鹿原》中的中国经历了好几次的政局,社会剧变:辛亥革命、皇帝退位、清朝覆灭、民主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的剧变,政局的动荡直接影响着最普谱通通的平民的命运。保守思想的禁锢,新思潮的冲击,在这片原始的大地上交织着缠绵的爱恨情仇。每个人都在潜移默化中无声地被改变,而接踵而来的便是命运的颠覆。

思想的改变必然导致行为的改变。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人会思考。而思考的基石便是思想。在那个时局剧烈动荡的年代,思想的冲击在所难免。一大批人的思想在被潜移默化地改变,冲击着当时禁锢封建的人伦道德。黑娃无疑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黑娃自小便有一股强烈的反抗精神。上私塾和先生作对,这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教师在当时的地位是极其高的,是极其受尊重的,可以说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都尊敬有加。这也侧面反映出了中国文化的儒雅中庸之道,以文为尊。黑娃的反抗精神也成了当时新青年的思想缩影,在那个反抗与被反抗的时代中,黑娃是全书的一个标杆人物。迎娶小娥推开了思想反抗的序幕,从小娥的身世,便可窥得当时社会人伦道德,法律法制的一斑。作为郭举人的妾,小娥的命运便注定凄惨,这也折折出当时妇女社会地位的低下。这是由当时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传统的农耕社会更适合男性的发展,在农耕中起主导作用的男性便得到更多的分配权从而在平时的社会生活中起到主导作用。从而形成了以男性为主导地位的社会基本人伦道德,自古以来,三纲五常,社会人伦无一不是针对女性而言的。所以说,一个国家的道德准则和水平和它本身的历史发展,社会发展是密不可分的。法律法规制度的不健全也直接导致了女性地位的低下。英国在公元1215年的《自由大宪章》中便有明文规定保护妇女权益,而中国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妇女的权益才得到真正的保护。女性基本对自己的婚姻无决定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便决定了自己的命运,而丈夫的一纸休书便直接结束婚姻,整个过程自己无半句话语权。这也导致了自古以来中国无数的爱情悲剧,焦仲卿和刘兰芝,梁山伯与祝英台……或许现在的我们看着很凄美,但那绝对是一个又一个悲剧。这一切的一切都源于封建社会的弊端,思想的落后,法制的落后,文化的落后……无数个落后与封建交织着错综复杂的爱恨情仇。这一切的一切都似乎是个密不透风堡垒。然而,黑娃打破了它,迎娶小娥,不顾族人的反对,世人的唾弃,为自己的婚姻,为自己的爱做主。连鹿兆鹏这个先进的知识分子都自叹不如。在那个动荡的时代,这便是一个巨大的冲击,但这是必然的,思想火花的迸发必然导致人民思想行为的改变。新时代都是在激烈的冲突和动荡诞生的。

民族文化的发展,核心的是人的价值观念。东方民族在长期的农耕社会与专制制度之下,形成了人与人关系紧密的社会关系。我们东方文化中的人与人交往,往往不是“淡如水”的交往,而是过于密切的“利害”交往,剪不断,理还乱。在看似若有若无的蜘蛛网中,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纷繁复杂,每个人都得耗费大量的精力应对人与人的交往,期间,固有人情味所在,但也有脫连之累。在《白鹿原》中,处处体现着这种“利害”交往,田福贤,岳维山,鹿子霖等人这个民国时期的处于最基层的统治组织便是靠这种“利害”关系维系起来的,不断的利益输送,加深了政治的腐败,官员的腐败。而这是十分致命的。贪污腐败,草菅人命,强奸民意……从田福贤滥用职权敦死贺老大便可窥一斑。政府官员有很大的权利。在某种情形下,他们可以没收我们的财产,可以将我们投入监狱,而且,极而言之,甚至可以夺去我们的生命。赋予治理国家的人以巨大的权力是必要的,但也是危险的。我们知道,如果是多数人用政治控制的力量来剥夺不受欢迎的少数人权利,政治控制便无任何意义。因为政府权力可以为害,所以我们把它划分成小块并加以约束。没有哪一个官员能够决定剥夺我们的生命、自由、财产;政府官员必须照章行事。如果他们行事越出了他们的职权范围或违反法律,他们就无权要求我们服从。这样看来,我们不难发现,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最终会失败,国民党政府为什么会在大陆倒台,因为他们没有对官员权利的法律上约束,官员行使权力具有随意性、主观性,腐败从而更容易滋生,从而政府的垮台有其必然性。这也印证了我国提出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依法治国成了政府,官员行使权力的依据,但同时也是一种约束。

时势造英雄。动荡不安的时局必然涌现出杰出的人才。而在当时便涌现出来的以鹿兆鹏为代表的新式知识分子。新式知识分子虽然在当时的中国只能以“毛”的资格附着于工商资产阶级之“皮”,但却是一支非同小可、生气勃勃的革命性社会力量。工商资产阶级的政治和思想代表,主要就是来自知识分子队伍。文中的代表资产阶级的贺家老大等人的思想觉悟便是来自鹿兆鹏等人的影响。作为当时新型知识分子的代表——鹿兆鹏,有着一颗极富敏感的心灵。这颗心灵一旦冲破封闭僵化、保守虚娇的厚茧,必能更为准确和清醒地把握世界大势,预测时代风云。新型知识分子这种比其他社会群体来得更加强烈的危机意识和深刻反醒并非是文人墨客的无病呻吟,而是历史与现实、新与旧的冲突在一个古老民族的精英群中所激其的巨大回响,并成为他们奋发图强、舍生取义,从事一切改造事业的不竭精神源泉。文中的鹿兆鹏便有这种意识,他接受新式教育后,由于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回到白鹿村满怀激情地准备把这个原始的陕北小村拉出封建的泥潭,发动积极青年,搞农协会……尽管经经不少挫折,但依然坚持不懈,这便是背后强烈的历史使命所支撑下去的。然而,新型知识分子的长处几乎也是他们的短处,过分强调实行的结果,使他们大多缺乏深远的历史眼光和冷静的理性思维。往往年轻气

盛。新型知识分子社会心理结构在总体上仍存在深刻的内心矛盾,它具体表现为所谓的二重自我——分裂人格。一方面是不甘寂寞的心灵对自由解放的渴慕和追求,另一方面却是黑暗环境对身心的残酷摧残和压抑;一方面是希望冲破传统的牢笼,另一方面却又不得不生活在传统中。文中的鹿兆鹏表示这方面的代表,希望打破传统封建的牢笼,却又深陷其中不能自拔,反抗,却内心仍对封建大家族存在惧怕。渴望婚姻的自由,却又摆脱不了父母之命。矛盾,纠结,错综复杂。代表着当时广大新青年内心的挣扎。

《白鹿原》这部巨作呈现着无比深厚的内涵,它蕴藏着不仅仅中国发展的历程, 更暗含着发展背后的诸多值得探讨的历史,政治,人文的问题。

参考资料: 《美国式民主》詹姆斯M伯恩斯(美) 《过渡形态:中国早期资产阶级构成之迷》马敏

白鹿原读后感

白鹿原读后感

白鹿原读后感

《白鹿原》读后感

白鹿原读后感

白鹿原读后感

白鹿原读后感

白鹿原读后感

白鹿原读后感

白鹿原读后感

白鹿原读后感
《白鹿原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