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水循环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20-03-02 21:28:0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教学设计 --《水循环》

一、前期分析

本章节属于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一模块第二章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的第一课时,课程标准时“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主要讲述了“相互联系的水体”、“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两个知识点。第一个知识点浅显易懂,使学生学习的基础知识,是为第二个知识点学习做的铺垫;第二个知识点是本章节的重点内容,通过图文和活动的设置介绍水循环发生的领域、发生的环节、水循环的类型和意义。因此本次设计旨在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学以致用,了解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本章节的学习对象是刚从初中升上来的高一学生,对于高中学习的兴趣还是很足的,而且像本章内容这样的结合生活实际的内容更是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在前几章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地球被称为“水的星球”,知道水对于地球上的人类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学生通过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已经掌握一定的水的知识;高一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善于想象,也具备一定的识图、读图能力。这些都为学习水循环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学生生活在亚热带季风区,四季分明,降水充足,河网密布,亲身体验深刻。因此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本章节中关于降水和径流的知识提供很好的背景。

(一)教学重点

1、了解水循环的主要过程和环节

2、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

3、认识水循环的意义

(二)教学难点

1、水循环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说出水循环的基本概念,复述陆地水循环的转化规律。

2、知道水循环的主要环节,阐明水循环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验证水循环的原理,模拟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探究水循环的成因。

2、结合图表,运用图解的方法正确表示水循环的全过程,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会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的行为。

2、增强自身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水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三、教学准备

1、多媒体展示关于黄河流水和水循环flash的视频资料,以及水库,南水北调,黄土高原等相关设计教学的图片。

2、实验器材:半杯冰水、矿泉水一瓶、碗一只、透明塑料纸、台灯

四、教学过程

(一)思考问题,导入新课

播放黄河流水的视频,同时教师提问:

1、李白诗云“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还不复还”,不知道同学们是否思考过,诗中所描述的黄河的水来自天上,那天上的水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2、黄河的水奔流到海,是真的不复回吗?

在学生思考完问题并进行完发言后,教师进行总结,得出自然界中的水是在周而复始,连续运动之中的,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

(二)模拟实验,探究成因

实验

一、在一只杯子里装满半杯冰水,静置3分钟,观察杯子外壁的变化。思考杯子外面的水来自何处?

实验

二、在碗里装半碗水,用透明的塑料纸蒙在碗上(注意密封),将碗放在台灯下直接照射3分钟,观察碗和塑料纸。思考塑料纸下面的水汽从何而来,水汽变成水珠为何又能滴到碗里?

学生讨论出水循环的内因和外因,内因是水的“三态”变化,即随着温度的变化,水的气态、液态、固态可以相互转化。这使水的转移、交换成为可能。外因是太阳辐射和地球重力作用:太阳辐射的分布不均匀和海陆的热力性质差异,造成空气的运动,为水汽的转移创造了条件;地球重力促使水从高处向低处流,从而实现了循环。

(三)多重感知,构建知识

先播放水循环的flash动画,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避免学生在刚才的实验中开始偏离重点。在播放的同时,调动学生“眼、嘴、手、脑”等感知器官参与学习,资助构建水循环的知识。每个同学都能在教师的监督下进行以下活动:

1、说一说:水循环发生的空间领域有哪些?

2、指一指:水循环发生的环节有哪些?

3、画一画:水循环示意图。

4、想一想:哪一种水循环可以使陆地上的水不断地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哪一种水资源参与的水量最多?

5、辩一辩:内陆湖泊水蒸发、洪水入海、台风登陆、赤道海域的对流雨等分别属于哪一种类型的水循环。

请学生上黑板进行绘图,然后结合这个图进行分析总结,让学生掌握了解主要知识点:

1、水循环的主要环节:蒸发、植物蒸腾和蒸发、大气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

2、水循环的类型:海陆间循环、陆地水循环、海上水循环。(学生归纳每个水循环的环节)

最后引出:既然水循环的规律我们已经了解了,那我们就能利用这些来研究一下水循环在我们实际生活中所起到的应用价值。

(四)学以致用,提升能力

分小组讨论以下几个问题:修建水库、“南水北调”、植树造林。

1、放映地方修建水库、“南水北调”工程的相关图片,让学生思考这些工程主要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起到什么作用?

2、放映植树造林和黄土高原的图片进行对比,让学生思考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形成的原因及植被对水循环的影响有哪些?

通过对两个实际问题的讨论分析,学生能够将水循环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现实的地理分析中去,同时能使学生了解中国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平衡的现状。进一步地了解保护森林,植树造林的重要性。

结合书本“黄河输沙造陆”和现实分析的材料,分析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通过这一部分的分析,学生对于水循环的认识会进一步加深,再结合自身的亲身体验,能综合得出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实现知识深化,能力提升的效果。

(五)知识迁移,深入思考

教师提问:既然自然界中的水总处于动态平衡状态,那么我们人类是不是可以随心所欲地利用水资源呢?

通过学生对各个角度进行探讨,深入思考。从正反两方面来加以辩证地认识。学生要明确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水资源是有限的,如果人类区用水量超过了水资源更新的数量或者水资源早沙鸥污染,就会造成水资源的枯竭,因此这个角度讲水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五、教学评价

练习:读上图水循环示意图,回答问题:

(1)填出图中数字序号表示的水循环环节名称: A:

E: B:

F: C:

G: D: H:

(2)根据水循环发生的区域,可以分为

(3)图示各环节中,人类最容易施加影响的是

《水循环》教学设计

水循环教学设计

水循环教学设计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济南市优质课 水循环教学设计

水循环教学设计
《水循环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