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中考记叙文阅读(二)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2 11:25:4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中考记叙文阅读复习

(二) ——说环境 读标题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与分析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2、理解分析小说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二、教学重点

理解与分析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

理解分析小说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四、教学过程

(一)考点:说环境——分析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作用 1.何为环境描写?

小说是时间的艺术,又是空间的艺术。所谓空间主要是指环境。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驱使其活动的特定场所。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 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描写指对人物活动的场所、风土人情、社会背景、历史背景的描写。高尔基说:“不可忘记:除风景画之外,还有风俗画。”

自然环境: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自然环境描写又称为景物描写。 2.点击中考

例(1)(2013扬州)《冲进风暴逃生》第19题:文中划线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答案:①黑云、狂风、巨浪写出形势危急险恶(1分),②暴风雨越猛烈,越能烘托父女俩的勇敢无畏,顽强不屈和爸爸的选择明智(2分);③为下文写风暴对小镇造成的破坏做铺垫(1分)。

例(2)(2015荆州)《大国手》第16题:文中有两处写“雨”,请你任选一处,说说有什么作用。(2分)

答案:示例一:“正举棋难定,适逢大雨,‘咔嚓’一声霹雳,将他指间棋子惊落。”(1分)此处写雨,不仅渲染了紧张的氛围,更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宛田棋子滑落于黑棋筋上做铺垫。(1分,必须答出“推动情节发展”。)

示例二:“宛田确认后,一跃而起,冲向门外,站在雨里,又唱又跳。”(1分)此处写雨,烘托了宛田欣喜若狂的心情。(1分)

例(3)(2010山西)《我们一样爱他们》第14题:第一段属于小说三要素中的哪一种?作用是什么?(3分)

答案:环境(环境描写),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为主人公的出场做铺垫(埋下伏笔)。(3分)

讨论:比较以上三道考题,从提问的角度看,有何不同?

提醒:例(1)已明确是景物描写,直接分析即可;例(2)将景物和人物的活动、心理联系起来分析;例(3)题目中没有直接出现环境,而从小说三要素的角度,采用了曲问的方式。

小结提问方式:

1 1.文中划线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2.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并分析其作用。

3.文中反复写某个(景),其作用是什么?

4.文中某句话或某段(必须是环境描写)看似与文本无关,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知识储备:

无论中考“小说环境描写作用”的考查从哪一方面入手,首先,必须先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并明确是什么环境。

其次,应明确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常见的作用,并学会从环境本身,人物、情节、主题等多角度来分析文本中环境描写的侧重点,并对号入座。

中考试卷中选用的小说多见于小小说,情节相对集中,人物形象突出,环境描写分明,只要将知识点牢记并灵活运用,一定会将此类题目迎刃而解。 3.探究方法 解题策略:

(1)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时代背景、时代特征、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渲染气氛,衬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深化主题。

(2)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的作用:

①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交代的是什么情况下的环境描写; ②渲染„„的气氛;

③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④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借什么景,抒什么情; ⑤突出、深化主题; ⑥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⑦某环境是„„的背景(生长背景,创作背景,创作源泉); ⑧乐景(美景)衬哀情;

⑨暗示某种社会环境(如《小桔灯》);

⑩推动情节发展,引出下文„„内容,为下文某个情节作铺垫,埋下伏笔。

提醒:答题时一定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不能简单空答。表现的内容一定要结合全文,尽可能具体、全面、多角度地分析。 4.小试牛刀

冰湖 陈彦斌

①“爹,遛网吧?”儿子猫腰拎起大网漂子,扔到船上。刚遛了几下就喊起:“大鱼!爹,上了一条大的!”“慢点儿,慢着点儿,别拽跑了!”他一别船桨,渔船贴过去,渔网紧挨在船的右舷边。

②大鱼一见亮,吓得惊慌乱挣,宽宽的鱼尾巴击打得湖水四溅。他掂起抄罗子探过身去,连鱼带网一起抄到船上。“爹,咱们掏到白鱼窝子啦。”儿子说着,又把一条二三斤重的白鱼从网上摘下,扔进舱里。

③“打完这次鱼,回去,你就去上学,啊!”他看着儿子说。“不!”儿子一直没回头,还在遛着网,“我和你一起打鱼。”“我揍你……没出息的小兔崽子!”

④下午的时候,一小团乌云从湖西面升起,越集越密,阴沉沉地移过来。他忙招呼儿子起网。他们刚把渔网拽到船上,铅灰色的乌云已低低地覆盖住了整个天空,整个湖面都陷入

2 阴沉沉的风雪中。翻起的湖浪骤然变得浑黄,像煮开锅的小米粥,变得稠糊 糊的。气温骤降,湖水拍溅在船帮上,立刻结成了冰,渔船变得沉重起来。

⑤不好!他心里暗暗叫了一声,使劲儿地扳起桨往回划。可风浪太大了,他拼尽了全力,还是顶不动 。渔船上下颠簸着,四周涌动的大浪,一个接一个扑向船舷。他不敢再硬顶着风划船了,便把两只船桨深深地插在水里,任凭风浪带着渔船往东南方向漂去。

⑥大雪是后半夜停的,风浪也渐渐小下来。在风雪里挣扎了几个小时的爷儿俩累得话都懒得说了,脑子里一阵阵地犯糊涂,麻木的手也痛得发痒。他真想躺在儿子身边睡一会儿,却不敢。这么冷的天,湖随时都会封上。

⑦天快亮的时候,一阵可怕的寂静从四周围拢过来,涌动着的浪几乎瞬间就凝住了,滑行的渔船也冻结在冰里。船浆抵在光滑的冰面上,打着滑拢到船尾,船仍是一动没动。不好,封湖了,封湖了!他拿起船桨,疯 狂地 砸着冰。儿子被砸冰声惊醒,昏昏沉沉地爬起,拿起另一只桨砸下去。冰冻得还不太厚,一桨下去,冰碎了。渔船挤进窄窄的冰缝,一点点挤过去,船身被锋利的冰碴儿刮得“沙沙”响。

⑧他疯狂地砸着冰,儿子再把大冰块砸碎,渔船这才能前进一点儿。儿子没砸几下,“扑通”一声倒在舱里,挣扎几下没起来。他探手摸摸儿子的头,滚烫!可他已顾不上儿子了,只是更狠劲儿地抡着船桨,朝冰砸下去。

⑨中午的时候,一条线般的暗影出现在远远的天边。此刻,他的棉衣棉裤已被汗浸透了,黏黏地贴在身上。他瘫坐在船舱里,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双手的虎口也震裂了,渗出的血结成了紫黑色的血痂。他几乎再也举不动 那支松木船桨了,只想就这么躺着,好好喘息一会儿。可当他看见蜷缩在舱里浑身瑟缩、脸色发青的儿子,又站了起来,举起船桨。

⑩“咔嚓”一声,桨断了。桨头甩在冰上,滑出好远才停下来,孤零零地躺在冰面上。他凶狠地骂一句,看着手里攥着的那半截已经没有用了的船桨,把它甩了出去。他直起腰来朝湖岸那边看去,隐隐约约看得出是村子附近那片柳树林。他默默地朝那边望了一会儿,扶着船帮把一只脚跨到船外,随着“咔嚓”的冰裂声,冰塌陷了,他下到水里。他一只手紧紧抓住船,拖在 身后,向湖岸的方向扑去。 11 “爹,你怎么啦?”儿子被冰碎声惊醒,挣扎着爬到船边,看到水里游动的爹,一○下抓住他的手,哭喊着往上拽,“爹,你上来,上来呀,爹!”“放开手,爹……爹送你……回去……上学!”他的左手紧紧抓住船头板,右手努力地向前扒着冰,两条腿也在身后使劲儿地蹬着,整个身子扑向前面的冰,压下去,冰碎了,把船拉过去,身子再向前挪,又压在冰上……儿子感觉到爹的手在不停地哆嗦,过 电般地传到自己的身上。儿子越发哆嗦了,可他还是用力地点了点头。

12湖岸那边有船过来了。他的眼前变得模糊起来,但是,手指却像是五根铁钉,死死地抠 ○进船板里……

(选自《金奖小小说》,有删节)

1.试分析第(7)段画线句环境描写的作用。(4分) 答案

一、①渲染气氛,突出环境的恶劣;②烘托父亲的形象。

答案

二、①渲染紧张气氛,突出环境的恶劣;②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砸冰、扒冰做铺垫;③烘托人物的形象,更能突出父亲技艺娴熟和机智勇敢、顽强不屈的精神。 列举错例,请学生点评,指出问题:答案一,较为空洞,没有结合文本的具体内容。

(二)考点:读标题——分析小说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总体来说,叙事写景抒怀类文章的标题一般具有深刻的含义,或者隐含有多重的意思,正确理解这类文章标题的含义或作用,能够帮助于学生领悟文学作

3 品的思想内涵、理清文章思路。因此,对标题的分析理解就显得尤其重要,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或作用,也就成了历年中考考察的一个热门的知识点。

1、点击中考

例(1)(2013扬州)《冲进风暴逃生》第21题:从情节和主题两方面,谈谈你对“冲进风暴逃生”的理解。(5分)

答案:①情节:莎拉父亲在暴风雨来临时,不退反进,把船驶离码头,冲进风暴,保住船只,得以逃生。

②主题:人生难免会遇到困难、挫折、危险,要以勇敢无惧的姿态直面这一切,迎接挑战,才能获得新生。

例(2)(2014哈尔滨)《天空没有多余的星星》第19题:你是如何理解文章标题“天空没有多余的星星”的?(3分)

答案:天空中每颗星星都有自己的位置、价值;一个人不管多平凡,但在社会大家庭中,只要他认真地工作、生活,就都会有各自的价值。(社会是一个和谐的大家庭,人们彼此需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即使再平凡,只要努力,也都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3分) 例(3)(2014云南)《最初的温暖》第19题:文章以“最初的温暖”为题可谓独具匠心,请简述这个标题的妙处。(3分)

答案:强调了男孩第一次感受到温暖的重要性;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成为全文的情感线索;寓示了文章的主题;标题新颖温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3分,答出三点即可) 例(4)(2013浙江嘉兴)《镜子》第8题:文章内容只字未提镜子,为何却以“镜子”为题?阅读文本,写出你的发现。(4分)

答案:文章所写的事情虽然很小,却像一面镜子,折射出现实社会中有些人漠视规则,为一己之私随意变通的心态。作者以此为题,试图传递这样一种观念: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每个人均应尊重规则。(4分)

例(5)(2015上海)《评语》第22题:本文标题“评语”不能改为“误读”,请简述理由。(6分)

答案:从结构角度来看,“评语”这个题目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包含了“小学时老师评语对我的作用”和十多年后我作为老师写评语给学生”两部分,如果改为“误读”,只涵盖了第一部分的内容,不够全面。“评语”这个标题也能够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从内容角度来看,“误读”带有不积极的语言色彩,看似在批评老师的字迹不清。而作者想要表达的是,通过老师的评语让作者获得了鼓励和进步,并在以后的人生中引以为戒,其中也不乏对老师的感谢之情。

讨论:比较以上几道考题,从提问的角度看,有何不同?

提醒:例(1)从情节角度是字面含义,从主题角度就是深层含义,已经有所提示;例(2)直接进行分析,但要从字面和深层两个角度分析;例(3)题目的妙处,就是分析题目的作用;例(4)、例(5)都没有直接问题目的作用,但实际上就是分析题目的作用。 小结提问方式:

1.试分析题目的含义及作用。 2.分析题目的妙处。

3.本文标题能不能改为XX,请简述理由。 2.探究方法 解题策略:

(1)题目含义(一般要从表层和深层两个角度分析)

4 ①表层含义——根据故事情节分析:标题的字面含义、在文中的含义; ②深层含义——根据中心思想分析: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往往不是围绕字面含义来叙述,联系文章,弄清比喻义或象征义,领悟出标题的深刻含义。 (2)题目作用 ①把握象征意义;

②语带双关(比喻义或象征义);

③确定文章的写作对象,确定文章的感情基调,作为作者感情的出发点; ④概括文章的中心事件、主要内容; ⑤贯穿全文的线索; ⑥文眼;揭示文章中心主旨;

⑦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富有哲理,发人深省; ⑧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背景。 (3)注意事项

①审清题目,明确答题方向,问什么答什么;

②挖掘含意,注意表里虚实,指代双关比喻;

③体会用意,注重多个角度,时间地点氛围;

④形象为题,侧重线索情节,强调主旨情感; ⑤思路清晰,答题分清要点,尽量对号入座。 4.小试牛刀

集中营的课堂

程刚

①纳粹德国攻占波兰,控制着华沙。沙宁是刚来的老师,正给孩子们上课,几个纳粹兵来到学校,大声地对她说:“沙宁,跟我们走一趟吧,你还要藏到什么时候?”说完,他们便涌上来,将沙宁摁到了车上。

②孩子们都吓哭了,只有谢达快速跑回家,告诉爸爸赛夫,沙宁老师被抓走了。赛夫听到这个消息,不禁一惊,焦急地在屋里来回走着……

③第二天早上,谢达悄悄地来到集中营门口,他不知从哪里找到了一枚手雷,然后大叫着冲向纳粹看守,他很快被制服,投进了集中营。谢达很坚强,始终咬定手雷是捡来的,纳粹只好把他关起来。看守每天鞭打他,让他干着与年龄不相称的活,可他似乎能承受一切,他只想知道,沙宁老师是否还在这里,是否还活着。

④这天早上,谢达被惊醒,几个纳粹将一个全身血肉模糊的女人扔了进来,谢达一看,这不是沙宁老师吗?他突然一阵狂喜,和几位妇女一起把沙宁老师扶到板子上,沙宁伤得太重,一直在昏迷。纳粹没有从沙宁口中得到任何有价值的消息,还不想让她死,便给她医治。沙宁醒后,第一眼便看见了谢达。她有些激动,想问谢达怎么进来的。可她极度虚弱说不出话,聪明的谢达急忙小声地对沙宁说:“沙宁老师,我来上课。”沙宁一怔……

⑤沙宁成了集中营里的老师。纳粹严密监视着她的动向,希望能从沙宁的讲课中找到破绽。另外,这十几个孩子让他们伤透了脑筋。沙宁上课的时候,孩子们却很安静。为了让他们安静些,纳粹还假装慈悲地给孩子们买了画笔。沙宁对谢达非常好,除了给他上课,有时还教他画画……

⑥这一天 ,几名想逃跑的战俘又被他们抓回来折磨而死,然后再被吊起来,暴露在阳光下……一直以来,纳粹就是这样没有人性,凡是想逃跑的人,都会被处死并吊在营门外。每每看到这种场景,谢达心中充满了仇恨。

5 ⑦这一天早上,天还没亮,谢达偷偷地走出房间,悄悄爬向纳粹士兵的油库,可就在他准备点燃火柴时,被纳粹哨兵发现,一颗罪恶的子弹穿透了他的胸膛,谢达当即倒下,然后被拖出门外吊起来示众。第二天中午,赛夫打通了关节,把谢达抱回家。他要给谢达穿上新衣服再埋葬,为此,他几度昏厥。

⑧四天后,盟军报纸大幅报道了赛夫送出情报,纳粹在波兰的毒气弹据点纷纷被摧毁的消息。如果再晚几天,这些毒气弹就会被运往前线,将会有成千上万盟军士兵中毒而亡。半个月后,沙宁被解救出来,她和赛夫都成了大英雄,一个催人泪下的故事也被披露出来。 ⑨原来,沙宁掌握毒气弹据点的情报后,来到华沙想与赛夫接头,因泄密她被捕了。焦急的赛夫本想自己进集中营和沙宁接头,可他是地下组织的负责人,不能离开。便想出了让谢达攻击哨兵而进入集中营与沙宁接头的办法。沙宁的情报图一直记在脑海里,她便偷偷地教谢达画画,不久,谢达便能把地图完整地画出来。该怎样把情报送出呢?就在这时,谢达见到逃跑的人都会被处死吊在营门外,于是,他便想到了这个慷慨赴死的办法,悄悄地把地图画在了衣服里面……他知道,爸爸肯定会想办法把他抱回家,肯定会给他换套新衣服再埋葬,肯定会发现画在衣服里面的地图……

⑩谢达消逝在天堂里,但他用稚嫩的肩膀扛出的惊天壮举却深深地感染了我们,那个集中营的课堂里,上的是这世界上最感人的一课。

(选自《情感读本〃道德篇》,有删改)

1.“集中营的课堂”有什么深刻含义?文章以此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学生展示自己的答案,学生分析,指出问题。 【答案】

含义:一是沙宁在集中营给孩子们上课(1分);二是以谢达为代表的波兰人民在集中营上演的为反抗纳粹而慷慨赴死的感人的一课(1分)。

作用:1.故事围绕“集中营的课堂”展开,是文章的线索(1分);2.“集中营”和“课堂”两个场所构成鲜明的对比,耐人寻味(1分);3.以谢达、沙宁(为代表的波兰人民)将集中营变成了反纳粹的课堂,突出了热爱祖国、反抗侵略的主题(1分)。

6

中考记叙文阅读教案

中考记叙文阅读教案

中考记叙文阅读教案

中考记叙文阅读

【【 中考记叙文阅读】】

记叙文阅读中考复习教案

中考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教案

中考记叙文阅读复习(三)教案

记叙文阅读中考复习教案26

中考记叙文阅读专题复习教案

中考记叙文阅读(二)教案
《中考记叙文阅读(二)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