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小班幼儿生活化科学活动的探究

发布时间:2020-03-01 21:52:3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小班幼儿生活化科学活动的探究

摘要: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探究对于幼儿来说,是一种天性,是一种令他们感到兴奋的学习和活动方式。“探究是创造的前提,探究是成功的阶梯”。探究有助于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拓展幼儿的现实生活视野、丰富内心情感世界,形成科学求实的态度、和谐发展的个性。

关键词:生活化、探究、材料、指导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之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幼儿的科学教育需要我们成人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对于小班的孩子年龄小,知识经验贫乏,往往通过感知和依靠表象认识事物,幼儿的科学活动让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中完成的。因此,在取材方面,应以幼儿生活为内容的教育,让幼儿在生活中通过让其不断地获得丰富的经验来促进他们知识、能力、情感、品行的发展。因此在幼儿探究能力方面的培养离不开幼儿的动手操作。因此在这学期里我们主要侧重培养小朋友的动手操作能力,并通过自己的操作实验与幼儿进行交流经验,体验操作活动的乐趣。如:《吹泡泡》、《好玩的气球》、《降落伞》、《会唱歌的瓶宝宝》《水瓶放大镜》、《神奇的皮球宝宝》、《轮子不见了》、《有用的肥皂》等都需要幼儿在于材料的互动中得到相应的知识。

一、内容的选择体现生活化

幼儿的科学探究应从开展的科学活动以选择幼儿身边的事物和熟悉的社会热点为内容,目的是让幼儿体验无所不在的科学,激发其好奇心和求知欲。树立起“时时处处有教育”“方方面面有科学”的理念。同时,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科学教育契机,有效地组织科学教育活动。

科学的内容是幼儿学习的对象,由于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的制约,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不可能凭借抽象的符号去凭空想象,而是依赖于他们的生活经验,因此,教育内容生活化是引发幼儿主动学习和探究的重要其他与条件。如:活动《吹泡泡》、《神奇的皮球宝宝》、《好玩的气球》、《降落伞》、《有用的肥皂》等一些都是幼儿从小就接触到的物品,幼儿对这些东西都很熟悉,但是没有一个系统的概念和归纳,通过老师组织的这些活动给幼儿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从中进行整理归纳,理清幼儿的思绪。这些活动中都是以幼儿为主体,相信探索性的观察在科学活动中,有助于幼儿更加深入地了解事物,让幼儿通过体验来认识周围事物,即让幼儿在可视、可听、可感、可操作的环境条件下,“先做后学,先行后知”,发展能力,养成某些行为习惯,乃至形成某些情感、态度、价值观念,获得终身受益的品质。

《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了解决幼儿实际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因此在幼儿刚入园的那段时间,为帮助幼儿更快适应幼儿园生活,消除幼儿对幼儿园的陌生感,我们老师让家长带进来幼儿平时在家喜欢的玩具开展活动《我喜欢的玩具》、《玩具展览会》,并进行同伴的交流、分享,促进幼儿与同伴之间的交往;为了拉近与老师之间的关系,我们组织开展了《认识老师、阿姨和同伴》这个活动,幼儿认识了身边的老师、同伴和阿姨,从而有效缓解小班幼儿入园焦虑症。又如:我们结合国庆节与中秋节两个节日,从孩子的生活经验出发,从快快乐乐过节说起,开展《快乐过中秋》、《国庆节》等活动,引导幼儿观察周围环境的变化,过节的心情、过节的气氛等。结合幼儿生活中的资源,引导幼儿关注周围环境中的事物、现象,并乐意通过感官去发现、认识,开展相关的活动《认识小兔》、《小乌龟》、《小鸡的一家》等认识动物活动。

二、材料的投放体现生活化 幼儿是在活动中发展的,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位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习惯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因此我们所提供的材料都是尽可能引起幼儿探索兴趣,更多的是幼儿身边易得的材料、当地特有的资源或者是安全的废旧物品,而且幼儿有一定生活经验基础的,具有丰富性和趣味性,能够让幼儿产生尝试、探索的欲望。

既然科学活动来源于生活,那么探索内容也要在真实的生活情景中寻找。科学活动形式应该是生活化的,其过程也应该是生活化的。幼儿天生的好奇”使他们对生活中的一切都充满了疑惑与兴趣,而科学活动正好满足了幼儿的这种探索欲望。科学活动产生于幼儿的生活而生活情境又能帮助幼儿解决疑惑。我们结合主题活动《水果对对碰》的开展,从探索时间开始,不只局限于某几次集中活动,而是根据幼儿的兴趣特点进行整个学期的延续,从早期的经验回顾、相关资料的收集、活动过程中的探索、后期的生成延伸等。结合本班制定的主题活动《水果对对碰》,从幼儿的生活出发,选择幼儿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各种水果,开展一系列与主题相关的活动《好吃的香蕉》、《苹果》《葡萄》、《水果变变变》、《我喜欢的水果》、《秋天水果多》、《水果超市》等,这些活动中的原材料都来自于家长的提供,通过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说、闻、摸、尝等,对水果的外形特征有完整的表述,并且对于我们科学活动感兴趣,有充分的好奇心,能积极地表达、分享。

三、过程的指导体现个性化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个性化的指导有利于每个幼儿得到最好的发展,针对每个幼儿的个别差异进行因材施教。说的容易,做起来却很难,个性化的指导需要老师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也需要老师有更高的指导技巧,适时适度地发挥师幼之间的互动作用,才能对幼儿起到促进作用。经过长时间的指导,我从中得到了一些启发:

1.语言的提示具有情景性。如:在《好玩的瓶娃娃》中,运用生动的语言导入活动:“瓶宝宝很想唱歌,我们怎样来帮助它?”这样的话语引导幼儿积极思考:可以把瓶子拿起来敲打或者往瓶子里加东西都可以使瓶子发出声音。

2.语言的提示具有针对性。语言的提示从幼儿的自身经验出发,帮助幼儿理解问题。如在《好玩的气球》活动中,幼儿对空气不理解,老师通过帮气球充气,让幼儿感受气球慢慢变大的过程,并把充气好的气球放掉,感受气球变小了,并能够发出声音,从而了解到从气球里跑掉的气体就是空气,加深幼儿对空气的理解和认识。 3.语言的提示具有游戏性。对于理解能力较弱的幼儿,教师采用游戏的方法,帮助幼儿理解。如:在《水瓶放大镜》这个活动中,教师采用游戏化的语言:“瓶子宝宝要和大家来变魔术呢。你们想不想瓶子宝宝变魔术?”这句话一抛出幼儿的注意力马上就集中了,接下来都很认真地倾听老师提出的要求,了解应该怎么做才能变魔术。所以在接下来请小朋友先透过空瓶子看图片,再透过装水的瓶子看同一张图片,比较时幼儿都能认真地进行对比,了解图片的变化。

4.语言的提示具有鼓励性。

在幼儿动手操作时,教师是观察者。为了不妨碍幼儿的的探索,教师应该做到多观察,语言适时、适度。当幼儿完成任务时要及时给以表扬;在幼儿遇到困难时给以鼓励,这样能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对幼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如:在操作过程中

四、活动的形式体现生活化 幼儿天生对整个世界,尤其是自然世界充满好奇,他们自发地对各种现象产生兴趣和疑问,并会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究并发现其中的奥秘。在科学活动中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大自然是最接近又热天性的,幼儿喜欢小草、花朵和泥土的方向,喜欢各种植物和动物,对其充满好奇,因此我们利用周边物质资源,丰富幼儿的科学经验和知识;借助家长的特长及利用周边自然环境进行亲子游活动《游草庵寺》,让幼儿亲近大自然,共同寻找秋天的足迹;并增进了幼儿与父母间的亲情及家长与教师之间的互动的关系。

幼儿的科学是生活的科学,他们不会去关注远离生活的东西,而是关注身边发生的人、事、物,因此在科学活动中,尽可能使幼儿在生活中习得科学教育的内容。如:在幼儿盥洗的时间,引导幼儿认识水的特性:水是会流动的、是无色、无味的;了解肥皂的作用和特点等。在带领幼儿散步时,有意带领幼儿到“种植园地”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过程,了解认识黄瓜的外形特征的用途,知道黄瓜有营养、多吃蔬菜身体好。

儿童主要是在活动中学习,陈鹤琴先生提倡“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就是鼓励儿童在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获得发展。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要源于生活,还要回归到生活中去。生活不仅是幼儿获得直接经验的基础,认识周围世界、获得真正内化的科学知识和经验提供了前提和可能,我们应该多引导幼儿关注身边发生的事物,让他们主动地去发现探索生活中的奥秘,培养幼儿积极主动探索的兴趣。

让幼儿的科学活动生活化

小班科学探究

大班幼儿生活化数学活动的探究

小班科学探究活动 沉浮

科学探究活动

小班幼儿科学探究的特点和支持策略

如何开展小班幼儿科学探索活动

小班科学活动

小班科学活动

小班科学活动

小班幼儿生活化科学活动的探究
《小班幼儿生活化科学活动的探究.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