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届高三语文诗歌鉴赏辅导

发布时间:2020-03-03 21:55:3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2014届高三语文诗歌鉴赏辅导 【长宁】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16题。(8分) 游东田(南齐)谢朓

戚戚苦无悰①,携手共行乐。寻云陟累榭,随山望菌阁。远树暧仟仟②,生烟纷漠漠。 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 【注】①无悰:没有欢乐。②仟仟:同“芊芊”,草木茂盛的样子。 14.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五言诗。(1分) 15.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以记游为题材,脉络清晰而且顺畅。

B.本诗情因景兴虚实相生,清新而又含蓄。

C.本诗三处运用叠词,增强形象性音乐美。

D.本诗语言清新淡雅,而又不失轻盈灵动。

16.从描写景物的角度,赏析画线句的妙处。(4分)

【崇明】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6题。(8分) 流莺①李商隐

流莺飘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

注:①此诗大约是李商隐从桂管观察使幕(佐助人员)返京暂充京兆府掾属(佐助人员)时所作。

14.本诗的韵脚是

、、、。(1分)

15.对“流莺”这一形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飘荡”“参差”等词语表现了流莺不停地漂泊辗转的样子。 B.“巧啭”表明流莺歌唱圆转流美,充满了对良辰佳期的期盼。 C.无论“风朝露夜”,还是“阴晴”,流莺以啼鸣实现了“本意”。 D.流莺不但无计留春,而且连暂时栖息的一处花枝也无从寻找。 16.诗人托物寓怀,抒发身世之感,结合全诗,简要赏析。(4分)

【奉贤】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6题。(8分) 鹊桥仙▪夜闻杜鹃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14.陆游诗南宋爱国诗人,高中教材有他的一首诗,题为《》。(1分) 15.对本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从景写起,“茅檐”、“篷窗”指简陋的寓所,渲染出悲凉、凄清的氛围。

B.词运用了“起兴”的手法,先写杜鹃的鸣叫,从而引起羁旅之人的愁思和感慨。 C.“催成清泪”,因杜鹃啼声一声紧似一声,仿佛予人更多伤感,故曰“催”。 D.之所以“不堪听”,是因为在故乡听杜鹃勾起了陆游岁月如流、志业未遂的心绪。 16.本词在关联词运用上极富表现力,请围绕这一点加以赏析。(4分)

【闸北】

(四)阅读下面苏轼的一首词,完成14—16题。(8分) 定**①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②,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①此词作于北宋元丰五年(1082年),是作者被贬黄州后的第三年。②萧瑟处:指遇雨的地方。

14、“定**”是这首词的。(1分)

15、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词虽然只写了生活中遇雨的一件小事,却表现了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令人回味。 B.序文中说,同行的人在雨中很狼狈,只有作者气定神闲,泰然处之,反映出他不同常人的胸襟气度。

C.“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样的句子尤其精彩,不但写出了面前的风雨,也暗示了人生的“风雨”。

D.这首词上下片分工明确,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兼议论,体现出词人清晰的思维脉络。 (下片中不仅有抒情议论,也包含写景的成分)

16、结合苏轼的身世和本词的写作背景,品析词中画线句所包含的生活哲理。(4分)

【普陀】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7题。(7分) 【双调】

天香引·西湖感旧

问西湖昔日如何?朝也笙歌,暮也笙歌。问西湖今日如何?朝也干戈,暮也干戈。昔日也,二十里沽酒楼,春风绮罗;今日个,两三个打鱼船,落日沧波。光景蹉跎,人物消磨。昔日西湖,今日南柯。

15.这首小令的曲牌是。(1分)

16.对这首元曲的赏析,下列不恰当的一项是( B )(2分)

A.这首小令以设问起笔,蕴含着作者深沉的感喟,引发读者对昔日杭州的追忆。 B.“朝也笙歌,暮也笙歌”一句是对统治者纵情声色、贪图享乐的揭露和讽刺。 C.这首小令语言朴实,用白描手法写出了杭州在连年战乱中的沧桑变迁。

D.全曲的感情基调低沉婉转,如一曲挽歌,表达了作者生逢乱世的悲哀与无奈。 17.这首小令主要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请简析其作用。(4分)

【静安】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6题。(8分) 好事近·梦中作秦观 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行到小溪深处,有黄鹂千百。飞云当面化龙蛇,夭矫①转空碧。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 [注释]①夭矫:卷曲而有气势。

14.高中语文教材中《》也是写梦境的古诗,作者是。(2分) 15.下列对作品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

A.第一句一反俗套,将“雨打花落”说成是“春雨催花”,顿出新意。 B.

三、四两句运用对比手法,突显了小溪的幽静与林间的喧嚣热闹。 C.“飞云当面化龙蛇”形象地写出了飞云在空中飘舞、变幻的景象。 D.本词语言清新明丽,借助想象,描绘了一幅充满浪漫色彩的画面。 16.请结合语境对第二句中的“动”字作鉴赏。(3分) 【闵行】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6题。(8分) 嘉川铺遇小雨景物尤奇宋陆游

一春客路厌风埃,小雨山行亦乐哉。危栈①巧依青嶂出,飞花并下绿岩来。 面前云气翔孤凤,脚底江声转疾雷。堪笑书生轻性命,每逢险处更徘徊。 【注】①危栈:高而险的栈道。

14.陆游,字务观,号,南宋爱国诗人。(1分) 15.下列对诗歌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诗歌的首联写诗人一路忍受沙尘之苦,山行遇雨后的愉快心情。 B.颔联和颈联对仗工整,绘景如画,对所见景色充满了喜爱之情。 C.尾联嘲笑书生一旦身处险峻之地,便踌躇不前,不再贪恋美景。 D.从全诗看,诗歌的尾联,照应了标题中的“景物尤奇”四个字。 16.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写景的手法很有特色,请加以赏析。(4分)

【徐汇】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6题。(8分) 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张先 龙头舴艋注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注]舴艋:江南一种轻便小舟。 14.前两句描述的民俗活动有和。(2分)

15.下列对本词五六句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空间转移,由远而近。

B.意境拓展,由动而静。

C.情感深化,由乐而歌。

D.时间变换,由昼至夜。

16.有人评价画线句“写景工绝”。请对此加以赏析。(4分)

【黄浦】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6题。(8分) 依韵和永叔同游上林院后亭见樱桃花悉已披谢梅尧臣

去年君到见春迟,今日寻芳是夙期。只道朱樱才弄蕊,及来幽圃已残枝。 飘英尚有游蜂恋,著子①唯应谷鸟知。把酒聊能慰余景,乘欢不厌夕阳时。 [注] ①著子:结子,这里指果实。

14.与标题中“披谢”相呼应的词语是。(1分) 15.简析画线句化用李商隐诗句的用意。(3分)

16.从虚实相生的角度,赏析颔联和颈联,作者是怎样表达情感的。(4分)

【虹口】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6题。(8分) 渔 翁①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②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注】①此诗为柳宗元被贬永州(今湖南零陵)时所作。 ②欸(ǎi)乃:拟声词,摇橹声。 14.“清湘”一词在诗中的意思是。(1分) 15.对本诗解析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到晨雾消散旭日初升,渔翁也没见着一个人,表明其孤单之至。 B.日出以后,渔翁回首骋目,渔船已入中流,诗境极其悠闲恬淡。 C.末句化用“云无心以出岫”,可知渔翁很享受这样的隐居生活。 D.全诗按时间顺序叙述渔翁行踪的同时,展现了一幅幅山水美景。 16.“欸乃一声山水绿”一句写法反常但颇有奇趣,请作简要赏析。(4分)

【浦东】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6题。(8分) 鹧鸪天 惜别严仁

一曲危弦①断客肠。津桥捩柂转牙樯②。江心云带蒲帆重,楼上风吹粉泪香。 瑶草碧,柳芽黄。载将离恨过潇湘。请君看取东流水,方识人间别意长。

【注释】①一曲危弦:弹奏一曲。危:高。弦:泛指乐器。②捩柂(lièduò):扭转船舵。牙樯:饰以象牙的帆樯。 14.从字数看,本词属于。(1分)

15.下列对本词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3分)

A.首句写楼上别筵的情景,宴席将散,一曲哀弦,愁肠欲断,给全篇定下了伤感的基调。 B.整个上阕按照将别、正别、已别的顺序展开,词意层层推进,惜别离恨之情渐行渐浓。 C.下阕借瑶草和柳芽两个意象组合,点明送别的时节,并以美好的春景,反衬离恨之重。 D.结句以悠悠东流水喻绵绵别离情,与李白“古来万事东流水”的诗意有异曲同工之妙。 16.从空间转换的角度,对词中画线句子写一段赏析文字。(4分) 2014届高三语文诗歌鉴赏辅导答案 【长宁】

(四)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4-16题。(8分) 游东田(南齐)谢朓

戚戚苦无悰①,携手共行乐。寻云陟累榭,随山望菌阁。远树暧仟仟②,生烟纷漠漠。 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 【注】①无悰:没有欢乐。②仟仟:同“芊芊”,草木茂盛的样子。 14.从体裁上看,这是一首五言古(体)诗。(1分)

15.对本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3分)

A.本诗以记游为题材,脉络清晰而且顺畅。

B.本诗情因景兴虚实相生,清新而又含蓄。

C.本诗三处运用叠词,增强形象性音乐美。

D.本诗语言清新淡雅,而又不失轻盈灵动。

16.从描写景物的角度,赏析画线句的妙处。(4分)

要点:诗句内容1分,描写手法1分(工笔、视角、构图等),景物特征1分,情感1分。诗人捕捉到了自然界一个刹那间的活动:游鱼嬉戏在清水绿荷间,林中小鸟喧闹飞散后,落英缤纷,无声飘落。前句俯视,后句仰看,工笔细描,空间感强,洗练而传神地再现了东田暮春初夏充满生机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在欣赏留恋中的愉悦之情。

【崇明】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6题。(8分) 流莺①李商隐

流莺飘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

注:①此诗大约是李商隐从桂管观察使幕(佐助人员)返京暂充京兆府掾属(佐助人员)时所作。

14.本诗的韵脚是 持、期、时、枝。(1分)

15.对“流莺”这一形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3分) A.“飘荡”“参差”等词语表现了流莺不停地漂泊辗转的样子。 B.“巧啭”表明流莺歌唱圆转流美,充满了对良辰佳期的期盼。 C.无论“风朝露夜”,还是“阴晴”,流莺以啼鸣实现了“本意”。 D.流莺不但无计留春,而且连暂时栖息的一处花枝也无从寻找。

16.诗人托物寓怀,抒发身世之感,结合全诗,简要赏析。(4分)

诗人用流莺的漂荡比喻自己辗转飘零不定的生活,用流莺的“巧啭”比喻自己美妙的歌吟及远大的政治抱负,用无“佳期”表达自己不为人理解的满腹委屈和良辰不遇的深沉伤感。

【奉贤】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6题。(8分) 鹊桥仙▪夜闻杜鹃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14.陆游诗南宋爱国诗人,高中教材有他的一首诗,题为《书愤》。(1分)

15.对本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3分) A.词从景写起,“茅檐”、“篷窗”指简陋的寓所,渲染出悲凉、凄清的氛围。

B.词运用了“起兴”的手法,先写杜鹃的鸣叫,从而引起羁旅之人的愁思和感慨。 C.“催成清泪”,因杜鹃啼声一声紧似一声,仿佛予人更多伤感,故曰“催”。 D.之所以“不堪听”,是因为在故乡听杜鹃勾起了陆游岁月如流、志业未遂的心绪。

16.本词在关联词运用上极富表现力,请围绕这一点加以赏析。(4分) 关联词“但”、“又”、“况”。“但”用转折语气,以“鹦鹉”的无声,反衬鹃啼的分外淸晰、刺耳,以“月夜”反衬作者的独自飘零,表达作者内心的凄苫。“又”有递进的感觉,社鹃已经催人泪下却还不停息,“又拣深枝飞去”,继续它的哀鸣,“又”,写出了作者对杜鹃夜啼的无可奈何,“况”为递进,之所以“不堪听”是因为杜鹃啼声本就悲戚,再加上作者半生漂泊、志业未遂,更添一重羁愁,这里的“犹自„„况”就是表示这种递进。 (关系判断准确1分,阐释1分,写到两组即得4分)(3分)

【闸北】

(四)阅读下面苏轼的一首词,完成14—16题。(8分) 定**①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②,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①此词作于北宋元丰五年(1082年),是作者被贬黄州后的第三年。②萧瑟处:指遇雨的地方。

14、“定**”是这首词的词牌。(1分)

15、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D )(3分)

A.这首词虽然只写了生活中遇雨的一件小事,却表现了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令人回味。 B.序文中说,同行的人在雨中很狼狈,只有作者气定神闲,泰然处之,反映出他不同常人的胸襟气度。

C.“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样的句子尤其精彩,不但写出了面前的风雨,也暗示了人生的“风雨”。 D.这首词上下片分工明确,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兼议论,体现出词人清晰的思维脉络。 (下片中不仅有抒情议论,也包含写景的成分)

16、结合苏轼的身世和本词的写作背景,品析词中画线句所包含的生活哲理。(4分) 人生何尝不是在风雨之中穿行(1分)?自然的风雨如此,而政治的风风雨雨何尝不是瞬息万变(1分)?不管在何种风雨之中,只要坚持着一路走下来,回头再望那“萧瑟”之处,也就无所谓什么风雨和天晴了(1分);重要的是个人应该以旷达平和的态度来面对这一切(1分)。

【普陀】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7题。(7分) 【双调】

天香引·西湖感旧

问西湖昔日如何?朝也笙歌,暮也笙歌。问西湖今日如何?朝也干戈,暮也干戈。昔日也,二十里沽酒楼,春风绮罗;今日个,两三个打鱼船,落日沧波。光景蹉跎,人物消磨。昔日西湖,今日南柯。

15.这首小令的曲牌是天香引。(1分)

16.对这首元曲的赏析,下列不恰当的一项是( B )(2分)

A.这首小令以设问起笔,蕴含着作者深沉的感喟,引发读者对昔日杭州的追忆。 B.“朝也笙歌,暮也笙歌”一句是对统治者纵情声色、贪图享乐的揭露和讽刺。 C.这首小令语言朴实,用白描手法写出了杭州在连年战乱中的沧桑变迁。

D.全曲的感情基调低沉婉转,如一曲挽歌,表达了作者生逢乱世的悲哀与无奈。

17.这首小令主要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请简析其作用。(4分)

这首元曲将昔日西湖繁华安逸的生活场景和今日破败荒凉的景象进行对比,鲜明地突出连年战乱带来的剧变和危害,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和伤时忧世的心境。

【静安】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6题。(8分) 好事近·梦中作秦观 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行到小溪深处,有黄鹂千百。飞云当面化龙蛇,夭矫①转空碧。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 [注释]①夭矫:卷曲而有气势。

14.高中语文教材中《梦游天姥吟留别》也是写梦境的古诗,作者是李白。(2分)

15.下列对作品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B )(3分) A.第一句一反俗套,将“雨打花落”说成是“春雨催花”,顿出新意。 B.

三、四两句运用对比手法,突显了小溪的幽静与林间的喧嚣热闹。 C.“飞云当面化龙蛇”形象地写出了飞云在空中飘舞、变幻的景象。 D.本词语言清新明丽,借助想象,描绘了一幅充满浪漫色彩的画面。

16.请结合语境对第二句中的“动”字作鉴赏。(3分)

一个“动”字,把本来静止的春色化为动态,/写出了春雨的播撒催发满山的野花,山花烂漫,生机勃勃。

【闵行】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6题。(8分) 嘉川铺遇小雨景物尤奇宋陆游

一春客路厌风埃,小雨山行亦乐哉。危栈①巧依青嶂出,飞花并下绿岩来。 面前云气翔孤凤,脚底江声转疾雷。堪笑书生轻性命,每逢险处更徘徊。 【注】①危栈:高而险的栈道。

14.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爱国诗人。(1分) 15.下列对诗歌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C )(3分)

A.诗歌的首联写诗人一路忍受沙尘之苦,山行遇雨后的愉快心情。 B.颔联和颈联对仗工整,绘景如画,对所见景色充满了喜爱之情。 C.尾联嘲笑书生一旦身处险峻之地,便踌躇不前,不再贪恋美景。 D.从全诗看,诗歌的尾联,照应了标题中的“景物尤奇”四个字。

16.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写景的手法很有特色,请加以赏析。(4分) 比喻和拟人的手法1分;景物特点分析2分;作者情感1分

例1:颔联运用拟人的手法,巧妙地传达了峰回路转、栈道紧贴石壁,瀑布自岩壁倾泻而下的美景;颈联则用比喻的手法,将视觉和听觉交融起来,描写了山中云气变化移动的情状和江水澎湃汹涌的声势,抒发了作者对山中美景的喜爱之情。(4分)

例2:分别从视觉和听觉等不同角度写景;颔联描写危栈依青嶂飞花下绿岩的情状,颈联写了云气的变化莫测,从视觉角度展现雨中山行的壮观的景色;同时运用富有表现力的色彩词语,如青嶂、绿岩,同时飞花的艳丽,云气的洁白,景色美丽,引人联想。“脚底江声转疾雷”则从听觉的角度写出了深谷江水奔腾的险峻。(4分)

例3:颔联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高险栈道紧贴青山,雨过花飞满天之景,清丽而不失奇险,颈联则以比喻形象描摹出山中雨后云雾缭绕、山脚江涛滚滚之势,雄奇伟丽。这两联写景动静结合,视角俯仰开阖,视觉与听觉结合,立体表现景物之“尤奇”,显现了作者的开阔胸怀与激情,极具感染力。

例4:运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将云气变化的姿态,比喻成孤凤飞翔,江水奔腾的声音如迅疾的雷声,形象生动,突出了山中的景色之奇美。(3分)

【徐汇】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6题。(8分) 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 张先 龙头舴艋注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行云去后遥山暝,已放笙歌池院静。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 [注]舴艋:江南一种轻便小舟。

14.前两句描述的民俗活动有划龙舟和荡秋千。(2分) 15.下列对本词五六句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2分) A.空间转移,由远而近。

B.意境拓展,由动而静。

C.情感深化,由乐而歌。

D.时间变换,由昼至夜。

16.有人评价画线句“写景工绝”。请对此加以赏析。(4分)

微风轻拂,庭院中淡白轻柔的杨花在柔白月光的映衬下飘荡,似有若无,营造出一个亦真亦幻的静谧世界,暗示了诗人游乐后恬适、舒畅的心情。

【黄浦】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6题。(8分) 依韵和永叔同游上林院后亭见樱桃花悉已披谢梅尧臣

去年君到见春迟,今日寻芳是夙期。只道朱樱才弄蕊,及来幽圃已残枝。 飘英尚有游蜂恋,著子①唯应谷鸟知。把酒聊能慰余景,乘欢不厌夕阳时。 [注] ①著子:结子,这里指果实。

14.与标题中“披谢”相呼应的词语是飘英或残枝。(1分) 15.简析画线句化用李商隐诗句的用意。(3分) 化用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却舍弃伤感,表达赏景的喜悦之情。

16.从虚实相生的角度,赏析颔联和颈联,作者是怎样表达情感的。(4分)

颔联虚写想象中樱花含苞待放的美丽,反衬园中已是残枝的破败;情感由盼望到失望。颈联实写在落英缤纷中却有蜜蜂飞舞的依恋,进而想象果实绽放,杜鹃知晓的情境;情感由失望而欣喜。颔联以虚衬实,颈联以实映虚,两联虚实相生,抒发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超脱的情趣。

【虹口】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6题。(8分) 渔 翁①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②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注】①此诗为柳宗元被贬永州(今湖南零陵)时所作。 ②欸(ǎi)乃:拟声词,摇橹声。 14.“清湘”一词在诗中的意思是清澈的湘水。(1分) 15.对本诗解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D )。(3分)

A.到晨雾消散旭日初升,渔翁也没见着一个人,表明其孤单之至。 B.日出以后,渔翁回首骋目,渔船已入中流,诗境极其悠闲恬淡。 C.末句化用“云无心以出岫”,可知渔翁很享受这样的隐居生活。 D.全诗按时间顺序叙述渔翁行踪的同时,展现了一幅幅山水美景。

16.“欸乃一声山水绿”一句写法反常但颇有奇趣,请作简要赏析。(4分)

“反常”表现在“山水绿”与“欸乃一声”本不存在因果关系;山水随着天色的变化,色彩由黯而明,本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但在诗中,随着划破静空的一下声响,就万象皆绿。这不符合生活真实。

“有奇趣”表现在:⑴使耳中所闻之声与目中所见之景发生了奇特的依存关系;⑵“欸乃一声”使得“绿”字不仅呈现出色彩的功能,而且给人一种动态感;⑶声响的骤起,不仅使“绿”字有动态,而且给人顷刻变绿的疾速感,令人更觉神奇;⑷于“山水绿”中闻“欸乃一声”,感觉特别悦耳怡情,山水似乎也绿得更可爱了;⑸声音和色彩结合而成的境界,清寥而又有几分神秘;⑹以声衬静,于悠闲恬静的诗境中传达出作者孤寂落寞的心境;⑺把慢写快,传达出作者深沉热烈的内心世界。

【浦东】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6题。(8分) 鹧鸪天 惜别严仁

一曲危弦①断客肠。津桥捩柂转牙樯②。江心云带蒲帆重,楼上风吹粉泪香。 瑶草碧,柳芽黄。载将离恨过潇湘。请君看取东流水,方识人间别意长。

【注释】①一曲危弦:弹奏一曲。危:高。弦:泛指乐器。②捩柂(lièduò):扭转船舵。牙樯:饰以象牙的帆樯。

14.从字数看,本词属于小令。(1分) 15.下列对本词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D )。(3分)

A.首句写楼上别筵的情景,宴席将散,一曲哀弦,愁肠欲断,给全篇定下了伤感的基调。 B.整个上阕按照将别、正别、已别的顺序展开,词意层层推进,惜别离恨之情渐行渐浓。 C.下阕借瑶草和柳芽两个意象组合,点明送别的时节,并以美好的春景,反衬离恨之重。 D.结句以悠悠东流水喻绵绵别离情,与李白“古来万事东流水”的诗意有异曲同工之妙。 16.从空间转换的角度,对词中画线句子写一段赏析文字。(4分)

教师版 届高三语文诗歌鉴赏综合训练

届高三古代诗歌鉴赏复习

高三语文课内诗歌鉴赏

高三语文题诗歌鉴赏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复习

诗歌鉴赏(高三)

届高三语文第二轮复习诗歌鉴赏专题练习

高三期末语文诗歌鉴赏教师版

高三语文《诗歌鉴赏》导学案

高三暑期语文辅导练习(诗歌)

届高三语文诗歌鉴赏辅导
《届高三语文诗歌鉴赏辅导.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