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本地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20-03-03 16:50:1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重庆市涪陵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调研报告

2009级新闻2班 张璐

摘要: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布局继20世纪80年代沿海发展战略、90年代末西部大开发战略之后,目前新的区域发展格局正成形成,即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实行东西互动,带动中部,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目前中西部地区民营经济发展仍存在不少问题

关键词

区域经济 存在问题 对策

区域经济是各国和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以大城市为中心、发展水平相近地区的经济联系和合作加强,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经济区。西部地区为发展落后的经济区域。

从西部大开发取得的进展看,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4年里,国债投资及其带动的投资达7000亿元人民币,五大标志性工程:生态环境建设、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南水北调两线工程进展顺利。东部资本、港澳台资本和外资加快了西进步伐。产业结构正在调整,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都出现可喜发展的势头。各省市区内的铁路、高速公路、机场、水利、县乡道路、农村电网改造等基础设施推进很快。重庆、成都、西安等城市建设突飞猛进。

但是毕竟作为西部地区,各方面的基础都比较落后。比如资金方面、设备、人才等方面。涪陵作为重庆市重点的经济区域这几年在政府的支持下各方面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作为涪陵重点产业的榨菜也在这几年走向了全国化的经济步伐,进一步的促进了涪陵经济的发展。但是,我们在看到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其中存在的问题。

( 一). 除少数中心城市外, 本地区从整体上尚未形成真正适合民营企业正常运作的投资环境软环境首先表现在中西部人们思想观念的保守程度比东部民营经济起步时更为严重; 其次表现在中西部特别是西部体制僵化, 尤其是一些政府部门的管理政策随意性大和投资法律保障差。

( 二).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推动机制如没有形成畅通、有效的信息渠道而导致项目转移的盲目性; ( 三). 资本市场不完善, 资金严重缺乏即使如此, 为了追求高利润率,主城地区有限的资金还在不断向沿海地区流动, 使得本地区的资金更为缺乏。

( 四).主城地区国有经济比重过大 这是本地区经济停滞落后的一个主要原因。

( 五) .本部地区人才市场不完善, 使得科技人才资源和软资源严重缺乏人力资源是一种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和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高增值性的特殊资本资源, 一个地区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同该地区的生产效率呈正相关关系。重庆市专业技术人员、大中专毕业人员的分布很不平衡, 主城地区最多、本地区最少, 这同重庆经济发展水平东高西低的情形相吻合。此外, 本地区的交通、通讯与基础设施严重滞后, 没有形成一套合理的利益分配原则等也是民营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

重庆位于西南地区的经济中心,该地区土地资源辽阔,各种资源丰富,适合发展特殊农业虽然有良好的先天条件,但是由于地区原因,当地经济发展的相当缓慢。

深入研究,重庆地区发展存在很大的问题.

1.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收入差距日益拉大

从1985年到2005年,重庆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年收入仅仅从325.24元增长到2809.32元,年均增长仅118.29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城乡收入差额从487.16元上升到了7434.67元;城乡收入之比从2.50:1扩大到3.65:1,城乡收入差距逐步加大。

2.

农村消费结构简单,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差别大

2005年重庆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2142.42元,其中食物支出1130.35元,恩格尔系数达52.77%,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和服务上支出为95.96元和95.78元,分别占总支出的4.47%和4.48%;而同期城市,恩格尔系数仅为36.4%,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和服务分别占总支出9.85%和6.77%。

3.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城乡居民社会福利差别较大

(1).保障水平低,覆盖面小。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较低。2004年重庆参加新型合作医疗的共有229万人,覆盖率9.4%,低于总体小康10%的最低标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处于停顿状态。2004年全市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仅1.6%;农村社会救济面较窄。至2004年,重庆农村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共4900人,享受定期救济人数共49.83万人,占农业总人口的2.1%,而同期城市居民享受定期救济的百分比为8.9%;农村失业保险几乎处于空白状态,而同期城市居民领取失业保险的百分率达到了80.96%。

(2).保障机构不健全,管理不科学。由于农村面积大,相关管理部门的分支机构只到县乡一级,农村基层没有专门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同时,在社会保障基金筹集与支付、风险防范等方面缺乏科学的管理体系,管理手段落后。

(3).农村基础设施及社会事业落后,严重制约城乡差距的缩小

农村基础设施上,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严重老化,目前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44.2%;少数行政村不通公路,有部分村未通水泥路,道路交通状况恶劣。社会事业上,教育经费严重不足,许多农村小学和初中的教育经费仅为城镇小学和初中的33%和85%,教学设备、师资力量远远低于城镇水平;医疗卫生状况令人担忧,设备老化、陈旧,药品供应不足,缺乏重大疫情的预防预警机制。

重庆地区城乡发展不协调的原因

(一).城乡发展政策及制度的影响

改革开放前,为迅速恢复和发展我国工业产业,国家实施了一整套城乡隔离的管理体制和政策体系: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政策;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有差别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政策等。这些政策影响了农村地区农民的增收和致富,阻碍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造成农村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呈弱质性。

改革开放后,国家虽然放宽了城乡居民的流动政策,进行了产业结构调整,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农民的社会保障几乎处于空白,绝大部分农民仍以土地为唯一保障,大量进城务工农民依然持有土地,使得农村土地无法集中发挥规模优势。而且,在国家“优先发展东部地区和有条件地区”的政策引导下,重庆农村成为经济发展的盲点,与快速发展的城市地区距离进一步拉大。

(二).资金投入的不平衡

由于农村的资金投资回报率远远低于城市,所以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在向农村进行资金输出时总是极其慎重。首先,在政府方面,政府的资金投入以吸引外来资金、发展地区经济为目的。与农村相比,城市对外来资金更有吸引力、回报更快,因此政府在进行决策时总是偏向于向城市建设投入大量资金,比如基础设施建设、旧城改造、产业结构调整、科技创新等,而对农村的投入则相对较少。以固定资产投资为例,2005年重庆市国家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为1261141万元,其中向农村投入总资金为34966万元,占投资总额2.8%,而向城市投入的总资金达1226175万元,占总投资的97.2%。其次,在社会资金方面,良好的基础设施和社会环境使城市地区无论在投资环境还是在产业选择上都具有吸引社会资金的绝对优势,同时,由于政府资金流向的导向作用,社会资金必然向城市地区聚集,产生资本的聚集效应,造成城乡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三).农村产业格局的落后

由于长期“以农哺工”政策的影响,农业处于比较落后的状况:先进生产技术的推广和实施困难,抵抗自然灾害能力较弱,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太大改变;农民占有耕地面积有限,重庆地区人均仅0.89亩,农产品产量不高,商品率极低,无法转化成农民的有效收入;土地大多呈小块状分割,无法实现产业化和规模化,农业的现代化与城市工业化、现代化脱节,无形中拉大了城乡差距。

(四). 区位特点和人口结构的特殊

重庆地区的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坡地面积较大,成层性明显,农村较多集中在山区,农田大部分在25°坡地以上,交通、通讯、耕作极不方便,生产成本较高,农民增收难。同时,重庆地区总人口共3169.16万人,其中农村人口达2351.88万人,占总人口的74.21%,1:3的城乡人口比例让重庆的城乡协调发展成为经济社会的一个“难题”。

(五).“大城市、大农村”是重庆特有的“二元经济结构”真实写照,表现为重庆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低,城区难以拉动县区经济发展;另外,在西南各大城市中,重庆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并不突出,还难以成为真正的西南地区的经济中心。

加强重庆城乡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加强政府对农村的政策、资金支持。制定相关社会保障政策,为迁入城镇或进城打工的农村居民设立社保基金,让他们安心的融入城镇并将手中土地让出,为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创造条件;改革户籍制度,消除人口流动受阻的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立专项基金,改善农村道路交通、农田水利设施,加强基础教育和外出就业的职业培训,改善基本医疗卫生条件,为农村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内在环境;同时,向农民提供小额商业贷款鼓励农民发展特色化和效益高的产业化农业,培养农业、农村自身的“造血”功能。

加快推进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通过“三化”带动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促进农村发展。“解决农民问题的主要途径是在农村和农业之外”,因此应通过工业化、现代化的快速发展改造传统的工农产业,创造更多的新型产业,扩大对劳动力的需求,使农民同等享受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成果。同时,加快城市化的步伐,通过城市化发展的内在动力机制带动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合理架构梯度式辐射模式。重庆地域较广,都市圈的辐射作用非常有限,因此,应大力促进县城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秀山、彭水、巫溪、云阳等这些渝东南和三峡库区较贫困的县城。一方面通过县城第三产业的发展顺利实现农村富裕劳动力的转移,另一方面通过县城的发展建立起中心城→卫星城→县城→农村这样一个梯度式辐射模式,从而实现大城市带小城市,小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模式。

充分挖掘农业的产业潜力,促进农民增收。重庆由于特殊的地形和农业特征,不可能像平原地区一样大量种植粮食作物,实行机械化种植和收割。因此可以发展适应本地特点的烟草、柑桔、花椒等经济作物,同时延长产业链,实行农产品的深加工,就地转化农产品和劳动力,促进当地农民增收。

另外,对于发展较为贫困的地区,可以采用发展相关旅游业来带动经济的发展。

1.

政府加强管理 管理部门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目标,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充分考虑当前和前瞻性,制定出区域性农家乐发展规划。在产品开发、经营管理、基础设施和资金、人员的培训上,政府应加大支持的力度,提高农家乐产品的质量和经营水平。

2.

加强产品开发 其一 增加本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类型。乡村旅游的内涵很丰富,不仅局限于农家乐,可结合本地区资源条件开发多种类型的乡村旅游。其二 增强产品开发深度,特别是提高产品的文化品位。最能体现旅游产品特色的是文化,立足本色、本土,深度开发文化含量高的民风、民俗、民情,是未来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3.

扩大客源市场 乡村旅游的客源市场主要限于本地

区市民,除了加大宣传力度,吸引本地区更多的消费者,同时加强与周边旅游景点的结合旅行社的合作以吸引本地区外的游客,开拓乡村旅游的客源市场。

4.

积极正确的引导农民 从可持续发展以及发挥乡村旅游业的社会效益的角度上,农户企业应是政府重点护持的对象,政府应尽可能保护农户的利益,除了乡村旅游政策要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更重要的是培养农户的竞争力,使他们最终具有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陈秀山,孙久文.中国区域经济问题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陈永奎.论城市化与城乡协调发展.西北民族大学学报[J],2005

3.孙旭玉.论促进城乡协调发展问题.山东社会科学[J],2006

4.王丽梅,张士强.缩小城乡差距以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对策.改革与战略[J],2006

5.姜长云.我国城乡发展不协调及其深层次的原因.经济研究参考[J],2006

6.商秋艳.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转型的路径选择.北京科技大学学报[J],2006 7.邹统钎.乡村旅游发展的围城效应与对策[J].旅游学刊2006

林业发展中存在问题调研思考

广东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当地民营企业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调研

卫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报告

卫生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报告

关于乡镇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调研报告

调研报告池州市村村通公路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龙海市小型民营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调研

中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本地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调研报告
《本地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