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广东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发布时间:2020-03-04 01:06:5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广东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地区发展极不平衡,差距悬殊

广东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突出表现在地区差异大。

珠江三角洲县(市),毗邻港澳、紧靠大中城市,县域经济超常规发展,经济规模不断壮大。东西两翼和山区县(市),虽然拥有比较丰富的地域自然资源,但大部分县(市)未能充分发挥地域资源优势,形成主导产业,以致县域经济发展比较缓慢。2001年珠江三角洲所属的11个县(市),面积和人口分别只占全省71个县(市)的13.56%和13.63%,GDP占了30.94%,财政收入更占35.88%;人均GDP达15062元。东西两翼各12个县(市)和山区49个县(市),面积分别占全省71个县(市)的8.66%、25.97%和67.57%,人口分别占25.40%、25.80%和56.17%,GDP占24.85%、20.51%和52.02%,财政收入分别占21.14%、13.67%和51.48%;人均GDP分别为6491元、5277元和6147元。珠江三角洲县域人均GDP是粤西的2.85倍。人均GDP最高的惠阳市达20723元,最低的五华县只有2116元,前者是后者的9.79倍。人均财政收入最高的鹤山市达650元,而惠来县只有50元,相差12倍。

(二)财源拓展困难,财政拮据问题突出

财源拓展困难,财政入不敷出足我省县域经济的突出问题。全省财政收入不足1亿元的有47个县(市),占县(市)总数的66.2%。2001年全省71个县(市)地方一般预算内财政收入为81.65亿元,仅占全省一般预算内财政收入的7.04%,占市本级和县区一般预算内财政收入的9.59%;财政支出为197.58亿元,缺口超过100亿元。相当一部分县(市)的财政都是“吃饭财政”,根本没有财力搞经济建设。

财政供养人员严重超编使拮据的县域财政雪上加霜。尤其在乡镇,这一问题更为突出。许多乡镇,财政供养的人员超出编制2至3倍。在部分缺乏就业岗位的欠发达地区,“吃财政饭”成为“有关系”人员的就业选择。财政供养人员严重超编还导致乱收费问题突出,影响当地的投资环境。

还有不少县(市)的历史债务(化解金融风险借款、公路建设欠债、教育欠债等)包袱沉重,成为财政的一大负担。

省为解决市县的财政赤字问题,1996年建立了省财政对市县财政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制度。2002年转移支付补助粤东、粤西和粤北14个地级市及江门恩平市的金额为596120万元,其中涉及的县(市)有66个,占县(市)总数的92.96%;金额521574万元,占转移支付金额的87.49%。转移支付超过1亿元的县(市)有22个;5000万元至1亿元的有23个。

(三)工业基础薄弱,缺乏主导产业,经济增长乏力

广东人多地少,农业发展受到很大的制约,依靠农业的增长来拉动县域经济发展越来越困难。而发展工业又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县域的工业化水平依然较低。2001年全省县域工业产值只占全省的25.47%,且县域工业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和粤东部分地区,粤西和山区的大部分县域经济仍然以农业为主产业。全省71个县(市)中第一产业增加值高于第二产业的有40个,占56.34%。许多县的经济结构调整都主要在农业内部进行,三大产业的结构调整没有质的突破。专业镇、特色经济等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还很低,工业规模小、布局分散、配套能力低,难以带动县域经济快速增长。

(四)城市化发展滞后,农村劳动力转移难度加大

改革开放以前,县域农业占县域GDP的比重和县域农业人口占县域人口的比重都是90%多,改革开放20多年,县域农业占县域GDP的比重已大幅下降,但农业人口比重却没有同步减少。2001年县域农业占县域GDP的比重为28.24%,而县域农业人口却占80.05%。非农人口仅占19.95%,比1995年的18.97%增长不足1个百分点。县域的城市化进程远滞后于经济的发展。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出路。县域城市化进程缓慢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目前全省县域从事第一产业的有1387.35万人,以县域现有的农业生产资源,有500万个劳动力就已足够。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制约了农民收入的增长。

制约广东县域经济发展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制约因素来自体制和现行的一些政策。

一是城乡二元体制导致资源配置大量流向城市。虽然我们已由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但城乡二元体制仍没有消除。在城乡二元体制和市场经济的双重作用下,出现资源配置加速流向大中城市的趋势。最突出的表现是资金涌向城市而县域的投资严重不足。以200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例,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3536.41亿元,而其中71个县(市)的固定资产投资只有171.44亿元,只占全省的4.85%。国有商业银行的改制,撤并了不少县及县以下的分支机构,贷款权限上收,把从县域内吸收的大量存款转到大中城市,发展县域经济所需的资金无法满足。

二是条块管理体制造成责权不统一。在条块结合的管理体制中,部门把权限上收、责任下放的现象相当普遍。县镇二级,尤其是镇一级,权利和责任不对称,在很多方面只有管理的责任而没有执法的权力。这种责权分离的条块管理体制,使县、镇在发展经济上缺乏决策的自主权和财政的支配权,严重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三是“扶强扶优”的产业政策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扶强扶优”的产业政策对国家宏观经济的调控和结构的优化调整有积极作用,但“强”、“优”企业多在大中城市,而“弱”、“小”企业多在县域,“扶强扶优”在很大的程度上是支持了城市而忽视了县域。事实上,县域众多弱小的企业由于自身的经济实力不强,自我发展的能力有限,更迫切需要扶持,而恰恰缺乏扶持政策和措施。根据产业政策要求关闭的“五小”企业大多是县域的企业,对县域意味着财政、税收、就业的减少。

四是建设项目配套资金的政策加重了县(市)的财政负担。

政府部门安排的公共设施建设项目,往往要求地方财政安排配套资金,而这种资金配套政策对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一视同仁”。没有配套资金就不安排项目,就得不到项目建设的资金。一方面使欠发达地区县(市)由于缺乏配套资金而使项目和建设资金流向发达地区县(市);另一方面欠发达地区县(市)为了得到项目和建设资金不得不把财政资金用于配套,使拮据的县(市)财政捉襟见肘。

三、加快发展广东县域经济的对策

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标志。壮大县域经济,必须在推进“三化”上寻求突破。要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的市场化、现代化水平;通过推进工业化,为转移农村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加快城镇化进程,缩小城乡差距;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为县域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一)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一是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

二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三是培育、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和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

四是加强市场建设,培育完善农村市场体系。

(二)以工业园区为依托,提升县域工业发展水平

工业发展能为县域经济注入新的活力,也是实现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要加快县域经济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转变。必须提高

二、三产业在县域经济中的比重,积极规划、引导、培育和发展具有县域特色的、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支柱产业和品牌产品,努力提高县域经济的实力和竞争力。

1、改善投资环境,加强招商引资

要下大力气改善投资环境,提升县域的整体形象,在招商引资上实现新跨越。县域经济竞争实质上就是发展环境的竞争。继续建设和改善欠发达县域的道路、水利、供电、改水、邮电、通讯、污水处理等设施,增强投资硬环境对内外资的吸引力。更重要的是加强软环境建设。重点改善政策、服务、法制和人文环境,构筑“洼地效应”。

2、建设工业园区,引导产业集聚

要改变县、镇发展工业布局分散、规模狭小的局面,通过整合和新建一批高标准的工业园区,鼓励和吸引国内外、县内外的企业进入园区投资设厂,降低工业发展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获取规模效益,避免环境污染。

3、抓住机遇,促进产业转移

要创造条件主动承接大城市和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大力发展“拾遗”、“补缺”经济,积累经验和资金。积极开展与大中型企业的合作,引进为他们的产品提供配套的加工项目,“借船出海”,发展自己。

4、加强环境保护,坚持可持续发展

在发展工业的同时,要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获取眼前利益,要为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保护好环境。

(三)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促进农村人口转移

土地资源是县域经济的优势,要把县城和建制镇的土地资源作为资本进行市场运作,引导民营资本、工商资本等投资城镇建设,在县镇财力不足的情况下,按市场经济的办法,给投资者相应的经营权,吸引投资者,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主体,解决城镇建设资金短缺问题。以县城扩容和268个中心镇为建设重点,增强其经济带动和辐射能力。特别是县城建设,包括

二、三产业和聚集人口等,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破除阻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障碍,全面开放县城及小城镇户口,让从农村出来的农民在城镇找工作。在就业、教育、住房、医疗等方面的福利待遇与户口脱钩。为接纳从农村转移出来的人口,县镇政府在城区应建设一批住宅区、居住中心或公寓及其他配套设施。

(四)调整财政政策,增强县域财政自给能力

加大对财政体制的改革力度,按照财权与事权相对称的原则,进一步规范完善分税制,改变税收分成办法,增加县域税收留成比例,并保障税收的增长使地方的可支配财政获得同步的增长。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调动县、镇拓展财源、增收节支的积极性。

清理要求地方财政配套的政策,尽量减少要求地方财政配套的项目,减轻县域的财政负担。

在努力化解县(市)财政历史欠债的同时,加强对乡村负债的清理消化工作,为税费改革清除障碍。

(五)改革行政管理体制,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以责权统

一、城乡协调发展为原则,探索省、市、县以及乡镇管理体制的改革。要规范条块管理制度,深化改革审批制度,总的目标足简政放权。省、市和县分别向县和镇下放行政管理权限,增强县、镇的行政管理职能,赋予县、镇更大的决策自主权。

努力消除城乡二元体制,推进城乡一体化管理。重点在户藉、就业、社会保障、公共财政管理方面消除或最大限度地缩小城乡差别。要加大宏观调控力度,调节城乡的资源配置,促进县域经济与城市经济协调发展。

(六)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发展地方特色经济

城市经济的发展主要靠资金、技术、人才,而县域经济的基础是区域的自然资源。所以发展县域经济不能好高骛远、急功近利,要立足于当地资源,充分发挥区域的资源优势,建立有地方特色的主导产业,发展地方特色经济。特色经济具有鲜明的地域性,较其它地区有突出的特点和优势。它不仅具有一定的产业规模,更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要充分挖掘县域丰富的有形和无形资源,重点扶持一批特色产业、特色产品,培育和壮大地方特色经济,增强县域经济的竞争力。

(七)大力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培育县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大的国有企业、大的集团公司、跨国公司等,主要分布在大中城市。县域经济的重点则在民营企业。民营经济在调整县域经济结构,培育县域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加就业和保持社会稳定有积极的作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从根本上消除民营经济发展的体制性和政策性的障碍,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公开、公正、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要放宽民营经济的市场准入领域,给民营经济与集体经济、国有经济同等的发展机会。鼓励民营企业参与集体企业、国有企业的改制重组。全方位发展民营经济,使民营经济成为县域经济的主体。

(八)加大调控力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适当调整市县行政区域,加大乡镇撤并的力度,优化资源组合,增强弱势县、镇的发展能力。

大力支持县域的基本设施建设,加大对县域道路、水电、通讯、教育、卫生等方面的投资。

采取分类指导的倾斜政策,加快东西两翼和山区的发展。加强对贫困县(市)的财政转移支付,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加快脱贫奔康步伐。要加大对沿海贫困县的扶持力度,享受省的扶贫重点县的各项扶贫政策。

当前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土地问题

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金融生态问题研究

在统筹发展中壮大县域经济

湖南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本地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调研报告

发展县域经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我国会展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当前我区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广东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广东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