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调研()

发布时间:2020-03-02 23:32:5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调研

团按照市政协主席会议的部署和要求,5月4日至13日,我们调研组就"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与食品安全"专题,分别在市农林局、新集镇、谢集乡进行了调研,听取了有关部门和单位负责同志的情况介绍,组织农林、植保、土肥、畜牧、蔬菜和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的专业技术人员,以及部分村组干部和专业大户进行座谈,并实地视察了市农林局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和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新集镇水稻生产现场和谢集乡的茶叶、果品生产基地。通过现场视察和座谈讨论,对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的基本情况 [找文章到文秘资源-/-一站在手,写作无忧!] 在我国农产品市场供应实现供求平衡、略有剩余的情况下,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越来越关注。特别是越来越多的"食品安全"方面的恶性事件屡屡在媒体曝光,人们期盼生产优质安全农产品来满足食品安全,饮食健康的需求。近几年来,我市按照农业部"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总体要求和省市的统一规划,积极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分别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的品牌申报,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推广和农业投入品的控制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生产安全优质农产品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但由于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知晓率不高。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农业部门开始提出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问题,XX年分别在北京、天津、上海和深圳进行"

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试点,XX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进,目前许多大中城市都实施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加强了对蔬菜、畜禽产品、水产品的农药残留和有害物质的检测,没有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质量检测合格的农产品不得上市销售。而对此"行动计划",基层干部、广大农民知之不多,不甚了解,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只限于农业系统内部知晓,还没有形成全社会,特别是广大农民的统一行动。

二是通过无公害产地认定的基地规模不大。目前我市已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的品种28个,面积15万亩,仅占全部复种面积的1/5,尚未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整体认定。而周边的宝应、高邮、江都都已经通过认定,其中宝应县已成为全国首家"国家有机食品基地建设示范县"。谢集乡XX年推广种植优质水稻品种"丰优香粘",尽管品质很好,但由于没有通过无公害产地认定,无法在大中城市销售,无法实现优质优价。

三是获得优质农产品的品牌数量不多。目前全市获得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的品牌共有18个,主要集中在茶叶和小水果,而关乎市民生活的大宗农产品和蔬菜的优质农产品的品牌数量较少,且品牌产品的生产规模不大,例如获得"无公害食品"称号的"绿篱"牌系列蔬菜产地规模仅300亩,生产能力仅占全市蔬菜总需求量的2%,占地产蔬菜总产量的6%,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四是安全优质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和地方标准不全。发达国家用完整、系统的生产技术标准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国内才刚刚起步,大宗农产品的生产技术标准由省级以上部门制定,地方特色农产品的生产技术标准可由地方制定。而我市目前仅制定出风鹅、席草、茶叶、紫菜苔等6个农产品的地方标准,其它农产品的生产技术标准还未制定,无法推行标准化生产,也不能反映出生态市建设的成效,与我市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比较丰富的资源特点不相适应。

同时,由于人员、经费不足等原因,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对市场销售的农产品质量检测的范围不大,种类不多,频率不高,信息发布的渠道不畅,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还没有建立,城乡农贸市场农产品销售几乎处于失控状态,无法从源头上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

二、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的主要因素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着重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中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以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总体上看,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涉及到环境资源、生产技术装备和政府决策导向等各个方面。具体地说,还受到以下六个方面因素的制约。

一是传统的农业生产管理方式,形成了忽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生产倾向。在农产品市场供应短缺的年代,农业生产一直以增加产量为 三是落后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制约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的推广应用。由于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低下,他们对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病、虫、草情和畜禽疫情无法弄清。发生了病虫害,有的向相关技术部门咨询,有的凭经验办事,有的跟在别人后面防治,造成错用、乱用、滥用农药及其它投入品的情况屡屡发生。新集镇联盟村有一农户,XX年在防治水稻条纹叶枯病时,先后用药13次,比正常防治至少多8次以上,还是未能治住;八桥村一个农户,种植2.8亩水稻,一次防治用了2斤乐果,1斤甲胺磷、2瓶杀虫双,外加6袋井岗霉素,不仅错用农药品种,而且超出适宜用量的5倍以上,结果造成严重药害;联盟村一个外来种植大户,承包50多亩耕地,在秋播种小麦之前,每亩用半斤甲胺磷进行土壤处理,既杀灭土壤有益生物,又加大生产成本,还增加有害物质积累。像这样的农民生产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根本无法保证。

四是开放的农副产品销售市场,降低了农产品市场销售的准入门槛。无论是城区的农贸市场,还是乡镇的集贸市场,农产品销售比较自由,既有批发,又有零售,还有转手倒卖。农产品市场销售主体的多元和质量失控,既使优质农产品不能实现优质优价,进而影响到生产经营者创建优质农产品生产品牌的积极性;又使农产品流通的市场监管难以到位,达不到安全质量标准的农产品仍可上市销售。据农林部门抽检,夏季蔬菜约有60%以上农药残留和有害物质超标,小青菜几乎100%超标,由于没有实行市场准入制度,菜农照样销售,发生问题无法追踪查源,成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一个严重问题。

五是缺位的农业技术保障体系,造成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的控制盲区。在整个农产品生产体系中,稻、麦、油、生猪、家禽等主要农产品生产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病虫防治和疫情控制预测预报体系。而小宗农作物,特别是蔬菜,由于生产规模小,零星分散,在省内尚未建立病虫害预测预报体系,未能对蔬菜生产提

供有效的技术支持,其生产处于无序、失控和自发状态。特别是农药品种的选择、安全间隔期的控制等常常因蔬菜生产周期短而无法得到控制。例如小青菜,从播种到上市30天左右,菜农通常在播种前用甲胺磷进行土壤处理,出苗后喷洒一次乐果,10天以后再喷洒一次农药,几乎全靠农药来保,100%超标也就不奇怪了。

六是多头的农资市场管理部门,削弱了农业生产投入品的市场监管力度。控制农业投入品的使用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国家已经开放了农资经营市场,允许多种主体进行农资的经销、代销、分销,加强农资销售市场监管显得非常重要。而农资销售市场监管又涉及到农林、工商、质监等部门,存在着执法主体多元,职能重复交叉和相互扯皮现象,给不同的农资经营者提供了"规避"空间,未能形成合力和建立严密的农业投入品源头控制网络,使甲胺磷等剧毒农药不适当的使用成为可能。

三、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的几点建议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关乎国计民生的一件大事,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我市是传统的商品粮、商品油、商品猪生产基地之一,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打造优质农产品生产品牌,不仅是满足城乡市场销售,提高市民生活质量的基本要求,也是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提高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现实需要。要把发展安全优质农产品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点,加强领导,搞好规划,全面推进。

1、要认真组织农民参与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农民是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没有农民的参与难以取得成效。要运用一切行之有效的方式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带领群众投入"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要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列入农民教育工程的重点内容,通过宣传教育,让农民懂得为什么要生产

无公害农产品,什么是无公害农产品,怎样生产无公害农产品。要充分发挥村、组干部和农业生产专业户的作用,建议乡镇农服中心在每个村民小组培育1-2个"头领型"农户,每次重大农事活动之前集中起来进行技术辅导,并给予误工补贴,使他们既成为农业标准化生产的示范户,又成为农情信息发布的宣传员,同时也成为农资销售的中介力量。只要运作得好,就能较好地解决农情信息难到户,农资销售难统一的问题,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2、要积极发展安全优质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特别是蔬菜生产,由于近年来城区的不断扩大,经济开发区的建设,大量的蔬菜生产基地被占用,近城区的菜地面积仅剩800亩,比建区前缩小5倍多。同时城郊蔬菜生产的耕地质量、灌溉用水质量、大气环境质量明显下降,有害物质超标,已不适宜蔬菜生产。要针对生产条件变化的实际情况,确定蔬菜生产控制区域,不适应蔬菜生产的地方退出蔬菜生产。要借鉴邗江区在沙头镇建立万亩蔬菜生产基地,政府投入菜地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做法,在我市中后山区建立新的蔬菜生产基地。据检测,我市中后山区耕地质量高于国家二级标准,月塘、枣林等水库的水质高于国家二级饮用水标准,空气质

量也比较好,完全符合优质无公害蔬菜产地标准,建议市政府统筹使用土地征用出让金中的菜田开发基金,按照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筹集的有关政策,筹集专项资金用于建立新蔬菜生产基地的补贴,推进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逐步取代城郊零星分散的蔬菜生产。

3、要充分发挥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的作用。加强农产品产地论证和销售市场监管,逐步实现农产品销售市场准入,都需要发挥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的作用。目前,我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已经通过省级认定,既能进行快速检测,又能进行定量分析,完全有条件做好农产品质量检测工作。要进一步加大检测力度,定

期进行抽检,并通过专门的信息发布渠道,公告检测结果,让市民知晓市场农产品的质量情况,引导消费。要进一步拓展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的服务领域,创新发展思路,发挥检测优势,设立优质无公害农产品销售专柜或专门市场,为全面实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做好前期工作。为了保证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正常运行,建议市政府在年度财政预算中安排必要的农产品质量检测经费,专门拨付,专项使用。

4、要切实加强农业投入品的源头控制工作。各相关执法部门要协同动作,加强农资经营市场的监督管理。对现有农资经销情况全面进行检查摸底,不合规范的限期进行整顿,达不到要求的按照法律规定予以取缔。要建立农药销售登记备案制度,特别是剧毒农药的进、销、存都要建立台帐,载明进货批次、来源和销售去向,从源头上控制农业投入品的使用。农业部门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的主管部门,要按照"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总体要求,加强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优质农产品品牌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标准的制定和推广、农业投入品的源头控制等方面的工作,为打造优质农产品生产品牌作出应有的贡献。

(以下称我中心)做为国家项目的主体承建单位,更是有责任将项目建设好、把资金利用好,决不能辜负党和国家以及我市七百多万人民群众对我们的期望和信任。

自项目批复至今已半年有余,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工作正扎实推进,为了明确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在湖北省整个地市州中所处的位置,我中心对湖北省其他12个省直管地市级城市和县市级城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情况做了问卷调查,现将此次调研的主要内容做以下分析,以供有关部门参考。

一、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项目建设基本情况

在所调查的区域范围内,有84.6%的地市州正在建设或是已经建

成,其中包含我市的建设情况。除了获得批准建设的以外,一部分尚未获得国家项目批准的地方,为了保证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也争取到当地政府财政投入,先试行建立起检测机构并开展了基本的检测监管工作。

二、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存在的不足

通过对此次调研结果的分析,发现在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在日常工作当中在以下几个大的方面尚存在着不同层次的问题。

一是监管队伍综合实力不足,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难度大。通过调查发现,有53.8%的地市州农产品检测中心取得了资质计量双认证;有53.8%的地市州农产品检测机构能够对农产品实施定量检测;有69.2%的地市州建立了相应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大队,而我市的检测队伍都不具备这些必备的条件,这给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日常监管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极大的阻力,造成我市“只检不管”的工作局面。

二是监管运行经费欠缺,日常监管工作难以持续开展。通过调查发现,在地市级的检测单位中,除了此次国家项目支撑外,年检测经费超过30万的占76.9%。

黄冈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自XX年10月成立以来,市政府对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投入的专项监管经费总计不超过5万元,况且国家项目资金至今并未到账,这些可能是造成我市农产品监管工作不能正常持续开展的根本原因。

三是监管能力不足,执法监管活动不能及时有效开展。在农产品综合类、食品类、种植类、畜牧兽医类、水产类、农业投入品类、农

业环境类、农业转基因类、农业机械及设备类等九大检测范围类,我中心检测能力仅种植类1项,并且没有配合其他执法部门开展过正式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活动。由于这些软件、硬件配置不足,致使我市农监部门不能及时有效对流通领域(请你关注:)出现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给予监管惩处。

四是多部门重复建设,资源利用率较低,监管信息不共享,监管成本较高。国家项目建设要求将水产、畜牧、植保、环境等检测部门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部门合署办公,而我市目前现状是分署办公、独立核算、各行其是。这造成类似项目在不同的部门均有建设,使有限资金分散使用,发挥不出应有效益,造成有些部门经费和不检测设备不够用,有些部门检测设备长期闲置,进而造成资源的利用率低下。

同时,不同检测部门相互独立行使监管责任,使农产品大类被人为分开,出现不同检测机构同时对农产品大类不同品种进行监管,加上检测手段和标准不统一,监管机制不通畅,监管信息不共享,会出现监管体系混乱的状态,容易出现农产品市场监管的“真空”,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成本大大提高。

三、建议及对策

针对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实际当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其他地市州反馈的建议,我们提出以下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建议及对策。

一是建立健全人才聘用机制,扩大监管队伍,增强监管力度。建议黄冈市政府放活我市检测机构对大学毕业生或是专业人才的引进机制,增强其选聘所需人才的自主性,满足其岗位需求的特殊性。同

时,建议市政府要加大对引进人才的补偿力度,实行更优惠的“招贤纳士”政策,使人才来的了、留得住。并且建议政府部门或是检测机构的上级主管机构要成立统一高效的农产品监督管理部门和执法部门,进一步增强检测机构的监管执法能力,加强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

二是增强对监管机构资金的投入力度,保证日常监管工作连续开展。首先,市政府一定要根据检测机构的实际情况,将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严格落实,任何单位不得以任何借口将其截留;其次,完善检测机构正式人员的福利制度,加大财政补贴力度,提高工作人员的个人待遇,解决其后顾之忧;最后,监管机构对项目资金要实行专账专户、专项专用、专人管理制度,并且接受其他相关部门监督审计,保障项目资金的高效使用。

三是加快检测机构双认证节奏,增强监管科学性合法性。首先,要严格按照国家要求,扎实推进项目建设工作,白质保量完成项目建设任务;其次,构件良好的检测平台,提升检测队伍综合素质,完善各项监管制度,做好双认证考核工作。

四是整合农业部门内部资源,实现部门间的资源信息共享,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首先,将畜牧、水产、种子、植物保护、土壤肥料等检测部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部门合并,实现人员编制、资金项目、仪器设备、监管检测统一管理,增强综合办公的效率,提高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和资金使用率,避免项目因重复建设而造成的资金浪费;其次,利用网络实现省市县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查信息在纵向和

横向上的互联互动,及时有效的实现全省全国资源信息共享,提高监督监管欧效率、减低监管成本。

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与农技推广中心在行政管理上没有理顺关系,既有县直管,也有县乡共管以乡为主等形式。少数乡镇虽然建立了检测室,但办公用房年久失修,检测设备陈旧落后,难以形成有效的监管;多数乡镇还未建立检测室,监管手段和监管能力有限,监测人员要兼顾乡镇的其它工作,监测效果不尽人意。

(三)动物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严重滞后

缺乏专职检测人员。市级检测中心在编人员只有4人,六县在编的检测执法人员不到100人,人少事多,超负荷工作;四城区目前尚未设立渔政机构,开展监管工作难度大。

缺乏必要的设备。市级检测中心只能做定性分析,无法开展定量分析。如瘦肉精检测只能进行初步筛选工作,要送到自治区才能确认检测结果;水产品检测则均需送自治区进行检测。

缺乏经费保障。目前我市动物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业务经费为每年一申请一审批,没有形成常态化管理,经费来源缺乏保障。各县区都没有专项的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经费,动物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举步维艰。

(四)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建设有待健全完善

目前我市还没有建立水产品市场准入机制,水产品既无标识,经营者又未建立台账,对于问题水产品,其溯源调查的难度很大。同时,由于人力不足,部分县的动物产地检疫工作未能正常开展,导致一些不免疫、不佩戴耳标的畜牧产品流向市场,造成一定的食品安全隐患。

三、加快推进xx市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的建议 (一)健全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建议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在市农业局和县、乡镇农业执法机构分

别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科和监管站,在乡镇设立渔牧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在村级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协管员,明确各自监管职责,落实办公场所、编制人员和经费,配备检测设备,完善管理制度,形成监管长效机制。

(二)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深入开展专项整治。推行农药定点经营和实名购药制度,种植业以蔬菜为重点,开展蔬菜、水果、茶叶等用药专项监督抽查,严厉打击高毒农药违法违规生产、经营和使用行为。畜牧业加大“瘦肉精”、三聚氰胺等非法添加专项整治力度,强化兽药和饲料生产、使用环节监管。渔业以禁用药物为重点,强化用药执法检查,完善养殖档案,建立严格的产地检查和准出制度,形成监管工作常态化。

(三)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建议把监管工作经费、检测设备购置及更新经费、产品检测经费和技能培训经费等列入市、县财政预算,并保证这些经费每年不低于5%的增长比例,做到经费常态化、制度化管理,确保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正常开展。

(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不断扩大园艺作物标准园、畜禽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的建设比例和规模,深入开展农业标准化整体推进示范县创建,并强化“三品一标”监管,严把产品认证准入门槛,完善认证制度,严格认证程序,强化认证审核,提升认证工作的规范性和有效性。强化证后监管,加大证后抽检力度,严格执行退出机制,确保认证产品质量。

(五)健全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

建立健全产品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有机结合的动物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控制度,实现“生产有记录、流向可追踪、质量可追溯、责任可界定”。认真落实养殖档案记录和投入品使用管理制度,全面落实畜禽免疫、畜禽标识和疫情报告

制度,严格执行动物入场和动物产品出场登记制度,进一步规范动物产品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监管工作。建立健全产地检疫制度。严格按制度要求开展产地检疫,出具产地检疫证明。

(六)加大培训力度

深入开展检测技能培训和岗位练兵活动,加强对基层检测人员技术培训,不断提高我市基层执法人员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与监督执法的能力和水平。

违规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 [1]。多数农民沿袭过去农作物生产管理方法,导致其不清楚禁用、限用农药和化肥的种类及使用方法,致使农药和化肥使用方法不当,施用次数过多,剂量过大,进而引起安全间隔期延长,化肥、农药等残留增大,污染严重。

农民在农产品生产、加工中滥加化学添加剂。为争取果蔬早上市大量使用催生剂和激素、滥施化学剂,使农产品质量下降,造成水果、蔬菜和肉类口感和安全性较差,有的还含有对人体有害的成分。

1.2 监测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设普遍存在体系不健全、技术人员不足、交通不便、检测手段薄弱和投入不足等问题,难以适应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的需要,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2]。许多地方都没有配备专职人员,工作难以开展。许多蔬菜生产基地、各大超市、果蔬批发市场的监测点没有全面建立起 1 来,农残监测网络体系不够完善[3],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的顺利进行。

1.3 标准化进程较慢

农业标准化监督管理体系不健全,缺乏相应的法规和制度。 尽管在农产品 生产基地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技术培训工作,指导农民标准化生产,科学合理用药,农业执法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农产品质量有了明显提高,但受我国国情所限,以一家一户为生产主体,没有按照具体规程 (规范)操作 ,生产技术参差不齐 ,不能形成标准化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很难得到控制。

1.4 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

农产品进入市场没有制约机制 ,质量安全难以控制。入市农产品分类查验

和检验制度、市场自检制度、质量安全结果公示制度、不合格农产品退市和处罚制度、标识和包装管理制度及质量安全责任追溯制度实施不彻底、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标准化建设存在问题,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管力度不够,农产品市场准入服务工作不到位 。

1.5 由于质量安全问题导致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出口面临挑战。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使我国在农产品对外贸易中遭受巨大损失,对国家产 负面影响,不仅损失产品及其运输费用,而且影响了未来货物的价格。某些国家和地区以此为借口对我国农产品出口实施限制,往往形成扩散效应,在其他出口市场形成连锁反应,降低了对我国农产品的信任度。

2农药残留

农药残留指由于施用农药而存留在环境和农产品、食品、饲料 中的农药及 其具有毒性的代谢物、降解转化产物、杂质等,还包括环境背景中存有的农药污染物或持久性农药的残留物再次在商品中形成的残留。在国际食品法典中,是指任何由于使用农药而在食品、农产品销售以及加工过程中,用于防治有害生物和调节植物和动物饲料中出现的特定物质[4]。农药残留的来源有直接污染和间接污染。

3果蔬中的有机磷检测

原理:有机磷类农药用乙腈提取,提取溶液经过滤净化后,用丙酮定容,注入气相色谱仪,农药组分经毛细管柱分离,用火焰光度检测器 (pfpd磷滤光片) 检测。保留时间定性,外标法定量。

试剂材料[5]:乙腈,重蒸丙酮,经 140%烘烤4h的氯化钠,滤纸,配制的农药混合液表(1),已配制的农药工作液表(2), 100ug/ml农药标准溶液。 表(1)6种有机磷农药混合液

表(2)6种有机磷农药工作液

仪器设备 :百分之一天平;匀浆机;旋转蒸发仪 ;氮吹仪;旋涡混合仪; 瓦里安cp3800气相色谱仪,带pfpd检测器、自动进样器、分流/不分流进样 口,db一17(30m×0.32mm ×0.25um)色谱柱;分析实验室常用仪器设备。

实验设计: 实验采用本底、本底添加双平行,计算回收率和相对标准偏差,检验方法是否可行[6]。

取适量水果或蔬菜将其切碎,充分混匀放入食品加工器粉碎,制成待测样。 3.1提取

准确称取 3份 25.0g待测样 ,编号分别为甲、乙、丙,其中甲为空白, 准确分别称1ml表(1)中的混合液于乙、丙 ,各样品中加50.0ml乙腈,高速匀浆机 中(约 2r/rain)匀浆 1min后用滤纸过滤纸,滤液收集到盛有约7g氯化钠的 100ml量筒中,盖上塞子 ,剧烈震荡1min,在室温下静置30min,使乙腈相和水相分层 。

3.2净化

从 100ml具塞量筒中吸取 10.00ml乙腈溶液,放入250ml磨 口平底烧瓶 中,将烧瓶接在约40摄氏度 的旋转蒸发仪上,在负压条件下,蒸发近干,剩余液体用洗耳球吹干。

3.3转移定容

用 8ml重蒸丙酮分 3次 (2ml、3ml、3ml)反复清洗平底烧瓶内的干试样, 将所洗的溶液转移到15ml离心管中,放在氮吹仪上 (50℃)吹至 5ml以下,用重蒸丙酮定容至 5.0ml,在旋涡仪上混匀,分别移人2ml自动器样品瓶中,供色谱测定用。

3.4检测条件

色谱柱 db一17(30m×0.32mmx0.25ixm);进样口温度:220℃检测温度 260℃,程序升温,初始温度150℃,保持2rain,升温速率8℃/min,到250℃保持12min,载气:氮气,流速为2ml/min;燃气:氢气,流速为13ml/min;助燃气 :空气 ,流速为27ml/min。

3.5结果处理

结果计算,组分中有机磷农药含量按公式进行计算[7]xiv1*a*v3/v2*as*& &:标准溶液中农药的质量浓度(mg/l);

a:样品溶液中被测农药的峰面积; as :农药标准溶液中被测农药的峰面积; v1 :提取溶液总体积 (ml);

v2:吸取出用于检测的提取溶液的体积 (ml); v3 :样品溶液定容体积 计算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参考文献

[1] 赵素影 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 XX( 2) [2] 张家俊 ,许亚玲.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的思考【j】.中国财经信息资料XX(27):12-23 [3] 张欢,陈月丹,章增强.象山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建设现状与建议【j】.宁波农业科技,20l1(3):15—16.

[4]海正中,单飞.健康与农药残留【j】 种子科技,XX(2):32 [5]-[7]钱德花蔬菜中有机磷农残检测前处理方法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 XX,17(23)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钟丽平

(江西财经大学阳湖生态经济研究院心江西南昌330013)

摘要: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逐步发生变化,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关注。文章分析了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现状,指出了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问题;对策

the status,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agriculture products quality safety in our country zhong li-ping (institute of poyang lake eco-economics, 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anchang , jiangxi 330013) abstract: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ine levels, consumption concept has changed gradually, more and more consumers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quality safe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atus of quality safe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china, and points out the main problems of quality safe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then proposes som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to solve the problems keys: quality safe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the status;problem; measure.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升,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农产品供给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大跨越[1]。随着人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关注,提高农产品质量已成为广大消费者的迫切需求。同时,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对于加快农业增长方式转变、提高农产品市场竞

争力、扩大农产品出口创汇、保障广大城乡居民绿色消费及发展现代农业都具有重大意义[2]。

1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在农产品质量方面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环节的控制,农产品质量全水平得到的显著提高。

主要体现下三个方面: 一是总体水平高。根据国家农业部调查,XX年上半年,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形势稳定。根据上半年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结果,畜禽产品、水产品、蔬菜合格率分别达到99.5%、95.8%和95.9%。根据生鲜作者简介:钟丽平(1986 - ) ,男,在读硕士,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

乳质量安全监测结果,29个省的3373批次生鲜乳样品中三聚氰胺含量全部符合临时管理限量值规定,13个奶牛主产省的903批次生鲜乳样品中皮革水解蛋白检测合格率均为100%。二是发展态势平稳。蔬菜合格率稳步上升,畜产品、水产品主要检测指标合格率已经连续三年多保持在95%以上。三是农产品出口量逐增。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农产品出口贸易快速增长,XX年我国农产品出口额为160.7亿美元,XX年农产品出口额为405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13.73%[3]。

2.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农产品质量在总体上是安全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农产品产地环境污染

农产品的生长发育离不开环境,环境污染直接影响着农产品生长。目前农产品产地环境污染源主要有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土壤污染,这些污染源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均有极大影响。大气污染主要针对有叶子的农作物,通过光和作用,使

农作物的一些化学元素含量超过标准含量,严重影响了农产品质量,还会引发食物链问题,给国民经济带来严重的损失。任何生物体的成长都离不开水,只要水受到污染,那么生物体必然受到影响。植物体通过根部的吸收水分,把一些污染元素输送到了农产品中,严重影响了农产品质量。土壤污染往往是通过农作物吸收和食物链的积累,直到影响人或高级动物的健康。而且,土壤重金属污染是一个不可逆过程,污染后极难恢复,将长期对土壤功能产生影响,后果十分严重[4]。

2.2农户组织化程度不高和文化水平低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多,耕地总面积少,因此人均耕地面积少,且我国耕地面积主要以山地、丘壑为主,平原少,导致我国农产品生产规模小,千家万户分散生产,独立经营,无论是购进生产资料还是销售农产品都是一家一户单独面向市场,分散的生产和经营不利于控制投入品的质量,也不容易统一产品质量。另外,我国农民受教育程度不高,缺乏科学生产的能力,如施肥问题,大部分农户都简单地认为“多施肥,产量就高”,甚至将施肥当成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一个固定程序而形成一种不假思索的农业生产定式,意识不到化肥对土壤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的潜在危险[5]。还有在生产过程中如何撒农药,如何除虫,何时收成等问题,都不能进行科学的操作,对农产品质量也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2.3公司的非法生产

改革开放以来,各种农产品公司犹如雨后春笋,遍布在各个地方。然而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的公司会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社会的责任,进行非法生产,以获取更多的利益。在生产制作、加工处理等环节中超量、违规地使用食品色素、

激素、防腐剂等成分, 给农产品安全性埋下隐患,如在产品中添加色素和一些可以增加产量但危害生命的元素,以及用甲醛、工业级磷酸钙盐甚至“吊白块”冒充面粉增白剂[6]。

2.4农产品检测制度不完善

长期以来,我国农产品质量检测制度不是很完善,制度的不完善使得不合格农产品频频进入市场,被消费者购买,危机消费者利益。农产品检测不仅包括产后的检测,还包括农产品产中的检测。在农产品生产中,没有标准的质量检测体系,使得农产品形状和质量参差不齐,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而在进入市场的时候,由于制度不健全,不合格产品又进入了市场中。另外,在农产品出口贸易方面。由于农产品质量检测制度的不完善,使得我国农产品质量检测不能与国际接轨,形成不了统一的检测体制。有的产品即使达到了国家标准,但是由于各贸易国家的标准不一样,使得我国有些农产品在其他贸易国家成为了不合格产品,严重阻碍了贸易出口量。

3.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对策

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需要社会各个主体的共同参与,本文从农户个人、企业、政府三个方面探讨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对策。

3.1农户个人方面

农户在提高农业与农产品环境质量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要要加强对农户的宣传教育和生产技能培训,增强农户的环保意识,提高农户生产水平。首先,农户要增强环保意识和对环保价值的认识,熟悉相关环境保护知识,采用环保的生产方式和和技术,减少产地环境污染。其次,由于农户受教育水平比较低,难以进行科学的生产,农户应该主动参加各种形式的文化培训和技能培训,学习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和技术等,提高农户个人的文化素质和农业生产水平,进行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活动。

3.2企业方面

首先是工业污染企业,工业污水,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等的过量排放,严重

影响了农产品产地环境,直接影响农产品质量。因此,工业企业应该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进行生产活动,控制废水,废气的排放量,这样不仅有利于企业自身的持续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是农产品生产企业,不仅要注意农业生产中造成的环境污染,比如说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和不当处理,还要注意生产过程的标准化,应该严格按照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进行生产,使得农产品质量达标。

3.3政府方面

从政府方面来说,要想强化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管理,形成良好管理效果, 就必须进行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首先,事前应该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政策,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土壤修复技术,消减污染物从土壤向农产品迁移积累,提高轻度污染土壤安全生产能力[7];增加资金投入,加强对农户的教育和技术指导,提高农户环保意识和生产技术水平;广泛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而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完善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形成统一标准 [8]。其次,事中应该加强对农产品生产过程的检测,要求企业严格按照标准生产。农产品生产过程中,政府应该定期派人去企业生产基地考察,监督企业生产过程,对不按要求进行生产的企业,应该给予严厉惩罚,并通过新闻媒体向外发布。最后,事后应该加强对农产品质量的监管。政府农产品质量监管部门应该经常对农产品进行监督检查,通过日常打假与专项治理相结合,整顿规范农产品市场。严厉打击制售和使用假冒伪劣农产品的行为。

参考文献

[1] 河南省农村能源环境保护.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j].河南农业,XX,(5).

[2] 马爱国.无公害农产品管理与技术[m].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XX.[3] 夏合群.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基于金融危机背景的

分析[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XX,(5).[4] 吴为,张琰,胡捷.南通市农业环境质量安全现状与防治对策[j].环境 整治,XX,(2).[5] 林宏程, 李先维.农业污染对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及对策探讨[j].产 业观察,XX,(9).[6] 陈素珊, 余心杰.我国农产品安全性问题与技术发展趋势研究[j].农机化研 究,XX,(3).[7] 项虹艳,李廷强.加强农业环境保护, 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j].广西农业科 学 XX ,35 (03).[8] 杨肖娥,余剑东,倪吾钟等.农业环境质量与农产品安全[j].中国农业科技导 报,XX,(4). 市农村信用社深化改革的调研报告

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主力军,是最好的联系农民的金融纽带,其稳健经营关乎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但是,从市场经济机制和行业管理体制双轨运行中的情况来看,现状不容乐观,尤其是资产质量低劣,不良贷款比重大,资金周转缓慢,盈利性太差,负债结构粗放,筹资成本偏高,组织资金处于劣势,况且社会拖逃赖废贷款现象严重,维权难度较大。诸此矛盾都因政策扶持不力所致,对农村信用社生存发展构成威胁,本课题组就“纵观财务状况,呼请政策扶持”、“不良贷款成因及对策”、“维权现状与思考”作了调研,并对农村信用社稳健经营亟需政策支撑作了呼吁,现分项报告如下。

一、纵观财务状况,呼请政策扶持

常宁市农村信用社现有24个中心农村信用社,60多个分社、380多名员工,截至9月底各项存款余额达到105678万元,比上年底净增17580万元,增长19.96%,各项贷款余额达到70752万元,比上年底净增12576万元,增长21.62%,存款、贷款增幅增额居同城同业首位(请收藏本站)。但是,财务状况堪忧。今年9月底止,财务总收入1515.4万元,其中利息总收入1305.6万元,财务总支出1673.2万元,其中利息总支出712.9万元,税金支出64万元,亏损157.8万元。XX年,财务总收入4410万元,其中利息总收入3486万元,财务总支出4553万元,其中利息支出1499.4万元,亏损93.7万元,历年亏损12331万元。XX年底前待核销应收利息569.2万元。近三年来,缴纳各种税收602.8万元,其中XX年缴纳193万元,XX年底缴纳195.5万元,XX年度缴纳214.3万元。

为适应农村信用社改革的需要,信用社自身要清产核资,明晰产权,澄清底子,认真分析经营中的问题和矛盾,取得党政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实行以联社为一级法人机构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管理模式。同时要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深

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的精神,对农村信用社税收应出台减免政策,以消化农村信用社历史包袱,促进农村信用社稳定、持续、健康发展。一应减免营业税或降低营业税率。二应减免企业所得税或税前利润弥补前五年亏损延长弥补前十年亏损。三应减免核收抵贷资产产权过户的各项税费。四应减免处理抵贷资产、闲置房产的土地增值税。五应减免户产税土地使用税。六应对XX年底以前待核销利息政府实行专项资金扶持。如果省政府出台优惠的税收政策到位,就常宁市农村信用社XX年底而言,核销XX年底待核销利息125.9万元,缴纳税收214.3万元,缴纳拍卖抵贷资产增值税70万元,那么,XX年度会实现盈利316.5万元,增效410万元,利润率由-2.16%,提高到7.3%,增幅9.46%,资本金利润由-5.4%,提高到18.2%,增幅23.6%。

二、不良贷款成因及对策

根据调阅有关资料,常宁市农村信用社XX年底不良贷款占比为65.55%,XX年底不良贷款在上年底基础上绝对额压缩6478万元,比例下降11.31%,但仍然占贷款总额的44.24%,农业贷款、其他贷款占比较高,XX年占66%以上,XX年占44%以上。

(一)、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形成原因:

根据调查分析,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贷款受市场因素制约,影响正常回笼。常宁市是一个农业大市,以种植养殖占为主导地位,由于农户特别是一些大的种植户养殖户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弱,自有资金不足,市场因素一旦出现**,贷款就难以收回,形成呆滞。特别是前几年,常宁大力发展养猪事业,信用社扶持了一大批上规模的养殖户,搞养殖,由于当时全国牲猪养饲过热,供过于求,市场价格急剧下跌,所有养殖户亏本,养殖越多亏本越大,致使贷款大量沉淀。

2、行政干预信用社发放贷款,致使贷款形成呆滞。前些年,当地党提出超常规,跳跃式发展当地经济口号,大规模发展企业,搞岗山地开发,搞形象样板工程,对一项目评估论证不足,盲目上马,通过“协调会”形式,要求农村信用社发放贷款,因盲目开发,盲目上马,企业关停,有的还未建成就宣布倒闭,致使信用社发放的贷款收回无望。如松柏镇朱陂村一直是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的挂点单位,93年开始筹建冶炼厂,总投入200多万元,县委、县政府多次通过协调形式加压力,从松柏信用社贷款150万元,厂子建成后投资几天时间,亏损严重,被迫关停,信用社贷款长期挂帐,不能偿还。

3、财政困难,党政机关贷款难以收回。截XX年9月底止,常宁市财政局以及各乡镇财政所和其他一些党政机关39个单位在信用社贷款余额达1930万元,其中常宁市财政局在联社营业部贷款595万元发工资,已形成呆滞多年。各乡镇财政所多年来在信用社贷款余额959万元,其用途发工资、上解农业税、修路等。目前乡镇财源紧张,不但老贷还款无望,还不时向信用社要求增加新的贷款。

&n bsp;

4、企业破产改制,大量逃废农村信用社债务。1996年当时常宁市形成一股破产风,破掉银行信用社贷款实行所谓的轻装上阵。企业破产后,换一块牌子,原班人马继续经营。XX年以来,新一轮的破产改制风潮对信用社造成严重危害。原来企业生产经营本身不景气,贷款就大部分形成不良贷款,企业破产改制,使信用社贷款安全受到严重影响。截止XX年9月底止,因企业破产改制,使我市农村信用社4413.41万元贷款本息受损。

5、农村合作基金会归并不良贷款收回无 望,加重了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占比。1999年16个基金归并到农村信用社,归并贷款1186万元,已置换的贷款仍

有780万元未收回,还有301万元贷款至今仍未置换。

6、党政干部拖欠农村信用社贷款比重大。一些党政干部国家工作人员自借或帮他人借款,到XX年9月底止,已逾期或形成呆滞的676笔,金额747万元。信用观念淡薄,信用社多次催收效果甚微。

(二)、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降比对策

为了降低不良贷款占比,搞好农村信用社经营,要加大不良贷款管理清收力度,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1、落实责任到社到人,加强考核。对不良贷款联社确定一个总的降比目标任务和净压缩任务。联社将任务分配到信用社,信用社将任务落实到每个信贷员,按照百分制考核,降比清收任务占大头,按完成任务比例计分计算工资,加大员工工作压力。

2、成立专门的不良贷款清收管理机构,对不良贷款实施托管。对贷款实施分帐管理。

3、党政机关政法部门要出台一系列清欠措施,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政法部门要关心信用社的维权工作,要严厉打击恣意逃废农村信用社债务的行为。对恶意逃债、赖债者,一经起诉到法院要一追到底,执行到位。对党政干部国家工作人员拖欠贷款由政府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实行停职、停工、停薪,不调动、不提拔、不评先政策,并视为下岗分流的主要对象,经委、组织部、监察局对其实行诫勉谈话,签订“军令状”,创造一个良好的信用环境。

4、对破产改制企业所欠贷款以及原农村合作基金会归并不良贷款实施剥离,由财政予以补贴。

5、对财政、党政机关贷款以及基金会,由上级财政予以拨款解决。

6、责任贷款落实追究制度,加强广大员工的责任感和清收力度。

三、维权现状与思考

(一)、维权工作现状及面临的种种困难

1、企业改制过程中的政府行政行为是农村信用社依法维权难以突破的一道屏障。XX年10月份常宁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企业改制办公室,公布改制企业中国有和集体企业改制整体出售企业一共有12家,共欠农村信用社贷款本金873.7万元,结欠贷款利息523.86万元,共计1397.56万元,企业出售后除缴纳养老保险金和安置职工外,债务清偿成为一句空话。例如常宁市穗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96年6月6日以厂房作抵押,向宜城信用社申请贷款85万元,现已累欠利息47.9万元,共132.9万元。该企业在此次改制中,整体出售给衡阳一个公司,出售价额300万元,安置职工500万元,该厂欠银行贷款1200万元,其他外债500万元,农村信用社向改制办申报债权,但改制办以企业职工安置无法解决,影响社会稳定为由,拒不偿还信用社贷款本息,使农村信用社依法维权步履艰难。

2、法院在处理改制企业案件时过于谨慎,是农村信用社依法维权无法左右的制约因素。我市实行企业改制是从1997年开始,常宁市城关、松柏、柏坊3个信用社在4个企业的310.86万元贷款,因企业破产将无情破掉,贷款将成一张空白纸。常宁市氮肥厂破掉松柏农村信用社贷款195.6万元,常宁市桐梓水泥厂破掉柏坊信用社贷款27万元,常宁针织厂破掉城关信用社贷款10万元,宜城社68.26万元,联社营业部10万元。XX年常宁市政府正式成立了企业体制改革办公室,据了解企业改制是破产和整体拍卖两种形式,企业绝大部分是负债经营,在公布 已进入改制程序,实行政策性破产,该公司总资产为492万元,总负债达937万元,在松柏信用社贷款40万元,信用社依法起诉而法院却不予受理,一旦进入破产程序将血本无归。常宁市群英大厦在城关信用社贷款56.2万元,随着群英大夏法人代表更换,新官不理旧帐,拒签贷款催收通知,现已超过诉讼时效,在今后改制过程中,信用社的贷款将损失贻尽。据

其中XX年缴纳193万元,XX年底缴纳195.5万元,XX年度缴纳214.3万元。

为适应农村信用社改革的需要,信用社自身要清产核资,明晰产权,澄清底子,认真分析经营中的问题和矛盾,取得党政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实行以联社为一级法人机构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管理模式。同时要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的精神,对农村信用社税收应出台减免政策,以消化农村信用社历史包袱,促进农村信用社稳定、持续、健康发展。一应减免营业税或降低营业税率。二应减免企业所得税或税前利润弥补前五年亏损延长弥补前十年亏损。三应减免核收抵贷资产产权过户的各项税费。四应减免处理抵贷资产、闲置房产的土地增值税。五应减免户产税土地使用税。六应对XX年底以前待核销利息政府实行专项资金扶持。如果省政府出台优惠的税收政策到位,就常宁市农村信用社XX年底而言,核销XX年底待核销利息125.9万元,缴纳税收214.3万元,缴纳拍卖抵贷资产增值税70万元,那么,XX年度会实现盈利316.5万元,增效410万元,利润率由-2.16,提高到7.3,增幅9.46,资本金利润由-5.4,提高到18.2,增幅23.6。

二、不良贷款成因及对策

根据调阅有关资料,常宁市农村信用社XX年底不良贷款占比为65.55,XX年底不良贷款在上年底基础上绝对额压缩6478万元,比例下降11.31,但仍然占贷款总额的44.24,农业贷款、其他贷款占比较高,XX年占66以上,XX年占44以上。

(一)、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形成原因:

根据调查分析,不良贷款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贷款受市场因素制约,影响正常回笼。常宁市是一个农业大市,以种植养殖占为主导地位,由于农户特别是一些大的种植户养殖户抗市场风险能力

较弱,自有资金不足,市场因素一旦出现**,贷款就难以收回,形成呆滞。特别是前几年,常宁大力发展养猪事业,信用社扶持了一大批上规模的养殖户,搞养殖,由于当时全国牲猪养饲过热,供过于求,市场价格急剧下跌,所有养殖户亏本,养殖越多亏本越大,致使贷款大量沉淀。

2、行政干预信用社发放贷款,致使贷款形成呆滞。前些年,当地党提出超常规,跳跃式发展当地经济口号,大规模发展企业,搞岗山地开发,搞形象样板工程,对一项目评估论证不足,盲目上马,通过“协调会”形式,要求农村信用社发放贷款,因盲目开发,盲目上马,企业关停,有的还未建成就宣布倒闭,致使信用社发放的贷款收回无望。如松柏镇朱陂村一直是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的挂点单位,93年开始筹建冶炼厂,总投入200多万元,县委、县政府多次通过协调形式加压力,从松柏信用社贷款150万元,厂子建成后投资几天时间,亏损严重,被迫关停,信用社贷款长期挂帐,不能偿还。

3、财政困难,党政机关贷款难以收回。截XX年9月底止,常宁市财政局以及各乡镇财政所和其他一些党政机关39个单位在信用社贷款余额达1930万元,其中常宁市财政局在联社营业部贷款595万元发工资,已形成呆滞多年。各乡镇财政所多年来在信用社贷款余额959万元,其用途发工资、上解农业税、修路等。目前乡镇财源紧张,不但老贷还款无望,还不时向信用社要求增加新的贷款。

4、

持政策,有效地减轻了历史包袱,资产质量、财务状况有了明显好转。但是,改革的目的并不是单纯的“输血”,而是培育和恢复“造血”功能。即在给予农信社政策扶持的同时,激励和引导其切实转换经营管理机制

,逐步走上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目前,对于已经落实了国家扶持政策的大多数农信社来说,必须切实将工作重点转到转换经营机制,完善法人治理方面,否则,改革扶持政策所产生的积极效应将付诸东流,改革就可能前功尽弃。因此,巩固改革成果、促进发展的关键在于切实转换经营机制,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转换经营机制,首先是制定和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如贷款、投资管理责任制,规范业务工作流程和岗位监督,推行严格的问责制,加强内部稽核审计,推行全员竞争上岗用工制度,等等。在这些制度的基础上,通过建立一种动态的激励、约束、奖惩的机制,使这些制度得到贯彻和落实,并最终形成一种固化的良性的运作方式,促进农信社业务快速发展和经营效益的根本改善。

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重在建立健全不同产权模式和组织形式下的法人治理结构,明确划分各级联社、农信社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以及理事长、主任、监事长的职责,完善议事制度和决策程序,增加“三会”透明度,形成权责统

一、运转协调、有效制衡、行为规范的治理形式和组织制度。尤其要强化社员(股东)的股权意识和监事会的监督职能,形成对高级管理层的制衡,弱化农信社内部人控制行为。

2、实施有效监管

一是坚持分类监管的原则。对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省级联社、县统一法人社和两级法人社,区别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监管标准和监管方法。二是突出监管重点。当前,针对农信社管理薄弱的现状,要把合规性监管放在农信

社监管的首位,作为防范经营风险的重中之重,同时加强风险性监管。三是加大处罚力度。对于监管中发现的问题,要依法依规严肃处理,严格责任追究制,真正使监管有权威、有作用、有成效。四是以监管促发展。把审慎监管与业务创新和搞活经营有机结合,以监管促发展,在发展中防范风险。五是多管齐下。监管部门、人民银行、地方政府、省级联社都要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发挥监督管理职能,加强相互间的配合、交流和沟通,共同促进农信社规范、稳定、健康、持续地发展。

3、理顺管理体制

目前,农信社管理体制改革已经基本到位,除天津、上海和北京外,其他省份都选择了省联社作为政府行使管理职责的机构。省联社已开始履行自己的管理职责,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以下两个方面需高度重视,着力解决:一是省联社如何履行好管理、指导、协调、服务的职责,“管什么、如何管”,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和完善。二是新的管理体制的建立,省联社管理、监管部门监管、农信社自主管理三者之间必然有一个磨合的过程,但应努力缩短这一过程的时间,要在进一步明确各自职能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有利于农信社健康发展和服务于“三农”发展需要的新体制、新机制。

4、增强支农服务

农信社必须牢固树立为“三农”服务的方向,要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要求,顺时、顺势调整服务重点,拓宽服务领域,改善服务方式,增加服务品种,增强服务功能。各级监管部门和地方政府管理部门,应按照市场引导和政策指导相结合的原则,督促农信社坚持为农服务的经营方向。要区分不同类型合作金融机构,加强对支农工作的监督和指导,对改制为银行类的机构,也要根据当地农业产值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明确一定比例的

资金用于支持“三农”,并加强对支农情况的监督和检查。

5、重视人才建设

制约未来农信社发展的关键所在,是高管人员的素质不适应和专业人才的缺乏。加强农信社人才队伍建设,是增强农信社市场竞争能力的客观需要,可以说无论如何重视都不为过。以上问题既是目前农信社改革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又是农信社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长远措施,事关农信社改革最终目标的实现。

二、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

农信社在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过程之中,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完善,党组织要与农信社的决策层双向进入。要巩固发挥好农信社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关键一条就是要从思想政治工作入手,协调好与理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层的关系,在联社和基层农信社领导层形成统一的思想认识,建立共同的奋斗目标和一致的前进步调。因此,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最大限度地参与农信社的重大问题决策,把握好农信社改革、发展的正确方向。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与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的改革紧密结合,这样才能为农信社吸纳人才、提高素质、加快发展、增加效益起到积极作用。

三、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一方面,农信社的业务发展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的协调和引导,离开了思想政治工作,业务发展的方向就容易出现偏差;另一方面,农信社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具有实效性的工作,离开了业务发展的实践,思想政治工作也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联社要高度重视,成立专门的部门和配备专人负责思想政治工作;农信社主任要亲自抓思想政治工作,使农信社思想政治工作发挥统一思想、凝聚人心作用,推动农信社业务发展。一是要明确服务思想,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农信社业务发展之中,始终抓住思想政治工作和业务发展工作的最佳结合点,克服相互脱节的“单打一”、“两张皮”、“跳独角舞”和“唱独角戏”的现象,使思想政治工作真正能为业务发展工作铺路搭桥。二是要扩大覆盖面,选准切入点,把思想政治工作渗透到农信社拓展业务发展的各个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与塑造信合精神、形成信合文化、构成信合理念紧密结合起来。三是要增强渗透力,深入分析,准确把握农信社的发展态势,尤其要善于掌握农信社在市场经济竞争中的发展前景,通过长期的思想政治工作培养和修养,增强干部职工思想意识,

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业务综合素质,自觉地抵制违规违纪行为和案件事故的发生,才能真正保证农信社业务发展前景的实现。

四、现实思想政治工作与合规建设的有机结合

农信社的根本宗旨是“立足农村、服务三农”,抓好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合规文化则是农信社的企业文化的核心,合规文化中的“合规从高层做起”、“合规人人有责”和“合规创造价值”等价值理念,是农信社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因此,把握好思想政治工作与合规建设的结合点,有利于农信社的科学发展。一是方法上的互补。思想政治工作在工作方法上侧重于通过有效的沟通和启发,力促思想意识、道德观念的建设;而合规建设在工作方法上则侧重于通过有效的技术和管理,力促合规意识、职业观念的建设。两者在方法上各有侧重,在实践中有机结合、相互补充,既能更好完成各自的管理目标,又能更好地确保农信社科学发展。二是功能上的结合。思想政治工作有利于形成企业强有力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而合规建设则有利于形成企业强有力的理解力和执行力。两者在功能上的有机相合,融入于农信社的企业文化建设,将能更好地为农信社事业发展的提供强有力“内驱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总体目标。

五、思想政治工作要与时俱进

农信社在市场经济竞争之中,必须结合自身发展目标和工作思路,不断创新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和方法,确保各项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从而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一是作风要转变。思想政治工作要变被动为主动,理论时事学习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思想教育要具有超前性,把苗头性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二是工作上要创新。随着深化农信社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农信社内外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为发展“三农”经济,支持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

设,迫切要求农信社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和发展观,研究农村的新情况,解决农村的新问题,有的放矢开展好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推动农信社建设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业务创新。三是方法上要创新。自觉摒弃思想认识上的不合时宜的观念,善于利用多种渠道、多种形式开展思想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化解各类矛盾,保持员工队伍的思想稳定,鼓舞员工斗志昂扬地投入到农信社各项工作中去,全心全意服务于农信社事业。

六枝特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成立于1954年,隶属于中国农业银行,1996年底与中国农业银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归属人民银行代为管理,全特区共有12个基层信用社和1个特区联社,均为独立法人机构。为适应形势不断变化,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国家不断尝试对农信社进行改革,但由于先天性的体制弊端和沉重的历史包袱,导致农信社普遍存在产权不清晰、治理结构不完善、历史包袱沉重、管理体制不顺、资产质量较差等等诸多困难,全国大部分农村信用社处于亏损状态,六枝特区农信社也陷入了经营困境,根据XX年12月进行的清产核资,六枝特区农信社资产总额38340万元,负债总额38236万元,所有者权益104万元,股金652万元,呆帐672万元,资本充足率为-0.55%。

为推进农信社进一步深化改革,满足新时期农村金融的要求,XX年6月27日国务院下发《关于印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方案的通知》(国发〔XX〕15号),确定了包括贵州在内的8个省市农信社作为试点进一步深化改革,并给予了减半征收营业税、免除所得税、由中央财政对信用社支付保值贴补息、人民银行发放支农再贷款资金和购买央行票据置换不良资产、允许农村信用社实行灵活的利率政策等一系列优惠政策,为农信社的改革提供了优越的宏观环境。同年10月,《贵州省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出台,六枝特区列入全省九家农信社统一法人试点改革单位之一。市、特区政府和农村信用社抢抓改革之机,充分利用优惠政策,积极推进特区农信社的改革。

(一)加强领导,推进改革。通过省、市改革会议,充分认识到搞好这次改革对解决“三农”问题、加快特区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和作用,把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作为当前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六枝特区政府下发了《六枝特区政府关于成立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六府办〔XX〕168号),由区长蒋承云任领导小组组长,六枝特区农信社领导和相关单位领导为成员,实行了

特区党委、政府主要领导负责制,及时协调解决改革中的实际问题,有力地推动了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清产核资,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取消了12个基层信用社法人,将原12家农村信用社合并为统一法人的六枝特区农村信用社,实行了“统一法人、授权经营、分级核算、单独考核”的管理体制,并按照法定程序成立了新的理事会、监事会,聘任了经营班子。由特区人民银行、财政局、审计局、税务局和联社等单位对原有资产负债进行清核,并将清查后的一切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划归改革后的六枝特区信用合作联社所有。通过统一县级法人,实现了资源的统一配置,大大提高了农信社的经营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增强了风险防范能力。

(三)消化包袱,增资扩股。结合本地实际,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和省市制定下发的有关文件,准确把握和利用政策,做到了依法合规。一是争取到央行专项票据1000万用以置换呆帐贷款,消化历史包袱;二是取消了不合理开户限制,通过特区党委、政府协调,将辖区内机关行政事业单位、乡镇账户都开设在六枝特区农信社,并由特区党委政府向社会公开发出《关于大力支持农村信用社的改革,积极入股倡议书》,发动广大农户、工商企业和自然人入股农信社,使农信社股本金从改革前652万元迅速增加到XX万元,同时捐赠办公用房以提高农信社的资本充足率;三是加大不良贷款清收力度,在特区党委政府的帮助下,从干部职工开始清收,逐步延展到一般居民,清收不良贷款270万元。

(四)转换经营机制,增强经营活力。通过在发展理念、市场定位、经营管理和内控管理等方面进一步创新,使之更加科学完善。一是按照法定程序成立了理事会、监事会,构建了理事会决策、经营班子管理经营、监事会监督的“三权”制衡格局,形成了科学有效的经营机制。二是坚持以服务“三农”为立社宗旨,以“立足六枝、服务六枝、发展六枝”为经营理念,不断拓展支农业务。三是完

善内控制度,制定完善了财务开支管理办法、信贷管理办法、人事劳资暂行办法等数十个规章制度,使各项工作做到有章可循,在定员定岗定责为主的岗位体系和业绩评估、激励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行“能进能出”的劳动用工制度,“能上能下”的干部管理体制,“能多能少”的分配制度;对贷款实行五级分类,提高信贷管理水平和风险控制能力科学的内控制度实现规范化管理。通过一系列的内控机制的建立,实现了“业务拓展到哪里,制度建设跟进到哪里、内控措施落实到哪里”的发展要求,使农信社进一步完善成为自我约束、自担风险的市场主体。

(五)加强宣传,扩大影响。深入地宣传了农村信用社的性质、服务对象、经营宗旨、业务种类、存贷款政策、原则以及农村信用社改革方向和发展前景,通过宣传,让农户进一步了解农村信用社,使农村信用社是“农民自己的银行”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推进了农户对农信社存贷的积极性。

通过特区政府和农信社的共同努力,特区农信社改革工作进展顺利,部分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清产核资、增资扩股和清收不良贷款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经营效益明显改善,到XX年底,全区农信社各项存款达到4.93亿元,各项贷款余额4.18亿元,实现营业收入近3327万元,较去年同期净增1029万元,实现帐面利润100万元,较去年减亏增盈734万元,为下一步继续深化改革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

二、六枝特区农信社改革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推动

通过改革,六枝农信社进一步确立了“在支农中加强服务,在服务中加快发展,在发展中不断壮大”的信贷工作思路,立足于服务“三农”,把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作为目标,不断扩大和完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引导农民多渠道发展生产,支持重点农业,推动地方产业布局区域化、经营

集约化、发展规模化、生产专业化。在近几年国有商业银行大量收缩县级以下营业网点的情况下,为“三农”提供了坚实的资金支持,发挥了农村金融主力军的作用。到XX年底,六枝农信社贷款总量占到特区全部金融贷款的44.28%,发放农业贷款3.45亿元,为本联社总贷款的83%,占全特区农业总投入的90%。

(一)做好典型,引导产业发展。根据特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思路,不断调整信贷投向,以支持高效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优化农村经济结构作为农村信用社经营的的重要举措,通过帮农户寻找市场信息、出点子、送技术、贷资金等方式,积极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努力提高农业的产出比,取得了较好效果。木岗镇抵岗村原来是贫困村,特区农信社经过调研后,积极帮助其发展养牛,提供小额信贷,并雇请技术人员作指导,现在户均养牛达3头以上,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养牛基地。支持新场乡苍脚村村民王锦祥养羊,两年内从20只山羊迅速扩大到300多只,出栏200多只,并通过王锦祥还带动十多户农户发展养羊。贷款岩脚镇82户农户34万元种植反季节毛豆,年纯利7万元。扶持岩脚镇发展养鸡协会和养猪协会,发放贷款150万元,发展前景看好。

(二)抓住重点,做大特色产业。紧紧围绕六枝特区政府确立的“品种调优、产品调特、规模调大”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路线,倾斜资金,优先对农业生产大户和有市场潜力的种植、养殖户给予重点资金扶持,支持种养业大户扩大生产规模,推进特色产业和产品的基地建设。同时鼓励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使农产品能更迅捷进入市场。XX年以来,六枝特区农信社贷款760余万元,发展了一批养牛、养羊、养鸡、冬瓜、大蒜、蔬菜等十余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基地,并成立了专业农业技术营销协会,使六枝特区基地建设和专业化、规模化农业得到快速发展。大力支持农村企业发展,积极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对全特

区乡镇企业贷款15302万元,涉及采矿业、制造业、商品批发零售、住宿餐饮、房地产开发以及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等行业,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中小企业流动资金短缺的问题,帮助企业度过经营难关并进一步做大做强,为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三)优化金融环境,确保稳健发展。以创建“信用户、信用村(组)、信用乡(镇)”活动为载体,以增强农民信用意识为目标,在全特区开展了信用户评定工作,完成了全辖区农户的经济档案建档工作,评定信用农户面达建档农户的50%,对信用农户的发证面达到80%。推行“走百户”工作模式,通过上门服务,把小额信用贷款送到农户手中,尽力满足农村合理资金需求,切实减轻农民利率负担,在国家规定的利率浮动范围内,将年利率限制在基准利率的10%—40%以内,尽可能地给农民以利率优惠,千方百计减轻农民利率负担,解决农民“贷款难”的问题,积极扩大“三农”贷款的总量。在加强风险防范的前提下,适当扩大授信额度和扶持范围,合理确定贷款期限,突出小额信用贷款的便利性和灵活性。加快电子信息化建设步伐,开通了大额支付系统,所有营业网点开通了全省通存通兑及银联信合卡业务,使农村金融服务更为便捷。

三、六枝特区农信社服务“三农”存在的困难和不足

(一)政府和农信社缺乏有效的互动机制。在三农工作中,政府工作和农信社业务存在较大的脱节,一方面政府在制定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发展战略时,侧重于产业布局和行政引导,没有将农信社贷款视作资金支撑体系纳入规划,或者由于缺少沟通而在制定规划时不能将产业规划发展与农信社资金投向紧密联系。另一方面农信社对政府产业规划和经济战略信息了解不够,不能及时给予重点产业和经济域给以资金支持,与政府制定的规划或重点产业关联不够,相互脱节,不能形成紧密联系、和衷共济的局面,资金效益和社会效益未能形成有效整体全

部发挥。

(二)农业发展滞后导致农业贷款抗风险能力差。一是农业的天生弱质性。六枝特区虽然是我市农业条件较好的县区之一,但总体仍然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自然灾害能力弱的状况,农业生产季节性强、周期长,农业种植基本上是靠天吃饭状况,突发的自然灾害和疫情等能给农户造成灾难性打击,XX年仅自然灾情就造成了农业经济1687万元的直接损失,对农村信用社投资回报造成负面影响。二是农业科技水平不高。农业科技推广常规技术多,高新技术少;产量技术多,品质技术少;知识形态技术多,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技术少的问题。农技推广机制不活,服务体系覆盖窄等问题也较为突出。三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一方面农业产业规模小,大部分地区是碎种零养,尽管近几年发展迅速,规模仍很有限,“背兜装不完,汽车装不满”现象普遍存在;另一方面是龙头企业少,规模小,农产品加工滞后,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衔接不紧,并且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弱,农村各类中介组织发展缓慢,加之信息传递缓慢,导致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质量都不能较好的与市场需求快速对接,农产品商品化率低,附加值小,致使农民还贷能力差。

(三)农村信用社发挥金融支农“主力军”的作用还面临很多困难。一是农村信用社正处在深化改革的攻坚阶段,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离预期改革目标建设成为“符合现代金融企业要求的、有特色的农村社区性银行业机构”还有很大差距,支农服务尚缺乏体制上的保证。二是农村信用社资金规模小,放贷能力与农村实际需求不相匹配,XX年全特区金融存款为19.86亿元,而作为支持农村主要金融力量的信用社存款额仅占全部的24.82%,在调查中各企业和农户普遍反映生产发展资金不足,按照现在每户5000元的贷款需求,全特区直接面对农户的贷款额度就要达到6.45亿元,并且随着下一步农业结构调整深入和农

村经济的发展,“三农”对贷款的需求还将进一步增加,从这一点来看,现有农村信用社的资金规模是远远不够的。三是农村信贷需求主体数量大,高度分散,经营规模小,贷款额度难以满足农户需要,贷款期限与农业生产周期脱节。由于现代农业已打破传统农业的春种秋收模式,向反季节、长周期发展,一些特色农业生产周期大多也在2-3年左右,有的项目投资回报期要3-5年,而农户小额信贷,一般是半年至一年,有的只有几个月,与农业、养殖业的生产周期不适应。四是小额信用贷款不能完全满足农户发展规模化种植、养殖业和发展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化经营的需要。这些生产经营所需资金量较大,初期投入多、风险大。而农户信贷额度太小,一般也就在XX~3000元,最高5000元,难以满足要求。五是农户和农村企业贷款抵押难,担保难,防化风险的机制不健全。农民缺乏有效的抵押品,也没有专门的担保基金或机构为农户提供担保。

四、六枝特区农信社改革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启示

(一)高度重视改革工作,进一步推进农信社改革。地方党委、政府要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农信社改革的重要意义,深化农信社改革不仅关系到农信社的稳定健康发展,而且事关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大局,要增强支持农信社改革的主动性和责任感,贯彻执行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的意见》(国办发〔XX〕66号)和《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农村信用社改革与发展的意见》(黔党发〔XX〕20号)精神,不折不扣地落实国家和省级政府对农信社有关税收、费用减免等各项改革优惠政策,做好农信社改革的协调调度工作,做到“参与而不干预”,服务“到位而不越位”。把协助农信社发展、防化金融风险和优化农村信用环境作为工作重点,制定地方扶持措施,努力为农信社创造一个良好的改革、发展环境。农信社要继续加大深化改革力度,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帮助,进一步消化历史包袱,以建立有利于

农村信用社发展的经营体制、现代企业制度为核心推进改革发展,使农信社尽快步入机制活、包袱轻、发展顺的轨道上来。

(二)多渠道吸引资金,壮大实力。一方面,农信社要用好国家给予的灵活利率优惠政策,继续采取“以贷引存”等行之有效的方式吸引存款;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组织能力,帮助农信社组织存款,吸收股金,引导各类涉农资金、财政预算外资金存入农信社。 使其成为诚实守信的带头人,通过建立激励机制,培养农民的信誉观念,逐步在农村信用社与农户之间架起诚信桥梁。

(五)建立和完善农村金融风险规避机制,防化农信社金融风险。针对农业产业的“弱质性”和农村、农户有效抵押不足的情况,政府要尽快建立和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大力推进农村信用担保和农业保险制度建设,设立农业信贷担保基金、中小企业担保基金、开展农村商业保险业务等,对农信社风险损失

进行必要补偿。同时发挥综合行政力量,帮助农信社建立风险预警、防范、处置机制,明确责任,形成合力,切实防范农信社可能出现的系统性和区域性支付风险,确保农村金融安全。

(六)开发金融产品,满足市场需求。随着农业产业一体化的进程,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不应仅仅局限于种植、养殖等初级产业,应逐步往次级产业链如运输、加工等环节进行扩展,最大程度地满足农户的一般借贷需求。对高产、高效、优质、生态等规模化特色农产品基地,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流通市场,农资生产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同时在担保方式、授信额度、贷款期限和利率、还款方式上实行更灵活的办法,有效满足这部分资金需求。对其他涉农领域及消费信贷领域的金融需求,农村信用社要根据农村市场的变化,积极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如信用卡、中间业务、贴现以及适合客户需求的其他金融消费品种,努力满足乡镇企业、其他各类经济组织的资金需求以及群众临时性资金急需。

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调研

湖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现状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

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横山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存在的问题与研究

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调研()
《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的现状和存在问题的调研().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