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8课

发布时间:2020-03-03 23:42:4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28.醉翁亭记

教材分析

《醉翁亭记》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作者笔下,滁州琅琊山间醉翁亭周围的早晚、四时的景色美不胜收,字里行间表现了作者虽在政治上遭遇坎坷但心胸旷达,保持了美好的政治理想和胸襟。一个“乐”字像一根彩线连缀各个画面,写山水,是抒发“得之心”的乐;写游人不绝于途,是表现滁人生活之乐;写酿泉为酒,野肴铺席,觥筹交错,是表达“宴酣之乐”;写鸣声婉转,飞荡林间,是显示禽鸟之乐。而所有这些“乐”,又都是为突出作者的“与民同乐”。在结构上前后紧相呼应,行文严谨,浑然一体。全篇多用“也”字句,形成一种一唱三叹的吟咏句调,极有特色,读来朗朗上口。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词语,掌握一些常用实词的含义及一些虚词的用法。 2.指导学生朗读,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熟读成诵。 过程与方法:

1.学习将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2.体会“醉”与“乐”的关系,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的旷达情怀和“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及其积极意义。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2.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政治理想和流露出的复杂情感。

教学难点:加强诵读教学,在诵读中让学生欣赏、领悟文章优美的语言特色,体会景物描写之美。同时,借助“假如我是„„”和“走进历史”两个语文活动,拓展语文学习的外延,真正理解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复杂情感。

三、课型、教时、教法: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情境导入、诵读法、合作探究、师友合作

1.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课堂始终,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交替运用轮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欣赏、领悟文章的优美语言和意味,借此落实教学目的。

2.提问法: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提高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教学中要设计出若干问题在学生反复朗读中适时提出,有利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

3.语文活动式教学法:教学中设计语文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活动中提升对文言文的感悟能力。

四、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课件

五、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情景导入:情景导入,渲染气氛 设计

(一)

出示图片——醉翁亭这是江西滁州琅琊山上的一座亭子——醉翁亭,现已开发成旅游胜地,

它因宋代欧阳修所写的《醉翁亭记》而声名远播。让我们随着作者的记述,作一次醉翁亭之游,去欣赏山中的美景。

设计

(二)

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闷,他经常去滁州西南的琅琊山饮酒抒怀,并与山寺内的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智仙为方便好友游访,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欧阳修休息、饮酒。欧阳修用自己的别号“醉翁”为这座亭子命名。后来,便写了《醉翁亭记》。

设计

(三)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篇,古往今来,多少人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其中。它就是欧阳修的

设计

(四)

不知同学们有没有读过这样一本书,叫《古文观止》。这是清朝康熙年间编纂给学生读的书。此处的“古文”指古代的散文,“观止”指古文的精品都已选人,不用再看其他的书了。 这当然有点夸张,这本书选了222篇从先秦到明末的精品散文,其中就有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为什么在浩瀚的古代散文中此文能占有一席之地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感受它的非凡魅力。

(二)、交流预习:神游“醉翁亭”——读 1.多媒体范读课文。

要求:大家闭上眼睛听课文范读,要想象文中的美景,把文字的描述转化为图画,让我们神游“醉翁亭”。 2.学生试读课文。

读准下面词语的读音:

3.学生互读、轮读、齐读课文。 4.教师指导学生朗读。

提示:朗读时要注意21个“也”的语气不尽相同。“也”大致表达了以下几种语气: (1)陈述(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琅琊也。

(2)肯定(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太守自谓也。

(3)感叹(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读时,应通过读出t述语气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读到“也”字后面应有较长的停顿。

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句式,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如: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三)、品读释疑:走进“醉翁亭”——译

l.两人小组,参考注解,疏通全文大意。没有注解的语句,凭借学过的文言常识解决或查阅工具书解决I解决不了的,圈画下来,全班集体讨论解决。 2.集体解决疑难。

方法:四人小组提出在疏通文意中遇到的问题,由其他小组同学帮助解答。学生们都解决不了时,教师适时点拨或给予解答。

归纳梳理:

1.重点字词解释

3.句子翻译(1)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3)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重点提示:第一句判断句,第二句省略句,第三句倒装句。

(四)、拓展延伸:拓展延伸,联系生活

活动设计:请以“假如我是„„”为题,任选一个角度,完成任务。 1.假设你是评论家,利用搜集的资料,就文章的某一点谈自己的看法。 2.假设你是导游,将如何介绍醉翁亭的景点?

3.假设你是某旅游公司经理(设计师),请为醉翁亭旅游景点的开发拟一份计划书。 4.假设你是文学家,就《醉翁亭记》写一篇读后感或撰写一副对联。

六、课后小结:本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作者笔下,滁州琅琊山间醉翁亭周围的早晚、四时的景色美不胜收,字里行间表现了作者虽在政治上遭遇坎坷但心胸旷达,保持了美好的政治理想和胸襟。

七、作业布置:

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学了课文之后,请积累一些优美的句子和词汇,并写一写理由。

八、板书设计:

九、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文言词语,掌握一些常用实词的含义及一些虚词的用法。 2.指导学生朗读,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熟读成诵。 过程与方法:

1.学习将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2.体会“醉”与“乐”的关系,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作者的旷达情怀和“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及其积极意义。

二、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本文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2.理解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政治理想和流露出的复杂情感。

教学难点:加强诵读教学,在诵读中让学生欣赏、领悟文章优美的语言特色,体会景物描写之美。同时,借助“假如我是„„”和“走进历史”两个语文活动,拓展语文学习的外延,

真正理解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复杂情感。

三、课型、教时、教法:

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方法:情境导入、诵读法、合作探究、师友合作

1.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课堂始终,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按要求听读,帮助学生深入体会课文情感意蕴,交替运用轮读、个读、齐读和散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真正学会读书,欣赏、领悟文章的优美语言和意味,借此落实教学目的。

2.提问法: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提高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教学中要设计出若干问题在学生反复朗读中适时提出,有利于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

3.语文活动式教学法:教学中设计语文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在活动中提升对文言文的感悟能力。

四、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课件

五、教学过程:

第2课时

(一)、情景导入: 检查背诵,巩固落实

(二)、交流预习:走进文本,把握主旨

1.文章中贯穿全文、最能表现作者情感的是哪个字?——“乐” 2.作者围绕“乐”字写了哪些具体的景和事?

明确:山间朝暮之景、四时之景;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3.作者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你认为真的仅仅在于山水之间吗?写滁人游与太守“乐”有何关系?

学生交流,教师小结,明确:

本文记亭,记山水,处处表现的是太守本人的情绪,贯穿全文的是一个“乐”字。群峰争秀,泉泻峰间,亭临泉上,太守醉乐其中,醉看山间佳秀,乐看游山之人。滁州百姓兴高采烈出游,可见其生活安定富足,而这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太守为此而乐,醉是表象,乐是本质。醉翁之意,本质在于与民同乐,这也正是他的政治理想。

(三)、品读释疑: 走进作者,体悟感情

课前学生收集相关资料,课上展示交流:

欧阳修写本文时只有39岁,被贬前曾任朝廷的四大谏官之一。欧阳修满腔热情支持新政,虽然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可是皇上不听,把欧阳修贬了,贬至安徽滁州。滁州地处偏僻之地,他才华无法施展。

思考:太守欧阳修在乐的同时,字里行间有没有流露出别的情绪?请你从文中找到相关语句,说说你的理解。

如:1.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为何39岁号“醉翁”?——隐藏了他对岁月蹉跎的感慨,酒成了他解除烦忧的良药,醉成了他忘却失意的方式。以“醉”自号,实则是感慨功业未建,韶华已逝。 2.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为什么要在“醉”的时候“同其乐”?为什么醒了就只能用文章写乐事?——在被贬的情况下还把滁州城治理得政治清明,足以说明太守的旷达。在打理政事之后写文章,这种自我排遣的方法,在无奈之下也算是一种乐事。

小结:所以说,文章在表露出他随遇而安的旷达情怀的同时,也隐含着他的一丝失落、

一丝无奈,但欧阳修并没有沉沦,他在努力找乐,于是与民同乐。这是一种何等积极的人生态度啊。

(四)、拓展延伸:

在浩瀚的中国历史上,被贬文人很多。能像欧阳修一样失意而不消沉,寂寞而积极人世的中国文人有许多,你能说说你所熟知的吗?

如:1.范仲淹:坚忍不拔的毅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2.刘禹锡:自我牺牲的慷慨,“沉舟侧畔千帆过”的昂扬气概。 3.李白:自我肯定的洒脱,“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潇洒豪迈。

五、研究特色,探究写法

1.提问: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景的?

讨论并归纳:

(1)写亭的环境:从远到近。 (2)写山间之朝暮:从早到晚。 (3)写山间之四时:从春到冬。 (4)写宴饮场面:从外到内。

2.提问:本文写景上有什么特色?

讨论并归纳。写景与抒情相结合。

(1)写亭的环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现亭的外景;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亭幽清的环境;接着写亭的近景,用鸟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后借解释亭名直抒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抒情的基调。

(2)写亭四周的朝暮、四时之景,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

(3)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俗人情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由此可见,本文在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上是相当出色的。

六、课后小结:一个“乐”字像一根彩线连缀各个画面,写山水,是抒发“得之心”的乐;写游人不绝于途,是表现滁人生活之乐;写酿泉为酒,野肴铺席,觥筹交错,是表达“宴酣之乐”;写鸣声婉转,飞荡林间,是显示禽鸟之乐。而所有这些“乐”,又都是为突出作者的“与民同乐”。在结构上前后紧相呼应,行文严谨,浑然一体。全篇多用“也”字句,形成一种一唱三叹的吟咏句调,极有特色,读来朗朗上口。

七、作业布置:

1.熟练背诵并默写全文。

2.观察自己熟悉的某一处景点,运用融情人景、卒章显志的手法写一篇散文。 3.课外阅读欧阳修的其他散文。

八、板书设计:

相关资料:

本课的教学设计最突出的亮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立足诵读,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在吟诵中品味”,在朗读中领悟课文的内容和写法,在吟诵中品味课文的精妙之处,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文言语感,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

能力。

二、自主学习。努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激情,让学生自主阅读,自主体验,自主探索。 学生能够做的,学生可以做的,都尽量让学生自己去做,比如课文相关资料的查阅,课文中文言知识的积累,课文文意的把握等。

三、在活动中加强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课堂上,通过“假如我是„„”活动,拉近了学生与文本、文本与生活的联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较好地实现了教学效果。有关资料

散论(节录)

一、关于“滁人游”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乍看,“滁人游”的确呈现了一种升平景象。对此,教参的阐释是:作者贬谪滁州,治理有方,人民游乐于山野之间。写游人之乐,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失意之中又可自慰的复杂心情。

据《宋史》载,欧阳修十多年外放生涯中,“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而不扰,故所至民便之。或问:‘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何也?’日:‘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两相对照,“滁人游”当属“民便之”之列,可以表现作者“治理有方”。

那么,“滁人游”可否仅视为作者的政绩呢?我们参阅作者同年所作《丰乐亭记》,“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可知“滁人”好游乐,乃“上之功德”“地僻”“俗之安闲”等因素合力作用积久形成,非作者草创之功。

这应是一种近乎实事求是的分析,因为作者贬谪滁州,毕竟仅仅年余。不过,从施政理念看,作者自可顺水行舟、“宽简”而治,因而滁人的“游风”可以承续,可以更盛一些,“游”得更欢一些。这应是情理中的事。

据此,笔者以为,当我们以“滁人游”为据阐释作者的政绩与感情时,不应忽视“滁人游”

的实情。如果我们把作者的政绩不适当地夸大,所谓“失意”“自慰”等“复杂心情”,就会乘虚而入,“滁人游”在文中的意义就会难以看清。笔者倾向于相信《丰乐亭记》的记述,并进而推及《醉翁亭记>,认为两文中的“滁人游”,作者多有欣赏之情,而少有居功之意。

二、关于“乐其乐”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从语境看,“乐其乐”之“其”,当指“宾客”,前一“乐”为意动用法。“乐其乐”的意思,当为“以宾客之乐为乐”,即“看着朋友们乐,自己也乐”。为什么“乐其乐”应做这样解释呢?因为只有这样解释,文意才显顺畅。联系下一句“醉能同其乐”,作者所谓“乐其乐”之“乐”,仍应属“醉”中之乐。“乐其乐”与“醉能同其乐”,其实应是一个意思。再从语句之间关系看,“醉能同其乐”乃过渡句,此句既承继前句内容,又以一“醉”一“醒”并列,转引出“醒能述以文”。

关于“乐其乐”,包括教材在内,一般都将“其”解释为“指太守”,将“乐其乐”解释为“乐他所乐的事情”或“自有他的乐趣”。这种解释,看似有了深度,实则脱离了语境,割断了文章意脉,使全文流水般绵密文思至此突然变得滞涩、龃龉起来。因为照此解释,就

把作者引向孤高乃至孤僻一途,这样,在感情趋向上,“乐其乐”与“同其乐”背道而驰了。于是,作者所谓与众宾“同其乐”实质上便是貌合神离,前后语句怎么衔接呢?故而,一般情况下,当我们抓住了“乐其乐”,接着也只好厚此薄彼,对于“醉能同其乐”一句,轻轻滑过了事。

更为严重的是,当我们钻进“乐其乐”的圈套不能自拔时·就有可能萌生一些“见仁见智”

的“新解”来。比如有人认为本文表达了作者“内心淡淡的孤独、怅惘之情”,就似乎与“乐其乐”的理解不无牵连。

近来,也有老师将“乐其乐”与“述以文”等而同之,认为“醒能述以文”是“卒章显志”。这大概也是从教材注释中逸出的一种解读。当然,笔者以为是误读。在笔者看来,“乐其乐”与“述以文”,两者之间根本不存在指向与包容的逻辑关系。

三、关于文章主旨

当我们剔去了“滁人游”的政治寓意,恢复了“乐其乐”的浅层意思,再阅读文章,除了“苍颜白发”让人有点蹙额外,我们感到了一种轻松;当我们体认了全文的“也”字句涌流着一股“醉意”,再阅读文章,我们感到了另一种趣味;当我们理清了全文的思路,再阅读文章,我们感到了一种畅达。

这时,我们可以考虑文章主旨了。

“醉”既然是全文文眼,无疑也当凝聚了全文的精神。理解文章主旨,正应从此入手。

“醉”在文中,从表面看,不外意指“饮酒过量,神志不清”。无论“醉翁„‘饮少辄醉”“太守醉也”,其中的“醉”,都是这个意思。然而,我们知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醉”又早已被升华为一种人生境界,早已被赋予深厚的蕴涵(令人喜用尼采“酒神精神”观照我国古典文艺,有“中国式酒神精神”一说,原因盖在此吧)。“醉”,可以超越人生的苦痛与磨难,可以忘却人生的得失与荣辱,可以获得灵魂的自在与生命的欢乐。从这个意义上说,“乐”,乃“醉”中应有之义。

因此,联系文章内容,联系作品背景,笔者以为,寄情山水,展示作者旷达、洒脱的胸襟,当是“醉”的内涵所在,当是文章的主旨所在。

因此,在笔者看来,《醉翁亭记》的主旨,很是纯粹。而通常,由于我们不辨本来,断章取义,结果先是使文意破碎了,复杂了,继而也使文意扭曲了,变味了。

最后,让我们再品味一下文章开头一段的文字吧。“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在青山秀水闯精心选址建亭,古来不乏其人,但如欧阳修这般给一个亭子命名,“号”“亭”合一,“人”“亭”合一,却罕见来者。体味作者的用心,我们是否可以说,“醉翁亭”者,乃欧阳修将自己的一份释怀之愿永久托付于青山秀水也。

九、教学反思: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28课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8课 醉翁亭记教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8课《醉翁亭记》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28课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6课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2课

五年级下册第28课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28课《华南虎》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9课《春酒》课件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8课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8课.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