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朔州民俗报告

发布时间:2020-03-02 00:23:3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朔州民俗报告

我的家乡朔州市位于山西北部的太行山脚下,流经城区的桑干河是朔州人的母亲河,黄土高原养育了这里一代又一代的朔州人。朔州市的总面积为1.0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是171.48万。如今朔州市已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以及北方农区最大的奶源基地。下面就让我对朔州的基本情况以及当地民俗做一些粗浅的阐述:

1.悠久丰富的历史:距今约28000年的旧石器时代,朔州就开始有人居住,战国之前北狄人一直居住在这里,战国时胡人被赵武灵王征服,归入赵国的版图。秦代设马邑县。隋唐时改为鄯阳郡。唐武德四年(621),正式改名朔州。明时,朔州隶大同府,辖马邑县,应州辖山阴县。清沿明制。雍正三年(1725)置朔平府(治右玉),辖右玉县、左云县、平鲁县、宁远厅和朔州及马邑县。怀仁、应州与山阴同隶大同府。1946年朔县解放,归察哈尔省。1989年1月,国务院批准由原雁北地区划出朔县、平鲁县、山阴县、设立朔州市。

朔州自古地处华夷的交融之地,民风融合了燕北人的感慨悲歌,和雁北人的勇武彪悍,历史上多出勇猛的武将。三国名将张辽,唐初大将尉迟恭,后唐名将周德威,隋末将领刘武周,清初大将鲍承先都是出于朔州的血性汉子。 2 朔州当地的独特饮食习惯:民以食为天,一个地方的饮食文化一定最能反应当地独特的人文文化,说到朔州,最具朔州特色的食品就是羊杂割和沙棘汁了。羊杂割在朔州是很受欢迎的食品,来的这里在大街小巷总能看到羊杂铺子,可以说羊杂是朔州人不可或缺的一道餐桌上的主菜。

说到羊杂在山西很多地方都有,羊杂割在不同地区叫法不同,吃法也有不同。有曲沃、太原、朔州为代表的南、中、北三路做法,北路(朔州)杂割的吃法和制法均显得粗犷,大锅置火上,连汤带料一锅烩煮,随食随留,不拘形式。然后将新鲜的羊煮熟,将其汤,头,腿,内脏(心,肝,脾,羊肚,肠)留下,将羊头和羊腿上的肉撕下来,越碎越好,羊杂部分切成西丝,将这些放一块,加羊汤,再加盐,葱花,香菜,辣椒面(不能太细,越辣越够味),香菜,老陈醋。再把羊肉开水里煮一下,去掉血水,然后换水,放葱姜蒜料酒把羊肉煮熟.羊汤留着备用羊肉切片。吃多少就用羊汤对水煮开。放泡好的粉条,粉条熟了就放羊肉片。最后出锅,放调料,盐,鸡精,醋,辣椒。在朔州吃羊杂最忌讳的就是放香菜, 因为香菜会盖住羊肉的香味,作料一般放葱花就可以了。

特别要注意的是在朔州去杂割店吃羊杂时,一般来说杂割店主都会放一口大锅在火上,里面盛上老汤,配好的羊杂都放在一起等待下锅。每来一位客人,老板都会问你吃几两。意思是你要加几两肉,价钱根据你要的肉的多少来决定。不要以为羊杂就是纯肉的哦,里面都会配上粉条。各家的老汤不同配料不同,做出来的口味还真是各有千秋。但是总体来讲和羊肉汤还是相似的,但我以为比羊肉汤强的地方就是羊杂更香,更有味,油也更大,当然担心胆固醇的同志就要望而却步了。吃羊杂一般都是早饭,朔州人讲究喝汤的时候也得有点干粮不是,所以喝羊杂的时候要就着饼。此饼为干面饼,,但是没有陕西羊肉泡那么干,也不用掰碎了吃。就干吃即可,当然也有很多人会把羊杂当做主食来吃,吃一碗羊杂,一天都会饱饱的。

我是从小吃羊杂喝粉条长大的因此也对这里的羊杂有很深的感情,很多没有吃过羊杂的人也许会认为这很野蛮,也不卫生,但是如果你想真正的了解雁北胡地的风情,了解这里的风土人情,来吃一碗羊杂细细品味其中的滋味那是很有必要的。

朔州的沙棘汁也是这里的名产之一,沙棘汁又以右玉的沙棘汁最为正宗。沙棘汁由沙棘也就是当地人口中的酸溜溜榨出。沙棘起源于地质运动的冰期和间冰期,经过亿万年严酷的自然选择,沙棘以其超凡的生命力傲立于世,被誉为植物中的“生命之王”、“21世纪人类健康的保护神”。经世界许多国家的科研机构和医疗机构对沙棘的大量研究,沙棘具有独特的营养保健作用。含有极高的维生素,维生素C的含量每100克鲜果含有80到1500毫克,是猕猴桃的5到8倍,山楂的70倍,西红柿的80倍,葡萄的200倍。胡萝卜素含量相当高。沙棘中人体所必需的维生素E(不饱和脂肪酸)达80%以上,用后在人体中能转化为维生素A的含量高于鱼肝油。沙棘中以葡萄糖、果糖为主,钾、钙、钠、镁一应俱全。含有各种微量元素和生物活性物质达190种之多。

过去沙棘汁一直是村民自己榨制的,所以沙棘一直都只是为当地的人所接受。但是现在因为为沙棘有如此的营养价值,所以中国著名品牌汇源果汁集团以和我们朔州人合作,批量生产沙棘汁饮料,使得朔州的沙棘名声远扬,为很多人熟知,从而使沙棘走进国内,甚至国际的市场。

3.当地独特的节日风俗:

山西煤炭资源比较丰富,朔州更是煤炭的重要产区。煤炭与朔州人的衣食住行也必然要发生各种联系。旺火就是产生在这种背景下的当地的一种风俗习惯。

垒旺火是山西的一些地放的传统春节习俗。在民间,点旺火有红红火火、旺气冲天的寓意。根据朔州当地的考古证实,在古代煤炭就已渗透到选先民们的风俗民情之中,其中生旺火就是朔州地区的一种风俗习惯。清朝时的《朔州县志》就记述到:“元旦,家家凿炭伐薪垒垒高起,状若小浮图。及时发之,名曰旺火。朔州地区每逢春节除夕和元宵节,家家户户院落门前都要用大块煤炭垒成一个塔状,老乡们叫它旺火,以图吉利,祝贺全年兴旺之意。里面放柴,外面披彩花,贴上大红字条,上写“旺气冲天”等字。午夜十二点,鞭炮齐鸣之时,将旺火点燃。点燃后,火苗从无数小孔中喷出,状若浮图,既御寒,又壮观。大人孩子围起一圈,有的做游戏,有的放鞭炮,男女老少都要来烤火,以图“旺气冲天”。孩子们也可以走街串巷观看评论火堆大小,谁家的火堆大,着的旺,谁家的旺气也大。

生旺火之风俗习惯后来在朔州地区又有发展。不但在过年时生,就连平日办婚丧大事或者重大节日时都生旺火,有的是在冬季为了取暖,比如冬季或正月里室外唱戏,就生旺火,让观众烤旺火;有的是在夏季以图吉利比如:农村人们在结婚时生旺火,新娘绕着旺火转,类似南方的“跳火盆”。

在朔州旺火规模之宏大,造型之讲究,当以县城里的旺火为最。它有四大特点:

一、选煤精良。在元宵节前预选优质原煤,精心切割成整齐方块;

二、造型美观。必须聘请高明师傅将旺火垒成底小、肚大、顶尖、内空的宝瓶形状,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燃烧净尽而旺火不塌;

三、逐年增高。为了达到一年胜似一年之喻意,要求垒砌旺火时,每年都比前一年增高一些,具体增高的尺寸大小,则由主人心中的期望而定;

四、规模庞大。每年县城的内街道都要垒砌五六十座巨大旺火,其中最大者用80吨煤垒成,高达十余米,可谓规模庞大。每逢元宵佳节华灯初上,这些旺火全部吐出长长火舌,直舔大地苍穹,红光耀眼,灿烂辉煌,恰似一条条吞云吐火的飞龙,激游在锦绣人寰之中,给人们带来“吉祥如意”、“发家致富”“万事如意”的预兆。因此,方圆百里的人潮都要赶来观看旺火,有的人还围着最大的旺火正转三圈,反转三圈,以图来年万事如意,平安吉祥,心想事成。

谈到过年当然不只单单的垒垒旺火,在朔州如果过年没有扭秧歌的表演那简直是不可想想的。朔州秧歌戏是融舞蹈、戏曲、武术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艺术形式,可以说是过年时的最重的重头戏啦。

如果要把朔州秧歌分类,那么人们常把以舞蹈为主的秧歌戏称为“踢鼓子秧歌”,主要是在节庆和祝寿等民俗事象中表演;以演戏为主的秧歌戏称为“大秧歌”,剧目以道教故事和民间故事为主。

秧歌舞表演起来,生动活泼,形式多样,多姿多彩,红火热闹,规模宏大,气氛热烈,闹得热火朝天。每逢重大节日,例如新年等,城乡都组织队,拜年问好,互相祝福、娱乐。另外,不同的村邻之间还会扭起秧歌互相访拜,比歌赛舞,可见扭秧歌对古代农民来说是多么的重要。特别是秧歌在色彩的运用上极具农村色彩,体现了鲜明乡村的风格。村委会市政府一般都会在过年的时候组织彩车扭秧和踩高跷。于是一队队的秧歌对酒会走上大街来,扭秧歌时人们所穿的服装色彩对比强烈,红蓝黄绿,五彩缤纷,如果在平日里这样的打扮肯定会雷到一片,但此时人们却可以尽情的表演,我想把秧歌表演比做东方的狂欢节表演也不足为过的。

大家在锣鼓的伴奏声中,边歌边舞,以此抒发愉悦的心情,表达新的一年的喜悦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着也就是扭秧歌的意义所在。飘舞的红绸映着灿烂的笑脸,成为朔州大街小巷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4.独特的婚嫁风俗:

“骡驮轿”顾名思义就是使用骡马的轿子。因为朔州人很念久,迎亲是一些传统的朔州人会放弃现代的轿车,而是使用“骡驮轿”这一古老的婚嫁方式来迎亲。“骡驮轿”激起了人们的“怀旧”心情,让婚礼变的古韵十足。

“喜轿”也称“花轿”是旧时婚嫁礼仪性的交通工具,以表示新娘是“明媒正娶的原配夫人”。喜轿有一至五乘之分,为四人抬、八人抬不等。朔州平鲁一带至今还保留着“骡驮轿”的特殊交通工具,即两头骡子一前一后驮着一乘三乘以上的花轿。“所使用的两头骡子,是训练有素骡子,体质壮、毛色好、听“骡夫”的话。“骡驮轿”的花轿作功考究、木料结实、雕刻细腻、结构严谨;它同其他花轿最大的区别是结实牢固。“骡驮轿”的花轿装饰其图案皆具有喜庆吉祥和成双成对的意思,如双凤凰、双蝴蝶、双蝙蝠上下盘旋,两两相对组成,含有夫妻之间和和美美、相亲相爱之意;也有双鱼和双兔等,俗称“滑鱼急兔”。“骡驮轿”的花轿中的一个比较重要的部件是“轿杆”,它长而结实、架设在花轿两侧,“轿杆”两端绑有用上乘皮革做成的“达腰”,“驮”的力点就在这里。娶亲这天,“骡夫”最受人尊敬,他们身着黑色新衣;头缠白色毛巾,装束得精精干干。好的“骡夫”即使道路崎岖,他们也既能把“骡驮轿”赶得稳稳当当,又能使人不饱尝颠簸之苦,所以“小红包”往往新娘子送“骡夫”的必需品,出发前新娘子总会给“骡夫”手里塞个红包,才安心上路

当然“骡驮轿”虽然是朔州人所喜爱的独特婚嫁方式,但是像很多的传统的民俗一样也面临着被现在化的,西洋化的生活方式所取代的危险,很多的年轻人并不接受“骡驮轿”,现在使用“骡驮轿”来迎娶新娘的人家多是村里人,也许有一天“骡驮轿”这一具有独特所在风情的婚嫁方式会真的消失。

5.窗花

在朔州过年的时候贴窗花是这里必不可少的节日习惯。窗花,又叫刻纸。窗花是一种镂空艺术,其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其载体可以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等片状材料,这朔州材料多为大红纸 。剪纸在中国农村是历史悠久、流传很广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剪纸,就是用剪刀将纸剪成各种各样的图案,如窗花、门笺、墙花、顶棚花、灯花等。这种民俗艺术的产生和流传与中国农村的节日风俗有着密切关系,逢年过节抑或新婚喜庆,人们把美丽鲜艳的剪纸贴在雪白的窗纸或明亮的玻璃窗上、墙上、门上、灯笼上,节日的气氛便被渲染得非常浓郁喜庆。

剪纸的内容很多,寓意很广。祥和的图案企望吉祥避邪;娃娃、葫芦、莲花等图案象征多子,中国农民认为多子便会多福;家禽家畜和瓜果鱼虫等因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也是剪纸表现的重要内容。作为民间艺术的剪纸,具有很强的地域特点:陕西窗花风格粗朴豪放;河北和山西剪纸秀美艳丽;宜兴剪纸华丽工整;南通剪纸秀丽玲珑。剪纸虽然制作简便,造型单纯,由于其能够充分反映百姓的生活内涵,具有浓郁的民俗特色,是中国农村众多民间美术形式的浓缩与夸张。从对剪纸的了解中,可以便捷地了解中国民间美术的其它方面。

总结:经过二十年的改革开放,朔州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城市规划也基本形成,功能日臻完善,各种经济文化设施齐全。行政办公区、居民生活区、生态园林区交错布置。朔州已经成为屹立于塞外的园林化的城市,城市绿地面积415公顷,城市绿化覆盖率25%,人均公共绿地13.5平方米,居全省第一,人均居住面积28平方米,名列全省前茅;城市燃气利用陕京天然气管道供气,是山西省首家用上天然气的城市,气化率达75%。荣膺建设部“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市”、“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先进市”和“2009中国经济最具创新力城市”称号。

朔州人在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下,继承了塞北人民的热情与好看,又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素质,展现出朔州人文明礼貌,现代时尚的新特质。生活在这样的城市一定会给你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

热情的朔州欢迎你,现代的朔州欢迎你!

朔州重点工程

旅游民俗报告

民俗采风报告

朔州第六次人口普查

朔州畜牧业简介

中北大学朔州校区

朔州污水处理厂

朔州山西商务厅

朔州分局总结

《民俗概论》读书报告

朔州民俗报告
《朔州民俗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朔州民俗 报告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