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其他范文

民俗活动(精选多篇)

发布时间:2022-06-10 21:06:28 来源: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推荐第1篇:民俗活动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民俗活动

一、正月拜年

正月,又称元旦,或称正月初一。正月初一是一年、四季、十二个月起始的一天。《春秋传》上将正月叫做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 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因此,正月是从自有历法以后,上古就有 的节日。正月有很多习俗,如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这项风俗至今还保持,饮椒酒,就是用花椒花做成的酒,或者柏酒。但一些具体活动现已废弃,包括汉晋时期,如周处在《风土记》里所说:“正旦, 当生吞鸡子一枚,谓之练形。”《东京梦华录》载北宋政府在正月 要举行大朝会,皇帝和百官要举行大型团拜活动,并宴请各国使节, 特别重视对辽、高丽使团的赐宴待遇。此项活动保留至今。 辛亥革命以后,民国政府法定保留的传统节日仅有正月,但改名为“春节”,并将元旦放在西历一月一日,唯政府和民间都更重视春 节,人民共和国政府法定春节放假四日,但目前许多私人企业都不 同程度将春节做了适当延长,有的甚至包括周末算在内,延长至元 月十五。

二、立春祭农

立春在元月一日至元月十五之间,这是古代传统的祭农节日, 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祭农本在四月间开展,汉文帝改到二月,而 在晋时,再改到立春。立春这天,官员要亲自穿戴庆祝,坐小春牛 表示支持和重视开春后的农事,民间也相应有庆祝活动,这个节日 其实才是真正的迎春。西晋傅咸《燕赋》说:“四时代至,敬逆其 始。彼应运于东方,乃设燕以迎至。〔羽军〕轻翼之歧歧,若将飞 而未起。何夫人之功巧,式仪形之有似。御青书以赞时,著宜春之 嘉祉。”今天很少有人知道立春是个传统节日。

三、元宵灯火

元宵在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一度最热闹的一天,因为过了这一天, 绝大部分人们都要上班了。元宵活动盛大在有灯会和烟火活动。舞 龙舞狮,社戏杂耍,从白天起就开始进行,直至深夜。为了保持与 民同乐的姿态,这天金吾不禁,金吾就是执金吾,就是守卫皇宫的近卫兵,金吾不禁指在皇宫门前金水桥一带不禁止普通老百姓参观 游玩。焰火就设在金水桥附近施放,以便于皇帝和嫔妃在皇城门楼 上欣赏。旧时烟火都是由扎在烟火架上的各种爆竹礼花逐次燃烧造 成的效果,我小时候看过,比西式烟火更精彩绚丽,但危险性大。 唐苏味道诗“火树银花合,金桥铁索开,暗尘随马去,流萤逐人来。” 生动地总结了元夕的景象。

元夕到来,许多禁锢在深闺里的青年妇女,官宦家眷都被破例允许出来观灯,这就为青年男女的接触创造了一个难得的机会,演出了 许多爱怨的爱情故事,在明代白话小说里多所描述。北宋欧阳修词 《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画,月上柳梢头,人约 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写出了元夕邂逅,相思一年而伊人不见,此情何以堪。辛弃疾词“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心上人竟然从天而降,其 激动的心情可知矣。元夕的庆祝活动至今在北方农村保持着,南方也有所恢复,多数仅限于电视上观看歌舞节目。

四、三月曲水

三月三日这天,按照《荆楚岁时记》,“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杯曲水之饮。”,“曲水”就是河流弯曲之处,水流速度减缓,旧时,游人乘坐画舫顺水飘流,每至港湾或河流弯曲处,则停下来饮 酒赋诗。这个节日起源很早,晋武帝都不知道它的意思,挚虞回答 他的疑问说是周公时候就有了,原来是把酒杯装酒,浮于河流里。 王羲之《兰亭集序》里的“曲水流觞”就是这个意思,初读古文而 不看注解的人很容易被曲水的意义搞糊涂。

五、寒食禁火

寒食在清明节前二日,冬至以后一百零五日,这一天要禁火,从上到下只吃瓜果点心一类冷食。寒食起源于晋文公火烧介子推的故事, 故事说:晋公子重耳和介子推一起逃亡国外,晋公子经过卫国时饥饿乏食,他的随从介子推把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来给文公吃。文公回国当了国君以后,论功行赏时,只有介子推一个人没有得到禄位。子推于是作《龙蛇之歌》并隐居起来。晋文公访求子推,子推不愿出来, 于是文公在子推隐居的山上前后左右放火烧树,希望逼使子推出来, 子推抱住枯柳,让火烧死。文公哀悼他,命令老百姓五月五日不得 生火,后来五月五日在两汉时候被改到上面写的时间。这个故事并不见于《左传》和《史记》的记载,南宋洪迈的《容斋随笔》专门考证过它。元张养浩曲《中吕。兼尧民歌。寒食道中》“清明禁烟,雨过郊原”似说寒食来源于唐尧传说。

六、清明上坟

清明节祭祀祖先和亡故的亲人,大约在南北朝以后才兴起的,因为南朝宗懔的《荆楚岁时记》未曾记载。北宋时要家家插柳枝在门庭,官府要举行所谓“钻燧改火”的仪式,就是用榆木钻木取火,还要 举行龙舟比赛,热闹非凡,不是简单地扫墓活动,所谓:“清明时 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那么悲沧。清明活动至今还在上下保持着。

七、四月佛诞

四月八日是佛祖生日,如西方的圣诞节,是佛教东传以后的全民宗教节日。这个节日大约在唐时才出现。这一天,大小禅院都有浴佛 斋会,和尚以香药糖水赠送香客,民间则煮酒,吃春季瓜果纪念。 现在,庆祝洋节日圣诞节的绝大多数国内青年人大概不知道以前中 国还纪念一个西方神的生日。

八、端午龙舟

五月五日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盛会,非常热闹,民间要自发组织龙舟比赛,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艾草于门庭。这个节日相传是纪念楚 大夫屈原忧国忧民,奋身投汨罗江的故事,老百姓以糯米以棕叶包 成饭团投入江中作饵,让鱼鳖不食他们尊敬的屈大夫。但据邯郸淳 《曹娥碑》说:“五月五日,时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这 是相传于吴国之俗,事在伍子胥,与屈原无关。《越地传》则说这 个风俗起源于越王勾践,看来,端午节起源于吴越风俗。喝雄黄酒,挂艾草,采杂药的风俗可能出自上古,采杂药,《礼记。夏小正》:“此月蓄药,以蠲除毒气。”早说了。端午节庆祝活动国内现在仍然很热烈,唯不像六十年代以前那样万人空巷,去看龙舟表演,中小学生上课都坐不住了。海外华人只是看见商店里卖粽子时才想起了它。

九、七夕乞巧

在七月七日晚,天上的牛郎织女要从隔开的银河上踏过喜鹊组成的桥相会。这当然不是事实,横跨银河系两侧的距离长度是以千万光年为单位来计算的,即便乘坐与光线一样快的飞行器,跨过银河系也绝对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实现。

十、中元鬼节

中元节在七月十五日,俗称“冥节”,这天据说要烧纸钱饷亡魂, 寺院要设法会,作道场以超度亡魂。这个节日起源于佛经里的“目 连救母”,所以宋时很热烈,要在街市上搭戏台唱杂戏“目连救母”, 按佛经,这个故事说:目连在阴间看到他的亡母亲在饿鬼群中,立即盛了一钵饭给他妈吃,饭没有吃进口,就化为火炭,这样目连之母未能得食,目连大声喊叫,跑回来禀告佛。佛说:“你母罪孽深重,不是你一个人对付得了的,需要十方众僧神威之力。到七月十五那天,你应当为正在地狱受苦的七代父母备办各种美味和五果,放在盆盂中,供奉十方高僧大德。我会告诫众僧都祝愿施主的七代父母进入‘禅定’,然后去接受食物。”目连照佛爷讲的作了,其母遂解脱了俄鬼的一切痛苦。目连于是告禀佛说:“以后佛家弟子孝顺父母的,也应当设置盂兰盆会供养十方高僧大德。”佛说:“说得好!”所以这个故事实际上是把儒家的孝道和佛教经义结合起来,便于佛教的普及宣传,故中元节又被称为“盂兰盆会”,在《聊斋志异》里,多处提到盂兰盆会。我小时候,多次听见老人说“七月半,鬼乱窜”,而不知其究里。现在绝大部分留美学生只知道一个“万圣节”(Halloween,在阳历十月三十一日),而不知道中国的盂兰盆会,盂兰盆会比万圣节的嬉皮笑脸庄严认真多了。盂兰盆会可能在东晋时出现,现在大概只有寺院里才恢复有,太封建迷信了。 十

一、中秋赏月

八月十五的中秋夜晚,月亮显得分外明亮和大,中秋节的纪念活动就开始了。中秋围坐吃月饼,然后走出户外赏月,还有一家人团聚 之意,这可能来自苏轼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苏东坡思念他在外地的弟弟苏子由写下的词。但中秋望月起源并不在这个意义,就是明摆着赏月,却来自唐明皇在著名道士叶法善的帮助下遨游月宫的优美故事,还携带有仙曲《霓裳羽衣曲》的神话传说,鄙人有帖说明,不赘。至于中秋夜吃月饼的习俗,则不见于南宋笔记的记载,传说是元末农民红巾军起事时,以圆饼为号。中秋节在两宋时很热闹,据《武林旧事》载,南宋时的中秋夜,都人要燃放十万羊皮纸做的灯,让它们顺钱塘江水飘流,是夜星星点点的钱塘江面上,宛如星汉,良多乐趣。 十

二、重阳登高

九月九日是传统的重阳佳节,这一日正逢秋高气爽,是郊游登高望远的好时候。王维《九月九日登高忆山东兄弟》里写道:“独在异 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表现他对亲人真切的思念感情。九月九日佩茱萸草,在风和日丽的 日子里,登高坡之顶,饮菊花酒,使人想到生命的和自然浑然一体, 所以想到长寿。重阳节解放后已经不再有庆祝活动。 十

三、腊八煮粥

十二月八日是祭祀灶神的日子,《周礼》说“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所以对灶神的祭祀起源可能在西周以前。东汉刘珍等编写的《东观汉纪》说在祭祀灶神时要以黄羊为牲。到了两宋时期,祭祀灶神的活动中出现了吃所谓“腊八饭”,就是以各种果子杂料煮粥而食,此风俗可能来自佛教对中国民间巫神活动的渗透改造,这一天,和尚们看见大家都在祭祀传统巫教神祗,恐于其教义宣传不利,乃趁热闹来个粥会施舍斋饭给贫苦无依的人民吃,以抵消“邪教”的影响,但老百姓管不了那么多,照例拿来,反正是变着花样吃就是了,于是就发明了“腊八粥”。佛教抵制“邪教”的动作很成功,把以前跳神之类活动完全消灭了,东汉张衡的《东京赋》还说:“每到年末要举行盛大傩仪,驱赶各种恶鬼。方相神拿着兵器,巫觋拿着苕帚,上万个小孩头戴红巾身穿黑衣,手执桃弓和棘箭,向各处无目的地发射。”在《荆楚岁时记》里还看见有记载,可是到了《东京梦华录》里,已经看不出有这样欢乐的庆祝场面了。倒是“腊八粥”流传下来了,至今许多家庭还有此种风俗,有些现代巧媳妇还做得很有心得。 十

四、除夕守岁

除夕是一年中最后一天,这一天,普通人家尽量争取团圆,全家围炉而聚,喝酒吃美食以辞旧岁,迎新年之意,而户外则是爆竹声声。 一家大小在一起度过一个温馨的一年中最后一个夜晚,至今在神州 大地还浓浓的保持着,只不过春节联欢的精彩节目破坏了温馨的气 氛。在《荆楚岁时记》里,记载有:家家户户备办美味佳肴,到守岁的地方,迎接新年的到来,一家人在一起开怀畅饮。留下些守岁饭,到新年的十月十二日,就把它撒到大路边或街道旁;认为有吐故纳新的意思。看来那时的人团年和现在的人差不多,也要守岁。

推荐第2篇:闽南民俗活动

《闽南民俗活动》教案

时间:2016年3月22日 班级:中三班、中四班 教师:吴梅治 吴红英 目标

1、通过看看、听听、说说、尝尝、做做,了解闽南小吃面线糊,激发幼儿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2、通过猜小吃、听故事等活动,初步感受闽南文化的丰富和多彩。

准备:面线糊、醋肉、虾仁、荷兰豆、海蛎煎、胡萝卜丝、咸鱼干、地瓜粉、过程: 1.说一说

出示面线糊,引导幼儿说说这是什么?谁吃过?是什么味道的?里面有些什么配料。 2.聊聊面线糊中的配料:醋肉、虾仁、荷兰豆、海蛎煎、胡萝卜丝、咸鱼干 3.讨论面线糊的制作方法 (1)炸醋肉,并剪成小块 (2)煮虾仁,并剪成小块 (3)撕荷兰豆、剪炒荷兰豆 (4)煎海蛎煎,切成小块 (5)刨萝卜丝,炒萝卜丝 (6)撕咸鱼干,煮面线糊 4.提出操作提要求: (1)注意工具使用安全。 (2)劳动时要认真,讲究卫生。

5.幼儿分工进行制作,教师指导幼儿合作进行操作。6.品尝面线糊。

推荐第3篇:元宵节民俗活动

元宵节的民俗活动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春灯节,是中国民俗传统节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猜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的一项活动,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 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放焰火

元宵节最为喜人的活动。元宵节夜在广场都要进行放烟火活动,到时全家都走到大街上,去看那美丽的烟火,烟火变得越来越美,越来越大,科技含量越来越高,颜色越来越美越来越艳丽。

推荐第4篇:重阳节民俗活动

重阳节民俗活动

重阳节民俗活动

重阳节是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而形成的汉族传统节日。

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登高

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

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吃重阳糕

与登高相联系的有吃重阳糕的风俗。高和糕谐音,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之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

赏菊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汉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

饮菊花酒

重阳佳节,我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汉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时曹丕曾在重阳赠菊给钟繇,祝他长寿。晋代葛

洪在《抱朴子》中记河南南阳山中人家,因饮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寿的事。梁简文帝《采菊篇》中则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亦采菊酿酒之举。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

佩茱萸

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民间认为九月九日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推荐第5篇:节日民俗活动

节日民俗活动

1.春节

一、背景

春节,旧历新年,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也是农历的岁首。春节,是最具文化内涵和传统

魅力的节日,也是最有凝聚力的一个节日。

春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代代相传,沉淀下厚重的含金的矿藏。文化的质是历千年而不变的,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这一节日在城市渐渐地失去了原有的韵味,于匆忙的快节奏中越来越简单化,剩下的只是休闲娱乐和探亲访友。特别是传媒和互联网产业的发展,春节这个多么丰富惬意的节日就被这些新兴产业所侵占,留在人们记忆中的只是走马灯似的联欢会和一根网线。春节失去了它的质,留下的只是形。城市市民则像断了根的浮萍一样在社会中漂流,因此人们心中始终有着一种寻根的冲动。

春节民俗,在全国各地大同小异。作为文化大省的陕西,民风古朴,春节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为了丰富西安春节文化,营造祥和喜庆的节日氛围,满足群众节日文化消费需求。迎合消费者年文化需求,了却都市人“大年三十情节”,举办以陕西民俗文化表演展示为主的新春文化节势在必行。

二、目的及意义

中国传统的春节给了人们一份浓得难以化开的情,一种经年酿造的淳厚的味。这就是生养我们的

\"文化之根\"。传统的春节,融入一种文化的意境、文化的象征,并担负起一种文化的功能:一是辞旧迎新,打上一个人生的结,分开过去和未来;二是祭祀,缅怀祖宗之德,承继先人之志,融通天地万物,祈盼人生幸福;三是宗亲礼仪往来,安排人生秩序,联络世代亲情,找到个人定位,担负社会责任;四是民间娱乐,扩大社会交往,播撒传统文化,渲泄感情之波,体味生活之乐。三秦大地历史文化悠久,民俗艺术更是多姿多彩,在春节 全国注册建筑师、建造师考试备考资料 历年真题 考试心得 模拟试题 期间举办“陕西民俗文化节”旨在推民族文化复兴,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充分挖掘当地优秀民俗文化资源,提升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竞争力。保护和传承优秀民俗文化,也是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是落实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弘扬中华文

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具体体现。为此,我们利用节庆活动为载体,以表演、展示、交流、祭祀、祈福等活动方式,丰富节日文化生活。以文化为发展经济的重要抓手,拉动内需,搞活陕西节庆旅游市场,促进合理开发利用优秀文化资源,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提高中华文化的影响力。

三、组织机构

文化节成立领导小组,由主办单位、承办单位和协办单位各主要负责人组成。文化节下设办公室,负责总体策划及组织方案实施,承担组委会的日常工作。办公室分设秘书组、活动组、宣传组、会务组、保卫组等,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制定工作方案,做到各项工作人员、时间、要求三落实。

2.清明节

一、活动目的:继承英雄的遗志,踏着英雄的足迹,体会人生的价值,使自己具备助人

为乐的高尚情操,舍己为人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让英雄的精神常驻于我们心中,督促我们前进。烈士们为我们树立了一座英雄的丰碑,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我们阐释了生命的价值,

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坚信她的精神会向指挥棒一样引领我们奔向春光明媚的远方。

二、活动时间:2014年4月5日

三、活动地点:烈士公墓

四、参加对象:全校师生代表

五、活动流程:

1、组织者组织全体志愿者配带白花并以班为单位排队前往烈士公墓。

2、主持人安排扫墓仪式

(1)主持人致词

(2)全体默哀3分钟

(3)学生代表发言并发出倡议。

(4)学生瞻仰烈士墓碑,为英烈们敬献花圈。

(5)主持人做总结

(6)清理纪念碑附近卫生,半小时后整队集合返校

六、活动要求:

1、严格服从集体安排,不以各种理由私自离队单独行动。有事向老师请假;

2、统一穿校服,佩带小白花;

3、路上注意安全,不允许随意乱跑;

4、在校外注意个人仪表形象,不做影响学校声誉的事;

5、互相关心、互相照顾,发扬集体主义精神;

6、爱护环境,不乱丢垃圾

七、活动后安排:

1、以班为单位上交1份心得体会稿子

2、政教处及时做好宣传工作

隆盛庄学校

推荐第6篇:民俗活动策划书

河南科技大学校学生会 民俗文化节——雕塑作品进校园

主办单位:共青团河南科技大学委员会

承办单位:河南科技大学学生委员会社会实践部 协办单位:洛阳市雕塑艺术研究会

民俗文化节开幕式暨雕塑大师作品展开幕

活动背景

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创造了五彩缤纷的民俗文化,它凝聚了民族精神,规范着社会成员的行为,塑造着人们的心灵,愉悦着先人的情感。同时,民俗也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历史信息。

目前,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种种历史原因,中华民族的民族风俗面临着被遗忘,被误解,被肢解的危险!有人热衷于西方的“情人节”,不知中国的“七巧节”(七夕节);有人大啃麦当劳,忘记了中国美食;有人拆掉百年老宅,建起了小洋楼„„

活动目的

大学生做为新时代的接班人,同时也兼具着文化传承的任务,有着为中国古老民俗文化的发扬和传播的义务和权利 。为了给大学生提供一个很好的接近民俗,了解民俗的机会和平台,同时也给民俗文化爱好者提供零距离接触民俗大师的机会,为培养民俗文化传承人做准备,由校团委特批开展河南科技大学“民俗文化节”活动。此次特别邀请洛阳市雕塑艺术研究会大师成员携珍藏作品到校园与我校学生交流,展示大师技艺,展示我国文化精粹,加深大学生对我国雕塑历史和雕塑文化的深刻认识。

活动主题

雕塑艺术大师献艺校园,展示雕塑作品魅力,传播民俗文化艺术,培养民俗艺术人才。

活动时间2010年4月28日、29日

活动地点河南科技大学西苑校区体育场广场

河南科技大学开元校区建行广场

活动对象河南科技大学全体师生

活动内容有20位左右著名艺人为大家表演雕塑,糖画,面塑等制

作和讲解,还有100件左右作品为大家同时展出。活动期

间有互动各环节,让同学们充分接触民俗。

活动经费 艺人出场费,以及展品的运输费共计1500元,矿泉水30

瓶*1元共计30元,条幅:3*40元共计120元,喷绘:300元,气球:20元,话筒电池:20元,海报、白纸、笔:35元,红色宣纸若干共计15元,纪念品若干共计200元,物品运输费100元。共计2340元

活动物资 小型舞台,桌子,椅子,音响,话筒,帐篷若干,气球,

展板,海报,抽奖箱,奖品,照相机

活动形式

雕塑大师作品展览;艺术家与活动参与者进行学习交流,一同制作民俗作品;专设咨询台,设置艺人与有兴趣学生的交流平台。

活动宣传方式

一、从活动开始前五天开始在河南科技大学各个校区展开条幅、

板报、海报宣传:介绍此次活动的意义与目的;阐述民俗活动的重大时代意义,以及继承和发扬中国优秀民族文化的重要性;介绍当前中国人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现状和政府的举措;介绍鼎力支持这次活动的艺术大师的资历。

二、与学校各个学院展开广泛的联系与合作,以各种方式传达校

学生会的活动;各学院出自己的海报,展板;并以此板报为基础,对参与活动学院的板报来一次评比,评出板报优秀的前三名,由学校颁发荣誉证书。

三、活动当天有广播站面向全校学生,对这次活动做简明扼要的

介绍,包括这次活动的主要参与集体---洛阳市雕塑艺术研究会大师,并简单介绍代表性展览作品。

四、由校学生会通讯部写通讯稿,并对活动进行摄影,并展览,

做为活动的后期宣传。

活动流程

一、启动仪式

地点河南科技大学西苑校区南苑体育馆广场(广场占地约500平方米,可容纳300人,主席台50平方米,可容纳20人)。

内容校团委书记发言回顾民俗进校园活动的意义和所取得的成果,洛阳民俗博物馆馆长发言介绍洛阳民俗的过去现在以及发展展望,洛阳雕刻艺术研究会会长发言介绍研究会情况雕刻艺术发展情况,并接受媒体采访。

拟出席领导

河南科技大学校团委书记,洛阳雕塑艺术研究会会长,洛阳民俗博物馆馆长,校学生会主席,副主席若干,院学生代表,拟请洛阳晚报,洛阳日报等媒体参加并对活动给予及时报导。

启动仪式程序

拟上午10:00时 所有嘉宾正式就位,启动仪式宣布开始

开场 拟古乐器演奏 领导讲话

10:00活动开始,预计11:40结束

主持人:秘书处指派人员担任

第一项:主持人介绍活动背景及嘉宾

第二项:校团委书记讲话

第三项:请洛阳雕刻艺术研究会会长讲话

第四项:请参与活动的市场及商户代表讲话

第五项:宣布启动仪式结束

二、在音乐的伴奏下,全体到场的同学参观作品,每件作品有提前

安排好的至少两名学生会成员负责看管,并介绍作品的出处,并对每件作品前展示的作品简介进行解读;

一、互动阶段:大师挑选参与性高的其中几类作品,给活动人员进

行现场的作品制作表演,并指导学生参与其中;

二、咨询台后,有大师与作品爱好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并进行互

动游戏:有学生在签名薄上留言,阐述自己对民俗的态度,期望,或者看法,然后进行抽奖;

三、宣布活动结束,全体工作人员与全体大师合影留言,并欢送大

师;

四、整理会场,活动全部结束。

2010.4.11

推荐第7篇:民俗表演活动方案

2008新沂民俗文化活动方案

为更好的挖掘和发扬新沂民俗文化,丰富活动内容,以群众性、参与性、游乐性为特色,打造新沂民俗文化旅游新亮点和新的文化旅游经济增长点,展现新沂独特的民俗风情,推动旅游产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特举办此活动,具体内容如下:

一、活动主题:走进新沂马陵山景区民俗文化风情,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受新沂民间文化特点。

二、活动时间:2008年5月

三、活动地点:新沂马陵山景区

四、主办单位:中共新沂市委宣传部

承办单位:新沂市文体局

新沂旅游局

新沂市文化馆

五、主要活动:

1、开幕式

时间:2008年5月20日上午10:00

地点:中国.新沂马陵山民俗文化旅游节开幕式

开幕式议程:(1)新沂市市委领导介绍本次民俗文化情况;

(2)景区领导致欢迎词;(3)市委领导宣布2008年新沂民俗文化演出开幕;(4)参观体验民俗文化展演活动。

2、民间绝活展演

地点:新沂景区

内容:组织艺术团循环演出独台戏、魔术、杂技、训狗熊、训羊、训猴、民俗风情舞蹈等。

3、新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

地点:新沂市景区

内容:出版《新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现场发放。同时通过新沂柳琴戏演出等各种形式展示区内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4、新沂特色民俗旅游商品展销

内容:剪纸、印花布等特色旅游商品。

六、组织保障:

为加强组织宣传,切实做好新沂民俗文化节各项主题活动筹办工作,特成立新沂民俗文化领导小组。

组长:夏洪波

副组长:夏同宪

成员:张金鹏丁海波吴海燕宋广成王文民郝其梅

王瑞秋许欧周生年宋振强

七、活动宣传:

1、报纸宣传

2、网站宣传

3、电台电视台宣传:

4、现场宣传:主会场建主背景板、舞台,布置彩虹门、升氢气

球、宣传条幅等。

民俗演出时间安排:

(一) 5月20日

9:30全市民俗文化活动周开幕仪式,市区联动,市区领导参加。10:00—11:30新安镇演出,组织至少3条龙灯,2对狮子(4只)进城踩街。

10:00龙灯、狮子自府山广场舞动10分钟后出发。

(二) 5月21日

10:00—11:30窑湾镇演出,表演跳五猖、小马灯等民俗活动。地点:府山广场

(三)5月22日

10:00—11:30瓦窑镇演出,表演有新沂文化特色的歌舞,有条件可兼带秧歌、锣鼓、舞狮等。

地点:世纪广场

(四)5月23日

10:00—11:30草桥镇演出,表演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技巧展示。地点:府山广场

(五) 5月24日

10:00—11:30港头演出,表演旱船、蚌舞以及具有新四军文化、民间神话传说等地域特色歌舞。

地点:世纪广场

推荐第8篇:民俗活动游园会感受

民俗活动游园会感受

“二十八 ,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虽然幼儿园的活动已经过去了好多天,孩子们稚嫩的声音还在耳边回荡,孩子们灿烂的笑脸还在眼前出现,自己的童年实在农村度过,每到冬天天一冷就开始了对过年的期盼,然后就是掰着手指头倒数,还有几天就可以穿上妈妈做到新衣,可以拿到奶奶给的压岁钱。现在的孩子生活好了,我们每时每刻都可以满足孩子想吃肉肉,想买玩具的愿望,恰恰不能给孩子的那种期盼很久才得到的幸福感。

我们的生活需要仪式感。小狐狸说了,它和小王子的见面,因为有了仪式,使它感到很快乐,使它发现了幸福的价值。我们的生活不是也一样吗?我出生在秋天,15岁之前妈妈们包揽了我所有的生日,她会提前准备好时令的水果,邀请小伙伴来家里做客,每年生日那天都会拍照,吹蜡烛的瞬间满满的爱扑面而来,回想起这些画面,忍不住感恩父母,这就是仪式感的意义所在:只有用庄重和认真的态度去对待看似无趣的生活,才能发现生活真正的乐趣。为什么我们需要这些仪式,因为这些仪式使我们感觉幸福。

现在,自己偶尔也会反省,等到多年之后,孩子的童年里什么会是让他们记忆犹新的,我觉得这样的民俗活动应该会是他们以后可以记起的宝贵的财富。

孝霖妈妈 2018.1.3

推荐第9篇:民俗文化节活动方案

一、活动名称

首届中国·滕州民俗文化艺术节

二、时间和地点

2012年4月3日至10日,微山湖湿地风景区

三、指导思想

本届文化艺术节以“游湿地胜景,品民俗文化”为主题,重点突出旅游宣传、民俗展示等内容,挖掘和宣传我市民俗文化、运河文化,丰富广大市民的文化生活,活跃微山湖湿地景区的文化生活氛围,进一步提升我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四、活动组织

主办单位:中共滕州市委 滕州市人民政府

承办单位:滕州市委宣传部

滕州微山湖湿地红荷风景区管委会

滕州市服务业协调办公室

滕州市文化局

滕州市旅游局

滕州市滨湖镇党委、政府

枣庄市民间文艺家协会

协办单位:滕州市教育局

滕州市广播电视局

滕州日报社

五、主题活动

(一)首届中国·滕州民俗文化艺术节开幕式

时间:2012年4月3日上午9:30

地点:微山湖湿地博物馆广场

活动内容:枣庄市领导,滕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王忠林、王刚、邵磊、宗大全、张宪依、李广宪、盛永志),市人大、市政协分管领导,全市文化旅游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主要负责人,各镇(街)镇长(主任)、旅行社代表、新闻媒体记者、游客等参加民俗文化艺术节启动仪式,并欣赏文艺演出。

活动议程:

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刚同志主持。

1、中国杂技团团长于金生先生介绍民俗文化艺术节筹备情况;

2、枣庄市委常委、滕州市委书记王忠林同志讲话;

3、枣庄市领导讲话;

4、主席台领导为首届中国·滕州民俗文化艺术节剪彩;

5、与会领导、嘉宾欣赏民俗文艺演出并参观游览湿地风景区,参加祈福放生活动。

(二)祈福放生活动

时间:2012年4月3日至6日

地点:欢乐岛、游船上等

内容:邀请参会领导在游船上启动“热爱自然,微湖放生”活动,其它游客自愿参加活动。

(三)吴桥经典杂技表演

时间:2012年4月3日至10日

地点:小李庄、盘龙岛、渔姑岛、金银岛

内容:邀请河北吴桥杂技团等演艺团体进行演出。届时,中国“杂技大王”、“马戏大王”于金生先生,“快打手”、“鬼手”王宝合先生,“绝活大师”邓玉丰先生将亲临现场献技。

(四)民俗文化展示

时间:2012年4月3日至10日

地点:微山湖湿地博物馆广场、游船、码头、平台广场

内容:组织交通、纺织等民俗器物展示,剪纸、刺绣、竹编、草编、麦秸烙画、当地绘画、张汪竹木玩具、界河松枝鸟、滨湖咸鸭蛋等现场制作展示展销及柳琴戏、唢呐、跑旱船、竹马、踩高跷等表演,充分展示滕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特色民俗和民间工艺品。

(五)滕州名优特旅游商品展销

时间:2012年4月3日至10日

地点:湿地博物馆广场、停车场

内容:组织全市特色旅游产品展销。

(六)《铁道游击队》等经典红色电影展播

时间:2012年4月3日至10日

地点:小李庄

内容:展播《铁道游击队》等经典红色电影作品。

(七)抗战餐开业揭牌

时间:2012年4月3日

地点:小李庄

内容:举行铁道游击队抗战餐开业揭牌。

六、职责分工

为加强组织宣传,切实做好首届中国·滕州民俗文化节各项主题活动筹办工作,特成立首届中国·滕州民俗文化艺术节领导小组。

组 长:邵 磊 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副组长:张宪依 市政府副市长

李广宪 市政府市长助理

成 员:刘书巨 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钟向荣 市服务业协调办公室主任

朱瑞国 市文化局局长

鲁开峰 市旅游局局长

朱成民 市教育局副局长

李 庆 市广播电视局副局长

李卫东 滕州日报社副社长

朱绍奖 市服务业协调办公室副主任

孟祥磊 滨湖镇党委书记、微山湖湿地红荷风景区管委会副主任、微山湖湿地集团副董事长

马效磊 微山湖湿地红荷风景区管委会副主任

王炯昌 微山湖湿地红荷风景区管委会副主任

徐高潮 枣庄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滕州市民俗协会主席

孙井泉 枣庄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

各相关单位及职责分工如下:

(一)市委宣传部

1、组织广电局、信息产业局、滕州日报社等部门制定整体宣传工作方案并组织好具体实施工作;

2、负责省、市级媒体的邀请和节会期间的宣传报道的组织工作;

3、负责宣传稿件的拟定和审查等工作;

4、负责协调《铁道游击队》等经典红色电影作品展播;

5、落实领导小组交办的其它事宜。

(二)市服务业协调办公室

1、负责活动的策划及方案的制定;对艺术节开幕式和铁道游击队抗战餐开业揭牌方案细化并进行指导;

2、负责活动期间领导讲话、致辞的起草、把关和报审;

3、组织活动筹备工作,协调调度各有关部门工作落实情况并向领导小组汇报;

4、负责领导、来宾邀请,以及参加活动人员的通知、联络、协调等工作;

5、落实领导小组交办的其它事宜。

(三)市文化局

1、负责文化艺术节开幕式民俗文化演出的组织协调工作;

2、负责集中展示民俗文化(如西岗镇的高跷、旱船,界河镇的木马等);

3、负责组织我市知名民俗文化产品参加展示展销;

4、负责参展民俗产品的布置、管护等协调工作;

5、组织柳琴剧团(舞台大篷车)和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参加展览;

6、落实领导小组交办的其它事宜。

(四)市旅游局

1、负责组织我市“名、优、特”旅游商品参加展销;

2、负责参展旅游商品布展、管护等协调工作;

3、邀请部分旅行社负责人参加开幕式并组织游客;

4、落实领导小组交办的其它事宜。

(五)市教育局

1、组织市内大、中、小学生参加互动;

2、落实领导小组交办的其它事宜。

(六)滨湖镇

1、负责各级领导、嘉宾等以及艺术节主题活动现场的安全保卫及辖区内活动沿线的交通疏导工作;

2、组织辖区内有关人员参加开幕式;

3、落实领导小组交办的其它事宜。

(七)微山湖湿地红荷风景区管委会

1、负责开幕式、祈福放生活动、红色经典电影展的筹备工作;

2、负责吴桥杂技表演活动的协调、调度;

3、负责根据演出要求搭建基础舞台和嘉宾席,印制观众须知、标示牌等;

4、负责与会嘉宾、演出团体等的组织及食宿、车辆安排、接送等接待服务工作;

5、负责维护艺术节各主题活动现场秩序及环境卫生;

6、负责经费筹措及各项支出

管理;

7、落实领导小组交办的其它事宜。

七、工作要求

本次民俗文化艺术节是宣传湿地红荷景区、丰富市民生活、提升全市形象的一次盛会,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切实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要根据各自承担的任务,抽调精干人员,组建工作班子,严格责任分工,层层分解任务,确保各项筹备工作的落实。同时,要树立 “一盘棋”思想,既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又要密切配合、协同作战,保证筹备工作和文化节期间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项工作都要严格要求,努力把本届民俗文化艺术节办出水平、办出形象、办出成效。

 

推荐第10篇:民俗活动实践报告

山东农业大学学生寒假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学院:机电学院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寻根民俗风”实践活动调查报告

放假期间,通过走亲访友,向老一辈人请教,逐渐了解了春节和元 宵节的来历和习俗,并在期间深刻了解其寓意和深刻内涵。下面分两部 分来介绍一下。

据介绍,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 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 ”兽的伤害。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 “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腊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 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 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春节是一个全家团聚的日子,此时在外游子纷纷归家来,当然此 时交通也会变得格外拥挤,而在家的老人们则准备好吃的喝的,打扫好 房屋等待在外务工的孩子的归来。春节期间,我走亲访友了解到许多家 里的在外务工人员并没有归来,明显一家人过年的兴致并不高,可能都 在担心家人的冷暖,由此可知,春节不单单是个节日,更是人们心中的 慰藉,合家团聚的日子。春节真正过的只有几天,但是前前后后有许多 天的铺垫和延伸。

1、腊月二十三 祭灶

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

2、腊月二十四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 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 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3、腊月二十五 接玉皇

4、腊月二十

七、二十八 洗浴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腊月二十六洗浴为“洗福禄”。

5、腊月三十除夕 贴门神、贴春联、守岁、爆竹、吃年夜饭、给压岁钱

、祭祖。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 我国各地过年都有贴门神的风俗。最初的门神是刻桃木为人形,挂在人的旁边,后来是画成门神人像张贴于门。

守岁,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俗名“熬年”。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 深夜。 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 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爆竹,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 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当然现在鞭炮的种类多种多样,带给人以视觉的盛宴,但是不小心,也给人带来危险,所以放鞭炮需谨慎。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 喻。 给压岁钱,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 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 祭祖,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 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

6、正月初一 拜年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春节的

第一顿饭都是吃饺子。煮饺子时,要鸣放鞭炮。为饺子要煮得多,必须有余,意在有余头。就餐时,除每人一碗外,还要多盛一两碗,意在希望人丁兴旺。我们这通常在饺子里包上钱,豆腐,红糖,寓意着来年有钱,有福,日子红红火火。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7、舞龙

舞龙,又名「耍龙灯」、「龙灯舞」,是汉民族传统的舞蹈形式之一。 每逢喜庆节日,各地都有舞龙的习俗。舞龙起源于汉代,经历代而不衰。舞龙最初是作为祭祀祖先、祈求甘雨的一种仪式,后来逐渐成为一种文娱活动。到了唐宋时代,舞龙已是逢年过节时常见的表现形式。我们这舞龙的习俗已经延续了很多年,每到此时都选出膀大腰圆的人们穿上特制的黄色服装,舞上金色的龙,全村热热闹闹的过大年。过完年再过几天就迎来了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上元佳节,是中国汉族和部分兄弟民族的传统节日之一,亦是汉字文化圈的地区和海外华人的传统节日之一。汉族传统的元宵节始于汉代,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来历:纪念平吕

传说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篇2:寻根民俗风实践报告

寻根民俗风实践报告 学 院:

姓 名:

实践目的:为响应我院对此次寒假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要求,改变学习方式,拓展学习资源,拓宽发展空间;激发学习兴趣,增进生存体验;形成服务意识,强化社会责任。我们于2014年1月29日 至 2014年3月2日期间在家乡各市区及乡村开展了体验民俗文化,感受节日氛围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新春佳节来临的契机,依靠自己所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我们顺利地完成了此次寒假社会实践作业。

实践内容:在开展活动之前,根据我们各自的特长及优势结合实际,进行了如下分配。任鸿鹏同学在美食方面比较感兴趣,因此安排他与隋拓同学一起在组织活动期间调查传统节日新春佳节来临之际家乡各市区及乡村的饮食文化习俗。何勇兴与刘嘉两位同学则负责组织活动期间调查家乡各市区及乡村的文娱及传统活动。

在调查新春佳节来临之际家乡的文化习俗时,我们采取先农村后城市的方法进行调查,在此期间我们发现大连人的过年习俗其实和家乡人的差不多。过年讲究热闹、喜庆,年俗也特别多。

有民谣道出过年的习俗:二十三,送灶王;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

一、初二满街走。

小年祭灶

腊月二十三,过小年,祭灶。家乡有首民谣:“糖瓜祭灶,新年来到”。老家乡过年要祭灶———希望“灶王爷”保佑全家平安。祭灶时用的是糖瓜、关东糖等小食品,由胶状麦芽糖制成,甜中略带些酸味儿。

扫尘

腊月二十四,为扫尘之时,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在年前将房间里外打扫干净,为一年最大的一次大扫除,也叫除旧迎新,彻底清理粉刷干净迎接新年。 春节的准备

杀猪:在农村,旧时没有冰箱,最好的杀猪季节为春节前,一是喜庆,二是此时天气最冷,可以保存较长时间,杀猪的时候要宴请左右邻居好几桌人热热闹闹的,现在也有二十六买猪肉之说。

蒸馒头:旧时为了春节期间来客人做饭锅不够之备,所以要提前蒸几锅馒头备用,也为春节祭祖用,也做粘豆包之类,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即指此,也有称二十九把油走,意指做油扎食品。

置办年货:采购春节用品,如无论家里已经多出多少碗筷,为了人丁兴旺所以每年春节都要买几个;给孩子买新衣服,以图喜庆;春节期间出去给长辈拜年的礼物等等。 贴春联 专业班级: 学 号: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门心”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对”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横披”贴于门媚的横木上;“春条”根据不同的内容,贴于相应的地方;“斗斤”也叫“门叶”,为正方菱形,多贴在家俱、影壁中。贴春联时间是不固定的,一般是在二十九或者三十早上。

贴窗花、挂年画

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

福倒(到)了

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福”字代表着“幸福”、“福气”、“福运”。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都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福倒(到)了”。

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过去民间有“腊月二十四,家家写大字”的说法,写的就是“福”字。“福”字以前多为手写。现在市场上、商店中均有出售。

请财神

每家为了来年财源广进,春节都要请财神,有的是送上门的,说是请都要花钱买,但是绝对不能说买。

祭神祭祖 春节时,老家乡祭神祭祖一般用糕点,有蜜供、萨其马等,这些不仅是家乡地区满蒙等少数民族的食品,也是家乡人家中必备的食物。家乡人还有除夕夜吃鱼的习俗。鱼必须是鲤鱼,最初是以祭神为名目,后来就和“吉庆有余”、“连年有余”相联系。鱼既是美食,也是供品。祭祖也是很重要的,有传下家谱的就要给祖宗供奉丰盛的祭品、上香,全家男丁都要祭拜,也有在除夕之夜烧纸送“钱”祭祖,祭祖一般要到初三结束,在结束前女婿是不允许看丈母娘家家谱的。

守岁与“年夜饭”

家乡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菜必须要有鱼(年年有余),有鸡(大吉大利),其他的随自己喜欢的定。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团圆,欢聚一堂。

主食是饺子,饺子的说道很多,最好是猪肉芹菜的,要选两个饺子一个放硬币,一个放糖,看谁能吃到,谁吃到了就祝福来年一年财源广进,幸福甜蜜。其实这个祝福很好,谁吃到了都是一家人的服气。饺子煮好了要从锅心涝第一下几个丢外面去,据说是为了敬给过路鬼魂。

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茶点瓜果放满一桌。过年摆供,苹果一大盘是少不了的,这叫作“平平安安”。过年还会备很多糖果、干果、瓜子和“杂拌儿”。所谓“杂拌儿”,就是现在的什锦果脯。这些小食品是人们围炉闲坐、守岁辞岁时的美食。

放鞭炮

年夜饭做好还没吃之前要放烟花鞭炮,这是孩子门最喜欢的节目了。其实烟花春节一般要放两次的除夕和元宵夜,鞭炮就多了,除夕晚饭和年夜饭前,初一早中晚饭前都要放,还有逢五的日子,等等。

初一初二不扫地

大年初

一、初二这两天,孝感人不扫地、不挑水、不生火,饭菜都预先弄熟,称为“压岁”。初三才开始挑水,并在井台边烧纸钱,说是“买水”。门神要在初二取下烧掉。 拜年

年夜饭吃完后孩子要给长辈拜年,给爸妈、爷爷奶奶、叔叔伯伯磕头,然后大人准备红包,成年人也要给父母拜年,祝福老人长寿、健康。然后就是从初一开始要带上礼物给亲朋好友等等挨家挨户拜年,要很多天。一般已婚男子携全家除夕、初一要在父母家过年,初二要到岳父家拜年。也有“初一不出门、初二拜家庭、初三初四拜丈人”之说。

“破五”吃饺子

“破五”吃饺子,承载了人们期盼吉利、幸福的寓意。清晨起,家家户户放鞭炮,尤其放“二踢脚”被称作“崩穷”,把“晦气”、“穷气”从家中崩走。

正月初六“送穷”

正月初六“送穷”,是我国自古就有的一种很有特色的过年风俗,其意就是祭送穷鬼。早在宋朝时,送穷风俗已相当普遍。宋以后,送穷风俗依然流行。 送穷风俗的仪式大多是:送穷时,既要为“穷鬼”准备象征性的车船,还要给“穷鬼”带上干粮。有的地方还有“以芭蕉船送穷”的做法。看来,各地送穷,各有各的办法。民间广泛流传的送穷习俗,反映了我国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糖瓜祭灶 家乡有首民谣:“糖瓜祭灶,新年来到”。老家乡过年要祭灶———希冀“灶王爷”保佑全家平安。祭灶时用的是糖瓜、关东糖等小食品,由胶状麦芽糖制成,甜中略带些酸味儿。 春节时,老家乡祭神祭祖一般用糕点,有蜜供、萨其马等,这些不仅是家乡地区满蒙等少数民族的食品,也是家乡人家中必备的食物。家乡人还有除夕夜吃鱼的习俗。鱼必须是鲤鱼,最初是以祭神为名目,后来就和“吉庆有余”相联系。所以,鱼既是美食,也是供品。老家乡过年还会备很多糖果、干果、瓜子和“杂拌儿”。所谓“杂拌儿”,就是现在的什锦果脯。这些小食品是人们围炉闲坐、守岁辞岁时的美食。

因为家乡主要人口迁徙到家乡的历史不是很久,所以家乡的习俗都带有一些外来或是中原习俗在其中,又有流失,又相互融合,聚居于不同地区的人口的习俗也是不一样的。送灯在家乡来说是一个比较流行的祭祖习俗。

在元宵节时,家家都做面灯,而灯形如碗盏,俗称灯碗。用玉米面做成的叫金灯,用白面做成的叫银灯,用荞麦面做成的叫铁灯,做成型后上锅蒸熟后,插上用棉絮缠裹的芦苇做成的灯芯,面灯碗里倒满灯油,面灯就算做成了。然后依次把这些面灯送到祖宗板上、天地板上、皂王板上,送到仓库、牛马圈、井台、碾磨房等处,送到大门旁、大路口。

然后要把这面灯送到墓地,放在已故亲人的每个坟头上。而现在大多采用红色的蜡烛来 代替原来的面灯,油灯了,红色蜡烛表示喜庆,天刚刚黑的时候,家里的男人带着灯,纸到自家的祖宗的坟头前,给先辈烧纸,在茔门口点燃蜡烛,即为送灯,然后在回家的路上遇上十字路口都要点一支灯,女人在家里给家里灶台,猪羊圈,井口,粮仓旁,牲口圈都要点上灯,而且在屋内要点上一家人的属相以示一家平安,至于送灯的意义不同的地方传说也不一样,有一说是:送灯是给老祖宗照亮抓虱子,在十字路口送灯是要老祖宗回家过灯节能找到回家的路,当然送灯也有送丁之意,希望祖宗能够保佑自己家族能够人丁兴旺,后代千万。 实践总结:春节,全国各地除了一些共同的习俗外,各个地方也有自己的地域色彩。如家乡的春节习俗除了和北方许多地区一样之外,自身保留了一些古老的习俗。近些年来,社会上关于传统民间习俗问题的争论不少。有人认为应该移风易俗,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但反对者认为,如果把以前的习俗都改了,节日就会不像节日,不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有人提出,如果一律不放鞭炮,那么过年还像过年吗?正因为此,所以一些城市在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后,又改为有条件的开禁。

由于价值取向不一样,喜好不一样,遇到具体事物时,各人会有各人的选择和判断。对于传统习俗,我们不妨采取包容的态度,允许大家保留各自的观点和做法。随着社会的发展,当绝大多数人的认识趋于一致时,自然而然就实现了与时俱进。如果不顾现实和民众心理,单凭理想就去推行所谓的新政策、新观念,那会遭到群众抵制的。传统习俗的形式和内容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改变,我们只可因势利导,顺势而为??篇3:风俗文化社会实践报告

姓 名:郭曙光

单 位:政管学院

联系方式:

1103班18363032740 风俗文化社会实践报告

中国的风俗多种多样,我参加的社会实践只是其中的一个,在农村的几个乡村中,有的扭秧歌,有的跑旱船,总之有多种方式。在过春节的时候,人们在准备过年的同时,也在准备着这种风俗文化活动。有的村在腊月十五就开始训练,练上十来天,然后在年后的初八开始在村里练习一下,接着就出村去表演,这里我一打花棍为例来说明一下。

通常举行这种活动,会选择一个地方宽敞且人们容易观看的地方,而且在开始要准备好东西,比如花棍、鼓、锣等东西,而且参与的人

要上妆,带上眼镜,穿上统一定制的衣服,披上各自漂亮的绸子,然后挑选出一个领队,一男一女皆可,还有两个队长,分别带领男队或女队,而且队长要会带领队伍跑“花”。所谓的“花”,是指跑出一定的队形,比如“十”字形、“井”字形等而且要学会如何进场如何退场。每个参加的人都要踩在鼓点上,就像音乐一样,要在调上,才能跳出整齐好看的秧歌。说起来简单,可是做起来就不那么简单,一招一式要做到位,还要配合好,既要与男队配合好,又要与女队配合好,这就要求彼此之间协调好。

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要服从队伍的领导,服从队长的领导,这就是人际关系问题。每个人必须与你所对应的人要有所沟通,起码要彼此配合好。在参与活动时,如何做人处事,与人沟通,是很重要的,见到长辈要遵称,见到同辈的也要和气的对待,还有一些问题要请教别人,要虚心谦卑的请教。在工作中,要学着去适应它,而不是去改变它,人际关系也是如此,还要随时随地的请教学习,自己要积累经验,丰富自己的经历。

既然作为一个团体,必须要进行管理。在这样一个团体之中,不能用平常的管理方法进行管理,必须以实际为标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这样的一个团体中,年龄差别比较大,必须用平和的语气,寻找各个年龄的契合点,以此让人们能够融合在一起,共同为表演而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但不是每个人都服从你的管理,你就得针对不同人,实施不同的管理方法,在书本上的知识实践时显得很脆弱,所以要把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必须认真在实践中学习。

在农村,这种风俗文化活动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中,比较重要的问题是这种风俗文化活动所展现出的文化如何发扬光大,如何与现代文化相联系,如何继承这种风俗文化活动,都需要认真地思考、了解,在实践中加以解决。

风俗文化也是中华民族的一大文化,也需要进行挖掘,然后让它绽放出异彩。这个时代是经济为主,但文化也绝对是个重点。可能这就是所谓的“经济搭台,文化唱戏”。所以我们要认真思考,解决这种文化问题。 首先,要想发展这种文化,必须让这些文化活动有生命力,要文化活动旺盛,因为文化必须依附一定的载体,只有保证了载体的良好发展,才能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那么就要首先解决文化活动的继承问题,一个迫切的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就是参与这些风俗文化活动的青少年越来越少,大多都是中老年人。我想必须让风俗文化活动进入青少年的视野,然后在慢慢吸引他们的兴趣,让他们参与其中。我们可以在教科书中引进这些风俗文化活动,让他们从小就了解这些活动;可以在体育中引进,或是在大节目搞这种风俗文化活动比赛,这样既可以引起他们的兴趣,又可以和学习互补,得到休息,又锻炼了身体,又掌握了一种技艺,又使这些风俗文化活动传承了下去。另外,也可以在秋冬春三个季节多多开展这些活动,学校周六周日可以建立培训班,在农村也可以让几个村联合起来,大家一起学习,使这些风俗文化活动得以较好的传承下去。 另一个问题也是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这些风俗文化活动中表现的文化融入到当代文化中来,共同促进文化的繁荣发展,创造出更优秀的文化。首先,这些文化活动所使用的道具是与现代舞蹈或是音乐是有很大区别的,那么就可以从这些道具开始,从这些东西得到一些灵感,让我们可以运用到现实中。比如,在秧歌中会用到鼓、锣等,这些东西发出的声音很大,表现出一种大气,一种磅礴之美,表现出一种气势,在2008年奥运会中也有好几千人共同击缶,这也是从风俗文化活动中提炼出来的。另外,在摇滚乐中,也与这些有着某些相同之处。在非洲,鼓文化很发达,我们也可以从中学到某些东西来发展我们自己。

在风俗文化活动中,人们的衣着也是值得思考的。在风俗文化活动中,人们衣着有同有异,既可以表现一种整齐美,表现出一种团结意识,又可以表现出一种参差美,表现出个人不同的魅力。在大部分的舞蹈中,一般衣物和动作都是整齐划一的,那我们就可以从中学到这些,去开创一种新的文化活动形式,表现出一种别样的美丽。

其实,要挖掘深层次的东西就是这些表演者身上所表现的一种精神,一种来自内心的愉悦。俗话说:心诚则灵。在集体活动中,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还怕表演不好吗?所以不管是农村还是舞台上的艺术,都要在个人中寻找共鸣,寻找从内心散发的那种欢快的力量,用每个个体所凝聚产生的力量来感染大家,让大家感受到这封凝聚力。这就需要那些大艺术家,从基层中寻找这些东西,从实践中总结这些东西,来创新文化活动,创新文化。篇4:关于春节民俗情况调查的社会实践报告 关于春节民俗情况调查的社会实践报告 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在古代的中国,一些监狱官员甚至放囚犯回家与家人团圆过年,由此可见团年饭对古代中国人是何等的重要。

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时,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小店铺子传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盘声和抑扬顿挫的报帐声,再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

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吃饺子的习俗,是从汉朝传下来的。相传,医圣张仲景在寒冬腊月,看到穷人的耳朵被冻烂了,便制作了一种祛寒娇耳汤给穷人治冻伤。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温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样子的娇耳,下锅煮熟,分给穷人吃,人们吃后,觉得浑身变暖,两耳发热。以后,人们仿效着做,一直流传到今天。新年吃馄饨,是取其开初之意。传说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状态,盘古开天辟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长面,也叫长寿面。新年吃面,是预祝寿长百年。篇5:关于春节民俗情况调查的社会实践报告 关于春节民俗情况调查的社会实践报告 摘 要:随着时时代的改变,科技的日益更新,春节这一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的重头戏也在发生着悄然的变化。但是无论怎么改变,春节永远是我们心灵的归宿,无论是对于一个家庭还是这个国家,春节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关键词:春节 送灶 压岁钱 春晚 正 文:在我国要说节日的隆重恐怕没有什么节日能比得上春节了,无论是在规模还是在历时方面春节都是其他的节日所不能相媲美的。春节的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汉代。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就把夏年(农历)正月初一定为“岁首”(即“年”),春节从那时候开始便这样定了下来,流传至今?? 春节并不像其他的传统节日那样一天就搞定了,春节是慢慢过的,以时间为横轴,气氛为纵轴的话那么春节的图像就是一个抛物线。几乎是从冬天开始,大家就会想到快过年了。尤其是灶祭之后,也就是送灶,送灶的日期是腊月二十三或者二十四,在这一天要送灶王爷上天。按照习俗这一天早上要起早吃糯米饭,同样的灶王爷也要吃,就把糯米饭涂灶王爷嘴上。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希望他可以上天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吃人的嘴短差不多就是这样了,哈哈??其实送灶还有一个后续的环节,显然,灶王爷被送走了不能不会来吧,那什么时候回来呢?这个就有讲究了,按传统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会给诸神引路带来这家当年应得的吉凶祸福。这天只要换一个新的灶灯烧个香就行了,可是现在这个环节差不多都被省略了,起码就很少有哪家还换灶灯的。

既然是过年嘛,那么在如此隆重的节日之前很显然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大扫除了,我们这里都叫做掸尘。小时候的时候都要用竹枝绑在竹篙上掸尘,现在都买现成的毛掸了。为什么要扫尘呢?其实就是因为尘与陈字同音,人们为了涂个吉利,又因为确实需要,所以就这样流传了下来。扫陈布新,把不好的东西全都扫出门,望即将到来的一年能够好运滚滚!

接下来可就是重头戏了,相信年夜饭在所有人的心中都占着最重的分量。打家都辛辛苦苦了大半年了,盼望的就是能和家人在一起幸福的吃个年夜饭,幸福的看看春晚。这个 晚上是有很多内容的。首先是它的传说,联系到它的名字除夕。传说古时候有个凶恶的怪兽叫夕,每到岁末的时候便出来害人,后来,人们知道夕最怕红色和响声,于是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贴红春联,燃放爆竹,来驱除夕兽.以求新的一年安宁.这种习俗从此流传下来,年三十晚上便称为除夕了。这个其实只是个插曲,最重要的还是主题。这个年夜饭吃了是有讲究的,丰盛自然不用说了,一定要有鱼。还有的就是吃饭的时候不允许争执任何事无论是什么程度的,因为这样对来年的家庭和睦有影响,奶奶对这个管的超严??但是这个现在几乎没人在乎了,既然是年夜饭么,当然是要吃的开心,至于形式那个随便了。

在此重头戏的基础上还有一个重头戏,显然是发压岁钱嘛。每次除夕夜的年夜饭总是吃的最快,然后幸福的等着爷爷发压岁钱,知道妹妹也想早吃完的时候我才把这个第一让给了她。小孩子最期待就是这个环节了,记得小时候三个姑姑还没出嫁的时候每次过年她们的零钱便都是我的了。如今时代变了又变,我们也从收压岁钱到了发压岁钱的年纪,但是压岁钱这个环节始终这么有人气。

接下来便是守岁了,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说话聊天来辞旧岁迎新年。现在随着科技的进步,电视的普及守岁不再那么单调了,全家人可以围坐在电视机前一边看春节联欢晚会一边聊天,其乐无穷。

到这里其实还没完,这时候年纪越小便会越兴奋,因为明天早上大年初一要起早拜年。从这里开始,好吃的好玩的享用不尽,就这样一直到初五迎财神气氛不减。再接着走亲访友一直到十五元宵??元宵节也是一个重头戏,从明代时在北京就已经很常见了。

结论:春节是集中展现传统文化的节日。过春节,是对和平、友谊和亲情的检阅和激励,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祝福和祈祷。春节文化是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东方文化,受人喜爱,深入人心。春节的魅力是中国的魅力、东方的魅力,也是世界文明的魅力。中国的春节,是对世界文明的一种贡献,是送给全人类的一份厚礼。

第11篇:民俗表演活动方案

2008新沂民俗文化活动方案

为更好的挖掘和发扬新沂民俗文化,丰富活动内容,以群众性、参与性、游乐性为特色,打造新沂民俗文化旅游新亮点和新的文化旅游经济增长点,展现新沂独特的民俗风情,推动旅游产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特举办此活动,具体内容如下:

一、活动主题:走进新沂马陵山景区民俗文化风情,传承非物质文化 遗产,感受新沂民间文化特点。

二、活动时间:2008年5月

三、活动地点:新沂马陵山景区

四、主办单位:中共新沂市委宣传部

承办单位:新沂市文体局 新沂旅游局

新沂市文化馆

五、主要活动:

1、开幕式

时间:2008年5月20日上午10:00 地点:中国.新沂马陵山民俗文化旅游节开幕式

开幕式议程:(1)新沂市市委领导介绍本次民俗文化情况; (2)景区领导致欢迎词;(3)市委领导宣布2008年新沂民俗 文化演出开幕;(4)参观体验民俗文化展演活动。

2、民间绝活展演 地点:新沂景区

内容:组织艺术团循环演出独台戏、魔术、杂技、训狗熊、

训羊、训猴、民俗风情舞蹈等。

3、新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

地点:新沂市景区

内容:出版《新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现场发放。同时

通过新沂柳琴戏演出等各种形式展示区内丰厚的非物

质文化遗产。

4、新沂特色民俗旅游商品展销

内容:剪纸、印花布等特色旅游商品。

六、组织保障:

为加强组织宣传,切实做好新沂民俗文化节各项主题活动筹办工作,特成立新沂民俗文化领导小组。

组长:夏洪波

副组长:夏同宪

成员:张金鹏 丁海波 吴海燕 宋广成 王文民 郝其梅 王瑞秋 许 欧 周生年 宋振强

七、活动宣传:

1、报纸宣传

2、网站宣传

3、电台电视台宣传:

4、现场宣传:主会场建主背景板、舞台,布置彩虹门、升氢气 球、宣传条幅等。 民俗演出时间安排:

(一) 5月20日

9:30 全市民俗文化活动周开幕仪式,市区联动,市区领导参加。 10:00—11:30 新安镇演出,组织至少3条龙灯,2对狮子(4只)进城踩街。

10:00 龙灯、狮子自府山广场舞动10分钟后出发。

(二) 5月21日

10:00—11:30 窑湾镇演出,表演跳五猖、小马灯等民俗活动。地点:府山广场

(三)5月22日

10:00—11:30 瓦窑镇演出,表演有新沂文化特色的歌舞,有条件可兼带秧歌、锣鼓、舞狮等。

地点:世纪广场

(四)5月23日

10:00—11:30 草桥镇演出,表演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技巧展示。

地点:府山广场

(五) 5月24日

10:00—11:30 港头演出,表演旱船、蚌舞以及具有新四军文化、民间神话传说等地域特色歌舞。 地点:世纪广场

第12篇:节日民俗庙会活动

节日民俗:庙会活动

子洲县供电分公司

参加庙会活动,宣传电力安全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庙会对深居闹市的人来说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记忆,它提供了体验传统文化和寻找心理慰藉的载体。庙会活动也对丰富和促进本土文化和经济建设起到了一定作用。让我们共同坚守这块传统文化的精神家园,去捡拾、去保护历史文明的碎片,传承我们源远流长的民族民间文化。农历3月3日,子洲县供电分公司组织全体员工来到子洲苗家坪镇南丰寨,参加那里正在举行的庙会活动。在参加庙会的同时,子洲县供电分公司组织人员到庙会现场开展用电知识宣传,深受群众欢迎。

庙会是我县比较重要、规模比较大的民间节日,大多集中在冬春两季举行,最初以祭祀祈福为主。随着经济的发展, 庙会逐渐融入了集市交易和文化娱乐性活动,大大增强了人气和吸引力。庙会能够充分地展示民俗民风,有效地将人与自然、现实与历史、宗教与世俗、娱乐与旅游融合在一起,在经济发达、物质丰裕的今天,依然年年延续。近年来,随着商业功能渐渐消退,庙会已经成为我县的一个民俗文化符号 。子洲县供电分公司以此为契机,精心挑选了安全用电、节约用电、智能电表改造以及电力设施保护等方面的宣传资料,组织人员一边现场发放资料,一边解答群众的用电咨询。几天来,共发放宣传资料1000多份,接受用电咨询200多

人次,深受好评。

子洲县苗家坪镇南丰寨是子洲县著名旅游景点之一,集宗教和生态观光于一体。在庙会前夕,子洲县供电分公司就专门组织技术人员对南丰寨几个庙宇室内外线路进行了全面整理和维修,为新建成的一座庙宇通了电,为为期一周大型庙会的举行提供了电力保障。为庙会的顺利举行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庙会在千百年的发展进程中宗教的、迷信的、政治的色彩渐渐淡化,并凝结出感恩祈福、营造祥和的特有文化,彰显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以前的庙会有地方戏、曲艺、杂技、马戏、魔术、套圈、打彩等文娱活动,现代的庙会增加了歌舞等时尚因素,尽管形式和内容有所改变,但庙会特有的文化核心没有变,贯穿于庙会上种种喜庆活动的,依然是人们追求和谐、崇尚美好的精神,也许正是这种文化“基因”的传承,使庙会活动一直延续至今。

同时,传统的庙会在现代社会生活中也扮演着积极的角色。它是生活压力的释放地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忙碌的工作使人缺乏自由感。逛庙会,一个“逛” 字让人体味出闲散、自由、放松之感。它是民俗文化的展示台:如今,已经没有太多其他形式能够像庙会这样集中展示民俗了。在庙会上,人们可以看到平时难得一见的各种民俗展示 ,以及民间手工艺品制作过程,从中既可以领略到传统

文化艺术的魅力,同时还能唤回那遥远的回忆。

第13篇:民俗文化节活动文案

两岸民俗文化节昨日开幕 绝活特色产品纷纷

亮相

厦门网 http://www.daodoc.com 2011-04-08 07:50

昨日,民俗节上演舞蹈《感恩大地》。

商报讯(记者 林爱玲)“好!”在昨日的民俗文化节开幕式上,民间达人小试牛刀,引来观众一片叫好声。记者从主办方了解到,作为十五届台交会重要的配套活动之一,2011海峡两岸(厦门思明)民俗文化节将从4月7日持续到4月11日,在市文化艺术中心东广场和中山路步行街分会场举行,并且设置了多项主题活动,可谓精彩纷呈。

民间达人秀是本届民俗节的重头戏。据悉,4月9日—10日每天15:00在文化艺术中心东广场,从厦漳泉三地和台湾地区选拔出来的30位民间达人将纷纷登场,带来武术、魔术、舞蹈、口技、乐器演奏、名人模仿、书法、吞剑、独轮车、钻木取火、花样跳绳、花式陀螺等民间绝活,为现场观众带来精彩的民间艺术享受。

除了令人叫绝的民间绝活外,来自两岸的各类商品也十分吸人眼球。

据主办方介绍,4月7日—11日每天10:00-21:00,在文化艺术中心东广场举行两岸品质生活展,组织两岸商家在活动现场展示销售包装食品、酒类、茶叶、工艺品、日用品、土特产、民族服饰、家居用品等特色商品。而东风汽车、东风标致、中华骏捷、集福铃木、中展铃木东风雪铁龙等8家汽车经销商的25部汽车也将亮相生活展。

岸民间达人一展拳脚 今日争夺达人秀冠军

厦门网 http://www.daodoc.com 2011-04-10 16:33

铁腿断石

特技陀螺

■陀螺王林森海的手指比常人至少粗一倍。

■李庭申和他的“道具”。

■张习江用耳朵奏乐器。

昨天下午,30名两岸达人在文化艺术中心一展拳脚,参加“梦圆两岸——民间达人秀”半决赛。今天下午,10名入围选手将争夺达人秀冠军。

30名达人分别来自台湾、泉州、漳州和厦门,包括本报曾报道的用脚绑螃蟹邱亚吉、单拳倒立写字的阮松清等。台湾的3位达人分别带来了特技陀螺、魔术、气球造型的展示。不论是少林寺一指禅,还是飞扑克切黄瓜、铁腿断花岗岩,每一位达人的展示都让观众大开眼界,连连叫好。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些达人付出的不只是十年,有的甚至是几十年。

达人1

台湾陀螺王:能打70公斤重的陀螺

比赛现场,最受关注的应该是来自台湾的林森海。他已58岁,但力气十足,不仅可以把30公斤的石锁丢到空中翻转,还创出一系列陀螺特技。他目前的记录是能打70公斤的陀螺,比他自己还重10公斤。

林森海是第一次到大陆表演,为此还花了1万元新台币在衣服上绣了“特技陀螺”字样,他说:“这可是门面,不能丢脸啊!”

林森海是台湾桃园大溪人,那里是大陀螺的故乡。林森海从小就喜欢玩。为了能打动大陀螺,他不断练习力气,每天要做70个单手俯卧撑。158厘米的个头,60公斤重。

力气越来越大,陀螺也越打越大,他特意让人做了70公斤的木陀螺。这么重的陀螺怎么打呢?他用绳子把70公斤的大陀螺缠好了,抱到腿上再丢出去,人立刻跑开拉动绳子,陀螺就转起来了。可惜时间太赶,70公斤的大陀螺这次没能运来厦门表演。

他觉得陀螺光大没有用,不具备观赏性。这些年他开始研究起特技陀螺,将杂技的元素融合进陀螺表演中。为此,他可吃了不少苦。他想练习用嘴叼盘子,让丢出去的陀螺能正好落在盘子上。可惜刚开始练习的时候力道控制不好,陀螺砸在嘴上,鲜血直流,嘴肿得跟香肠似的。

目前,他已经自创了几十项陀螺特技。为了表演特技陀螺,他甚至学会了在独轮车打陀螺。光在独轮车上砌砖头他就练了3年。8块砖竖着叠,上面是旋转的陀螺,砖一块块丢过去,陀螺保持旋转。

一开始练习的时候,他并没有得到家人的支持,老婆觉得这不能赚钱,没用,可是他仍坚持。如今,他已参加过许多电视台的演出。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家人也不再反对,不过3个儿子对他的“特技”都不感兴趣。这门绝技该传给谁,他很是苦恼。他说:“只要有人学,我就愿意免费教。”

达人2

残疾游泳冠军:扑克飞出能切破嘴

瘦弱的李庭申坐在轮椅上,手中掷出扑克,一下子切断挂在2米开外的黄瓜。这下让人吃了一惊。

凭借这份手劲,他入选残疾人游泳队,才学了7个月,就在去年省残疾人运动会上,摘取了50米蛙泳金牌。

23岁的李庭申是漳浦人,两岁时得了小儿麻痹症,再也没能站起来。十四五岁时,他在电视节目上看到有人飞扑克切黄瓜,特别羡慕。于是,就自己摸索训练起来。

在老家练习时,扑克总是飞进邻居院子,满地都是。幸好邻居们不计较。有一次扑克飞出去,居然切破了他姑丈的嘴。

扑克能飞20多米,他还不满足。为了飞得准,他把布挂在墙上,并在布上做记号,练习扑克定点打到记号处。经过两三年的努力,他终于学会了飞扑克切黄瓜。直到电视台记者到家中采访,父母才知道原来儿子有这一手。

得知他会飞扑克,去年漳州市残联推荐他参加飞标选拔赛。飞标赛没被选中,李庭申却被场边的游泳教练看上了。因为他的手臂、肩很有劲。

学习游泳,李庭申吃了不少苦,却让他更坚强了。以前在家,父母什么事都帮他做好,现在,他学会洗衣服还学会做饭。目前,他正学习自由泳和蝶泳。

最近,李庭申又在尝试练习飞扑克牌切易拉罐了。

达人3

神奇耳朵:能呼吸吹气球

张习江的耳朵从小就和别人不一样,能像鼻子一样呼吸。不仅如此,耳朵还扮演起嘴巴的功能,接上软管可以吹气球、吹蜡烛、抽烟甚至演奏乐器。

36岁的张习江是贵州人,如今已小有名气,经常有电视台邀请他去表演。他说,这就是对他的肯定。

中山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洪拥军说,耳朵之所以会呼吸,是因为鼓膜穿孔,可能是外伤后遗症或是中耳炎的后遗症。如果在特别短的时间耳朵用力“吹”,可能导致内耳圆窗膜损伤,听力下降。

达人4

铁脚王:练了10年,才踢破第一块砖

昨天下午,陈永辉一展拳脚,赤脚踢断3厘米厚的花岗岩石板。半个月前,他刚刚在第九届香港国际武术节上赤脚连续踢断3块3厘米厚的花岗岩石板,夺得“绝技功力类”金奖。

45岁的陈永辉戴副眼镜,微胖,更像是一位企业管理人员。他从11岁开始习武,至今已30多年。

上世纪80年代,他看到武侠片《鹰爪铁布衫》里的英雄飞身踢破了水缸,十分仰慕,下定决心练习硬功。没有老师,他自己钻研。市面上能买到的武术书籍,他都买回来研究。听说哪有人武功了得,他就上门拜师学艺。人家不肯教,他就软磨硬泡,好不容易人家比划几下,他就特别高兴,说总算学到一点。如此,他先后拜了几十位老师。

由于腿上功夫动作在港台类或者国外电影常能看到,他因此成了思明电影院的常客,从早到晚,一部电影反复看。他说,光《飞鹰计划》,他就看了80遍。

陈永辉每天都要练习6个小时,一下班就去踢沙袋。第一次踢砖,脚居然肿了,他才发现练习方法不对。此后,他再也不踢沙袋,而是踢树练骨。前后经历10年,他才踢破了第一块砖。

每个看过他表演的人都认为,他的腿脚肯定变形、伤痕累累,但大家都“失望”了,他的腿脚和正常人没有两样,甚至连一个老茧都没有。陈永辉笑着说,那是因为他注意保养。踢树练习时,要是脚踢红肿,他就停下来涂药酒,等药酒干了再继续踢。

很多习武之人,一看就有习武的气势,但在陈永辉身上看不到。他爱摄影,玩音响,还搞教育培训。生活中,他是个顾家的男人,做得一手好菜。

对于自己的硬功练习法,他希望能够传承下去,不过,他说:“得有我这样傻乎乎的精神。”

第14篇:民俗节日活动方案

《家乡的节日》活动设计

一、活动目标

1、了解中国传统民俗节日,知道一些传统民俗活动。

2、开展调查活动,丰富课外知识。

3、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二、活动方式

调查表、图片等

三、活动参考

1、节日内容

二月二龙抬头

五月初五 端阳

七月初七七夕

八月十五中秋

腊月二十三小年……

2、活动形式

访问调查

故事会

小报《民俗节日知多少》

第15篇:民俗

中国民俗节日

春节 蒙古族那达慕和祭敖包

清明 苗族的斗牛盛会

中秋 苗族斗马节

七夕 羌族的年节

端午 彝族插花节

重阳 傣族的"泼水节" 元宵 藏族沐浴节

元旦 开斋节_

土家族八月中秋"偷瓜送子节" 鬼节

彝族的八月十五 火把节

春节

春节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俗称"过年".按照中国农历,正月初一是"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是一年的开始.传统的庆祝活动则从除夕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每到除夕,家家户户阖家欢聚,一起吃年夜饭,称"团年".一起守岁,叙旧话新,互相祝贺鼓励.当新年来临时,爆竹烟花将节日的喜庆气氛推向高潮.中国北方地区在此时有吃饺子的习俗,取"更岁交子"之意.而南方有吃年糕的习惯,象征生活步步高.守岁达旦,喜贴春联,敲锣打鼓,张灯结彩,送旧迎新的活动热闹非凡.春节期间,人们互相登门拜年,有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逛花市,赏灯会等习俗. "年"兽的传说

"年"兽的传说

"年"兽的传说

春节又叫阴历(农历)年,俗称"过年".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节日喜庆气氛要持续一个月.正月初一前有祭灶,祭祖等仪式;节中有给儿童压岁钱,亲朋好友拜年等典礼;节后半月又是元宵节,其时花灯满城,游人满街,盛况空前,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结束了.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有关它的各种传说也很多."年"兽的传说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

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腊烛还发着余光……

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清 明 节

____________又 称 三 月 节 , 踏 青 节 ,是 中 国 汉 族 民 间 传 统 农 事 纪 庆 节 日 .清 明 是 农 历 二 十 四 节 气 中 唯 一 俗 演 为 节 日 的 节 气 .《 岁 时 百 问 》 解 释 清 明 的 取 名 缘 由 :"万 物 生 长 此 时 ,皆 清 洁 而 明 净 ,故 谓 之 曰 清 明 "节 日 最 早 始 于 周 代 ,秦 汉 礼 制 规 定 每 逢 初 一 , 十 五 以 及 二 十 四 个 节 气 等 日 要 到 祖 陵 祭 祀 供 奉 .至 唐 明 皇 开 元 年 间 ,下 诏 改 制 废 止 了 除 寒 食 节 ( 清 明 前 一 日 )以 外 其 他 的 拜 扫 活 动 .在 宋 朝 以 前 , 清 明 仅 是 个 附 属 在 寒 食 节习俗 中 的 一 个 次 要 日 .它 的 重 要 性 , 甚 至 比 不 上 另 一 个 阴 历 三 月 上 旬 的 上 巳 节 .而 清 明 节 扫 墓 ,更 是 宋 代 以 后 出 现 , 尽 管 如 此 , 由 於 上 巳 , 寒 食 , 清 明 三 个 节 日 的 日 期 相 当 接近, 彼 此 的习俗 便 互 相 渗 透 , 重 叠 , 渐 渐 地 不 再 有 明 显 的 划 分 , 这 才 形 成 了 现 在 的 清 明 节 .所 以 , 在 讨 论 清 明 节 的 起 源 时 , 同 时 也 要 对 上 巳 及 寒 食 有 所 了 解 . 清明食品习俗

醴 酪 与 环 饼 ____________《 荆 楚 岁 时 记 》 记 载 : 「去 冬 节 一 百 五 日 , 即 有 疾 风 甚 雨 , 谓 之 寒 食 .禁 火 三 日 , 造 饧 大 麦 粥 」 .《 邺 中 记 》 也 说 : 「 寒 食 三 日 作 醴 酪 」 醴 酪 是 一 种 以 麦 芽 糖 调 制 的 杏 仁 麦 粥 .一 直 到 隋 唐 时 , 都 还 是 寒 食 节 的 主 要 食 品 .另 外 , 贾 思 勰 的 《 齐 民 要 术 》 中 还 记 载 了 另 一 种 寒 食 节 的 食 品 — 环 饼 .「 环 饼, 一 名 寒 具, 以 蜜 调 水 溲 面 」 .油 炸 至 金 黄 色 后 即 可 食 用 ,味 道 极 为 脆 美 , 相 当近似 现 在 的 点 心 . 枣 锢 飞 燕

____________宋 朝 的 清 明 节 , 除 了 街 市 上 所 卖 的 稠 饧 ,麦 糕 , 乳 酪 ,乳 饼 等 现 成 的 食 品 之 外 , 人 家 也 自 制 一种 燕 子 形 的 面 食 ,称 为 「 枣 锢 飞 燕 」 , 据 说 是 从 前 用 来 祭 拜 介 子 推 的 祭 品 .明 朝 人 还 会 留 下 一 部 分 的 枣 锢 飞 燕 , 到 了 立 夏 ,用 油 煎 给 家 中 的 孩 童 吃 , 据 说 吃 了 以 后, 可 以 不 蛀 夏. 青 精 饭

____________陈 元 靓 ( 约 一 二 二 五— — 一 二六 四 ) 的 《 岁 时 广 记 》 卷 十 五 引

《 零 陵 总 记》 记 载 了 另 一 种 寒 食 节 食 品 「 青 精 饭 」 :「 杨 桐 叶 , 细 冬 青 , 临 水 生 者 尤 茂 .居 人 遇 寒 食 采 其 叶 染 饭 , 色 青 而 有 光 , 食 之 资 阳 气.谓 之 杨 桐 饭 , 道 家 谓之 青 精 饭, 石 饥 饭 .」 寒 食 清 明 染 青 饭 的习俗 似 乎 在 南 方 较 为 流 行.郎 瑛 ( 一 四 八 七 — ~ 一 五 六 六 以 后, 杭 州 人 ) 的 《 七 修 类 稿 》 卷 四 三 就 提 到 寒 食 节 时 吃 的 「青 白 团 子 」 .这 种 青 团 子是 在 糯 米 中 加 入 雀 麦 草 汁 舂 合 而 成 , 馅 料 则 多 为 枣 泥 或 豆 沙 .放 入 蒸 茏 之 前, 先 以 新 芦 叶 垫 底, 蒸 热 后 色 泽 翠 绿 可 爱 , 又 带 有 芦 叶 的 清 香 , 是 很 受 欢 迎 的 清 明 节 食 品 .

____________这 些 清 明 节 的 节 食 都 有— 共 同 特 色 , 就 是 皆 可冷 食.顾 禄 的 《 清 嘉 录》 卷 三 按 语 中 说 : 「 今 俗 用 青 团, 红 藕 , 皆 可 冷 食 ,犹 循 禁 火 遗 」 .潘 荣 陛 的《 帝 京 岁 时 纪 胜 》 中 所 记 的 「 寒 食 佳 品 」 有 香 桩 芽 拌 面 筋 , 嫩 柳 叶 拌 豆 腐 , 也 都 是 凉 拌 菜 .就 连 后 来 在 闽 粤 流 行 的 清 明 节 薄 饼 ,也 都 是 以 冷 食 为 原 则 .由 此 可 以 看 出 ,即 使 寒 食 的习俗 已 经 式 微 , 它 的 精 神 仍 保 留 在 清 明 的 食 俗 上 , 历 久 不 衰 . 中秋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秋之所以是中秋,是因为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是在三秋制中.这一天天上的圆月分外明亮特别的大特别的圆,所以这一天也被视为撮合姻缘的大好日子.也被人们喻为最有人情味,最诗情画意的一个节日.有人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节这一份思念当然会更深切,尤其是一轮明月高高挂的时刻,不要忘了,让真情贺卡给远方的亲人朋友一个问候! 中秋习俗

吃月饼

闲秦再思《洛中记闻》说,唐僖宗在中秋节日吃月饼,味道极美,他听到新科进士的曲江设开喜宴,便命御厨房用红绫包裹月饼赏赐给新科进士们.这是我们能够看到的最早的关于月饼的记载.到了宋代,月饼有"荷叶","金花","芙蓉"等等雅称,其制作方法更加清致.诗人苏东坡有诗称赞说,"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酥是油酥,饴就是糖,其味道甜脆香美可想而知.宋以后,制作月饼不仅讲究味道,而且在饼面上设计了各种各样与月宫传说有关的图案.饼面上的图案,起初大概是先画在纸上然后粘贴在饼面上,后业干脆用面模压制在月饼之上.满月形的月饼也跟十五的圆月一样象征着大团圆,人们把它当作节日食品,用它祭月,用它赠送亲友.这无疑是汉民族的一种民族心理的反映.传说,元朝初年,元蒙统治者惧怕民众起来反抗,采取每十家派一名兵监视,十家只许用一把菜刀的高压政策,人民忍无可忍,便乘八月十五中秋节互赠月饼之机,在月饼里放一个蜡丸,蜡丸中裹着纸,纸上写着誓言,饼底还贴一张纸做暗示,以此互相号召反蒙复国.浙江温州一带称这种月饼为"三锦",按当地方言的谐音就是"杀紧".这大概就是今天月饼外常贴上一张纸的由来. 观潮,燃灯

观潮

"定知玉兔十分圆,已作霜风九月寒.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这是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八月十五日看潮》诗.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以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大赋中就有了相当说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明朱廷焕《增补武林旧事》和宋吴自牧《梦粱录》也有观潮条记载.这两书所记述的观潮盛况,说明在宋代的时候中秋观潮之事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巅峰. 燃灯

中秋之夜,天清如水,月明如镜,可谓良辰之美景,然而对此人们并未满足,于是便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在湖广一带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在江南一带则有制灯船的节俗.在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今人周云锦,何湘妃《闲情试说时节事》一文说:"广东张灯最盛,各家于节前十几天,就用竹条扎灯笼.作果品,鸟兽,鱼虫形及'庆贺中秋'等字样,上糊色纸绘各种颜色.中秋夜灯内燃烛用绳系于竹竿上,高树于瓦檐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或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俗称'树中秋'或'竖中秋'.富贵之家所悬之灯,高可数丈,家人聚于灯下欢饮为乐,平常百姓则竖一旗竿,灯笼两颗,也自取其乐.满城灯火不啻琉璃世界."看来从古至今中秋燃灯之俗其规模似乎仅次于元宵灯节. 七夕节

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气温暖,草木飘香,这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耀,一道白茫茫的银河横贯南北,争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

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个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妇女便在这一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也少不了向她求赐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人们传说在七夕的夜晚,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的银河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

女孩们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女神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过去婚姻对于女性来说是决定一生幸福与否的终身大事,所以,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夜静人深时刻,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 端午

五月初五,是我们中国年历的一个节日-端午节.

这个节日,是我们裹粽子的日子.每一年的这一天,许多人家都会包裹粽子,许许多多不同味道不同种类的粽子,都会在这个粽香的季节纷纷涌现.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其实向来都说法不一.有些人都将它视为是纪念于五月初五投汨罗江的爱国诗人屈原.有人说,这一个节日在古代,是一个消毒避疫的日子.

根据文献上的记载,以及历代相传流行下来的许多端午习俗,五月被视为"毒月","恶月",五月初五是九毒之首,所以这一天便流传了许多驱邪,消毒和避疫的特殊习俗如插蒲子艾叶,喝雄黄酒,祭五瘟使者等.

后来的后来,端午节的意义起了变化.人们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爱国精神及崇高的人格,将这个一直流传的端午原意给忘了,把一些原先未必是纪念屈原的划龙船及包粽子等习俗,联系到他的身上.

现在大部分得人都只记得端午节和屈原有关,而其实一些新一代的年轻人对于屈原的故事也没有多大的印象了.他们知道的是,这是吃粽子的节日,如此而已.

关于端午节赛龙舟,其实现在不是端午节的到来赛龙舟的比赛项目也是处处有.从驱邪避疫,到纪念屈原,端午节的意义起了很大的变化.

这个节日的原意,在年复一年的社会变迁中渐渐的受到" 蚕食".

____________________

"元"有始之意,"旦"指天明的时间,也通指白天.元旦,便是一年开始的第一天."元旦"一词,最早出自南朝梁人萧子云《介雅》诗:"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宋代吴自牧《梦梁录》卷一"正月"条目:"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

"一岁节序,此为之首."元旦,《书·舜典》中叫"元日",汉代崔瑗《三子钗铭》中叫"元正";晋代庾阐《扬都赋》中称作"元辰";北齐时的一篇《元会大享歌皇夏辞》中呼为"元春";唐德宗李适《元日退朝观军仗归营》诗中谓之"元朔".自来元旦指的是夏历(农历,阴历)正月初一.在汉语各地方言中有不同叫法,有叫"大年初一"的,有叫"大天初一"的,有叫"年初一"的,一般又叫"正月初一".

我国历代元旦的月日并不一致.夏代在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又以十月初一日为元旦,自此历代相沿未改(《史记》).汉武帝太初元年时,司马迁创立了"太初历",这才又以正月初一为元旦,和夏代规定一样,所以又称"夏历",一直沿用到辛亥革命.中华民国建立,孙中山为了"行夏正,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定正月初一(元旦)为春节,而以西历(公历)1月1日为新年.

在当代,元旦指公元纪年的岁首第一天.自西历传入我国以后,元旦一词便专用于新年,传统的旧历年则称春节.

而在此之前,元旦一直是指农历岁首第一天的.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元旦合称即是"初始的日子",也就是一年的第一天.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界全体会议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纪年采用公元纪年法",即是我们所说的阳历,为了区别农历和阳历两个新年,又鉴于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恰在农历新年的前后,因此便把农历正月初一改称为"春节",阳历一月一日定为"元旦",至此,元旦才成为全国人民的欢乐节日.

元宵灯节源于何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农历正月十五夜,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庆典元宵节,俗称又叫"灯节".旧习元宵之夜,城里乡间,到处张灯结彩,观花灯,猜灯谜,盛况空前.届时,不论皇室贵戚,平民百姓,深闺淑女,均可破常规,顺习俗.制灯玩赏,出游嬉闹.唐诗人崔液作诗道:"玉漏银壶且莫催,铁关金锁彻明开;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 "平时足不涉户的闺阁女子,往往乘此机会与意中人谈情相会.宋辛弃疾《元夕》词云:"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元宵灯会狂欢之夜,情人急于纲会,望眼欲穿,"踏破铁鞋无觅处",见时就在眼前的有趣场景. 唐宋明清,元宵灯了成了年节中重要的民众娱乐活动.墨客骚人,常常吟诗作画,作为增添雅兴.今天,元宵放灯,观灯,仍是中国广大地区人民喜闻乐见的民俗娱乐活动.特别是近几年,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人们喜欢元宵灯节,可它究竟是什么时候起源的呢

一种意见认为元宵灯节形成了唐代.《七修类稿》云:"元宵放灯,起唐开元之间,……从十四至十六夜,后增至五夜."林达祖的看法与《七修类稿》稍有不同.他在《唐宋时代元宵看灯的盛况》一文中根据《旧唐书》有关睿宗的记载:"景龙四年,上元夜帝与皇后微行看灯,因幸中书令萧至忠之第.至丁卯夜又微行看灯."认为"元宵灯节在明皇的父亲睿宗朝代已盛行了". 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第16篇:民俗

从《高老庄》看陕西民俗

摘要: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由于一些作家受到民俗的影响,在一些文学作品中自然而然地就展现出许多的民俗文化。贾平凹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他在长篇小说《高老庄》中,通过描写高老庄这样一个地方的人们生活,展现了陕西特有的民俗文化。 关键词:高老庄 民俗

正文: 贾平凹,当代作家,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1975年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陕西人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现为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1982年后从事文学专业创作。出版有小说集《兵娃》、《姐妹本纪》、《山地笔记》、《野火集》等,长篇小说《废都》获法国费米娜文学奖,《浮躁》获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

民俗文化是社会群体生活的一种特殊形态,具有某种媒介作用,既沟通着民众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也沟通着传统与现实的联系它是生生不息的“一泓清泉”山地之子贾平凹深深地浸润其中,汲取丰富的写作资源,并将文学与民俗“联姻”,呈现出风俗民情地域化,生命活动立体化,话语运作神秘化的特质,从而扩大了小说文本的叙述空间,建构了一个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在长篇小说《高老庄》中,贾平凹描写了大学教授高子路带着妻子西夏,为了给已故的父亲办三周年祭祀回到故乡高老庄所见所闻和所感。在描写中,贾平凹娴熟地将自己的家乡的民俗融入到小说中,向我们展示了陕西特有的民俗文化。

一、丧葬民俗

在小说中,贾平凹花了较多的笔墨来描写高子路为他父亲举办三周年祭祀。在祭祀前,高子路找来了村支书顺善,商量办事的细节,动员全村的人分工合作,一起帮忙。在祭祀前,高子路的娘阻止了要给孩子理发的西夏,因为在祭祀举办完了,灵堂上的东西都拿去烧了,才能洗头剪发的,不然就是犯了禁忌。在祭祀举办前,高老庄的人帮着高子路一家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盘龙灶、炸果子、请响器班子等。在祭祀举办时,首先孝子去坟上请灵,子路怀抱灵牌领着大家到坟上磕头、祭酒、烧纸、焚香、放鞭炮。接着回到家孝女们哭灵。接灵结束后,大家开始喝油茶。接着来人提献祭笼子,带着烧纸到灵桌上取香点燃先拜一拜,接着将香插上香炉再拜一拜,最后要在烧尽的纸灰上洒酒再拜一拜,来人的祭祀礼仪就算是完成了。

在小说中还有许多别的祭祀民俗,都从不同程度反映了陕西的祭祀民俗。而在生活中,陕西人的祭祀活动也反映了他们的丧葬习俗。

旧时丧葬礼俗,孝子百日内不宴客,不饮酒娱乐,不到别人家去、不剃头、甚至不洗澡,也不换衣服,谓之“百日守灵尽孝”。过了百日,这些禁忌便可取消,孝服也可逐渐减除,孝子除在重要祭奠日穿白戴孝外,平时只穿白鞋,男的在帽子上逢一圈白布;女的扎白头绳,有的地方男的用自帽顶、女的用白衣扣表示戴孝。陕南的孝子在剃头时,后脑勺上要留一撮头发,以示守孝,因古人认为“发肤受之父母”,表示不忘父母养育的恩德。

父母死后,要过三个周年,三年内不得婚娶,不穿艳丽的衣服,春节丧主家门上只贴绿纸或黄纸对联,字用白色颜料书写,忌用红纸。每遇岁节,要到灵前或坟上祭奠,每季新粮成熟,也要先收回一些做成熟食,供献在灵前,让父母的亡魂“尝新”。死后满一周年,称为“头周年”,这天也称“忌日”,祭奠仪式较“烧七”和“百期”宏大,孝子要穿白戴孝,先在家祭奠,再到坟上烧纸,俗称“烧周年”,古代称“小祥”。两周年是死者的第二个忌日,孝子只烧纸。不哭祭,俗称“哑周年”,古称“大祥”。三周年为“谭祭”,行释服礼,俗称“除服”。祭礼极为隆重,亲友皆至,所送祭品大致与下葬时相同,富裕人家要请吹鼓手,并请道士做斋醮、立墓碑,有的还举行“三献礼”。孝子家门上早晨贴白纸对联,午饭前改贴红纸对联。孝子全身穿白戴孝,到坟前烧纸祭奠,祭毕,当场脱掉孝服,换上常服,并将换下的孝服在火上一燎,回到门口,从墙上扔至院内,以兆“服去福来”。

白天设宴待客,晚上张灯结彩,请自乐班唱地方戏,或放映电影。从此守孝期满,孝子恢复正常生活,死者也不再享受特殊祭祀,除年节祭拜和清明扫墓外,不再举行其他悼念活动。

二、饮食民俗

在小说中,作者也在不经意间写到了许多高老庄的人的饮食习俗。在西夏才到高老庄时,高子路的娘让西夏喝煎水,煎水是用红糖水里面加了荷包蛋。小说中,一些食物都是一带而过,没有细致地去描写。例如砸糍粑、鸡蛋挂面、搅团、麻辣心肺汤、菜麦饭、清汤面、花馍等。但这些东西,在我们南方人看来都是很新鲜的,具有很浓厚的陕西特色。

在陕西,由于地理和气候环境的影响,陕西饮食相对较简单,多面食,少蔬菜。故而形成了颇具特色、影响甚大的面食特产。

陕西人以面食为主食,而面食中又以面条最为有名,面条种类近千种。俗话说“陕西人生的怪,光吃辣子不吃菜”就从侧面反映了陕西饮食文化的一个特色——喜吃面条。陕西人吃面几乎就不用菜,在面里泼上点油泼辣子就狼吞虎咽。除此之外,陕西面食还有关中八大怪中的锅盔、蒸饼、烙饼、花馍等面食也较为常见。

在菜肴方面,陕西菜作为一个统称,包括了关中菜、陕南菜、陕北菜三部分,有着民间菜、市肆菜、官府菜和宫廷菜等不同风格。它以汉族菜为主,清真菜在其中占有重要位置。陕西菜的特色可以概括为3个字“酸、辣、香”。陕西的名菜虽然所用的调味品很多,但每个菜的主味却基本突出酸辣,这明显不同于川菜的麻辣。在陕菜中各种香醋被厨师频繁使用,故而菜的辣味带酸。另外,为突出菜香,除多用香菜作配料外,还常选干辣椒、陈醋和花椒等。经油烹后拣出的干辣椒,是一种香辣,辣而不烈。醋经油烹后酸味减弱,香味增加。花椒经油烹后麻味减少,椒香味增加。

三、民间手工艺术民俗

在《高老庄》中,有这样一个人物骥林娘,她有一手的好手艺。在小说中出现了她的手工作品布堆画,就是将布剪成画,再层层叠叠堆贴到一张整布上去。还出现了骥林娘做的高腰软底儿皂鞋,窗花等手工艺术品。

小说中的布堆画和窗花是陕西有特色的民间艺术品,在陕西这种贴近生活的民间艺术品代表了广大劳动人民勤劳、质朴的优良传统。

陕西布堆画,又叫布堆花,也叫摞花或拨花,它源于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和风俗习惯,最早反映的是社会生产力的相对不发达的物质生活方式的较为匮乏。一般都以农家自织粗布为原料,用染料高温柒制成各种颜色,再巧剪绸贴而成。题材广泛。布堆画来源于广泛流行于民间的拨花,原为枕头顶、裹肚、鞋面、垫肩、钱包、烟袋包上的装饰物。其创作材料为棉纺织土布,染以青、赤、黄、白、黑诸色,以民间传说、戏剧人物、民俗生活、花鸟禽兽为题材,运用纯民间的复合造型法,进行贴块、拼接、镶花、堆叠、缝合,制作出极具民族特色的图案。画面大多夸张变形、意象生动、想像奇特、堪称陕西一绝。

陕西剪纸是陕西民俗中的另一大特色,主要形式有窗瑶顶花、门画、挂帘、鞋花、结婚双喜花等。陕西窗花在表现内容上,一种是继承传统内容,一种是贴近生活,近距离反映现实。有人物活动、花鸟鱼虫、飞禽走兽、民间故事传说等。山西的剪纸大多出自农家妇女之之手,以淳朴、粗犷、简练、明朗为特点。他们创作的剪纸包含着浓郁的你提起西和强烈的感情色彩,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之,具有古朴的民风。陕西的剪纸凝聚着普通劳动人民的智慧,表达了对生活的感受和美好的向往。

在陕西,还有许多其他的一些民间艺术,例如皮影戏、农民画等。这些艺术品都以实用为主,注重功能,并把功能和审美要求完美地结合起来。大多就地取材,采用当地丰富的资源,使用简单的工具,并以手工劳动为主。泥土、麦秸、竹、棉线、木、玉米皮等天然材料都可作为原料,产品具有粗犷、厚实、拙朴的艺术特色。手工操作的简单工具更使这一特色趋于完整。民间手工艺表达了劳动人民祈求美好、幸福生活的愿望和思想感情,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生活习俗。

四、婚嫁民俗

贾平凹在小说中还想读者展示了高老庄的婚嫁习俗。首先是“毛看”,“毛看”就是媒人领着姑娘家去见对象。“毛看”上了,然后女方才正式去男方家,这叫“光看”,“光看”要看男方的父母、房子、家当。“光看”时男方要给女方钱,女方不接受亲事就算是泡汤了。女方接受了,亲事就算是初步完成了,男方得通知亲邻,定日子,吃定亲饭,当众送女方衣服、棉花、或者耳环戒指。

贾平凹的这段描写,简要的将山西的婚嫁民俗给读者展现了出来。在陕西,婚嫁民俗比较繁杂,包含了很多的讲究和细节。

订婚,一般经介绍人传说,双方互相盘问,了解男、女各人的年龄、生辰、人品、相貌、文化、职业和家庭门风等。若双方愿意,男方择吉日,携彩礼,与媒人到女方家举行订婚仪式;商话,由男方家长、媒人带只羊、烟酒、衣服、彩礼到女家,女方请外家及家门主要人员参加,礼到、财足即议定迎娶时间;登记,各持介绍信在女方所在的乡政府办结婚手续,领结婚证;迎娶,过去一般备一头叫驴或儿马,头挽红布条和红花,俗称“硬马”。近年一些交通便利的川道和城镇,也有用拖拉机或汽车娶人。娶人的由娶人婆媳(新郎的嫂子或婶娘)、拉马的(新郎的弟弟或侄子)、代事的、驮箱的、吹手等5——7人组成。

临行时,新郎要将马骑一下称“压马”,到女方家要请数目成倍的送人亲戚,收箱即陪嫁的物品,撒箱即女一男二,钱数事位议定,最后举行上马仪式,在一片唢呐、爆竹声中去。在暮色苍茫中涌进村头院落。在火把的照耀、鞭炮的爆响中举行新人“下马”,拜天地、抱“宝斗”入洞房后绕炕一周,择方位而放,称“踩四角”,新娘“坐帐”,给送人亲戚喝“拦门酒”。洞房花烛里,要给新人并头、翻床,最后才是最精彩的闹洞房,戏笑玩耍,花样百出,直至新人精疲力尽,闹房人方才趁兴而去。

结束语:贾平凹对陕西风情民俗的喜爱是深入骨髓的,他的大部分作品中都渗透着浓厚的民俗气息。陕西的民俗源远流长,范围广泛,深入人们的生活之中。贾平凹的作品以一种文字的形式将这些民俗保留下来,有利于陕西民俗的保护、继承和发展。

第17篇:民俗

皖西民俗——摸秋

中秋节作为我国的传统节日,在人们的生活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十二度圆皆好看,其中圆极是中秋。”中秋节拥有众多奇异瑰丽的神话故事和内涵丰富多彩的节日习俗,且各地不尽相同,各具特色。而六安也有一个不同于其他地区的中秋习俗,即摸秋。据清代梁绍壬《两般秋雨盦随笔》中记载:“女伴秋夜出游,各于瓜田摘瓜归,为宜男兆,名曰摸秋。” 可见,六安的摸秋习俗已有相当久远的历史。

关于摸秋,民间有句俗语,“八月半摸秋不算偷。”“摸秋”,其实就是“偷秋”的意思。据传说,那些结婚后未生育的女子,中秋之夜会乘着月光,在小姑子或其他女伴的陪同下,到别人家的田中,闭着眼睛去偷摘瓜豆。因为汉民间相传,摸到南瓜的,即可生男孩,因为“南”与“男”谐音,便预兆生男孩。摸到扁豆则生女孩,因为扁豆也称“娥眉豆”,而峨眉古来是美女的代称,便预兆生女孩。除此之外,还有“摸到冬瓜生男孩,摸到丝瓜生女孩,摸到大椒不害眼”的说法,以及摸到高粱是“钱串子”,摸到丝瓜要“倒霉”等。“摸秋 ”之余,妇女们还摘南瓜与峨眉豆,分赠想生儿女的女伴;长辈们还指使孩童,捏起泥人,放在南瓜上,几人抬着,一路灯笼火把,敲锣打鼓,送到新媳妇家里,以示预祝,谓之“送子”。

而这一夜,那些丢了“秋”的瓜豆之主,不管丢了多少都不会责怪“偷摘”者,他们认为丢失什么,来年就会丰收什么,因而以此为乐。这也正应了那句“不算偷”的俗语。

在六安,摸秋除了要在菜园子、庄稼地里,摸摘瓜果、大椒、黄豆、玉米、棉花、萝卜等,尔后还要拔了黄豆棵子在路边烧毛豆吃。因而,中秋节后,乡间的路旁、田边常可见到一摊摊灰尘烬。

摸秋作为中秋节的民间习俗,借月光偷摘庄稼,摸着不同的庄稼就有不同的兆头,是一种充满神秘、冒险和人生向往的乐事、趣事。年轻人们,乐此不疲,直到夜深尽兴方归。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摸秋的习俗保留至今。它不仅仅代表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寓意,也成为皖西地区中秋节不可缺少的活动之一。现在人们会在秋收时,故意留下已经熟透溢香的五谷杂粮、山珍野味、瓜果蔬菜,为大家摸秋助兴,也为自己来年能丰收,博一个好的寓意。

六安古老而神奇,民风纯朴,风情独特。美丽的山川,丰富的饮食,寻常的起居,日常的劳作,都演绎成美好的传说和地方掌故,寄托着皖西人民对真善美的憧憬和追求。在这里长久流传的摸秋民俗,既是人们节日狂欢的集体活动,也是人们表达对美满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馈赠的感恩的重要媒介。摸秋这个民俗活动,历经时间的打磨,富含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多彩的活动事项,是中秋节日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增加节庆活动多样性,丰富现代生活有重要的文化价值。摸秋,既增强了节日的氛围,又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庆祝丰收的方式。

摸秋,表现了皖西人民以一片虔诚之心,庆秋的绚烂、丰盈、殷实,品味大自然赐予的丰厚回报。一个“摸”字,把秋天渲染的甜美又温馨。

第18篇:民俗民风调查活动计划

xx中学民俗民风调查活动计划

寒假是一个较长的时间,没有正确的引导,学生会出现上网吧等不利于成长的行为。为了使学生度过一个有意义的寒假,学校决定利用寒假期间进行一次对鲁西南地区的民俗风情和传统节日的调查活动。希望通过学生对鲁西南地区的民俗风情和节日活动的调查,对家乡的民族文化有初步的了解,同时提高学生的积极参与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调查、写作能力,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历史、热爱文化的思想感情,让学生对自己的家乡有深刻的了解和感触。

活动内容:调查当地的各种民俗风情、节日、活动,如春节、火把节、元宵节、祭灶、除夕、百年、压岁钱走亲戚等活动的来源、形式内容和含义。

活动时间:2012年元月28日到2012年2月8日

参加人员:全体学生

活动过程:由学校政教处组织,教师对学生进行培训辅导,讲清活动的内容和意义,并辅导学生如何进行调查,如何写调查报告。放假前,把任务布置给学生,要求学生在 寒假期间完成任务,填写调查报告表,开学后以班级为单位收齐,上交到政教处。

活动形式:学生可以单独活动,也可以自由结合成小组活动。

指导教师:

xx中学

2012.1.16

第19篇:某寒假民俗活动总结

XX寒假民俗活动总结

XX年1月14日下午,我们五年级六班的倪xx、邢xx、房xx等同学在爸爸妈妈们的陪伴下,来到了xx市博物馆参加《各地传统与民俗》的活动。

本次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在游玩的同时,通过参与主办方精心编排的各项活动,了解家文化的意义,化解过去一年中积累的亲子矛盾与误会;为即将到来的春节打造一个和谐而亲密的家庭氛围。

不到两点钟,我们的学生代表就已经早早的来到了活动现场,期待着活动的开始!

在进入场地之前我们通过门口的讲解员已经大体了解到了本次活动的形式:主要采用传统风俗中赶集的形式来体现,不仅邀请了民间艺人进行中国结DIy、面塑、糖画、糖葫芦的现场演示与实践,同时还根据不同的省市布置了相应的展台,向我们展示了各地春节的民俗特色。虽然会场场地有限,但同学们还是充满了好奇和热情,不管到哪个摊位上都积极认真的听从讲解,真的让我们受益匪浅。

通过认真听老师们的讲解,我们了解到春联的由来和意义: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春联最早起于春秋时期,而真正被用于春节的张贴应该在宋代。

到了制作糖葫芦的摊位,我们有点拔不动腿了,真想拿一串填在肚子里。在活动现场,我们也有幸认真观摩了一次糖葫芦制作的全过程,知道了熬糖的不容易,熬的时候一要注意火候,火候不到容易发粘,吃时会沾牙;而火候太大,不仅颜色重而且吃起来发苦。二要把握稠度,稠了蘸不起来,稀了挂不住。另外要将山楂去核,去核不能将山楂一切两半,要用小刀在山楂的中间一转。将核取出后用竹签穿上,然后放到熬好的热糖里滚一下。热糖冷却后,便成为晶莹透明的糖葫芦了。红彤彤的糖葫芦酸酸甜甜,老少皆宜。

还有可爱的面塑DIy,漂亮的糖画,以及身穿各地特色服装的展台,我们都一一进行了参观学习,了解了北京、xz、内蒙古等地春节的一些习俗,比如说在拉萨,藏族居民一大早就在房顶上树起新的经幡,祈求在新的一年里五谷丰登、吉祥如意。在内蒙有春节饭后玩“嘎拉卡”的习俗……由此可见,中国的地大物博,各地文化的差异还是很大的,但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庆贺春节,都是为了祈福来年更加美好。

同时,我们还认真学习了春节期间相关的衣食住行的注意事项及礼节,在春节即将到来之际,让我们在跟随爸爸妈妈走亲访友的时候不会失礼。

最后,我们又一起参观了博物馆的其他展厅,不仅学到了很多常识,更加促进了我们同学之间的情谊。真是一个有意义的下午啊!

第20篇:6.1班综合活动民风民俗

我们的民风民俗

六年级一班

活动目标:

一、知道独特的民风民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一些我国重大的传统民间习俗和少数民族的传统习俗,知道一些社会山还存在的陈规陋习及危害。

二、在了解家乡民风民俗来历的基础上,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积极参与并设计本地有特色的民俗活动,增强民族自豪感。观察生活中存在的陈规陋习、迷信现象,自觉抵制不良风气和各种迷信活动,树立移风易俗的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活动重点:

通过对我国传统民风民俗的了解和认识,可以使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可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大团结意识,培养和激发学生的爱国 活动难点:

通过走进“研究中华民族传统的民风民俗”语文实践课程设计,增强学生与信息的联系、与民族文化的联系,培养思考、探究的能力。

课时安排:4周时间

第一教时

一、话题导入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各个民族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了灿烂的文明,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习俗和文化。传统的民风民俗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璀璨的明珠。请看:

(一)出示一组关于民风民俗的照片(包括节日、娱乐活动、食物)

(二)提问:你知道搜集的这些图片是围绕哪个关键词进行搜索的呢?

(三)出示主题:我们的民风民俗。

二、理解主题,制定子课题

(一)提问:你知道什么叫民风民俗?

(二)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传统的节日、传统的服饰、传统的娱乐活动、传统的食物……

(三)分小组选择子课题,并交流。

三、各小组根据选择的子课题,制定研究计划,明确准备工作

在学生制定研究计划的同时,教师要进行巡视,对学生在制定计划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解答;发现学生在制定计划中的存在的不足,及时指点。以保准计划的可行性。

四、交流计划,并在交流的基础上完善计划

(一)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各自制定的计划,先小组长交流,组员可以补充。

(二)在各组交流的基础上,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说说别的组的计划的优势和需要修改的地方;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说说根据别组的交流,你认为自己组的计划还有哪些不足,将怎样进行修改?

(三)各组修改计划。在制定计划以后,各组进行调查、访问,在调查访问的基础上再确定还有哪些东西需要在书本、图书馆、网络上进行查寻的。

第二教时

学生根据课前进行的调查、访问以后整理所得资料以后,确定还有哪些知识还没有找到,再在小组内再次分工,到图书馆和网络上查找相关资料,以达到自己小组预期的研究目标。

在图书馆网络上查寻资料,因为六年级的学生对在网络上如何准确查找资料还不是很熟练,有教师的指导可以提高效率。

分工:

文字资料

图片资料 制作、设计

第三教时

一、各组按照第一课选择的子课题交流得了解到的资料。(从传统的节日、传统的服饰、传统的娱乐活动、传统的食物……等方面说)

交流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可以是通过图片展示加解说词;可以是通过活动的现身说法;可以是让大家品尝等等。

二、各组就自己研究、调查等,说说收获。

三、根据交流情况进行自评、互评。

第四教时

一、交流活动的收获

师述:通过参与本次主题活动,我们亲身体验了资料收集、调查、访问、参观、设计、宣传等活动,一定有许多收获与体会,说说吧! 学生说收获。 小组进行交流。

二、各小组对本次研究的资料进行归整理,制作民风民俗手册。

三、四个小组互相交流,看看哪一组的资料整理得好?评选优秀组。

四、作品展示会。可利用的课程资源

父辈等长辈亲身的经历、一些留存的实物、学生现实生活中感受到的有关材料、网络、学校图书馆等。

活动成果展示

图片展、实物、活动展示

活动实施要求

(一)要让学生充分地去了解本地区的民风民俗,可以请家长讲解,学生记录,这样效果会更明显些。

(二)尽量让学生找到家长的一些留存的实物,让学生有直观的印象。

(三)在活动中,要提醒学生现代工业文明的迅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逐渐形成强势边缘文化的侵蚀,导致民族的无形文化发生急剧消亡和流变。这个非文字的、一代代口头承传的多民族活态文化传统正在自生自灭着。在社会上还存在着一些陈规陋习及了解其危害,作为少年儿童要弘扬优秀民俗,破除不良习俗。

民俗活动
《民俗活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