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洛阳民俗)

发布时间:2020-03-01 19:24:2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点喜草就是新娘子下轿(车)以后,在男方家门口点燃备好的谷草的一种形式。在其他地方是否存在,很少见文字记载。但是在洛阳地区却很普遍,特别是旧时的婚姻仪式中是不可或缺。在洛阳地区,喜草必须选用收割后的谷子草,而水稻草或者其它的草则不行,一般是前一天备好,在男方的家门口两侧一边一个,谷草必须扎起成捆立在门口,由主家在喜草里面放置一些鞭炮、钱币、糖果之类的东西。并且安排有专人负责点燃,点燃喜草的人一般是新郎的长辈,当然辈分远近则无所谓。点燃的时机却很有讲究,当看到迎亲的车队远远地驶来时,燃喜草者就要备好火种全神贯注了,新娘子一到,下车后要经过门口的时候,喜草一定要燃起。此时,门口两侧的喜草熊熊大火燃得正旺,喜草里的鞭炮噼噼啪啪作响,显得很是喜庆。如果等到新娘子走过门口进了家里再点燃就失去了意义,也就是说点喜草的人没有完成他的使命,让主家也很不高兴。

在洛阳点喜草其实是有寓意的,新娘子和新郎携手从喜草火边经过,意味着生活甜甜蜜蜜、红红火火。这和其它地区的“过火盆”有异曲同工的道理,在闽南地区新娘子和新郎是跨过一盛有炭火的火盆,以生“吉祥”、日子越过越红火之意。做过这许多功课之后,才是拜天地高堂、入洞房、宴宾客等等。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目前在乡下有的地方可以看到这样的习俗,这种仪式在洛阳市区已很难见到。点喜草的习俗虽然已经渐行渐远,但人们对于新人红红火火过日子的祝福却并没有随着点喜草的习俗的远去而减少。 记忆中的洛阳风土人情之二——藏红绫条

在洛阳的婚俗中,有一种藏红绫条的习俗非常有意思。

藏红绫条是指在婚礼仪式中,一对新人携手进入大门以后,新郎家大门上悬挂的红绫条被人们藏起,然后由主家再赎回的一种习俗。

红绫条在中国人的婚礼中地位十分重要。旧时的婚礼不仅新郎身披红绫条,手里还要用红绫条牵引着新娘进入洞房。新郎家的屋里房外也用红绫装饰,张灯结彩,喜气洋洋。红绫条不仅可以妆点气氛,在民间还有“祛邪”的说法。由于其作用很大,因此在洛阳围绕着红绫条也演绎出许多有趣的风俗习惯。

藏红绫条的人一般是新郎家的街坊邻居,多是一些结过婚的媳妇们,关系较远,她们或者一个人或是几个人商量好,在结婚的当天,新娘被迎进新郎的家里以后,就悄悄把新郎家门口上悬挂的红绫条摘下,藏入家中后,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继续观看新人的婚礼仪式。当主家发现大门的红绫条不见以后,就会打听是谁摘去的,然后送上糖果、香烟赎回红绫并重新悬挂。而这些街坊们就又如法炮制,再次藏起红绫条,等着主家奉上糖、烟才再拿出来。在这种习俗中,街坊的媳妇们配合地非常默契,一起来逗主家,以便使主家拿出更多的东西,有时候看到主家不爽快还要向主家“演戏”,装聋卖傻,互相掩护,表演地惟妙惟肖,现在想来很是生动有趣。有时候主家为了省事,事先专门派人看着红绫,看到新人进门就抢先摘了红绫。这个时候,门前的媳妇们也毫不示弱,上前就抢,一时间双方你扯我拽,嘻嘻哈哈,争得人仰马翻。那场面一时就夺了新人婚礼仪式的风头。也给婚礼现场平添了不少的欢乐气氛。

这种习俗在过去物资匮乏的年代非常常见,街坊的媳妇们无非是为了给上学的孩子或抽烟的丈夫讨要一点东西。也反映出当时的一种社会关系。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习俗在洛阳已经很少见到,有的人甚至是闻所未闻了。 记忆中的洛阳风土人情之三——抹花脸

洛阳的风土人情中,许多都和“闹”字相关,洛阳人叫“耍”。抹花脸就是其中之一。

抹花脸就是在主家操办喜事时人们用颜料、煤灰之类的东西把主人抹成花脸并当众参加仪式的一种风俗习惯。直到现在还很流行,洛阳人都不陌生。

抹花脸经常发生在结婚或吃满月酒的喜事中,被抹脸者多是新任的“公爹”,“公婆”和刚做“爷爷”,“奶奶”的长辈。在仪式举行前,主家的邻居或者朋友们商计好,手拿事先备好颜料,如写对联的墨水、作画用的颜料等,甚至直接用煤灰或锅底灰,趁其不备从后面偷偷地往脸上一抹,主人此时慌忙拿手就擦,越擦越花,引得大家哈哈大笑。有时耍家儿手拿颜料会直接迎上前去,不容分说一伙人将主人牢牢地拉住,主人此刻也是欲走还留,半推半就,在撕扯间人们便往脸上肆意地涂抹,越花脸越好。有的抹了大花脸以后,洗也洗不掉。婚礼仪式开始后就花着脸儿登台接受一对新人的拜高堂礼节。此时婚礼的现场众人哄堂大笑,就连新娘子也会忍俊不禁。现场立即充满了欢快和轻松的气氛。场面显得既滑稽又温馨。有时耍家儿会在筵席进行之中突然给主人抹个花脸,一时间,筵席的现场人仰马翻,闹的喜气洋洋。这种风俗习惯现在还经常看到。

洛阳人办喜事,主家其实从心里喜欢有人来闹一闹,有人开玩笑,这样会显得主家有人缘。它也显现出洛阳人一种开朗包容的心态。 记忆中的洛阳风土人情之四——叫亲人

“十里不同俗”,这话放在洛阳太恰当不过了,有一种“叫亲人”的风俗,在伊河的东岸从来没有,但是在西岸却是非常地盛行。

“叫亲人”就是在婚礼典礼上新娘子和颇佳的亲戚逐一相认并当众称呼长辈的一种风俗习惯。它是洛阳婚礼仪式众多程序中的一个环节,一般放在新婚典礼的最后阶段。在一对新人喝完交杯酒后,司仪就会请上新郎的长辈上前和新娘面对面的认识一下,亲戚们出场的顺序是有讲究的,应该从关系近的到关系远的,从辈分高的到辈分低的。一般是新郎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伯、叔、姑、姐姐再到舅舅、姨妈,然后是更远一点的亲戚,并且都是亲戚夫妻二人同时上台和新娘面对面,当然象新郎的干爹干妈以及其它关系的朋友也可以请上台去。此时,通过司仪的介绍,新娘和大家一一认识后,要开口甜甜地喊上长辈一声称呼,长辈便笑着应答一声,按照洛阳的规矩,不待别人提醒就会主动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红包交给新娘,此时伴娘就会代新娘先行收下并表示谢意。当然红包的大小根据关系的远近决定,最早,关系近的也就是10元8元的,现在即使关系远的恐怕也少不了50、100元了。非常有意思的是,在洛阳人们时行逗舅舅和姐姐姐夫,司仪有时也会乘此机会来逗一下,会让他们掏两次的红包,有的一时准备不足,便当场出丑,下面的宾客哈哈大笑,让这位亲戚更是显得十分尴尬。这些仪式之后,便开宴吃酒了。

“叫亲人”从一方面反映出在旧时的婚姻制度下,女方直到结婚当天才认识男方的亲戚甚至自己丈夫的客观情况,也反映出旧婚姻制度的盲目性。另一方面,在一对新人刚刚组成新家庭之际,大家纷纷添财祝福,初步为他们今后的生活奠定了物资基础。这种风俗习惯如今仍然在洛阳十分流行。

记忆中的洛阳风土人情之五——夹毡

洛阳婚礼中夹毡的角色非常重要。夹毡又叫夹红毡,是指主家人夹带红毡走在迎亲队伍前,在迎亲过程中协调好方方面面的关系,把新娘接回到家的一种风俗习惯。

这种风俗由来已久,究竟起于何时已无可考证,但是,直到现在它仍然流行不衰,在洛阳人的婚礼中不可或缺。夹毡人的地位非同一般,其中之一必须和新郎有血缘关系,他多是新郎的亲伯伯、叔叔或者亲哥哥,有的甚至是新郎的爷爷辈。夹毡必须为两个人,(洛阳人结婚讲究用双数)另外一个并不太讲究,但关系也绝非一般,除了自己家人外,也有让新郎父亲的好朋友担当的。

在迎亲队伍出发前主家会给夹毡人的胳膊上搭上一块大红毡,现在多是用一块大红色的被面料替代。按规矩他走在队伍的最前方,遇到十字路口、古庙、桥、井口或者一些晦气的地方,其中一人就会展开红毡朝这些方向遮挡一下,并让人燃放鞭炮,祛驱晦气,直到迎亲队伍走过后才再次赶到最前面。有的讲究的主家还特意交待寡妇家门口也如法炮制,达到了迷信的地步。夹毡人还要随身带有写着喜字的红符,最早要粘贴在上述的地方,现在只是沿途撒上。它的寓意是图个吉祥,起到辟邪的作用,祈愿迎亲过程顺顺利利,平平安安。 夹毡人除了做这些功课外,还有一项具体的任务,就是要保证迎亲队伍在中午12时以前赶回家中,因此,夹毡人必须还要能言善辩,最好对女方村里的情况也比较熟悉。到女方家中既要和女方有效沟通,把一些必要的礼节做好,又要督促女方早一点出发,一般女方家人都会配合。真正让夹毡者头痛的是对付路上拦婚车的人了,他们抓住男方急于赶路的心理而纠缠不休,有时拿一根木棍挡在路上,婚车就不能再走,这也是洛阳婚俗中“耍”的一种,这时夹毡人就责无旁贷,上前说和,遇到熟人,互相嘻嘻哈哈,甚至插诨打科,拿出一些香烟、糖果、酒类便打发了,皆大欢喜。有时双方一时谈不拢,夹毡者也是急得团团转圈,满头大汗,引得围观者甚至女方家人出面解围。它从一个侧面也考验着男方家的办事能力和水平。有时夹毡者见到时间来不及时,也会直接派出几个彪形大汉,把烟酒、喜糖、钱散给拦婚车的人,然后连推带搡,强行通过。直到中午12点前将迎亲队伍顺利带回家中,夹毡人才算完成了使命。

岁月沧桑,时代变迁。但夹毡这种风俗至今仍然活跃在洛阳人的婚庆现场上,续写着新的动人故事。

记忆中的洛阳风土人情之六——经纪儿

八十年代前,洛阳各城镇的集市、街头,有一种从事牲畜、皮毛、药材、百货、布匹等交易的中介人,他们活跃在洛阳的经济社会中,民间称为“经纪”。

洛阳的关林会、偃师的李村会以及老城的的一些集市上南来北往的商贾,熙熙攘攘,车水马龙,货物琳琅满目,叫卖声不绝入耳,非常的繁华。商品交易中,一些了解各地的商品信息,懂得各地的物价行情、熟悉各类商品的功能的人就应运而生。

这一行业在古代和近代市场中为多,他们为买卖双方介绍交易﹑进行商品质量和价格的评定。查阅资料得知它最早出现于汉代,至明清最为盛行,人们通常根据其介绍交易种类的不同,又把他们叫做牛经纪、羊经纪、马经纪等等。他们交易时通常是先找“上家”,再找“下家”,然后抽取报酬,俗称“佣金”。

在洛阳解放前后时期这类人还很多见,集市开集的日子,“经纪”就早早地赶到了,他们四处转悠,观察商品和买家,和双方接触揣摸买方与卖方的心理。遇到合适的买卖,经纪人就首先向买方介绍他要买的牲畜的产地、口齿、脚力、特征等。介绍后,买方一旦相中,经纪人就找卖方,常常是和对方单独交涉摸底,俗称“拉背场”为了防止对方听到谈话的内容,在商定价格时,往往会掀开衣襟,或用手巾、草帽将手遮掩在下面,用手指询问价钱,洛阳人称它为“捏码子”。五以下的数字直接按指头数示意,六为一个大拇指和一个小拇指同时伸出,然后是捏

七、叉

八、勾

九、十则是用一个大拇指表示。比如一匹马售价1500元,卖方就先捏经纪人的一个指头,然后再捏五个指头,以此表示售价。如卖方同意此价,不仅会点头同意,而且还会大声吆喝一声“成交了”经纪人也显得很是神气。这时欢声笑语,响成一片,大家也会纷纷聚拢上来看热闹,有的人忙声问道:多少钱?多少钱?成交后的喜悦,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如不同意,则互相往来,反复在袖里捏着,揣摩着,讨价还价,并以眼神示意,表示成与不成,这种无言的交易,往往让人急不可待。经常促成交易的慢慢就成了经纪人中的明星一样,有的买卖双方一到集市就直接找他,大家皆大欢喜。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行业已经消失,新的经纪人和它已经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渐行渐远的“经纪”也只存在我们曾经的记忆中了。 记忆中的洛阳风土人情之七——换手巾

“换手巾”就是男女双方通过交换信物最终定下终身大事。实际上就是定亲。在洛阳农村把这种习俗叫“换手巾”有的县区叫它“过好儿”,或“交手续”。

青年男女见过面儿以后,通过一段时间的交往,彼此情投意合,双方的家长也相互满意。这个时候就会和媒人一起张罗着“换手巾”了。多由男方主动提出,得到女方的认同后,双方就定下日期,到男方家里“换手巾”。这个仪式是婚前最为隆重的。除了女方外,双方的父母甚至爷爷奶奶都会去参加,有的还会邀请自己要好的朋友一起参加。第一是见证定亲的过程,其次就是大家一起吃吃饭,把酒言欢,活跃现场的气氛。

到了男方家里以后,首先就是双方交换事先备好的物品,一般由媒人出面,将男女双方谈恋爱的情况总结一下,然后切入正题,说:\"你们也互相了解了,大家都合得来,不如早些把亲事定下”等等等等。然后,单独和男方家人一起商量一番,便拿出男方家备好的礼物交给女方,再把女方的礼物转交给男方。早些时候在洛阳女方一般会给男方送自己做的鞋垫儿、鞋子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后来送钢笔、笔记本、或者买一条领带、衬衫之类的。现在则直接买西服、皮鞋等等。男方则是送给女方布料、围巾、如今便是三金、高档的衣物,当然少不了现金,最初为一二十元、三五十元,现在至少也要几千元,条件好的甚至上万元。物品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但双方的信物中必须有一条红色的手绢送给对方,且沿袭至今不变。这应该是“换手巾”的真正含义所在。

“换手巾”在民间相当于如今的领结婚证一样,换手巾后如果没有大的变故,不久就是举办婚礼了。

交换信物的仪式完毕后,男方会备好宴席招待女方宾客,以前多是在家里自己做些饭菜。现在这种仪式在洛阳越办越大。“换手巾”时要请双方的亲戚,在饭店设宴招待,有的会摆上十几桌来共同庆祝。

记忆中的洛阳风土人情之八——装被子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结婚是指青年男女结合在一起,组成新的家庭。它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是人类繁衍生息的基础,因此,婚俗中的很多仪式都明白无误地表达了这样的愿望,“妝被子”就是其中的一种。

给出嫁的女儿陪嫁妆新被子是必不可少的,陪被子的数量则有讲究,必须是双数,最初一般陪2条或者4条,如今则是8条、10条不等。当然,男方家里也准备被子,但相对而言,女方家更为重视。

“装被子”是娘家请上心灵手巧的媳妇们来进行的,她们多是从本家儿女双全的长辈中挑选出来的,一般为新娘的嫂子、婶婶、娘妈。“装被子”的人还要在结婚的当天送新娘出嫁,在洛阳称她们为“送女客”还有一点很讲究,就是她们的属相跟新人不可想冲。

“装被子”日子也有讲究,一般选在农历的

三、

六、九天气晴朗的任意一天。距新人婚期10天左右,一般是提前约好。当天吃过早饭,装被子者就带着自家干活的家什(针、顶针)来了,女方家人这个时候就已经备好了席子、新棉花、被里、被面、以及妝被子用的棉线,很有意思的是,还特意准备了生棉籽花。席子多是铺在空间大的平房上,便于操作,棉线则是红色的,寓意吉祥喜庆,被面一般是有“麒麟送子”、“娃娃抱鱼”的图案,最讲究的就是妝被子的时候,要在被子的四角分别放上一朵生棉籽花,正中间放上一朵,一共五朵,装在被子里面,生棉籽和“生子”谐音,寓意早生贵子,多子多福的意思。

几个本家的媳妇凑在一起,一边熟练地干着针线活,一边家长里短地说笑,打听男方的家里情况、人品性格,嘻嘻哈哈,非常热闹。有的出去取东西的时候,还要向街坊邻居宣传一番,主家姑娘要出嫁的消息在这个时候便传开了去。

装完被子后就搭在院外晾一晾收起,静候婚期的到来。这样的习俗如今仍然在洛阳流行,它表达了人们期盼新人早日添丁的美好愿望。 记忆中的洛阳风土人情之九——送好儿

“送好儿”简单地说就是男方给女方家送婚期。即送好日子、送吉日的意思。

在洛阳,“送好儿”是很有意思的一种习俗。这种习俗双方事先并不相互过多商量,男方家里认为结婚的时机成熟便到先生家去择定婚期,洛阳人称为“看好儿,然后送给女方请求同意,称为“送好儿”。直到此时,女方家才会知道男方要催着结婚了。这其中有很多讲究,一般是当年请人“看好儿”择定的婚期要在次年,洛阳人择定的婚期以农历的腊月下旬居多。 也有人上半年送好儿,下半年结婚。“送好儿”的时机也有讲究,多是男方在过节期间到女方家里串亲戚时“送好儿”。这时,男方的父母会陪同孩子一起到女方家里,显得很是隆重。写好婚期的红色帖子(好儿)随着礼品一起送到,帖子的内容很简明,直接说明送红过聘的日期和择定的婚期并落上款即可,帖子要用红色的布包起放在显眼处,以便让女方家看到。除了帖子外,还要特意准备一份礼金。到了女方家里以后,男方父母便会讲明希望孩子们早日成婚的愿望,同时奉上帖子以及礼品、礼金,有的还有“三金”。礼金过去多为几

十、几百元钱,现在则是成千上万元不等。在招待男方的间隙,女方的父母便会打开帖子,看明婚期、内容后决定是否答应,答应的话就会收下帖子和礼金,如果不答应女方家人会简单说明自家的难处,把“送好儿”的帖子和礼金原封不动地退回。在洛阳有女方第一次不接“好儿”的风俗习惯,从中反映出女方的矜持和含蓄。其后男方家就会再去请先生看个婚期,二次来到女方家里“送好儿”。如果没有意外情况,女方就会接住帖子和礼金并开始筹备婚事了。

有时男方一时失礼,女方家就会几次三番地退回帖子,急得男方要托媒人打探情况,了解清楚女方的用意后才再次去“送好儿”。在洛阳还有双方家里如果有老人过世,当年不准结婚的习俗。

女方收下男方送来的“好儿”后,有的地方还在回礼中放上一块发酵好的面团,企盼将要组成的小家庭发家生财,日子越过越好。这时,男方就开始高高兴兴地为婚事做准备了。 记忆中的洛阳风土人情之十——抓果子

在洛阳,过去在迎亲抬嫁妆的过程中,有一种“抓果子”的习俗非常有意思。

男女方在定下婚期以后,女方家就开始置办家具,缝制新被褥,给女儿做嫁妆。此时,女方家的亲戚朋友、街坊邻居也会来送礼祝贺,称为“添箱”或者“交投”(音)。关系远的多是送一些饼干、糖果,或其他甜食;同门近亲的礼物则会重一些,过去多是衣物、被单和礼金,如今则是高档的毛毯、鸭绒被,礼金则成百上千元不等。

娘家除了陪送家具和贵重物品外,亲戚们还会专门备一个礼品篮子,里面备有四样食品,称为“四色礼”,其中的两样为糖果、饼干,或者其他甜食,称为“果子”。有的地方是花生、烧饼。另外两样是包好的饺子和手擀的面条,数量则有讲究,一般饺子是15个,中间是一个大的圆形的饺子,另外14个小饺子把大饺子围起来。手擀的面条为120根,但不用切断,称为“连刀面”,在洛阳称为“送饭礼”,其意是祝福新人生活甜蜜的意思。另外一层意思据说是娘家人担心刚刚出嫁的女儿不会做饭而特意准备的。

抬嫁妆的时日有所不同,有的地方是在婚礼前一天抬嫁妆,有的地方则是在婚礼当天拉回嫁妆,称为“拉箱”或“拉嫁妆”。抬嫁妆时,男方家会挑选身强力壮的小伙子前去,抬嫁妆的人在半路上会偷偷打开柜子,取出“果子”一分而光。“抓果子”则是在婚礼的当天更常见,实际上就是到婚车上去“抢果子”。婚礼当天,迎亲队伍一到,主事的各负其责忙得不可开交。这个时候,拉嫁妆者还有街坊看热闹的孩子们就会顺手把篮子里的“果子”拿走,有时你争我抢,互不相让,性急的便一头扎进了篮子里面,弄得两手甚至满脸都沾满了饺子馅儿和湿面条,给婚礼现场平添了不少欢乐气氛。

“果子”被抓光对主家来说很吉利,因此这个时候主家心里不仅不会生气,相反还会很高兴,也反映出洛阳人开朗包容的一面。此时,街坊的媳妇还会记下女方陪送的物品,甚至几床被子也查得清清楚楚。

记忆中的洛阳风土人情之十一——压床

“压床”的婚俗尽管不复杂,洛阳人却非常重视。它是新婚前夜,把新房的床铺铺好后,男方家请男孩儿和新郎同睡新床的习俗,现在依然很流行。

查阅资料可知,这种风俗全国各地都有。在洛阳地区,一般选年龄小于同辈男性,最好是新郎的亲弟弟或者是堂弟、表弟,也有让新郎的侄子压床,还有的新郎会让自己要好的朋友压床。压床人的年龄在四到十岁的居多,既懂点事又不懂事,他们觉得既好玩又荣耀,会向同伴炫耀:我哪天要给哥哥或者叔叔压床了。

压床一般是在结婚前夜,这种习俗有新婚吉祥、多生贵子的寓意。民间还认为在混沌状态的男孩儿有纯洁的阳刚之气,能够起到镇邪压惊的作用;有人则认为新婚床板上的灵气能祛百病,专治腰疼腿痛、驼背弓脊。

“小孩压床,难免尿床。”洛阳民俗认为“尿半床,是吉祥,尿一床,运兴旺。”新郎家人会让压床者睡在床中间的位置,才能使小孩“尿一床”,而不是“尿半床”。如果男孩儿在压床的时候,不小心尿在了床上,人们会很高兴。 只是新郎第二天要辛辛苦苦地晒洗被褥,尿床的小孩儿则成了大人们的笑谈。

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人们大多是独生子女,要在亲戚中找一个合适的压床男孩儿并不容易。现在,城市里有人用布娃娃来代替压床的娃儿,从而出现了“压床娃娃”这一词。 记忆中的洛阳风土人情之十二——进门子儿

在洛阳,人们举办婚礼时,有一个角色叫“进门子儿”、“进门子孩儿”,有的地方称之“担鸡”。

“进门子儿”的角色多是由新郎的侄子或堂侄子担当。年龄一般是十几岁的男孩儿,他的主要任务是在婚礼迎亲队伍出发时,提前赶到女方家里通风报信,以便女方做好准备。在迎亲队伍接到新娘子后,又提前赶回男方家里通风报信,便于新郎家里提前准备。“进门子儿”的含义在此就不难理解了,就是进门通风报信的童子。

除了通风报信外,“进门子儿”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挑上担子,一头是一公一母的鸡(如今都用木头刻好的鸡代替),寓意“鸳鸯和谐”;一头则是礼品包,里面放有四色礼,多是“并蒂葱两根”、“红筷子两双”、“一束柏枝”和“一块离娘肉”,用五色线扎好,每一样都有其寓意。“并蒂葱”代表着夫妻连理;“柏枝”寓意爱情常青;“离娘肉”是带肋排的礼肉,从中间切一刀但不能切离,代表女儿和母亲骨肉不分离的意思。

除此外,还有新娘用的两把梳子、两把篦子、两块香皂、两面小镜子、两个红手帕等。如果男方家一时疏忽大意,少带了一样,女方家人就会不高兴。这时,男方家就会派人返回家里补齐。

收到这些东西后,女方家会取出梳洗的用品,给新娘上头,然后把事先准备好的同样的梳洗用品以及两双红筷子、一把米、一把面、一块发酵好的面团,用红纸包上、红线扎好,让“进门子儿”带回男方家中。米、面、筷子以及发面团是期盼即将组成的小家庭生活美满、越过越红火的意思。现在的“四色礼”一般是两瓶酒、两条烟、两包粉丝和六个苹果。

看到女方准备完毕,“进门子儿”就第一个离开女方家赶回主家报信,男方家里便开始准备迎接新媳妇的到来。这时,“进门子儿”的任务便全部完成了。如今,这样的习俗仍然在洛阳流行。

记忆中的洛阳风土人情之十三——上头

“上头”也叫上梳,是将新娘的发式由长发盘成发髻的仪式。它是洛阳婚俗中必不可少的一道程序。

在洛阳,“上头”一般是在婚礼当日进行。迎亲队伍一到,女方在接待男方宾客的时候,新娘就在闺房内紧张地开始上头了。上头的用品,多由男方家里事先备好并安排专人带到,这个人一般是新郎的侄子,年龄大多为十几岁的少年,洛阳人习惯称“进门子儿”。他会在迎亲队伍出发时提前赶到女方家里通风报信,并把准备好的上头的用品交给女方家人。有的地方则是女方家人准备上头的用品。一般有两把梳子、两把篦子、两块香皂、两面小镜子、两个红手帕、一束五色线等。在洛阳,给新娘上头的人是专门选定的。她们多是从本家儿女双全、父母和丈夫健在的长辈中挑选出来的“全福人”,一般是新娘的嫂子、婶婶等人,称为“送女客”或“送家儿”。上头前她们要询问男方的执事人新娘上头时的方位(上头方位事先在喜帖中已经注明)。然后面向指定的方位端座,在洛阳,上头时新娘座的凳子或板凳下会放上一个柏木桶,里面盛上一些清水,寓意新娘清清白白,它反映出社会对女性的贞操观。旁边点上一盏油灯,油灯和“有丁”谐音,即期盼早日添丁的意思,显得非常庄重神秘。现在有的地方已经没有那么复杂,直接用一水桶代替,桶里面点上一支蜡烛或者一盏亮灯的手电筒即可。这时,上头者拿来梳子、篦子在新娘的头上前后左右分别梳三下,挽成发髻,口中念念有词,实际上就是一些祝福语,然后用五色细丝线绞去姑娘脸上的汗毛,并修细眉毛,剪齐鬓角,称为“开脸”。如今,新娘一般事先已经化好妆,上头人只是在新娘头上比划一下,并不用专门上头。上头完毕,有的讲究的人家还要嘱咐新娘一些尊敬公婆、侍候丈夫以及处理好妯娌、姑嫂关系的道理。

男方的执事人看到上头仪式基本完成后,就会嘱咐放炮手鸣炮,一般鸣炮三响,新娘就要和父母道别走出房门上轿出发了。

铜器表演——嵩县洒落花木兰鼓乐艺术团(开幕式)

杂技、舞蹈、变脸表演——洛阳市杂技团(开幕式)

街舞《闪烁的青春》——洛阳民俗博物馆(开幕式)

二鬼摔跤表演——偃师市民间艺术家李长发

河洛大鼓表演——洛阳市夕阳红河洛大鼓艺术团

马戏表演——偃师市天天乐宠物表演艺术团

武皇十万宫廷乐——洛阳市洛龙区田山武皇十万宫廷乐

腰鼓、花棍、秧歌表演——洛阳市苗北红牡丹文艺队

豫剧现代戏《忠义神韵》——洛阳市河洛文化艺术演唱团

剪纸表演——洛阳市涧西区中州西路小学

木偶戏——汝阳县陶营乡南庄木偶剧团

二、4月12日

节目地点:民俗博物馆

文艺节目或活动:

武皇十万宫廷乐——洛阳市洛龙区田山武皇十万宫廷乐

盘鼓表演——洛阳市瀍河区铁路社区民间艺术团

二鬼摔跤表演——偃师市民间艺术家李长发

河洛大鼓表演——洛阳市夕阳红河洛大鼓艺术团

腰鼓表演——洛阳市瀍河区铁路社区民间艺术团

马戏表演——偃师市天天乐宠物表演艺术团

木偶戏——汝阳县陶营乡南庄木偶剧团

三、4月13日

节目地点:民俗博物馆

文艺节目或活动:

腰鼓表演——洛阳市瀍河区老干部局腰鼓队

二鬼摔跤表演——偃师市民间艺术家李长发

河洛大鼓表演——洛阳市夕阳红河洛大鼓艺术团

秧歌表演——洛阳市瀍河区老干部局腰鼓队

马戏表演——偃师市天天乐宠物表演艺术团

木偶戏——汝阳县陶营乡南庄木偶剧团

四、4月14日

节目地点:民俗博物馆

文艺节目或活动:

腰鼓表演——洛阳市瀍河区老干部局腰鼓队

二鬼摔跤表演——偃师市民间艺术家李长发

马戏表演——偃师市天天乐宠物表演艺术团

秧歌表演——洛阳市瀍河区老干部局腰鼓队

河洛大鼓表演——洛阳市夕阳红河洛大鼓艺术团

木偶戏——汝阳县陶营乡南庄木偶剧团

五、4月15日

节目地点:民俗博物馆

文艺节目或活动:

腰鼓表演——洛阳市瀍河区老干部局腰鼓队

二鬼摔跤表演——偃师市民间艺术家李长发

马戏表演——偃师市天天乐宠物表演艺术团

秧歌表演——洛阳市瀍河区老干部局腰鼓队

河洛大鼓表演——洛阳市夕阳红河洛大鼓艺术团

木偶戏——汝阳县陶营乡南庄木偶剧团

六、4月16日

节目地点:民俗博物馆

文艺节目或活动:

腰鼓表演——洛阳市瀍河区铁路社区民间艺术团

武皇十万宫廷乐——洛阳市洛龙区田山武皇十万宫廷乐

马戏表演——偃师市天天乐宠物表演艺术团

腰鼓、花棍、秧歌表演——洛阳市苗北红牡丹文艺队

豫剧现代戏《忠义神韵》——洛阳市河洛文化艺术演唱团

木偶戏——汝阳县陶营乡南庄木偶剧团

七、4月17日

节目地点:民俗博物馆

文艺节目或活动:

腰鼓——洛阳市瀍河区铁路社区民间艺术团

武皇十万宫廷乐——洛阳市洛龙区田山武皇十万宫廷乐

马戏表演——偃师市天天乐宠物表演艺术团

腰鼓、花棍、秧歌表演——洛阳市苗北红牡丹文艺队

豫剧现代戏《忠义神韵》——洛阳市河洛文化艺术演唱团

木偶戏——汝阳县陶营乡南庄木偶剧团

信俗厅展示的是洛阳一带民间信仰较为普遍的60位神,其中“三世佛”为复原型陈列,其余诸神以卷轴的形式展出,对于诸神的来历,则以史料为基础,结合民间特点进行较为详细的介绍。

婚俗厅为清末拜堂、洞房复原陈列,彩塑婚俗人物栩栩如生,洞房内古色古香,陈设高雅,生动地再现了当时洛阳书香门第的婚俗场面。

寿俗厅,以封建社会末期洛阳中等家庭寿堂为模式,复原陈列,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寿俗的情景。

民间艺术厅则主要分工艺、雕刻、剪纸、皮影四大部分。不同形状、不同花色的年画、唐三彩、面塑、木雕等艺术品,种类繁多,工艺精巧。

刺绣厅陈列有云肩、罗裙、挂件、绣条、服饰等400余件,风格多样,令人目不暇接。

民俗

民俗

民俗

洛阳木木

洛阳博物馆

洛阳明堂

洛阳一日游

洛阳考察报告

洛阳导游词

洛阳房展会

洛阳民俗)
《洛阳民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