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新思想的萌发 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3 22:11:0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新思想的萌发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

① 通过对林则徐、魏源等睁眼看世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历史的教学,让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培养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

②通过“新思想”的教学,培养学生积极探寻真理的信念。

2、知识目标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萌发的原因;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魏源和《海国图志》;新思想的影响;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资政新篇》;

3、能力目标

①分析“师夷”与“制夷”的关系,评价《资政新篇》,培养学生辨证思维,具体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讲授1课时

重点:林、魏新思想和《资政新篇》

难点:如何认识新思想的内涵,评价《资政新篇》。 课型、教学方法 新授课

谈话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具设计

教材有关图表、史料 教学过程 导入: 讲授新课:

一、新思想萌发的原因:

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思想界“万马齐喑”。原因:①清朝统治者压制反清和进步思想,极力提倡程朱理学,目的是要维护封建统治。②乾嘉学派等封建士大夫慑于文字狱,面向故纸而背对现实。

1、随着封建统治危机加深和民族危机加深,封建士大夫中的有识之士,开始引导人们摆脱程朱理学束缚,面对社会现实,为新思想的萌发奠基。

2、鸦片战争,使先进的中国人在西方列强的鸦片,刀枪火炮及不平等条约面前,认识到要强国物质财富御侮,只有向西方学习,于是新思想萌发了。当时的西方文化形态虽比中国封建文化高一层次,但它是以不正常的形式进入中国的。“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的萌发,是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重要影响。反映了近代中国人对西方文化东渐,经历了由排斥到逐步区别对待并吸取其精华的过程。当时封建士太夫中的有识之士主要代表有龚自珍、林则徐、魏源等,他们的共性是:都具有反侵略思想和改革思想,但龚自珍偏重于揭露;林则徐“开眼看世界”,业绩在抵抗;魏源的贡献在于系统阐述“师夷以制夷”。

二、新思想的萌发

1、林则徐:新思想的倡导者不仅是中国近代最早抵抗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民族英雄,而且设立译馆,编译书籍,仿制战舰,主张建设新式海军,从而迈出了“师夷长技”的第一步,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2、魏源:也是新思想的倡导者,是中国19世纪四十年代有成就的历史地理学者。他编写的《海图图志》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所谓“师夷”:“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不善师四夷者,外夷制之。”所谓“长技”是“有用之物即奇技而非淫巧”,“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所谓“制夷是指抵抗侵略,克敌制胜。由此可见,魏源“师夷”是手段,而“制夷”则是目的。

除林则徐、魏源以外鸦片战争以后还出现了一些介绍世界知识和西方武器制造书籍,结合书中小字了解,同时小字中还从两个方面分析了鸦片战争以后新思想的特点。

三、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资政新篇》

1、内容:课本从政治、经济、文教、外交交四个方面介绍《资政新篇》的内容。

2、评价:

(1)它体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时代特点,主张太平天国进行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建设一个“新天新地新世界”,即不仅重视吸收西方先进科学技术,而且主张效法西方民主政治。因此,它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 (2)它是中国历史上要求学习资本主义的第一个比较系统的纲领性文件,顺应了当时世界的大势和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符合摆脱封建制度的历史要求。既是近代先进的中国人探索民族出路的一个重要成果,又是中国近代新思想萌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3)在向西方学习,寻找真理,探索救国救国道路这个问题上,洪仁玕超过了同时代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林则徐,魏源,迈出了更大的一步。它之所以没能实行,主要是由于中国当时未形成必需的强大的资产阶级,缺乏实现这一方案的社会条件,同时,太平天国的政治,军事形势的限制,这一方案只能作为一种先进的思想而无法实施。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比较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都是太平天国的社会经济方面的重要文件,代表了太平天国的政治思想。但都由于其脱离了社会实际,都没有成功施行。 ①产生背景不同:《天朝田亩制度》是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处于强盛时期。《资政新篇》是天京变乱后提出,太平天国处于衰败时期。

②关于社会经济的主张不同《天朝田亩制度》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款项,以改革土地制度为中心的系统的纲领文件。它要建立的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以绝对平均主义为分配原则的理想的地上天国,即企图在小生产的自然经济的基础上消灭私有制,在生产力落后的情况下实行公共享有和绝对平均主义。《资政新篇》主张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和资本主义经济。二者一个主张消灭私有制,一个主张发展私有制。

③群众基础不同《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经验的直观总结,是广大农民平等政治、平均经济要求的理想化,最大限度的满足了农民的利益,因而拥有最广泛的群众基础。《资政新篇》是洪仁玕根据自己对西方的了解写成的,它不是农民意识的产物,没有解决农民迫切需要解决的土地问题,因而不能引起农民的响应。 ④作用不同《天朝田亩制度》直接推动了太平天国革命斗争的蓬勃发展。《资政新篇》不能引起农民的响应,再加上残酷的战争环境,特别是缺乏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因此《资政新篇》没有实行。 ⑤反映了同一时代不同特点:《天朝田亩制度》标志着中国农民战争达到最高峰,但它反映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没有先进的指导思想。《资政新篇》带有资本主义色彩,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探寻真理和救国救民的道路的愿望。是中国第一个近代化纲领。(《中史参》2001年第1期,P56)

四、小结

1、新思想的核心:要求学习西方,“师夷长技以制夷”,“知己知彼”,认识世界走向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摆脱“落后挨打”的局面,达到民族振兴的目的。实质: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2、认识:

由于这个时期中国人刚刚从闭关锁国的状态下猛醒,不仅对西方资本主义的认识是肤浅和感性的,而且对本国封建主义的认识同样是不深刻的。他们不懂得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根源是腐朽落后的封建制度,更不知道挽救民族危机的根本出路就在于改变这种制度。而林则徐、魏源他们也不可能超越这个时代的局限,再加上阶级属性的束缚,使他们爱国,却与忠君相联系;他们有维新的倾向,却维护旧的统治秩序;他们想有所改革,却意在延长清王朝的寿命。所以他们的主张没有触及问题的实质,也没有付诸实施,在当时的社会影响也非常有限。但他们却开启了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寻求救国救民之路的大门,他们无愧是中国近代首先向西方学习、寻求真理的杰出代表,是地主阶级的开明政治家和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和主张反映了中国社会转折时期思想界所起的深刻变化,代表了中华民族不甘落后、锐意进取的奋勇精神,它反映了时代的要求,启迪和召唤着后来的洋务运动和戊戌维新。它是近代中国人民认识世界,走向世界的起点。

高考历史新思想的萌发考点解析

萌发如何造句

新思想汇报

生命的萌发[新学期寄语】

分享生活新思想

新思想汇报3

新时代需要新思想

新时代呼唤新思想

思想汇报:新起点,新思想

新思想汇报2

新思想的萌发 教案
《新思想的萌发 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新思想的萌发 教案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