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历史的启示(优秀)

发布时间:2020-03-02 02:12:4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历史的启示

作者:董浩

指导教师:侯飞

在中国上下5000年的漫漫历史长河中,有过无数灿若星辰的历史人物。他们或是力挽危局而名扬天下,或是驰骋疆场使妇孺皆知。正如鲁迅在《且介亭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所写:“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一部《明朝那些事》让我了解了大明王朝二百多年的历史。这是一个坚持“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朝代;这是一个皇帝可以几十年不上朝而国家依然运转的朝代;这是一个思想活跃,经济高度发展的朝代;这也是一个驱除鞑辱,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的朝代,而它却在十七世纪走向灭亡。

公元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中国干支纪年甲申年)3月,李自成的大顺军兵不血刃攻下了北京城,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自缢身亡,统治中国276年的大明王朝悲怆地降下了帷幕。4月,山海关外的满清辫子军接受明将吴三桂的邀请,入关与李自成的军队在山海关决战,随即将登基才一天的大顺皇帝李自成赶出北京城,满清6岁的顺治皇帝坐上了紫禁城的金銮龙椅,从此开始了历时268年的大清帝国。这一年,是中国历史上惊心动魄的一年,是风云突变、天翻地覆的一年,也是各种势力最后较量、江山易主、改朝换代的一年。历史是一面镜子,明朝灭亡既有政治经济的原因,也有军事气候变化的原因。历史的教训是惨痛的,也带给我们深刻的启示,以史为鉴,对于当今社会有重要的意义。

明朝灭亡,首要原因是政治上的失败。而政治失败的主要原因,则是官员的腐败无能。明朝末年天灾人祸,内忧外患,朝廷官员们想的不是如何平定内乱,抗御外敌,而是贪得无厌的聚敛钱财,争权夺利。当一个国家的统治者们不关心国事,都在为怎样搜刮民脂民膏,为自己敛财和升官发财而“努力”的时候,这个国家也就到了灭亡的边缘。明朝党争始于嘉靖朝张璁担任首辅时期,万历时期愈演愈烈,到崇祯时文官集团已经完全把持朝政,朱由检无力回天了,以致发出“满朝大臣皆可杀”的悲叹。明末以东林党为首的官员集团,表面上标榜仁义道德,暗地里却与商人勾结,大肆敛财。而这些影响,最终落在了百姓头上,被一次又一次的压榨,直到奋起反抗。

万历时明朝资本主义萌芽在江南出现,手工业发达,经济蓬勃发展,隆庆开关后,海上贸易逐渐繁荣,大量白银涌入中国,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明朝灭亡。但是明朝税收主要来自于农业税,工商业和海关税收只占到总税收的15%左右。这个原因和党争又有紧密联系。自万历到崇祯年间,除阉党外所有文官集团都和商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万历三大征耗空国库,权奸魏忠贤加重商业税就使得国库迅速增收。而当以东林党为代表的文官集团消灭阉党后就立即减轻了商业税,明朝政府财政收入迅速降低,无力支付赈灾、边境战争和镇压农民起义的支出。崇祯帝曾经向北京各级官员号哭借钱只借到20万两白银,李自成进京后强迫官员交出财产却收到3000万两之巨。

文官集团代表的是江南庞大的商人集团的利益,他们强调农业是国家之本,重农抑商,反对征商税,背地里却与商人联合起来,攫取无数的利益。当满清入关后,东林党人却抛弃了自己口中的仁义道德,迫不及待的投降,卑躬屈膝,讨好新主子,让世人见到了他们的丑恶嘴脸。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洪承畴,兵败被俘后投降,以至于人用“史鉴流传真可法,洪恩未报反成仇。”来讽刺他。

腐败是一个国家政治上的毒瘤,危害着国家的内政;而军队则是国家的拳头,抵御着国家的外敌。明朝末年,军队战斗力低下。有着200万军队的大国,却败给了仅有十几万军队的女真族,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巨大的讽刺。

明朝军队纪律涣散,严重害民扰民。朝廷发不出军饷,剿贼剿寇的官兵便到处害民扰民。明朝郧阳巡按高斗枢在《守郧纪略》中记载,崇祯十四年(1641年),他奉命驻守郧阳,在他抵达郧阳前的十几天,左良玉率领的官兵路过此地,二三万官兵一涌入城,城中没有一家没有官兵的,“淫污之状不可言”。住了几天大军开拔,又将城里所有人家清洗一空,十多天后他到了,竟然找不到米和菜,士绅和百姓见到他,无不痛哭流涕,不恨贼而恨兵。

官军抢劫百姓,主要是官府严重拖欠军饷。1644年初,军饷欠缴已达数百万两,而从南方来的税款只有几万两,国家的粮仓实际上已经空了,没有足够的大米充军饷,户部就买杂粮凑数。当北京被围时,驻军已有5个月没有发饷,执行任务的军队没有炊事用具,每个士兵领到100枚铜钱,由他们自己买东西吃。明朝大臣马世奇在向崇祯皇帝解释老百姓起义的原因时说:“非附闯也,苦兵也。”“苦兵”,是因为官军破家、杀人、屠城,“人之居者、行者,不得安保其身命”。老百姓“遂至视贼如归,人忘忠义”。当时,朝廷用官军剿“寇”,而百姓望“寇”剿官军,可见民心所向。

这样的军队早已军心涣散,不能打仗。据明朝人写的《甲申传信录》中讲,李自成攻北京时,明朝守北京大营的军队是40万人,部将数以千计,“临敌力战,死于疆事者仅二人而已。嘻!”40多万人的军队打仗,死于战场的只有二人,可见人心军心早已不想打了,明朝的气数已尽。

军队战斗力低下,一方面是因为明朝军户制度使得士兵良莠不齐;另一方面是军队中的将领们贪污军饷,甚至虚报兵额,冒领军饷;更严重的是将领们不思进取,只知道贪图享乐,与朝廷中官员勾结,欺上瞒下,倒卖军械,与女真人眉来眼去,置国家利益不顾。当战争来临时,国家却无可战之兵,无敢战之将。无能的将领充斥在军队中,而有能力的将领却被庸官和庸将所害,不能力挽狂澜,改变大明的命运。

明朝的运气不错,明末出了三个功勋卓著的名将,熊廷弼,万历二十六年的进士;孙承宗,万历三十二进士第二名(榜眼);袁崇焕,万历四十七年进士。这三人都是难得的军事人才,可惜熊廷弼、袁崇焕先后被杀,孙承宗被罢斥。熊廷弼在萨尔浒大战之后出任辽东经略,出关指挥辽东军事。广宁失守,明朝政府追究责任,魏忠贤趁机向熊廷弼敲诈勒索,被拒就诬陷熊廷弼贪污军饷,将熊廷弼斩首。天启元年(1621年),孙承宗因为知兵被任命为兵部尚书、东阁大学士。孙承宗上任后,采纳袁崇焕的意见,主守宁远。经过数年艰辛努力,布臵成了一道坚固的宁(远)锦(州)防线,成为清骑兵不可逾越的障碍。而魏忠贤却嫉恨他,使孙承宗去职。袁崇焕被凌迟处死以后,孙承宗再次被任命为辽东经略,后崇祯四年,大凌河失守,孙承宗第二次被排挤下台。崇祯十一年,清兵围攻高阳,赋闲在家的孙承宗率全城军民与之血战。三天后城破,孙承宗被俘,因拒不投降,被活活勒死。天启六年正月、天启七年五月相继取得“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奇迹般挡住了清军的凶猛进攻。“宁远大捷”的消息传回京城,满朝震动,欣喜若狂,袁崇焕一战成名,从此晋身中国名将之列。而崇祯却中皇太极反间计,将袁崇焕凌迟处死(崇祯三年,1630年)。有人说,袁崇焕被杀,不仅是袁崇焕本人的悲剧,也是崇祯皇帝的悲剧,更是大明王朝的悲剧。“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明史.卷二五九.袁崇焕传》)。

官员与军队的腐败毁掉了明朝的内政,战力低下的军队无法抵抗外族的入侵。两个方面的问题使得一个王朝走向没落。一部明朝的灭亡史,饱含着多少历史经验和教训。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千秋功罪,后人评说,正应了李商隐诗中的那句话“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历史错误是犯不得的,尤其是在各种社会矛盾复杂交错的时候,更当慎之又慎。

目前,我们国家正处在民族复兴的关键时刻,国内外各种势力错综复杂,不同的反动势力不愿意看到我们国家强大起来,从而影响他们的利益。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国外周边国家在领土问题上与中国纠缠,针对中国崛起发出一次又一次的中国威胁论;国内有一小部分人,自诩为所谓的公知精英对国家一些问题冷嘲热讽,对革命先烈极尽侮辱,试图影响舆论,误导群众。就像前段时间沸沸扬扬的毕福剑侮辱毛主席,加多宝侮辱邱少云烈士一样,各种跳梁小丑哗众取宠,其险恶用心显而易见。

庆幸的是,自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坚持从严治党治军,强力反腐,一大批“老虎”、“苍蝇”落马,让人民看到了国家反腐的决心,提高了对国家的信心。从明朝灭亡的历史中,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强国必先反腐,反对腐败,吏治清明,就能修炼好内功,强大自身;强国一定强军,建设一支攻坚克敌,敢于战斗的军队就像练好外功,保卫着国家的安定。反腐强军,内外兼顾,我们国家一定会走向复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以史为鉴,从历史中获得启示,在反思中前进,在前进中成长,对国家如此,对人亦然。

大别山启示(优秀)

“启示作文 ”优秀

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启示

九年级历史启示类题目

.4中考历史感想启示

学习抗战历史的启示

中考_历史_启示类总结

世界历史重要历史认识及启示

中考知识点历史的借鉴(启示)

重要的历史认识及启示

历史的启示(优秀)
《历史的启示(优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历史的启示 启示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