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总评诸葛亮的一生

发布时间:2020-03-03 12:24:5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总评诸葛亮的一生

上一讲我们只讲到诸葛亮的死去,由于篇幅的关系,还没有对诸葛亮的一生进行一个整体的评价,总感觉少了些什么。诸葛亮和司马懿是我的三国英雄传的最后一个系列了,为何把他们放在最后来写,是因为自己很仰慕他们,又顾忌自己驾驭不了他们,所以总要思虑了再三,考察了再三,才能去下笔。这是对那些历史上的著名人物的一种尊重,也是对历史的一种尊重。现在我们社会对历史所做的伤害的事情实在太多了,我本着还原历史的职责去写历史,这才是对历史的一种尊重。

我闲话少说。我打算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诸葛亮的一生进行评价,先接着上一讲来说说诸葛亮死后的一些事以及一些历史人物对诸葛亮的评价,再谈谈诸葛亮的一些性格,最后再谈谈他所为之努力的那个北伐的梦想的利弊。

诸葛亮临死时,他从诸葛瑾那里接过来的养子诸葛乔已在第二次北伐时光荣牺牲,而他真正的儿子诸葛瞻才仅仅八岁而已。诸葛亮的一生太钟情于事业,对男女的情情爱爱似乎不太感兴趣。他穷尽了大半生的努力都是在为刘备去打造一个美好的江山事业,但却忽略了自己的家庭。很多人说诸葛亮娶了丑妻黄月华,是因为诸葛亮不看中长相,而看中其的家庭势力以及其的才能的缘故,与其这么说,倒不如这么说,是因为诸葛亮对男欢女爱这事不太感兴趣,所以对配偶的相貌要求不高,只要她有利于他的事业就行。这就是政治婚姻的意义之所在。从这一点也可以说明,为何诸葛亮娶了黄月英之后,就一直没有怀过孕的原因,更多的原因在于诸葛亮是个工作狂,而他对于他的家庭所顾忌的方面实在太少了,更不用说能有多少的机会和黄月英在谈情说爱了。从这也可以看出,黄月英还真是好妻子,老公娶了你,把你撂在家里,但你却不在乎,默默在背后支持着你的老公,履行着自己应有的职责。所以从这也可以解释为何黄月英为何一直没有怀孕,原因就在于他们所做的房事有可能实在太少了。以古代观念来说诸葛亮是晚年得子可谓是喜出望外,另外对这孩子也是特别的爱护。也难怪他会在临死前特地召来自己这位八岁的儿子,好好地嘱咐一番:“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其中这一年诸葛亮还给自己的兄长诸葛瑾写了一封信,也说到了他儿子,“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由此可见诸葛亮对子嗣的教育是极为地看重。

另外诸葛亮在临死时向后主刘禅上疏,道:“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羸财,以负陛下。”由此可见诸葛亮在临死时想的不是自己的家,而是国家;想不是自己如何的富裕,而是如何不负于国家;想的不是如何给自己的子孙后代留财,而是如何地散尽其财。正所谓诸葛亮之不同于中国一般父母的原因,正所谓儿孙自有儿孙福,留财其实是对孩子的一种拖累,而诸葛亮很明白这一点,他想让自己的儿子成为奋发图强的一代,报效国家的一代,而不是处处成为别人的累赘的一代。由此可见诸葛亮人格之高贵。

诸葛亮死后葬在了定军山,先前定军山由阳平之战成名,后有诸葛亮葬于此地再次名动天下。

对于诸葛亮的一生,《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是极为地看重,他以很大的篇幅对诸葛亮的一生做出了如下的评价:

“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

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于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

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

后备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尊号,拜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于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奉化肃然。

当此之时,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苞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又自以为无身之日,则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是以用兵不戢,屡耀其武。

然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昔萧何荐韩信,管仲举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长,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邪?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

陈寿对诸葛亮的一生的评价是极为地到位的。他从诸葛亮年少之时讲起,一直到诸葛亮的死去,所经历的事迹可谓是面面俱到,评价也是极为地深刻。

诸葛亮幼年先丧母,后丧父,又因战乱随叔父诸葛玄迁至荆州,不久后又再次丧叔父,可谓是命运多舛。那时诸葛亮才十七岁而已,却身遭如此大难,兄长远游在外,上有“两姐”,下有一弟,促使他不得不学会自立,挑起家里的重担。所以诸葛亮和很多孩子不一样,很早就在边耕田边读书了。这种自立的性格让诸葛亮变得很勤劳,也很“独立”,不大会与别人合作,总是把重担挑在自己的身上。因此,诸葛亮被刘备重用的期间是他大展宏图的期间,其中刘备死后也是如此,但由于缺乏合作的能力,他先后挤掉了好几位与其才能相当的人,其中就有徐庶、李严等等。

而他的一生可谓极为地勤劳,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小到士兵杖打二十的事也亲自去监督。有些事应有个适度,过了这个度未必是个好事。杖打士兵这样的小事,可以分给其他负有职责的监督官员来监督,用不着他一个身负宰相高位的人亲自去监督。而一个国家的发展靠的是各个部门的相互合作,相互协调,而不仅仅是由于一个人的特别勤劳。而诸葛亮却恰恰反之,在刘备死后诸葛亮把蜀汉带入了一个诸葛亮的时代。正是他这种不放手的精神,使得蜀汉管理模式极为僵硬,在诸葛亮死后感到明显的不适,就这样在他死后蜀汉便迅速地走入了衰落了,以至于最后的灭亡。

那个时代也是个没诸葛亮就不行的时代。因为诸葛亮在刘备死后,用了十三年的时间都是为他的北伐梦想而努力着(先是六年的南征,而南征也是为北伐而努力,加之后七年的北伐,总共就是十三年)。似乎晚年的他穷尽蜀汉的一切都是在不断地进行北伐。有人说他是用进攻来防守,用进攻来发展生产力,而北京邮电大学刘玉平教授的评价更为贴切,诸葛亮这一生极为缺乏安全感,他就连睡觉时都要扛着大刀,时时刻刻想着如何地进攻。由于关羽的痛失荆州,使得荆州的失去,给诸葛亮的北伐带来了很多的不便。路途的遥远以及崎岖,都给北伐后勤补给带来了很多的不便之处,诸葛亮的北伐也多因粮食的难以接济而不得不半途而废。不仅如此就诸葛亮的五次北伐而言,他没有统一战略规划,先是攻下哪哪为据点,然后逐步扩大,以至于平定北方。而曹魏的势力是三家之中最大的,且疆域也是最辽阔的,如果没有统一战略思想以及战略规划,这是很难实现的。而就在第四次北伐之时,诸葛亮就该考虑一下这问题才去北伐了,因而也有人说其实诸葛亮就应该只有四次北伐就行,就不应该有最后这一次北伐。而诸葛亮偏偏这么做,不断地去实现他的北伐理想,加之蜀汉的凋弊难以接济,结果这北伐就成了带垮蜀汉的关键,也成为了诸葛亮的一大败笔。对于陈寿对他的军事评价也是极为的贴切的。不过诸葛亮的用兵还是灵活多变的,但唯一缺乏就是统一的战略规划,在这点上陈寿的评价有点不当。当然北伐还是有他有利的一面的。那就是为北伐所需所打造的很多科技产品,带动了蜀汉的军事力量的提高。比如说,馒头的发明、木牛流马的发明以及一些攻战工具的发明。至于蜀汉为何不在诸葛亮活着时候衰落,而偏偏要在诸葛亮死后,那是这北伐的局面只有诸葛亮能折腾出来,也只有诸葛亮能维持得住。这也只有他的超高智商才能造就这一切,但他死后蜀汉还能有谁能带活这一局面呢?君不见蒋琬之治国半途而废,君不见费祎之后继仍无果,君不见姜维之九伐中原,徒承师业,却屡屡无功而返,……终只见艾的奇兵由天而降,却唯有诸葛瞻护国,而却众臣纷纷议举城而降,呜呼哀哉,岂不悲哉!

但诸葛亮却终其后半生都在北伐,最终累倒了北伐之路上,而所谓的北伐也将蜀汉带入了暗无天日的战争岁月,并紧紧地伴随着,直至灭亡。

由于诸葛瞻的护国之壮举将在最后一讲讲述,在此就不一一讲述了。关于诸葛亮的评价到此为止。

最后请大家注意了,明天将接着续写《三国英雄传》之《两个绝顶天才的相遇》之《平定公孙渊》,望大家能积极留意。还有三讲我即将结束这一系列,还望以后的系列大家能多多关注。随后的系列是《盛唐那些*的年代》,讲述的是安史之乱时的那些种种有趣的事。

总评

诸葛亮的一生 及其预言《马前课》

毕业总评

诸葛亮

诸葛亮

桔子课总评

高中三年总评

南宁市经济状况总评

学年自我总评

学期自我总评

总评诸葛亮的一生
《总评诸葛亮的一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总评诸葛亮 总评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