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毛泽东与斯大林

发布时间:2020-03-03 04:13:2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毛泽东与斯大林

一、案例文本

1949年12月21日,斯大林70寿辰,许多社会主义国家的党和领导人都将到莫斯科去为斯大林祝寿。10月初的一天,毛泽东与刘少奇、周恩来商谈准备出访苏联事宜。毛泽东笑着说:“我可是只管去祝寿喔!有关中苏双方的会谈、协定、签约之类的事,还得靠你这位政务院总理了。”周恩来知道这一段时间,毛泽东因为过分劳累,体力不支,需要休息,就说:“主席可以先在苏联休息一段时间,好好休息,恢复恢复;有关中苏双方商谈的具体工作,我到苏联后按主席的意见和政治局的决定去办”。毛主席发电报给斯大林,斯大林复电,欢迎毛泽东到莫斯科来。1949年12月6日,毛泽东登上去莫斯科的专列。

斯大林会见毛泽东。毛泽东落座之后,斯大林望着毛泽东,赞叹地说:“伟大!真伟大!你们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你对中国人民的贡献很大,你是中国人民的好儿子!我们真诚地祝你健康!”

毛泽东知道,斯大林对他和他所坚持的中国革命的道路,有过疑虑和意见,但是没料到,会晤刚开始,斯大林就这样地赞扬他,他没有因斯大林的赞扬而眉飞色舞,也没有趁机对斯大林进行恭维,却摇摇头说:“不,我是长期受打击受排挤的人,有话无处说„„”

在这种热烈友好、人人激动、庄严神圣的场合中,毛泽东只用了半句话,并且是低沉而缓慢的半句话,就使那热烈的气氛,一下子凝结了;就使斯大林精心布置的那庄严、神圣、歌功颂德的浓郁空气,一下子冻住了。

客厅里,所有的人都不约而同地抬起头来,注视着这位朴实无华,沉着机敏,注重实事求是而不肯向任何人投机取宠的中国共产党的领袖。

斯大林惊讶地望着毛泽东,一时不知道说什么话好。毛泽东继续说;“反对我的人厉害咧,有些是非不明,至现在还不明——”

斯大林有点尴尬,他知道毛泽东指的是王明一伙用共产国际压中国党的事。在这些事情上,他自己也有一份不可推卸的责任。不过,这些事,数月前,刘少奇率代表团到莫斯科时,斯大林已经同刘少奇他们谈过了,斯大林不仅谴责了王明,还公开作了自我批评。现在,在这样的场合,毛泽东开门见山,直陈要害,闹得他不好回答。但斯大林毕竟是经验丰富的政治家,他知道这些事不好解释,在这种场合又不可能细谈,所以毛泽东言犹未尽,他就把话接了过去,说:“不不不!既往不咎嘛!胜利分清了是非,胜利就是一切!不能谴责胜利者,这是一般的公理。”毛泽东听了这话,深沉地笑了。在场的苏联领导人也都笑了,有的还轻轻鼓了掌。

斯大林是个性格坚强而又自信自负的人,在他和外国领导人的交往中,常常是人们围着他转,看他的眼色行事,很少有人敢说半个不字,甚至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这样一些世界著名的领袖人物,对他斯大林也不敢冷眼旁观,随便沉脸,然而,才成立的新中国的领袖毛泽东,竟然敢在稠人广众面前,无视他斯大林的友好祝愿,把脸一沉,说他是个长期受打击、受排挤的人,这不是当众给我斯大林难堪吗?!

那天晚餐,斯大林翻来覆去地问他的心腹:“这个毛泽东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马林科夫、贝利亚等人都耸耸肩,答不上来。斯大林又喃喃地说:“我对他一无所知,他从未来过苏联,那么,他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从哪儿来的呢?”

斯大林对毛泽东是不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长期有怀疑,对毛泽东的革命道路有怀疑。他怀疑毛泽东所持的立场是狭隘的农民立场,怀疑他害怕工人。他说:“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革命的学说,可毛泽东害怕工人,农民意识,喜欢钻山沟,山沟能出马列主义吗?”“苏联十月革命是工人阶级在城市起义夺取政权,可毛泽东忽视工人阶级而孤立地建立红军,这难道不是抗拒国际指示,轻视苏联经验吗?”“毛泽东自称是马克思主义者,可是他连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道理都不懂”。他和毛泽东会面时称毛泽东为“先生”,而不是“同志”。按苏联共产党人的惯例,对非马克思主义者的同志,才尊称为“先生”。

斯大林怀疑毛泽东,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王明为了争权夺利,为了争得中共领袖地位,长期在斯大林身边说毛泽东的坏话。三十年代和四十年代初,王明先通过共产国际东方部部长米夫等人给斯大林耳边吹风,后来又以自己是中共代表团团长、共产国际执委会委员、政治书记处书记的身份,常向斯大林进谗言,他成了斯大林在殖民地、附属国问题上的主要专家。王明利用一切机会,攻击毛泽东,说毛泽东的坏话,造谣污蔑。而斯大林对毛泽东的看法,多来自王明。

毛泽东有一次在与斯大林会谈时说:实际上,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是很不容易的。中国革命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曲折的探索过程。中国有中国的实际情况。有人曾不顾中国的实际,照搬苏联的模式,几乎使中国革命走入绝境。所以中国革命的经验,集中到一点,就是一定要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经过多次交谈,增进了双方的了解,斯大林感到不能继续无端地怀疑自己的同志,1950年1月22日,他在中国翻译师哲的提醒下,改称毛泽东为“同志”。

一天,斯大林请毛泽东、周恩来吃饭。周恩来介绍了毛泽东的一些著作。1950年2月8日,在毛泽东和斯大林的一次会晤中,斯大林认真地建议毛泽东把他所有的文章文件等都编辑出版。这是斯大林第一次建议出版外国共产党领袖的著作。毛泽东点头同意斯大林的建议,并希望斯大林派人帮助编辑。

斯大林推荐苏联哲学博士尤金,毛泽东表示感谢。回国后,1950年4月,毛泽东致电斯大林正式邀请尤金来华。毛泽东在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上,提出了斯大林的建议。政治局认为,斯大林的建议很重要。会议决定成立毛泽东选集委员会,指定陈伯达、田家英整理中文稿件,最后由毛泽东亲自审定,责成毛泽东的俄文翻译师哲和苏联翻译组织中文译成俄文的工作。

1950年7月,尤金应邀到北京,开始对毛泽东著作稿进行编辑。尤金看了毛泽东的《实践论》译稿,赞不绝口,连连称好,他又与毛泽东进行了一次长谈,说他对准备编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的译文都看了,觉得很好,非常有趣,引人入胜,有许多独到之处,同时指出;个别篇章,作为理论性文献,有些语句或许欠严谨,有些语意虽明确,但“难登大雅之堂”,如“一屁股蹲下,坐在炕上”,“懒婆娘的裹脚步又长又臭”,辩证法中的“生”与“死”的关系等。尤金谈的意见不多,并一再声明,这是从照顾外国读者的角度提出来的,仅供修改时参考。

尤金对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和《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文章特别推崇,请毛泽东把这几篇文章寄给斯大林阅读。斯大林看了毛泽东转送来的《实践论》译稿,认为它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并把它交给了苏共中央的理论刊物《布尔什维克》杂志社。

1950年12月出版的《布尔什维克》第23期上,全文刊登了毛泽东的《实践论》,并转登了中文编辑部的题解:“在中国共产党内,曾经有过一些教条主义者,也曾有过一些经验主义者,他们的错误思想,特别是披着马克思列宁主义外衣的教条主义观点,曾在1931年至1934年使中国革命受到了极大的损失。”斯大林看过这篇文章的题解,并推荐在苏共中央的理论刊物上转载,说明他此时不仅承认了文章的科学性,承认毛泽东发展了马列主义,而且正视了自己在30年代指导那些“披着马克思列宁主义外衣的教条主义的观点”对中国革命所造成的严重损失。毛泽东说:“斯大林的怀疑经过实践证明不对,看法也可以改变”,“斯大林还是讲理的。”

1952年苏联出版《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反应很好,引起轰动,受到苏联和东欧各国的普遍重视,接着出版了《毛泽东选集》第二卷,1953年翻译出版了第三卷。

(摘自刘杰诚著《毛泽东与斯大林》,第

6、

16、

17、

23、3

36、27

7、

218、

219、

437、38

9、390、39

1、392页。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出版)

二、案例解析

本案例摘自刘杰诚著《毛泽东与斯大林》,案例通过毛泽东在苏联和斯大林会晤的一些片段,启发学生思考: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

体实际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很不容易的。也让学生通过案例学习,了解毛泽东和斯大林的伟人风范。

三、思考讨论题

你对本案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有何感想?

四、教学建议

《纲要》课第一章分三次课上,第一次课上第一节,第二次课上第

二、三节,第三次课上第

四、五节。第一次课上完后,发本案例文本给学生,要求学生自学。第二次课教师讲授前,先叫一个学生脱稿简要复述案例,检查学生是否进行了自学,然后进行课堂讨论:你对本案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有何感想?根据学生的发言不断结合教材的有关内容设置问题,引导和鼓励学生深入思考课本第一章第二节有关理论问题。

(作者:杨化西)

《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读书笔记

1950年毛泽东为斯大林祝寿词

斯大林格勒

解读斯大林

斯大林之女与克里姆林宫的角力

斯大林格勒(材料)

斯大林格勒观后感

《斯大林传》读后感

斯大林名言摘录

毛泽东与金瓶梅

毛泽东与斯大林
《毛泽东与斯大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