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常熟经济运行分析

发布时间:2020-03-01 19:59:3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经济加速转型 民生显著改善

——2011年常熟市经济运行简析

2011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形势,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以“转方式、抓创新、重统筹、惠民生”为主线,攻坚克难,奋力拼搏,强力推进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着力保障改善民生,全市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运行质量稳步提升,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创新活力不断提升,发展动力全面增强,民生事业持续推进。

一、三次产业协同发展

据初步测算,2011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10.4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2.2%,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2:54.8:43.2。实现财政总收入352.09亿元,同比增长28.5%,其中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22.5亿元,同比增长22.4%。

1、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2011年,全市农业生产继续增产增收,实现农业总产值57.35亿元,比上年增长14.2%;实现粮食总产量32.14万吨,增长3.0%。其中,种植业实现产值28.82亿元,增长16.3%;渔业实现产值13.85亿元,增长10.7%。现代农业有效推进。新增高效农业面积2.5万亩,其中高效设施农业面积1.1万亩,高效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超80%。农业机械化水平快速提升。新增各类先进的补贴农机具10400台,稻麦生产机械化水平达97.5%,稻麦秸秆机械化还田率达80.2%。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推进。拥有农业龙头企业共52家,2011年销售收入144.23亿元,为农业总产值的2.5倍,农产品出口创汇6700万美元。

2、工业转型升级成效显著。2011年,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4275.39亿元,比上年增长17.1%;规模以上企业实现产值3287.4亿元,增长18.4%,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76.9%。重工业增长快于轻工业。规模以上重工业实现产值1933.72亿元,增长21.5%,高于轻工业7.3个百分点,轻、重工业比例达41.2:58.8。新兴产业主导作用增强。八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1114.85亿元,增长30.3%,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1.9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33.9%,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对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达50.7%。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完成产值1000.64亿元,增长25.8%,增速高出全市平均水平7.4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30.4%,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对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的贡献率达40.1%。品牌经济做大做强。全市省级以上名牌企业共完成产值1071.72亿元,增长19.7%,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32.6%,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

3、服务业发展加快提速。2011年,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738.73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可比价),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3.2%,位居苏州五县市第一,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旅游事业蓬勃发展。全市各类景点接待境内外游客1733万人次,其中境外游客96556人,分别增长10.1%和12.7%,实现旅游总收入251.89亿元,增长23.7%。金融运行平稳。截至2011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1817.71亿元,比年初增加175.92亿元,增长10.7%;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1319.52亿元,比年初增加189.87亿元,增长16.8%。其中,短期贷款746.23亿元,中长期贷款541.46亿元,分别增长22.6%和11.0%。港口吞吐能力不断提升。常熟港实现货物吞吐量5702万吨,增长13.1%。其中,外贸货物吞吐量1036万吨,增长9.8%;集装箱吞吐量32万标箱,增长3.9%。现代服务业加速推进。年内新增制造业分离发展现代服务业企业65家;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87.16亿元,比上年增长24.3%;实现服务外包接包额12050万美元,离岸执行额4365万美元,分别增长92.8%和30.0%。

二、三大需求协调拉动

1、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2011年,全市完成全社会投资535.37亿元,比上年增长21.5%,其中工业投资278.01亿元,增长17.1%。重大项目引领增长。在建重大投资项目(计划总投资5亿元的内资项目和1亿美元以上的外资项目)共24个,当年完成投资99.81亿元,增长94.3%。其中,工业项目和服务业项目分别为10个和14个,分别完成投资52.59亿元和47.22亿元,分别增长81.6%和110.6%。新兴产业投资发力。八大新兴产业在建项目共144个,当年完成投资98.88亿元,增长42.8%,高于全社会投资增幅21.3个百分点,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为18.7%,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其中,新材料产业(34.12亿元)、高端装备制造业(27.21亿元)、智能电网和物联网业(11.77亿元)占到七成以上,分别增长165.2%、14.3%和77.7%。基础设施建设强劲增长。全年完成投资129.47亿元,增长48.9%,高于全社会投资增速27.4个百分点,占全社会投资的24.2%。服务业投资比重提升。

1完成服务业投资255.15亿元,增长26.5%,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由上年的45.8%提高为47.7%。其中,房地产投资完成93.02亿元,下降3.1%,为近年来首次负增长。

2、消费市场繁荣发展。2011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5.22亿元,比上年增长18.1%,其中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单位实现零售额241.29亿元,比上年增长25.8%。市场规模持续扩张。全市商品市场成交额达1205.12亿元,比上年增长20.0%。其中,专业市场实现成交额1017.11亿元,占全市商品市场成交额的比重达84.4%。服装城市场成交额突破800亿元,达800.58亿元,增长22.6%。城乡市场共同发展。2011年,城区实现零售额221.66亿元,农村实现零售额203.56亿元,分别增长18.2%和17.9%。家电下乡成效显著。全年家电下乡共销售家电8.45万台,实现销售额2.15亿元;家电以旧换新共销售各类家电13.27万台,实现销售额5.30亿元。消费热点频现。从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贸易企业的零售情况看,建材类、家具类、家电类热销,分别实现零售额15.74亿元、15.5亿元和20.74亿元,分别增长41.0%、49.7%和34.1%;石油制品类较快增长,实现零售额23.99亿元,增长29.6%;金银珠宝类消费受宠,实现零售额3.84亿元,增长26.0%;汽车消费增长趋缓,实现零售额56.29亿元,增长21.7%,增速比年初回落23.5个百分点。

3、外贸出口增速放缓。2011年,全市积极应对外贸市场变化,克难求进,外贸进出口保持平稳增长。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198.0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4.3%。其中,出口135.46亿元,增长16.2%,比上年回落33个百分点;进口62.58亿元,增长10.5%。贸易方式加快转变。一般贸易实现进出口额74.1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4.0%,高于加工贸易17.6个百分点,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达到37.4%。出口结构不断优化。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分别出口73.76亿美元和53.4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6%和6.0%。,占全市的54.4%和39.5%。新兴市场加快拓展。对台贸易实现进出口额13.07亿美元,增长41.4%,台湾地区成为我市继欧盟、美国、日本、韩国和东盟之外的第六大贸易伙伴。与东盟进出口比上年增长32.0%。中东、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贸易份额不断提高,进出口总额分别增长20.0%、21.6%和36.3%,占比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

三、民资外资齐头并进

1、民资发展量质齐升。2011年,全市多措并举,抢抓机遇,奋力争先,民营经济发展再创佳绩。个私注册总量持续攀升。当年新办私营企业再次突破3000家,达3095家,注册资本99.28亿元;新批个体工商户10799户,注册资金9.39亿元。期末个私经济注册资本达888.14亿元,比上年增长20.5%,继续位居全省前茅。全市净增民资(内资)注册资本250.2亿元,完成年度目标的2.1倍。内在质量不断提升。当年新办有限公司2855家,注册资本总额达96.6亿元,分别占新办企业总数的92.2%和注册资本总额的97.3%。新办私营有限公司平均注册资本达338.5万元。当年新办注册资本超千万元有限公司287家,比上年增加46家,注册资本127亿元,比上年增长26.0%,占全市净增民资(内资)注册资本总额的50.8%。其中,超5000万元的有26家,超亿元的有31家。个私经济财税贡献再上台阶。全市个私经济实现入库地方税收40.93亿元,增长20.3%,占入库税金(不含耕占税及契税)的47.5%,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稳居各经济类型之首。

2、外资外经阔步前行。2011年,全市充分发挥两区两园集聚功能,加快引进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科技型、基地型、龙头型外资项目和外资研发机构,依托优势企业积极拓展外经合作,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助推外资经济转型。利用外资扎实推进。全市新签利用外资合同176项,注册外资20.08亿美元,到帐外资9.02亿美元。其中服务业外资16项,注册资本1.64亿元,到帐外资2亿美元,增长89.4%。批准五大新型产业项目110项,总投资31.34亿美元,注册外资14.35亿美元,分别占全市的69.8%和67.2%。外经合作稳步拓展。新办境外企业18家,增资6家,当年投资12127万美元,其中中方协议投资额 5960万美元。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同额11815万美元,完成营业额9979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62.4%和37.1%。服务外包加快推进。新增服务外包企业16家,累计达到52家,新增受训人员超700人,初步形成了以生物医药、软件开发、工业设计、电子商务等为主体的产业格局。全年实现服务外包接合同额12050万美元,同比增长92.8%;离岸执行额4365万美元,同比增长30.0%。

四、科技人才战略强力推进

1、人才工作成果喜人。2011年,成功举办各类创新创业活动,积极赴各地进行人才推介,着力构建人才集聚高地。苏州(常熟)国际精英创新创业合作洽谈会落户52个项目意向,其中35个项目初步达成了协议,24个创新创业项目正式签约,已有3个项目正式落户。有2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实现了零的突破;新增省双创人才计划7人,苏州姑苏人才9人,引进市双创人才团队42个;新增省级博士后工作站7个,新引进在站博士后2人;新增企业研究生工作站12家。据初步统计,2011年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6.78万人,当年新增2.51万人,其中博士116人,硕士1057人,高级职称人员671人,专业技术人员9098人;完成高技能人才鉴定1924人,其中高级工14个工种1728人。

2、科技创新有效加强。2011年,全市申请专利1.64万件,增长28.1%;授权7980件,增长88.1%。其中,发明专利申请2415件,增长14.7%;授权261件,增长12.1%。新增“月龙”、“扬帆”、“阿里山”、“ENOX(强盛)”4个中国驰名商标。科技创新载体加快建设。全年新增苏州市级以上科技公共服务平台5个,其中省1个,苏州市级4个;新增省级科技创业园、孵化器1个。新增企业技术中心6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5个;新增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新增省级外资研发机构1个。年内达成产学研合作项目351个,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4个,教授柔性进企业活动达成技术合作协议44项。新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8家,省高新产品227只,新增省创新型企业16家,省民营科技企业90家。

五、民生福祉显著改善

1、居民生活质量持续改善。2011年,全市围绕居民收入倍增计划,以促进就业为根本,积极实施各种富民增收政策措施,统筹提高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着力构建城乡居民增收长效机制,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富裕。城乡居民大幅增收。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5041元,比上年增长14.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7289元,增长17.9%,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为2.03:1。年末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812.08亿元,比年初增加56.04亿元,同比增长7.4%,列全省县级市第一。按年末户籍人口计算,居民人均人民币储蓄存款达到76096元,比上年增加5209元。居民消费加快升级。城镇居民人均服务业性消费支出6237元,增长26.1%,住房装修、交通工具服务、文化娱乐等服务项目消费支出全面增长。城镇居民人均网上购物消费217元,增长1.3倍。农村居民文教娱乐消费支出2382元,增长19.9%,文教娱乐消费占比达18.1%;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4407元,增长14.7%。2011年末,全市私家车拥有量164437辆,比上年增长23.3%。按户籍户数计算,全市每百户私家车拥有量达49.2辆,较上年增加9.4辆,平均每两户居民家庭拥有一辆私家车。

2、社会保障水平全面提升。2011年,全市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加大民生投入,加快推进城保扩面,全面落实各项惠民政策措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成果卓越。各类保障水平稳步提高。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城乡低保标准全面并轨,统一调整为500元/月。企业最低工资标准调整为每月1140元。养老保障待遇全面上调,企业退休人员人均每月增发157元,农保退休人员人均每月增发33元,征土(地)保养人员人均每月增加120元,无地无保障人员人均每月增加50元,老年补贴人均每月增加20元。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加大,保障性住房竣工面积超过13万平方米。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全年新增农保转城保4.2万人。年末本地户籍劳动力养老保险覆盖人数51.85万人,覆盖率达到99.6%,养老保障率达99.6%。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工伤保险、城镇生育保险、失业保险、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覆盖率均达到99.6%,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99.8%。养老事业加快推进。出台《常熟市养老机构设施建设“十二五规划”》,全面推进“幸福养老工程”。年内新建成养老机构1家,扩建养老机构5家,累计拥有养老机构24家,其中民办养老机构4家,新增各类养老机构床位数1400张,累计拥有6180张。

总体来看,2011年经济社会运行平稳向好,为今后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全市经济发展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面临的挑战也十分严峻:经济发展的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生产成本持续拉升;资源环境制约加剧;房地产市场发展前景堪忧;税制改革调整;出口拉动持续减弱;转型升级动力不够强劲等。2012年,是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决胜之年,也是转型升级的攻坚之年。新的一年,全市要围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在变局中把握机遇,提振精神,乘势而上,以创新驱动加速经济转型升级,积极增创发展优势,致力民生幸福,全力推进转型升级、城乡统筹、民生保障、生态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管理六大工程,确保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稳中求进、好中求快。

经济运行分析

经济运行分析

上半年经济运行分析

遂平县经济运行分析

8月份经济运行分析

15月经济运行分析

开发区经济运行分析

上半年经济运行分析

15月份经济运行分析

经济运行分析汇报

常熟经济运行分析
《常熟经济运行分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