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童趣》赏析及译文

发布时间:2020-03-04 06:07:4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18.闲情记趣

课文说明

这是一篇充满童真童趣的文章。

作者以一颗天真烂漫的童心来观察事物。在他的眼中,“夏蚊成雷”,如“群鹤舞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他“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在他的笔下,“一癞虾蟆”也成为“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明察秋毫的观察力,特别是那颗鲜活生动、充满奇思异想的童心,使这篇文章洋溢着新奇烂漫的童趣。

作者以生动的笔调,充分展开联想与想像,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进行描写,并通过“怡然称快”“怡然自得”“呀然惊恐”等语句表明自己的心理活动,写出了一种“物外之趣”。

关于练习

一、熟读全文。说说课文哪些描写富于童趣,你最喜欢哪些句子。 参见“课文说明”及“有关资料”。

二、用下列词语造句。 明察秋毫

藐小

怡然自得

本题旨在通过造句练习,使学生注意这几个词语,以丰富语汇。

三、每个人的童年都会有很多“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趣事。试把你的童年趣事,在小组或班上说给同学听听。

本题旨在使学生学习向课外延伸,训练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建议

一、本文较为浅显,应以学生自读为主。自读时先默读,以疏通文字,了解文意;然后再通过朗读、揣摩文章的妙处。待学生熟读之后,可让学生复述课文,并说说自己最喜欢哪些句子。最后,引导学生讲述一下自己“神游其中,怡然自得”的童年趣事。

二、观察昆虫是童趣之一,学生大多有此体验,让学生讲述自己观察的情形。

三、诵读文章,学生讲述

2、

3、4段的内容。

四、教师引导学生思考:①“物外之趣”是如何产生的?观察──联想想像──玩弄。②写心情的句子有什么作用?突出情趣。

五、写一篇“观察记趣”的短文,突出“物外之趣”。 有关资料

一、《闲情记趣》赏析

《闲情记趣》是从清代沈复撰写的《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中节选的。作者追忆了自己的童年生活,反映了儿童丰富的想像力和天真烂漫的童趣。文章没有连贯的情节,只是先总后分地叙述了童年生活中的趣事。全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总写童年时视觉敏锐,喜欢细致地观察事物,常有意想不到的乐趣。“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既反映小孩子视觉敏锐,又表现出孩子的稚气、天真。“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说明作者小时候善于细致地观察细小事物,看到细微的事物中那些别人所不能看到的妙处,产生超然物外的乐趣。

第二部分(第2段至篇末),具体写童年观察景物的奇趣。

先写夏天观察蚊飞的乐趣。“夏蚊成雷”是夸张又是比喻,这里则是“我”从蚊群嗡嗡的声音与闷雷声相似的特点联想到雷声。而把蚊比作鹤,也是蚊子的体形、长足与鹤相像,这是孩子们的联想。这些联想不但照应了第一部分的“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同时也为下文作了铺垫。“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心里这样想,眼前就果然出现了群鹤飞舞的景观。这是在前文联想基础上的想像,这正是“物外之趣”。而“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又是“我”创造性的联想和想像,进一步体现了物外之趣。同时也反映了“我”知识丰富,但活动范围狭小,没有机会和条件接触“青云白鹤”的实景,靠着丰富的想像仍然可以领略到书本上图画上所描绘的“青云白鹤”的实景。

再写“我”观察土墙、花台和小虫争斗的乐趣。这里写“我”观察花台草木,“以丛草为林,以虫蚊为兽”神游其中,仍是表现“物外之趣”的。而观虫斗、驱虾蟆的故事,不但紧扣“趣”字,说明“我”观察入神,而且还能表现出“我”的正直可爱,天真无邪。

全文紧紧围绕着一个“趣”字,揭示出儿童神奇美妙的内心世界。而这些“物外之趣”对大人来说似乎是闲情逸趣,可这却是孩子们把他们的小世界与外面的成人大世界融合在一起的结果,这使我们联想到孩子们“过家家”,视布娃娃为子、以纸盒子作屋的场面和乐趣,那么“我”视蚊为鹤、以草木为林,当然是真实可信的了,而且还能从中领略孩子们纯真的感情和丰富的想像力与创造力,启发我们进一步开发儿童的天性,培养发展他们的智力。

二、参考译文

回忆起我小时候,(视力特别好)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能看清秋天鸟儿新生出的最纤细的羽毛,(只要)见到细微的东西,一定要仔细察看它的纹理,因此常常产生超然物外的乐趣。

夏天(的傍晚),蚊子成群地飞,嗡嗡的叫声像闷雷,(我)暗暗地把它们比作一群在空中飞舞的鹤。我心里这样想,那成百上千的蚊子果然都变成鹤了。(我)昂着头看,脖子也累得发僵了。(我)又把蚊子留在白色的睡帐中,慢慢地用烟喷它们,让它们冲着烟雾飞叫,(我把这个景象)比作“青云白鹤”的景观,果然它们就像白鹤在云端飞鸣,我高兴得(不停地拍手)叫好。

我常在凹凸不平的土墙边、花台旁和小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身来,让身子和花台一样高。聚精会神地仔细观察,把草丛看作树林,把虫蚊想像成野兽,把凸起的土块比作山丘,把低洼的地方当作壕沟,(我)便在其中安闲自在地神游。

有一天,(我)看见两个小虫在草间争斗,我就仔细观察,看得兴致正浓时,突然一个家伙掀倒“山”压倒“树”走来,原来是一只癞虾蟆,(它)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就全被它吞掉了。(当时)我年幼,正在出神地看(那两只小虫争斗),(癞虾蟆的到来)不觉使我猛然一惊。(等我)神情安定下来,(便)捉住了这虾蟆,抽了它几十鞭子,把它赶到别的院子去了。

三、作家作品介绍

1.沈复(1763—1822),清代文学家。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少时奉父命习幕,曾在安徽绩溪、上海青浦、江苏扬州、湖北荆州、山东莱阳等地作幕僚。笔墨生涯,依人作嫁,沈复见尽热闹官场中卑鄙之状,内心实为厌弃,欲从事艺术而不可能。所幸者有妻陈芸,伉俪兼知己,情投意合,相敬如宾,在苏州之沧浪亭畔及画家鲁璋之肖爽楼中,过了一段时期的优游自在生活。由于陈芸不甘庸俗,失欢于翁姑,两次被逐,沈复又常失馆,贫困逼人,亲友白眼相加,小家庭无法保全,子女离散,痛赋悼亡。陈芸死后,得童年友人石韫玉之助,随其赴四川重庆之任。嘉庆十三年(1808),经石韫玉推荐,作为赴琉球使团之正使齐鲲幕客,渡海参加册封琉球国王之盛典。他在琉球那霸的大使馆写作了回忆录《浮生六记》。书中记叙了他和陈芸的家居生活、生离死别以及浪游各地之见闻,对山水园林及饮食起居均有独到的评述,阐发了自己不同凡俗的观点。后在江苏如皋作幕僚。60岁时,友人顾翰为他写了《寿沈三白布衣》诗,诗中说他无力买田去归隐,梦魂常绕吴门,思归故乡。不久去世。

沈复平生好游览山水,工诗善画。除《浮生六记》外,诗稿散佚,仅存《望海》《雨中游山》及题画诗数首。

2.《浮生六记》,清代小说。六卷。系沈复在嘉庆年间所写的一部回忆录。全书以抒情散文写成,撰情入语,感人至深。书名取李白《春夜宴季弟桃李园序》中“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之意,故题为《浮生六记》。各卷依次标题为《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今存前四记,后两记已佚。

此书乃作者46岁时,随同册封琉球国王的使团渡海,在琉球那霸的大使馆中写成。其写作时间在嘉庆十三年(1808)五月至十月。作者身处海外,回顾了自己大半生的遭遇,有可乐者亦有可忧者,感慨万千。

书中以较多的篇幅,记叙了作者和亡妻陈芸的家庭生活。两人志趣投合,互相尊重体贴,伉俪情深,甘愿过一种布衣蔬食而从事艺术自得其乐的生活。卜居苏州的沧浪亭与肖爽楼时,视为“不啻烟火神仙”“如梁上之燕,自去自来”。肖爽楼有四忌,即谈官宦升迁,公廨时事,八股时文,看牌掷色。亦有四取,即慷慨豪爽,风流蕴藉,落拓不羁,澄静缄默。由此可见其主人之胸襟与雅识。他们虽然身当“太平盛世”,且在“衣冠之家”,由于封建礼教的压迫,陈芸失翁姑之欢,两次被逐,加上贫困生活的煎熬,终至其理想幻灭,两人经历了生离死别的惨痛,儿子送去当学徒,女儿送人作童养媳。一对美满伴侣,终至悲剧结局。作者将欢愉与愁苦两相对照,各有重笔渲染,显得凄恻动人。

在这部回忆录里,作者塑造了亡妻陈芸的形象,林语堂谓之曰:“中国文学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陈芸是个柔和的女子,内心充满激情。她不爱珠玉首饰,却对破书残画倍加珍惜。古代诗人中她最推崇李白,认为其诗“宛如姑射仙子,有一种落花流水之趣”。她在肖爽楼中招待丈夫爱好艺术的朋友,拔钗沽酒,不动声色,而且省俭雅洁。《闲情记趣》一章中记述了一些她的创造与发明。她有意识地与凡夫俗子相对抗,反其道而行之,因之招致翁姑的斥责。临终她也绝不后悔自己的所作所为,对丈夫吐露了心中的话:“知己如君,得婿如此,妾已此生无憾。”

《浮生六记》可说是继宋代李清照《金石录后序》及明代归有光《项脊轩志》之后的一部佳作。陈寅恪在《元白诗笺证稿》中说:“吾国文学,自来以礼法顾忌之故,不敢多言男女间关系,而于正式男女关系如夫妇者,尤少涉及。盖闺房燕昵之情景,家庭米盐之琐屑,大抵不列载于篇章,惟以笼统之词,概括言之而已。此后来沈三白《浮生六记》之闺房记乐,所以为例外创作,然其时代已距今较近矣。”俞平伯《重刊浮生六记序》,也称赞此书:“虽有雕琢一样的完美,却不见一点斧凿痕。犹之佳山佳水,明明是天开的图画,却仿佛处处吻合人工的意匠。”

清道光年间,杨引传在苏州冷摊上获得《浮生六记》手稿,其时后两记已缺。道光二十九年(1849)王韬曾为之题跋,称作者“笔墨之间,缠绵哀感,一往情深。”光绪三年(1877)杨引传以王韬之介将此手稿交上海申报馆以活字版排印,距成书已70年。此书后有多种版本,1923年北京朴社出版了俞平伯校点本,后附《浮生六记年表》。1980年人民文学出版社重新排印。此书有英、法、日、德、俄等译本,在海外亦颇传诵。

1935年世界书局出版《美化名著丛刊》,收有《浮生六记足本》,补全之后两记皆是伪作。郑逸梅《清娱漫笔》中之《浮生六记的伪作》及《书报话旧》中之《三种伪书》均有此论。据考证,《中山记历》一卷系抄袭李鼎元的《使琉球记》,加以改头换面。李鼎元是嘉庆五年(1800)册封琉球国王的副使,去琉球的时间比沈复早8年。将李作冒充沈作,真所谓“张冠李戴”。最后一卷,原标题为《养生记道》,“足本”篡改为《养生记逍》,其内容系剽窃张英《聪训斋语》和曾国藩《求阙斋日记类抄》等书,拼凑而成。

《声声慢》译文及赏析

满江红译文及赏析

《童趣》原文和译文

天净沙秋思译文及赏析

40首古诗词译文及赏析

《世说新语》原文赏析及译文

鹧鸪天原文译文及赏析

疏影原文译文及赏析

《三戒》译文及赏析

王勃《九日》译文及赏析

《童趣》赏析及译文
《《童趣》赏析及译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童趣译文 童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