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感性确定性思想及其意义

发布时间:2020-03-02 13:20:25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感性确定性思想及其意义

摘要:对生活世界的感性确定性的理解关涉到人们的世界观。《德意志意识形态》在对费尔巴哈感性确定性批判的基础上,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出发按照历史与逻辑相统一,阐述了感性确定性得以可能确定的前提、原则和结果;在理论上宣告了超感性世界神话哲学的破产,确立了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历史唯物主义。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感性确定性;意义

生活世界的感性确定性究竟何以可能是确定性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通过对费尔巴哈感性确定性的批判,从人与自然的关系出发按照历史与逻辑相统一,阐述了感性确定性得以可能确定的前提、原则和结果。在理论上宣告了超感性世界神话哲学的破产,确立了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立足于现实生活过程,终止了以往的主客、心物、思有等二分的思辨哲学,开启了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关注每个时代的个人现实生活过程和活动,把哲学从解释世界的抽象神坛带到改变世界的现实之中。

一、对费尔巴哈感性确定性思想的批判

“在我看来,感性(Sinnlichkeit)不是别的,正是物质的东西和精神的东西的真实的、非臆造的、现实存在的统一。”[1]515费尔巴哈把感性存在作为哲学的出发点,为人的主体性做了证明,虽然对以往的一切唯心主义哲学进行了批判,但是“他(费尔巴哈)从来没有把感性世界理解为构成这一世界的个的全部活生生的感性活动”。[2]78因为,“费尔巴哈对感性世界的‘理解’一方面仅仅局限于对这一世界的单纯的直观,另一方仅仅局限于单纯的感觉”

[3]527

。费尔巴哈尽管可以凭单纯的直观和单纯的感觉意识到他所谓的“感性确定性”对象,但是,对于这个“感性确定性”对象是怎么来的?何以可能是确定性的?他根本不明白也回答不出来。“为了排除这些东西,他不得不求助于某种二重性的直观,这种直观介于仅仅看到‘眼前’的东西的普通直观和看出事物‘真正本质’的高级哲学直观之间”[3]528。这种二重性直观使费尔巴哈最终“正是在共产主义的唯物主义

者看到改造工业和社会结构的必要性和条件的地方”[3]530他却重新陷入了“最高的直观”和观念上的“类的平等化”的唯心主义。“费尔巴哈的错误不在于他使眼前的东西即感性外观从属于通过对感性事实作比较精确的研究而确认的感性现实,而在于他要是不用哲学家的‘眼睛’就是说,要是不戴哲学家的‘眼镜’来观察感性,最终会对感性束手无策”[2]76。费尔巴哈确认感性确定性的那种极端有限的二重性直观方法,使他始终摆脱不掉用那种超感性的方式来理解和谈论感性本身。从这个意义上说,费尔巴哈对感性世界理解的感性确定性只是现存的被费尔巴哈的单纯直观和单纯感觉所认为的确定性罢了,实质上依旧是不能称之为确定性,因为费尔巴哈根本不知道感性对象何以可能是确定性的。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从感性世界中外在于人的“客观存在物”和感性世界的“人”两个方面批判了费尔巴哈的感性确定性思想。一方面,他们认为“他(费尔巴哈)没有看到,他周围的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其中每一代都立足于前一代所达到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前一代的工业和交往,并随着需要的改变而改变它的社会制度。甚至连最简单的‘感性确定性’的对象也只是由于社会发展、由于工业和商业的交往才提供给他的。大家知道,樱桃树和几乎所有的果树一样,只是在数世纪以前由于商业才移植到我们这个地区。由此可见,樱桃树只是由于一定的社会在一定时期的这种活动才成为费尔巴哈的‘感性确定性’所感知”[3]528。另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费尔巴哈对人的理解比“纯粹的”的唯物主义者有很大的优点,因为他承认人是“感性的对象”,但是仅仅是“感性对象”而不是“感性活动”,所以费尔巴哈的“人”依旧是在理论领域内停留于抽象的“人”。费尔巴哈对感性世界理解的单纯的直观和单纯感觉的局限性使得他不能从现有的社会联系出发,不能从那些使人之所以能成为现实中的人的周围的生活出发,他只能把人看作直观的“感性对象”,只能看到单纯的感觉范围内的“现实的,单个人的,肉体的人”所固有的观念化了的爱情和友情这样的关系。在费尔巴哈面前的人是感性的对象,是单纯直观单纯感觉上的表面的人,而不是何以可能是其所是的人。

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费尔巴哈对感性世界理解的感性确定性本身就是不确定性的。因为它们没有自己的“史前史” 也不知道它们怎么从“史前时期”过

渡到它们现在所是的状态。马克思恩格斯对费尔巴哈感性确定性的批判一方面肯定了费尔巴哈对感性世界理解的感性确定性以直观和感觉为出发点的唯物主义;另一方面他们扬弃和超越了费尔巴哈确立了自己对感性世界理解的感性确定性。他们不仅像费尔巴哈对感性世界理解的感性确定性那样——从感性世界中经验的事实存在着的外在于人的“客观存在物”和“人”出发,把它们看作是单纯直观单纯感觉上的感性确定性;更是把它们看作是“感性活动”。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费尔巴哈感性确定性思想的批判,阐述了他们自己立场上的感性确定性思想。在他们看来,对感性世界理解的感性确定性之所以可能,是因为他们从现实的人的生产活动的前提出发,坚持“按照事物的真实面目及其产生情况来理解事物”的原则,把确定性结果看作是生产活动(即工业活动和商业活动、交往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包括以往的生产活动以及现实的生产活动的产物。

二、《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感性确定性思想阐释

对感性世界理解的感性确定性一直是哲学家们关注的一个重要哲学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对费尔巴哈的感性确定性思想的批判,告别了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感性确定性”和费尔巴哈直观唯物主义的“感性确定性”,阐释了他们历史唯物主义的感性确定性。历史唯物主义的感性确定性是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感性确定性,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相统一的感性确定性。

(一) 感性确定性得以可能确定的前提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一开始阐述自己的立场和观点时就指出:“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撇开的现实前提。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使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3]516显然,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一前提也构成了他们的感性世界的前提,他们的感性世界撇开了想象的“天国”,转而变成了一些现实的个人的生产活动的活生生的“人间”。也正因为这些个现实的个人的生产活动的前提,马克思恩格斯进而认为“意识在任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3]525。“道德、宗教、形而上学和其他意识形态以及与它们相适应的意识形式并没有历史,没有发展,而是发展着的物质生产和物质交往的人们在改变自己的这个现实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思维和思维的产物。”[3]525也就是说,是人们的

社会生活决定人们的意识,而不是意识决定生活。因此,对于“人”的“解放”当然不能仅仅从纯粹的思维领域或者说“词句”的统治下实现解放,而是要在现实的世界中并使用现实的手段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要真正实现解放就必然要关注感性世界中那些现实的个人的生产活动,要实际地改变那些现实的个人的生产活动。只有把这个感性世界中的感性对象看作是与这些现实的个人的生产活动相联系的感性对象,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去看待这些现实的个人的生产活动所构成的这个现存的是其所是的感性世界,才有可能理解这个感性世界中的感性确定性。

(二) 感性确定性得以可能确定的原则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只要这样按照事物的真实面目及其产生情况来理解事物,任何深奥的哲学问题——后面将这一点作更清楚的说明——都可以十分简单地归结为某种经验的事实”。[3]528不难看出,这里马克思恩格斯表明按照事物的真实面目及其产生情况来理解事物可以使感性确定性确定地归结为某种经验的事实。按照事物的真实面目及其产生情况来理解事物并归结为某种经验的事实,这句话包含了三个关键的短语——“事物的真实面目”、“产生情况”、“经验的事实”。从语句表达的意思和逻辑层面上来分析是通过对“事物的真实面目”(一切客观存在包括外在于人的自在自然和与人发生关系的人化自然)及其“产生情况”(自在自然的自发过程和人化自然的自为发展)进而确认为经验的事实。特别要补充说明的是,这里的经验的事实是感性经验主义与理性理智主义相统一的经验的事实。因为,马克思恩格斯的考察方法是“符合现实生活的”考察方法,“是从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出发,把意识仅仅看作是他们的意识”。[3]525 “符合现实生活”的考察方法是感性经验主义与理性理智主义的统一,“现实的、有生命的个人本身”只能是通过直接性的感性经验来把握,而“把意识仅仅看作是他们的意识”则是依靠“以经验为对象的经验”的反身性的理性理智主义来掌握。“符合现实生活”的考察方法是感性经验主义的彻底化即把任何主观的独断和幻想都排除在外;同时也是理性理智主义的彻底化即把任何理性的神秘色彩都剔除而直观对象中属人的本质。马克思恩格斯对感性世界的理解就是对现实的人的生活过程的理解,对现实的人的生活过程的理解就是对感性世界的理解,现实的人的生活过程是最“符合现实生活”的最具有现实性

和明证性的,因而是可以确定的。马克思恩格斯用“符合现实生活”的考察方法考察了人的最彻底、最原初的经验的感性活动,悬置了包括主体与客体在内的一切独断,坚持按照事物的真实面目及其产生情况来理解事物的原则,使最具明证性的感性世界中的自在自然以及人化自然得以确定。

(三)感性确定性得以可能确定的结果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费尔巴哈感性确定性的批判中谈到:“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正是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它哪怕只中断一年,费尔巴哈就会看到,不仅在自然界将发生巨大的变化,而且整个人类世界以及他自己的直观能力,甚至他本身的存在也会很快就没有了。”[3]529显然,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一假设是从有人类以后的人化自然的角度阐述的,这一假设无疑形象而震撼的告诉我们整个就我们人类来说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是人们的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创造和生产。马克思恩格斯在这里实质上是批判了费尔巴哈不明白“人与自然的统一”,批判了费尔巴哈看不到在他面前的感性存在的“自然界”是一个人化自然,是“历史的自然与自然的历史的统一”。说到底是因为费尔巴哈摘不下那个“哲学家”的眼镜,走不出像布鲁诺﹒鲍威尔所说的“自然和历史的对立”的迷宫,也就不可能懂得“在工业中向来就有那个很著名的‘人和自然的统一’”[3]529。马克思恩格斯把“费尔巴哈生活的自然界”看作是生产活动(即工业活动和商业活动、交往的发展、社会的发展)包括以往的生产活动以及现实的生产活动所构成的“人化自然”。他们形象的打个比方说,费尔巴哈现在在曼彻斯特看见的工厂和机器在一百年前只是脚踏纺布机和织布机;现在在罗马的坎帕尼亚发现的牧场和沼泽在奥古斯都时代只能发现罗马资本家的葡萄园和别墅;甚至是费尔巴哈特别谈到的自然科学的直观都是由于人们的感性活动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和获得自己的材料。当然,马克思恩格斯并不否认那个原始的通过自然发生的途径产生的自在自然的感性确定性,但是他们认为“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的那个自然界,不是费尔巴哈生活的自然界”[3]530。因此,感性世界中的感性确定性得以可能确定的结果只能是原始的通过自然途径产生的自在自然的自发结果或者是人化自然中生产活动、历史发展以及人与人的交往发展的产物。

三、《德意志意识形态》感性确定性思想的意义

对生活世界的感性确定性的理解关涉到人们的世界观,影响着人们究竟是以何种眼光来看待自己生活的世界,也即是影响着人们究竟是如何“解释世界”甚至是“改造世界”。马克思恩格斯把感性世界看作是一个由现实的人的生产活动及其交往建构的运动变化发展着的活生生的现实世界,他们的感性确定性是从经验事实出发,但又不仅仅是单纯直观单纯感觉的“眼前”的经验现象,而是 “眼前”感性经验与理性思维相结合的确定性,是感性经验事实之所以在时间和空间上得以是其所是的确定性。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感性确定性思想,无疑是对西方传统形而上学存在论的革命性终结,开启了“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费尔巴哈的感性确定性思想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是对传统唯心主义哲学的超越,也是对传统形而上学那种仅仅把“感性”作为一般的认识论意义上的“感觉”“感受”的作为感性对象的一般经验反映的“感觉印象”的超越。“费尔巴哈恢复感性的权威,并不仅仅是恢复了感性经验的权威,而是恢复了感性存在的权威,这就使得他对感性的探讨由认识论上升到本体论的层次。”[4]42-47费尔巴哈对把人看作是“感性对象”,强调从人本身出发,“感性对象”的人在这里是作为一个“感性的本体”而存在,摆脱了传统形而上学那种主体和客体二元对立的“感性”认识。尽管如此,这也只是“感性本体”的萌芽缩影,并不能掩饰费尔巴哈对“感性”认识的二重性直观的局限,也无法遮蔽费尔巴哈的感性依然是“哲学家”眼中的感性。

唯物主义立场的马克思恩格斯突破费尔巴哈的二重性直观局限,摘掉了“哲学家”的眼镜把感性世界理解为他们所生活的由现实的人的生产活动以及交往所构成的运动变化发展着的活生生的现实世界。“并且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马克思通过接踵而至的存在论革命。不仅以一种真正彻底的方式揭开了超感性世界神话学的全部伪装,而且以要求对其现实基础的实践改造而宣告了这种神话学的破产。”[5]25-32马克思恩格斯的感性世界使得诸如康德意义上的“本体界”之类的超感性神话世界荡然无存。他们的感性确定性确定性地否定了存在一个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确定性的“存在”本体,他们的“存在”就是一个存在物的本质力量的对象性,存在物的存在只能是对象性的存在。“这样,一个存在物如果不是另一个存在物的对象,那么就要以没有任何一个对象性的存在物存在为前提。只要

我有一个对象,这个对象就以我作为对象。而非对象性的存在物是一种非现实的、非感性的、只是思想上的即只是想象出来的存在物,是抽象的东西。说一个东西是感性的即现实的,是说它是感觉的对象,是感性的对象,也就是说在自身之外有感性的对象,有自己的感性的对象。”[1]210马克思把存在物作为一种对象性的存在,反对那种非感性、非现实的抽象“存在”。马克思恩格斯不承认存在那个抽象的“存在”本身,而是从现实的“存在者”出发研究甚至是实际地改变现实的“存在者”,他们的感性确定性的“存在”就是现实的人的生活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对感性世界理解的感性确定性是以现实的人的生产活动为前提基础的,人与物质生产活动的统

一、人与社会的统

一、人与自然的统一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诚然,费尔巴哈在历史之外是唯物主义的,但是在历史视野之内则是唯心主义的,而马克思恩格斯正是通过对费尔巴哈感性确定性思想的批判彻底终结了超感性世界神话哲学,创立了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的历史唯物主义,开启了一个崭新的哲学时代。

总而言之,马克思恩格斯对费尔巴哈感性确定性思想的批判不仅告别了以往的超感性世界神话学只重于“解释世界”的时代,更是转向了对现实生活过程的感性世界进行改造的“改变世界”的时代。回归社会现实,立足于现实的生活过程,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感性确定性思想不仅是马克思恩格斯时代“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真正枢轴,也是我们这个现时代“解释世界”和“改变世界”的真正枢轴。

参考文献:

[1]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C].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德意志意识形态

德意志意识形态

德意志意识形态

德意志意识形态

德意志意识形态基本内容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心得体会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读后感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感性确定性思想及其意义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感性确定性思想及其意义.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