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国人不文明现象

发布时间:2020-03-03 18:11:0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出境游中的种种陋习引起读者共鸣——

不文明事件面面观

本报记者 陈宁 石天星

编者按:本报“携带文明出国门”系列报道日前刊登了浙江省中国旅行社有限公司出境领队汤敏军的一封来信——《出境游,请与文明同行》,他在信中讲述了担任出境领队12年中遇见的种种不文明现象,引发读者共鸣。短短几天内,不少热心读者向本报反映他们在出境游中的所见所闻以及他们最近了解到的不文明现象。本报从中挑选出有代表性的事件进行点评。希望以此审视文明,掂量素养二字的分量。

事件一:

埃及神庙“到此一游”

【回放】今年5月,有网友发文说,埃及3500年前文物卢克索神庙被刻上汉字“丁锦昊到此一游”。随后,南京孩子丁锦昊及其父母向埃及方面道歉。卢克索神庙上的字迹被清除完毕。

【点评】在国内各个旅游景点看惯了各式各样的“到此一游”,顶多嫌弃字迹之丑,讥笑下留字者的“大人物”意识,嬉笑之间,“到此一游”竟然发展成了“国刻”。直到丁锦昊把这几个字刻上了埃及神庙,我们才有了羞耻之感。

孩子年少无知,却也是在国内浸淫久矣。对孩子不要过多苛责,这其实是大人没有作出好榜样。看到庄严神圣、美轮美奂的文物古迹,游人应当是发自内心地敬重,灵魂静穆,随之获得心灵的净化和陶冶。刻上“到此一游”,一个孩子这样做或许只是无意识的模仿,更容易被原谅,而如果是一个成人还这样做,可见修养和教养的缺失。

事件二:

卢浮宫前不顾形象

【回放】7月30日,一张中国游客在卢浮宫水池泡脚的照片在网络传开。无独有偶,在此之前一些游客在杭州西湖的白堤上戏水,纷纷把脚伸进西湖的照片也曾在网络热传。

【点评】两个“不顾形象”的泡脚事件一出,网友纷纷表示,国人一路洗脚到国外,看似“煞风景”的举动,实则是“素质低”的表现。但也有网友对此驳斥,认为有不少外国人也照样会在卢浮宫前泡脚,不能单单挑出国人来横加指责。

但是,“外国也有”就能成为“泡脚”的挡箭牌吗?试想,如果我们因此停止了指责与反思,在跨出国门时,我们看不到别人的长处,而是去学习别人的缺点,对于文明素质的提高只能是有害无益。毋庸置疑,卢浮宫前水池中泡脚的行为是不文明的,身为中国人,我们不仅不能不以为然,冠冕堂皇地说“他们能,我为什么不能”,而必须由此看出自己缺失了什么,需要补救什么。

事件三:

薰衣草田“有私无公”

【回放】7月11日,有两对中国游客在法国普罗旺斯的一处薰衣草田内,为了争抢拍照位置而大打出手。大家赤膊上阵,婚纱撕了,无辜的草田也被踩坏。

【点评】普罗旺斯薰衣草田每年接待成千上万游客,这里的美需要大家自觉维护,但是中国游客的“大打出手”,破坏了薰衣草的美,更破坏了多年来靠游客自觉自律养成的“无形的规矩”。

公交车上抢座位、人行横道前闯红灯、免税店里争商品„„每一种“抢”,似乎都有中国人的身影。早在一个世纪前,梁启超就曾指出,在中国,“一涉公字,其事立败”,如“公林无不斩伐,公路无不芜梗,公田无不侵占,公园无不毁坏”。让人遗憾的是,有个人私念、无公共意识,这种“有私无公”的性格特征,在当今中国人身上仍有体现。

任何人都不是独立的个体,所谓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无秩序”的状态势必给社会生活带来混乱,最终受影响的,还是我们自己。

事件四:

博物馆里随地吐痰

【回放】今年5月,带欧洲线路11年之久的导游李勇说,有一次他带团去意大利,团里有一位中国游客走到哪吐到哪,在博物馆里吐痰,周围的外国人投来异样和鄙夷的眼光。李勇上前制止,这名游客居然说“我花钱了,外国人咋毛病这么多”,李勇只好自己用纸巾把地上的痰擦干净。

【点评】“呸”,发出这轻轻一声的同时,类似于“请不要随地吐痰”的中文标语正在许多世界级景观区被贴上。“随地吐痰”,正和诸多不文明行为一起,被印上了“国字”标签。

此举一出,“鄙视”、“瞧不起”的言语在互联网满天飞,甚至取代了本该因随地吐痰而引发的反思。仔细回想,关于随地吐痰是不文明行为的告诫,在中小学生的课本里,在学校的文明守则中,何时“缺席”过?但为何多年过去,这依然能被列进几大不文明行为中?这些年,我们的经济在腾飞,但是我们的素养有没有随着高楼拔地而起?有没有随着GDP飞速进步?这或许才是我们真正需要思考的。

事件五:

帕劳海面乱丢垃圾

【回放】今年2月,著名喜剧演员黄渤在微博中晒出了一张“中华烟盒”的照片,并感慨说:“那日帕劳潜水,忽见水面漂浮一烟盒,上有两个大字‘中华’。臊的我上去一把捏在手里,像做贼一样生怕被别人看见。朋友啊,去别人家做客咱客气点,这两字的脸丢不起啊!”

【点评】黄渤是喜剧演员,此番在帕劳捞出了一个“中华”,也像是一出讽刺喜剧,礼仪之邦反而乱扔乱丢,更是讽刺。往深里想,丢一个简单的烟盒是缺少公民契约意识的表现。何谓公民契约意识?不管地位高低,财富多寡,公共场合都要遵守契约,以不影响他人、珍惜他人劳动成果为念。如果一个人抱着“有钱就什么都能做”的心态,藐视公民契约甚至法律法规,他又怎么会为扔一个烟盒多想一秒!

一个人的习惯会展现出一个人的素养,素养方显高贵。

事件六:

大声喧哗不分轻重

【回放】去年10月,法国时尚品牌Zadig&Voltaire宣布计划于 2014年推出第一家酒店。其创始人蒂里·吉利耶在接受采访时说:“来的客人我们也得选择,比如中国游客就恕不接待。”因为,“在巴黎,很多人都需要一些私人空间和一个安静的环境。”此言一出,顿时遭到中国网友炮轰,吉利耶也随即对这一不妥言论作出了道歉。

【点评】不久前,泰国旅游局进行了一项问卷调查,询问了2000多名旅游工作者和热门旅游景点的民众“最不能忍受的中国游客的行为”。调查结果显示,排在第一位的是“大声喧哗”。

其实,中国人的“吵闹”也有文化的原因,而且到异国他乡旅游时,喜形于色、得意忘形,原也是人之常情。国人若能多想想当地人喜静的生活习惯,想想入乡随俗,尊重他人的文化习惯,便当节制情感、放低音量。

事件七:

公共场合随意拍照

【回放】去年7月,在加拿大著名旅游胜地班夫国家公园,有中国游客为吸引灰熊走近以便拍照,从旅游大巴上扔下一块三明治肉馅,公园管理人员急忙制止:“灰熊若习惯被投喂,可能引发反常行为,这会给其他游客带来危险,并可能导致灰熊被‘人道消灭’。”

【点评】在美国,中国游客喜欢骑上华尔街上的铜牛,摆出很“牛”的样子拍照;在很多演出场所和博物馆,主办方禁止拍照,导游也三令五申,但中国游客还是想拍就拍„„

很多年前看到过一篇帖子,它为了说明德国人和中国人的区别用了一系列的对比图。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一组图是关于“旅游”的:德国人是一幅眼睛的图片,中国人是一幅相机的图片。这幅对比图意在说明:不要因为拍照而错过眼睛和心灵本该停驻的风景。为拍照而乱作一团,只会暴露出“虚浮爱跟风、举止欠教养”的内在之羸弱。

事件八:

海底潜水捞出珊瑚

【回放】今年5月,马尔代夫当地的一位中国潜水教练翻看微信时发现,海滩附近有一位中国女游客图文并茂地晒出了自己刚捞出的珊瑚照。教练的同事将此事发布在了网络上,这个名为《中国游客马尔代夫海底捞珊瑚拍照上传,请保护海洋环境》的帖子受到了不少关注。

【点评】一位肯尼亚当地的导游抱怨,他所接待过的中国游客几乎都问过他从哪里可以买到象牙,而在肯尼亚,贩卖象牙制品是违法的;国人到了马尔代夫,私捞珊瑚后还到微信上“晒照片”,浑然不知私捞珊瑚是破坏环境,更是当地明令禁止的行为„„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形,可能是由于国人不知道当地那些保护环境的法律条例。但值得反思的是,我们所受的环境保护的教育是否太不够?比不知道法律条例更可怕的“无知”,是不知道保护环境。

事件九:

航班延误大闹机场

【回放】今年7月,在香港机场,一对内地夫妇因航班延误开始发飙,男事主不仅怒砸国泰航空柜台,砸坏登机口和电脑键盘,还向两名工作人员泼可乐。他妻子后来也加入战团,涉嫌推倒一名警员。结局是,夫妇两人都被警方带走。

【点评】在香港,袭警属于重罪,当事人要面临拘役的惩罚。显然,这对夫妇并不知道。在他们眼里,所谓法律已经被怒火吞噬。放眼互联网和现实生活,一遭遇不快,立马横眉冷对,暴戾之气已是常事。深入地看,这不是个人问题,是关乎素养、教化和社会风气的问题。

不文明的行为,破了道德和规矩,触犯了法律,更加折射出国人的无知。这样的冲动行为,并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将给自己带来更大麻烦。遇事不冲动,理智维权,才是正当。

事件十:

入乡随俗成为难题

【回放】一位埃及旅行社负责人抱怨一些身着超短裙的中国女游客“穿得太少了”。对于信仰伊斯兰教的穆斯林来说,女性在公共场合的着装应端庄且尽量避免裸露过多皮肤,即使是外国人,当地人也希望他们能尽量尊重当地习俗,尤其是在游览清真寺等地时。

【点评】游客如果想“游”得有深度一点,不是浮光掠影,不是走马观花,入乡随俗其实提供了一个跟旅游国文化更贴近的机会。而另一方面,入乡随俗更是对旅游国文化的一种尊重。

因为身在异国旅游,最美的不只有当地的风光和食物,还有经过多年积淀而成的人文与氛围。突破入乡随俗的藩篱,实则是对当地文化的漠视,更是当今快节奏生活中浮躁心理的表现。尽管游客在异国只是短暂停留,但依然要尊重当地的文化和习俗,因为这些远比美食和美景更能触动你的心灵。

国人旅游不文明现象新闻评论

不文明现象

高校不文明现象

校园不文明现象

近代不文明现象

不文明现象(推荐)

不文明现象自查报告

不文明现象调查报告

饭堂不文明现象

十大不文明现象

国人不文明现象
《国人不文明现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