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写作道场(优秀)

发布时间:2020-03-01 18:34:4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写作道场(一) 审题立意

名 师 授 道

在高考作文写作中,审题或者根据试题进行有效立意是写好高考作文最为重要的一环。当试题确定以后,如何审好题、立好意至关重要,审题不准会导致全盘皆输。能否准确地把握命题者的正确意图和话题本身的意义指向,又能否在文章中准确地呈现出来,将大体决定全文的成败。要审准题、立好意,须熟练两种技能,掌握四种方法。

一、熟练两种技能

1.抓“三主要”。“三主要”包括主要对象、主要关系和主要意向。主要对象即材料或命题的核心对象(词素),主要关系即对象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意向即材料或命题的主要内容及其情感倾向。怎样抓“三主要”进而形成判断,下面分成两类来讲: (1)有明确指向的作文——话题作文、命题作文。这一类作文,关键在于抓住话题或命题中的核心词素,具体操作如下: ①操作原则。抽象命题具体还原,具体概念抽象提升;大话题小处着手,小话题大处引申。2008年山东卷话题“春来草自青”中“春”是关键词,比喻还原,大而言之,可以是盛世祖国的春天、和谐社会的春天、素质教育的春天等;小而言之,可以是个人成长需要的各种条件,如父母之爱、老师之爱、同学友谊或家庭的温暖、学校的关怀、班级的团结等。 2009年北京卷“隐形的翅膀”具有比喻义,含义广泛,如梦想、信念、特长、能力等等。翅膀帮助人飞翔、帮助人成功、帮助人实现自己的理想,那么信心、坚强、乐观等积极向上的意志品质都可以作为写作的对象。2009年北京卷“隐形的翅膀”具有比喻义,含义广泛,如梦想、信念、特长、能力等等。翅膀帮助人飞翔、帮助人成功、帮助人实现自己的理想,那么信心、坚强、乐观等积极向上的意志品质都可以作为写作的对象。2009年湖北卷“踮起脚尖”,最具弹性的词语是“踮起”。踮起脚尖,即是一个引体向上提升的动作。小而言之,即是站得高才能望得远,所以踮起脚尖;大而言之只有踮起脚尖,提升我们的眼光,我们才能看到前方要行进的“路”。2009年山东卷题目“见证”,“见”是看见或经历,“证”是证明。既可写现实人生,也可追溯历史人物或事件。如写记叙文,考生宜选取现实生活中的人或事。切入点要小;既要有“见”的详细叙述,又要有“证”的发人深省。写议论文,宜从大处着眼,选取有积极意义的人物或事件,突出具体的感悟和启发。

②操作方向:也就是朝哪些方向去具体化、抽象化,朝哪些方向小处入手或大处引申。譬如可从自然、人生、精神、生活、社会、历史等层面去思考和挖掘。③操作方法:围绕核心词素进行遣词造句。即以该词或标题中的核心语素为中心词,组合成短语或造出表意明确的语句,而这短语和句子本身有可能构成这篇文章的命意判断。如“望”这一话题,通过组句的方法可直接得出判断。如:望是一种追求,一种向往,是人生向前的动力;望,观望,冷静地观望,它是大是大非前的冷静,是大风大浪前的睿智;望,奢望,它是一种不切实际的追逐,最终,在望中一切都可能变成虚无;望,望乡,望月,它是一种情思,是天上人间又一缥缈的情思。这里需特别提醒的就是主要意向即情感倾向,这是文章之根。乍看,高考作文题似乎没有情感倾向,其实它早就被命题人埋藏其中了,只是要你淘尽沙砾而已。如2009年浙江卷“绿叶对根的情意”,意在针对现在的学生过于浮躁、热衷于国外的精彩,使过去那份沉淀在国人心目中亘古不变的乡土情结越来越显尴尬的现实情况,其间潜藏着脉脉含情的温馨提示:热爱你的家乡,热爱你的生活,热爱你脚下的那方热土吧。如果审题时悟出了题中蕴涵的这种特殊情愫,行文时就会用饱满的激情、流畅的语句书写出浓情淋漓的文字,文章也定是上乘之作了。

(2)无明确指向的作文——材料作文。

对于没有提供话题的作文(主要是材料作文,包括看图作文),更要抓住材料中的“三主要”,确保不偏离。譬如下面一则材料:《於陵子·人间》中讲了这样一则故事:中州有一只蜗牛,想振奋起来干一番事业,却又时时责备自己软弱无能。想向东去攀登泰山,计算一下却要走三千多年;又想向南去涉长江和汉水,计算一下也要走三千多年。再想想自己的寿命,不过朝暮之间就要死去。于是不胜悲愤,枯死在蓬蒿秆上,而被蚂蚁嘲笑。此材料的主要对象是蜗牛(抓蚂蚁就不妥),主要关系是蜗牛与其梦想等,主要倾向是对蜗牛行为的质疑或否定。在此基础上去命意就不会有任何偏离。

2.做“三追问”。“三追问”,即三层哲学追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譬如“修身”这一话题,我们便可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角度进行分解。①是什么:谈修身的内涵,如炼人格、修骨气、养静心、育意志、修正气等。②为什么:谈修身的价值,如修身与人生、修身与社会等。③怎么样:谈修身的方法,如读书、艺术、亲近自然、走进古迹等。有了如上的分解,准确判断就显得轻松易得了。

譬如“修身贵在养气”“修身是人生的必修课”“读书以修身”等。又如2009年湖北卷“站在的门口”,考生需要考虑“站在谁的门口”“这是一扇通向哪里的门”“站在门口做什么”“谁站在这个门口”“为什么要站在这样的门口”,这样思考,选择的角度比较丰富,可以开掘出比较广阔的空间。

再看刚才《於陵子·人间》那则材料。分析时可围绕蜗牛的结局问“蜗牛这种行为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蜗牛最后郁郁而终”“为什么蜗牛没能实现其梦想”或“蜗牛怎样才不会这样”等,最终可以正确地命意,如“凡事要量力而行”(认清自我、找准自己的位置)“从实际出发”“心在当下”“梦想要靠行动去实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等。以上角度,取其一即可。

二、掌握四种方法

1.发散思维分析。

任何事物都有不同的侧面。同时,任何事物都处于客观世界的“关系网”中,从不同角度联系周围事物去观察思考会得到不同结论。另外,事物的发展趋势一般都存在多种可能性,比较明显的可能性是常规角度,那些不明显的可能性往往会出新意。作文审题立意也是如此,不同的着力点,有可能获取到不同的价值取向。用发散思维审题立意,就是将对象放在一个广阔的背景中充分发挥想象力,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力求考虑到对象中的各要素和对象发展的各种可能性结果,多角度地联系和思考。

例如下面一则材料:一位哲学家想把一头牛赶进牛栏。无论是他在前面使劲地拉,还是在后面狠狠地鞭打。牛就是死活不进栏。一位路过的农夫见了,笑着从地上扯了一把青草,放在牛的嘴前。想不到,牛跟着农夫乖乖地走进了牛栏。分析材料,首先要迅速找到合理的思维要素(材料中的对象、对象间的关系、事件的走向和目的等),然后通过联想找到正确的有价值的立意点。本则材料围绕赶牛。引出了几组思维要素——哲学家与农夫、鞭打与青草、死活不进栏与乖乖进栏等。联系社会,可迅速找到如下几个价值点:(1)正确看待自己。人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有自己的短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区域,在如何对待牛的问题上。一个哲学家就不如一个农夫。(2)蛮干与巧干。做事得法,事半功倍;做事不得法,事倍功半。这位农夫抓住了牛的心理需求,便成功地把牛牵进栏中了。(3)将欲取之,必先予之。要别人做一件事,强逼是不行的,哪怕你使出浑身解数,也难以奏效。其实我们要做的,仅是举手之劳,拿出一点生活的“青草”,给别人一点甜头和希望。

2.聚合思维分析。

以某个思考对象为中心,对来自不同角度的复杂信息进行收敛、聚合,为信息的归属树立一个明确的“靶子”,是一种由面到点的内聚式思维状态,又可称为内敛思维、集中思维。对作文命题进行发散思维分析所形成的价值点,并不都是合理或最佳的,而且在运用时也不可能全部涉及,因此需要进行筛选“聚焦”,尽可能从关键要素或隐含要素进行分析,找到最佳或最新的方案。譬如,2007年福建卷以“季节”为题的两篇文章: (甲)春,是父亲的季节,他在春天播下种子……夏,是我的季节,我正面临高考与人生的选择……秋,是母亲的季节,她在田地里采摘果实……冬,是爷爷的季节,他在火炉旁沉思……一年四季,丰富着我平凡一家的生活。感受四季,让我们感受生活的美好。(2007年福建一考生《季节》) (乙)一年有四季,有春天的温暖,有夏日的炎热,有秋天的萧瑟,有冬日的寒冷。但母亲心中没有季节,没有四季,有的是永恒的对子女对父亲的爱。春日融融,她却披着厚厚的蓑衣弯着腰脱秧插秧锄草施肥;夏日炎炎,人们都躲在阴凉一隅摇着蒲扇,她却顶着烈日在田间收割稻子收割鱼草;秋日,天气凉爽,人们加了外衣,而她穿的单衣却总是湿透黏身,她总是在山 间果园疾走,采摘果子,汗湿衣裳;冬日,她总是穿着厚厚的衣服出门,回来时,总是抱着一捆脱下的衣服。她说:呵呵,做起活来就热了。可总听到她的咳嗽声。父亲总是骂母亲没一点季节概念。母亲常常只是看父亲一眼,不吭一声,又转身来到厨房。看到她那单薄而瘦弱的身子,看到她那看着我们的微笑的眼神,我知道母亲心中模糊了季节,但清楚的是对儿女对家庭对生活执著而坚定的爱。(2007年福建一考生《季节》) 甲文从四个方面审题立意,写出了四人各自的季节,如此立意,用力发散,就难以集中笔墨论证,也就缺失清晰透亮的思想,文章也流于浅俗。而乙文从母亲季节的模糊入手,聚焦于母亲对儿女对父亲清晰而执著的爱,如此审题立意,角度集中,文章才显得厚实透亮。对于材料类作文,我们也要学会运用聚合思维审题立意,抓住主要信息,明确相关要素间的关系,最后聚合成一点。如下面两则材料:(1)《元史》载,宋元之际,世道纷乱。学者许衡外出,天气炎热,口渴难忍。路边正好有棵梨树,行人都去摘梨止渴,唯有许衡不为所动。有人问:“你何不摘梨止渴?”许衡道:“不是自己的梨,岂能乱摘?”那人笑其迂腐,道:“世道如此乱,管他是谁的梨呢,它已没有主人了。”许衡说:“梨虽无主,但我心有主。”(2)一位木匠做桌子,正面背面做得都很光滑。别人问他:“背面别人又看不到,为什么也做得这样光滑?”他说:“别人看不到,我看得到!”上述两则材料中的关键人物及其言行,共同指向“良知”“诚实”这一美德。

3.逆向思维分析。

事物关系中的正与反、倒与顺都是相对的;事物间可互相转化,在相反条件下会产生同样的结果。对一则作文命题。有时反弹琵琶,从相反或相对的角度去思考,关注其微小、潜在甚至相反的可能性,从而引起新的思索,产生超常的构思和不同凡响的新观念,这种思维即逆向思维。

曾经有这样一个故事:在晚清时期。有个叫李竹禅的画家。有一年,他云游北京,被召到宫里作画。一天,宦官向画家们宣布:“这里有一张五尺长的宣纸,老佛爷要画一幅九尺高的观世音站像,谁来接旨?”那些画家按常规思维,认为在五尺宣纸上画九尺高的观音菩萨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没有一个敢站出来接旨,而李竹禅想了想说:“我来接!”只见他磨墨展纸,一挥而就。大家一看,无不惊叹,心悦诚服。原来,他画的观音和大家常画的并无多大差异,只是把观音画成了弯腰在拾净瓶中的柳枝,如果观音直起腰来,则正合九尺。这里李竹禅采用的就是反面立意。按照人们常规思维,一个人的站像,应该是笔直的挺立的,这样想,五尺长的宣纸当然不能画九尺高的观音像。而李竹禅却不这样想,他认为弯着腰也是站着的,也应该算是站像。这样便完成了观音站像的创作。我们在作文审题时,可运用逆向思维,从多方面立意,思考可写的角度,选取最新颖的角度来写。例如人们常把“能说会道”看做是“诡辩”“油嘴滑舌”的代名词,有的学生却反其 道而行之,他认为蔺相如的能说会道,能安邦定国,退敌保民;鲁迅的能说会道,成为革命的战斗工具;周总理的能说会道,维护了泱泱大国的尊严,架起了与世界人民友谊的桥梁。 又如“名师出高徒”,似乎已成为天经地义的道理。但名师未必出高徒,宰予虽然也在孔子的门下学习,但并没有学到孔子的学识,相反,仍然浑浑噩噩,不思进取,最终一事无成,名师教出的不一定是高徒。这种反弹琵琶法的逆向思维,打破了思维定式,做到了人未尝言之,而我始言之,写出了“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的独特之感,常可达到“化腐朽为新奇”的艺术效果。

再如《曲高和寡》这一材料:有人在楚国郢都唱歌,他开始唱《下里巴人》时,都城里聚在一起跟着唱的有好几千人,接着唱《阳阿》时,跟着唱的还不下几百人,随后唱《阳春白雪》时,跟着唱的不过几十人。等他唱起音调多变、悠扬流转的高深歌曲时,跟唱的就仅几个人了。总之,曲调越高,能和他一起唱的人就越少。(宋玉《对楚王问》)曲高,其功在作曲家和演唱者;和寡,在于和者能力有限。相应的,人的志向、品格、才情越高,能理解他的人就越少。宋玉借此抱怨世俗不理解他,深感知音难觅。我们今天认识“曲高和寡”现象,是否也该让歌者反躬自省一下?如果“曲高”确为事实,那么寻觅知音之路也该继续探求;如果只是故作高深,那么知音难觅也就不足为怪了。

逆向思维的核心在“逆”,在“异”,但绝不是刻意猎奇,标新立异。求异要讲究科学态度,防止陈旧观念、贬义成语等的随意翻“新”。反对故意编造怪异荒诞的情节;求异要理由充分,言之有理,使否定与创新都符合客观规律。

4.辩证思维分析。

实现对作文命题内在、本质、全面的分析离不开辩证思维。辩证分析就是要求运用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对立统一和一分为二的观点进行解析。( 1)联系的观点。庄子说:“飓风起于萍末。”看似毫无关联的飓风与萍末经过一系列的转化,最后紧密地联系了起来。一颗小小的马掌钉,可以颠覆一个国家(“马掌钉效应”);大洋彼岸的蝴蝶轻轻扇动翅膀,可以引起大洋此岸一场风暴(“蝴蝶效应”)……事物总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一则 作文命题都可以联系到相关的个人经历、历史事件和社会现象等,这样,我们的思路便能拓展到无限的领域。例如下面一则材料: 农民种高粱,有一道程序叫“晒根”,就是把高粱两边的根锄断,晒在日头下。过些时候来培上土,高粱就开始疯长,拼命地朝下扎根。夏天即使再风大雨大,高粱有了结实的根,照样能站住。不光是高粱,小葱秧也要摆在地上晒几天,晒得蔫蔫的再栽,一沾水土,立马就活了过来,越发精神。这是一则生活现象类材料。从常规思维的角度看,植物的根是不能随便动的,可农民偏要故意锄断高粱的根,晒在日头下,从而促使它拼命地朝下扎根,以便日后经得起风吹雨打。这种看似反常的举动实际上是符合常理的:久在水土中的根易生惰性,而晒蔫的断根,一沾水土,就会爆发出生命的潜能,这是求生的本能使然。联系人生、教育等方面,我们自然可得出诸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感悟。

(2)发展的观点。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有的作文命题,其本身蕴涵着发展性的道理,如“水滴石穿”这一典故;有的作文命题,如从历史、现实和未来的角度分析,会得出具有发展性的观点,如“孟母三迁”这一典故,从现代教育的角度分析,除了要求我们加强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外,还需重视对环境能动性适应的教育培养,进而可提出“适应性教育”“挫折教育”等话题。

(3)全面的观点。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我们常常陷入单一、片面的误区,如观冰山,只略见一角。为此,我们要反省自己的思维方式,让自己的思维多元化、立体化,学会用对立统一和一分为二的观点去分析一则素材。

譬如:据《新京报》报道,2007年9月4日,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的博客中,贴出了一张3 000名学生集体下跪向老师们磕头的照片。李阳称:“下跪的照片是真的,我已经习以为常了,学生下跪是对老师的尊重。”诚然,下跪包含着对知识和师道的尊重,但从“集体下跪”的背后不难看到,我们学生本来就缺失骨气教育、文明教育、开化教育,作为光杆司令的应试教育,早已将他们折磨得心灵死气沉沉、思想奄奄一息了。从某种层面上说,教育的奴性与奴性的教育是在反复戕害孩子们的心灵。

又如2009年上海卷作文中有《切不要管中窥豹》这样一篇文章,彰显的也是作者的一种辩证思维:理查德·施特劳斯是一名著名的音乐家,在音乐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二战”中在纳粹政府的要求下,他竟然愿意迈着颤颤巍巍的步子去接任音乐局局长的职务,在人生的选择上有失偏颇。对于这样的一个人,有人或是只关注他的音乐成就而对他那一瞬间的惶惑避而不谈,有人却只是揪住这一个问题不放而忽视他在音乐上作出的贡献。诚然,这个污点是他永远都无法抹去的,可是我们也要看到他晚年的自省——躲在山间别墅不见外客,直至终老,他在一遍遍痛苦地进行着心灵拷问。因此,我们不能管中窥豹,而应当全面地看待、去探索他那曲折的心路历程,有失足,也有奋力救赎的挣扎。这样,当我们结合他的音乐来评价他时,才显得更公正,更符合历史的本来面目。而这样真实的人生才更有韵味。

品 文 悟 道 读书养气

李建永

转眼年届不惑。日月逝于上,体貌衰于下,但是“野孩子”的脾气未改,只喜欢读书的“积习”亦未改——恐怕今生今世也改不掉了。只是在读书之余,脑子里时不时地冒出“读书究竟有什么作用”之类的问题。

说读书是为了升学,为了获取知识,为了提高修养,为了改变命运,为了做官,为了就业,为了成名成家,为了报效祖国,等等,均无不可。但我觉得,最根本的一条是——读书可以养气。

人有三宝精气神,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不同的书,可以养不同的气。豪气、灵气、平和之气、浩然正气,可以养也;邪气、戾气、酸腐之气、阴阳怪气,亦可养也。读书于人,就像吃饭喝水一样不可或缺。我们可以从书中汲取无尽的精神力量——不!是汲取气,汲取一种激荡在我们的

血管、充盈于我们的周身,又从我们的每一个毛孔里散发出来的气。同时,读书也要像吃饭那样,吃各种蔬果和五谷杂粮,摄取多种营养——阅读各式各样的书,汲取各种各样的气,以避免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不过,血气方刚的少男少女,不仅要杂学旁收,大量读书,还要有目标、有选择地读书,吸取精华,剔除糟粕,读天下好书,养人间正气。就像孟夫子说的那样: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如果说读书是养气,是输入,那么写作则是释放,是输出。作者把气注入文章,读者又通过读书,感受到文章的气,吸收了文章的气。你我常说的“回肠荡气”,不正是说一种读书的经验,说文气在我们的胸腹之间流转激荡吗?是什么样的人,读了什么样的书,便会写出什么样的文章来。气不同,文章的味道就不同,形成的风格也就大不相同。所谓韩如潮、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海,便是韩柳欧苏四大文豪的禀赋、气质、学养之差异,贯透于文章中的具体表现。

曹丕说“文以气为主”。韩愈也强调“气盛言宜”。就是说,写文章的人,只要气足了,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所谓“气”者,分为两个层面,先天为禀赋(本气),后天为学养(养气)。自身气弱的人,器小力薄,容易被书拿住,故世上多有食书不化的“两脚书橱”。而自身气足的人,不仅读书可以养气,而且善于融会,善于吐纳,作文时自然就会“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也。正因如此,“野孩子”们的身上虽有侠气、野气和不驯之气,可是经过书卷气的浸染,其笔下之文,便多有杀气、霸气和蓬勃之气,别有手眼,异光灿烂。

人虽有先天的禀赋、气质上的差异,然而读书可以养气,则是共同的,也是共通的。庄子在《逍遥游》中说过,“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读

书不足,养气不够,写起文章来只有出的气,没有入的气,就像游泳的人不会换气,用不了半个时辰,便三魂荡荡,七魄悠悠。真正的文章好手,必然读书多,养气厚,厚积而薄发。那手笔,真叫个: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简评:这是一篇极好的劝世之作,是对功利社会下浮华的生存状态的一次提醒和矫正。文章从生活经历切入,高调亮出“读书可以养气”的观念,立意响亮,给人以明确的态度倾向,让人读之很是畅快。

品味时尚 江苏一考生 时尚如水,如酒,如茶。略一品味,滋味各异,冷暖自知。

有些时尚像水,初见时波光潋滟透明纯净,美不胜收。可只要略微尝一小口就会知道:再美的表面都弥补不了那贫乏的无滋无味。所以,只要远远看着便已足够。T台上的靓丽模特,舞台上的绚丽灯光,街头女郎的时髦装束,追根到底也是本质乏善可陈而呈现出来的美好假象。这些会被模仿,流行,风靡一时,像白开水一般存在于普通人家,但又说不出到底是哪里好。 有些时尚像酒,名贵,香浓,醇厚。乍一眼看去,感觉美妙极了,可入口滋味却大相径庭。先是被浓烈灼了嗓子,继而浑身发热,兴奋无比。可最终晕晕乎乎地只有倒下,颓然不起。名贵的宝马香车。奢华的钻戒水晶,顶级的品牌服装。这样的时尚冲昏了人的头脑,让人沉醉在奢侈品与被人尊重的豪华美梦中,最终黄粱梦断,后悔莫及。拿自由、生命去换取这看似美妙,却没有什么

大作用的时尚的人须当谨记,美酒虽好,却非人人可得。

最精彩的是像茶一样的时尚,恬淡清雅,陶醉人心。茶可雅可俗,可热可冷,可名贵也可价廉。茶可包含雅之精义,人之心灵。初入口有淡淡苦味,细品来才满口甘甜,留有余香。儒家学说的千古流芳,传统文化的熏陶渐染,先进科技的发展创新,都如茶一般,虽初始有些深奥难解,但品久了便可知其沁人心脾。日饮一茶,日读一书,日索一技,才是文化流行的时尚,才是恬淡人生的必要元素。

时尚不应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白开水;时尚不该是名贵奢华,使人混沌的白酒。时尚应该是雅致美好内涵丰富的香茶。茶,有人喜,有人厌,但包蕴着一种深沉的美感,是可以恒久流传的时尚。像茶一样的时尚更是千百年来始终存在的经典。是现代快节奏生活的一种调节剂,是人类审美的最终栖息地。

简评:本文是一篇以“品味时尚”为题的高考优秀作文。对于时尚,作者开头就形象地将其比做水、酒、茶,此三者均是饮品,但“滋味各异”;然后分别论及如水、如酒、如茶的时尚,在多方类比中相互比照,在相互比照中铺垫蓄势;最后一段水到渠成地得出“时尚应该是雅致美好内涵丰富的香茶”的观点。文章命意开放、准确而有深度,可以看出,这位考生在材料意义的挖掘上,显示了较好的发现能力、选择能力和探究能力。

1.阅读下面一则材料,做审题立意设计。

狼与羊在长达千年的争斗之后,终于握手言和了。这对双方来说都是求之不得的事。为了显示诚意,双方交换了人质:羊交出了牧羊狗,而狼则交出了狼崽。仪式进行得十分隆重,并且有公证人大象出席。转眼间,小狼已经长大,它们个个嗜血成性,咬死了许多羊羔,并叼着羊羔跑回了森林之中。而作为抵押物的牧羊狗因为相信了狼的花言巧语,在睡梦中遭到狼的袭击,被狼撕成碎片,变成了冤魂。

提示:运用“三追问”,可以自问:是什么?(羊和狼握手言和,羊最终落得被吃的下场)为什么?(羊认错了对象,被狼所谓诚意的假象所迷惑。错把敌人当朋友)怎么办?(不要轻信美丽的谎言,面对纷繁复杂的事物,要擦亮眼睛,不要被表象所蒙蔽,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和平固然值得珍视,但对言而无信的人只能针锋相对,决不妥协)这里的“怎么办”,应是立意的最佳角度。

2.阅读下面一首小诗,做审题立意设计。

老树的影子 是一堵墙黑色的墙 小树的脖子 伸了又伸

也望不到春天 它站在墙下等待岁月 老树走了的时候 小树也长成了墙 有更小的树

在墙下

提示:材料中的主要对象是老树与小树,其关系聚焦在“黑色的墙”上,“黑色的墙”是许多无形的墙,它建筑在我们的心里,这些“黑色的墙”阻止了我们去望“春天”,隔绝了人与人之间心灵的交流沟通。因此,我们只有撞开思想的城墙,走出思想的“樊篱”,才能拥抱万紫千红的“春天”。

3.请以“播种”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除诗歌外,文体自选。提示:在农田里播撒种子,那么,在人生的“田野”中该播种些什么呢?人们正在播种什么?播种有何意义?播种与收获是什么关系?怎样播种才会有收获?没有收获

写作,是我们的道场

道场机制【庆】

打造企业文化道场

弥勒佛道场在哪里?

企业文化建设的道场

《五谷道场英雄榜》节目策划

《五谷道场英雄榜》节目策划

议论文写作(优秀)

公文写作(优秀)

雅思写作[优秀]

写作道场(优秀)
《写作道场(优秀).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