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地下建筑工程论文

发布时间:2020-03-02 17:07:4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地下建筑工程论文

地下建筑工程在我国的应用与发展

金涛涛

土木090

3内容摘要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和城市水平的提高,在20世纪,生态失衡,资源耗竭,环境污染等问题相伴产生,特别是城市化的快速粗放发展,使许多城市产生“城市综合症”,如交通阻塞,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因此在现代化的都市中,地下城市正在崛起,地下已不再是阴冷潮湿的场所,而成为人类生态空间的又一延伸。城市化的快速粗放发展的一大恶果是正在中国城市中心形成的“城市综合征”。交通阻塞、环境污染、生态恶化是其集中表现。地下空间开发和利用环节城市交通矛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综合防灾能力,更具解决“城市综合征”,的有效途径。城市地下空间利用成为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有序地开发利用地下空间,修建地下商业街、停车场、地下铁道、交通隧道及大型地下综合体,并结合城市广场,修建绿地、下沉式广场等都应当又规划,有序地开发利用显得合理并具有操作性。

关键词:城市发展、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1、引言

中国是全球第一人口大国,改革开放以来,其经济发展速度和城市化速度目前位居世界之首。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化水平进入了加速发展阶段,城镇人口近5亿„。城市化水平从1990年的18.96%提高到1998年底的30.4%,预计到2010年及21世纪中叶将达到45%和65%,我国的城市将由现在的600多个增加到1000多个,接近世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因此,国际上的专家曾预言,21世纪世界上最具影响的事件是美国的高科技和中国的城市化。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却引起了一系列问题,诸如:人口爆炸、破坏性建设、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以及越来越严重的交通问题等。为解决上述问题,从集约化和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战略以及国防战备需要出发,大城市向地下空间的开拓已成为21世纪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都日益重视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因此,国际上一种普遍流行的观点就是:“19世纪是桥梁的世纪,20世纪是高层建筑的世纪,21世纪则是地下空间的世纪”。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主要是依托地下工程建设进行的,主要解决的应当是交通系统、市政公用设施技术、方法、措施等相关问题,特别是针对我国特有的复杂多样的地质条件,进行系统的总结、分析和评价,就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目的与动因

城市化的快速粗放发展的一大恶果是正在中国城市中心形成的“城市综合征”。交通阻塞、环境污染、生态恶化是其集中表现。地下空间开发和利用环节城市交通矛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综合防灾能力,更具解决“城市综合征”,的有效途径。城市地下空间利用成为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有序地开发利用地下空间,修建地下商业街、停车场、地下铁道、交通隧道及大型地下综合体,并结合城市广场,修建绿地、下沉式广场等都应当又规划,有序地开发利用显得合理并具有操作性。

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是提高环境质量的重要途径。

开发地下空间,除了战时城市防空这一驱动力之外,还与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有极大关系。在经济发展、人口增多的情况下,城市生态环境质量问题已经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重视。

芬兰的很多公路(赫尔辛基、坦普尔等地),宁可以高工程成本修建暗挖隧道,而不以低工程经费开挖地面、修建边坡,目的就是给国民,也给动物和植物以绿色的地面环境。

荷兰提出在其“绿色心脏地带”(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海牙、乌特列希等城市组成的具有重要观光和自然景观的大都市区),只准建设地下工程,以确保其现有景观不被破坏,

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增加生活和工作空间的要求。

波士顿拆除穿过市中心的六车道高架路,建设8~10车道的地下高速路,原有地面变成林荫路和街心公园。这样做的结果:市中心栽植了2400棵香木树、7000 多棵灌木;增加了260英亩新的公园和开敞空间;市区空气的一氧化碳浓度降低了 12%。这个工程被誉为20世纪与巴拿马运河等量齐观的伟大工程。

3、地下工程的应用

隧道及地下工程一般分为勘测设计和施工两大阶段。

①勘测设计。隧道位置的选择一般应服从路线走向。由于隧道工程数量、造价、工期控制等因素,隧道位置在选线方案中是经济技术比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不良地质地段的隧道,特别是长大复杂隧道线及全线或局部线路方案的成立与否,必须精心勘测设计。通过对隧道位置所处的地形、地质、水文等要素的测绘、勘测、测试及综合评定,设计正洞和明洞的长度和结构,决定施工方法,设计辅助坑道、排水系统和附属工程。

②施工。按设计图纸实施隧道掘进、衬砌和安装作业的过程。施工方法分明挖法和暗挖法。前者多用于浅埋隧道和地下建筑。对于大多数隧道和地下工程,多用暗挖法施工,并按开挖方法和所用机具分为矿山法、盾构法和地下连续墙法 。 此外 ,修筑水底隧道时 ,可用沉管法;穿越铁路、道路、河流或建筑物时,可用顶管法;修建地下的池槽、厂房、仓库和地下井时,还可使用沉井法。

工程特点

①线路在穿越天然高程或平面障碍时修建地下通道,是克服障碍的有效方法。

②能够分担地面交通和人流的负荷,节约城市用地。

③承受爆炸荷载和地震荷载的能力比地面结构强,许多国防、民防工程及抗震和各类防护工程都可采用。

④地下建筑物内部的气温和湿度比较稳定,节能,可作为各类贮库和冷藏库。

⑤造价昂贵,只有在论证它有充分的战术、技术和经济效益时才宜兴建。

⑥施工期限长,施工作业面较窄,可容纳的劳力和机械都受限制。但由于工业化施工和机械性能的提高,这种情况正在改善。

⑦穿越地层的地质条件复杂多变,遇到的意外情况比较多,工程的定位、设计和施工方法都必须随时作相应的调整,要求有关规划、勘测、设计、施工和使用管理部门密切配合。

4、对地下工程未来发展的展望

目前,城市地下工程施工技术发展迅速,各种方法和技术屡有创新和突破。结合已有资料和我们对该问题的认识,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主要的发展趋势是:①重视TBM和盾构机的引进、消化、应用和开发。开发的方向应当是降低成本、提高质量、施工速度快、使用寿命长等。此外,要使盾构技术产品化、系列化,盾构管片设计和施工符合自动化、省力化、高速化以及经济化的方向。②TBM隧道掘进机和混合型盾构掘进机的研制和应用。通过研发,使其更好地适应于复杂地质条件,使掘进机向着机械、电气、液压和自动控制一体化、智能化设备方向发展。③异形断面盾构掘进机的研究,如双圆盾构、自由断面盾构、局部扩大盾构、MMSF盾构等,推广应用ECL施工技术。④大力发展浅埋暗挖技术、沉管技术、沉井技术、非开挖技术,促进中小口径顶管掘进机的标准化、系列化和推广应用。⑤开发多媒体监控和仿真系统、三维仿真计算机管理系统,实现管理信息化和智能化。⑥深入研究和充分利用信息技术,重视隧道动态设计与动态施工,提高施工技术水平。充分利用先进的监测技术和方法,特别是三“S”技术等,建立对地表及地下产生形变、位移的数据库,并开发有关自动评判分析系统;进行有关地表荷载及地下空间开拓的仿真模拟试验,以探索自然及人工开拓的复合因素作用下,地下工程施工一地质一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机理与耦合效应,为地下工程安全评价提供依据。通过不断积累和总结,及时修订相关规范和技术标准。⑦制定相应的有关城市地下工程规划、勘察、设计、施工等技术和经济方面的法规、标准等,以保证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管理方法和经验,进行本土化改造和自主创新研发,从制度上给予科学合理的保证。⑧牢固树立和坚持技术可行、安全可靠、经济合理、环境优好的理念和原则,综合、灵活地运用各种可能技术手段,适应于城市地下工程未来的大型化、深层化、综合化、复杂化等发展趋势。努力实现城市地下工程施工新技术(新材料、新机械、新工艺)与规划勘察技术、设计计算技术、环境保护技术、安全防灾与管理技术等的配套化、系列化、规范化和国际化。

参考文献:

[1]颜纯文,蒋国胜,叶建良.非开挖铺设地下管线工程技术[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一01

[2]陈志龙,王玉北.城市地下空间规划[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01

[3]钱七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与城市可持续发展[J].中国人民防空,2002-04 [4]陶龙光,巴肇伦(编著).城市地下工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01 [5]傅冰骏.国际隧道及地下工程发展动向”2002年世界隧道及地下工程博览会暨学术交流会”情况报导[J].探矿工程,2002,(5):54-57

[6]周文波(编著).盾构法隧道施工技术及应用[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11

[7]周文波.盾构隧道信息化施工智能管理系统的开发应用[J].都市快轨交通,2004,17(4):16-19

[8]赵玉光.地下工程开挖与支护安全监控跫测及地质灾害动态预测与防治[J].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1,12(3):36-41

[9]刘招伟,王梦恕,董新平.地铁隧道盾构法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分析[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2003,22(8):1297-1301

[10]刘铁民,钟茂华,王金安等.地下工程安全评价[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03

[11]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关键技术指南编委会编.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关键技术指南[M].北京i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01

建筑工程概论论文

建筑工程论文选题

建筑工程招投标论文

建筑工程招投标论文

我国地下空间法律制度论文

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论文

建筑工程合同管理论文

地下连续墙施工技术研究论文

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结课论文

地下水污染与防治研究生论文

地下建筑工程论文
《地下建筑工程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