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走向复兴 爱我中华 多情的土地

发布时间:2020-03-01 17:05:0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第三课《乐曲赏析》

一、【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主题性歌曲的多种体验互化,深化我们对不同作品内在情感体验和理解,并通过歌曲的演唱,体会作曲家融汇在作品中的真挚爱国情感和民族情怀。希望通过本课学习,大家在体验音乐的同时,能够唤起我们的爱国之情。

2、【 知识与技能】 感受三首作品的风格特征,注重力度、速度、演唱形式的变化。能够想像音乐的意境,并判断几个基本的音乐表现手段出现的先后顺序。

3、【过程与方法】为细致感受、体验、理解歌曲的内容、情感及表现方法,可在聆听中结合歌唱进行,也可以结合分析讨论进行。

二、【教学重点】

词曲作者的介绍,三首作品分析,加深对作品情感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

作品强弱关系处理,高音的处理。

四、【教学方法】

视听结合法、类比法、分析、讨论与实践法。

五、【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多媒体教学用具。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今天老师给大家介绍三首作品,每次播放一个片段请同学们来分析他们的演唱形式有何不同

教师依次播放《爱我中华》《走向复兴》《多情的土地》 学生回答

教师评价:领唱合唱、合唱、独唱,那么国歌的演唱形式是什么呢, 学生 教师:国歌的演唱形式只有两种一种是齐唱一种是独唱,为什么只有这两种,是因为这首歌曲是我们的国歌带有严肃性,使我们民俗组国家的象征,所以,齐唱是最好听的也是最能表现歌曲内容的一种演唱形式,今天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什么事独唱、齐唱合唱。

(二)讲授新课

1、知识介绍

教师:什么是独唱、齐唱、合唱,谁来概括一下? 学生

教师:独唱:是由一人独立演唱。

齐唱:是由两人或两人以上同时演唱同一曲调。

轮唱: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声部先后模仿演唱统一旋律。 合唱:两个声部以上的歌曲,每个声部由两人或更多人的演唱。 领唱:有一人或数人引领众人齐唱或合唱的部分。

2、欣赏《爱我中华》 教师:首先我们来欣赏《爱我中华》,并请同学们从音乐要素入手,他的速度、音乐情绪、分为几段、几拍子的重音在哪里?

教师播放音乐,学生欣赏 学生回答

教师补充:《爱我中华》是一首4/4拍, 强拍在第一拍上,B调式。曲式结构为两段体,其中,A段(领唱部分)是全曲的主题段,B段 (齐唱部分)是与A段构成对比的段落。整段音乐既跳荡又平稳,表现出一种载歌载舞的喜悦之情。C段是一个具有较强对比性质的音乐段落,此段音乐的节奏型既表现出“呼口号”的气势,又表现出集体舞的欢快和热烈。整首作品有张有弛,一气呵成。

教师:下面我们来学唱一两句,体会一下歌曲的风格,

(1) 歌曲的演唱形式:领唱、齐唱 (2) 歌曲的风格特点:少数民族音调

教师:请同学们试着跟琴轻声哼唱一遍(或者二到三遍),可分为三部分哼唱,注意:休止符和装饰音的运用。

(3)、控制整体音量。 高音时不要喊叫,注意声音强弱对比。 教师:我们在尝试一下 学生演唱

(4)作者简介

徐沛东(1954~),著名词曲作者,国家一级作曲,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他创作了大量音乐作品,包括美声、民族、通俗歌曲及文艺晚会主题曲近千首,出版了100多盘个人作品专辑。电视剧《篱笆、女人和狗》三部曲,《风雨丽人》、《东周列国》、《和平年代》、《雍正王朝》、《走向共和》、《我这一辈子》、《五月槐花香》等60多部音乐作品。代表作品有:《我热恋的故乡》、《十五的月亮十六圆》、《篱笆墙的影子》、《苦乐年华》、《亚洲雄风》、《不能这样活》、《命运不是辘轳》、《乡音乡情》、《辣妹子》、《红月亮》、《种太阳》、《久别的人》、《爱我中华》、《我像雪花天上来》、《大地飞歌》、《踏歌起舞》、《阳光乐章》、《天地喜洋洋》、《风景这边独好》、《中国永远收获着希望》等。除以上作品均多次获得全国各类比赛的金、银、铜奖外,还有60多首的作品获全国各类大奖。

乔羽(1927.11.16—) 山东济宁人。歌词:《我的祖国》、《牡丹之歌》、《人说山西好风光》、《让我们荡起双桨》、《心中的玫瑰》、《难忘今宵》、《思念》、《说聊斋》、《巫山神女》、《夕阳红》、《爱我中华》、《祖国颂》等歌词表达了新时期中国人民的心声,因而他的作品广泛流传,成为人们传唱的经典之作。 《爱我中华》已载入北师大版语文四年级上册。《播种希望》已成为北京石油学院附属小学校歌。《一方沃土》已成为国立华侨大学校歌。

3、《走向复兴》赏析 教师:接下来老师给大家播放《走向复兴》,同样请同学们从音乐要素入手,他的速度、音乐情绪、风格、分为几段、几拍子的重音在哪里?

教师播放音乐、http://www.daodoc.com/yule/dujia/201104/1413152714.shtml 学生

教师补充:为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而特别创作的这部《走向复兴》,歌曲曲调昂扬向上,歌词振奋人心。它被选为**国庆大阅兵播放的第18首歌,同时也成为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的压轴曲目。《走向复兴》既有进行曲的特征,又有较强烈的抒情对比,容易引起大家的共情心理。歌曲《走向复兴》正是深刻地反映了今天中国崛起过程中的时代精神,响亮地传递着民族开拓进取、激情豪迈的自信。

歌曲第一段从60年以来我们经历过的、看到过的变化,去反映60年的变化历程,娓娓写实;第二段通过抽象的方法去描述中华民族艰难的发展过程,及其不怕艰难困苦的精神,悄然转虚。在副歌部分,《走向复兴》以反复的“前进,前进,向前进”这样简洁有力同时昂扬奋发的歌词直抒自信之情,展示了国家和人民走向复兴的豪情壮志。词作者李维福希望通过两百多字去描述新中国成立60年来经历的沧桑巨变以及中华民族走过的艰辛历程。

印青 《走向复兴》曲作者印青,著名作曲家,原总政歌舞团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联委员。1971年入伍.大校军衔。从事专业创作20多年来,先后创作了1000多首讴歌党的领导、讴歌时代精神、讴歌当代军人的主旋律作品。曾创作歌曲、器乐曲、舞蹈剧、歌曲《班长》、《潇洒女兵》、《中华大家园》、《走进新时代》(深圳)、《在灿烂阳光下》(深圳)、《大江之歌》(深圳)、《凝聚》、《世纪春雨》、《江山》、《西部放歌》、《祖国,永远祝福你》、《永远跟你走》、《天路》等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并多次获得文华奖、金钟奖和解放军文艺大奖。

4、欣赏《多情的土地》

教师:接下来我们欣赏一首男中音独唱曲《多情的土地》同样请同学们从音乐要素入手,他的速度、音乐情绪、风格、分为几段、几拍子的重音在哪里?

教师播放音乐,学生欣赏 学生回答

教师补充:单从歌词的字面,我们很容易判断歌曲的情感基调。要想找出最合理、最真实的情感点,需要我们深刻了解歌曲、理解歌词、分析歌词。笔者在对这首作品的分析中,将歌词第一段中“我拥抱村口的百岁洋槐,仿佛拥抱妈妈的身躯”这一句,作为情感宣泄的最直接突破口。在教学中,笔者在布置这首作品时,常常将一个思考题留给学生。即在此句的比喻中,老洋槐与妈妈的身躯有何联系,词作者为什么做如此的比喻。我们知道,老槐树的树干干裂僵硬,而妈妈的身体在孩子的内心里永远是最温暖亲切的。要想对此比喻做出合理的分析,需要我们对此句歌词做出合理生动的情境设置。

说起来这歌词的出炉还有着特殊的时代背景.1982年正值中国兴起了第一次出国热潮.当时中国正处于一个百废待兴的时期.很多人因为看不出今后国家的发展到底会如何.因此很多人都想到国外去有的人甚至觉得只要到国外就是扫大街也比在国内呆着强..到底出国还是不出国任志萍也反复琢磨了一阵但最终他决定不出国了自己生长在中国尽管这里并不是很富裕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如果要自己离开这片土地的话心里会觉得非常难过.有感于这种情况他觉得一肚子的话要说有种一吐为快的冲动于是拿起笔来写下了这首《多情的土地》.完稿后任志萍直接把歌词寄给了施光南不久歌曲获奖消息传来《多情的土地》在获奖歌曲中排在第三名.在他创作的近千首的歌词中《多情的土地》《心愿》《远方书信乘风来》《驼铃》等作品有着广泛的影响. 小结 教师;这节课我们学习并欣赏了三叔个去,题材各不相同演唱形式个不想同,希望通过本节课同学们对于演唱形式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教学反思:通过不同曲目的欣赏让学生认识不同的演唱形式,学生收获很大,但是教师在时间上的安排还需要有所调控。

《爱我中华》《多情的土地》《走向复兴》

欣赏《爱我中华》《多情的土地》《走向复兴》

爱我中华 复兴国家

走向复兴

复兴中华

复兴中华

复兴中华

复兴中华

复兴中华

复兴中华

走向复兴 爱我中华 多情的土地
《走向复兴 爱我中华 多情的土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