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中国佛教文化概要

发布时间:2020-03-01 20:33:22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中国佛教文化概要

第一章 历史演变

第一节 佛教在印度的发展

印度佛教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一、原始佛教:公元前

6、5世纪至前4世纪中叶,为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及其弟子承传结集时期,称原始佛教阶段。

二、部派佛教:公元前4世纪中叶至公元1世纪,由于对教义、戒律理解的不同,佛教内部分裂为上座部和大众部,并从中演化出许多教团,后称十八部或二十部,是部派佛教阶段。

三、大乘佛教:从公元1世纪左右至7世纪为大乘佛教阶段。大乘佛教以普渡众生到彼岸世界为标榜,因而自称大乘。大乘佛教后来又分为两大派,即中观学派,也称空宗;瑜伽行学派,也称有宗。

四、密教:公元7世纪以后,大乘佛教部分派别与婆罗门神教混合而成密教。至13世纪初,因受外来侵略的冲击,佛教在印度趋于衰落。

第二节 佛教在中国的流播

一、汉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佛教约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它起初只在皇室宫廷内获得信奉,到西晋时才开始走向民间。东晋及南北朝时期,佛教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佛经大量翻译,寺院广为建造,中国僧侣佛学论著纷纷问世,产生了“六家七宗”等般若学的不同学派,民间信仰也日益广

1 泛,是佛教在中国传播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

二、隋唐时期佛教:佛教在中国经过东汉以后四五百年的流传,到隋唐进入集大成时期,由南北朝时的学派进而形成若干新的宗派:天台宗、三论宗、律宗、法相宗、华严宗、净土宗、禅宗和密宗。隋唐时期佛教寺院经济十分发达,佛经翻译的规模和水平空前绝后,佛教信仰进一步普及,其影响深入到社会各个阶层。隋唐时期,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达到鼎盛阶段。

三、宋元明清时期佛教:宋元明清时代,佛教的各个宗派在不同地区的发展变化并不平衡,主要是禅宗还在流传,其次是净土宗较有影响,但佛教各宗之间出现了明显融通趋势。佛教与儒学的调和倾向越来越鲜明,佛教对理学产生了很大影响,成为此期佛教演变的一个重要特点。总的来看,宋元明清时期的佛教已转向衰落。

四、藏传佛教:主要传播于中国藏族、蒙古族聚居区。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时期佛教传入西藏,8世纪时印度僧人到西藏传播显、密两系佛教,9世纪时朗达玛禁止佛教流传,10世纪以后佛教在西藏得以复兴。藏传佛教在教义上大小乘兼容而以大乘为主,大乘中显密俱备,尤重密宗。主要教派有格鲁派、宁玛派、噶举派、萨迦派等,清代以后格鲁派成为最大派系。

第二章 基本教义

第一节 四谛

2 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谛”法,“四谛”指“苦、集、灭、道”四个最基本的真理。“四谛”是佛教各派共同承认的基础教义。

一、苦谛:“苦”是说“人生皆苦”,包括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五取蕴苦。

二、集谛:“集”是指造成“苦”的原因,包括“业”,即人们的身、口、意等活动及其结果;也包括“惑”,即由愚妄而引起的无边烦恼。“业”和“惑”集合招致了痛苦。

三、灭谛:“灭” 是指苦的消灭,即根绝一切“业”与“惑”,脱离生死苦海,达到“入灭”或“涅槃”。

四、道谛:“道” 即通向涅槃之路,指达到“涅槃”的一切理论教法和修行方法,理论教法包括“三藏”佛经,修行方法包括“戒、定、慧”三学,即“八正道”。

第二节 十二因缘—–四谛理论基础之一

一、缘起:佛教认为,“诸法由因缘而起”,即人生和宇宙事象都是多种原因和条件的和合而生起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这种因缘中,依一定的条件起变化。从缘起理论看,一切现象都是刹那变化、永远变化的,即“诸行无常”;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起的,没有永恒不变、自我主宰的实体,即“诸法无我”。

二、十二因缘:“十二因缘”是用“缘起”理论解释人生本质及其流

3 转过程,由十二个概念构成一个前后相续的因果链条,所以也叫作“十二支缘起”。即: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十二因缘是说明众生生死流转的因果联系的,任何一个有情识的生命体,在没有获得解脱前,都依此因果律。

第三节 业报轮回—–四谛理论基础之二

一、因果报应:即任何思想和行为,都导致相应的后果。“业因”未得“果报”之前,不会自行消失;“果报”未有业因之缘,不会自动产生。因果相应,毫厘不爽。这种业报使人在前世、现世、来世三世间轮回沉浮,因行善而上升,因作恶而沉沦;前世决定今生,今生又决定来世。

二、六道轮回:按照业报法则,众生在“六道”中流转。“六道”是对世间“有情”种类的划分,即天、人、阿修罗、畜生、鬼、地狱。众生在六道中的轮回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自身行为的变化而变化的。如果众生能够洞破事物缘起无常的本质,舍弃贪欲,断除烦恼,停止造业,就能最终跳出六道,得到彻底的解脱。

第三章 诸佛菩萨

第一节 佛陀

一、佛的含义:佛是佛陀(梵文Buddha)的略称。小乘佛教一般用作对释迦牟尼的尊称。大乘佛教除指释迦牟尼外,还泛指一切觉行圆满者,认为其数甚众。

二、八相成道:释迦牟尼的一生,按佛传所说可分为八个阶段:下天、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转法轮、入灭,即“八相成道”。

三、佛像:释迦牟尼佛像的三十二相与八十种好。所有的佛像基本上都按释迦牟尼像来塑造或描绘,区分这些佛像可依照各种佛像空手时的手势和持物时的姿势。其中,手势特称“手印”,如施无畏印、与愿印、触地印等。

第二节 菩萨

一、菩萨的含义:菩萨是菩提萨埵(梵文Bodhisattva)的略称。梵文意为“觉有情”、“道众生”、“道心众生”,指依据大乘教理修行,将来可以成就佛果的修行者。

二、四大菩萨;八大菩萨;十二圆觉菩萨。

第三节 罗汉

一、罗汉的含义:罗汉是阿罗汉(梵文Arhat)的略称。在小乘佛教中是修行者最高的果位,在大乘佛教中则为第三位,低于佛、菩萨。

二、四大罗汉;十六罗汉;十八罗汉。

5

第四节 诸天

一、诸天的含义:指护法众天神。佛经言欲界有六天,色界之四禅有十八天,无色界之四处有四天,其他尚有日天、月天、韦驮天等诸天神,总称之诸天。

二、二十诸天;天龙八部;十大明王。

第四章 宗派及经典

第一节 主要宗派

汉晋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理论的学术化和汉化,僧人间对佛教理论的解释不一致,于是产生了汉化佛教中若干宗派的雏形。佛教发展到隋唐时代,除理论歧见因素外,因寺院经济十分发达,为了维护寺院财产,师徒传承仪式等制度逐渐固定下来,形成了具有组织性质的不同宗派。隋唐时期比较兴盛的八个宗派是:天台宗、三论宗、律宗、法相宗、华严宗、净土宗、禅宗和密宗。

天台宗,创立于隋朝。以 “一心三观” 即所谓“圆融三谛”为核心思想。还提出“一念三千”学说。

三论宗,创立者为隋朝吉藏。以主要研习印度佛教的中观学派“三论”而得名。又因着重阐扬诸法性空理论,也称“法性宗”。

法相宗,唐朝玄奘所创。用一系列佛教名相对一切物理现象和心理现

6 象进行概念的分析、解释,宣扬一切事物“唯识”所变的观点。

律宗,唐朝道宣所创。因以研习和传持戒律为主而得名。 华严宗,依《华严经》立宗,着重阐明法界缘起的观点。

净土宗,由东晋慧远初创,至唐代正式建立。该宗以称名念佛为法门,专念“阿弥陀佛”名号,以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民间流传很广。

禅宗,完全中国化了的佛教宗派,因以“禅定”概括佛教的全部修习而得名。相传南朝梁时达摩从印度来到中国,将心法传给慧可,再下传僧璨、道信,至五祖弘忍。弘忍门下出神秀、慧能二大弟子。神秀一派主张渐修,弘传禅法于北方;慧能主张顿悟,嗣后回岭南传教。慧能、神秀形成了南顿、北渐两派,史称南北禅宗,后来南宗成为中国禅宗的主流。惠能去世后被尊为六祖,弟子们把他平时言论编集成《坛经》。禅宗的宗旨是单刀直入,指示人人本来具有的心性,以彻见此心性而成佛。自唐以来,禅宗是中国佛教中流传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宗派。

密宗,渊源于古印度佛教中的密教。唐时善无畏、金刚智、不空先后来华,翻译佛经,传播密教,形成宗派。

第二节 重要典籍

《阿含经》:早期佛教基本经典的汇集。基本内容是论述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五蕴和善恶报应、六道轮回等小乘佛教的基本教义。

《阿弥陀经》:是叙说阿弥陀佛净土功德庄严而劝导念佛往生的经典。

7 《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主要说明般若的实际在于不著事相(无相),即情无所寄(无住)。中国禅宗南宗的重要典据。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是般若类经典的核心和纲要。 《法华经》:主要表达“诸法实相”的思想。天台宗的主要典籍。 《华严经》:主要宣说“法界缘起”的思想。华严宗的主要典籍。 《坛经》:是禅宗的基本著作,记录了慧能的行迹及语录。中心思想是主张净性,强调自悟,提倡顿教。

第五章 僧众及职位

第一节 僧众类别

佛教是有严密组织与纪律的宗教团体。其信徒依所受戒律约束之宽严不同,又加以男女之别,共分为七种类型。以汉化佛教为例,他们是:

一、比丘,是指出家后受过“具足戒”的男僧,俗称“和尚”;比丘尼,出家后受过“具足戒”的女僧(尼),俗称“尼姑”。比丘和比丘尼是真正的出家人,在佛教徒中属最高层次。

二、式叉摩那,年满十八岁的受过“十戒”的出家女性,在受具足戒以前,要用两年左右时间受“六法戒”,此时称式叉摩那。

三、沙弥,七岁以上二十岁以下,受过“十戒”的出家男性;沙弥尼,七岁以上十八岁以下受过“十戒”的出家女性。

四、优婆塞,受“三皈”、“五戒”的在家男信徒;优婆夷,受“三皈”、

8 “五戒”的在家女信徒。优婆塞和优婆夷属最低的一个层次,他们是在家的佛教信徒,常称“居士”。

第二节 寺院僧职

一、住持:寺院主持者,职能为住寺护持佛法。

二、执事:寺庙各类日常事务的负责人。八大执事:监院、知客、维那、僧值、殿座、寮元、衣钵、书记。

第六章 殿堂及器物

第一节 寺庙殿堂

殿堂是寺院重要房宇的总称,殿是供奉佛像以备瞻仰礼拜祈祷的处所,以所供奉的主要神佛而定名;堂是僧众说法行道和日常生活起居的地方,以所发挥的用途而定名。禅宗的殿堂配置比较固定而有章法,因此成为佛寺建筑的范式。

一般寺院的殿堂按南北走向从南往北依次排列坐落。佛寺大门称山门,一般有三座门,至少中间一座盖成殿堂式,这座山门殿殿内塑有两大金刚力士像;由山门往北,第一重殿是天王殿;天王殿再往北是正殿,俗名大殿,正名大雄宝殿,殿中供奉主尊的佛。大雄宝殿前院两侧常有东西配殿。大雄宝殿后面的一进院落,正房为法堂即讲堂,是演说佛法、皈戒集会之处。法堂之后是佛寺的最后一进院落,正房多为两层阁楼,下层是

9 千佛阁,上层是藏经阁。有些佛寺还有一些较为独立的殿堂,如罗汉堂。佛寺的生活区多集中于寺院的东侧,有方丈、茶堂、斋堂。一般僧人住僧房,打坐参禅在禅房。佛寺的塔是独立建筑,建于寺内寺外皆可。

第二节 佛教器物

一、法器:寺院中用于各种佛事的器物,以及七众所用的修道用具,称为法器。

1、鸣器:钟、鼓、磬、木鱼,铃、铙等。

2、庄严具:龛、帐、幡、幢、盖等。

3、供具:三具足。

4、随身具:净瓶、戒刀、拂尘、禅杖、数珠、璎珞等。

二、僧服

1、法服:僧人的正规制服。三衣;五衣。

2、常服:僧人的日常服装。直裰,大袍,小褂、中褂、长褂。

第七章 仪轨及佛事

第一节 戒律条规

一、戒律:佛教为出家和在家的信徒制定的戒规,借以防非止恶。

二、在家居士受戒:五戒;八戒。

三、出家僧众受戒:十戒;具足戒。

四、大乘菩萨戒:六重戒;十重戒;四十八轻戒。

第二节 日常行事

一、课诵:每日僧众的共同宗教活动,就是“朝暮课诵”,俗称“早殿”和“晚殿”,即早晚一齐到大殿或法堂读诵经文并拜佛。

二、早殿:即早课。早殿上二堂课。诵《楞严经》、《大悲咒》、《心经》等。

三、晚殿:即晚课。晚殿上三堂课。诵《阿弥陀经》,作礼忏,放蒙山施食。

第三节 节日佛事

一、节日活动:佛诞日、佛成道日、佛涅槃日;观音菩萨生日、达摩祖师生日、僧自恣日等。节日内容,如佛诞日举行“浴佛法会”,自恣日举行“盂兰盆会”等。

二、重要佛事:放焰口,从为饿鬼施食演变而来;水陆法会,以供饮食为主,为超度水陆一切亡魂而设。

第八章 文化影响

第一节 佛教与古代哲学

11 佛教的传入,一方面极大丰富了中国哲学资料和思维方式;一方面又通过时空无限、心性染净、见性成佛等具体命题,极大拓宽了中国哲学的研究领域,加大了中国哲学的思维深度,促进哲学提出新的命题和新的方法,给中国哲学巨大的启示和推动。从魏晋玄学直至宋明理学,中国哲学在思维模式、理论内涵等方面都深受佛教的影响。

第二节 佛教与古代文学

一、佛教与古代诗歌:魏晋南北朝以后,许多诗人崇信佛教,他们的人生观念、审美意识都深受佛教影响,其诗作境界渗透了浓厚的佛理禅意。佛教还深刻影响到中国古代诗歌理论,“以禅喻诗”即是受佛教禅宗影响而出现的典型诗论。

二、佛教与古代小说:神异多彩的佛经故事增强了中国古代小说作家的文学想象力;佛教的广泛传播丰富了中国古代小说的故事情节和题材内容;“苦”、“空”、“因果报应”等佛教观念影响到中国古代小说的主题立意和结构模式。

第三节 佛教与古代艺术

一、佛教与古代雕塑

兼有印度和希腊风格的犍陀罗佛教雕塑艺术传入中国,直接带动了中国佛教雕塑的发展,为后世留下了数以千万计的佛教造像;中国佛教造像在服饰、面相等方面形成了民族化的特征。

二、佛教与古代绘画

佛教对中国古代绘画影响最显著的是壁画。佛教壁画的流行,促使中国佛寺道观壁画迅速发展,也给中国绘画带来了新的技法。中国佛画在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印度佛画的长处,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相结合,逐渐形成自己的佛画特点,

第四节 佛教与汉语

佛教的传入,极大推动了汉语的语音、语法、词汇等各方面的的丰富和发展。我们日常使用的许多词语,如“世界”、“实际”、“平等”、“知识”等都来自佛教词汇。佛教词语还形成许多成语被吸收到汉语中,如“一尘不染”、“三生有幸”、“五体投地”、“现身说法”等。汉语中还有许多运用比喻的与佛教相关的生动话语,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等。佛教对中国文化的渗透已抵达人们的深层意识,成语即是其突出的表现。

第五节 佛教与民俗

随着佛教在中国的长期流传,一些佛教节日逐渐演变成了民间节日;佛教宣扬因果报应、轮回转世、佛国净土、饿鬼地狱,对民间信仰影响甚大,派生出拜佛、烧香、还愿、诵经、塑佛像、造佛塔、建佛寺、赶庙会等民俗活动,以行善积德、祈福禳灾。

13 附:阅读参考书目

《中国佛教》(1-4册) 中国佛教协会 知识出版社,1980年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 汤用彤 中华书局,1983年 《汉化佛教参访录》 白化文 中华书局,2005年 《佛教史》 杜继文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中国佛教发展史略》 南怀瑾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 《佛教哲学》 方立天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6年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方立天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 《佛陀和原始佛教思想》 郭良鋆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佛陀的智慧》 陈兵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释迦牟尼传》 王惕 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 《中国禅宗通史》 杜继文 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 《中国禅宗》 刘长久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禅外说禅》 张中行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坛经的智慧》 贾题韬 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年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 方立天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 《佛教与中国文化》 汤一介 宗教文化出版社,1999年 《佛学与中国文化》 张立文 人民出版社,2005年 《佛教与中国文化》 薛克翘 昆仑出版社,2006年

学习中国佛教文化心得体会

佛教文化

佛教文化

中国竹文化与佛教文化

佛教文化 发言稿

泰国佛教文化

佛教文化心得体会

佛教文化概论

峨眉山佛教文化

佛教文化概述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中国佛教文化概要
《中国佛教文化概要.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