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中考记叙文考点归纳

发布时间:2020-03-02 20:11:1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中考专题复习之记叙文知识点归纳

一、记叙文的概念: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兼以议论、抒情、说明来表达中心的一种文体。如小说、散文、寓言、童话、故事、通讯、游记、传记、回忆录等。

二、记叙文分类: 按写作的内容可以分为:

写人记叙文、叙事记叙文、写景记叙文、状物记叙文四大类。

①写人的记叙文,通常描述人物的外貌、行动、心理、语言和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来刻画人物的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反映作品的主题。如:《我的母亲》、《阿长与〈山海经〉》

②叙事的记叙文,以叙述事件为主,着重写清事件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局,通过事件表现作品的主题。如:《羚羊木雕》

③写景记叙文,以描写景物为主,通过写景,寄托感情,表现主题。《春》、《济南的冬天》

④状物的记叙文,以写物为主,通过写物抒发感情,寄托志向。如:《安塞腰鼓》。

三、记叙文的要素

记叙文是写人叙事的,而事情总是在某个时间、发生在某个地方,有它的前因、后果和经过。因此我们把事物的起因、经过、结果,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有关的人物称之为记叙文的六要素。只有把这些要素交代清楚,内容才显得完整,条理才清楚。如:

《背影》一文,时间——那年冬天;地点——南京车站;人物——父亲、“我”;起因——“我”去北京念书,父亲到车站送别;经过——父亲到车站为“我”送别,给我买桔子;结果——“我”怀念父亲。作者在交待清楚六要素的基础上,集中刻画了父亲的“背影”,表达了父子之爱这一永恒的主题。

四、记叙的顺序

记叙的顺序是指根据中心思想的需要,把已确定好了的材料安排好,按一定的次序去写。一般有三种:

①顺叙,即按照事情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这种写法课使事情的来龙去脉清晰地表现出来。如:《最后一课》,按照时间顺序记叙韩麦尔先生为学生们上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②倒叙,即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片段先写出来,然后写事情的发生、经过等。它分为两类,一是把事情的结局先写出来,然后按照时间顺序倒叙事情的发生、发展的经过;二是,把后面发生的某一情节提到前面去,暂时中断中心事情的叙述而进入另一个相关的事情的叙述。由于倒叙改变了记叙的自然程序,阅读时应特别注意“倒”“顺”之间的起讫点,认清那些起关键作用的词句和段落。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③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情的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暂时把叙述的线索中断一下,进行有关的另一件事情的叙述。它也有两种情况,一是插入的内容跟时间也有关联,在叙述过程中插入一段从前发生的事。这种插叙一般都要交代起讫点,阅读时应注意;二是对人或情况作一些说明介绍,跟叙述的时间顺序没有什么关系,插入的前后不一定有过度衔接的话。插叙的作用是补充交代或说明,使叙述更加充分,弥补单凭顺叙难以交代清楚的必要内容,使文章更充实、更周密、在结构上更紧凑。如:《背影》一文,开篇点题之后,插入了家庭祸不单行的追忆,既交代了背景,又为主体部分做好了铺垫。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五、记叙文的线索

线索是指贯穿全文、连接全部材料的一种因素(依据)。记叙文的线索比较复杂,有多种形式:有的以时空转换为线索,人物活动、事情发展、景物变化等,都是随着时间、地点的推进而展开。如《藤野先生》就是以“我”的活动地点为线索安排情节,东京、仙台、北京层层展开。有的以一人、一事、一物为线索,把全篇各部分内容紧紧地连接在一起。如《我的叔叔于勒》中的“我”就是线索人物,全文是以“我”的见闻和感受来安排材料的。再加《羚羊木雕》就是以木雕为线索安排材料的,还有一些记叙文存在着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如《智取生辰纲》中明线为“杨智失陷生辰纲”,暗线为“吴用智取生辰纲”,两条线索在黄泥岗合为一条。我们读记叙文时要设法找出文章的线索,沿着它逐步弄清各个段落、层次,直至全篇的思想内容。

六、记叙的人称

记叙文的人称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两种。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开叙述是第一人称。采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但所写的内容不能超过“我”耳闻目睹的范围,阅读时要充分注意到“我”在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一般记叙文和散文中,“我”即作者本人;在小说中,“我”不是作者本人。“我”在文中可能处于主要地位,也可能处于次要地位。如《藤野先生》中的“我”处于重要地位,通过“我”和藤野先生的交往相处体现了文章的中心意思。《孔乙己》中的“我”是咸亨酒店的一个12岁的小伙计,是次要人物,在文中起了穿针引线的作用。以第三者的地位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情、场景等第三人称写法。用这种人称不受任何限制,“他”“他们”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写来比较自由开阔。

七、表达方式:

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八、记叙文的表现手法

下面只介绍几种常用的表现手法:象征、对比、夸张、衬托、白描。 (1) 对比手法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

(2) 衬托(侧面烘托)手法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3) 欲扬先抑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4) 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了解借景抒情、虚实结合、以小见大、运用第二人称抒情、卒章显志、巧设悬念、明线暗线等常见的表现手法。

九、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比喻:形象生动; 拟人:赋于某物以人的性格感情(喜怒哀乐等) 排比:加强语气,增强语势;反问:加强语气,增强语势,激发读者的感情; 夸张:突出所描绘的事物或情境的特点(程度);

设问:自问自答,以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反复:加强语气,增强语势; 对偶、引用、借代、反语、对比。

2012记叙文专题复习考点及答题技巧总结

记叙文常考考点归纳:

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不讲)

二、句子、段落的作用。

三、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及赏析。

四、人物形象分析。

五、记叙顺序及作用。

六、收获、感悟、启示。

七、题目理解。(含义、作用)

八、文章主旨、感情。

九、语言特色。

十、写作手法及作用。 记叙文答题技巧:

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人+事+结果

答: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情,结果怎样

二、句子、段落的作用

(一)第一段的作用

如果是环境描写则大多数情况下都是 ① 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

②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 ③ 引出下文;

④ 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如果不是环境描写则大多数情况下都是 ①开门见山,揭示主题; ②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③总领全文,引起下文; ④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⑤为下文××作铺垫

(二)中间段落的作用: ①过度或承上启下 ②为下文发展做铺垫

(三)结尾段落的作用 ①总结全文,点明中心。

②照应开头或题目,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 ③使主题得到了升华

④意味深长,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

三、理解文中重要词句的含义及赏析。(都扣到主题上)

(一)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

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抓住关键词,分析它的特点及含义,联系上下文再解释。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

另外,有些词语可能用到了描写方法,如:语言、动作、神态、肖像、心理、正面、侧面、细节描写

作用:为刻画人物服务,塑造了„的形象,表现了„的性格,体现了„的精神,表达了„的中心

(二)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①点明题旨的句子;

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 ③总结全文的句子;

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

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四、人物形象分析。

要从整体上思考,抓住典型的外貌、语言、动作等,尽量用并列的短语或成语,也可用文中具体的词语。如:勤劳善良、勇敢、心灵手巧、天真活泼、温柔美丽、心狠毒辣、卑鄙无耻等。(根据实际对人物的描写来答)

五、记叙顺序、人称、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六、略。

七、题目的含义及作用

(一)含义:一是浅层含义,二是深层含义。浅层含义往往是具体可感的事物,而深层含义往往是抽象的精神品质之类。比如《生命之线》这个题目,它浅层含义是指连接两人的那根线,而深层含义是指一种互相帮助的品质。

(二)作用:通常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考虑,从内容上讲往往是借物传情来表达作者的情感或者反映人物的精神品质等,从结构上说往往是标题起到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比如《枣核》这篇文章的标题就是以枣核贯穿全文,同时借枣核来反映美籍华人的殷殷思乡之情和拳拳爱国之心。又比如去年中考的《老海棠树》也是考查标题的作用。

八、文章主旨、感情。

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九、语言特色:

(形象生动、清新优美、简洁凝练、准确严密、精辟深刻、通俗易懂、音韵和谐、节奏感强等)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语言(自然朴素或生动优美)如“„„(摘录文章中的相关句子)”,它“„„”。

十、写作手法及作用:

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写作手法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巧设悬念、以小见大、开宗明义、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即象征)、寓事于理、情景交融、夹叙夹议„„)

答题套路:这篇文章采用“XX”的手法,作者通过“„„(文章相关内容)”使文章写得“„„”

中考记叙文考点

中考记叙文考点分析

中考记叙文阅读考点及技巧

广东省中考记叙文阅读考点整理

中考记叙文阅读题考点总结

记叙文考点总结

记叙文考点精细

中考记叙文

中考记叙文

南昌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理解考点分析

中考记叙文考点归纳
《中考记叙文考点归纳.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