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有效性

发布时间:2020-03-03 04:36:4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结合《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与按规律排列有关的问题》

谈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有效性

南昌市 京山小学 汤清

摘要: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活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

结合《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与按规律排列有关的问题》

谈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有效性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活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如何提高教学活动在数学课堂的效率,使其既能达到培养学生基本的教学要求,又能让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学习动机去主动思索数学内涵。作为21世纪数学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教师任重而道远。

一、注重课程导入的有效性,以调动学生积极性

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要从未知的迷茫进入浓烈的学习兴趣状态,这就需要一个良好的过渡,这就需要教师这个引导者,运用导入环节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并使他们沿着教师引导的思路进入学习状态。

导入是为了能有效地引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强烈探求,更好地启迪开导学生的思维活动。因此,导入环节的设计要根据学生现有的认知规律,找到新旧知识的相互关系,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边巩固旧知的同时,使他们对新知产生浓烈的兴趣,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已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在教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有余数的除法—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与按规律排列有关的问题》:按照下面的规律摆小旗。这样摆下去,第16面小旗应该是什么颜色?

在解决这类问题的时候,我们更关心的不是所求得的商,而是余数。对于一个二年级的孩子而言,这堂课很难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那么这堂课的教学活动将很难有效率地进行。 良好的教学导入能够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良好的导入也能使学生对学习充满信息,还能和谐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好的培养了学生之间的默契。如何有效地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 游戏导入就是一种非常好的办法,针对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与按规律排列有关的问题,课前,我每5个不同的图形为一组,以此循环,画了50多个,制作了一页课件。在你说我猜的导入环节,我背对大屏幕,让学生任意报出屏幕上出现的数字,我就判断出数字所对应的图案。在学生怀疑的目光中开始了游戏,随着每次我准确猜出图案,学生转为佩服的态度,但更多是渴望去了解游戏背后的真相。然后在让学生了解到,通过学习本课,你也可以像老师一样准确说出数字所对应的图形。

这样的导入的设计遵循二年级学生年龄段的特点,心理状态和已有的知识水平。根据这些设计游戏的导入环节,才能增加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注重在旧知向新知的迁移时启发,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提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认为任何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进行的。有意义的学习一定有迁移。数学知识本身带有逻辑性强,环环相扣,知识衔接密切的特点。教师在教授新知前,应根据旧知与新知的内在联系,设计巧妙的教学环节和有启发的问题,引导让学生自主探索,引导学生分析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利用迁移规律,循序渐进地缩短学生已知与未知的距离,给学生架起新旧知识过渡的桥梁,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如:在《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与按规律排列有关的问题》的教学中,让学生画一画,算一算,发现小旗排列的规律,每3面一个循环,要推测的数在余下的小旗里。当要推测的的最后一面旗子的序数不是很大时,可以用画得方式,一面一面画出来,得到结果。但随着要推测的小旗的序数越来越大时,画的方式不再简便,就需要更简便的方法帮助解决问题。再通过倾听、交流,发现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关于有余数的除法的问题,根据余数判断出小旗的颜色。根据二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知晓其内在联系,增长了继续探索这堂课的自信。最终在学生为主体,师生合作的情况下,发现了解决问题的奥秘,深刻理解了用除法解答的道理。

三.注重活跃数学的课堂气氛,把握核心内容

日本教育家田崎仁针对学生的学习曾说过“快乐的记忆永远不忘,讨厌的记忆眨眼消失”可见活跃的课堂气氛对于孩子的教育,学习,乃至成长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课堂教学气氛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因素,也是构成课堂教学情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学生的性格是天真活泼,好动的。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填鸭式学习将会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幽默是改善枯燥无味的数学学习氛围,避免学生对学习失去信心的有效办法,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根据教学内容性质和需要,巧妙地创设和使用教学幽默,和用丰富生动的教学语言,精彩的课堂活动让学生能够在轻松的气氛中被吸引住,勾起学他们学习兴趣,有助于加深和拓宽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如:在《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与按规律排列有关的问题》的教学中,在学生理解用除法解答的道理时,让学生思考最后一面我们要推测颜色小旗,是在3个3个一组的小旗里还是在余数里时,我提问学生,最后一面小旗藏在了哪一部分?想用这种活泼的语言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从而发现随着3个3个一组的规律,最后一面小旗在剩下的小旗里。也就是需要知道余数是多少,才能判断出最后一面小旗的颜色。

这些枯燥抽象而枯燥的问题,在老师的幽默与形象的教学中,变得浅显而生动,让学生在愉悦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四.注重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注意力的影响,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在小学教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始终有部分学生注意力很难集中,不能积极主动参与教师的教学,从而导致被动学习。如何吸引这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在这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孔子有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说得就是教师自身的形象对于学生影响。总之,教师的良好的专业素养和高尚的人格魅力最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简单干净的外在形象,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广泛的课外知识,丰富生动的教学语言,不断学习知识恒心。任何一点都可以让您的学生对无比崇拜和尊敬。当然只靠这些,想要长久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还不够,教师精心备好每堂课,把握住教学中难点,明确教学目标,尽可能用丰富的表情和精灵的眼神与学生交流;用适当的幽默语言让孩子轻松领悟知识,用耐心的指导让孩子感觉亲切。持之以恒下去,你的课堂对学生就会有长久的吸引力。这样每个学生都能认真听讲,也愿意与人交流自己的观点,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这就是教师良好的人格魅力对学生注意力的有效影响。

五.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的应用价值。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运用实例,让学生领悟到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并使学生学会在生活实践中解决数学问题,同时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又从生活实践中弥补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这样既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又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解决数学问题。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巧妙运用的同时,深刻地让学生明白学习数学的意义。 如:在《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与按规律排列有关的问题》的教学中,讲解完新授知识后,结合学生日常的生活,我设置了问题:“做50个灯笼,到底需要6天还是7天?你是怎样想的?”“23元钱可以买5本书还是6本书?你是怎么想的?”“按两个红珠子和三个黄珠子的规律穿一串珠子,第24个珠子应该是什么颜色?”在让学生自主解答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以此促进学生理解要针对不同的问题的情境采用不同的方法确定答案。这样就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把所学的新知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加深学生对有余数除法含义的理解。

总之,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坚持做到: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的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课堂教学始终要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教师要运用好自身在课堂中是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让学生亲生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有效获得新知和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教育心理学考试大纲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也谈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

提高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有效性策略(米)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提高小学数学家庭作业设计有效性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如何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有效性
《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活动有效性.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