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安康龙舟文化的时代意义探讨

发布时间:2020-03-02 07:02:2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安康龙舟文化的时代意义探讨

杨 静

摘 要 安康的龙舟文化历史悠久,积淀深厚,在全国也很有影响,曾被拍成新闻纪录片在全国热映。改革开放以来,安康已成功举办了世界龙舟节,夹江两岸,人如海,歌如潮,在山呼海啸班的呐喊声中,龙舟竞渡,角逐拼搏,充分展现安康人的尚武精神,不仅是安康老百姓的狂欢节,也吸引了大批外地游客。

关键字 安康 安康龙舟节 龙舟文化 历史渊源 时代意义

一 安康龙舟的历史渊源

安康自古得汉水舟辑之便,上通汉中可入川,下达汉口而融楚。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商贸的繁荣与兴盛,对外的交流与合作,则完全得益于这条不负巴蜀荆楚通津之谓的“母亲河”。然而,这江水又因秦岭、巴山两岸对峙,水底山垠横垣,在安康境内形成湾环重涧,曲隈复滩之势。“水道险阻,转缘山间;悬流逆折,触石破舟。”(宋•陈师道《忘归亭记》)“舟人至此而难焉。或倾覆货物,或淹溺人民。”(明•季统斋《回复滩记》)正所谓:“白浪交飞,万石风雷之阵;黄泉下睨,九幽神鬼之门。”(清•陈仪《募修紫阳炉子滩疏》)因而民间称船工为“死了没埋的”,可见在汉江上走水行船之险恶。栖息于斯的安康人,并非像清人刘德新在《汉江形胜记》中所言:“舟子束手于高滩,行旅魂惊乎石立”,他们不畏“水有奔滩触石之危”〔清•王云锦《赴兴安试院》(有序)〕,在弄水驱船,闯滩涉险中,酿造出了独具地方风貌的龙舟竞渡活动,并逐步形成相对独立于他乡异域的地方民俗文化。

安康的龙舟文化,是移民文化的组成部分。自西晋太康元年(280)开始在这里安置巴山一带流民,至以后的历朝各代,尤其是明代成化年以来“四方流逋蜂屯蚁聚”(明•张大伦《修汉阴县治记》),形成“秦山大半楚人耕”的人文历史环境。(清•叶世倬《春日兴安舟中杂咏》)自然使当地习尚以楚风楚韵为重。而龙舟竞渡正是“楚国之俗流传到其他各国”的端午习俗。(文崇一《九歌中的水神与华南的龙舟精神》见《民族学研究所集刊1961年第八期》)

就龙舟竞渡的地理分布情况看,张世建在《中国的龙舟与竞渡》一文所引资料中(《体育史料》1988年第13期),按中国现行行政区旧的府、州、县列表对照,湖南30个、湖北40个、广东45个、福建16个、浙江18个、江苏26个、安徽12个、江西20个、四川17个、广西9个、贵州8个、台湾8个以及香港、澳门。以上虽不是中国龙舟竞渡分布的全面统计,但通过它能看到分布的主要情况。在上述省区中,以湖南、湖北、江西、四川、福建、浙江、江苏、安徽、广东的龙舟竞渡之风最盛。而最盛之地除广州外均属“三楚”所涉的地域,安康的移民正是来自于以湖广为主的上述省区。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更何况安康自公元前611年至公元前312年间,属楚地历时299年。正是移民这个人文历史环境和当地自然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与有机结合,端午节也因此被安康人作为一年当中,最受注重的重大节日之一;龙舟竞渡也由此而成为重要的节日活动。 因为如此,安康的龙舟竞渡大都保持了较好的原创性文化生态,这种原创性文化生态表现在龙舟竞渡中诸如“施钱祈福”的“旱龙船”、“禳灾祈年”的“祭祀”、“拯屈招屈”的“跪而竞桡”、“以猪泡实钱果使浮水面为标”、“小船载乳鸭往来画舫间,游人鬻之水中”、“舟中人飞身泅水抢之”。以及节日期间的“以艾插门”、“百草煎汤沐浴”、“糸驱毒香囊”、“喝雄黄酒”、“贴天师符”等等。这些活动与习俗,“三楚”各地有志可考,安康各地则有迹可寻。也许,某些细节或形式与故楚地相比已发生了变化,但其根本决不会变,有些甚至是外边变了,这里还保留着最原始的传统方式。例如: 龙舟比赛,领先为胜。许多地方虽然不设奖品,却都有抢标的习惯。在终点处有观众将一幅长约三尺的红布条挂在竹竿上,领先的龙船就可以抢到布条,谁抢的多就证明这条船划得快。抢到的布条挂满龙头,以炫耀自己的胜利。安康不抢布条,而是在龙头上用红绸攀花扎彩,把自己的龙船打扮的更漂亮。这是比赛方式变了的结果,但却把在龙头上挂布条的根留下了。 许多地方龙舟赛以后,有抢鸭子的活动,一般是由组织筹办方或当地富商在自己观望比赛的彩船上把鸭子甩到河里。安康则是由众商号在备好的舢板船上既甩鸭子,又以猪泡装入铜钱给赏钱,逗引得龙船在自己的彩船附近团团转。这是商家们另类的比赛,财力的展现,气势的较量,于龙舟赛之外发挥的淋漓尽致。这变化是竞渡之戏的升华。

百姓将竞渡看作为禳灾、祈年,文人则偏重于招屈的理解:“水滨击鼓何喧阗,相将叩水求屈原,屈原死已今千载,满船哀歌似当年。”(《东坡先生诗集注》卷32乐府)安康也有“哀唱”,“三闾书院”(武昌会馆)在端午之日必唱半日大戏:叹靳尚何奸、张仪何诈、怀王何暗、宋玉何悲、贾生何太息。呼屈子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这种哀唱的情感表现在竞渡当中,即为安康(主要指城区一带)特有的跪而竞桡和龙舟下水后人员可以替换,而舟不可以停泊的习俗。这两种习俗正是“因拯救屈原而起”所流传下来的最原始的龙舟文化。因为,跪着划可以将身体俯于船沿,便于察看水中屈原的躯体,也是对逝者的崇敬;舟不停泊是沿江满河寻找的需要,也可以驱赶鱼类,以避免其对屈原尸体的侵害。

二 安康龙舟习俗的基本内容

龙舟竞渡作为一种民间习俗,它集祭祀、祈福、竞技、斗志、争荣誉为一体,具有自己一整套程式与比赛办法。

1、集资。集资者由当地的“龙头儿”等组织者或族长担任,总之是赛龙舟是大家的事,大家出钱、出物,划手出力,没有任何报酬。

2、祭龙舟。祭龙舟分两种方式,一种是有老龙头的先在放龙头的庙里祭祀。凡祭祀前三日,要求所有划手先“净身”。祭祀程序一般为先开锣鼓道场,然后由“龙头儿”敬三柱香,众划手依次敬香完,行三叩九拜礼。“龙头儿”或“乡绅”念祭文:“天道玄黄,节至端阳,祭祀龙舟,敬拜祖上„„汉水汤汤,龙舟闹江,风调雨顺,永保安康„„”祭文完后要唱一些花鼓词,然后由划手护龙头游街、下江;另一种是龙头安装好进行祭龙,除要求程序与第一种一样,所不同的是头一年胜出的龙舟要由输家的划手敬拜,敬拜后本龙舟的划手要绕船三六九,然后带上艾蒲头圈,再抬上龙舟游街下江。

3、下水仪式。龙舟下水仪式是隆重的,从场面上摆有香案,香案上有猪头、羊头、苍蒲、粽子和时令瓜果。从程序上先是鼓乐钟鸣,然后是礼炮,下水仪式开始先宰杀一个大公鸡,让鸡血在香案前滴过后把鸡血顺到江水中,叫“鸡降”取意“吉祥”。龙舟下水前,“龙头儿”喊完下水号子,众划手把龙舟推下水。

4、竞赛。竞赛分上水赛、下水赛、对岸赛、环绕赛、夺标赛、抢鸭赛等。夺标赛分两种,一种是在江中插一竹标旗,先抢到为胜;一种是在江中投一浮标,比较滑,谁先抱上船为胜;抢鸭子——把鸭子头顶的毛拔掉,再撒上盐粉,把鸭子投入江中,鸭子见盐疼痛就朝水里钻,所有选手下水抢鸭子,谁抢得多谁为勇士,哪个船抢得多哪个船为胜。

5、划对头。安康龙舟竞渡有专门的对头对划。安康民间有俗语“宁荒三年田,不输一年船”,可见龙舟输赢对人的精神鼓舞作用。

6、赢输笑。对头之间比赛完后, 输家给赢家唱颂歌、叩头,作揖或道歉,还要向赢家的龙舟敬拜。赢家则趾高气扬地在那接受拜贺,还要挑战来年,输家也不甘示弱,称来年再比,然后双方互拜言和。

三 安康龙舟文化的现实意义

安康汉江龙舟文化节是一项具有深厚历史渊源、独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文体活动,自2000年举办首届龙舟节以来,安康已成功举办了十届龙舟节,龙舟节节庆活动先后获得中国节庆学院奖最佳主题奖、“中国十大品牌节庆”等荣誉称号。 建设安康,说到底是一个发展经济的问题,而经济的发展不但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而且与地方化生态的保护、建设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性。如前面所论及到的,安康虽为西部秦地,但因古老而绵长的汉江,又使得安康与长江流域的楚地一脉相承。经济发展的模式问题,就存在着特色经济和资源特色的利用、开发问题。所谓资源特色即概括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我们的特色资源就包括,特殊的历史人文环境和自然地理环境所形成的“龙舟文化”。“龙舟搭台,旅游经贸唱戏”,亦充分体现了人文资源的经济属性,以及人文资源在经济发展中的密不可分的关系。

三 安康龙舟文化的重要价值

安康龙舟竞渡是安康民间风俗的典型代表,也是陕西独树一帜的文化遗存。对其进行发掘、抢救、保护,具有重要的价值。

1、社会精神价值。龙舟竞渡的起源是追念爱国诗人屈原。而龙舟精神则是“追念先贤,奋勇向前,顽强拼搏,志争上游”,这种精神也与改革开放精神和培育地方文化精神相吻合。

2、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龙舟竞渡在端阳节,端阳节的民俗习惯中的插苍蒲艾香、吃粽子、点雄黄、采露水草等都与龙舟竞渡相得益彰。

3、学术研究价值。安康龙舟的制作、竞渡运作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文化研究价值。

4、文化创新价值。八届龙舟节创作了大量的现代歌舞,为弘扬、利用、保护传统文化打造了平台,起到了相当重要的推动作用。

5、实用价值。龙舟节举办的八年,它对安康的政治、经济、文化、人的观念等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大致可以从如下方面体现:

一是加快安康改革开放的步伐。通过市场化运作,达到“宣传企业,增加社会效益,减少政府投入”的目的,并积累了一定经验。 二是推动了安康城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总计投资2600万元修建的河堤,改造了城堤,建立了龙舟观礼台,又按市场运作的方式建立了龙舟文化园。投资800万元对汉江两岸实施亮化工程,让汉江成为七彩的人间天河。2006年又启动“一江两岸是公园”工程。为了适应龙舟节等大型节庆活动的举办,建设了当时西北最大的城市广场和可容纳25000观众的安康体育场。 三是拉动安康旅游业和宾馆服务业。龙舟节举办前安康城区的铺位为2200张,到2007年为1.2万张,旅游收入2000年全市全年8400万,2006年龙舟节期间全市就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76亿元。 四是推动安康经济发展。八届龙舟节期间总计签约各种经济项目361个,总金额为39.1亿元,商贸交易金额4.71亿元。 五是宣传安康的作用,提高了安康的知名度。每年的龙舟节均吸引来自国内外主流媒体的关注和宣传报导,其次通过名人的宣传效应让外界了解安康,关注安康。

六是开阔人的视野的作用。不仅亲身感受发达地区的生活态势,也实现了思想观念和视野信息的融通对接。 七是龙舟节示范带动作用。由于龙舟节举办的效应,安康现在设立举办了汉阴“油菜花节”、“紫阳民歌节”、“平利女娲及茶文化节”等。

八是龙舟竞渡已吸引来自四川乐山、湖北陨县、西安大唐芙蓉园、西安产灞河管委会、铜川市政府、南京旅游局前来参观学习。

四 安康龙舟文化的时代意义

龙舟竞渡及其所派生的龙舟文化,经千百年延续,已非“楚吴”所独有。凡有条件的沿江河的地方都在搞龙舟竞渡,而唯有安康的龙舟竞渡,在历史长河中,创造出了更加灿烂辉煌的龙舟文化。它的基本划法(跪式划法及龙舟下水后,人员可以替换而舟不可以停泊)是“因拯救屈原而起”的活化石;它的装备(棹、桡、扰鞭以及桡的分类和旗帜)是船工生活的写照;装饰打扮可谓独树一帜,击鼓鸣锣堪称不同凡响,“结冤家对头”的赛制,更是别具一格。这种民俗文化,极大的丰富了中国龙舟文化的内涵,且大都保持了较好的原创性文化状态,相对于其他地区千篇1律的速度比赛,就显得尤为珍贵,它为建立有特色的当代中国龙舟文化,提供了值得借鉴的资源体系,同时,它也是民俗学、社会学和文化学研究的绝好素材。

进入21世纪以来,为了发展安康、宣传安康、打造安康的文化名片,安康创立了龙舟节。风雨龙舟节已走过了8届,并迎来第九届的启航之声,龙舟节先后被中国节庆协会评为“中国节庆50强”、“十大博览赛事节庆”、“十大魅力节庆”、“陕西省首届十大魅力节庆”等。2006年,安康龙舟习俗被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为“陕西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安康龙舟习俗是安康先民给后世安康的文化禀赋,是当代安康的重要文化资源之一,保护和弘扬、利用这一文化资源对安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周邦基,《安康龙舟文化》,西安地图出版社,2010年 【2】罗先余,《安康龙舟习俗(文化)概览》,2010年12月07日 【3】汉滨区文化文物广播电视局,汉滨龙舟风俗的历史渊源,2007年

安康龙舟民俗文化

安康龙舟文化的历史内涵及时代价值

龙舟文化解说词

l龙舟文化

端午龙舟文化

安康文化 建设

第十届中国安康汉江龙舟文化节综述

顺德龙舟文化探析

安康文化促进方案

雷锋精神时代意义

安康龙舟文化的时代意义探讨
《安康龙舟文化的时代意义探讨.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安康龙舟文化 文化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