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近代史复习资料

发布时间:2020-03-03 16:15:2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近代史复习资料

1, 历史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1)文化软实力是相对物质、科技和国防等“硬实力”而言的。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2)进入21世纪以来,文化软实力在国家综合国力中的作用越来越大。文化软实力的强弱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

• 软实力是有硬标识的,学者认为,美国的文化软实力最强,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 一是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的软实力就体现在,世界各国各地的精英们往往以接受过美国的大学教育为自身禀赋的要素、为自己谋生的重要的社会资本。

• 二是以好莱坞电影为标识的美国娱乐文化。以好莱坞电影为代表的文化软实力,是与美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是与美国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

• 三是以麦当劳、肯德基和可口可乐这样一些著名商标为标识的商业文化的软实力。

如何体现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在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中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就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根本需要,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实现的重大任务。在近年来的国际金融危机中,中国的经济“硬实力”有所体现,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广泛注意,特别引起西方发达国家的关注。但是,在总体态势上,“西强我弱”的格局并没有根本性的改变。“西强我弱”不仅表现在经济科技军事实力和发展能力上,而且也表现在思想意识形态和大众文化影响的软实力上。 2, 从世界范围来看,所谓近现代,有以下特征(既对立又统一): (1)、民族国家自主权与全球化趋势无可阻挡;

(2)、科学、机器、市场与文化、信仰、道德; (3)、人才需求、教育普及与贫富悬殊、失业失学并存; (4)、君主、国家、中央、政党、领袖的集权与民主、

分权、个人自由对立;

(5)、资本家与工人、宗主国与殖民地、强国与强国; (6)、技术日新、财富日长、人口日增与资源日减、环

境日坏;

(7),生产力的要求、外部的榜样、内外部矛盾的压力、对未来的想望所激起的改良与革命; „„

由此可以推知,近(现)代史的划分依据,绝不是“时间”,而是“内容”。

鸦片战争前夜的中国存在最主要的问题

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一是中国内部问题,二是外部世界一体化的初步形成及其对中国的压力。这两大问题成为18世纪末以来关系中华民族命运的关键问题 。 (1)、人口压力

古代中国留给近代中国的历史遗产。

西汉平帝元始二年,即公元2年,中国人口5954万 4978人,中间各朝因战乱等原因,人口保持在2000万至4000万之间。明中期最高达6365万4248,清初降至2000万,康熙末年2538万,乾隆末年2亿9700万,嘉庆八年(1803年),3亿,道光十四年(1834年),4亿1281万4821。在1700-1850年的人口爆炸期,消费人口的增长超过了农业生产的增长,构成了近代中国农村危机的基本背景。

(2)、政治制度与行政管理:停滞与腐化

政府机构与人员未配合人口与商业的快速增长做适当扩充,只以“幕宾”、“候补”等名义吸纳人才,导致攀亲结故、派系纷争日炽,行政无能、制度松弛、贪污受贿、世风日坏。

“和珅跌倒,嘉庆吃饱”:15亿美元巨贪。

君主专制的痼疾之一:“人治”的不确定性。 (3)、社会矛盾开始激化:

天地会、哥老会、白莲教(天理教)之乱

乾隆朝晚期内乱渐起,

嘉庆朝二十五年几无宁日,财政日窘 (4)、思想文化:

君主专制的痼疾之二:钳制思想,扼杀个性与创造力。 理学正统的流弊:泛道德化倾向(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考据学的流弊:学问与现实的脱节 第二大问题是世界一体化及其所带来的挑战 古代中国繁荣强大,在地理和历史知识所及的范围内,几乎没有碰到过强大的对手,在统一王朝秦、汉、唐、宋、元、明、清时期,情况尤其如此。盛世的帝王没有横向竞争的对手,只能纵向竞争,与前代帝王一比高下。

但是从16世纪以来,中国面临的竞争主要不是来自前代帝王,而是横向来自欧美列强乃至仿习欧美列强而新起的日本 。当清朝上上下下为盛世而沾沾自喜的时候,在地球的另一方,即西方,一批在古罗马的废墟上诞生的国家,逐渐摆脱教会统治,从停滞与混乱中走出来。

西方:欧洲从中世纪走出来 地理探险、小国崛起、殖民帝国

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奠定思想文化基础

宗教改革,政教分离

政治革命(民族国家、议会民主、文官制度、公共舆论空间、普及教育)

发明创造,空前增多

工业革命,提供动力,生产力提高,市场扩大,形成全球经济体系 到18世纪:欧洲优势地位的确立

落后的原因有三(鸦片战争前)一是因为我们的科学不及人。人与人的竞争,民族与民族的竞争,最足以决胜负的,莫过于知识的高低。科学的知识与非科学的知识比赛,好象汽车与人力车的比赛。在嘉庆道光年间,西洋的科学基础已经打好了,而我们则还在作八股文,讲阴阳五行。

二是西洋人在十八世纪中期就进行工业革命,广泛使用机器生产,而我们的工业、农业、运输、军事,仍保存唐宋以来的模样。

三是西洋各国在激烈的竞争中养成了强烈的爱国心和民族感情,我们则死守着家族观念和家乡观念。所以在十九世纪初,西洋各国虽小,但非常团结,而我们的国家虽大,然而如同一盘散沙,毫无力量。总而言之,我们落后了

中国在两次鸦片战争中失败的原因

(1),“器”不如人

英军已处于初步发展的火器时代,而清军仍处于冷热兵器混用的时代。 鸟枪(葡式火绳枪)VS 伯克式(Barker)前装滑膛燧发枪、布伦士威克式(Brunswick)前装滑膛击发枪。

岸炮(前明遗物)VS 舰炮(新式加农炮) 木船 VS 夹板船、蒸汽动力铁甲船(2),知不如人(知彼知己不如人)

(1)、当时的中国人对英国发展的新变化,也就是英国经历工业革命之后对海外市场的急迫要求毫无所知; 2)、当时的中国人不明国际公法和国际通商的利害; 3)、当时的中国人不知列强由于民族主义运动的完成而在世界各地展开了更加急烈的争夺; 4)、当时的中国人迟迟没有认清西方势力对中国早已形成剪刀式进攻的态势; 5)、当时的中国人对英国与俄国的对华外交和侵略特点分辨不清,以致误把侵略当友谊。(五不知)3)、助不如人(缺少国际同情):

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统治阶级尚没有外交观念。即使当时最有见识的睁眼看世界的个别官员和士大夫,充其量也不过是在历朝历代处理边疆问题的“以夷制夷”策略的大框架上,讨论如何应付新的、来自西洋的“夷狄”。平时既不注意联络邦交,一旦发生战争,不仅没有任何国家同情自己,更谈不上出手相援,相反,列强纷纷抓住机会,落井下石,竟相向中国勒索权益。

中英之间的战争爆发后,西方国家先是幸灾乐祸、隔岸观火,继而扑上来分享战果。 1844年7月3日,美国援引中英《南京条约》及其附属条约的所谓“先例”,与清朝政府签订《望厦条约》,不仅争取到了英国人所争取到的大多数在华特权和利益,而且还有所增加和扩大。关税方面,《南京条约》规定要“秉公议定”,而《望厦条约》则明确提出税则的变更由美国领事“议允”,从而正式取得关税协定权。治外法权方面,《五口通商章程》只规定在英人与各国人发生词讼纠纷时,英人由英国领事审理,而在《望厦条约》中,不仅规定中美民人词讼时美国人不受中国法律的制裁,而且规定美国人与他国人之间的词讼也罢由美国领事审理。

3, 社会性质的变化:毛泽东:“自从一八四O年的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一步一步地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自从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武装侵略中国以后,中国又变成了一个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第一章)

4,近代中国的两大矛盾、两大任务和历史主题: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指出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面临两大矛盾和要完成的两大任务。

两大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这些就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的矛盾”。在近代中国,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如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农民和地主的矛盾、资产阶级和地主的矛盾、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各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争夺的矛盾等。在各种矛盾中,占支配地位的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相互交织、交替升降。

近代中国两大历史任务:

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指的是革命,侧重点在于解放生产力。改变民族遭遇侵略(外无独立)、人民受压迫(内无民主)的状况,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统治秩序和社会制度,解决生产关系问题。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要完成两大革命任务,即是指反帝、反封建。后来,又提出了反对官僚资本主义的任务。 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指的是建设,侧重点在于发展生产力。改变中国经济、技术、文化落后的面貌,充分发展以现代工业为主要标志的社会生产力,解放生产力问题,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前一任务是为后一任务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后一任务是前一任务的必然趋势和根本目的。

近代中国的变革是一场“巨变”。近代中国所面临的挑战,既不同于古代所谓“蛮族”对于中原的入侵——只有武力侵略、征服而无文化的刺激和转化性的影响,也不同于中古佛教传入——只有文化的刺激和转化性的影响而不伴随有武力的征服;近代中国面临的是一种双重挑战——它既面临帝国主义的武力征服、侵略甚至亡国灭种的威胁,同时也面临着全新的思想文化、科学技术、政经制度、生活方式的刺激和转化性的影响,所以,近代中国的变革是一场文明转型的巨变,不仅要建立一个独立、富强、民主、健康的民族国家,还要实现中国文化、文明的现代转型。任何思想观念和政治力量若想在近代中国获得成功,都必须对这两大问题做出有效的回应。近代中国的历史主题:正如所蒋廷黻指出的,进入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面临的根本问题:中国人能近代化吗?能赶上西洋人吗?能利用科学和机械吗?能废除我们的家族和家乡观念而组织一个近代的民族国家吗?能的话,我们的民族的前途是光明的,不能的话,我们这个民族是没有前途的。因为在世界上,一切的国家能接受近代文化者必臻富强,不能者必遭惨败,毫无例外。

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1、直接的杀掠和破坏 (1)、抢掠烧毁圆明园 (2)、屠杀旅顺的居民 (3)、八国联军在北京的暴行 (4)、日本侵略在各地制造的惨案

2、不平等条约

不平等条约体制的三阶段嬗变:

1840-1890年代:以通商口岸为中心,影响慢慢扩大;

1890-1920年代:迅速向中国内陆辐射扩散,大大加速了传统中国国家社会的解体、重组和资本主义的成长。

1920-1950年代:经历日本侵华和共产主义革命,最终退出中国的历史舞台

不平等条约危害: (1)、勒索多笔巨额赔款 (2)、严重损害中国主权

a.领事裁判权 b.设立租界 c.控制海关 d.自由传教 e.为资本主义服务的文化设施 (3)、割让领土

a.英国 b.日本 c.俄国 (4)、获取各种经济特权

a.关税 b.金融 c.航运

d.外贸 e.铁路、矿山、企业

3、扰乱中国政局 (1)、插手中国的外交 (2)、镇压人民的反帝斗争 (3)、划分势力范围 (4)、迫使中国政府大宗借款、控制中国财政 (5)、支持军阀混战

4、侵略的后果 (1)、中国政府听命于人 (2)、民族资本缝中挣扎 (3)、三农困穷破产流离

(4)、政局动荡内乱不止、国力衰危世风沉迷清政府抵御侵略的举措—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的性质

十九世纪五六十年代,清政府面临太平天国等造反运动和英法美俄等西方列强的侵略,内乱外侵交织这样一个困境,在一部分中枢王大臣和部分地方督抚的支持下,先后以自强和求富为旗号,学习西方的武器和军事技术,建立近代化的军队从而自强御侮的统治的自我调整。因此,推行洋务被称为新政(不是制度上的革新,局限于技术层面)。

英法联军之役后清政府所得之三种教训

1、西洋的兵器及练兵之法远在中国之上。

2、西洋人愿意把制造兵器的秘密和练兵之法教给我们。

3、西洋人在《北京条约》签订后退出北京,表明他们也是守信义的。

洋务运动的内容

洋务在政治机构和制度上的保障

1、设立总理衙门

以前涉及外交事务由理藩院和礼部办理;传统的六部体制之外新设,主要负责对外交涉和通商事务。这个并不起眼的、在当时颇被人瞧不起的临时机关,一旦建立以后,总理衙门职权即迅速膨胀,增加海防、铁路及矿务、出洋肄业(留学)等部门,职责几乎扩大到内政外交的方方面面,才渐成了事实上总理一切政务的机关。

2、设立海关总署

中国海关建成了一个几乎完全由外国人组成、由外国人把持的机关,主要以英文为办公语言,完全采用西式的管理方式,从技术的角度看,较之中国旧有的税关等工作效率确有明显提高,其关员亦较原有税关所用人员更清廉。

3、向各国派驻使节

这是履行《北京条约》的义务,向对方首都相互派驻使节。 洋务新政的推行

1、购买洋枪炮、练兵

同西方军队作战,尤其太平军中也有洋枪队,认识到近代火器的厉害。从西方国家购买武器,清政府出兵出钱,交由西方军官训练。

2、制器

购买除花费较大外,零部件仰赖西方,遇有不济,会有危险。安庆军械所(最早)、上海洋炮局、江南制造总局(最大)、马尾船政局(轮船制造,培养了大量人才);其他各省督抚也创立中小型的军火企业,达17家

3、整顿水师、建立近代海军

1875年李鸿章、沈葆桢分任北洋、南洋海防大臣,筹建海军。

购买与自造并重的方针。

清政府于1885年设立海军衙门,由醇亲王奕譞总理海军事务,所有水师悉归节制调遣。 先后建立起南洋水师、北洋水师和北洋舰队

4、开办近代矿、局、厂

洋务派兴办军事工业的过程中,遇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最主要的就是资金、原料、燃料和交通运输等方面的困难。

洋务派在“富国”的口号下,从70年代起采取官办、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等方式,开办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唐山胥各庄铁路、上海机器织布局、兰州织呢局等民用企业。

5、设立近代学堂,培养人才

为便于中外交涉和学习西方的科技,先后设立“同文馆”和“广方言馆”等外国语言学习机构;

为应洋务运动中工商各务和医学卫生的需要举办的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知识的各种实业学堂,如福州电报学堂等,包括矿务、铁路、商务、医学等学堂;

为军事学校性质的水陆师学堂,如福建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等; 向美国派幼童、向欧洲派留学生,学习西方科技。

洋务运动的后果、影响

直接后果,战胜了太平天国和捻军等造反运动;

在地方督抚的支持下(镇压叛乱、扶持洋务、支持清廷),借助于西方殖民势力(签订《北京条约》后,中外妥协合力镇压叛乱;互派公使建交,西方提供洋务运动的需要的一些东西),创造中兴;

适应新的形式,成立新的统治机构(总理衙门、海关、海军衙门);

使用近代火器,创建近代军队(南洋水师、北洋舰队);

随着近代军事工业的设立,原为军事工业服务的采矿业、交通业、通讯等近代工业、技术也移植到中国;

培养了中国最早的一批科技人才,是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开始(留美幼童;留欧学生)。 洋务运动的失败及局限 一般认为洋务运动的结局是失败的,因为洋务搞了几十年,却在甲午中日战争中被打败了。从此意义上说,有道理;但有失败也有成功处,不能说彻底破产。

1、从目的上讲,搞洋务是镇压造反,抵御侵略。清政府利用新式枪炮,镇压了太平军、捻军和回民起义,维护和稳定了统治,史称”同治中兴“;建立海军,震慑了日本,中法战争中做到不败,延长了清朝的统治;

2、通过洋务新政,增强了军事力量,引进了西方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式,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之功,不可埋没。

3、后期洋务的继续开展。甲午战后,铁路、矿务、银行乃至铁厂等 工业企业的大规模的举办和发展,北洋大学堂、南洋公学等新的教育事业的兴办,并未因战败而停顿。 局限

1、洋务实践实际上是以少数地方督抚为支柱,在同治光绪朝,一方面没有正式体制的地位,只是在体制边缘断续零散的试验,另一方面,又与具体的地方督抚的权势不可分割,成为少数权臣的个人资本。担心内轻外重也是清政府不积极支持和招致清议的原因。

2、洋务新政着眼于自强,学习西方的先进军事技术,从而引进了资本主义的工业化生产,这新酒,却是用旧瓶来装,深受官僚制度的束缚不能发展,这是时代的局限。

钓鱼岛问题

无论从发现所有权、还是从《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以及20世纪60年代以来生效的《大陆架公约》、《海洋法公约》来看,中国对钓鱼群岛的主权是公认的和无可争辩的 在古老的历史上,中国关于钓鱼岛的最早记载可追溯到千年前的隋朝,那时中国的台湾和钓鱼岛邻近着另一个独立的国家叫琉球,隋炀帝曾派使臣朱宽召其归顺。到了14世纪,明太祖威震四方,琉球王乃正式进贡朝廷,成为藩邦属国。 1372年,中国人杨载首先驻足钓鱼岛。明永乐年间出版的《顺风相送》对钓鱼岛有详细记载。1654年清康熙帝册封琉球王为尚质王,定两年进贡一次,称中国为父国,用大清年号。明清期间的多幅疆海图都清楚标明钓鱼岛为中国的一部分。

1873年日本出兵侵占我属国琉球,并入日本改为“冲绳县”。由于此时清王朝已腐败无能,面对琉球王派到京城哭诉求援的使臣,只向日本提出“强烈抗议”后就不了了之,琉球从此被日本掠夺。但其间钓鱼岛始终归大清国的台湾管辖。光绪19年(1893)10月,慈禧太后还把钓鱼岛列屿赏赐给清廷内务官盛宣怀,供其采药之用。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清王朝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此条约只明文规定割台湾和澎湖列岛,没有提及此一海域的钓鱼岛群岛。

1945年日本向中、美、英、法等盟国投降,声明无条件地废除两国之间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随即被废除。按照此约,台湾和它所属各个群岛包括钓鱼岛,全部回归中国。

由于战后出现了冷战局面,美国为实现其遏制战略,将钓鱼岛置于美国的行政管理之下。

1971年6月,美国又将钓鱼岛随同冲绳一起“归还”给日本。而日本正是依据这个明目张胆违反国际条约的所谓“协定”,于次年“接管”了钓鱼岛。中国政府立即发表声明,坚决反对“日美勾结”将中国领土钓鱼岛列入“归还区域”,指出这是完全非法的。 1972年中日两国政府发表联合声明,其中第三条规定,“„„日本国政府充分理解和尊重中国政府的这一立场,并坚持遵循波茨坦公告第八条的立场。”

从1964年生效的《大陆架公约》和1982年通过的《海洋法公约》的有关条款看,钓鱼岛等岛屿与中国台湾省属于同一地质构造。钓鱼岛与中国台湾、澎湖、舟山群岛同在一个大陆架的自然延伸面上,而与日本辖下的琉球群岛相隔着2000公尺深的海沟。按照国际公认的《大陆架公约》:“同在一个大陆架上之岛屿归该国所有”的原则,我国对全部东海大陆架享有主权,自然也对坐落在大陆架上的钓鱼岛等岛屿享有领土主权。

但是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日本政府不顾中日双方的有关承诺,默许右翼团体到岛上建灯塔、立界碑,派军舰阻止大陆和台湾同胞渔民在钓鱼岛附近捕鱼,甚至阻止我方在该海域进行军事演习。日本之所以垂涎钓鱼岛,主要是因为1969年联合国的一份报告称,该地区可能蕴藏着石油。因此,日本政府想通过对钓鱼岛的实际控制,将其据为己有,从而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

先后命名钓鱼岛及附属岛屿

近期以来,中日在钓鱼岛及附属岛屿海域主权所有方面摩擦不断,日本频繁动作,无视中国主权,屡屡侵犯我国领土。继日本监测船多次非法闯进钓鱼岛附近海域进行测量作业之后,日本宣布将在2012年内完成对钓鱼岛及附属岛屿的正式命名工作。此外2月28日,日本方面敲定修改相关法律,旨在增强领海执法权,为谋我国钓鱼岛主权所指意图明显。同时日方对中国抗议钓鱼岛附属岛屿命名不予接受,想当然地划归领土,一再藐视我国主权。我国一再表示,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历来属于中国,中国对其拥有不可争辩的主权。3月3日,我国国家海洋局公布了对钓鱼岛及其附我国钓鱼岛及其部分附属岛屿标准名称公布(2012年03月03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国家海洋局对我国海域海岛进行了名称标准化处理。经国务院批准,国家海洋局、民政部现将钓鱼岛及其部分附属岛屿(71个)的标准名称在国家海洋局官方网站上公布。

2012年9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5日发表《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白皮书。

属岛屿的全部标准命名。

南沙群岛问题

明清以来,中国渔民长年在南沙群岛居住并从事捕捞、种植等生产活动,得到中国政府的准许和支持,直到20世纪中叶,没有任何国家对中国拥有南沙主权提出任何质疑。

1969年,联合国亚洲经济委员会通过海洋地质勘探,发现南沙群岛一带埋藏着极为丰富的石油资源。其中南沙的油气储量超过200亿吨,又称第二个海湾。

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等国纷纷宣称对我国南沙拥有领土主权。 南沙之争,其本质围绕着石油资源而展开的争端,是名副其实的“石油政治”问题。南沙问题背后是扑朔迷离的大国角力,成为一个引起整个亚太地区乃至世界关注的潜在热点地区,如同一座核反应堆。 从地理位置上看,南沙群岛地处越南金兰湾和菲律宾苏比克湾两大海军基地之间,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南海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国际海上交通线之一,这条航线对美、日、俄来说,都深具战略意义。加之一些国家有防范、牵制和遏制中国的战略考虑,这使南海问题更趋复杂化。目前,南沙群岛除中国大陆控制的7个岛礁和台湾驻守的太平岛 (南沙诸岛中的最大的岛)外,共有42个岛礁被其它国家所侵占。形成“四国五方”军事占领局面:越南占了29个,是占据最多的国家;菲律宾占了8个,是占据最早的国家;马来西亚占了5个,是占据最肥的国家。一些邻国在南海本来应该属于我国管辖的海域实施海洋资源开发,年产石油数千万吨。

巨大的石油利益、重要的地理位置,以及借助南沙、台湾、钓鱼岛等形成的第一岛链,从而控制中国的战略企图,是各国积极干预南沙的真实缘由。

1、中国,在远离祖国大陆1500公里之外的南沙海域,南沙岛屿狭小,难以大量驻军,后勤保障困难,不利于长期固守。多年来,由于中国海军远程投放能力不足,只能守卫7个面积狭小的礁盘。为了守卫这些岛礁,中国海军建立了“南沙巡防区”,以定期轮换方式驻守,驻军数量很少。台湾海岸巡防署在太平岛设立了南沙指挥部,总兵力约110人。

2、越南在南中国海的南威岛建成了南沙的中心据点,越南占领的岛礁已形成230海里的岛链

3,争夺南沙,越南表现得更积极,有规划。

越南侵占南沙群岛部分岛屿后,将南沙海域划分为上百个油气招标区,在该地区迅速招标,近几年来,越南同美国、俄罗斯、法国、英国、德国等,不断签订勘探开采石油、天然气的合同,企图强化对南沙的实际占有。

仅2006年上半年,越南油气总公司油气开采产量就达1237万吨,其中原油为860万吨、天然气37.65亿立方米,原油出口量约为820万吨,出口额达41.4亿美元。 2004年,作为“与中国争夺南沙的又一个重要步骤”,越南军方修复南沙群岛上的一个旧的军用机场,该机场可以降停中型客机,并声称修机场作旅游之用,越南游客“攻”入南沙。

事实上,越南是唯一提出对南沙群岛拥有全部主权的国家,也是南沙争端最大的既得利益者,扩张野心最大,对我国构成的威胁也最大。越南在南沙占领的区域已经形成了从南子岛到安婆沙洲长约230海里的岛链区。

4、菲律宾在所占岛礁上进驻了1000名的海军陆战队士兵。菲律宾国会通过把黄岩岛和南沙群岛部分岛礁列入其版图的决议,使南海局势更加复杂。 菲律宾启用全新的“海上边境控制系统”,由美国和澳大利亚“捐赠”,美、澳还负责培训海军相关人员。虽然菲公开声称,其主要用于监视海盗、走私犯、宗教极端分子和恐怖分子的渗透行动。然而,其实质用于应对“菲律宾面临的海上潜在威胁,尤其是南海诸岛的外来威胁”。

菲美联合演习中暗藏“保卫南海诸岛”科目,并组建“海军快速反应舰队”,以应对“任何类型的国家安全威胁”

近代史复习资料

近代史复习资料

近代史复习资料

近代史复习资料

近代史复习资料

近代史复习资料

近代史复习资料

近代史复习资料

近代史复习资料

近代史复习资料

近代史复习资料
《近代史复习资料.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