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虾蟹健康养殖技术及疾病防治

发布时间:2020-03-01 19:50:5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虾蟹健康养殖技术及疾病防治

1

2

3

第一章

水质管理

所有的水产养殖动物都不能离开水而生存。都需要吸收溶解于水中的氧气(溶解氧)进行呼吸活动,有些品种的皮肤、肺已经能进行气体交换(龟、鳖、鳗、黄鳝、泥鳅、乌鳢、河蟹等),但仍离不开水的滋润;水生动植物(称浮游生物),水生高级动植物,都要进行光和作用和呼吸运动,对气体交换产生影响;有机物碎屑、残饵、死亡的动植物尸体;海湖入口河叉的农业化肥农药残留物及毒物;海区由于各种因素引起的水质变化,如密集滩涂养殖引起的富营养化;某些旺生藻类或水生生物排泄的毒性物质,俗称赤潮,都对养殖水体产生重要影响;甚至天气突然变化的水体分层、泛池、低气压、暴雨、久旱等等都可在短期内造成水产养殖的巨大损失甚至全军覆灭,血本无归。

因此水质是水产养殖业的最重要物质基础和技术指标。观察检测水质,调控水质是养殖业者每时每刻都不敢松懈的日常工作内容,是养殖成败的技术关键。

1、如何培育优良水色?

水色是指溶于水中的物质(包括天然的金属离子、污泥腐殖质、微生物、浮游生物、悬浮的残饵、有机质、粘土以及胶状物等)在阳光下呈现出来的颜色。培养水色包括培养单胞藻类和培养有益微生物对水色的影响最大。良好的水色标志着藻类、菌类、浮游动物三者的动态健康平衡,是健康养殖的必要保证。要求肥水的同时要同时培养活菌,活菌类的产品有“EM金露”、“超浓缩EM露”、“水产清道夫”或“EM菌旺”。

良好的水色有下列优点:

A、可增加水中的溶氧。

B、可稳定水质,降低水中有毒物的含量。

C、可当饵料生物,提供养殖对象的天然饵料。

D、可减少水体的透明度,抑制丝藻及底藻的滋生。透明度的降低有利于养殖对象防御敌害,提供一个良好的生长环境。

E、可稳定水温。

F、可抑制病菌的繁殖。

优良水色种类

(一):茶色、茶褐色水(如图)

这种水色的水质肥、活、浓。水中的藻类以硅藻为主,如三角褐脂藻、等边金藻、新月菱形藻、角毛灌、圆筛藻等,这些藻类都是养殖对象苗期的优质饵料。生活在这种水色中的养殖对象活力强, 4

体色光洁,摄食消化吸收好,生长速度快,是养殖各种经济水产动物的最佳水色。但此类水色持久性较差,一般保持10-15天就会逐渐转成黄绿色水。

保水护水方法:

①早上日出阳光好的情况下泼洒“活水素”,每瓶用3亩,同时泼洒“氨基酸肥霸”,每瓶用6亩,持续补充肥源,维持持久的“肥、活、嫩、爽”的最佳状态。

②上午九点以后,气温水温较好,泼洒“超浓缩EM露”或“EM菌旺”,“超浓缩EM露”每瓶用6亩,“EM菌旺”每袋用3亩,溶水泼洒,可调水、诱食、稳定PH值。

优良水色种类

(二):淡绿色、翠绿色水(如图)

这种水色的水质看上去嫩绿、清爽,透明度在30cm左右。肥度适中,水中的藻类以绿藻为主,如扁藻、小球藻、海藻、衣藻等。绿藻能吸收水中大量的氮肥,净化水质,是养殖各种经济动物较好的水色。且绿藻水相对较稳定,一般不会骤然变清或转变成其他水色。

保水护水方法:

①上午九点以后,气温水温较好,泼洒“超浓缩EM露”或“EM菌旺”,“超浓缩EM露”每瓶用6亩,“EM菌旺”每袋用3亩,溶水泼洒,可调水、诱食、稳定PH值。

②定期使用“乌金肥水液”,每瓶用8亩,适时补充肥源及微量元素,维持球藻、衣藻适度生长。

优良水色种类

(三):黄绿色水(如图)

此为硅藻和绿藻共生的水色,我们常说\"硅藻水不稳定,绿藻水不丰富\",而黄绿水则兼备了硅藻水的优势,水色稳定,营养丰富,此种水色是难得的优质水色。

保水护水方法:

5

①定期使用“益生肥水素”和“活水素”,“益生肥水素”每袋用8亩,“活水素”每瓶用3亩,补充营养源及微量元素;

②使用“硅藻旺膏”,每桶用10亩,既可以肥水,也可以调水,稳水,清除老化藻类,处理黑臭塘底,保持长久嫩绿的水色。

优良水色种类

(四):浓绿色水(如图)

这种水色看上去很浓,透明度较低。一般是老塘较易出现这种水色。水中的藻类以扁藻为主,且水中的浮游动物丰富。水质较肥,保持的时间较长,一般不会随着天气的变化而变化。

保水护水方法:

①此类水要保,但更要防,防阴雨天倒藻,水突然变清。此阶段藻类迅速生长,几近老化,用“高效苔藻净”,每瓶用6亩,杀死部分老藻,同时用“硅藻旺膏”,每桶用10亩,清除老藻,补充氨基酸等营养源,使藻类再生;

②遇阴雨天用“增氧改底王”,每袋用10亩,清除死亡藻类、护底、增氧,防止缺氧浮头。

2、如何调节危险水色?

危险水色种类

(一):墨绿色、老绿色水(如图)

水中蓝绿藻或微曩藻大量繁殖,水质浓浊,透明度在10cm左右。能清楚地看见水体中有颗粒状结团的藻类,晚上和早上沉于水底,太阳出来就上升至水体中上层。这种情况在土塘养殖过程中经常出现。养殖对象在这种水体中还可以持续存活一段时间,一旦天气骤变,水质会急剧恶化,造成蓝绿藻等大量死亡,死亡后的蓝绿藻等被分解产生有毒物质,很可能造成养殖对象大规模的死亡。

改水调水方案:

6

①选择在晴天上午用“高效苔藻净”,每瓶用6亩,重点在池塘下风口有死亡藻类或浮沫处泼洒,杀灭老化藻类;第二天用“硅藻旺膏”,每桶用10亩,重点在池塘下风口处多泼,清除死亡藻类,也可用“水产清道夫”,每袋用3亩,或用“超浓缩EM露”,每瓶用8亩,分解池塘残饵、死亡藻类毒素,调水、降氨氮,稳定PH值。

②遇阴雨天用“增氧改底王”,每袋用10亩,清除死亡藻类、护底、增氧,防止缺氧浮头。 危险水色种类

(二):绛红色、黑褐色水(如图)

水中有大量的原生动物或赤潮生物的繁殖。主要含鞭毛藻、裸甲藻等,这种水色主要是前期水色太浓,长期投料过量或投喂劣质饲料,造成水体中的有机质过多,为原生动物的繁殖提供了条件,随着大量有益藻类的死亡失去优势种群,有害藻类成为藻相中的主体,决定水色的显相,而有害藻类能分泌出某些毒素造成养殖对象的长期慢性中毒直至死亡,这种水质浓、浊、死,增氧机打起来的水花呈黑红色,水黏滑,并有腥臭味,水面因增氧机打起的泡沫基本不散去。

改水调水方案:

①有水源的逐渐换水,每天换水体的三分之一,若氨氮、亚硝酸盐偏高,用“解毒护水宝”,每袋用3亩,第二天用“增氧改底王”,每袋用8亩,下午再用“底质净”,每袋用2亩,分解臭底,三天后再用“超浓缩EM露”,每瓶用8亩,同时用“高活性生物底改”,每袋用10亩,连用2天,可以彻底改善黑臭水。

危险水色种类

(三):泥浊水(土黄或灰白色)(如图)

一般是土塘因放养密度过高,中后期出现整个水体的漫游,增氧机周围出现大量的泥浆,特别是涡轮增氧机最明显,此水体中一般含有丰富的藻类,主要以硅藻、绿藻为主,由于养殖对象的密 7

度过高,水体中泥浆的沉降作用,使水体中的藻类很难大量繁殖起来出现优良的藻相水色,在养殖中后期,亚硝酸盐普遍偏高、PH值偏低,调水难度较大,养殖风险相当大。

改水调水方案:

①首先引进新鲜含藻源的水,每天换水体的三分之一,用“爽水露”,每瓶用8亩,再用“硅藻旺膏”,每桶用8亩,连用2天,第三天用“乌金肥水液”,每桶用8亩,配合用“活水素”,每瓶用3亩肥水。

危险水色种类

(四):澄清水(如图)

一般在早春气温低、光照不足的情况下出现。使用地下水来提高水体的盐底,而地下水重金属含量高,氨氮高,造成前期肥水难度较大,一旦澄清水持续5至8天,很可能造成底栖藻类大量繁殖吸收水体中的肥料,进一步提高肥水的难度,高位池由于池底没有任何肥性,早春很难肥水,另一种情况在冬棚养殖经常出现,放养养殖动物时水体水色很好,一般在8至10天后由于大量的浮游动物繁殖摄食藻类,造成整个水体变得清澈见底。

改水调水方案:

① 首先引进新鲜含藻源的水,每天换水体的三分之一,用“爽水露”,每瓶用8亩,再用“氨基酸肥水膏”,每桶用8亩,连用2天,第三天用“乌金肥水液”,每桶用8亩,配合用“活水素”,每瓶用3亩肥水。

3、如何预防及处理氨氮问题?

氨氮主要来源于水生动物的排泄物、肥料、被微生物分解的饲料、粪便及动植物尸体。氨氮是水体中氮循环的一个阶段,氨的毒性取决于水体中的非离子氨,水体中的氨氮偏高会使水生动物中毒,急性中毒时可发生浮头、肌肉痉挛、眼球出现回转反射障碍,甚至出现异常旋转游泳等症状,严重时窒息死亡,容易出现亚急性和慢性中毒。

降低水体中氨氮含量的措施:

1、预防措施:

养殖期每10-15天使用一遍调水、改底产品。常见调水产品:超浓缩EM露、EM菌旺、水产清道夫、亚硝克、爽水露、解毒护水宝。常见底改产品:卫一清、全效速清底改片、增氧底毒净等。

2、氨氮偏高甚至氨氮中毒的处理措施:

A、换水、注入新水。

8

B、早上全池泼洒“爽水露”,下午用“卫一清”或“全效速清底改片”。第二天使用“超浓缩EM露”或“EM菌旺”、“亚硝克”。配合使用“高活性生物底改”、“增氧改底王”。

4、如何预防及处理亚硝酸盐问题?

水体中亚硝酸盐偏高会使水产动物中毒,鳃丝呈紫红色,往往会引起“死底症”“偷死症”“冒底”等症,降低水体亚硝酸盐含量主要有以下预防措施:清淤、干塘、加换新水、增加溶氧、避免过量投喂、定期使用微生态制剂及底质改良剂等。

降低水体中亚硝酸盐含量的措施:

1、预防措施:

A、定期检测水质,及时发现及时处理,

B、定期使用“超浓缩EM露”,改良水质,

C、定期使用“高活性生物底改”,

D、换水,注入无污染的水。

2、亚硝酸盐偏高的处理:

A、增加增氧机的开机时间并在夜晚干洒“增氧改底王”,

B、泼洒“绿色氧吧”+“活水素”或“解毒护水宝”等水质改良剂,连用两天。

C、泼洒“亚硝克”,以增加水体中硝化细菌的数量,加快亚硝酸盐的吸收、降低。

5、如何降低酸碱度(PH值)?

处理方法:

1、全池泼洒“爽水露”,视PH值的高低,连用2-3天。

2、全池泼洒“绿色氧吧”或“活水素”。

3、使用“超浓缩EM露”、“EM菌旺”、“水产清道夫”进行水质调理。

6、如何处理“泥皮”?

泥皮在池塘中主要附生在底泥表面,呈蓝绿、绿褐、黄褐等颜色,主要种类为蓝藻、硅藻和绿藻等,大型的丝状绿藻(青泥苔)也附生在池底。水温一升高,这些死亡的藻类尸体与底泥一起浮出水面,成为许多片状浮泥,分解时容易造成缺氧,并且容易产生很多有毒物质。

解决方案:

1、处理方法:

A、及时捞出泥皮,

B、开动增氧机,增加底部溶氧及使底部有害物质分解。

C、并使用“氧立得”,增加底部溶氧。

D、干洒“增氧改底王”、“对虾复活丹”,及时吸附水质中的有害物质。

E、使用微生物制剂,如“超浓缩EM露”“EM菌旺”等,分解底部的有害物质。

F、使用“爽水露”、“解毒护水宝”泼洒,以抵抗水质突变引起的应激作用,起到解毒、抗应激作用,减少对鱼虾的危害。

9

7、如何在高温闷热、连绵阴雨天气等发病季节降低病害发生率?

解决方案:

1、处理方法:

A、增加水质的溶氧及改良水质,可使用“绿色氧吧”及“增氧改底王”或“对虾复活丹”,

B、定期使用“应激解毒CE”或“维他命C”,减少对鱼虾应激作用。

C、投喂药饵,增强体质,提高抵抗力。

8、如何处理池塘在添换水、天气突变(暴风雨)后,由于环境变化及应激反应,常出现“漂鱼漂虾”“伏边”“爬沙”“红须”“红腿”“红尾”“出血”等症状,严重时诱发大规模红体、白斑综合症等疾病的暴发?

解决方案:

1、预防措施:

A、提前改良水质,增加水体的溶氧量,如泼洒“绿色氧吧”或“爽水露”等水质改良剂。

B、减少投饵量,投饵次数,并增加投喂药饵,泼洒“应激解毒CE”增强鱼虾的抵抗力。

2、处理方法:

A、一旦发生危害,应及时处理,

B、加大使用“全效速清底改片”及“增氧改底王”,

C、使用“应激解毒CE”,“维他命C”,减少对鱼虾的应激作用。

9、水色过浓的处理

藻类的过度繁殖,造成水的透明度过小,底层藻类见不到阳光,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不但不能产氧,反而会耗氧,造成底层溶氧不足。久而久之就会造成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积累,危害养殖品种的健康。

1、“二氧化氯粉”稀释后全池泼洒,3个小时后使用“增氧改底王”。 隔天使用“爽水露”、“绿色氧吧”或“解毒护水宝”,稀释后全池泼洒。

2、“50%扑草净”,稀释后全池泼洒。隔天使用“爽水露”、“绿色氧吧”或“解毒护水宝”,稀释后全池泼洒。

10、倒藻的处理

倒藻是指藻类老化出现大量或全部死亡,导致水色骤然变清、变浊甚至于变红的现象。由于水体缺乏营养元素造成大量藻类死亡,水体出现分层,氨氮和亚硝酸盐升高,虾很容易出现应激死亡甚至泛塘。

方法1:①、“爽水露”、“绿色氧吧”或“解毒护水宝”,稀释后全池泼洒;

②、“应激解毒CE”或“维他命C”,溶解稀释后全池泼洒;

③、“硅藻旺膏”、“超浓缩EM露”或“EM菌旺”,稀释后全池泼洒。

方法2:①、“增氧改底王”全池干洒;

②、“卫一清”或“全效速清底改片”,全池抛洒;

10

③、“高活性生物底改”+“氨基酸肥霸”,溶解稀释后全池泼洒。

11、白浊水(泥浊水)的处理

A、原因:藻相不均衡,水中浮游植物的种类和数量都很少,而浮游动物如轮虫、桡足类、枝角类过多造成的及泥沙等悬浮颗粒比较多。

解决方案:首先应使用一些较安全的药物杀灭部分浮游动物如“渔虫必克”或“混养伊克虫”;然后使用“增氧改底王”,清除水中的悬浮的杂质;隔天再用“爽水露”或“激活碘”,改善底质,使水清爽。次日注入20~30cm含有优良藻种的水,然后使用“硅藻旺膏”+“活水素”,溶解稀释后全池泼洒。

B、池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在风向突变,大量使用消毒药品,缺氧(低氧)过后,易出现这种水;过二天后池水亚硝酸一般升高。

处理方法:一般PH变低,如果下午测PH还在8以下,请使用生石灰5到10斤/亩;

PH正常,就使用“活水素”再使用“乌金肥水液”+“硅藻旺膏”或“精华肥水宝”+“超浓缩EM露”。.

12、底质恶化如何处理:养虾先养水,养水先养底。

冬棚虾都采用全封闭式的养殖,一池水养到出虾基本上不换水,随着养殖周期的延长,池塘底部的粪便、残饵、生物代谢物等有机质会越积越多,底质严重恶化,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甲烷等有害物质也会随之升高。

处理方法:

①、“卫一清”或“全效速清底改片”、“激活碘”,每7~10天施用一次;

②、“高活性生物底改”或“增氧改底王”,每7~10天施用一次;

③、“超浓缩EM露”、“EM菌旺”、“水产清道夫”,每10天施用一次。

13、澄清色水

原因:主要有两种情况造成:

①、虾池底部大量生长青苔,消耗池塘的养分。用“50%扑草净”拌泥沙泼洒,两天后再改底解毒,用“卫一清”或“全效速清底改片”干撒,或“解毒护水宝”溶水泼洒;

②、受重金属污染浮游生物无法生长。使用“爽水露”或“解毒护水宝”溶水泼洒,过一天使用肥水类产品。

14.水色呈蓝绿色或老绿色(浓浊水),有时出现“糊淀”或“水华”。

原因:水中蓝藻或微囊藻大量繁殖,并成为优势种群,水较浓而浊,水表层往往有少量的绿色悬浮细末。

对策一:使用“爽水露+卫一清”改底,第二天使用“硅藻旺膏”进行调水色。视情况,再隔5天左右使用一次,同时启动增氧机增氧。

对策二:在技术员指导下使用“渔富康”溶水泼洒,2天后适当换水,并使用“爽水露+解毒应激CE”去除药物残留和藻类毒素,第3-4天使用“对虾复活丹”、“卫一清”改底、配合使用“超 11

浓缩EM露”护水,稳定水色,注意:在以上处理过程中如虾发生拒食、厌食,或有轻微游、转塘现象,可在饲料中添加“超浓缩EM露+开胃促长素”,由于其他有害藻类浓度大造成的灰绿、灰蓝或暗绿色水,且水面有时漂浮油污状物,可采用上述方法处理。

15、团簇状淡红色水

远看池中有成团成缕的淡红色物,分布不均匀;近看,淡红色簇状物是水蚤等枝角类浮游动物繁殖过度所致,早上或傍晚较为明显,这种水色的水中,浮游动物为优势种群。水质不是好水质,应尽快进行水质调节。调节这种水质的方法有二:一是放入一定数量的鳙鱼吞食水蚤等枝角类浮游动物;二是使用“渔虫必克”杀灭部分浮游动物,进行杀灭,然后使用“活水素+硅藻旺膏”,溶解稀释后全池泼洒,重新培育水质。定期的使用“超浓缩EM露”、“EM菌旺”或“水产清道夫”,保持良好水色。

16、黑褐色与酱油色水

精养虾池由于饲料投喂较多,残饵及粪便越积越多,导致溶解性及悬浮性的有机物增加,褐藻、鞭毛藻、夜光藻、裸甲藻、多甲藻大量繁殖,容易出现此种水色。另外,换水较少的虾池、底泥较多的虾池、养殖后期的虾池亦常常出现此种水色。此种水色的透明度一般在15厘米以下,当开动增氧机或向虾池充气时,可见水面有大量粘在一起的泡沫,久而不散。处理时首先能换水的换部分水,然后使用“爽水露”加“活水素”初步处理后可使用“超浓缩EM露”或“EM菌旺”,施用微生物制剂保持良好水色。

有些鞭毛藻会分泌麻痹神经毒素,使虾中毒死亡,要加强解毒、改底,以鞭毛藻为主的池塘易缺氧、底质更易发臭,要加强增氧。

第二节

虾类的病害防治

一、虾病的诊断

虾类是底栖性的水生动物,平时大部分时间均栖息于水层的底部,除了幼体期或为了觅食,以及不正常现象发生时,才会有浮游的现象。因此,养殖工作人员每天首先要留意的就是虾类的活动情况,如果发现下列现象:清晨虾靠岸边静伏,虾齐聚于下风处无力的漂浮;虾行动迟缓、反应不灵敏等等,那虾就有患病的可能了。其次在喂虾时除了留意进食情况外,也要观察体色的变化,体色发红、变蓝或转淡、变深都不是良好的现象。当虾患病时,其身体的各种器官,尤其是鳃部及肝胰脏会有很明显的色泽改变、肿大或萎缩,由上述现象很容易可以判别虾体是否患病。如果在虾体出现了明显症状之后,再进行治疗,总会倍感吃力,即使挽回部分虾的健康,却难免有所损失。因此,早日发觉虾的不正常情形,及早做正确处理,是减少损失的关键。虾病预防比治疗重要,平时注意水中浮游生物之变化(水色)及水、底质科学调控非常重要。

虾病的诊断除了外观及症状的判别外,较正确的方法是利用组织病理变化的镜检,或进行病原体的分离,才能使虾病诊断工作更为落实。但是,这些工作并非一般养殖户所能胜任,而且利用这

12

些方法即使是获得了正确的诊断,但却失去了治疗时机,迫使这些诊断的实际应用价值大打折扣。因此,一般的养殖户,如何训练自己判断虾病的原因,或进行快速诊断是非常重要的。当然有些人难免要问如何才能快速正确的诊断呢?我们建议可将怀疑患病的虾取一小片段的器官,如鳃或肝胰脏,加上一小滴蒸馏水或洁净的海水,并用盖玻片轻轻的压下,然后放在200-400倍的显微镜下观察,则可看出是寄生虫(如钟形虫)还是细菌的感染症状,根据此观察结果则可迅速进行各项必要的处理步骤。虾的排泄物也是一种很好诊断患病与否的依据,养殖工作人员可由观察网内粪便的有无或颜色而加以判断;例如拿起观察网时可见虾粪便者,比无粪便残留者养殖状况为佳;若粪便呈红色,则可能因吞食死虾或病虾而引起的,应特别注意。虾以排出粗而长的粪便者健康状况较佳。

养殖业者往往在虾病发生时,抱着病急而随意投药的心理,期望投进去的多种药物中,能有一两种可发挥效果,以挽回虾的健康,但是十有八九会得到相反的效果,甚至会加速病虾的死亡。我们认为虾既然已生病并显现出症状,药物的使用当然不可避免,但如何将药物的效能充分发挥而又不浪费,同时又没有副作用,却是非常重要的,欲达此效果,对虾病要有清楚的认识。任何一种外来的物质,包括抗菌素或消毒药物,泼洒到养虾池中或被虾类摄食,对虾体都是一份额外入侵的紧迫因子,太多太杂这种因子存在于养殖池,对虾体健康以及虾体对病原的免疫能力,都会有所影响。不过有些养殖业者却认为所有药物都无用处,因而排斥和拒绝使用,以致延误虾病治疗的最好时机,都不是正确的观念。药物使用应注意各种药物的有效成分及其使用方法,不频繁更换药物,才能使其发挥效果,以防虾病的发生。

虾病的治疗,应该有一个不变的准则,就是早日发现,早作处理才是上策。当全池的虾已达到可用肉眼看到数十尾患病,并以显现症状时,粗略地估计全池的虾已有数百或数千尾(十至百倍)以上的虾患病时。对于已显现病症的虾要使其恢复正常将十分困难。因此用药物进行治疗的对象,应该是受到感染而未显现出病症的虾。因此,虾病的处理策略,应在一旦发现有几尾(或非常少)虾呈现不正常时,就要毫不迟疑的进行各项防治工作,否则经过一两天后病情会更加严重,导致大量死亡情况的发生。

二、虾病的预防措施

(一)彻底清塘

清塘的目的是杀灭塘内敌害生物(包括野杂鱼类、虾、蟹、螺以及病原微生物等),改良塘底,保证虾苗入池后正常生长。具体做法是:每年收虾后,立即排尽塘内积水,封闸并曝晒塘底,直至底土龟裂。根据塘底淤泥的分布情况,用人力或机械将淤泥彻底清除。再经过一冬的曝晒和寒冬后,用生石灰(100-150kg/亩)均匀撒布在池内各处,用牛或拖拉机翻耕(拌和石灰和底土),这样,绝大部分穴居性害鱼和较大形的敌害生物可基本消失。为进一步减轻病原菌和病毒日后可能出现的威胁,以及杀灭塘中野杂鱼、虾、蟹、螺、水草等,还需进行一次彻底的清塘消毒(特别是去年发生过病害的虾池)。方法是:放苗前半个月放闸进水30-40cm,使用“底爽安”、清塘,这些药物能把污黑发臭的底泥氧化还原成新鲜的黄白色底泥。如果螺较多,可在清塘时间同时使用“清塘净”杀螺,用水稀释后泼洒,使用7-10天可洗塘、肥水(注意:放苗之前一定要先试水)。

13

(二)放苗前先肥好池水

肥水即繁殖虾塘内基础饵料(基础饵料是指虾池内自然生长的、及人工移植后繁殖的各类对虾饵料生物的总称)。肥水工作做得好,可降低养低成本,促使对虾快速生长和减轻底质污染压力,减少养殖过程中疾病发生的机会。基础饵料培养得好与差,将直接影响到放养虾苗的生长速度和成活率,故肥水是虾类养殖的一个重要环节。肥水的基本步骤为:清塘——洗塘——进水——施肥。清塘必须十分彻底,进水要防止敌害生物的混入。进水时,进水闸的网目不能过大或过小,以40目最为常见。一般进水水位不能太深(40cm以内),以保证有足够的光线透射到底部。

上述工作完成后,逐渐把水加至50-70cm,即可试水放苗了。如果水色不太理想,排去塘中旧水15-20cm,可再加入新鲜海水15-20cm,同时追肥施料一次。施肥应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根据水色的浓淡酌情追加,应避免一次性施肥量太大,以免藻类暴长无法控制,甚至发生藻类的大量死亡而导致水色的大起大落。

(三)科学放养虾苗

放养健康、不带病原菌的虾苗,放养密度一定要合理。养虾池放苗密度的确定,常常与养殖水体的生物负载能力、管理水平以及养殖对象的生物学特点有密切的关系。虾苗放养密度决定着虾类养殖的产量和质量,甚至关系到养虾的成败。合理的放养密度应根据虾池的条件、增氧设施、水源水质和技术管理水平等综合考虑。如虾池条件好,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有配套的提水设备和完善的中央排水系统,每亩养殖水面设置一台增氧机,放养密度通常为6-8万尾/亩,最高不超过10万尾/亩。密度过大,虾苗生长缓慢,养殖周期延长到150天。在养殖的中、后期,随着投饵量的增加,水质调控难度大,超常规加大换水量、全程使用各种药物和添加剂,会大大增加生产成本。即使是获得较高的产量,养殖效益也不是很好。

虾苗入池前,首先要检查池水的温度,其次是盐度和PH值。要尽可能地使虾苗的原生活环境条件与养殖池相一致,必要时采用运苗桶内逐级换水法调温,室外水温低于16℃时也不要放苗。放苗应选择风和日暖的日子,放苗位置应该在下风方向(切忌在迎风浪的浅滩处放苗)。池内虾苗要一次放足,苗种入池不能采用撒泼法,必须连桶浸入水中,然后逐渐倾泻。塑料袋运输虾苗时,为了防止温差过分悬殊,常常采用漂浮法,即将密封的运苗袋放置在虾池内漂浮一段时间,使袋内水温逐渐相近,然后开袋逸苗(注意袋内氧气是否充足)。

(四)加强养殖管理

1、定时巡塘

巡塘是了解虾情动态最直接有效地管理手段。养殖过程中没太难巡塘最少要四次,即分别在黎明、白天、傍晚和午夜各一次,巡塘时主要注意以下情况:水色的变化、摄食饵料情况、虾体的肉眼观察(如健康的南美白对虾体色晶亮、腹部肌肉透明度大、外观青灰色、胃部饱满、体表无粘附污物、甲壳有弹性、活力好),观察池底颜色和检查臭味等。

2、虾池内各种环境因子的监测

养虾池水环境监测的范围涉及池水和地质两大项,其中又分别包括生物和非生物两个方面。精 14

养池环境的变化较快,容易出现意外事故,为了杜绝严重事故的发生,养成期内必须随时注意环境监测,内容包括:海水温度、盐度、PH值、溶解氧浓度、氨氮含量、有毒重金属离子浓度、水色、海水透明度、赤潮生物数量、底质变化、海水内总异养细菌数、弧菌数、池内较大形敌害生物、竞争生物和基础饵料生物、池底氧化还原电位势和池底硫化氢浓度等。对于池内残饵的出现、分布、数量和腐败程度等也都要了如指掌。

3、合理换水

养虾池内经常更换新鲜海水可以增加池水内溶解氧含量,降低代谢毒物的浓度,改善池底氧化还原状态,还可以调整池内生物组成,促进生态平衡,有利于对虾的正常生长。池内换水要因地、因时制宜。例如虾体长在5cm以内时,为了利于池底基础饵料生物的快速繁殖生长,池水不宜太深。这一阶段内,主要是定期向池内添加新鲜海水和施肥。水深应该控制在阳光能透射到池底为宜。以后随着虾体形的逐渐增大,才开始转为换水。通常,养殖虾体长达到7cm左右时(北方一般在7月中旬),日换水量应占池水总量的10%。7月下旬后,由于海区水温升高很快,加上池底残饵分解和池内绝对生物量迅速增高等原因,水质容易变劣,这时候的日换水量必须增大,原则上不能少于池水总量的20%。总的要求是通过换水,使池内水变鲜、变活,还要注意保证池内藻类有一定的密度。

值得提出的是,近几年来由于工农业污染等原因,海区水质的变化经常起伏不定,沿岸海水富营养化程度加剧,赤潮发生频繁。加上虾病(特别是病毒性虾病)流行,盲目换水有时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因此,启用封闭式循环净化水池就显得十分重要,病害流行高峰期要停止直接从外海提水。正常情况下,养虾池换水总的原则是勤快、多换。

4、保持养殖过程中水质的良好

在虾类高密度养殖生产中,由于虾类代谢的排泄物、残饵、饵料溶出物以及其他生物尸体的影响,使池塘水质和底质条件发生不同程度的恶化,增大了环境的压力。轻者影响虾的生理功能,降低摄食量与生长速度;重者造成虾的中毒死亡。此外,由于环境压力增大,虾体质虚弱、抗病能力降低,水中病原生物增多,使虾极易发病,降低虾放养的成活率,甚至导致养殖的失败。因此,加强虾池水质、底质的调控是虾类高产养殖技术的重点和难点。水质、底质的调控和改善主要是通过以下几方面的技术措施来实现:

(1)放苗前要肥好水

(2)养殖前期(40天前)只进水不排水,每天可添进水5cm左右,池水透明度控制在40-50cm。养殖中后期(40天后),根据池水透明度和水色的变化,如确需换水可采用少换、慢换的方式,透明度控制在30cm以内,日换水量控制在5%以内,有条件添加淡水的,尽量添加淡水。

(3)在养殖生产过程中,不能机械地每天定时开动增氧机,而应根据天气、水质、底质的变化,结合对虾的放养密度和不同的个体规格,灵活开机使用。一些虾农可能会认为,在晴天的天气,池水中的藻类通过光合作用将大量的氧气释放到水中,白天的溶氧量含量较高,不开增氧机虾亦不会缺氧浮头。但我们应该知道,池水的透明度一般较小,光照不能达到池水的中、下层,藻类的光合作用受到限制。尤其是天气炎热的季节,由于热阻力的作用,溶解氧和水温的分层,表层水丰富 15

的溶解氧不能扩散到底层水中,但底层的虾以及池底有机物的耗氧却不断进行,溶氧水平会越来越低,影响虾的正常摄食生长。所以,在藻类光合作用较强的中午前后开动增氧机是十分必要的,除了直接增加溶解氧外,更重要是通过增氧机强烈搅动池水,形成水流,促进池水上下混合对流,将溶解氧丰富的表层水带到池底,提高底层水的溶氧水平,同时又将无机盐类含量较丰富的底层水带到表层,可促进藻类的稳定生长,起到互补作用。我们通常认为在晴天中午前后开动增氧机是最有效、最经济的增氧措施。在阴雨天气和池水透明度突然变大的情况下,由于藻类的光合作用减弱,造氧减少,池水的溶解氧含量降低;在无风炎热的天气,池水分层现象较明显,池底也会较易发生缺氧。若遇上述情况,应尽量多开增氧机,结合换水或采取其它处理措施,防止缺氧现象的发生。 (4)养成池内每半个月使用一次“对虾复活丹”或“全效速清底改片”等改善虾池的底质,减少氨氮及硫化氢等影响,底质严重恶化时应加倍使用。

(5)若水色成呈现深蓝色或虾池中青苔过多时,可使用“高效苔藻净”除藻(但在阴雨天及清晨溶氧低时不要使用),最好在下午3点半至4点使用,使用后要注意增氧和换水,一个月以内的虾苗禁用。

(6)虾体达到5cm以后,可每半个月使用一次杀菌消毒药,以杀灭水体中各种病原微生物,常用的药物有:“水霉净”、“菌毒杀”、“滨阳优碘”、“滨阳高碘”、“二氧化氯粉”,全池泼洒。在高温季节及病害发生高峰时,应每7-10天使用一次。

(7)定期泼洒“爽水露”、“绿色氧吧”、“超浓缩EM露”、“亚硝净”、“水产清道夫”,能有效降低虾池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改善虾池生态环境,减少发病率,提高产量。使用方法为放苗前使用一次,以后每15天追施一次,用量减半。该产品无需活化,可直接溶于水后全池泼洒,但注意虾塘在使用这些药物的前后3天不要使用消毒剂和杀虫剂,以防影响使用效果。

(8)在养殖过程中要求池塘水色保持清爽亮泽,若水色发暗浑浊,悬浮有机物增多,开动增氧机时,在水面上出现堆积不散的泡沫时,就说明藻类有老化的迹象,很可能发生“倒水”现象。先用“爽水露”或“绿色氧吧”、“解毒护水宝”净化水体,这样处理的水色肥活嫩爽,可保持长时间不变。

(9)在养殖中后期的池塘,因水质老化而出现“老绿水”、“黑臭水”、“白浊水”、“铁锈水”时,先施用“爽水露”、“卫一清”、“全效速清底改片”,第二天再全池泼洒“硅藻旺膏”,可以使池塘水体恢复良好的水色。

(10)保持池水PH值的相对稳定。当虾池水质的PH值低于8.0时,使用生石灰和白云石粉溶水泼洒。当虾池水质的PH值高于9.0时,施用“爽水露”或醋酸。

(五)饲料的投喂

早虾类养殖生产中应做到科学严格地管理投饲,在增加日投喂量时,应遵循逐日少量增加的原则,有利于虾类保持旺盛的食欲。投饵管理要尽可能地做到相对合理化,既要保证虾吃饱、吃好,又要兼顾养殖环境和节约成本。虾类的投饲量应根据虾的个体大小、天气变化情况、水质和底质条件、虾健康情况、生理状况、虾类实际摄食量等因素进行灵活调整,做好合理投喂。投喂过量不但 16

造成浪费,而且污染水质;投喂不足又会影响虾类的正常生长发育,轻者导致虾池个体规格差异较大,重者会降低虾类的体质和加剧虾类的相互残食。

(六)药物防治

1、水体消毒

在虾病流行季节,应定期进行水体消毒,以杀灭水体中或虾体上的病原体。常用的水体消毒药是:水霉净”、“菌毒杀”、“海因先锋”、“滨阳优碘”、“滨阳高碘”等。

2、定期投喂药饵

预防虾类细菌性的疾病,结合使用药物内服效果更好。在虾类养殖过程中每7-10天使用一次内服药,拌入饲料内投喂。这些药物可调节虾类的肠胃功能,增强食欲,增强虾体的抗病能力,保护肝胰脏不受损害,将虾类体内的毒性物质排出体外,促进虾类快速生长。

在虾类养殖过程中,要遵循“无病先防,有病早治,防重于治”的原则。预防措施既要注意切断传染病的来源途径,又要尽可能地阻止病原体的传染和侵袭,最大限度地减少疾病发生的机会,为养殖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对虾类常见病害防治技术

(一)、病毒性疾病

1、对虾桃拉病毒病(红体病)如图

【病原】病原体为桃拉病毒

【流行】此病主要危害南美白对虾,在放苗一个月后开始发病,水质突变,底质恶化的虾塘更容易发生此病,死亡率高。

【症状】病虾有急性和慢性症状的表现。急性期:病虾体表呈淡红色,空胃、活力低下、甲壳变软、大多会在蜕壳时死亡,死亡率高达80—95%;慢性期:多是急性期发作后的幸存者,虾壳表面出现多重损伤性黑斑,能正常摄食。

【防治方法】对虾病毒病目前尚无有效的防治药物,主要是加强健康管理,切断病原传播途径和进行综合预防。

(1)、虾池放养前彻底清塘消毒;包括清除过多淤泥和用药物杀死池水中及淤泥中的病原。采用“漂白粉”、“二氧化氯粉”、或“海因先锋”等消毒剂溶水全池泼洒,消毒后应暴晒1个星期左右,然后进水。进水渠道也需预先消毒。

17

2、养殖期间定期消毒,用“滨阳高碘”、“复合亚氯酸钠”或“五黄精华素”等轮换交替泼洒消毒。

3、消毒过后3~5天,检查水质,再用“绿色氧吧”、“爽水露”调水,用“超浓缩EM露”、“EM菌旺”或“水产清道夫”等全池泼洒,稳定长久绿、爽、清的水体。

4、检查水质,检测氨氮、PH值,若氨氮偏高,用“绿色氧吧”、“爽水露”调水,再用“亚硝克”和“增氧改底王”溶水泼洒,改善水质、底质,迅速降氨氮。

5、适时肥水,用“精华肥水宝”、“益生肥水素”、“硅藻旺膏”等溶水泼洒,保持良好的水色,优质的饵料。

6、如发现虾苗带病毒但未发病,应采取增氧措施,用“氧立得”或“卫一清”干撒,增氧急救。

7、配合内服药饵,用“对虾活力丹”或“滨阳恩康”拌饵料饲喂,连喂4~5天。

8、在饲料中添加“空胃应激灵”、“清毒舒”、“应激解毒CE”和“渔用多维素”等增强抗病力的营养物质,抗病促生长。

2、白斑病

【病原】病原体为白斑杆状病毒

【流行】天气闷热,连续阴天,暴雨,虾池中浮游植物大量死亡,池水变清及底质恶化均易发生此病,发病适宜温度为 24-28℃;饲养管理方法科学,水环境良好和气候条件稳定而正常,即使虾感染了病毒也可不发病。

【症状】病虾反应迟钝,不摄食,空胃;病虾甲壳上有白色的圆点,以头胸甲处最为显著,严重者白点连成白斑;病虾鳃丝发黄,肝胰腺肿大,糜烂,通常在几天内便可发生大量死亡,若水质稳定营养全面,则可维持1个月左右,死亡进程随着体长的增加而缩短,即大虾死亡速度高于小虾。

【防治方法】 对虾病毒病目前尚无有效的防治药物,主要是加强健康管理,切断病原传播途径和进行综合预防。

1、虾池放养前彻底清塘消毒;包括清除过多淤泥和用药物杀死池水中及淤泥中的病原。采用“漂白粉”、“二氧化氯粉”、或“海因先锋”等消毒剂溶水全池泼洒,消毒后应暴晒1个星期左右,然后进水。进水渠道也需预先消毒。

18

2、养殖期间定期消毒,用“滨阳高碘”、“复合亚氯酸钠”或“五黄精华素”等轮换交替泼洒消毒。

3、消毒过后3~5天,检查水质,再用“绿色氧吧”、“爽水露”调水,用“EM金露”、“EM菌旺”或“水产清道夫”等全池泼洒,稳定长久绿、爽、清的水体。

4、检查水质,检测氨氮、PH值,若氨氮偏高,用“绿色氧吧”、“爽水露”调水,再用“亚硝克”和“增氧改底王”溶水泼洒,改善水质、底质,迅速降氨氮。

5、适时肥水,用“精华肥水宝”、“益生肥水素”、“硅藻旺膏”等溶水泼洒,保持良好的水色,优质的饵料。

6、如发现虾苗带病毒但未发病,应采取增氧措施,用“氧立得”或“卫一清”干撒,增氧急救。

7、在饲料中添加“对虾活力丹”、“清毒舒”、“应激解毒CE”和“渔用多维素”等增强抗病力的营养物质,抗病促生长。

(二)、细菌性疾病

1、对虾肌肉白浊病

【病原】病原体为弧菌

【流行】此病在水温较高时流行,水质较差、水中 溶氧偏低的虾池最易发生此病。

【症状】病虾腹部有白色斑点,或整个腹部皆为白色,腹部至尾部肌肉为白色,行动反常,表现不安,常在水面活动及跳出水面。 【防治方法】

(1) 对池塘要彻底消毒,并应清除过多的污泥。用“漂白粉”、“二氧化氯粉”或“海因先锋”溶水全池泼洒。对池底进行曝晒、翻动,促进池底有机物的分解,这样既可以杀灭池底的各种病原体,又可以促进营养物质的循环利用。

2、养殖期间定期消毒,用“滨阳高碘”、“复合亚氯酸钠”或“五黄精华素”等轮换交替泼洒消毒。

3、消毒过后3~5天,检查水质,再用“白浊偷死一泼灵”或“爽水露”调水,用“超浓缩EM露”、“EM菌旺”或“水产清道夫”等全池泼洒,稳定长久绿、爽、清的水体。

4、检查水质,检测氨氮、PH值,若氨氮偏高,用“绿色氧吧”、“爽水露”调水,再用“亚硝克”和“增氧改底王”溶水泼洒,改善水质、底质,迅速降氨氮。

5、如发现虾症状,应采取增氧措施,用“氧立得”或“卫一清”干撒,增氧急救。

6、配合内服药饵,用“对虾活力丹”或“滨阳恩康”拌饵料饲喂,连喂4~5天。

7、在饲料中添加“空胃应激灵”、“速补钙素”、“应激解毒CE”和“渔用多维素”等增强抗病力的营养物质,抗病促生长。

2、对虾烂鳃病

19

【病原】病原体为弧菌或气单胞菌、假单胞菌。

【流行】此病流行甚广,发病率较高,危害大,虾池水质和底质恶化时更易暴发此病。

【症状】病虾鳃丝呈灰色,肿胀变脆,然后从尖端基部溃烂,溃烂坏死的部分发生皱缩或脱落。病虾浮于水面,游动缓慢、反应迟钝、厌食,最后死亡。 【防治方法】

1、虾池放养前彻底清塘消毒;包括清除过多淤泥和用药物杀死池水中及淤泥中的病原。采用“漂白粉”、“二氧化氯粉”、或“海因先锋”等消毒剂溶水全池泼洒,消毒后应暴晒1个星期左右,然后进水。进水渠道也需预先消毒。

2、养殖期间定期消毒,用“滨阳高碘”、“复合亚氯酸钠”或“五黄精华素”等轮换交替泼洒消毒。

3、消毒过后3~5天,检查水质,再用“绿色氧吧”、“爽水露”调水,用“EM金露”、“EM菌旺”或“水产清道夫”等全池泼洒,稳定长久绿、爽、清的水体。

4、检查水质,检测氨氮、PH值,若氨氮偏高,用“绿色氧吧”、“爽水露”调水,再用“亚硝克”和“增氧改底王”溶水泼洒,改善水质、底质,迅速降氨氮。

5、适时肥水,用“精华肥水宝”、“益生肥水素”、“硅藻旺膏”等溶水泼洒,保持良好的水色,优质的饵料。

6、如发现对虾病症,应采取增氧措施,用“氧立得”或“卫一清”干撒,增氧急救。

7、配合内服药饵,用“对虾活力丹”或“滨阳恩康”拌饵料饲喂,连喂4~5天。

8、在饲料中添加“维他命C”、“速补钙素”、“应激解毒CE”和“渔用多维素”等增强抗病力的营养物质,抗病促生长。

3、烂眼病

【病原】非01型霍乱弧菌。

20

【流行】烂眼病为河口低盐度或淡化养殖对虾的常见病。病多发生在6月下旬至虾收获期间,尤其高温季节(7-9月)最为常见。病虾多在一周内死亡,死亡率一般为10-30%,严重的可达80%以上。养殖密度太高、投饵过量、水质恶化、溶氧不足或温度、盐度突变易发生烂眼病。 【症状】病虾漂浮于水面翻滚,眼球肿胀,由黑色变成褐色,进而溃烂,有的只剩下眼柄,行动呆滞,匍伏于池底或水草上,有时在水面狂游、翻滚;肌肉变为白色不透明。 【防治方法】

1、虾池放养前彻底清塘消毒;包括清除过多淤泥和用药物杀死池水中及淤泥中的病原。采用“漂白粉”、“二氧化氯粉”、或“海因先锋”等消毒剂溶水全池泼洒,消毒后应暴晒1个星期左右,然后进水。进水渠道也需预先消毒。

2、养殖期间定期消毒,用“滨阳高碘”、“复合亚氯酸钠”或“五黄精华素”等轮换交替泼洒消毒。

3、消毒过后3~5天,检查水质,再用“绿色氧吧”、“爽水露”调水,用“EM金露”、“EM菌旺”或“水产清道夫”等全池泼洒,稳定长久绿、爽、清的水体。

4、检查水质,检测氨氮、PH值,若氨氮偏高,用“绿色氧吧”、“爽水露”调水,再用“亚硝克”和“增氧改底王”溶水泼洒,改善水质、底质,迅速降氨氮。

5、适时肥水,用“精华肥水宝”、“益生肥水素”、“硅藻旺膏”等溶水泼洒,保持良好的水色,优质的饵料。

6、如发现对虾病症,应采取增氧措施,用“氧立得”或“卫一清”干撒,增氧急救。

7、配合内服药饵,用“对虾活力丹”或“滨阳恩康”拌饵料饲喂,连喂4~5天。

8、在饲料中添加“空胃应激灵”、“速补钙素”、“应激解毒CE”和“渔用多维素”等增强抗病力的营养物质,抗病促生长。

4、红腿病

如图

【病原】副溶血弧菌、鳗弧菌和溶藻弧菌。

【流行】全国沿海区域均有红腿病流行,常呈急性型,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死亡率高达90%。多发在养殖中后期和高温季节。

【症状】病虾附肢变红,尤以游泳肢最为明显,头胸甲鳃区呈淡黄色,肝胰脏萎缩糜烂,血淋巴稀薄,凝固慢或不凝固。病虾在水面漫游或旋转或上下垂直游动。 【防治方法】

1、虾池放养前彻底清塘消毒;包括清除过多淤泥和用药物杀死池水中及淤泥中的病原。采用“漂 21

白粉”、“二氧化氯粉”、或“海因先锋”等消毒剂溶水全池泼洒,消毒后应暴晒1个星期左右,然后进水。进水渠道也需预先消毒。

2、养殖期间定期消毒,用“滨阳高碘”、“复合亚氯酸钠”或“五黄精华素”等轮换交替泼洒消毒。

3、消毒过后3~5天,检查水质,再用“绿色氧吧”、“爽水露”调水,用“EM金露”、“EM菌旺”或“水产清道夫”等全池泼洒,稳定长久绿、爽、清的水体。

4、检查水质,检测氨氮、PH值,若氨氮偏高,用“绿色氧吧”、“爽水露”调水,再用“亚硝克”和“增氧改底王”溶水泼洒,改善水质、底质,迅速降氨氮。

5、适时肥水,用“精华肥水宝”、“益生肥水素”、“硅藻旺膏”等溶水泼洒,保持良好的水色,优质的饵料。

6、如发现对虾病症,应采取增氧措施,用“氧立得”或“卫一清”干撒,增氧急救。

7、配合内服药饵,用“对虾活力丹”或“滨阳恩康”拌饵料饲喂,连喂4~5天。

8、在饲料中添加“维他命C”、“速补钙素”、“应激解毒CE”和“渔用多维素”等增强抗病力的营养物质,抗病促生长。

5、肠炎病

【病原】嗜水气单胞菌。

【症状】病虾游动缓慢,在低倍镜下检查可见胃部有淡黄色的菌落,病虾摄食不振,该病在对虾幼体阶段极易发生,死亡率极高,在2-3天内可达95%。 【防治方法】

1、放养密度且勿过大,要经常换水。

2、养殖期间定期消毒,用“滨阳高碘”、“复合亚氯酸钠”或“五黄精华素”等轮换交替泼洒消毒。

3、消毒过后3~5天,检查水质,再用“绿色氧吧”、“爽水露”调水,用“EM金露”、“EM菌旺”或“水产清道夫”等全池泼洒,稳定长久绿、爽、清的水体。

4、检查水质,检测氨氮、PH值,若氨氮偏高,用“绿色氧吧”、“爽水露”调水,再用“亚硝克”和“增氧改底王”溶水泼洒,改善水质、底质,迅速降氨氮。

5、适时肥水,用“精华肥水宝”、“益生肥水素”、“硅藻旺膏”等溶水泼洒,保持良好的水色,优质的饵料。

6、如发现对虾病症,应采取增氧措施,用“氧立得”或“卫一清”干撒,增氧急救。

7、配合内服药饵,用“对虾活力丹”或“滨阳恩康”拌饵料饲喂,连喂4~5天。

8、在饲料中添加“维他命C”、“速补钙素”、“应激解毒CE”和“渔用多维素”等增强抗病力的营养物质,抗病促生长。

(三)、寄生虫引起的疾病

1、固着类纤毛虫病

22

【病原】钟形虫、聚缩虫、单缩虫及累枝虫等。

【流行】各地虾场均有此病发生。投饵过量,有机物污染严重和饲料质量差对虾营养不良脱壳慢的虾场最容易发病,此病多发于养成中后期和高温季节。

【症状】病虾鳃部变成黑色,附肢、眼及体表呈灰黑色绒毛状,病虾离群独游,摄食不振,蜕皮困难,呼吸困难,底质含有大量腐植质且老化的池塘易发生此病,且容易引起细菌继发性感染而发生大量死亡。 【防治方法】

1、保持水质清洁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定期用“复合亚氯酸钠”、“滨阳高碘”消毒剂溶水泼洒。

2、消毒过后3~5天,检查水质,再用“绿色氧吧”、“爽水露”调水,用“EM金露”、“EM菌旺”或“水产清道夫”等全池泼洒,稳定长久绿、爽、清的水体。

3、检查水质,检测氨氮、PH值,若氨氮偏高,用“绿色氧吧”、“爽水露”调水,再用“亚硝克”和“增氧改底王”溶水泼洒,改善水质、底质,迅速降氨氮。

4、如发现虾蟹病症,用“滨阳纤虫迪”或“高效纤虫净”溶水泼洒,虫杀死,第二天再换水。

5、在饲料中添加“维他命C”、“速补钙素”、“应激解毒CE”和“渔用多维素”等增强抗病力的营养物质,抗病促生长。

(四)异常情况引起的疾病

1、软壳病

【病因】投饵不足或饲料内营养不健全,白虾长期处于饥饿状态;池水pH升高使有机质下降,水体形成不溶性磷酸钙沉淀,白虾不能利用磷;换水量不足或长期不换水。杀虫剂可抑制甲壳中几丁质的合成。

【症状]患病虾的甲壳薄而软,与肌肉分离,易剥落,活动缓慢,体色发暗,常于池边漫游。体长明显小于正常虾。 【防治方法】

(1) 对池塘要彻底消毒,并应清除过多的污泥。用“漂白粉”、“二氧化氯粉”或“海因先锋”溶水全池泼洒。对池底进行曝晒、翻动,促进池底有机物的分解,这样既可以杀灭池底的各种病原体,又可以促进营养物质的循环利用。

2、养殖期间定期消毒,用“滨阳高碘”、“复合亚氯酸钠”或“五黄精华素”等轮换交替泼洒消毒。

3、消毒过后3~5天,检查水质,再用“绿色氧吧”、“爽水露”调水,用“EM金露”、“EM菌旺” 23

或“水产清道夫”等全池泼洒,稳定长久绿、爽、清的水体。

4、检查水质,检测氨氮、PH值,若氨氮偏高,用“绿色氧吧”、“爽水露”调水,再用“亚硝克”和“增氧改底王”溶水泼洒,改善水质、底质,迅速降氨氮。

5、配合内服药饵,用“对虾活力丹”或“滨阳恩康”拌饵料饲喂,连喂4~5天。

6、在饲料中添加“维他命C”、“速补钙素”、“应激解毒CE”和“渔用多维素”等增强抗病力的营养物质,抗病促生长。

2、褐斑病(甲壳溃疡病)

【病因】池底水质变坏,分解甲壳质和腐屑的细菌、真菌大量繁殖,虾体表层受伤后,又遭真菌侵害而发生的组织坏死。

【病症】病虾甲壳表面有斑点状黑褐色的溃疡。溃疡的中部凹陷,边缘呈白色,褐斑大小不定,在虾体的各个部位都可发生,有时触角、尾扇和附肢均有褐斑和烂断,在断痕处呈黑褐色。病重时甲壳下层组织也受侵蚀。 【防治方法】

(1) 对池塘要彻底消毒,并应清除过多的污泥。用“漂白粉”、“二氧化氯粉”或“海因先锋”溶水全池泼洒。对池底进行曝晒、翻动,促进池底有机物的分解,这样既可以杀灭池底的各种病原体,又可以促进营养物质的循环利用。

(2)、养殖期间定期消毒,用“滨阳高碘”、“复合亚氯酸钠”或“五黄精华素”等轮换交替泼洒消毒。

3、消毒过后3~5天,检查水质,再用“绿色氧吧”、“爽水露”调水,用“EM金露”、“EM菌旺”或“水产清道夫”等全池泼洒,稳定长久绿、爽、清的水体。

4、检查水质,检测氨氮、PH值,若氨氮偏高,用“绿色氧吧”、“爽水露”调水,再用“亚硝克”和“增氧改底王”溶水泼洒,改善水质、底质,迅速降氨氮。

5、配合内服药饵,用“对虾活力丹”或“滨阳恩康”拌饵料饲喂,连喂4~5天。

6、在饲料中添加“维他命C”、“速补钙素”、“应激解毒CE”和“渔用多维素”等增强抗病力的营养物质,抗病促生长。

3、痉挛病

24

【病因】缺乏钙、磷、镁及B族维生素等,透明度过高,水中的钙磷比失调。

【症状】病虾躯干部弯曲,腹部向背部弓起,僵硬,无弹跳力,不久死亡,死亡率在5%- 10%左右。 【防治方法】

1、养殖期间定期消毒,用“滨阳高碘”、“复合亚氯酸钠”或“五黄精华素”等轮换交替泼洒消毒。

2、消毒过后3~5天,检查水质,再用“绿色氧吧”、“爽水露”调水,用“EM金露”、“EM菌旺”或“水产清道夫”等全池泼洒,稳定长久绿、爽、清的水体。

3、高温季节加大换水量,提高水位,调整好水中藻相,将透明度控制在30cm-40cm。

4、配合内服药饵,用“对虾活力丹”或“滨阳恩康”拌饵料饲喂,连喂4~5天。

5、在饲料中添加“空胃应激灵”、“速补钙素”、“应激解毒CE”和“渔用多维素”等增强抗病力的营养物质,抗病促生长。

4、蓝藻中毒

【病因】养殖池因微囊藻过量繁殖,透明度20厘米以下。当藻体大量死亡,经细菌分解产生硫化氢等有毒物质,引起对虾中毒死亡。池水PH高达9-10,夜间并消耗大量溶氧,降低对虾抗病能力。

【症状】池水白天光合作用出现大量蓝绿色或铜绿色浮游藻类,漂浮于水表层。有风时池塘下风水表层积聚大量微囊藻,并有腥臭味即可诊断之。 【防治方法】

1、养殖期间定期消毒,用“滨阳高碘”、“复合亚氯酸钠”或“五黄精华素”等轮换交替泼洒消毒。

2、消毒过后3~5天,检查水质,再用“绿色氧吧”、“爽水露”调水,用“EM金露”、“EM菌旺”或“水产清道夫”等全池泼洒,稳定长久绿、爽、清的水体。

3、杀藻解毒,在下风处藻密集处泼洒“高效苔藻净”,待藻类死亡泼洒“爽水露”解毒。

4、高温季节加大换水量,提高水位,调整好水中藻相,将透明度控制在30cm-40cm。

5、在饲料中添加“空胃应激灵”、“速补钙素”、“应激解毒CE”和“渔用多维素”等增强抗病力的营养物质,抗病促生长。

5、浮头和泛池

【病因】白对虾在水中溶氧l-1.5 mg/L,即可出现缺氧浮头,溶氧低至0.3-1mg/L即发生窒息死亡。对虾养成后期、密度大和高温季节,易发生浮头。

【症状】少量或成群对虾在水面无方向地漫游,严重的窒息死亡沉于水底。当夜间或早晨日出前,发现对虾成群浮在水面,缓慢游动即可诊断为浮头。 【防治方法】

1、要科学投饵,投饵量控制在1-1.5小时吃完,避免残饵沉积池底。不用鲜活饵料喂虾。

2、用“绿色氧吧”、“爽水露”调水,用“超浓缩EM露”、“EM菌旺”或“水产清道夫”等全池泼洒,稳定长久绿、爽、清的水体。

25

3、检查水质,检测氨氮、PH值,若氨氮偏高,用“绿色氧吧”、“爽水露”调水,再用“亚硝克”和“增氧改底王”溶水泼洒,改善水质、底质,迅速降氨氮。

4、在饲料中添加“空胃应激灵”、“速补钙素”、“应激解毒CE”和“渔用多维素”等增强抗病力的营养物质,抗病促生长。

四、青虾及罗氏沼虾常见病害防治技术

1、青虾及罗氏沼虾黑斑病

【病原】病原体为细菌

【流行】此病流行广,发病率高,虾池水质和底质恶化时易暴发此病。

【症状】发病初期,病虾病灶处有较小的黑斑,逐渐溃烂,最后由于细菌腐蚀、破坏甲壳几丁质而变成黑色。通常在鳃部和腹部(包括步足和游泳足)均带有黑色斑。病虾体力大减,或卧于池边,处于濒死状态。 【防治方法】

(1) 对池塘要彻底消毒,并应清除过多的污泥。用“漂白粉”、“二氧化氯粉”或“海因先锋”溶水全池泼洒。对池底进行曝晒、翻动,促进池底有机物的分解,这样既可以杀灭池底的各种病原体,又可以促进营养物质的循环利用。

(2)、养殖期间定期消毒,用“滨阳高碘”、“复合亚氯酸钠”或“五黄精华素”等轮换交替泼洒消毒。

3、消毒过后3~5天,检查水质,再用“绿色氧吧”、“爽水露”调水,用“EM金露”、“EM菌旺”或“水产清道夫”等全池泼洒,稳定长久绿、爽、清的水体。

4、检查水质,检测氨氮、PH值,若氨氮偏高,用“绿色氧吧”、“爽水露”调水,再用“亚硝克”和“增氧改底王”溶水泼洒,改善水质、底质,迅速降氨氮。

5、配合内服药饵,用“对虾活力丹”或“滨阳恩康”拌饵料饲喂,连喂4~5天。

6、在饲料中添加“维他命C”、“速补钙素”、“应激解毒CE”和“渔用多维素”等增强抗病力的营养物质,抗病促生长。

2、青虾及罗氏沼虾红体病 【病原】病原体为细菌。

【流行】此病流行广,危害大,多发生在投苗、除野、选捕后1-3天、操作不善引起。

【症状】发病初期,病虾尾柄色泽变红,随后红色范围逐渐扩大到整个腹部,最后影响头胸部而死亡。 【防治方法】

1、虾池放养前彻底清塘消毒;包括清除过多淤泥和用药物杀死池水中及淤泥中的病原。采用“漂白粉”、“二氧化氯粉”或“海因先锋”等消毒剂溶水全池泼洒,消毒后应暴晒1个星期左右,然后 26

进水。进水渠道也需预先消毒。

2、养殖期间定期消毒,用“滨阳高碘”、“复合亚氯酸钠”或“五黄精华素”等轮换交替泼洒消毒。

3、消毒过后3~5天,检查水质,再用“绿色氧吧”、“爽水露”调水,用“EM金露”、“EM菌旺”或“水产清道夫”等全池泼洒,稳定长久绿、爽、清的水体。

4、检查水质,检测氨氮、PH值,若氨氮偏高,用“绿色氧吧”、“爽水露”调水,再用“亚硝克”和“增氧改底王”溶水泼洒,改善水质、底质,迅速降氨氮。

5、如发现对虾病症,应采取增氧措施,用“氧立得”或“卫一清”干撒,增氧急救。

6、适时肥水,用“精华肥水宝”、“益生肥水素”、“硅藻旺膏”等溶水泼洒,保持良好的水色,优质的饵料。

7、配合内服药饵,用“对虾活力丹”或“滨阳恩康”拌饵料饲喂,连喂4~5天。

8、在饲料中添加“维他命C”、“速补钙素”、“应激解毒CE”和“渔用多维素”等增强抗病力的营养物质,抗病促生长。

3、青虾及罗氏沼虾累枝虫病 【病原】病原体为累枝虫

【流行】此病在水温较高、水质和底质较差、水质偏瘦的虾塘中易发生。

【症状】患病严重的虾,体表附有白色棉絮状物,在显微镜下观察可发现大量带柄的累枝虫,累枝虫的蔓延还与水体中存在较多的有机质和细菌有关。 【防治方法】

1、保持水质清洁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定期用“复合亚氯酸钠”、“滨阳高碘”消毒剂溶水泼洒。

2、消毒过后3~5天,检查水质,再用“绿色氧吧”、“爽水露”调水,用“EM金露”、“EM菌旺”或“水产清道夫”等全池泼洒,稳定长久绿、爽、清的水体。

3、检查水质,检测氨氮、PH值,若氨氮偏高,用“绿色氧吧”、“爽水露”调水,再用“亚硝克”和“增氧改底王”溶水泼洒,改善水质、底质,迅速降氨氮。

4、如发现虾蟹病症,用“滨阳纤虫迪”或“高效纤虫净”溶水泼洒,虫杀死,第二天再换水。

5、在饲料中添加“维他命C”、“速补钙素”、“应激解毒CE”和“渔用多维素”等增强抗病力的营养物质,抗病促生长。

4、青虾及罗氏沼虾烂鳃病 【病原】病原体为弧菌或其它细菌。

【流行】此病在水温较高时流行,发病率较高,危害大,虾池水质和底质恶化时更易暴发此病。 【症状】病虾鳃丝呈灰色,从尖端基部溃烂,溃烂坏死的部分发生皱缩或脱落。病虾活力差,反应迟钝,浮于水面,最后死亡。 【防治方法】

1、虾池放养前彻底清塘消毒;包括清除过多淤泥和用药物杀死池水中及淤泥中的病原。采用“漂 27

白粉”、“二氧化氯粉”、或“海因先锋”等消毒剂溶水全池泼洒,消毒后应暴晒1个星期左右,然后进水。进水渠道也需预先消毒。

2、养殖期间定期消毒,用“滨阳高碘”、“复合亚氯酸钠”或“五黄精华素”等轮换交替泼洒消毒。

3、消毒过后3~5天,检查水质,再用“绿色氧吧”、“爽水露”调水,用“EM金露”、“EM菌旺”或“水产清道夫”等全池泼洒,稳定长久绿、爽、清的水体。

4、检查水质,检测氨氮、PH值,若氨氮偏高,用“绿色氧吧”、“爽水露”调水,再用“亚硝克”和“增氧改底王”溶水泼洒,改善水质、底质,迅速降氨氮。

5、配合内服药饵,用“对虾活力丹”或“滨阳恩康”拌饵料饲喂,连喂4~5天。

6、在饲料中添加“维他命C”、“速补钙素”、“应激解毒CE”和“渔用多维素”等增强抗病力的营养物质,抗病促生长。

7、适时肥水,用“精华肥水宝”、“益生肥水素”、“硅藻旺膏”等溶水泼洒,保持良好的水色,优质的饵料。

第二节

蟹类病害防治

一、河蟹发生病害的原因

河蟹是我国的一种名贵淡水养殖品种,近年来随着养殖面积的不断增大,其病害也愈来愈严重,成为制约其养殖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河蟹的疾病与鱼病及其它水产动物疾病一样,它的发生也与环境因素、病原体因素、机体自身因素及人为因素等有关。

1、环境因素

环境与河蟹疾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联系,当各种环境条件均处在比较理想的状态时,河蟹处在健康状态较少发病;而当环境条件恶化时,则各种疾病也会应运而生,环境恶化通常是河蟹疾病发生的最主要原因。导致河蟹得病的环境因素有水质因素(水温,溶氧,PH值,盐度、透明度)、池塘的空间和底质因素以及机械损伤等。

(1)水温。河蟹属变温动物,其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通常水温18-28℃时生长较好,超过这个范围或短时间水温剧变,往往会影响到其生长,从而导致抗病力降低,甚至会造成大量死亡。 (2)溶氧。河蟹耐低氧能力较差,一般要求溶氧在4-5毫克/升以上。低于3毫克/升时,就会严重影响摄食与生长,体质下降,抗病力降低。

(3)PH值。河蟹的生长对池水的PH值也有一定要求,通常PH值在7-8的中性或弱碱性水体较适宜河蟹的生长,当PH值低于6或高于9时,会使病原体大量繁殖或使河蟹幼体活动受到抑制,影响蟹的正常生长。

(4)盐度。河蟹属咸淡水洄游性水生动物,盐度对其生长发育有重要影响,它正常产卵受精需要 28

在8-33‰的清水中进行;胚胎发育与盐度密切相关,在新月透明期前盐度的剧变会引起胚胎的大量死亡;在育苗期,蟹苗的最适盐度为5-8‰,低于2‰时,因蟹苗需消耗大量的能量调节渗透压,导致体质下降而不能顺利蜕皮变态,对病原体的易感性增强;幼蟹则要求在淡水中生活,盐度过高,也会抑制生长,造成疾病或死亡。

(5)透明度。河蟹生长期要求水质清新,池水透明度较高。当水质严重恶化、透明度降低时,表明水质过肥,有机质含量升高,氨氮、亚硝酸盐含量超过正常指标,水质恶化往往极易引起蟹的疾病而导致死亡。

(6)空间。空间因素包括水体面积的大小及水的深度。河蟹有“占地盘”穴居及互相残杀的习性,水体大,相对密度小,互相残杀机会就小;另外,饵料相对丰富,水体自我调节能力较好,受外界环境影响小,生长快,其疾病发生的可能性也就小;相反,水体小,养殖密度高时,则生长速度缓慢,疾病也相对较多。幼蟹的蜕壳与水位深浅相关。太深会影响蜕壳及生长,甚至引起死亡;太浅时,水温水质易变,也影响到生存。

(7)水生植物。水生植物能为河蟹提供栖息、蜕壳的环境,也可为其提供新鲜可口的植物性饵料,不仅可降低水中的氨氮,增加溶氧,改善水质。水草是否丰盛,对提高河蟹的成活率极为重要。 (8)底质。池塘底质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河蟹的健康,池底淤泥太多,水质易恶化,细菌及其它病原体大量孽生,池底太硬则蟹活动时腹部易受伤。

(9)机械损伤。由于苗种长途运输或平时的扦捕操作易使机体受到机械损伤,为细菌、真菌及其它病原体的入侵感染提供了条件。

2、病原体因素

病原体是一个重要的致病因素,目前发现的河蟹的病原体主要为病毒、细菌和寄生虫。

3、机体的因素

河蟹自身体质好坏直接影响到抗病力的强弱,而体质的好坏与种苗的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体质健康的蟹具有较强的特异性免疫机能,群体易感水平低。

4、人为因素

管理措施不当也是引起河蟹疾病的一个重要原因。投喂不洁或变质的饲料,易导致细菌性疾病发生。投饵不科学,投饲量过多,剩余残饵不及时捞除等不仅会使蟹体体质减弱。此外,是否合理放养也很重要,密度过大,蟹相互争空间,生长速度不匀,大小悬殊,残杀机率增加,成活率降低。

二、河蟹病害的诊断

只有正确地诊断蟹病,才能有效地防治蟹病。常用的蟹病诊断方法有:

1、病症检查

蟹生病后,往往呈现各种症状,有时病蟹还常表现出各种异常情况,这些症状和异常情况是蟹病诊断最常用、最直接的方法。比如,若发现病蟹聚焦在浅滩处,四肢麻痹,且甲壳有红色斑点病灶者,可初步诊断为呼肠孤病毒病;若病蟹表现为胸足僵硬、且不停颤抖者,可初步诊断为颤抖病; 29

病蟹胃肠鼓气,肛门有桔黄色粘液流出,可初步诊断为胃肠鼓气病;病蟹幼体腹部出现褐色斑斑块,尾部向背弯曲至头部,可初步诊断为曲弓反背病;病蟹鳃呈黑色,呈现“叹气”状,可初步诊断为黑鳃病;病蟹腹甲发现有黑褐色斑点,并有溃疡病灶,可初步诊断为腐壳病等。

2、病原体检查

有些病蟹,外观症状很相似,但却属不同的病原引起,凭肉眼很准作出判断;还有些蟹病,光凭外观症状,也不能作出准确判断。对于这类蟹病,往往要借助病原体检查手段进行确诊。病原体检查包括细菌、真菌、病毒、原虫、蠕虫,甲壳动物等,比如,水霉病、链壶菌病、固着类纤毛虫病和白毛病、病蟹病灶处均长有绒毛状物或棉花状物,凭肉眼难以区分,必须做成水封片镜检,通过显微镜下的这些毛状物或棉花状物的特征予以判断。又如弧菌病、烂肢病、水肿病、丝状细菌病等,往往要进行病原分离,对病原体进行鉴定才能做出确诊。

3、综合检查

除了病原体致病外,还有许多机械、物理、化学、营养不良、非寄生性生物等也可起蟹生病死亡。因此,单纯检查外观症状和病原体,有时也不能作出正确诊断,必须对饲养管理、有关环境因子以及发病情况等进行综合调查。如蟹蜕壳不遂病与蟹中毒症,除了据外观症状作出初步诊断外,确诊必须对投喂的饲料、池塘环境及水源水质状况作出全面综合分析。

三、河蟹病害的预防措施

根据河蟹疾病发生的环境因素、病原体因素、机体自身因素和人为因素,可采取以下相应的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

1、改善生态环境

提供河蟹健康生长的良好条件。河蟹的生长需要有合适的水温,应尽量保持水温的定,防止水温突变。在高温季节,尽量提高水位或换入地下水以降低池水温度;在低温季节,也可通过加高水位或采用挡风措施来保温。为了保证有充足的溶氧,除要定期换水外,还要防止水质污染,控制有机质含量增高及浮游动物的大量繁殖,必要时高温季节需加大换水量以保让池水清洁;此外,应保证蟹池有丰盛的水生植物,一方面可增加蟹的植物性饲料,另一方面也可为蟹的攀援提供条件以及增加水体中的溶氧。在蟹胚胎孵化期及育苗期,应注意保持盐度的相对稳定,防止盐度剧变造成胚胎及幼体的大量死亡。蟹喜打洞穴居,在放苗前要清整池塘,池底底质以沙土为好,并保持适量的软泥,以便幼蟹蜕壳爬行时不受损伤。还应控制池底淤泥厚度,淤泥太厚则易污染水质,孽生病原体,引发各种疾病。

2、合理用药,控制与杀灭病原体

合理的药物防治可以抑制病原体的繁殖和生长,减少或杀灭病原体,有效地控制病原体的传播,是减少蟹病发生的一条重要措施。

(1)蟹体消毒药物。在苗种下池前要用合适的药物进行消毒处理。如用“水霉净”、“菌毒杀”、“滨阳优碘”浸浴20-30分钟。此外还可用6-8毫克/升喹乙醇全池泼洒促进育苗期蟹幼体的正常变态。 30

消毒用药物要根据蟹的大小、体质、气候、温度及药物的安全浓度灵活掌握,以免药物中毒。 (2)水体消毒药物。在蟹病流行季节,定期对水体进行消毒,杀灭水体中及蟹体上的病原体。经常用水体消毒剂有:“水霉净”、“菌毒杀”、“二氧化氯粉”、“滨阳优碘”、“滨阳高碘”等。 (3)工具消毒药物。常用的生产工具应尽量专池专用,若需公用时,为防止病原体的交叉感染,事先应用药物对工具进行消毒处理,常用药物有:福尔马林、高锰酸钾、“二氧化氯粉”、“菌毒杀”、“底爽安”、“海因先锋”、“滨阳优碘”等,用法是将工具在药物中浸泡30分钟。

(4)食场消毒药物。食场周围常会积聚大量的残饵和粪便,极易滋生病原菌,威胁蟹的健康,因此应经常性对市场进行消毒处理。食场消毒药物有“水霉净”、“菌毒杀”、“底爽安”、“底质净”、“二氧化氯粉”等,用法是挂或遍洒,用药量不应超过全池泼洒的用药量

(5)饲料消毒药物。对于鲜活动物性饲料,先用清水洗干净,再用药物浸浴消毒,杀灭其中的病原体,所用药物及其使用方法是:“水霉净”、“菌毒杀”、“滨阳高碘”、“滨阳优碘”、“五黄精华素”,方法是将其浸浴10-15分钟。

(6)药饵。用作药饵拌饲投喂的药物有“滨阳富康”、“滨阳恩康”、“肝胆康泰”、“三黄粉”等,经常投喂这些药饵,可增强蟹体的抗病能力,防止疾病的发生。

3、选择优质种苗,提高机体抗病力

挑选健康、无病、肢体健全、抱卵量大的亲蟹进行人工繁殖是提供优质苗种、提高抗病力的一个重要手段。用于系列的亲蟹也应先用药物进行处理,杀灭亲蟹体外可能带有的病原体。

4、加强饲养管理,增强蟹的体质

饲养管理水平的高低与疾病的发生与否密切相关。饲养管理措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合理密养与套养。

如果放养密度过大,超过水体的承载能力,水质、底质易变坏,因蟹的相对空间较少,接触机会多,病原体容易传染,发病率增加;当然若放养密度过小,水体没有充分利用,单位产量不高,经济效益低。合理的密度应该是提高单产,又要控制疾病发生它应根据不同的养殖水平与条件制定。一般认为育苗时密度为每平方70万只较好,培育扣蟹,土池每立方水体可放1期溞状幼体8万-10万只,而水泥池则可放20万-30万只。另外,池塘适当套养一些花白鲢和少量鲤、鲫鱼,可起到净化水质、减少寄生虫数量的作用。 (2)合理投饵与施肥。

合理投饵不仅可增强蟹的体质及抗病力,还可防止水质变坏,减少蟹病的发生。投饵过多一方面造成浪费,另一方面残饵严重败坏水质,也易引起疾病发生。而投饵过少,蟹摄食不足,生长差,体质弱,抗病力下降。合理投饵还应根据季节、天气、水色及摄食情况灵活掌握。池塘中适量施肥可增加池水的营养物质,促进浮游生物的繁殖和水草的生长,为蟹提供天然饵料。 (3)保持蟹池的底质良好。

蟹池内每半个月使用一次“卫一清”或“全效速清底改片”、“增氧改底王”等改善蟹池的底质,减少氨氮及硫化氢的产生,底质严重恶化时应加倍使用。

31

(3)勿使蟹池水质的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超标。

定期泼洒“底质净”或“亚硝克”,能有效减低蟹池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改善蟹池生态环境,减少发病率,提高产量。使用方法为放苗前使用一次,以后每15天追施一次,用量减半。 (5)在养殖过程中要求池塘水色最好保持清爽亮泽。

若蟹池水色发暗浑浊,悬浮有机物增多,说明蟹池水质已经老化。要先用“绿色氧吧”或“爽水露”净化水体,第二天全池泼洒“超浓缩EM露”,这样处理的蟹池水色清亮,可保持长时间不变。 (6)水色变差时要及时处理

在养殖中后期的蟹塘,因水质老化而出现“老绿水”、“黑臭水”、“白浊水”、“铁锈水”时,先施用“绿色氧吧”或“爽水露”、“解毒护水宝”,第二天在全池泼洒“超浓缩EM露”,可以使池塘水体恢复良好的水色。

(7) 保持池水PH值的相对稳定。

当蟹池水质的PH值低于8.0时,施用熟石灰和白云石粉。当虾池水质的PH值高于9.0时,使用“爽水露”,结合用“超浓缩EM露”等微生物活菌制剂加“绿色氧吧”。 (8)加强日常管理。

日常管理要勤巡塘、勤记录,要及时了解蟹的摄食、生长、蜕壳及伤病情况,了解水质的肥瘦,饵料的丰欠,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保证蟹的健康生长。

四、河蟹常见病害防治技术

1、河蟹颤抖病(环腿病、环爪病、抖抖病、抖脚病) 【病原】病原体是小核糖酸病毒。

【流行】流行季节较长,4-11月均可发生。在7-9月高温期发病严重,死亡率较高,自春季幼蟹下塘到养成的全过程中均有发生,各个生长阶段的河蟹都有发病的病原。患病蟹的病例。患病蟹的规格,以150-200克/只的河蟹较为严重。有的地区发病率高达90%以上,死亡率在70%以上,发病严重的甚至绝产,是当前危害河蟹最严重的疾病之一。

【症状】病蟹反应迟钝,食欲不振,鳃片排列不齐,少数甚至呈黑色。最典型的症状为步足颤抖、环爪、爪尖着地,腹部离开地面,甚至蟹体倒立。这是由于蟹的神经受病毒侵袭,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及神经纤维发生变性、坏死以至解体的结果。 【防治方法】

1、蟹池放养前彻底清塘消毒;包括清除过多淤泥和用药物杀死池水中及淤泥中的病原。采用“漂白粉”、“二氧化氯粉”或“海因先锋”等消毒剂溶水全池泼洒,消毒后应暴晒1个星期左右,然后进水。进水渠道也需预先消毒。

2、养殖期间定期消毒,用“滨阳高碘”、“复合亚氯酸钠”或“五黄精华素”等轮换交替泼洒消毒。

3、消毒过后3~5天,检查水质,再用“绿色氧吧”或“爽水露”调水,用“EM金露”、“EM菌旺”或“水产清道夫”等全池泼洒,稳定长久绿、爽、清的水体。

32

4、检查水质,检测氨氮、PH值,若氨氮偏高,用“绿色氧吧”或“爽水露”调水,再用“亚硝克”和“增氧改底王”溶水泼洒,改善水质、底质,迅速降氨氮。

5、适时肥水,用“精华肥水宝”、“益生肥水素”、“硅藻旺膏”等溶水泼洒,保持良好的水色,优质的饵料。

6、如发现蟹苗带病毒但未发病,应采取增氧措施,用“氧立得”或“卫一清”干撒,增氧急救。

7、在饲料中添加“滨阳恩康”、“清毒舒”、“应激解毒CE”和“肝胆康泰”等增强抗病力的营养物质,抗病促生长。

2、河蟹上岸不下水症

【病原】病原体是嗜水气单胞菌及拟态弧菌。

【流行】该病是近几年较为流行的蟹病,国内各地区都有发生,主要危害蟹苗。

【症状】病蟹爬在岸边、水草或树根上,白天也不下水,体质虚弱,抗病力降低,变态后蟹体表脱水,造成大量死亡。 【防治方法】

1、蟹池放养前彻底清塘消毒;包括清除过多淤泥和用药物杀死池水中及淤泥中的病原。采用“漂白粉”、“二氧化氯粉”或“海因先锋”等消毒剂溶水全池泼洒,消毒后应暴晒1个星期左右,然后进水。进水渠道也需预先消毒。

2、养殖期间定期消毒,用“滨阳高碘”、“复合亚氯酸钠”或“五黄精华素”等轮换交替泼洒消毒。

3、消毒过后3~5天,检查水质,再用“绿色氧吧”、“爽水露”调水,用“EM金露”、“EM菌旺”或“水产清道夫”等全池泼洒,稳定长久绿、爽、清的水体。

4、检查水质,检测氨氮、PH值,若氨氮偏高,用“绿色氧吧”、“爽水露”调水,再用“亚硝克”和“增氧改底王”溶水泼洒,改善水质、底质,迅速降氨氮。

5、如发现蟹苗带病毒但未发病,应采取增氧措施,用“氧立得”或“卫一清”干撒,增氧急救。

7、在饲料中添加“滨阳恩康”、“清毒舒”、“应激解毒CE”和“肝胆康泰”等增强抗病力的营养物质,抗病促生长。

3、河蟹烂鳃病

【病原】多种寄生虫寄生鳃部,造成创伤而继发细菌感染。

【流行】烂鳃病为池塘养蟹常见病、多发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以夏、秋最为常见。如果防治不及时,往往会造成大批量死亡。

【症状】病蟹鳃丝出现炎症甚至局部溃烂,边缘有缺刻。 【防治方法】

1、保持水质清洁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定期用“复合亚氯酸钠”、“滨阳高碘”消毒剂溶水泼洒。

2、消毒过后3~5天,检查水质,再用“绿色氧吧”、“爽水露”调水,用“EM金露”、“EM菌旺” 33

或“水产清道夫”等全池泼洒,稳定长久绿、爽、清的水体。

3、检查水质,检测氨氮、PH值,若氨氮偏高,用“绿色氧吧”、“爽水露”调水,再用“亚硝克”和“增氧改底王”溶水泼洒,改善水质、底质,迅速降氨氮。

4、如发现虾蟹病症,用“滨阳纤虫迪”或“高效纤虫净”溶水泼洒,虫杀死,第二天再换水。

5、在饲料中添加“滨阳富康”、“清毒舒”、“应激解毒CE”和“肝胆康泰”等增强抗病力的营养物质,抗病促生长。

4、河蟹肠炎病

【病原】因水质差、食场不卫生、饵料变质或吃了难以消化的饵料,引起病菌感染。

【流行】该病在各地都有发生,主要危害成蟹,发病率不高,但病蟹死亡率可达30-50%,残存病蟹的个体规格及商品价格均下降。

【症状】病蟹吃食减少或停食,揭开胸板解剖检查,胃肠变粗,管壁发炎有充血现象,胀气。轻压肛门,有黄色粘液流出。显微镜下压片观察,有细菌活动。 【防治方法】

1、养殖期间定期消毒,用“滨阳高碘”、“复合亚氯酸钠”或“五黄精华素”等轮换交替泼洒消毒。

2、消毒过后3~5天,检查水质,再用“绿色氧吧”、“爽水露”调水,用“EM金露”、“EM菌旺”或“水产清道夫”等全池泼洒,稳定长久绿、爽、清的水体。

3、检查水质,检测氨氮、PH值,若氨氮偏高,用“绿色氧吧”、“爽水露”调水,再用“亚硝克”和“增氧改底王”溶水泼洒,改善水质、底质,迅速降氨氮。

4、配合内服药饵,用“滨阳恩康”或“维肠清”拌饵料饲喂,连喂4~5天。

5、在饲料中添加“维他命C”、“清毒舒”、“应激解毒CE”和“渔用多维素”等增强抗病力的营养物质,抗病促生长。

5、河蟹肝坏死病

【病原】细菌感染,饵料霉变和底质污染幷发引起。

【流行】该病是河蟹常见病,可造成河蟹死亡,此病常与烂鳃病并发。 【症状】病蟹肝脏病变,有的灰白色,有的呈黄色,有的呈深黄色。 【防治方法】

1、保持水质清洁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定期用“复合亚氯酸钠”、“滨阳高碘”消毒剂溶水泼洒。

2、消毒过后3~5天,检查水质,再用“绿色氧吧”、“爽水露”调水,用“EM金露”、“EM菌旺”或“水产清道夫”等全池泼洒,稳定长久绿、爽、清的水体。

3、检查水质,检测氨氮、PH值,若氨氮偏高,用“绿色氧吧”、“爽水露”调水,再用“亚硝克”和“增氧改底王”溶水泼洒,改善水质、底质,迅速降氨氮。

5、在饲料中添加“滨阳富康”、“清毒舒”、“应激解毒CE”和“肝胆康泰”等增强抗病力的营养物 34

质,抗病促生长。

6、河蟹黑鳃病

【病原】该病由细菌引起,鳃部感染发生病变是该病的主要特征。

【症状】表现在鳃部颜色的变化上,病轻时鳃丝部分呈暗灰色或黑色,重时则鳃丝全部变为黑色。病蟹行动迟缓,呼吸困难。也有人称此病为叹气病。

【流行情况】该病多发生于成蟹养殖后期,水环境条件恶化是该病发生的主要诱因。 【防治方法】

壹用生石灰清塘,对塘底多的淤泥应予清除。二预防可全池泼洒生石灰浆,水体终浓度为10-20毫克/升;同时夏季经常加注新水,保持水质清新。③治疗时可用生石灰浆连续全池泼洒2次,水体终浓度为20毫克/升。

7、河蟹腐壳病(甲壳溃疡病)

【病原】该病是因河蟹足步尖端受损后被一种破坏几丁质的细菌感染所致。此种细菌能够消化几丁质。此外,出现溃疡的病蟹还可被其他病菌或真菌感染。

【症状】 病蟹步足尖端破损,呈黑色溃疡并腐烂,然后步足各节及背甲、胸板出现白色斑点,斑点的中部凹下,呈微红色并逐渐变成黑色溃疡;严重时中心部溃疡较深,甲壳被侵袭成洞,可见肌肉或皮膜,最终导致河蟹死亡。

【流行情况】本病除了在中华绒螯蟹上有发现外,在其他蟹(如拟石蟹、宽足拟石蟹、黄道蟹等)上也有发现。 【防治方法】

(1)、对池塘要彻底消毒,并应清除过多的污泥。用“漂白粉”、“二氧化氯粉”或“海因先锋”溶水全池泼洒。对池底进行曝晒、翻动,促进池底有机物的分解,这样既可以杀灭池底的各种病原体,又可以促进营养物质的循环利用。

(2)、养殖期间定期消毒,用“滨阳高碘”、“复合亚氯酸钠”或“五黄精华素”等轮换交替泼洒消毒。

3、消毒过后3~5天,检查水质,再用“绿色氧吧”、“爽水露”调水,用“EM金露”、“EM菌旺”或“水产清道夫”等全池泼洒,稳定长久绿、爽、清的水体。

4、检查水质,检测氨氮、PH值,若氨氮偏高,用“绿色氧吧”、“爽水露”调水,再用“亚硝克”和“增氧改底王”溶水泼洒,改善水质、底质,迅速降氨氮。

5、配合内服药饵,用“滨阳恩康”或“三黄粉”拌饵料饲喂,连喂4~5天。

6、在饲料中添加“维他命C”、“速补钙素”、“应激解毒CE”和“渔用多维素”等增强抗病力的营养物质,抗病促生长

35

8、纤毛虫病

【病原】钟形虫、聚缩虫、单缩虫及累枝虫等。

【流行】各地蟹池均有此病发生。投饵过量,有机物污染严重和饲料质量差对蟹营养不良脱壳慢的蟹池最容易发病,此病多发于养成中后期和高温季节。

【症状】病蟹鳃部变成黑色,步足、甲壳及体表呈灰黑色绒毛状,病蟹行动迟缓,食欲不振,蜕皮困难,呼吸困难。 【防治方法】

1、保持水质清洁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定期用“复合亚氯酸钠”、“滨阳高碘”消毒剂溶水泼洒。

2、消毒过后3~5天,检查水质,再用“绿色氧吧”、“爽水露”调水,用“EM金露”、“EM菌旺”或“水产清道夫”等全池泼洒,稳定长久绿、爽、清的水体。

3、检查水质,检测氨氮、PH值,若氨氮偏高,用“绿色氧吧”、“爽水露”调水,再用“亚硝克”和“增氧改底王”溶水泼洒,改善水质、底质,迅速降氨氮。

4、如发现虾蟹病症,用“滨阳纤虫迪”或“高效纤虫净”溶水泼洒,虫杀死,第二天再换水。

5、在饲料中添加“维他命C”、“速补钙素”、“应激解毒CE”和“渔用多维素”等增强抗病力的营养物质,抗病促生长。

9、蟹奴病

【病原】该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池水含盐量高,蟹奴大量繁殖,幼体扩散感染所致。

【症状】病蟹腹部略显臃肿,打开脐盖可见2-5毫米,厚约1毫米的乳白色或半透明粒状虫体寄生于附支或胸板上,病蟹生长迟缓,性腺不发良,被蟹奴严重寄生的河蟹,肉味恶臭,不能食用。 【防治方法】

(1)、对池塘要彻底消毒,并应清除过多的污泥。用“漂白粉”、“二氧化氯粉”或“海因先锋”溶水全池泼洒。对池底进行曝晒、翻动,促进池底有机物的分解,这样既可以杀灭池底的各种病原体,又可以促进营养物质的循环利用。

(2)、养殖期间定期消毒,用“滨阳高碘”、“复合亚氯酸钠”或“五黄精华素”等轮换交替泼洒消毒。

(3)在蟹池中混养一定量的鲤鱼,可抑制蟹奴幼体数量。

(4)在有发病预兆的池塘,全池泼洒“渔虫必克”,杀死蟹奴虫。再换新水(盐度小于1‰),或把感染蟹奴的病蟹移到淡水中,就能抑制蟹奴的发展扩散。

10、蜕壳不遂病

病蟹的头胸后缘与腹部交界处出现裂口,但不能蜕去旧壳,病蟹周身发黑,最后死亡。该病是池塘养蟹的常见病,发病原因与生长过程中缺乏某些矿物质元素有关。

【防治方法】

36

1、保持水质清洁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定期用“复合亚氯酸钠”、“滨阳高碘”消毒剂溶水泼洒。

2、消毒过后3~5天,检查水质,再用“绿色氧吧”、“爽水露”调水,用“EM金露”、“EM菌旺”或“水产清道夫”等全池泼洒,稳定长久绿、爽、清的水体。

3、检查水质,检测氨氮、PH值,若氨氮偏高,用“绿色氧吧”、“爽水露”调水,再用“亚硝克”和“增氧改底王”溶水泼洒,改善水质、底质,迅速降氨氮。

4、如若有纤毛虫引起,用“滨阳纤虫迪”或“高效纤虫净”溶水泼洒,虫杀死,第二天再换水。

5、在饲料中添加“维他命C”、“速补钙素”、“应激解毒CE”和“渔用多维素”等增强抗病力的营养物质,抗病促生长。

37

蟹虾鱼生态混养养殖技术

蟹虾鱼生态混养养殖技术

虾蟹增养殖学试卷

养殖要点及疾病防治

小球藻在虾蟹养殖中的应用

日本竹节虾养殖技术

虾和蟹教案

虾蟹生物学试题

虹鳟鱼养殖疾病防治

画画虾和蟹教案

虾蟹健康养殖技术及疾病防治
《虾蟹健康养殖技术及疾病防治.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