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边城读后感

发布时间:2020-03-01 20:40:54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边城里的人性之美

摘要:《边城》,沈从文“乡土情结”孕育出来的一颗明珠,它照耀着这个瑰丽而温馨的边城世界,一个充满爱与美的天国。也记载着乡下人最原始、最质朴、最醇厚、最美好的东西——人性。并让这人性之美散发着永恒的光芒。也表现了作者对人性美的追求。

关键词:人性美 自然 边城 翠翠

沈从文先生,从小就喜欢自然,喜欢自由,因此,从小便喜欢逃避那些书本枯燥文句,而去同一切自然相近:他尽情地去认识大千世界微妙的光,稀奇的色,以及万汇百物的动静。他的心总为一种新鲜声音、新鲜颜色、新鲜气味所跳动着,他的感情永远流动而不凝固着。在其本人生活以外的生活中认识美,学会思考,汲取智慧。自然,形成了他一生的性格与感情,净化了他的灵魂,也让他用智慧的眼睛尽情的挖掘人性之美。他在《从文小说习作选集》代序中写道:“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做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边城》,也许就是作者所建造的希腊小庙。他所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边城》,正式这样一本作者理想人性之美的赞书,寄托了作者多少的感情与希望,并也放大了作者的人格。

翠翠,小说的主人公,是沈从文先生笔下理想人性的化身。她是健康美丽的自然之子,“在风日里长养着,故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长养着她、教育着她,她是纯朴的、善良的。她与爷爷、黄狗的生活,虽然贫苦,却与自然又是那么地和谐。白塔下,风日清和的天气里,无人过渡,祖孙二人或在门前大石上晒太阳,或与黄狗一起嬉戏,或拿着竖笛逗在嘴边吹着迎亲送女的曲子,“或翠翠与黄狗皆张着耳朵祖父说些城中多年以前的战争故事”。

溪中仿佛也增添了些许热闹。

她与傩送的爱情,自然而又合乎人性。翠翠,一个十四五岁的懵懂少女,情窦初开的她,对于爱情来临时的不知所措,几许娇羞,几许希冀。爱情在她身上,宛然如烟雨迷蒙中那清泠泠的溪水,缓缓流淌着,这般细腻,这般娇柔,朦胧中弥漫着浓浓的诗意,却又不失那一份灵动与恬静。两年前端午节的那个夜晚,与傩送的第一次偶然碰面,便使翠翠心中多了一件属于自己的事儿,沉默了一个夜晚。之后两年的中秋、新年、十五,虽热闹,但不知为什么,在翠翠的心里总不如那个端午所经过的事情甜而美。她开始“欢喜看扑粉满面的新嫁娘,欢喜述说关于新嫁娘的故事,欢喜把野花戴到头上去,还欢喜听人唱歌。茶峒人的歌声,缠【1】【1】【2】【3】【4】有人过渡时,爷爷为孙女高歌一曲,寂静的空气里,摘自《从文自传》页118的《代序》 沈从文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年12月北京第1版

【2】摘自《从文自传》页119的《代序》 沈从文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年12月北京第1版

【3】摘自《沈从文全集》第8卷 页64 沈从文 著 北岳文艺出版社 2002年12月第1版

【4】摘自《沈从文全集》第8卷 页65沈从文 著 北岳文艺出版社 2002年12月第1版

绵处她已领略得出。她有时仿佛孤独了一点,爱坐在岩石上去,向天空一片云一颗星凝眸。”

【5】当十四的夜晚,二老(傩送)在高崖上为翠翠唱歌时,翠翠的灵魂在梦中“为一种美妙

【6】歌声浮起来了,仿佛轻轻的各处飘着,上了白塔,下了菜园,到了船上,又复飞窜过悬崖半腰——去做什么呢?摘虎耳草!”在翠翠这,好像目前有一个东西仿佛很明朗的在眼前,

却看不准,抓不住。当得知员外王团总要将新碾坊作为陪嫁将女儿嫁给二老时,她当真仿佛在生一个人的气,又像在生自己的气,看着天上的红云,听着渡口的杂乱声,心中有些儿薄薄的凄凉„„总有那么些东西牵动着她的心,影响着她的思绪。而当翠翠得知与二老两情相悦时,一连串的事故使得翠翠的命运发生了悲剧,她只能在船头痴痴的等着那个也许永远也不回来,也许“明天”就回来的傩送。

而傩送,虽为富豪子弟,却结石如小公牛,凡是小乡城里的青年人所做的事,他无一不作,作去无一不精。他为人聪明而富于感情且和气亲人。他对于翠翠的感情,喜欢就大大方方的对爷爷说,从不为利益所驱使,不虚伪,不做作。面对王团总家的新碾坊,他也坚决只要渡船不要碾坊。也因在与父亲的关于渡船、碾坊问题上发生了争执,无奈之下离开茶峒,下了桃源。他对翠翠的爱是那么透明、自然和真诚。

翠翠与傩送的爱情,没有海誓山盟,没有骇世之争,也没有裙带交易。有的只是乡村养育下的超乎自然的朴素纯情和“遵从古礼”的浑厚人性,渗透着高尚的灵魂之美。他们的结局,虽有一丝薄薄的忧伤,却或许还有生命的希望。二人以一种作者理想的优美健康而自然的“人生形式”,演绎出一曲凄美而高尚的爱情之歌。

我们再看看茶峒里的其他乡民。

老船夫,年已七十,而五十年来一直守着这渡船。他从不思索自己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地很安静的在那里活下去。他唯一的朋友是一只渡船和一只黄狗,唯一的亲人便只是翠翠。他善良、朴实。当渡船之人为求心安将钱塞给老船夫时,他便摆出俨然吵嘴时的认真神气:“我有了口粮,三斗米,七百钱,够了。谁要这个!”【7】也正因为这样,老船夫很受乡民的尊敬。当老船夫一到河街上时,便会有有许多铺子上商人送他粽子与其他东西,作为对这个忠于职守的划船人一点敬意。然而,使他心中隐隐作痛的是翠翠的母亲的命运。然而,他对这事却不加上一个有分量的字眼儿,只作为并不听到过这事一样,仍然把日子很平静的过下去,默默地抚养着这可怜的孤雏。老船夫对于翠翠的爱是无私的。他为这隐约感觉到的母女二人共通的命运而忧愁着。他为了翠翠的幸福而心力交瘁,最后在一个雷雨交加的夜晚,带着未完成的心愿默默地离开了人世。“太老了,应当休息了,凡是一个善良的中国乡下人,一生中生活下来所应得到的劳苦与不幸,业已全得到了。假若另外高处有一个上帝,这上帝且有一双手支配一切,很明显的事,十分公道的办法,是应当把祖父先收回去,再来让那个年青的在新的生活上得到应分接受的那一份。”

【5】

【6】【8】对于老船夫的一生,我们又给予多少的尊摘自《沈从文全集》第8卷 页90 沈从文 著 北岳文艺出版社 2002年12月第1版 摘自《沈从文全集》第8卷 页122 沈从文 著 北岳文艺出版社 2002年12月第1版

【7】 摘自《沈从文全集》第8卷 页63 沈从文 著 北岳文艺出版社 2002年12月第1版

【8】 摘自《沈从文全集》第8卷 页91沈从文 著 北岳文艺出版社 2002年12月第1版

敬与怜悯。他身上所散发的是原始而又古老纯朴的人性之美。

生活在这个边城里的还有许多人,如船总顺顺——大老、二老的父亲。这个大方洒脱的人,喜交朋友、明事明理,教子有方。没有商人聚敛钱财的贪婪与事故,而是一副乡里人的宽阔豪爽的胸怀、仗义疏财的仁义之心、一种乡民的光明磊落和正直豪爽的品性。

还有生活在这里的一个特殊的群体——妓女。然而,由于边城的风俗纯朴,便是妓女,也永远那么浑厚。恩情所结之处,在一种爱憎得失之间,揉进了多少眼泪与欢乐。她们既重义轻利,又能守信自约,即便是娼妓,也常常较之羞耻的城中人还更可信。

在这个边城里,一切总这么和谐,所有人民每个日子在这样和谐安静的里过去。人与人之间不存在着地位等级的差异,全凭“赤城”二字相互交往,充满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心与同情,心与心之间的理解与贴近。尽情的抒写着青年男女健康自然的品性与爱情、祖孙亲情以及人们的互助互爱。作者在这个边城中酣畅淋漓地描绘着人性之美。

《边城》的问世,也是作者对现实的不满和对人性、对自然的回归。他在自传中写道:“我厌恶了我接触的好的日益消失坏的支配一切那个丑恶现实。”他指出:“农村社会所保有那点正直素朴人情美,几乎快要消失无余,代替而来的却是近二十年实际社会培养成功的一种唯实唯利庸俗人生观。”【10】【9】对于现实社会的不满与无奈,因此,作者将其所理想的人性之美揉进了这个小小的边城里,使之永远散发着人性美的光辉。

参考书目:

1.《沈从文全集》第8卷 沈从文 著 北岳文艺出版社 2002年12月第1版

2.《从文自传》 沈从文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年12月北京第1版

3.《从文自传》 刘昕 肖振中 主编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6年1月第1版

【9】

【10】 摘自《从文自传》页178 刘昕 肖振中 主编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6年1月第1版 摘自《从文自传》页128的《题记》 沈从文 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年12月北京第1版

边城读后感

《边城》读后感

《边城》读后感

《边城》读后感

边城读后感

边城读后感

《边城》读后感

《边城》 读后感

边城读后感

边城读后感

边城读后感
《边城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读后感边城 读后感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