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施良方著作简介

发布时间:2020-03-03 04:40:2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近日,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的博士生导师马卫平教授在参加完他们学院的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之后,发出一声感叹:“这么多年来,整体感觉就是研究生的整体素质下降了,尤其是知识面过于狭窄,究其原因,恐怕是学习的功利性太强。在有些研究生的毕业论文中,参考文献一项几乎全是与选题内容相关的论文,而没有什么专业书籍。这明显的说明他们很少读书,即使读了一些书,也把自己局限在体育领域的少数几本书里面,最后的结果就是知识面窄,思维受到严重的局限。”听完马卫平教授的这番话,我觉得他说的确实有一定的道理。作为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的研究生,理论是立身之本,所以,我们现在应该抓紧时间,多读几本经典的与专业相关的书籍。

前段时间,读完施良方教授的经典著作之一《学习理论—学习心理学的理论与原理》之后,沿着学习、课程、教学这条主线,就有必要继续欣赏他的经典著作之二《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以让自己对“课程论”有一个充分的了解。

所谓教学,是发生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一种积极的行为,它具体又分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这两个过程,但是这两个过程并不是绝对的有谁先谁后之分,而是相互交叉进行着。只有通过“教学”学生才会学到知识,并且运用到实践中去。但是,如果要将“教”与“学”很好的连贯起来,“课程”是必不可少的,只有教师只有通过“教”课程,才能让学生有具体的内容可以学习。所以,谈到教学,“课程论”是我们必须要关注的领域之一。也就是说,任何教育过程都涉及到“教什么”的问题,所以课程问题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正是因为每个教育者都必须关注“课程”,所以,使得课程是一个使用广泛而又具有多重涵义的术语,对于不同的教育者、在不同的情景里,课程的内涵与外延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异。实际上,每一种课程的定义都隐含着某种哲学假设和价值取向,隐含着某种意识形态以及对教育的某种信念,同时还要考虑到学科、学生、社会等因素极其相互关系,正是因为人们的视角不同,所以,在国外形成了很多不同的课程研究流派。就中国来说,教育界对课程问题的研究历史则相对较短,对课程理论体系的构建也不够完善。

施良方教授的这本书试图在构建课程理论体系方面做一些尝试。他主要是通过对课程的心理学、社会学、哲学基础的探讨,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整个编制过程的分析与反思,对课程理论体系和研究范式的思索,对课程一些基本问题的探讨,对课程的历史、现状的剖析以及对未来课程的展望,从而确立一个比较完整的课程理论框架。

在这里,我们来简要回顾一下本书的大体结构与框架: 本书共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是通过对几种主要的课程定义(如课程即教学科目、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科成即预期的教学效果、课程即学习经验、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课程即社会改造等)的剖析,使大家对课程理论探讨的基本对象有所了解;同时,通过对课程理论的形成、发展和演变过程的阐述,有助于大家对课程理论的历史与现状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第二部分(1—3章),这部分主要是阐述“课程编制的基础”,课程基础主要是指其与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的关系。作者分别考察了课程与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的历史,剖析了现代心理学、社会学、哲学与学校课程密切关系,力图揭示三个基础学科对课程的影响、启示作用。本部分为课程提供了一个较为全面的理论背景和基础,有助于大家对课程领域进行较为深入的思考。

第三部分(4—7章),这部分主要是讲解“课程编制的原理”,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通过这部分,可以让大家对整个课程编制过程有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解。第4章课程目标首先分析了课程目标的三种取向(行为目标取向、展开性目标取向、表现性目标取向),接着论述了课程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然后考察了课程目标的依据(学生、社会和学科),最后介绍了一种确定课程目标的模式——“需要评估”。第5章课程内容介绍了课程内容的三种取向(课程内容即教材、课程内容即学习活动、课程内容即学习经验),然后分别阐述了课程内容选择的准则与组织的原则(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直线式与螺旋式),最后探讨了课程的类型与结构。第6章课程实施在明确课程实施定义的基础上,介绍了课程实施的三种取向(得过且过、适应或改编、忠实或精确),然后分别阐述了课程实施的两种基本认识(课程实施即变革、课程实施即教学),最后分析了影响课程实施的主要因素。第7章课程评价首先介绍了课程评价的各种取向,以及各种模式,在分析各种模式特点的基础上,最后根据我国的实际提出了课程评价的基本步骤。可以说,第三部分是传统课程理论中最核心的部分,是一种比较典型的课程编制模式。

第四部分(8—10章),这一部分主要讲授“课程探究的模式”,实际上是对第三部分的传统课程编制模式的挑战。包括过程模式(英国学者斯滕豪斯)、实践模式(美国学者施瓦布)、批判模式(本模式没有典型的代表人物,因为不同的人对批判有不同的理解)。通过本部分这三种不同于传统课程模式的介绍,我们可以比较全面把握课程理论的研究动向。

第五部分(11—13章),这一部分主要讲授“课程理论与研究”。第11章课程理论的构建在对课程理论建设工作的历史与现状阐述的基础上,对构建方式(科学的课程理论、自然主义的课程理论、激进的课程理论、解释学的课程理论、审美的课程理论)做了分析,并提出了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课程理论体系。第12章主要对一些课程的基本问题(文理分科问题、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问题、隐形课程的问题、核心课程的问题、课程与价值的问题等)作了探讨。第13章课程的未来描述了未来可能存在的各种挑战,提供了课程工作者预测未来的一些技术与方法(模拟预测、趋势预测、直觉型预测、特尔婓法预测、脚本法预测、因素分析预测等),并对学校课程及课程理论的发展趋势做了一些分析。

本书是施良方教授经典著作三部曲之二,对我国课程理论框架的构建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当然,由于本书写于十几年前,所以我相信我国现在对课程理论框架的构建已经非常成熟了。本书的一大特色就是作者思维的“公正性”,在文中,作者在介绍国外课程理论之时,主要是介绍主流观点,而把一些极端的学术观点作为我们思考的取向。另外,很注重国外和国内观点的比较和衔接,同时,作者少许的评论有助于我们理解各种课程流派的观点。不过,在本书中,作者更多的是介绍观点,而发表自己观点较少,我想,作为一本构建课程理论框架的书,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介绍已有的观点,而应该更要表明自身的观点,以求构建的理论框架有特色。当然,十几年前的著作,或许当时我国的课程理论研究处于草创阶段,在那种大背景下,重点还是需要以介绍为主。

施洋烈士陵园简介

施杞教授简介

施洋烈士陵园简介

闻一多简介及著作书目[推荐]

施佳丽同学事迹简介

著作阅读

人类学著作

经济史著作

李瑞环著作

毛泽东思想著作

施良方著作简介
《施良方著作简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著作简介 著作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