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关于桂东县民族村扶贫攻坚情况的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20-03-02 01:08:3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关于龙陵县民族村扶贫攻坚情况的调研报告

为认真贯彻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着力反映民族村扶贫攻坚情况。经政协六届十三次常委会议研究决定政协民族、宗教、华侨联络委近日组织部分常委、委员对全县七个民族村乌木寨、花椒、木城、大寨、安乐、黄连河、蛮麦“十五”以来的扶贫工作进行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民族村经济社会发展现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八七”扶贫攻坚以来我县民族村也和全县人民一道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

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齐心协力、加快发展。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进步。一是扶贫攻坚成效明显。县委、政府通过《云南省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贯彻落实和边境民族村综合扶贫开发工程的全面实施以及小额信贷、安居温饱工程、易地扶贫开发、以工代赈、科技扶贫等一系列措施的有力推进加大了民族村扶贫攻坚工作的力度人民生活不断得到改善。二是经济有了较大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五”以来七个民族村的经济总量持续增长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05年七个民族村总收入2267.46万元比2000年的1057.06万元增114%粮食总产量达704.06万公斤比2000年的691.7万公斤增0.98%。2005年七个民族村人均收入1160元比2000年的978元增182元。2005年粮食人均417kg比2000年的402kg增15公斤。2005年七个民族村总人口为14476人比2000年的14347人增15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千分之三以内。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十五”期间政府不断地逐年加大投入七个民族村2000年带帽固定资产投资仅为9.43万元“十五”末达285.44万元。除此以外岔河水库、小河水库、木城大沟、勐糯倒虹系、河头公

路、边境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民族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三是社会进步明显。2000年我县实施“三免费”教育以来七个民族村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完学率明显上升实现了“普九”和“两基”目标。县、乡、村的农业实用技术推广体系已基本建立。村民治病难的状况有了一定的改善基本实现了乡镇中心医院为枢纽村为基础的医疗服务体系。七个民族村的村庄道路、饮水、沼气、电网、通讯设施日臻完善。民族文化艺术、传统节日活动、文明向上的民族艺演受到了中央、省、市的好评具有民族特色的《欻豆》、《阿昌汉子》荣获省级金奖反映彝族人民生活的“牛头琴”、“酒醉筒”乐器荣获国家专利。四是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民族政策把加强民族团结、维护边疆稳定作为做好各项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广泛开展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法律的宣传教育坚持“团结、教育、疏导、化解”的方针实施民族团结目标责任制加大了缉枪缉毒和反邪教的工作力度阻止了境外敌对势力的渗透妥善处理了各种复杂矛盾维护了边疆的稳定、民族的团结。

二、民族村经济社会发展制约因素一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十五”以来我县民族村经济社会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相邻的乡镇村相比无论在生产、生活方面还是在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存在明显差距。除勐糯镇大寨村人均收入2024元其余六个民族村人均收入参差不齐有的户人均不足300元高一点的户人均也达不到全县的平均水平。贫困面都还很大。在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过程中居住在民族村的少数民族仍处于劣势的弱势群体。二是地处边远交通、通讯不便与外界经济、社会交流联系少。我县的七个民族村都分布在边远、高寒、贫瘠地方山高坡陡、峪深无平地可耕地面积少、

土壤贫瘠地质灾害频繁有的地方已被人们界定为“不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

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落后。2005年末7个民族村105个村民小组有

33个不通自来水其中黄连河村共有12个村民小组有10个不通自来水

29个不通生产用电42个不通程控电话仍然是人流、物流、资金流的死角。

自然条件和基础设施的制约给民族村的扶贫攻坚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同时也

因这些制约因素的存在削弱了民族村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力。三是民

族村社会发育程度低。在民族村中不同民族之间和同一民族之间发展差异大

多数群众住房简陋、人畜混居、人畜饮水困难、缺衣少被、生活艰苦信息闭塞。

在有的村寨仍然还停留在“交通基本靠走治安基本靠狗通讯基本靠吼娱乐

基本靠酒”的落后状况中社会发育程度相当低。四是贫困面大贫困

程度深缺乏经济支撑。2005年七个民族村人均收入仅为1160元相当于全

县的67%黄连河村仅为613元是全县人均收入的40.4%在七个民族村中

人均收入在1000元以上的占20%600元以上的占60%500元以下占20%。除

勐糯的大寨外其余六个村经济社会发展指标都处于全县的低水平多数村地

处深山区、石山区和冷凉高寒山区是贫困程度最深、扶贫工作难度最大的地方。

多数地方仍然是小农经济停留在低投入、低产出、粗放式生产方式没有形成

区位的特优产业也没有商品交换、信息交流的手段。现代商品经济发展所必需

的金融机构信用社、供销社也因为经济总量低、业务少而撤并。造成了当地

村民依靠金融机构融资和就近采购农资难。虽然民族地方资源富集但因没有企

业的拉动、财力的支撑和政策的支持无力开发利用。五是教育、卫生、

科技落后文化素质低生活水平差。2005年末民族村人均受教育仅为3.03

年比全县低3.97年由于文化水平低劳动技能差民族村的少数民族就业

十分困难。在校点建设上“十五”期间虽然作了一些收缩但教学设备简陋

师资水平低不少地方“普九”举债较多职业技术教育、科普知识培训难于伸

向民族村。六是当地干部群众思想观念普遍陈旧“等、靠、要”思想

严重商品经济意识淡薄民宅卫生条件差“因贫致病、因病返贫”现象交织

发生。七是民族村反渗透任务重、情况复杂。民族地方的群众由于素

质、思想意识偏低一些敌对势力和邪教组织往往从中入手所以民族地方就

形成了反分裂、反渗透反邪教的前沿。民族地方的党委、政府和村级“两委”班

子既要考虑经济的发展、群众的脱贫又要考虑社会的稳定、民族的团结。经济

社会的每一点进步都需比其它地方要付出加倍的努力。

三、建议一认真领会和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

若干意见》和省委、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

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到“没有少数民族

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县人民的小康没有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就没有全县

人民的发展没有民族地区的稳定就没有全县的稳定”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

农村和小康社会事业的本质要求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它不

仅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必须提高各民族共同团

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认识。二要按照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

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

定》和“五个统筹”的要求坚持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因族举措着力解决

民族地区生产、生活问题克服“重稳定轻发展”的思想把省、市安排到我

县的扶贫重点村的“整村推进”计划有重点地覆盖到民族村和散杂居聚集村。三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以“整村推进”、“兴边富民”工程为载体将

农水扶贫、交通扶贫、林业扶贫、以工代赈、农业科技、畜牧养殖、沼气能源建

设等项目资金进行整合。做到扶一项见效一项扶一村见效一村努力促进

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健康、有序的发展。四各级政府对民族村扶贫工

作要建立领导机制层层抓落实帮助民族村分析、研究可行的发展思路。各挂

钩单位要以助农增收为目标沉到村寨与村、社干部一起研究、论证产业带动、

人才培养、基础设施、资金筹措等问题。政府应建立相关的考评管理机制。变过

去的“输血”式扶贫为提高民族地区“造血”功能的扶贫机制。五

用好、用活少数民族发展专项资金要把少数民族发展专项资金集中用于解决

民族村教育中的特殊困难和问题集中用在解决民族村交通不畅、饮水困难上

切勿撒“糊樵面”或挪作它用。六提高民族村土地产出率。各涉农

部门对民族村要加大科技推广力度要把适应民族地区土壤、气候、环境的抗旱

抗涝品种和生产技术介绍和传授给他们。要强化一个科技指导到户、良种良法直

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推广新机制努力提高涉农部门自身的指导水

平使民族村在土地产出率上有一个大的飞跃。七教育、卫生等部门应对

民族村“上学难”、“治病难”问题给予关注切莫让民族村“新文盲”、“因病返

贫”的现象发生。八建议对民族村“两委”班子成员的补贴提高20%。二OO六年六月十三日

关于桂东县民族村扶贫攻坚情况的调研报告

扶贫攻坚调研报告

扶贫攻坚调研报告

扶贫攻坚调研报告

18扶贫攻坚调研报告

18年扶贫攻坚调研报告

兴发乡民族村扶贫工作调研报告

扶贫村调研报告

郝村扶贫攻坚回头看报告

乡镇扶贫攻坚工作调研报告

关于桂东县民族村扶贫攻坚情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桂东县民族村扶贫攻坚情况的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