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教师教学基本功新修炼小学语文》作业

发布时间:2020-03-03 06:46:01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 教师教学基本功新修炼—小学语文》作业

山西省长治县荫城联校

苏志彪

第一章 语言交流基本功

1、请谈谈讲述与讲授的意义和作用,并试述讲述和讲授需注意的问题。

答:讲述与讲授的意义和作用

讲述与讲授是教师在课堂上运用自己的口头语言向学生描述事件、论证道理、说明事物,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恰当而适时地运用这种方法,能够帮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更加高效地吸纳新知,从而达到教学目的。讲述和讲授是课堂教学中应用最为普遍的,它是其他教学方法的基础。讲述与讲授不但给学生提供丰富的语言信息,为学生搭建迅速通向知识的桥梁,而且与教科书、学具、标本、挂图、音响和网络这些“冷冰冰”的课程载体相比,教师的语言更易于和学生沟通和交流,使课堂教学产生情境性和感召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信心。教师通过自己的讲述和讲授能够创造有活力的富有情感的学习氛围,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这也是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不能取代它们的重要原因。

教师的讲述与讲授能使深奥、抽象的书本知识通过教师的语言变得具体形象,通俗易懂,同时,也更直接 , 使学生少走弯路。讲述与讲授有助于帮助学生全面、深刻、准确地掌握教科书。讲述与讲授不仅是知识的输出,也是教师内心世界的展现,它引领学生以真善美的标准对比人生,衡量世界,成为学生精神财富的重要源泉。

讲述与讲授需要注意的问题

( 1 )合理选择讲述与讲授的时机。讲述与讲授通常用在学习课文之初,交待学习目标、范围、要点和要求的时候,或者介绍作家作品的背景以及相关课外知识的时候,或者在分析课文中的某些重点、难点,学生遇到困难的时候。有些时候,为了创设情境,也需要教师进行必要的讲述。

( 2 )精心组织讲述与讲授的内容。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的长篇大论,势必会给学生带来思维的怠惰,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不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因此,要求教师讲述与讲授的内容要集中、凝炼,中心要明确,重点突出,目的是紧扣关键,突破难点,解决疑点。还要求教师语言准确、简明,条理清晰,深入浅出,更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空间。

( 3 )适当调整语速语调,增强讲述与讲授的吸引力。教师要使自己的讲授具有感染力,不仅要注意措辞用语,还需要注意吐字发音、语速、语调以及使用无声语言等。首先发音吐字应准确、清晰,这是对教师最基本的要求。其次,教师的语调、语速也要根据说话内容、环境而调整。讲述与讲授的过程中,要根据课堂学生的数量和教字大小控制音量的大小强弱。要根据话语内容的重要程度控制语速的缓急,选择适当的停顿。教师的体态、动作表情的变化,也是传递信息的辅助手段。如目光交流、表情变换、手势辅助等。这些如果运用得好,那么就会增强表达效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

2、提问与追问有哪些作用?结合您的教学实际,对照本节内容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中提问和追问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还存在哪些问题?

答:(1) 提问的作用。①设疑发问,是凸显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作用的重要途径。恰当的设疑发问可以使学生的注意力迅速指向教师预期的目标,将学生关注的焦点引向学习的重点、难点、疑点和关键之处,保证学习的有效性。②通过课堂中的师生问与答,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和与人交往的能力,在不断的互动交流中生成新的观点、深刻的认识,是课堂上最闪亮的思想火花。③高质量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培养积极探索的精神。④诙谐而富于艺术性的提问,还可以消除学生的学习疲劳,提高学习效率。

(2) 追问的作用。①追问可以避免学生仅对问题作“对与错”或“是与否”的表面回答,引导学生反思答案的根据,思维的线路,起到优化学生思维,增强逻辑思维能力和辨析能力,提高应答的深度等作用。②追问能拓展学生思路,有序发散学生思维,促使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考虑问题,进而提高思维的缜密性和创新性。③追问还能够挖掘出问题背后所隐含的知识点,帮助学生建构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培养学生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的能力。④追问有时会为教师提供学生的某些学习信息,如学生知识的来源,思维的走向和模式等,有利于教师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使问题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根据所学内容,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深感自己的提问与追问有时的确很难达到目的,存在以下问题:提问生硬而且乏味,缺少环环相扣的课堂提问问题前后要保持连贯,问题设计缺乏趣味性和很难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有时有点盲目随意,令学生的思维在原地打转,有时为了节约时间,课堂上对回答不太到位的学生不去追问,而是换一学生交流,直到听到满意答案为止。

第二章 教具展示基本功

3、学具、教具的使用有哪些作用?使用中应注意什么问题?

答:学具、教具的使用的作用:( 1 )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多种方法,其中,为学生创设操作活动情境,加强利用学具动手操作,不仅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也符合小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特点。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具体形象为主的发展阶段,具有爱玩、爱动的思维特点,创设合理的适时的动手操作活动,给学生提供活动的机会,他们的学习将变得快乐,轻松,高效。( 2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能否与他人协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能否认真倾听、概括和吸收他人的意见,是现代社会对人的基本要求。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之间团结、协调、合作共事的群体协作精神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合作操作学具,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 )有助于知识的理解。我们知道,人们认识事物首先是感性认识,而感性认识主要是通过对直观材料的感知而形成的。恰当地运用学具,能够体现具体、形象的过程,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感知效果,为理解和应用知识建立坚实的基础。因此,对于那些用语言不易讲清楚或虽能讲清但学生难于理解的内容,使用教具或学具,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顺利地突破教学难点,帮助学生排除对知识理解的障碍,给课堂教学激趣添味。( 4 )有助于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动手能力,是现代教学论十分强调的一个方面。国外一些专家在进行小学教学新体系的研究时,都把发展实际操作能力作为重点培养的三种能力之一。让学生画图、操作、演示等,有助于学生操作能力的培养,促进其五育的全面发展。

学具、教具的使用应注意的问题:

( 1 )使用学具、教具的同时,要重视语言的作用。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在操作过程中,教师富有启发性语言,学生对操作过程的描述,是有序有效操作的前提,是促进思维提升的重要手段。所以,在利用教具、学具探索时,一定要把动手与动口结合起来,离开语言的单纯操作,是难以实现从直观到抽象的过渡的。

( 2 )学具、教具的使用,要注意引导学生及时进行观察思考,并返回到具体操作中检验。具体化和抽象概括是相互作用的过程,在抽象概括出事物本质的一般特征之后,引导学生回到具体的个别的事物上去,对抽象概括出的结论进行应用和检验,才能发挥教具、学具的最大能量,才能较全面地达成预设的教学目标。

( 3 )学具、教具的使用,要符合实际,适合观察的需要,利于目标的达成。

4、图片、音频、视频教具在教学中使用时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应如何改进?

答:图片、音频、视频教具在教学中使用时可能会出现以下问题:( 1 )图片、音频、视频在教学应用上的误区。①过多追求图片的“外在美”。②只重视图片、音频、视频教具的运用,忽视了传统教具的运用,甚至有的一堂课下来,黑板上一个字也没有。③机器播放的课文朗读录音固然比较标准,但是与教师的那些富有感情的朗读和亲切的话语绝对不可以等同,能用黑板、嘴巴等其他传统媒体讲清楚的,就不必使用过多的图片、音频、视频等教具,遵循“低成本、高效能”的原则,提高教学效果。

( 2 )网络资源应用上的误区。过分依赖网络资源,忽视其他传统教学资源。

( 3 )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上的误区。在教学方法上重视演示现象、传授知识,忽视揭示过程与忽视培养能力。

针对存在问题,应做以下改进:。①教具应该操作简单、方便,应该把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放在第一位,追求教学教具的内在作用,而不是所谓的外在“美”。②不可忽视了传统教具的运用。③能用黑板、嘴巴等其他传统媒体讲清楚的,绝不使用过多的图片、音频、视频等教具,遵循“低成本、高效能”的原则,提高教学效果。④不把网络资源当做唯一的资源和最好的资源,不过分偏重于素材性资源,不忽视资源的层次性、系统性、针对性。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时,不是把大量素材性资源罗列在一起,而是进行合理有效的筛选和整合。⑤在使用诸多教具辅助教学中,应重视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的精心设计,要明白教学媒体应该是学生进行发现、探究、认识社会、接受新信息的工具,是学生学习的帮手,而不单单是教师讲解演示的工具。

第三章

教学实施基本功

5、设计课堂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 1 )教学目标设计是否有实效。教学目标是评价教学活动的标准,因此,教学目标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可操作性对教学活动程序设计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按预定的教学目标进行学习,这并不排除根据实际的活动情况临时作必要的调整。

( 2 )教学情境创设是否符合课程要求。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设计具有启发性的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积极思考,主动探索,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教师创设的情境要符合课程要求,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要能促进学生的学习。

( 3 )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在备课的时候,教师要多维度预设自己在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同时预设解决措施。如果这个问题的出现,会引发学生积极思维,教师要因势利导,正确处理其过程,可以通过讨论、矫正,提供给学生的思考的过程,从而解决问题,甚至教师可以诱发这种问题的出现,引发学生的思考。但是,如果这种问题的发生对学生的学习形成障碍,我们就要引导学生的思维朝正向发展。也就是说,我们设计课堂时要做到眼中有教材,心中有学生,才能巧妙地处理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 4 )是否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在设计课堂的过程中,我们要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每个学生围绕文本,采取自主或合作的方式,开放地探究问题,为了使学生的探究具有方向性,避免盲目性,教师应预置探究的任务。在设计课堂时,教师对学生要有力地引导和支持,教师的设计、引导、支持和促进作用对学生学习的成功来说是极为重要的。

6、结合教学实际,谈谈你是如何引领学生走进教学的,还存在有哪些问题?

答:在平时教学中,我是这样引领学生走进教学的:联旧引新,利用学生的已知,把

他们的注意力和思路引导到追求未知上来;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设疑问难,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创设问题情境;引经据典,利用历史上的成语典故或名人名言,引起学生的联想;联系实际,挖掘学生身边的课程资源,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引领学生走进教学时存在一些问题:( 1 )不能巧妙运用渲染气氛法与直观演示法。( 2 )脱离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3 )导入与结束呼应不好。有时为达到课堂导入的效果,常会采取一些设置“悬念”的方法,使学生能迅速集中注意力进入状态,极大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遗憾的是,那些所谓的“探究性活动”,导致整个课堂的可控性降低,使得后面教学往往是草率收场,也就忽略了前面设置的一些“悬念”。

第四章

学生学习指导基本功

7、你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应如何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答:( 1 )营造民主氛围,促使学生敢问。教师应该对学生多进行感情的投资,应多深入到学生中去和他们聊天,讲讲语文方面的各种各样的趣闻,帮助解答生活中的一些疑难问题。教师应营造宽松、自由和民主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大胆联想、质疑和提问,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挖掘其可贵之处。这样做学生自然会喜欢教师,进而喜欢这门学科,从而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 2 )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想问。一是原型创设,将问题创设在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情境中,特别是学生亲身经历的比较关注的生活原型中,可极大地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多媒体创设,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丰富的情境,使学生的多个感官受到刺激,迸发出问题火花。但要适时、适度,合理。创设问题情境,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放眼世界、关心社会的责任感。 ( 3 )构建自主探索,培养学生会问、善问。教师要注意适时地教给学生一些提问的技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一是要让学生明确提问的种类。二是要注意适时地诱导点拨,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三是要求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理解文本内容,这是他们发现问题的基础。四是要求学生学会联系实际,有意识地多问一些“是什么”“为什么”,增强思维意识,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8、请谈谈非智力因素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

答:非智力因素具有动力作用、定向作用、引导作用、维持作用、调节作用和强化作用。在语文教学中,动力作用能够直接转化为学习动机,成为推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内在动力。如果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发展为一种强烈的兴趣,就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就能品味到语文学习的乐趣;反之,如果学生内心缺乏语文学习的驱动力,就会产生疲软心理,不能引起学习的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定向作用可以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确立学习的目标,学生只有在明确了自己的学习目标后,才能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去追求目标,完成学习任务。定向作用明确了,学习的目标也就能愈加清晰,学生也才能努力去寻找方法,分步实施,拾级而上,才能“跳一跳,摘桃子”。

在语文教学中,引导作用则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避免他们对语文学习产生消极被动的态度,能够始终保持一种高昂的激情。语文学习的过程既是快乐的,也是艰苦的,“艰苦并快乐着”贯穿在语文学习的始终。引导作用的有效发挥,恰恰能够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变苦为乐,变消极为积极。

在语文教学中,维持作用则可以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建立持久的恒心。语文学习不是一帆风顺的,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会有困难,会遇到挫折,是迎难而上,还是知难而退?这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发挥维持作用的功效,让学生坚定克服困难的信心,直到取得胜利,享

受到成功的喜悦。

在语文教学中,调节作用则能使学生支配自己的行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应当把握好自己学习的时间、速度、方法等,有张有弛,把握时机,适当调整,从而使学习活动有条不紊,有效进行。

在语文教学中,强化作用则可以帮助学生振奋精神,不断进取,使之在语文学习活动中保持旺盛的精力、饱满的情绪和刻苦探索的精神。

第五章

教学评价基本功

9、如何有效发挥作业批改的功效,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答:作业批改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把培养学生的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放在首要的地位。为了有效发挥作业批改的功效,以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应灵活采用以下方法:

( 1 )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作业评价的过程,可以采取如下方法。一是学生互相批改法。二是随堂批改作业法。三是小组批改作业。四是师生共批作业。 ( 2 )发挥教师引导作用,让师爱体现在作业批改中。教师可采用以下方法。一是鼓励式批改。二是协商式批改。三是延缓式批改。学四是面批式批改。

( 3 )应用评语式批改。一是评语指导,思考改错。二是评语激励,三是评语点拨,拓宽思路。四是评语促进,养成习惯。

而且切忌为了追求形式搞花架子,应从批改视角的多维度,批改尺度的纵向,批改范围的选择,批改主体的多元化等几方面进行研究,提高作业批改的效益。

10、你认为指导学生建立成长记录袋有哪些作用?

答:新课程标准提出,实施评价,应注意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相结合,同时还要注意让学生的家长积极参与到评价活动中。成长记录袋评价法能够将以上的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

学生在创建和维护成长记录袋的过程中,在自主选择比较满意的作品的同时,反思他们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成果,能培养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和自信心。一方面成长记录袋能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真实地反映他们在成长中的成功与挫折,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受进步的艰辛与快乐;另一方面,成长记录袋也为教师、家长和他人提供了更加丰富多样的评价材料,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更加全面、开放、多元的评价。

第六章

资源开发基本功

11、试谈谈开发课程资源的意义和注意事项?

答:开发各种课程资源,就是发掘一切可以纳入课程,能够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资源,包括教材、学校、家庭和社会中所有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各种资源。

一、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的现实意义

( 1 )促进教师专业水平不断提高。新课程倡导教师创造性地、个性化地运用教科书,并且要求教师摆脱对教科书的过分依赖和崇拜,以积极的心态去合理地选用和开发教学资源,因地制宜地进行教学。在分析、研究、整合和使用教科书过程中,教师不但可以丰富自己的课程知识,创生课程经验,而且还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促使自己成为课程的实施者、研究者、开发者和评价者。

( 2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的目的是为了更富有实效地开展教学,绝不仅仅局限在对教科书的适当改变,需要有更高、更宽的眼界来统领把握学生和教科书以及其他学科内容的整体的课程意识。很多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证明,只有创造性地使用教科

书,才可能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完美统一;才能使教科书的普遍性同本地区教学实践的特殊性实现有机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对学习内容、教学方法的需求,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应注意的问题

( 1 )必须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在充分把握教科书编写意图的基础上进行,不得随意改变教学目的,违背学科教学特点。

( 2 )必须以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有效教学为出发点。 ( 3 )必须是“实”与“活”的高度统一,不能流于形式做表面文章。 ( 4 )应最大限度地避免主观行为,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 5 )必须量力而行,不可一蹴而就,急于求成。

二、追溯学生生活与经验的现实意义

( 1 )丰富课堂教学资源。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这个资源不仅对他本人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对于其他同伴也是一种资源,同伴可以从他那里获得知识和经验,丰富自身对同一问题的看法,这对于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都有着重大的意义。

( 2 )为新知识的产生提供良好的增长点。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与生活世界都是重要的课程资源。

( 3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习新知意义的理解,可以促进学生提高学习的目的性,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

( 4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引导学生讲述生活中的故事,谈自己对家庭、社会、自然各方面的接触,甚至是冲突、调整等过程,可以帮助学生分清真假善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家庭、社会、自然建立积极的互赖关系。 追溯学生生活与经验时要注意的问题

( 1 )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我们必须正确把握语文与生活的关系,并把他们巧妙地应用于课堂教学,充分挖掘生活中的语文。

( 2 )要营造“生活”氛围。在教学中创设基于学生的生活与经验的情境,在引入新知识之前,最好帮助学生将原有的同类知识激活,让学生在接触到新知识时主动地加工和处理,主动地建立起自己的知识框架。

( 3 )让学生体验语文价值。在教学中可以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语文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体验语文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并形成用语文知识与能力去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三、采撷课堂生成性资源的现实意义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它可以使学生体味到知识意义生成的乐趣,享受知识发现过程的愉快感受,从而将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增强对学习本身的兴趣。

(2) 促进学生智力发展。通过亲自建构知识意义,可以使学生掌握建构知识意义的方法和探究的方式。这种学习的方式、方法一经掌握,就具有强大的迁移价值。

(3) 有助于学生保持记忆。生成性教学过程是使学生自身发现知识、组织知识并活用知识的学习过程,因此所形成的记忆能长期保存下来。

(4) 培养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和探索比跟随教师亦步亦趋的学习更加有利于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

(5) 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接触大量的信息,只有对信息的掌握和处理准确迅速才能获取对自己有用的知识,收到自己满意的结果。 采撷课堂生成性资源需要注意的问题

( 1 )不要超越学生能力和偏离教学目标。应防止被一些错误资源或毫无意义的问题分散

精力,扰乱教学的视线,并因此“迷失”原有的教学设计。开发与利用生成性课堂教学资源应当立足于“合理”与“有效”做文章,立足于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努力实现课堂教学无序和有序的统一。

( 2 )不要有悖于文本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课堂上的生成固然精彩,但是,当学生的价值取向有悖于文本人文内涵的时候,如果教师也不加区分和处理,信手拈来,导致曲解文本,那么这样的生成就不但没有意义,而且是负效的。我们应当发扬求实精神,防止为了“生成”而“生成”,不要使一些没有价值的生成性问题成为课堂教学有害的生成性资源。

四、开发与利用家长资源的意义

( 1 )开发和利用家长课程资源,意味着家长和教师之间的双向交流增多,可以及时、充分地交流有关学生在家和在校表现的相关信息,互通有无,并适时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采取和调整相应对策,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

( 2 )开发与利用家长资源,有助于拓展学校可利用的社会资源,让家长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让家长更多地了解新课程,从而在了解的基础上支持和拥护新课程。

( 3 )通过开发家长课程资源,教师可以积极介入家庭教育领域,为家长提供相关的指导和帮助,帮助学生家长发现自身在业务、表达能力与沟通技巧等方面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进一步的学习来充实和提高自己,有利于促进家长自身的发展,有利于建构学习型家庭。 ( 4 )作为承担多重角色的社会人,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渐进式民主实践,对社会其他领域具有迁移、辐射和示范作用。

( 5 )教师在开发和利用家长课程资源的过程中,在提升自我沟通能力的同时,也伴随着情感的交流,教师可以通过自己的辛勤工作赢得家长和学生的尊敬,甚至可以跟学生和家长成为很好的朋友。

开发与利用家长资源应注意的事项

( 1 )在态度上,要充分尊重,一视同仁,不要以财势与权势取人。

( 2 )在形式上,要控制好其形式和数量,不能过多过滥,避免单调重复。

( 3 )在评价上,避免做过多的比较和世俗地评价家长的文化层次、知识水平及所从事的职业,应尽力挖掘每一项家长课程资源的教育质量,多做鼓励性的正面评价,少做片面的世俗的评价,以保护家长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

( 4 )在指导上,教师应给予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和帮助。

第七章

教学研究基本功

12、你认为课例研究能够对教师专业成长起到哪些作用?

答:课例研究可以加快教师专业成长的脚步,有效地将教育理论转化为教育行为,提升常规教研活动的质量和水平,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有效的课例研究是以教师教学能力增长为导向的。在这个意义上,课例研究为提升教师解决问题的能力,增长教师的实践智慧提供了导向性的策略,它的出现也使教师真正成为研修活动的主人。

课例研究关注教师的亲身体验,使教师真正成为教学的研究者、建构者、创造者。课例研究使教师的主体意识得到唤醒。教师在参加课例研究的全过程中,自始至终都是研究的主体。他们在与专家对话、与教研员结为学习伙伴过程中,一方面得到专业引领,一方面又进行平等的合作。而且,教师本身还是一个重要的培训资源,他们的经验、学识、品质、情感,在解决问题、同伴互助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课例研究以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为重点,可以提高教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实施新课程的能力。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使

教师面临着新的问题,产生了新的困惑。进行课例研究,为教师们研究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创造了条件。

课例研究注重发掘教师的实践智慧,可以促进教师从经验型向反思型、专家型教师的转变,促进教学行为的转变。教师专业的成长和发展,关键在于实践性知识的不断丰富和实践智慧的不断提升。开展课例研究,有助于发掘教师的实践智慧。

课例研究把叙事研究作为重要的研究方法,使教师对教育理论从"敬而远之"到"近而亲之",推动教师对教育教学理论的渴求、学习和应用。

13、课例研究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 1 )课例研究要以真实为前提、以解决教学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提升教师自身的专业判断和实践智慧为目标。在进行课例研究时,要注意不要盲目模仿他人的研究操作程序,要结合自己的自身发展需要确定有针对性的研究主题。作为课例研究的策划者一定要准确把握课例研究的意义,通过目标引领,激发教师研究的热情,诱发学习内驱力,使他们能针对自身的教学问题 , 真正做一些质的研究。

( 2 )进行课例研究时要注意克服主题泛化的现象。很多教师的课例研究没有实效性的主要原因就是主题的确立“大”而“空”。如技能讲解、有效评价、有效对话„„这些问题原本就是教学中的共性问题,它渗透于每堂课之中。单单提出这样的专题而无视其他能力的同步发展要求,显然对“主题”的理解太简单、机械了。再如,有些教师一味追求时尚,在一个学期中所研究的课例主题时时有变,每出现一个新理念词汇,其主题就会变一次以展示自己主题的新颖性、创新性。这种任意的、没有针对性的,违背学科教学规律、脱离教学实际的课例研究必将是徒劳无效的。

( 3 )要明确课例研究的目标。教师在确定研究目标时要注意:一是针对学校教育培养目标及教学宗旨,制定出一个面向全体学生的具体目标。有了具体目标后,教师通过交流讨论找出学生实际情况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差距并锁定目标,开展研究,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来缩小差距。二是课例研究的目的是通过教学活动找出培养学生品质或能力的最佳教育方式,而不是简单地改善教学效果或者是提高学科成绩。

( 4 )要深入了解学生以及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路和行为。一是要着重了解学生的学习思路和学习行为,要自始至终把注意力放在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挖掘潜力的调查研究上,放在如何让课堂教学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潜能上,而不是授课教师的教学表现。二是教师的研究过程一定要遵循先探讨“学生是怎么学的”,即观察和分析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每一个具体行为再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探讨“教师应该怎么教”这样一个思路,达到改进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

( 5 )要注意克服浮躁心理,推进研究不断深入。在课例研究过程中不要满足于找到问题的一些症状或是总结了一两点小策略层面的成果,而是要对新的有价值的问题保持一种持续的状态,进一步开展深入研究,形成有价值的研究成果。

《 教师教学基本功新修炼小学美术》作业

教师教学基本功新修炼——初中语文作业

教师教学基本功新修炼

《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新修炼》小学数学作业

教学基本功新修炼 初中英语作业

教师基本功新修炼

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新修炼

教师教学基本功新修炼——初中语文

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新修炼

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新修炼

《教师教学基本功新修炼小学语文》作业
《《教师教学基本功新修炼小学语文》作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