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第十四、十五单元知识点

发布时间:2020-03-03 11:53:40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第十四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考纲: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2)罗斯福新政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原因:①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制间的矛盾);

②具体原因: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股票投机过度等; ③直接原因:生产和销售矛盾尖锐造成生产的相对过剩。

(2)爆发标志:纽约证券交易所股市崩溃 (3)特点: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

经济危机迅速波及全世界的原因:(1)美国是头号经济强国,其经济状况对其他国家有影响(2)世界各国经济联系加强,整个世界形成一个整体,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根本原因) (4)影响:①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遭到空前严重的破坏。

②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了摆脱困境,纷纷采取了以邻为壑、转嫁危机的办法。导致世界经济陷入混乱,国际关系日趋恶化。 ③使资本主义面临着严重的政治危机,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

2、罗斯福新政

“新”的含义:新的理论和政策;新的特点、新的起点、新的模式 (1)背景:①美国胡佛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使危机得不到解决;

②1933年民主党人罗斯福当选新任总统;

(2)内容:①整顿财政金融:通过整顿银行、统制货币、改革银行体系和改革税制等措施,恢复银行

正常的信贷活动,重建银行信誉。

②调整工业生产: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以及其他一些立法,力图消除生产过剩,复兴

工业。实行“蓝鹰运动”。 ③调节农业生产:政府采取各种措施减少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并规定由政府收购剩余

农产品以控制市场价格。 ④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政府开展大规模的救济工作,通过《社会保障法》,采取保

障措施;举办公共工程,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3)特点:在保留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政府运用国家权力干预经济发展,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4)影响:①使美国逐步从经济危机阴影中走出,生产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恢复。

②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资产阶级统治。 ③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

24 从多元史观看待罗斯福新政:(1)用现代化史观复习,侧重掌握罗斯福通过国家干预,调整美国经济模式,应对和解决严重经济危机的措施。

(2)用社会史观复习,侧重掌握罗斯福采用哪些措施,应对和解决严重经济危机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失业、贫困、流浪等)。

(3)用生态史观复习,侧重复习罗斯福采用哪些措施(如综合治理田纳西河流域等),应对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生态环境危机。

(4)整体史观:罗斯福新政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了自由放任政策占统治地位的时代,迎来了国家干预经济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代。同时罗斯福新政、苏俄新经济政策、中国的改革开放反映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相互借鉴,说明计划和市场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

易混易错:苏俄新经济政策和美国罗斯福新政的“新”的表现:从理论方面看,前者利用商品市场理念;后者利用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凯恩斯主义);从手段方式来看:前者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后者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发展资本主义。

3、凯恩斯主义——资本主义经济理论的革命

(1)产生背景: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经济大危机促使人们进行反思,自由放任的经济理论开始受到人们的质疑。 (2)基本主张:国家应当对经济生活进行干预和调节。(政府要成为“看得见的手”)

(3)影响:二战后,凯恩斯主义取代了过去自由放任的经济理论,成为西方各国制定经济政策的主要依 据,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但它并不能够消除经济危机。

二、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1、背景: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吸取大危机的惨痛教训,放弃自由放任政策。 (2)20世纪30年代兴起的凯恩斯主义,为各国经济调整提供了理论依据。 (3)20世纪30年代,美国罗斯福新政的推行,为各国提供了实践经验。

2、表现:

(1)国家干预经济:①实行国有化、建立国营企业;

②制定经济计划指导经济发展;

③扩大政府开支、政府直接采购以及利用税收等财政政策调节社会生产。

(2)调整企业经营:① “人民资本主义”:

A、含义:通过发行股票,企业普通职工也拥有股票,资本家已无法拥有企业全

部所有权,这种情况在发达国家被称为“人民资本主义”。 B、作用:股票分散化起到了缓和社会矛盾和大量吸收了资金的作用,反映了资

本社会化的趋向。 ②“经营者革命”:

A、含义:企业所有者退出经营第一线,对企业的控制力下降,而由专门的管理

人员和科技人员从事经营。 B、意义:提高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同时经营管理人员不断增加,成为“新

中间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

(3)建立福利制度:①特点:权利化、种类多、覆盖面广。

25 ②实质:是由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反映了分配领域社会化的趋势 ③评价:A、积极:使低收入阶层的生活得到基本保障,缓解了社会矛盾,扩大了

社会消费。

B、消极:使一些国家财政支出扩大,造成财政赤字,降低了人们的工作

积极性。

3、影响:20世纪五50-60年代,发达国家进入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

4、20世纪70年代后(1973年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滞胀” (1)表现: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

(2)应对措施:减少国家干预;出售部分国有企业;削减社会福利开支。

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机制的调整,以罗斯福新政为中心,分为三个阶段:新政前的自由放任---新政时期的国家干预----新政后的资本主义新变化。本质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

5.启示:经济体制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突破传统的束缚是经济体制自我调整和创新的前提,只有不断调整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可以相互借鉴,互为补充,并能够在一定时期内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第十五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考纲: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1)俄国十月革命(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3) “斯大林模式”(4)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内涵:“战时”说明不是在经济发展常态下出现的,“共产主义”体现了当时布尔什维克党对公有制和社会主义社会分配方式的理解。

(1)背景:①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面临着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

②苏俄领导人幻想以此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

(2)内容:①农业方面:实行余粮收集制;

②工业方面: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

③流通方面:取消商品贸易,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集中分配; ④分配方面: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不得食”的原则。

(3)评价:①积极:最大限度地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②消极:许多措施超出了战时的需要的限度,引起了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4)特点:战时;共产主义;排斥商品货币关系,采用军事、行政命令的办法。

2、新经济政策

(1)背景:①国内战争胜利后,苏维埃政权亟待恢复遭到战争破坏的经济

②农民对共产主义政策不满,暴动频发。

③国家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

26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然性:A是由苏俄的生产力水平以及当时苏俄国内实际情况决定的;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对巩固苏维埃政权和战胜国内外敌人功不可没,但战后继续推行,其弊端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为了从根本上巩固工农联盟和苏维埃政权,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就必须取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 (2)内容:①农业方面:以固定的粮食税替代余粮收集制

②工业方面:关系到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家所有;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恢复私人小企业。 ③流通方面: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由贸易。

④分配方面:废除平均主义的实物配给制,实行按劳分配。

(3)特点:利用商品货币关系等市场经济的因素发展经济

(4)实质:是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和市场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

(5)评价:①是列宁对在小农占优势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一步探索的结果,找到了一条使落后的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

②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易混提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生活中排斥商品关系,用军事和行政手段控制社会运转,进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新经济政策是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巩固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异同点:

一、背景(原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面临内忧外患。

新经济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的余粮收集制触及到农民利益(根本原因);1921年俄国政治经济危机(主要原因)。

二、目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保卫祖国,巩固新生苏维埃政权。新经济政策:解决国内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直接目的);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根本目的)。

三、政策出台的标志:

新经济政策:1921年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没有具体标志

四、评价标准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否集中人力、物力投入战争

新经济政策: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是否遵循经济规律

五、特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新经济政策: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六、内容

(1)农业方面

A.相同点-国家享有优先获得农民部分产品的权利

B.不同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触犯了农民的利益;新经济政策:实行固定的粮食税,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工业方面

A.相同点-国家强制干预经济

B.不同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把大中企业全都收归国有,对小企业监督,压制了企业生产积极性;新经济政策: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厂矿企业仍归国家所有,由国家经营。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允许私人兴办小企业。调动了企业生产积极性。 (3)流通领域

不同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商品贸易,违背了经济规律;新经济政策:自由贸易,遵循经济规律。

27 (4)分配领域

不同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国家平均主义配给制,压制了人民劳动积极性;新经济政策:按劳分配,调动了人民劳动积极性。

七、核心

新经济政策:恢复和发展商品经济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无

八、实质

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扩大生产(在坚持国家控制经济命脉前提下部分恢复资本主义)。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无

九、与生产力关系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超越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新经济政策:适应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

十、影响

A.相同点-都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B.不同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保障了战争胜利(2)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3)导致1921年苏俄政治经济危机;新经济政策:(1)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2)改善和巩固了工农联盟(3)工农业生产恢复到战前水平(4)列宁找到了一条小农占优势的落后的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3、斯大林经济体制

(1)确立:斯大林领导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了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

取消新经济政策,到20世纪30年代中期确立。

(2)表现:①实行单一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②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③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④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3)弊端:①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②由于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③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④长期僵化地执行计划指令,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4)评价:①积极方面:使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1940年苏联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②消极方面:超越了苏联生产力水平,阻碍了苏联经济进一步发展 ;二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都照搬这种模式,产生了消极影响。

二、苏联的经济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

(1)背景:①二战后,斯大林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

②农业全盘集体化制约了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内容:①农业(重点):用收购制代替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允许集体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开垦荒地,扩大谷物生产;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

28 ②工业: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到加盟共和国;给予企业调整部分工资的权利;尝试推行“物质利益原则”。

(3)评价: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 (4)败因:①在理论上没有突破斯大林的模式,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上的局部调整; ②提出的战略目标超越实际;

③没有全面和一贯的战略方针和思路; ④赫鲁晓夫个人作风急躁;

2、勃列日涅夫改革

(1)内容:①工业(重点):推行新经济体制,注意运用价值规律,扩大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②农业:扩大农场和农庄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等政策

(2)结果:改革取得一定成效。但到80年代初,经济全面滑坡,改革失败。 (3)失败原因:①改革仍没有突破原有经济体制的框架。

②勃列日涅夫执政后期趋于保守,改革陷于停滞。

③与美国军备竞赛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影响经济发展。

3、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1)背景:1985年苏联经济全面滑坡,社会陷入危机边缘。 (2)指导思想:加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方针

(3)内容: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承认企业是独立的商品生产者,要求国家用经济方法管理经济,打破单一的公有制形式,允许个体经济存在。 (4)结果:改革陷入困境,经济继续滑坡。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导致苏联解体。 (5)败因:①重点放在重工业上,使经济结构更加失衡

②宏观决策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 ③改革中阻力重重

4、苏联的改革的启示:

(1)苏联的困难是斯大林模式造成的,苏联的解体是斯大林模式的失败; (2)必须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3)经济建设必须从本国实际情况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 (4)国民经济必须按比例协调发展;

(5)经济建设必须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6)坚持和平外交路线,不搞霸权主义;

(7)社会主义改革应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29

体验商务英语第十四单元翻译

高中英语第十四单元教学设计

《中级经济法》预习知识点(十五)

第二单元知识点

第六单元知识点

第一单元知识点

第六单元知识点

第五单元知识点

第六单元知识点

第八单元知识点

第十四、十五单元知识点
《第十四、十五单元知识点.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