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应具备的五种能力

发布时间:2020-03-04 02:36:57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应具备的五种能力

作者:厉贵中 文章来源:金华九中 点击数:

77 更新时间:2012-11-19

【内容摘要】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观念与方法、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课程,它是一门基于学生兴趣与直接经验,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目标,具有综合性、开放性、实践性、生成性与主体性的特点,其他课程无法取代的一门新型课程。笔者针对现实中存在的部分学校与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作用的错误认识,提出教师应具备的心理调适,规划与设计,组织指导、管理与协调,探究与解决问题,科研等五种能力。 【关 键 词】 综合实践活动

教师

能力

当前,我国中小学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要鼓励班主任、科任教师担任学生活动的指导师。并强调学校的所有教师和学校的管理者都应当成为学生的指导教师。有些学校和教师据此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随便差拨一位教师就行,不必调集责任心强、素质高的优秀教师参与。笔者认为,这样的理解是十分错误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不仅需要大量责任心强、素质高的教师,而且需要教师具有心理调适能力,规划与设计能力,组织指导、管理与协调能力,探究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心理调适能力

首先,综合实践活动是伴随着新课程改革应运而生的一门新课程。一些学校、家长、学科教师对这一门新的课程的定位缺乏正确的认识,需要致力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师调适好自己的心理,不惧怕冷落和歧视,努力争取学校领导、学生家长的支持,学科教师的认同。

再者,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常常会受到时间、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影响活动的正常开展,给指导教师带来困惑、带来烦恼,也需要教师调适好自己的心理,克服困难,迎难而上。

还有,综合实践活动要集中体现学校的特色,学校,特别是指导教师应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统筹规划。建议每一所学校根据本校和本校所在社区的特色制订三种相互衔接的计划,即“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计划”、“年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以及“班级综合实践活动计划”。

随着活动过程的展开,学生在与教育情境的交互作用过程中会产生出新的目标、新的问题、新的价值观和新的对结果的设计,这些新的目标、新的问题、新的价值观和新的对结果的设计,都会给教师指导活动带来困惑,这就需要指导教师调适好自己的心理,认识到这些生成性目标与生成性主题产生的必然性,肯定其存在价值,并加以运用,从而将活动引向新的领域。

二、规划与设计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宽广、自由的活动空间,以及广阔的活动背景。指导教师能够在这种广域的课程环境中自主地、自由地、灵活地引导学生选择活动主题或课题、安排活动过程。这就要求指导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具有较强的规划能力和设计能力。

指导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特定的背景和条件,引导学生选择或自主提出活动项目、活动主题或课题,并合理地制定活动方案,保证综合实践活动得以顺利有效地实施。

像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的实施过程活动设计时要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 (1)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应根据本课程的目标进行设计,兼顾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特别强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应注意学生生存体验的获得与增进,有助于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2)活动设计应考虑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走出课堂、参与和体验社会生活的机会,为学生提供更宽广的学习与发展空间,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实际锻炼。

(3)活动设计应围绕主题整合各科知识,帮助学生提高综合应用各学科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形成较完整的经验。

(4)活动可直接从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这一领域切入,但要注意把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和劳动与技术教育等其他指定领域的内容融合起来加以设计,体现综合实践活动的宗旨。

(5)设计出来的活动应力求生动活泼、丰富多彩,有助于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提高他们活动的兴趣。

(6)活动设计应考虑课程资源的特点、学校现有师资、设备、场所以及当地社区的其他条件,要充分利用或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

从这些方面可看出这一活动设计需要指导教师有较强的规划与设计能力,统筹兼顾。

三、组织指导、管理与协调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涉及的因素相当复杂,它要求指导教师具有较强的组织与协调能力。指导教师要组织和管理好学生,引导学生组成活动小组,并协调学生活动中各部门的关系,通过与相关部门或人员的沟通,为学生展开综合实践活动创设宽松的活动时空,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1、组织指导能力

从对学生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确定到活动过程、总结、交流,整个综合实践活动无不体现着教师的组织指导作用与能力。

(1)在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的确定阶段,教师应针对中小学生的文化、科学知识基础及其兴趣和爱好、学生所处的特定社区背景和自然条件,引导学生确定合理的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

在学生初次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情况下,教师可提供若干有益的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供学生选择。随着学生能力的不断发展,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主确定活动项目、活动主题或课题。在学生初步选择或自主提出活动项目、主题或课题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进行论证,以便确定合理可行的活动项目、主题或课题。

当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确定后,教师要指导学生制定合理可行的活动方案,培养学生的规划能力。规划和设计活动方案,也是学生能力发展的过程。

(2)在活动实施阶段,教师要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资料的搜集。针对学生的实际和相关的课程资源,在活动开始阶段,可以结合实例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基础训练,帮助学生掌握利用工具书(如索引、文摘、百科全书等)、使用视听媒体、做笔记、进行访谈,对资料做整理和分类等方面的技能。在具体的活动过程中,要指导学生有目的地收集事实材料,指导学生运用调查、观察、访问、测量等方法;要指导学生写好研究日记,及时记载研究情况,真实记录个人体验,为以后进行总结和评价提供依据。引导学生形成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开展活动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点拨与督促;要组织灵活多样的交流、研讨活动,促进学生自我教育,帮助他们保持和进一步提高学习积极性;对有特殊困难的小组要进行个别辅导,或创设必要条件,或帮助调整研究计划。教师要在实施过程中实现从知识传授者到学生学习的组织、指导、参与者的角色转变。

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争取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关心、理解和参与,开发对实施综合实践活动有价值的校内外教育资源,为学生开展活动提供良好的条件。还应指导学生注意活动中的安全问题,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防止意外的事故发生。

(3)在活动总结阶段,教师应组织指导学生对活动过程中的资料进行筛选、整理,形成结论,指导学生撰写活动报告,并进行不同方式的表达和交流。在总结时,要引导学生着重对活动过程中的体验、认识和收获进行总结和反思。

2、管理与协调能力 (1)管理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条件有组织机构、职责分工、教师教学与学生活动等,这些方面都需要规范管理,需要指导教师制订一系列的制度,确保活动的顺利开展,所以教师的管理能力至关重要。

(2)协调能力 ①小组活动需要协调

综合实践活动一般有全班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等几种组织形式,主要以小组活动为主。小组活动是综合实践活动最基本的组织形式。鼓励初中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小组的构成由学生自己协商后确定。小组成员的组成不限于班级内,为使实践与探究走向深入,允许并鼓励各班之间、不同年级之间、甚至不同学校、不同地域之间学生的组合。所以需要教师进行协商,协调好学生的分工组合及各部门的关系。

②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需要协调

综合实践活动是教师、学生,甚至家长共同参与的活动,指导教师不仅要协调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还要协调教师与家长、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只有协调好这些关系,才能做到通力合作,确保活动的成效。

四、探究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践性特点要求指导教师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指导教师自己要学会问题探究和问题解决。只有教师具有问题意识、具备探究的能力,才能较好地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较好地指导综合实践活动。

指导教师要注重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发展自我的实践能力。让教师自身与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一道成长。

影响当前国内外基础教育的教学实践的教学观的三个主要核心观念之一是把教学看作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的反思性的、批判性的、探究性的活动。

批判教学理论深受弗雷尔思想的影响。弗雷尔在他的名著《被压迫者的教育学(Pedagogy of the Oppreed)》中认为:教育是一种反思性实践。批判教学理论以此为基础,认为教学是一种“反思性实践”。教学作为一种“反思性实践”,应具有五个方面的内含:其一,反思性实践的构成要素是行动和反思,因而课程本身是通过行动和反思间的相互作用构成的整体,教学则是批判性反思性实践的展开过程;其二,反思性实践是在真实的而非虚假的世界中发生的,从而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必须在真实的而非虚假的学习情境中与学生一起建构;其三,反思性实践是在相互作用的世界中、社会和文化的世界中进行的。这要求课程设计与教学实施体现社会实践性,必须在整个生活世界中展开教学活动,而且其中师生在活动中应是平等的;其四,反思性实践的世界是有意义的建构性的世界,而不是纯自然的世界。在课程学习中,对学生来说,所有的知识只有通过反思才能作用于学生的生活,才对人生具有建构意义;其五,反思性实践表现为一种创造意义的过程。意义的创造并不意味着创造思维的结果,而是意味着对个体生成和发展的人生价值意义。批判教学理论是以整体哲学观为基础的,反对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对教材内容完全地进行接受性的学习,要求学生通过反思、批判的方式进行自我意义的生成与建构。

教学作为一种文化传承的活动,其根本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去接受这些文化,而是为了通过对文化的反思来形成自我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他人或社会的关系,以及人与自我关系的理解和把握,是一种文化再生产的活动。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不应是教师教给学生文化的活动,而是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文化的反思而建构意义的活动。在意义的重建过程中,探究是最基本的活动方式。因此,纯粹的以接受为主的认知性活动,不是教学活动的全部内涵。诚如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克所指出的那样:儿童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要点燃儿童心灵的火种,仅有知识接受性教学是远远不够的。

在社会变革日益剧烈、生活方式的转换日益频繁、价值观念日趋复杂的今天,基础教育的教学更应引导学生通过反思和探究,来引导学生追求有价值的可能生活。这也是世界各国基础教育的教学比以往任何历史时期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基本原因。因而,在教学本质观上,从认知性活动向探究性活动的转向,是教学本质观转向的第一个基本特征。

而综合实践活动是最具探究性的教学活动之一,它需要我们关注学生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它强调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社会实践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操作性学习等多种实践性学习活动,对课堂教学空间和教材加以拓展,改变学生在教育中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学生的探究发现、大胆质疑、调查研究、实验论证、合作交流、社会参与、社区服务以及劳动和技术实践等作为重要的发展性教育活动。

还有,“问题解决”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要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强调发展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认知、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养成探究学习的态度和习惯。不过,发展学生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是关键,因此,综合实践活动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科研能力

如果说教科研是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那么教科研也是课程得以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开放的实践性课程。它的实施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在现实的教育情境中不断地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就是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基于活动而不断生成的过程。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实施过程,就是学生在生动的、具体的、综合的自然情境、社会情境和教育情境中亲历、实践、体验和发展的过程。综合实践活动无论从活动内容、活动的实施,还是活动过程,亦或活动评价看,都需要教师和学生站在科学的角度来审视。

学生活动主题的选择、目标的确定、活动方案的撰写,实际上就是课题研究的雏形,教师如果不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就无法对学生进行科学地指导。像某老师指导的“食海拾趣”这一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学做金华小吃”“采摘乡间野菜”“采访路摊食客”“设计文化小店”“演绎餐桌故事”“制作美食展报”等活动,如果教师没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学生就无法设计出较科学的活动方案,整个活动也就不可能那么顺利的开展。因此,综合实践活动离不开教师的科研能力。

当然,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应具备的能力很多,这里笔者仅选择当前综合实践活动中体现得较为明显的五种与大家共鸣。

党员教师应具备的五种素质

远端课堂教师应具备能力

教师应具备的职业能力

幼儿教师应具备哪些能力

声乐教师应具备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现代职业教育教师应具备的五种素质

必须具备五种能力[定稿]

教师应具备哪些教育教学能力

教师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

中职教师应具备的能力素养

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应具备的五种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应具备的五种能力.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