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课堂教学环境对高中教学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03-01 16:03:5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课堂教学环境对高中教学的影响

摘要:教学环境是学校教学活动中所必须的诸客观条件和力量的综合,它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产生着重要作用,是确保高中新课改顺利实施不可或缺的要素。通过对高中教学环境的了解,以及不同学校学生的讲述,就课堂教学环境对高中教学的影响作了如下说明。本论文的思路是:深入高中课堂,综合运用文献分析、课堂观察、访谈,阐述高中课堂教学环境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课堂教学环境对高中教学的影响并提出优化课堂教学环境的建设策略。

关键词:课堂教学环境 高中教学 影响 策略

课堂是教育情景中人(教师与学生)与环境(教室及其中的设施)互动而构建成的基本系统。课堂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不同的课堂教学环境会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产生不同的影响。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的主渠道,也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环境对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教学活动的实施效果及学生的发展水平。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课堂教学环境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它易于形成一种具有感染性的促使人向上的教育情景,使学生从中受到感化与熏陶,从而激发出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创造力,有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相反,懒散、沉闷、压抑的课堂教学环境则会抑制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产生焦虑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造成师生关系紧张,严重的还可能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创设优良的课堂教学环境不仅是实现课堂目标的必要条件,更是体现教师和学生生命价值的现实需要。而且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环境对学生的成长是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是无声的教育资源。健康积极向上的教学氛围不会自发形成,需要老师和全体学生共同营造。对于教师而言,应注重整合教学中的各种教育资源,创造最优化的教育教学环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状态和学习行为。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任何课堂教学改革的贯彻实施、教学方法手段的采纳与运用,都离不开一定环境因素的支持与配合,不仅依赖于一定的课堂教学物质设施,更依赖于积极地课堂心理环境。为了使知识教学更为有效和体现学生的主体

性,也为了引导和帮助学生习得知识和自主发展,必须构建一种新的课堂教学环境,即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在这种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中,学生有足够的安全感和信心投入到学习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会得到和谐的统一。

一、问题的提出

高中阶段是人一生中的黄金时期,在这一阶段不仅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同时又是增长知识和才干的重要时期,正好是处于培养那种对事物认知、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阶段,需要教师的正确的引导,因此,此时的教育对于高中学生的发展是极其重要的。教育在《说文解字》中解释道:“教者,上所施,下所效”,所以教育最重要的本质是要以身作则。“育”是“教子使作善也”,教孩子使他能够做善人,所以这个“育”当中最重要的关键词是“善”,而“善”要有标准,孩子才懂得他做人的分寸。教育是塑造一个人格的重要方式,一个人是否成才在于所接受的教育好坏。而教育又离不开教育环境和教学环境。自古以来,中国的教育形式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中国的传统教学方式是以教师课堂引导的方式为主,从古自今,这种教学方式一直延续下来。尤其是现阶段的高中教育,受高考的影响,教师和学生都接受应试教育,在高中教育主要是以“满堂灌”的形式进行教学。长期以来,课堂教学处于一种误区中:重教师教授,轻能力与创造性的培养。教师往往在不自觉中取代了学生的主体位置,\"学\"几乎等同于\"听讲\"、\"抄写\"、\"记忆\",\"教\"几乎等同于\"讲解\"、\"灌注\"、\"考试\"、\"评分\"。课堂上学生少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处于被动学习的境地。即使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较好、学习态度认真的同学,也存在运用能力不强,创造精神不强,自信心不足等问题。再加上课业负担重,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同时在应试教育的压迫下,学生是为了高考而学,为了应试而学,这种应试教育已经是完全违背了教育的真正目的,这种状况何谈素质教育、主体教育呢?现在在新课标改革背景下,高中教育的这种现状在这一方面上得到了一点改善,但是这仅仅只是一点改善,对于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还远远不够,因此要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管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需要探讨构建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即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和谐在这里主要指课堂中客观物质环境与心理社会环境的和谐。客观物质环境的和谐是指教室中设施的布置比较协调和美观;心理社会环境是指课堂中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比较融洽。由

此,我们认为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是指教师为了优化课堂管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学生共同努力构建的和谐的客观物质环境和心理社会环境。

二、课堂教学环境的内涵

关于教育环境,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指出,“教育作为一个抚养、培训和教养的过程,其主要方法是依靠环境的作用”。他认为“环境包括促成或阻碍、刺激或抑制生物的特有的活动的各种条件。水是鱼的环境,因为水对鱼的活动、对它的生活是必需的。正因为生活不仅仅意味着消极的存在(假如有这样的东西),而且是一种行动的方式,环境或生活条件进入这种活动称为一个起着支持作用或挫败作用的条件”。杜威在芝加哥的实验学校从来不是直接地对未成熟者进行教育,而是间接地通过环境进行教育,实验学校正是明确根据影响其成员的智力和道德倾向而塑造的环境典型,这也是一种基于学校层面的教育环境。《教育大辞典》中将“教育环境”解释为:“为培养人而有意识地创设的情境”。这里所指的教育环境是一种微观教育环境,是为培养人而有目的创设的环境。而宏观教育环境即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的个体的生存和发展的全部外在世界,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社区环境,对人则是一种自发的环境影响。由此,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教育环境”即是指促进教育活动的各种条件或创设的各种情境,具体来讲它包括物质的条件与心理的情境两个层面。

其次,要理解课堂教学环境需要理解“教学环境”。美国的F。G。Knirk认为,教学环境主要是指由学校和家庭的各种物质因素构成的学习场所。而澳大利亚Barry J。Fraser认为,教学环境是课堂内各种因素的集合,是由课堂空间。课堂师生人际关系、课堂生活质量和课堂社会气氛等因素构成的课堂生活情境。美国Hawley指出。教学环境就是指学校气氛或班级气氛,“就是一种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温暖的安全的班级气氛”。美国R。L。Sinclair认为,教育环境主要指学校教育环境,“就是那些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条件、力量和各种外部刺激因素”。最后国际教育评价学会(JEA)在一项大规模的国际教学环境研究项目中提出,教学环境是由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和社区环境共同构成的学习场所。但是这些都仅仅只是看到了教学环境的一面,教育环境是包括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两个方面的,物质资源对于教学起到一种显性的帮助,而心理环境对教学起到一种隐形的帮助,在无声的影响着师生的情绪等,进而影响到教学过程。

田慧生教授将教学环境界定为“一种特殊的环境。概括地说,教学环境就是学校教学活动中所必需的诸客观条件和力量的综合”。事实上,课堂教学环境,从其范围限定来说,是在课堂这一空间内的一种微观的教学环境,是为教师和学生的教学活动服务的特殊场所;从其内容构成上来说,包括课堂物理环境和课堂心理环境,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从其建设发展上来说,建设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并且追求各种课堂教学环境因素的动态平衡,从而能够建立课堂教学环境的良好循环。教学环境区别于一般的环境概念,它与教学有关,具有教育性,不论主体是否愿意,它都会时刻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开展,进而影响主题的行为、心理。“教学环境又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社会制度、科学技术、家庭条件、亲朋邻里等,都属于教学环境,因为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学活动的成效。从狭义的角度看,即学校教学设施、校风班风和师生人际关系等等。”这里所探讨的“课堂教学环境”是更为狭义的课堂教学环境,是学校教学环境的一部分。课堂是开展教学活动、师生交往的主要场所,相对于学校教学环境来说,课堂环境是存在于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影响教学并能通过教学影响人的各种物理和心理因素的综合。

而课堂教学环境包括两个方面,分为:课堂物理环境和课堂心理环境。课堂教学环境是教师和学生为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而创设的一种特殊场所。课堂教学环境从结构来看,主要由教学活动所必需的课堂物理环境与教学活动所追求的课堂信了环境二层构成。课堂物理环境是显性环境教学的物理环境。比如室内的空气质量、适宜的温度、柔和而充分的照明、和谐的色彩、师生的位置关系等,都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对教师和学生的身心活动,如情绪的产生和情感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课堂教学环境中的各种教学设施、设备等是课堂教学活动赖以进行的物质基础,也是课堂教学环境中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课堂教学环境中的教学设施与设备,可以通过自身的完善制约和影响教学活动内容的展开。另一方面,课堂心理环境是隐形环境,主要有人机环境,课堂教学气氛和个体心理因素。课堂心理环境对教学活动主体(教师、学生)及教学活动效果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研究表明,师生关系、教学气氛、个体心理因素等与教学活动、学生发展有密切联系。

其中课堂心理环境中包括人际环境、课堂教学气氛、个体心理因素等方面。

课堂教学的人际环境,主要包括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课堂上教学信息传递的有效性与师生关系的和谐呈正比,即“亲其师而信其道”。如果师生之间相互信任和理解,情感融洽,就易于形成轻松愉快、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使教学活动顺利进行,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班级中同伴关系对课堂教学也有重要影响。同伴之间的协作、竞争、争论、模仿、观察、判断、理解等影响着学生的成就和观念。课堂教学气氛,主要指班级集体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情绪情感状态。它是在课堂教学情境的作用下,在学生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情绪、情感状态,其中包括了师生的心境、精神体验和情绪波动,以及师生彼此间的关系,它反映了课堂教学情境与学生集体之间的关系。课堂教学气氛有两种类型:一种是支持型气氛,一种是防卫型气氛。前者是积极健康的教学气氛,后者则是消极的。积极的课堂教学气氛有利于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得到教学的反馈信息,从而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取得理想因此,创设优良的课堂教学环境不仅是实现课堂目标的必要条件,更是体现教师和学生生命价值的现实需要。美国学者Dykman和Reis研究发现:自我意识水平低的学生总是选择教室中更为保险的座位,他们不愿意参与课堂活动,表现为缺乏自信心。另外有关焦虑水平的研究表明:高焦虑者较为紧张、忧虑,表现为信心不足,对问题不能作出明确回答;低焦虑者则会使人情感冷漠。高估自己,表现为把问题看得过分容易。它们均不利于学习活动,只有中等强度的焦虑水平最有利于学习。但完成高难度的学习任务,低焦虑效果较好。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物理环境与心理环境并不是各自独立的,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任何课堂教学的实施都离不开课堂物理环境的支持,也离不开积极的课堂心理环境的配合。无论是显性的课堂物理环境还是隐形的课堂心理环境,都是利用环境刺激来促进学生与教师对环境的认知,使教师和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取、加工、理解环境中所蕴含的与之有益的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课堂教学环境对教学活动的影响

在教学实践中,课堂教学环境所包括的各种环境因素,无论有形的物理因素还是无形的心理因素,都对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施加着重要影响。

(一) 课堂教学环境影响教学活动的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它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着导向和激励的重要作用。教师要成功地进行教学,必须首先明确教学的目标。有关研究表明,课堂教学的目标结构,直接影响着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以及他们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方式。这种关系和方式又会形成一定的课堂心理气氛,对教学目标的实施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二) 课堂教学环境影响教学活动的过程

教学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因此,课堂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都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课堂教学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在实际教学中,课堂的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影响。课堂教学气氛和师生人际关系等心理因素更是自始至终干预着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系统影响着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因此,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对于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是至关重要的。

(三) 教学环境影响教学活动的结果

不同的课堂教学环境会将教学活动导向不同的境界和水平,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在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中,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团结与合作,教师对学生的关心与爱护,学生对教师的崇敬与爱戴等等,都是无形的精神力量,深刻地影响着师生的内心世界,激发着师生的工作热情,这种热情在教学工作中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对教师教的结果与学生学的结果产生积极的助长作用,从而保证教学活动良好的效果。

综上所诉,我们可以看出,课堂教学环境对教学活动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活动的成败与课堂教学环境的优劣息息相关。缺少课堂教学环境的支持和配合,教学活动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因此,充分认识和了解课堂教学环境,切合实际地调控、建设课堂教学环境,已成为现代学校每个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

四、和谐课堂教学环境的基本特征

不同的课堂教学环境由于其结构部署不同,就会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我们认为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具有以下四种特征:教育性、和谐性、动态性和开放性。

(一) 教育性

构建和谐的课堂环境,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学,为了对学生进行优质的教育。因此,教育性是和谐课堂教学环境的首要特征。课堂教学环境的主客体

因素是在追求真理、掌握知识和发展身心这样一些共同的目标下组织在一起的。课堂教学环境不仅仅是知识传授赖以进行的物质依托和舞台,更是育人所赖以进行的物质依托和平台。正是因为课堂教学环境是一个育人的环境,所以人们在构建课堂教学环境时,对于它的教育功能的需要与追求已远远超越对物质功能的需要和追求。因此,在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时必须首先保证它的教育性。一旦脱离了教育性,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为此,必须使构成和谐课堂教学环境的各种因素(物质的、心理的)本身就具备教育意义。

(二) 和谐性

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本身就蕴涵着和谐。那么何谓和谐呢?现代汉语词典中给出的解释是:“和谐意指配合得适当和匀称。”[2]课堂教学环境的和谐包括课堂中客观物理环境的和谐和心理社会环境的和谐。客观物理环境包括教室中的颜色、光线、温度、座位排列和墙面空间。大量的研究证明,教室中的光线、颜色和温度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行为,进而影响到课堂的教学质量。[3]因此,在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时,必须使教室中的颜色不过于鲜艳,光线不过于强烈,温度要适宜,座位排列要灵活,墙面空间的布置要美观,以达到教室的整体和谐。心理社会环境就是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成分,它也是影响课堂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教师要在课堂中与学生建立起和谐的关系,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教师的关爱。还要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消除学生在课堂中的焦虑感和紧张感。

(三) 动态性

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是一种动态发展的环境,课堂教学必须使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即终身学习的能力,让学生从“学会”转向“会学”。当今社会正处于知识快速更新的知识经济时代,学生仅仅依靠在课堂上获取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只有获取终身学习的能力,获取“会学习”的能力,才能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在动态发展的课堂中,学生不仅仅学到了知识和技能,更为重要的是获得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态度、策略和能力,获得了“会学习”的本领。一个动态发展的课堂,是师生双方共生共长的舞台,是师生共享工作和学习的乐土。

(四) 开放性

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并不是一个封闭的自成系统,而是与外界时刻进行着信息的交流与沟通。“马厩里训练不出千里马,花盆里栽不出万年松”,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必须是一个开放的教学环境。课堂教学的开放性表现在学习内容、活动组织、作业与练习、评价等方面,还表现在给课堂教学主体提供选择的机会和创新的空间,使课堂在最大限度上满足学生的需求,充分体现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性。同时,还引导学生利用广泛存在于学校、家庭等课堂之外的多种资源进行学习,帮助学生不断扩展对周围世界的体验,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和人生体验。开放的课堂教学把一堂课的学习作为学生整个学习生活的一个端点,这一端点来自于前一端点,同时为下一端点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它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需要在课堂教学中灵活调整教学环节。

(五) 可控性

与其他一些自发形成的环境或自然环境相比,教学环境具有易于调节控制的特点。人们可以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不断对教学环境进行必要的调节控制,撷取其中对人的身心发展具有积极意义的因素,消除和抑制不符合发展需要的因素,使教学环境向着有利于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方向发展。

五、构建和谐课堂教学环境的基本策略

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需要教师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充分展现自己的创造性。那么,对于高中教学又该如何改善这种课堂教学环境呢?我们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种策略来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

(一) 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育是植根于爱的。”民主的课堂教学就是充满爱心、尊重个性、体现平等的教学。在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中,教师和学生不仅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教学过程中作为促进者与被促进者也是平等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真诚地关爱、鼓励学生,就会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赖,就会架起教师与学生之间友谊的桥梁,师生之间的情感就会相融,心灵就会相通。这样,师生之间不仅可以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关系,而且可以开创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只有在课堂教学中树立平等、民主的教学理念之后,学生才会获得与教师进行交流与沟通的机会,才会获得发言权,才会得到主动发展、自主发展的权利,也才会有智慧火花的闪现,师生之间也才会建立起和谐的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有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陶行知先生有句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陶行知的这句名言道出了民主的课堂氛围与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性。学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才会感到自己受到了教师的尊重与重视;只有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会感受到教师的关爱,才会有学习的安全感。

(二) 创设参与的教学环境,让学生主动学习

学习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参与教学过程,自己设置学习目标,根据自己的学习计划控制学习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丰富的信息资源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形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案,以培养学生自我探索的能力。 1.引导质疑

首先启发诱导,让学生敢问。提出问题本身就蕴含着创新思维的火花,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质量如何,教师都要保护学生提问的积极性,以有利于学生形成问题意识。其次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善问。善问比敢问的难度大得多,教师要教给学生分析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方法,技巧,使学生在提问时能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本质属性和必然联系。同时,教师启发,引导学生思考的材料要新奇,富有挑战性,强学生探求解决问题的内驱力。 2.激发兴趣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营造民主氛围,鼓励学生敢于提出奇特的,大胆的甚至可能是错误的猜想。鼓励猜想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意识的重要手段。如在高中数学和物理教学中,越往后会越学越枯燥,那么这时教师让学生猜想概念的本质特征,猜想公式的推导,猜想解题方法的种类,想他人的思维方式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探求知识。 3.创设情境

高中学生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喜欢新鲜、奇特的事物。教师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如以故事,实验,奇特现象,有趣的问题等为手段,以投影,录音,录像,游戏小品等为载体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之产生探究需要,投入到教学过程中去。 4.方法指导

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习需要自己主动参与:首先指导能主动参与的学生自己分析总结学习方法,从而带动全班同学主动参与;其次指导能认真听讲,但课上不爱发言,学习比较死板的学生分析学习方法上的问题,鼓励学生参与;最后运用元认知分析方法,对学习前,学习中和学习后进行自我分析,自我监控和自我总结,使学生体验和感受到学习需要主动参与。 5.适度帮助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经常会碰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适度帮助是必要的,但教师要处理好\"助\'与\"放\"的关系,不能包办代替。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离不开自己的努力;教师的启发要准确地找到切入点,不能简单地告知结论。

(三) 多元智能理论,在课堂中树立新型学生观

多元智能理论是由哈佛大学霍华德·加德纳在1983年提出的。他突破了单一量化的智能观及人类认知的一元化论点,反对一般标准化的测验和智商模式只依赖语文和数理的能力来窄化人类智能的测量。尽管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还处在激烈的争论中,没有形成定论,但它给予教师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学生,从多种角度来看待学生。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一位学生都拥有独特的智能结构,各类智能的强弱不尽相同。它们在不同的人身上以不同方式和不同程度进行组合,从而使每个人的智能都独具特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灵活地运用多元智能理论,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闪光点,树立全新的学生观。依据多元智能理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树立这样的新学生观:

(1)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是有差异的人。一个学生就是一个独立的世界,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立的人格特点和价值,不能幻想以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千差万别的学生。

(2)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教师不能简单地以自己的认识、想法和观念来看待学生,不能用自己的情感来代替学生的情感,必须研究学生现有的认识、思想、情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相信每一位学生都有发展的潜能。

(3)人人都能成功。依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一个人都有独具特色的智能,都有自己的优势智能领域,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和类型,课堂中的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可塑性。

(四) 创设丰富的信息资源环境,让学生在优化的情境中学习

学生的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借助于学习情境的帮助,以实现对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优化的学习情境要体现以下两点:一是创设的情境要有真实感,与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相联系;二是要创设与学习内容相融合的,真实的学习情境,构建由问题,实例交织的学习任务,给学生以广阔的空间。教师创设丰富的信息资源环境可采用以下方法:

1.创设物具情境

所谓的物具,是指有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的物品,如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具有教学价值的模具和化学实验装置等,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时能够对化学物质等的认识有比较精确,完备,鲜明的表象。教师创设物具情境,展示物具,并配以有说服力的讲解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的化学知识经久不忘。 2.创设影视教学情境

幻灯片,电影,电视和计算机多媒体令教学手段可以直观,形象地再现客观事件和事物。它的生动性,趣味性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这些教学手段以其多样化的信息作用于学生的感官,使抽象的材料变得形象,生动,有趣。如教师播放一些教学片,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再加上教师具体的讲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实际的化学教学中,有的实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就可以避免这种危险,同时学生也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完整的实验过程。 3.创设模拟角色情境

模拟角色情境的心理历程可概括为:熟悉情境一担当角色一理解角色一体验角色一表现角色一产生顿悟。这种方式主要是运用在语文等课堂上,如学习鲁迅的作品,学生为了了解鲁迅时代的生活背景,主动查阅资料,研究史料,然后设计角色。担当角色的同学揣摩角色,理解角色,体验角色情感。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培养,潜能得到了开发。 4.创设问题情境

提出一些与教材有关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过程之中。这个过程就是\"不协调一探究一深思一发现一解决问题\"的过程。有意识地,巧妙地形成一种悬念,从而使学生的认知,记忆,思维协调活动,以达到最佳的学习状态。

(五) 创设知识经验共享环境,让学生在协作中学习

教学协作是指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师生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相互交流和质疑,以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与互动,培养学生辨证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能力,培养协作人格和协作精神。 1.安全的心理环境

在协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创造良好的协作学习气氛,用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感或精神上的鼓舞,没有安全感就没有创造性。教师要把学生当作朋友和知己,多一些理解,鼓励,宽容,这样学生的思维就会更加活跃,探索热情就会更加高涨,协作的欲望就会更加强烈,课堂就会更加生机勃勃。 2.热情的帮助环境

在协作学习的小组中,因组长的组织能力偏低,或因小组整体实力偏差等原因而无法顺利地展开协作学习时,教师应因组而异,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教师可以以一个普通协作者的身份,自然地参与小组中去,让学生觉察不出因本组水平低而需要教师的帮助。教师要有意识地给他们多创造一些表现的机会,以激发他们奋发向上的热情,为学生成功学习创造条件。 3.真诚的激励环境

适时适当的激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营造一种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个性,各抒己见,相互交流,甚至各执己见的协作学习氛围。如教师的一句真诚的表扬,一个赞许的目光,一次亲切的抚摸„„,使学生真切地体验到协作学习的成功与快乐,从而产生进一步协作的欲望。

(六) 创设真实环境,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

教学体验是指学生在真实环境中,达到对所学知识反映的事物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学生的学习不仅要在课堂上学习书本知识,还要在实践中通过实验,模仿,考察,调查等方式,在身临其境中发展思维,增长解决问题的才干,学会在感受,体验中认识世界,丰富人生的经历。 1.师生互动,交流体验

课堂教学要想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首先要洞察每个学生在课堂上的反映。每堂课学生都有40分钟的学习时间,学生就应有40分钟的收获。只有保证学生是在做与课堂教学有关的活动,才能保质保量地完成学习任务。要达到这样一种教学效果,教师就要设计和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提供一些恰当的话题,师生互动,思考,讨论,交流,引导学生进

人到教学的情境之中。 2.运用辅助手段,直观体验

在教学中合理运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如在进行化学实验的时候,不一定非要局限在教师一人演示实验的方法上,可以采取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在经过教师强调实验注意事项后,让他们动手做实验,自己在动手的过程中发现实验结论和规律,进而掌握化学知识。再如生物课,可以带着学生在学校中进行一次课堂以外的教学,这些通过直观的教学手段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比教师一人在那里唱独角戏的效果要更加好。 3.整体感悟,朗读体验

对于文科性质的课堂,就需要这样整体感悟,教师只能教授方法,讲解字面上的意思,更深层次的思想和领悟需要学生自己通过朗读来感悟。像语文《课程标准》重在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因此,阅读教学要让学生自己去读,去感受,去发现。语文教学引导学生体验作者的情感可以分为3步:一是在解决课文生字,词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读准,读通全文。二是以小组自学方式读课文,理解作者的思想脉络。把自己读课文过程中产生的疑问在小组中提出,组内解疑。教师适当地加以点拨引导,帮助学生正确,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三是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练习有感情的朗读。通过琢磨怎样完成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自然而然地体验,意会课文中的思想情感,完成外化一内化一外化的完整心理过程。 4.创设情景,换位体验

对具体情境的体验,领悟,比传统教学\"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教学效果更好,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如在学习参观游记类的课文时,教师可让学生扮演导游,讲解员等角色,带领全班同学\"游览\"课文中的景点。一是让学生在朗读体验过程中画出路线图,选定一名有较好绘画基础的学生在黑板上画出一幅较生动具体的\"游览\"路线图;二是让学生描述出各个景点的特征,让各小组任选课文中的一部分作为导游讲解内容;三是每组选出一名代表,面向全班同学进行导游讲解。此时,学生无论扮演角色与否,都会去体验,感受,把有限课堂扩展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中,从而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七) 要力避“花盆效应”,实行开放的课堂教学

“花盆效应”也称为局部效应。花盆是一个半人工半自然的小环境,一方面

在空间上有很大的局限性,另一方面由于人为地创造出非常适宜的生长环境,生存于其中的生命对生态因子的适应性下降。一旦离开人的精心照顾就经不起风吹雨打,不像严寒中依然绽放的腊梅那样生机勃勃或悬崖峭壁石缝中的山松那样有顽强的生命力。

课堂教学好似在“花盆”环境中进行的,学生是在精心设计、布置好的环境中,在教师悉心设计的教学方案和程式化的教学过程中接受教育,有时会因过多依赖教师,导致学生不会独立思考,不善于问“为什么”。特别是在“应试教育”盛行的环境中,尤其体现在高中学生上面,学生整天处于封闭的学校之中,日子中就剩下“三点一线”了,除了上课学习、睡觉就只剩下吃饭了,生活完全与社会生活脱节。且上课的教学内容难,教学方法单一;重结果,轻过程;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课堂教学,轻实践训练。“花盆效应”削弱了课堂教学中个体、群体的创造性和求异思维能力,降低了学生的实践精神和开拓进取精神,导致课堂教学肤浅、狭隘和封闭。在当今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要构建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就必须打破这种“花盆效应”,实行开放的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重新焕发出盎然生机。

(八) 要重视“鲇鱼效应”,让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在群体心理学中,人们把个别充满活力并具有竞争力的人加入群体中,从而使群体内部发生紧张,惰性加以改变,使整个群体充满活力的现象,称为“鲇鱼效应”。我们所要构建的课堂教学环境不是死气沉沉、毫无生机的,而是生机盎然、充满活力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发现、培养、利用这样活跃的“鲇鱼”,带动全班学生主动“索饵”,以活跃课堂气氛,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充满生机。课堂教学中冷不丁“插嘴”、“提问”、“接话茬”的学生或主动打破沉默回答问题的学生,不少都是活跃在课堂中的“鲇鱼”,他们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能够激发其他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九) 课堂评价中运用“保龄球效应”,帮助学生树立自信

评价心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效应叫“保龄球效应”。该效应来源于这样一个故事:在打保龄球时,一位球员打倒了七个,教练员评价说:“好!打倒了七个!”球员面对教练的微笑和期待的目光,聆听肯定的表扬语言,一般会产生两种心理反应:一是心情不再紧张,放松了,情绪稳定,为打下一球做好了准备;一是会

产生自责心理,心想:我怎么搞的,还有三个没有打倒,下一次一定努力,不辜负教练的期望。教练员这种用表扬来取代批评、指责,从而使球员自我激励取得好成绩的现象被人们称为“保龄球效应”。教师在课堂评价中要善于运用“保龄球效应”,多“拇指教育”,少“食指教育”;多给学生鼓励,少给学生打击,以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自信心。班杜拉认为,如果学生自认为不能胜任学习任务的话,即使他们实际上能够学好,他们也可能会失败甚至放弃努力。当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出现错误时,教师不要一味地指责、批评学生,即便是这个问题很简单或已经讲了很多次。教师给予学生“保龄球效应”的评价会让学生体会到被尊重和自我实现的成功与快乐,无疑,这将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使之准确地认识自己的潜能与不足,从而树立自信,营造相互激励、积极进取和教学相长的课堂教学氛围。

综上所述,教学既是科学,也是艺术。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学习中外教育理论,研究教学实践,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才能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动性,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成为有效的学习。

参考文献:

[1] 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233-239. [2] 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510.

[3] 孙亚玲,范蔚.课堂教学的变革与创新[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68 -69. [4] 吴林富.教育生态管理[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188.

[5] 任顺元.心理效应说——新课程下“导学育人”新对策[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277,219.

数字化教学环境对中小学校影响

多媒体教学对小学课堂教学的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教学反思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教学设计

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的影响

旅游开发对环境影响

旅游对环境的影响

我对环境的影响

环境对健康的影响

课堂教学环境对高中教学的影响
《课堂教学环境对高中教学的影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