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扶贫助学心得与体会

发布时间:2020-03-02 17:27:08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扶贫助学心得与体会

海之蓝的介绍和邀请使我对这次农村贫困家庭学生调查活动产生了兴趣进而得以参加。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说不清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或许更多的是一份紧张,担心自己所做不能达到协会的要求。通过一天从头到尾的参与,使我对贫困、助学、河洛志愿者协会有了些许了解,现将个人看法总结如下,供大家参考。

初识贫困是弯延曲折的山路,接着是很可能用错了的土地,是疾病,是无助,是被打垮的信心„„在这里我们常说的“三座大山”只剩下了疾病,破旧欲塌的窑洞早已成为主人生活困窘的象征,却很显然不是致穷的原因;这里高额的大学学费使得一些孩子望而却步,转而选择了劳动以赚钱养家„„了解了一家一户的情况,使我对贫困有了更多的认识,也使我明白了贫穷更多的来源于困、劣、贫、病、孤、罪这六个方面。

因困致贫。这里的人们身困大山,交通不便,长长的山路阻挡了大家追求富裕的努力,正因为如此,这里的人普通生活条件较差,村中多是土瓦房而少有砖房,平房更是少见。

因劣致贫。“要想富,先修路”话是对的,但并不是有了路就会变富。这次呈现在眼前的是一片贫瘠的土地,在别处亩产千斤不算多的产量在这里简直就是天方夜谭,这里最高亩产只有400余斤,亩产200~300很是正常。这样的土地,即使有了麦子,有了路,却依然不能富。

因贫致贫。贫穷只能说明现状却不能预测未来,然而贫困家庭的孩子却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贫调的第一个家庭有兄妹二人,哥哥二十

一、二岁,正是赚钱养家,帮助父亲改变家庭困境的年纪,却由于种种原因而数次无功而返,至今仍闲呆在家;妹妹学习优秀,力求上进。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不同的结果呢?其原因就在于贫穷。对哥哥来说,贫穷击垮了信心,从而使其在意志上处于贫困状态,失去了进取心也就一事无成;对妹妹来说却正相反,贫穷磨练了她的意志,使之更趋于坚强„„因贫致贫的另一方面还在于贫穷使这些家庭缺乏改变现状最初的条件,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没有钱买牛,所以养不起牛。

因病致贫。这个原因本是目前社会上谈论的很多的一个理由,在这次调查的薛岭村中再次得到证实。所到的六个家庭中有三个家中有长期病人,另一个家庭母亲长年哮喘去年刚刚过世。这些尚在的五个病人虽然没有高昂的医药费,但这并不是他们不需要而是因为他们再也无力负担,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他们没有了劳动能力进而就失去了经济来源。

因孤致贫。这次调查的六个家庭除上述三个外另三个全是单亲,母亲的去世使照顾孩子的责任落在父亲肩头,也正因为如此他们难以外出赚钱,对孩子的牵挂成了一道枷锁。另一方面这六个家庭缺乏富裕的亲戚、能干的邻居来帮助,从而使他们处于孤立无助的处境。有一户父瘫母痴,有一个叔叔每年能资助五六百元,老人对此感激不尽,在谈话中三次提到“没有这个兄弟我早死了。”“一富裕三亲,一善助九邻。”没有外援,使得贫穷如影附形。

因罪致贫。也可能这里民风淳朴,这次未遇到有罪犯家属,而实际上这也是个别家庭贫困的原因。“一害祸三乡,害人终害已。”往往有的家庭一人犯罪全家遭殃。

„„

贫穷的原因有很多,而这次我所看到的、想到的仅限于此。

贫穷,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拦路虎,我辈必欲除之而后快。扶贫的关键在于治本,必须采用综合方法,多管齐下,任何孤立的、静止的方法都难以取得持久有效的结果,甚至可能会陷入一种大家不愿看到的贫穷循环状态。

扶贫要从精神、出路、力量三方面进行,凝聚政府、社会、乡村、家庭多方面的力量,同时开展整体扶贫和个体扶贫。

精神扶贫:使贫困家庭中的每一名成员树立战胜贫穷走向富裕的信心,要使出生在贫穷家庭的孩子真正认识到“生在贫穷的家庭不是自己的耻辱,而不能正视现实,不能努力改变

现状那才是真正的耻辱”,“走过贫穷,贫穷就是一笔财富;走过贫穷,贫穷才是一笔财富。”“自助者,天助之。”„„通过教育以及其它种种措施使他们在心中树立一种“成材意识”。这里所说的“成材意识”指的是能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努力地在社会化大生产劳动中寻找自己合适岗位的意识。国家、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栋梁之材,而同时也离不开千千万万在平凡岗位上勤奋工作的劳动者。做不了栋梁可以做大材,做不了大材可以成小材,那怕小材也做不了,而只能是一颗小草,也同样可以铺上屋顶去遮挡一丝寒冷,编成鞋子去负担一份艰辛。有了这种“成材意识”就能够摆脱精神上的贫困,进而通过自身的努力以及时间的积累去改变物质上的一切。

出路扶贫: “靠山吃山”本是不变的真理,然而山有自己的一切,并不是人们想要什么就可以得到什么,我们所能做的只能是“山给我们什么,我们去尽可能地用好什么”。或许自古以来大山就是以树林为衣装点着自然界的灿烂,少了这件华丽的外衣,大山再难以为人们奉献更多的财富,也正因为如此,国家的“退耕还林”政策意义深远。现在种麦子、玉米、豆子、红薯„„都不行,那么出路何在?这可能正是渴望致富的人们最希望解答的难题。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扶贫只能扶到“点”,相反,解决了这个问题扶贫工作就容易整体推进。

力量扶贫:解决了前两个问题,这个问题相对而言反而容易了许多。有了致富的渴望,就不惜挥洒辛勤的汗水;解决了出路和方法,成功自然指日可待;至于致富最初所需要的不算多的物资,相对于国家和社会日新月异的财富积累几乎称得上九牛一毛„„

贫困助学活动侧重于精神扶贫,着眼于长远利益,这项活动为孩子们指明了道路,可以乐观的预计这些受到帮扶的孩子一定能够在不远的将来摆脱贫穷的困扰。为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好就应该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方法。例如这次所到的第一个家庭,或许我们把帮助的重点放到哥哥身上会比着眼于妹妹更能收获好的效果。具体的设想是“在取得个人及家庭同意的前提下为其提供工作岗位,衣食住全包(提供旧衣服),每月100元零用钱,其余300元(多少可协商确定)暂存于单位或直接交于家中,时间至妹妹完成学业(如有更好的单位可提前结束)。”采取这样的方法看似帮了一个人,却可以同时使三个家庭摆脱贫困。首先每月300元钱可以使家中父女两人度过目前难关;其次妹妹完成了学业可以使将来组成的家庭不再重走贫穷路;第三,也是最重要的,通过一到三年的工作可以使哥哥学会一技之长,从而求得衣食无忧,同时可以使他获得“成材意识”,能够正确认识到自己可以用双手养活自己和家庭,这样将来他自己组成的家庭就能走上富裕的道路。这样的设想是一种治本的方法,否则,如果按目前仅仅对妹妹进行资助的方法,在若干年后在哥哥身上我们很可能会看到两个不愿意看到的结果,一是继续他父辈的贫穷,另一是走向犯罪。

此次助学调查活动还有一个体会就是“村这一级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极端重要性”,这也正是开展驻村工作组工作的意义所在吧。村干部是村民奔小康的领路人,就经济上来说在村中至少也是中上等水平,如果他的家庭也不富裕那就说明这个地方整体情况较差。从调查过程来看,村干部是尽职尽责的,对各个贫困家庭、对农村的各种情况都很了解,提供的资料和我们走访调查中所了解的基本一致。这说明村干部不是不愿意做好,而是没有找到最有效的方法。新时期,各项工作要有新方法。领头人非常重要,领头人的工作思路更重要。针对前边所说的六个致贫因素或许换一种思路就会峰回路转。困,我们不能改变,但却可以把外边的客人请进来,酒香不怕巷子深;劣,种不了粮食可以种别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贫,可以借钱作为最初的资金,只要能还得上总能借到钱;病,富有富的办法,穷有穷的主意,放弃治疗只能无缘幸福;孤,可能会有一种方法把这几家人合在一起,身体差的留在家中照顾这些孩子(她们都已经很懂事了,只要有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其它的不需要操心),身体好出门赚钱,回来后大家按一定的规则获得各自的一份。其实,在我看来解决贫穷最有效的途径在于团结,唯有万众一心,才能人定胜天

初识河洛志愿者协会来源于海之蓝的描述,二识协会在于调查前的培训,三识协会在调

查路上伙伴们的谈论,四识协会最终来源于调查后的筛选会。

始终认为“共同富裕”“一靠理想,二靠纪律,团结起来。”这两句话富有哲理,并且对于河洛志愿者协会非常合适。

先说“共同富裕”,这是走向美好明天的必由之路。社会的发展就是为了满足人们日趋提高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的,“朴素、洁白、富裕的生活”应该成为当代人们的追求。我所理解的富裕,并不是家财万贯、锦帽貂裘,而是指的衣食无忧并且有能力再帮助其他的人,或许这也是一代伟人提出这个观点时的初衷吧。协会所做的事情正是秉承前辈的遗愿在努力,从这一愿望出发,志愿者的目的与党和国家的目的是一致的,因此完全能够寻找到有效的方法使二者的行动保持一致,从而形成最大的合力。其实无论想到与否,今天我们的努力就是为了明天的人们不再重复今天我们所做的事情。要实现共同富裕,政府正确的施政方针是根本,党员积极的服务态度是保证,志愿者自发的助民行动是补充,此三者缺一不可,而其中志愿者助人的行为也是引领精神文明建设的一支火炬。

再说“一靠理想,二靠纪律,团结起来。”

协会的同路人都有着共同的理想,那就是让全社会的每个人都享受应有的幸福和快乐。协会所订的贫调三条纪律尤其的好,它可以使大家把好事做好,更利于被资助者所接受。我感觉这三条纪律是精华,和明确的协会宗旨搭配在一起使用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活动,就感觉助学调查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它的意义不仅在于帮助了哪个学生,而在于它让大家相信协会是在认真地做这项工作,是真诚地想要帮助这些需要帮助的人,而不是为了协会自身的任何利益,也正因为如此从而取得了当地百姓支持。与其他参加者的这次接触也使我看到了自己的差距。同行的人并不见很富有却多有一颗爱人之心,有的人为做好这项工作付出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也正因为如此从而取得了许多成就。

或许由于第一次接触河洛志愿者协会,因此对它还缺乏了解,感觉它的宗旨还不十分明确,也可能正是这个原因使大家在筛选会上对一些资助对象的确定拘泥于细节问题却反而模糊了方向。大家由网络中来,到网络中去,网络给人的感觉就是快捷方便无所不能却又虚拟而不真实容易受骗,也是由于这个原因更容易通过细节的可信来验证整体的可靠,所以我也理解大家追逐细节的无奈。然而世事如此,凡事不可能尽善尽美,纠缠细节必然带来调查难度的提高以及其它种种。

但凡阳光被遮挡的地方就会出现阴影,当前社会上太多的不良信息使人们总是去怀疑自己的眼睛,总是带着挑剔的目光去观察每一件事情,其实大可不必。在面对一些影响判断的细节问题时,完成可以换一种模糊的方式去思考,譬如“这个问题忽略掉是否影响最终结果”“这项收入如果再增加一倍是否会改变我的决定”等等。

我个人认为为了弥补细节的不足,可以从整体上进行思考,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此行11人分为三组所到三处不同,调查的家庭呈现整体的差异。所以我建议“扶贫助学调查要先了解当地村干部的情况”,因为村干部家庭情况很可能就是当地富裕的代表。

除以上所述外,我认为可以在做助学调查的同时做一些别的事情,比如可以在平时多积累一些健康、心理咨询、农业等方面的知识,也可能在途中就会用到。近段时间看了《不生病的智慧》等一些书籍才明白其实有很多疾病可能只是来源于生活中一些小小的错误,果真如此,在这方面的努力或可改变一个家庭的困境。

第一次的出行为自己带来了颇丰的收获,也让自己感受到了明媚的阳光,我有理由相信未来的每一天都会为我们带来新的喜悦„„

祝融生

2008-5-4

心得与体会

心得与体会1000

念佛心得与体会

剪纸心得与体会

继续教育心得与体会

模具设计心得与体会

班主任心得与体会

品酒心得与体会

资料心得与体会

课程设计心得与体会

扶贫助学心得与体会
《扶贫助学心得与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扶贫助学心得 心得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