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苏教版七年级上第三单元教案

发布时间:2020-03-02 20:03:03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苏教版七年级上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

民俗风情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展示了斑斓多彩、充满浓郁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

联系作品的文化背景,我们将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去赵庄看社戏,感受湘西人民端午日赛龙舟的热烈气氛,回味几十年前京郊运河父老乡亲们过年的喜庆情景,几首中秋咏月诗词更是勾起了人们对亲人、朋友的无限思念。通过欣赏作品中展示的优美画面和语言风格,体会作者的美好情思。通过调查家乡的风俗民情,让我们共同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增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

写作单元将让我们懂得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会从生活中获取丰富的写作材料。在“走进图书馆”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将学会检索书目,查检工具书,并能根据需要进行摘录,做读书卡片。 单元学习目标:

1.能欣赏文章所描写的优美画面,体会作品的语言风格。 2.能联系作品的文化背景,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3.开展一次调查家乡民俗文化的综合实践活动,领略家乡的民俗风情,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

4.能多留心、多观察、多思索、多积累,学会从生活中寻找丰富的写作材料。 5.学会进图书馆检索书目,能制作摘录卡片,养成勤读书、勤摘录的好习惯。 单元课时安排:共13课时

社戏

2课时 端午日

1课时 本命年的回想

1课时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2课时 常州“民俗风情”专题活动

1课时 写作:从生活中找“米”

3课时 综合实践活动:走进图书馆

1课时 社 戏 教学目的:

1.了解文中美好的童年往事,认识劳动人民的纯朴可爱。 2.理清课文的思路,理解重要段落的作用及叙事的详略。 3.学习其语言的生动性。 教学步骤: 第 一 课 时

一、导入:联系平时节日里学生所看到的节日场面、风俗民情,引出课文。

二、整体把握文章脉络:

1.检查预习,赛一赛,看哪一组同学能又快又准地读出下列字、词:(略) 2.谈谈你所了解的鲁迅。(可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资料)

3.初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体裁是什么?它有哪三要素?这篇课文的主要情节或者说中心事件是什么?

明确:本文体裁是小说,它包括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本文中心事件是“看社戏”。 4.小组讨论:作者以“社戏”为线索,贯穿全文,那么是按怎样的思路构思全文呢?试找

出相关段落。

明确:盼看社戏(1—4),去看社戏(5—30),怀念社戏(31—40)。

三、学习课文第一部分,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 1.“我”为什么喜欢平桥村?

明确:平桥村是“我”的乐土,原因是:①“我”在这里可以得到优待;②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③有钓虾、放牛等乐事;④“我”第一盼望的是去赵庄看戏。(板书) 2.读了课文的第一部分,你对平桥村、平桥村的人以及“我”有了怎样的印象?(鼓励学生谈自己的感受,为学习下文作铺垫)

四、小结:课文第一部分写了“我”在平桥村随母亲归省的生活,突出了“我”对社戏的盼望。

五、作业:巩固生字词。反复诵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第 二 课 时

一、回顾旧知,引出新知。

课文以“社戏”为线索,按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的思路构思全文。课文叙事有详有略,哪些详写,哪些略写?围绕看社戏写了哪几件事?

明确:详写去看戏的全过程,略写在平桥村的情况和看社戏后的余波。写了看戏前的波折、夏夜行船、船头看戏、归航偷豆。(板书)

二、小组合作学习。

各小组选择以上几件事中的任意一件进行研读,可从人物、环境、情节三方面着手学习,看看文中哪些地方最值得研究,谈谈你们的看法,然后进行汇报。 提示:

1.看戏前的波折:叫不到船、不准和别人同去。

转机出现:八叔的航船回来了、少年们愿意和“我”一同去、“写包票”保证不出事。 (此部分可着重对故事情节以及对“我”的心情和小伙伴们热心相助的描写进行探讨) 2.夏夜行船:此部分着重写了“我”前往看戏的心情(轻松、舒展)以及看戏途中的见闻感受(从视觉、听觉、嗅觉、感觉几方面进行了生动的环境描写,借此衬托“我”看戏的迫切心情)。可以通过反复诵读,揣摩关键的语句。重点段落:“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于是赵庄便真的在眼前了。”

3.船头看戏:此部分侧重欣赏其环境描写,想象那仙境一般的戏台。

4.月夜归航:一方面欣赏回望戏台的情景、行船的情景(形象的比喻、联想),另一方面体会偷罗汉豆的趣味(对人物的描写)。

注意:学生汇报时不一定面面俱到,只要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敢于质疑,都应当给予鼓励。

三、联系生活,联系课文,理解最后一段话的含义。

1.生活中,你是否遇到过类似“偷罗汉豆”的经历?有何感想?

2.为什么在“我”的感觉里,那夜看到的戏是平生最好的戏,那夜吃到的豆是平生最好的豆?(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看法)

归纳:从上文看,戏看得“我”昏昏欲睡,豆也很普通,为什么却令“我”这么怀念呢?体味全文,可以发现“我”怀念的不仅仅是好戏和好豆,“我”所怀念的是平桥村的孩子、老人那种朴实真挚的感情,他们劳动的本领、办事的能力,农村特有的风光、自由的空气和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这一切都是“我”童年时代在城镇未曾见到过,在以后的人生路途中很少再见到的。“我”对这段往事的回忆,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四、说说你最喜欢的人物形象,自由畅谈,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双喜:聪明、能干,善解人意,富有同情心,而且反应灵敏,考虑周到,办事果断,充满自

信,又有组织能力和号召力,是孩子们的当然领袖。六一公公:宽厚、淳朴、热情好客。

五、作业:

1.你觉得平桥村有哪些好的民风?你能用几句话写出你家乡的好民风吗? 2.背诵:“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于是赵庄便真的在眼前了。” 端 午 日 教学目的:

一、了解端午的习俗;赛龙舟的精彩场面。

二、学习本文准确生动、简练明快的语言,培养联想、想象的能力。

三、激发学生争先、合作、奋发向上和爱国、爱民、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步骤:

一、课前布置学生调查、了解有关本地过端午节的习俗,课堂交流,引出新课。

二、快速阅读课文,整体把握。

1.说说文中写到了端午的哪些习俗?哪些详写,哪些略写? 明确:穿新衣服、画王字、吃鱼吃肉、看划船、赶鸭子竞赛。(板书) 详写龙舟竞渡,略写赶鸭子竞赛。 2.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汇报。 幻灯出示:

①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试用简洁的语言(小标题)概括课文三部分的内容。 ②你觉得文中的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体现过节的喜庆气氛?

③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片段学习,你觉得应该掌握哪些重点内容,谈谈你的学习体会。 如:龙舟竞渡:

a.节日赛龙舟的气氛如何?

b.课文从哪些方面描写了赛龙舟的场面?

c.比赛时船员是怎样分配的?作者运用了哪些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对他们赛龙舟时的外貌和动作进行了描写,这些词语对表现赛船的场面有什么作用?体现了一种什么精神? d.最能激发你联想的句子有哪些? 赶鸭子场面:

a.赶鸭子活动有什么目的?

b.赶鸭子时是一个什么样的场面?人们的心情怎样?

(教师提示,让学生自己设计类似的问题,然后讨论。可从两方面谈学习体会:其一,传统节日给人带来的欢乐;其二,就文章的写作特点而言。) 

三、创设情境,激发想象,获得有益启示。 假如你就是龙舟竞渡或赶鸭子场面中的一员,试想象当时场面,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给大家听,并说说你的心情。龙舟竞渡取得胜利,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

四、与课文中写到的端午节习俗相比,你的家乡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些习俗?为什么?你知道端午节的寓意吗?



五、作业:回家将课文中描绘的端午日热闹情景讲给父母听。 本命年的回想 教学目的:

1.了解过年习俗蕴含的乡土风情,激发学生热爱生活。 2.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3.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概括的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步骤: 第 一 课 时

一、检查预习,读准字音。

根据课前学生结合工具书查找字音,教师将以下字词板书并指名注音,带读:

捅( ) 嚼( )

栗( )

丫( )

粘( )

秫秸( ) 盍( ) 烙饼( )

簸箕( )

门槛( )

馅( )

疮( ) 祟( ) 亲支近脉( ) 颇( )

二、朗读课文,体会本文语言特色。

1.同桌两人轮流读课文,要求流畅、自然。 2.“四时二十四节色彩缤纷”,可为什么作者却偏偏只写春节? 明确:春节是最有鲜明地方特色和浓郁乡土风味的。

3.作者向我们展现了火热的春节景象,重点朗读课文的2—4段,你最喜欢哪些语句,或者说哪些语句最能体现过年的热闹气氛,哪些语句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乡土风味?(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畅谈的空间,让他们在读中领会本文语言特色,并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看法。)

4.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并汇报:(引导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并联系生活。) 想一想我们民族过年的风俗,除了欢天喜地饱享一年劳动果实之外,还寄托着哪些期盼。(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归纳,不求答案唯一,但注意概括得当。如:展望来年,祈求好运,祝愿平安幸福;合家团聚,增进亲情,密切邻里和整个村落的人际关系,上上下下,远远近近,和和美美。)

5.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读给大家听,看谁读得最流畅,最能体现过年时的热闹、喜庆的气氛和充满浓郁的北方风味。

三、作业:收集有关本地过年的习俗、传说。 第 二 课 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课文

(不必拘束师生间问好,教师伴着欢快的曲子,春风满面地走进教室)同学们,当你听到这欢乐的曲子,看到自己亲自装扮得五彩缤纷的教室时,你想到了什么?眼前又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场面呢?

的确,今天我们大家就仿佛置身于过新年的热闹、喜庆的气氛中。其实,还有一个人他在本命年里也回想起了小时候在京郊运河家乡过年的情景,他是谁呢?(刘绍棠先生)板书课题。

二、伴着音乐读课文,激发联想

当作者回忆起这些往事时,有什么样的感受呢?(试从课文中找原话:返老还童)那么过年到底有哪些有趣的事,让他产生这样的感觉呢?课文的第几自然段向我们详细地介绍了?(第四自然段)下面让我们伴着这欢快的曲子,小声地、自由地朗读课文第四段(既可同桌一人读一人听,也可小组齐读,还可独自一人读,但要小声点)同时想象,你眼前出现了哪些热闹的场面。



三、小组合作,概括主题词,整体把握课文

1.读完一遍课文后,小组讨论:这段写了家乡过年时的几件事?请你们给它们写上主题词(即小标题),看哪组完成得又快又好!

2.完成最快的前四名小组各派一代表将主题词写在黑板上,师生共同评价。(只要大体没错,不是十件事也没关系。注意概括时个别字的准确性,例如:“吃年货”与“炒年货”,“买糖果”与“卖糖果”等)

3.学习文章有条理地安排结构。结合以上四组的汇报情况,引导观察归纳几件事情时是否与课文内容安排顺序一致。

①如果一致,可问:你们为什么没有打乱顺序?可以打乱吗?

②如果不一致,则请大家再看看课文,可以打乱顺序吗?为什么?你能从课文的原话里找到答案吗? 归纳:课文内容是按过年的时间顺序写的,而文中所写的这些事情靠过渡句将它们联系起来了,这样文章就显得线索清晰,结构严谨。平时我们写作时也应该注意这一点。

4.小结:大家看,其实作者正是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幅京都地区过年的风俗民情画呀!在这些画里充满了一种怎样的气氛?(喜气洋洋)父老乡亲们都很重视过年,这反映了他们一种怎样的精神?(热爱生活)



四、以“话说家乡过年”为主题,进行现场采访 1.确定采访对象以及采访时所要提的问题。 同学们,你们喜不喜欢过年呢?想不想和老师分享过年的趣事呢?现在我们就以“话说家乡过年”为主题来一个现场采访。每人先确定好自己的采访对象,既可以是在场的老师,也可以是同学。然后确定采访时的提问内容,看看通过采访你最想了解什么?看谁的采访最精彩、最有特色!

2.现场采访,适时评价采访效果及对采访基本要求的把握。 3.通过采访你有什么收获?你发现现在人们过年有什么特点?与过去有什么不同?这说明了什么? 

五、说吉利话

过年时,人们总是对新的一年寄托着自己最美好的愿望。相互见面时喜欢说吉利话、祝福的话,你听到过哪些呢?(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祝语:生意人、当官的、学生、工人、老人、小孩„„) 

六、总结:



七、作业:自己亲手设计制作一张精美的贺年卡,写下真挚的祝福,赠给亲朋好友。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十五夜望月 教学目的: 1.通过多形式的朗读,理解诗歌的意境。 2.让学生领悟学习诗歌的基本方法。 教学步骤:

一、课前三分钟讲话,以“月亮”为主题自由发表看法,引出新课。

二、采用多种形式朗读,理解(整体把握)诗歌。

1.快速默读一遍,然后凭借自己对此诗的初步理解,尽情地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诗歌的韵味)

2.说说你对此诗内容的理解。明确:这首诗写出了对亲人的思念。

3.自由朗读,仔细揣摩如何读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然后大胆地朗读给大家听。(从朗读的技巧方面,师、生共同评价) 4.教师配乐范读。

5.鼓励学生进行配乐朗读表演。 6.全班配乐齐读。

三、赏析诗歌:通过反复诵读,你觉得哪些词语很好地体现了作者的感情?或者针对你最喜欢的词语、句子发表自己的看法。(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四、积累诗歌:比一比,看谁背得最快、最有感情。

五、谈谈学习体会。让学生充分自由地谈,既可以联系生活谈对诗歌感情的理解,也可以谈学习诗歌的方法。不妨与学生回顾整堂课的学习步骤,以此让学生归纳学习诗歌的基本方法,大致可归纳为:朗读—赏析—积累。(板书)允许学生有自己总结的独特的学习方式。

六、作业:课后收集有关咏月的诗、词。 水调歌头 教学目的:

1.学会通过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 2.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教学步骤:

一、播放《水调歌头》歌曲,创设情境,引出新课。

二、学生汇报收集的有关苏轼的资料,教师简介词作背景。

这是一首中秋咏月兼怀亲人的抒情之作。苏轼时年41岁,为密州太守,政治上很不得意,与其弟子由已六七年不见,心情抑郁不欢。但作者并未因此幻想超脱尘世,而是热爱着人间的现实生活。他认为,一个人一生很难十全十美,只要大家都能在月光下过得很好,也就可以了。全词的基调是乐观的,但也反映了作者现实与理想的某些思想矛盾。

三、结合工具书及课文注解,疏通文意。先组内交流,鼓励质疑、解疑,译文遇到难题组内无法解决的,全班共同探讨。

四、学生说说自己对这首词的理解,发挥想象描绘词的意境。(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讲述,教师点拨难解的字词或投影出来。)

五、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六、教师配乐范读。学生从教师的范读和自己对词作的初步认识上整体把握,进而明确上下阕的内容(板书):诗人由月色的美好想到了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七、重点赏析:学生思考、讨论、质疑以下问题: 1.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心中的天宫是怎样的? 2.这首词你最喜欢哪几句?为什么? 欣赏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间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阴藏晴出,团圆残缺。这些事自古以来难以圆满。人月无常,自古皆然。人的悲欢离合同月的阴晴圆缺一样,两者都是自然的常理,是人生无法克服的遗憾。既然如此,惟望各自珍重了。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但愿我们岁岁平安,远隔千里,共对这明月互相祝福。

八、学生单人配乐朗读,教师点拨。

九、男生配乐朗读上阕,女生配乐朗读下阕。

十、归纳小结,主题:这首词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十一、全词深沉婉曲,流转自如,以美丽的想象、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试发挥想象力,根据这首词的内容作画,并将词作配上。 十

二、作业:

1.课后将这首词绘成图画。

2.背诵整首诗,直到会准确默写。

3.课后继续收集中秋咏月诗词,准备朗诵会。 板书: 水调歌头 苏轼 情景交融

上阕:月下饮酒——幻想超脱尘世转为喜爱人间生活 下阕:对月怀人——感伤离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

主题: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旷达的胸襟和乐观的情致。 对联六副

教学目的:

一、了解关于对联的常识。

二、理解每副对联的含义。

三、熟读成诵,并从生活中积累。 教学步骤:

一、课前布置预习,结合注解理解每副对联的含义,并做到熟读成诵。

二、赛一赛。规则:老师说上联,学生答下联或老师说出对联内容,学生给以解释。看哪一组的同学答得又快又好,并给予奖励。

三、在理解熟记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点拨,了解对联这一文学样式的主要特点。 明确:对联在语言形式上的特点:①对联的数字不限。 ②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能完全对称。 ③上下联的语句结构相同,词性相同。 ④上下联相对应的字平仄相对。

⑤对联的修辞技巧与诗文的对偶句修辞相似,但又别具特色。

四、从生活中收集对联,并尝试为自家或班级拟一副对联,然后在班上交流,互相评改。 综合性学习指导 写作

本单元写作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会从生活中找“米”,丰富写作源泉。我们可从以下步骤进行教学:

一、学生自学写作短文,并谈谈学习收获。

明确:要从生活中获得丰富的写作材料,必须做到“四多”,即:多留心、多观察、多思考、多积累。

二、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课文,让学生说说:哪些文章给了你启示,让你明白了如何从生活中找“米”?

三、推荐写作水平较高的同学,介绍自己积累写作素材的经验,通过交流提高全体同学的写作兴趣,并逐步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四、给出作文题“美的瞬间”,口头描述自己的写作设想,给予评价。

提示:生活中的美常常表现在那灵动的一瞬间。人的一个表情、一个举动,自然界的一声鸟鸣、一片云彩,有时具有令人心动、让人回味的美。

1.可以写人的行为美、心灵美,也可以写一种自然景色的美。

2.文章是镜头式的,要写得短小精悍;但“瞬间”人或景物所呈现的美的情态要写具体、写细致。(即:第一,写作此文不必像写一般记叙文那样,人、事、时、地各种要素俱全,记叙得十分完整;第二,入题要快,要很快切入所写中心;第三,“瞬间”人或景物所呈现的美的情态要写具体、写细致,写完即收笔。)

五、独立完成作文,并自改作文。

六、教师给出批改标准和要求,小组内互相批改作文,并推荐优秀的或有待探讨的作品进行全班交流,师生互动。 综合实践活动:走进图书馆

1.请图书管理老师根据本校图书馆的特点,介绍检索的方法。

2.到图书馆亲自借阅本学期涉及的名家著作,如冰心、巴金、鲁迅、艾青等,从而熟悉借书的有关程序。

3.查阅有关书籍的目录或名言警句等。

4.查阅与单元相关的资料,制作读书卡片,如各地重大节日的风俗习惯、相关传说等内容。 5.开展一次优秀读书卡片展。

苏教版七年级上第二单元教案

苏教版语文三上第5单元教案

苏教版三语上第二单元教案

九上第三单元教案

苏教版语文五上第三单元复习

苏教版四语上第三单元单元备课

苏教版三音上第教案8

七年级上第四单元综合教案

七年级上第三单元第一节感受媒体

五上第三单元习作教案

苏教版七年级上第三单元教案
《苏教版七年级上第三单元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