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和谐

发布时间:2020-03-03 02:23:39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和谐:语文阅读教学的理想追求

——以余映潮《荷叶〃母亲》教学为例

和谐的语文阅读教学能促进学生认识和发展自身的价值,能帮助学生求得精神的自由发展、寻求内心的和谐完美。在课堂教学中,余映潮先生运用多种教学策略,让学生相信自我、表现自我,欣赏自我;变革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寻疑,大胆质疑、积极解疑,使课堂教学充满魅力与活力,从而营造了一种积累丰富、活动充分的和谐氛围。

下面以余老师的《荷叶〃母亲》教学为例,谈谈语文阅读教学如何追求和谐境界。

课前:深度解读,精心设计,奠和谐之基。

里尔克在《现代抒情诗》中说:“只有当个人穿过所有教育习俗并超越一切肤浅的感受,深入到他的最内部的音色当中时,他才能与艺术建立一种亲密的内在关系:成为艺术家。”是的,余映潮老师的语文课正是深入到了文本当中,并且对文本作鞭辟入里的解读。作为阅读教学的主导者,余老师在课堂教学前,一直坚持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在此基础上精心设计教学思路,充分发挥富有个性的驾驭文本的特长,从而为学生与文本的交流奠定了和谐之基。这一点,仅从《荷叶〃母亲》“术语点评”片断就可看出。这一设计,超出常人预想,颇具“冒险”风格,让听课者很为余老师捏一把汗:上课伊始,对初一的孩子就能这样“下手”吗?但接下来的教学证明,这种担心纯属多余!在他的循循善诱下,初一的孩子竟说出了“蓄势”的语文鉴赏术语!这是非常了不起的课堂“生成”!而这种生成,全是建立在余老师对课文的深度解读上,全在余老师的胸壑之中(他对“蓄势”手法的顺势讲解即是证明!)。

余映潮老师在设计《荷叶·母亲》教案时,安排的活动三:妙点揣摩,即:品一品最后一句(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庇?)的妙处。 “荷叶、红莲、雨点”都不是自己感情直接表白,它需要学生结合课文仔细的分析,认真的揣摩,作出精彩的赏析。余老师引导学生从修辞、语气、主题等角度对其进行了深入的品悟,然后作小结,以便深化学生的认识。可以说,正是余老师自己对教材作了深入的研读,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解,最终才能让学生在自我解读中获得深刻的感悟。

余老师曾语重心长地对青年教师说:“没有细腻深入的有见解的教材阅读,就没有质量较高的教学设计。研读教材是教师自己的事,这是任何人替代不了的。”教学的实践证明,教师只有对教材进行深度研读,精心设计,才能以饱满的精神,高昂的姿态走上讲台,课堂上才能做到举止从容、端庄大方、精神饱满,雍容自然,才能让课堂始终充满着和谐而温馨的对话氛围。

课中:导引评点,活动充分,行和谐之旅。

在余映潮老师的课堂教学中,为了唤起每位学生对生活的独特体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他充分发挥语文课堂对话的艺术,适时导引,即时评点,为不同层次的学生铺路搭桥,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活动的平台。生生互动的情景充分发挥了课堂文化的熏陶感染作用,民主和谐的氛围为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提供了舞台,使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体现,师生共同行走在充满和谐氛围的教学旅途中。

在“集美”片断,余老师要求学生用温缓的语调读课文4——7段,再用文中优美的语句把这几段意思连贯起来,形成一篇精美的短章。学生读完后,余老师感觉不够“温缓”,老师就范读,再让学生仿效,然后再叫学生读,读完后让学生动笔写。余老师似乎在告诫我们,语文课堂的和谐之旅来源于学生在课堂上充分接触文本,确保诵读的时间。让学生静下心来,含英咀华,有滋有味地读,以对文本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做到心中有数。

在“集美”片段,余老师用了近10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圈点批注,反复诵读、品味欣赏,最后组织交流。这样的对话可谓有源之水,水到渠成。老师胸有成竹,学生有备而来,10分钟的充分阅读换来了一节高效和谐的语文阅读教学课。与之相反的是,在平时教学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教师在导入新课后,让学生朗读课文,但往往在学生还没有读熟时,就匆忙抛出准备好的一个个问题来追问学生。由于没有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就要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这犹如镜中看花,水中捞月,要想实现和谐的对话情境是不现实的。

余老师曾说:“课堂上如果没有10分钟的沉思,那么,这个老师的教学艺术是不成熟的,课堂上是学生思绪在飞扬,而不是学生的行动在飞扬。”在《荷叶母亲》的课堂教学中,余老师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充分活动,让学生在阅读中静思,在交流中提升。这种充分活动带来的和谐之美体现在他语文教学的审美化特性之中,即将《荷叶母亲》的教学因素(目标、内容、方法、手段、评价等)转化为审美对象,使整个教学过程转化为学生对美的发现、美的感悟、美的欣赏和美的创造活动(术语点评——课文集美——妙点揣摩),使整个教学达成静态和动态的和谐统一,内在逻辑美和外在形式美的和谐统一。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余老师的课堂教学中,他的语言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简炼、准确、形象而富有情趣。他不仅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讲解语文赏析术语),而且能有效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他的语言富于美感和节奏感,能根据教材内容和课堂上学生的情绪,巧妙地控制和调节,运用语言声调的抑扬顿挫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他们的印象,激活他们的思维,帮助他们理解和记忆(如课文范读、适时的导引、点评)。这种课堂教学情境的自然和谐与教学内容上的舒展自如为每个学生心态的自由开放创造了最优化的环境。听他的教学语言,学生如沐春风,如同和知心朋友一道行走在和谐的旅途中。

综观《荷叶·母亲》课堂教学,师生完全沉浸在一种和谐温馨的氛围之中。它给予我们的启示是,在和谐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得到的是老师真诚的赞赏、真诚的尊重与耐心的期待;课堂成为学生心灵的港湾、情感的归宿和思维的乐园。行走在这种和谐之旅中,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想象被放飞,潜能被发掘;师生思维碰撞,情感融合,心灵贴近,激情四射。

结课:总结方法,收放自如,结和谐之果。

与余老师课堂导入风格相似,余老师的结课方式也朴实无华。《荷叶·母亲》整节课学生的活动只有三项:

一、尝试一下“术语点评”法;

二、学用一下“课文集美”法;

三、实践一下“妙点揣摩”法。

三个活动全部结束,余老师这样设计结尾:“同学们,本节课我们所做的几件事(看屏幕):全篇 术语点评;局部 课文集美;细部 妙点揣摩。希望同学们以后经常用这种方法学习精美散文。”此幕一现,一目了然,既让学生对本课所学方法有了明晰的了解和把握,又能达到形散神聚,收放自如之效,令人叹服。结课简单却简中求丰,它启示老师,文本学习要善于从全篇入手,然后突出重点段落的研读,最后揣摩一个句子、一个词语乃至一个标点的妙处。这样实实在在地学语文,作积累,练能力,从而结出和谐之果,让学生终生受益。余老师说:“好的创意能够让人一眼就看出它的简明思路,于是它就可用,有用。创意离开了‘有用’二字,可能只是畅想。”

行文至此,想到有位专家对“和谐”含义所作的妙解:“如果把‘和谐’二字拆开,‘禾’加‘口’为‘和’,就是人人有饭吃;‘言’加‘皆’为‘谐’,就是人人有话说。”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认为,和谐的语文课堂就是要让学生人人有饭吃,且能吃得饱(积累丰富);同时人人有话说,都能在课堂上畅所欲言(活动充分)。余映潮老师的课,达到了这两个目标。这也应是和谐的阅读教学所追求的理想目标。

附:余映潮《荷叶〃母亲》教学设计:

1、指导学生“术语点评”。要求学生默读课文,并用诸如“开门见山”、“点题”等语文术语在文旁进行批注点评。

2、引导学生开展“集美活动”。要求学生从课文中选句子,并进行组合,加在倒数第二段前,形成一篇微型美文。

其步骤是:先要求学生深情朗读全文,然后画选句子并轻声朗读,再请两名学生朗读自己的“新作”,在此基础上展示自己的“选文”,介绍“集美之法”。

3、要求学生实践“妙点揣摩”。重点要求学生品一品文章最后一段话的妙处。 4.小结本课学习内容。

和谐

和谐

和谐

人本和谐

和谐作文

和谐高效

春风和谐

和谐互助

幸福和谐

民主和谐

和谐
《和谐.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相关专题 服务和谐 和谐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