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范文网 范文大全

《不肯去观音》观后感

发布时间:2020-03-02 16:10:56 来源:范文大全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手机版

《不肯去观音》观后感

大家好!我学习传统文化时间有半年左右,确实发现《弟子规》中有很多值得我去学习和落实的地方。上次同大家一起看了电影《不肯去观音》,这是一部有关佛家文化的影片。我尊重佛学文化。即使对于佛学文化了解甚少,但是也能感觉到其宣扬大爱、崇尚和谐的宗旨。下面我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看过电影后及在公司学习传统文化半年多时间来的一些心得体会,希望借此机会和大家多多交流和探讨,如果哪里说得不对,也希望大家给予指点和谅解。

《不肯去观音》这部电影,是围绕一尊“秘制观音像”展开的,影片描述了一尊“秘制观音像”从开头的烧制缘由、烧制过程、烧成后的几处辗后到结尾的前往东瀛的途中遭遇乘船触礁而沉入大海,最终化为南海普陀山观音道场的传说故事。同时伴随“观音像”有多个人物,其中影片中的莲妹她伴随“观音像”的烧制而诞生在莲花池中,从盛开到消失,以一颗纯洁、友善之心帮助身边所有需要帮助的人们,正所谓“为善最乐”,她如同人们心目中的观音一样,将乐善好施、舍己为人的精神印烙在她接触过每一位人的心中,从平民百姓到一国君主,都被她的善良所打动。整个影片基调很平和,无论是昏君对佛学文化的迫害,还是后来新君的诞生,佛学文化的复兴,都在慢慢地启发我们的思考。慧萼和尚是来自东瀛的高僧大德,她奉橘皇后的命令前往中国请“秘制观音圣像”,以祈求东瀛战乱减少,人民安乐。我想,这不是迷信的作法,而是电影想要表达这样一种意思:战乱使得百姓活在水生火热中,民不聊生的状态令橘皇后担忧,每个人都希望有个和谐繁荣的祖国,这是人类对于和平时代的追求和向往。

影片的历史背景讲述了在唐朝,一个昏君对佛家文化的破害、盲目崇信道家,最后被长生不老丹毙命,到一个与佛家结缘,一心向佛忍辱负重的新君的诞生。这可谓因果报应,文化对于一个国家如同血缘一样,任何一个想切断血脉的帝王,终将被时间消亡。昏君的突然驾崩到新君的闪电登位,在影片中安排的恰如冥冥之中自有上天安排一样。在新旧君王更替前后,来自“东瀛”的慧萼和尚的使命两次却一样,“东瀛”岛国还是陷入在战火硝烟之中。因为“观音像”没有被请回去,如果“观音像”被请到东瀛,她是否能给东瀛岛国带来和平呢?或许会、或许不会吧,我们不得而知。学习传统文化我们知道要明了因果,万事万物的发生和发展都有它的原因,才有了后来的结果。“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是的,东瀛的战乱是结果,真正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得从原因处下手,佛像是否请得来在我看来对于东瀛的社会安定影响不大,东瀛的君主能否遵从自然规律和法则,做好一个君主该做好的诸多事情才是从源头处解决问题。慧萼和尚回程时,寺庙主持送的“和”字,我想才是真正解决东瀛问题的根本。正如烧制瓷像的老人所说:“佛是不分男女的,只是人们给它赋予了形体而已”,可见塑像所代表的深厚文化和精神理念才是帮助东瀛恢复和平的“观音像”。

影片中的人物留给我很多深印象:如烧瓷的老人教导孩子们“要把所有的人都当亲人”,他为了帮助别人牺牲了自己的生命;还有充满爱心的纯洁善良的莲妹,虽为女子,却在危险来临时挺身而出,她强大的内心和气场令人折服,无论是挺身为素不相识的人挡剑,还是逃狱以后想到其他人会因此被杀而投案自首,或者是看到慧萼和尚跪求住持,自己也风雨交加陪他

长跪。慧萼和尚的悟性和定力也非常可贵,在他第一次请观音像的时候,未经容许抱走了观音像,正所谓“不予而取即为偷”,当海生追上他后,他并没有暴力违抗,而是在深深的自责,他在船上说了一句话“其实失去慈悲心的任何作为、带走的也只不过仅仅是一尊美丽的瓷像而已。”让人很深思,第二次他又被派来请观音圣像,这一次,他以坚定的信念和真切的诚意,跪在甘露寺内几日不曾休息、进食,任凭风吹雨打也面不改色,最终通过了住持的考验,请到了观音像。可惜这尊观音却沉入南海,成为了观音在普陀山的到场,闻名遐迩。

影片中有一句台词“世间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别重逢”。我们应该善待身边的每一位人,要知道为他人考虑,将心比心。就如《弟子规》中讲到的“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与人为善,广结善缘,才能“得道者多助”,人生之路才会越走越宽,越走越顺利。

不肯去观音观后感

不肯去观音

《不肯去观音》经典台词

观音缘来不肯去

《不肯去观音》介绍2

千手观音观后感

《千手观音》观后感‘

千手观音观后感

千手观音观后感

千手观音观后感

《不肯去观音》观后感
《《不肯去观音》观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编辑。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